首页 / 正文

大乘宝要义论 第二卷

大乘宝要义论 第二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阿阇世王经云。尊者大迦叶白妙吉祥菩萨言譬如初生师子随生即有力势。凡所向诣或有群鹿。才闻师子之香。皆悉奔窜。设使大力龙象若闻师子香时。逼恼惊怖。掣拽锁缚。锁缚断已奔驰四向。山岩地穴遍求隐匿。水族飞禽闻师子香亦悉惊怖。妙吉祥。若诸菩萨具慧力者亦复如是。彼初发心菩萨才发大菩提心。即能胜过一切声闻缘觉。魔宫震动。一切天魔咸生恐栗。以恐栗故而悉不能安止其宫。宝积经云。佛言。阿难。于汝意云何。譬若有人双断手足。能活命不。阿难答言。手足虽断其命尚活。佛言。阿难。若或有人剖裂其心。是人能活命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佛言。阿难汝应当知。我之弟子大目干连及舍利子犹如手足。而诸菩萨其犹我心。阿难。若有菩萨。御大宝车。以五欲功德作神通游戏。而无有人为其驾御。如来尔时为彼菩萨。力御其车以进前道。若舍利子及目干连修三解脱门。若经一劫若过一劫。如来不复与其勤力而为策进。父子合集经云。诸苾刍。所有殑伽沙数等诸如来。于殑伽沙数等劫中。称赞彼发一切智相应心者诸功德藏。说不能尽。何以故。如来往昔修菩萨行。曾无暂时不发是心。一切有情悉皆摄受。随摄受已于诸有情亦复不起所化度想。所有无量诸有情界。如来遍是有情界中。历修菩萨广大胜行。一一发心集诸福蕴。所以者何。诸苾刍。有情界无尽。以有情界无尽故。如来广修菩萨胜行。一一发心集诸福蕴亦复无尽。如来秘密经云。若诸菩萨发菩提心修胜行者。令三宝种不断不绝。又云。菩萨菩提心所生福蕴。悉用回向一切有情。如是回向功德满虚空界。而复过上。彼一切有情福蕴所摄。悉由菩萨菩提心转。法集经云。菩萨发菩提心觉悟一切法。知一切法与法界等。而一切法无所从来。及无所止。亦不可知。然以如量智知法性空。令一切有情亦如是觉了。菩萨若如是发心。此说是为菩萨。菩提心。利乐一切有情心。无上心。大慈柔软心。大悲无倦心。大喜不退心。大舍无垢心。空无异作心。无相寂静心。无愿无住心

此中应问。云何以少善根回向一切智。乃至坐菩提场。于其中间而不尽邪。答如无尽意经云。佛告尊者舍利子言。譬如一滴水入大海中乃至穷劫。于其中间而不能尽。菩萨以少善根回向一切智亦复如是。乃至坐菩提场。于其中间亦不能尽。善巧方便经云。或有菩萨见贫穷者。起悲愍心施以少饭。如佛所说。此心广大名最上施。何况诸所施法。其施虽少而。一切智心功德无量。贤劫经云。星王如来于声授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彼星王如来昔为牧牛人。以末俱罗华供施因缘从是发心。名称如来于电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彼名称如来昔为织师。以妙[叠*毛]边缕供施因缘从是发心。明焰如来于无边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彼明焰如来昔为守城人。以一草灯供施因缘从是发心。难胜如来于坚固步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彼难胜如来昔为樵人。以齿木供施因缘从是发心。功德幢如来于妙称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彼功德幢如来昔为汲水人。以盛水器供施因缘从是发心。力军如来于大臂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彼力军如来昔为医王。以一庵摩勒果供施因缘从是发心。宝积经云。若或有人为求阿罗汉果故。以摩尼宝充满无边世界而行布施。有菩萨乘人见已发一切智相应随喜心。而此相应随喜所有福蕴。比前布施福蕴。百分不及一。乃至乌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问云何菩萨而能胜出彼前布施。答以回向一切智故。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若欲胜出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者。应当一发一切智相应随喜心。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以大悲心而为先导。而诸菩萨然后发菩提心。是故当知。大菩提心者大悲为先导。此何能知邪。如菩萨藏经云。若诸菩萨欲求菩提应以大悲而为先导。譬如士夫所有命根以出入息而为先导。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所集大乘法中以大悲心而为先导。又如转轮圣王于诸宝中以其轮宝而为先导。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一切佛法中以大悲心而为先导。又云。诸菩萨于己过失常行伺察。于他过失悲心护念。无畏授所问大乘经云。佛言。长者。若诸菩萨为欲成就大菩提者。当于一切有情起大悲心。于自身命不生爱着。乃至一切财谷舍宅妻子饮食衣服乘舆床座香华涂香等一切乐具。悉不应着。何以故。长者。多诸有情于身命等皆生爱着。以爱着故广造罪业堕恶趣中。若复有情起大悲已。于身命等不生爱着。以不着故生于善趣。复能于彼一切有情。运心广行布施等行。一切善法相应而作。修菩萨者以大悲心而成其身。此云何知。如宝云经云。佛言。善男子。若诸菩萨具十法者。是为大悲所成其身。何等为十。一者见一切有情为苦逼迫无救无依无归趣者。见已应发大菩提心为作依怙。二者发菩提心已令彼有情得法成就。三者随所得法为诸有情作大利益。四者悭吝有情令住布施。五者若毁禁戒令修净戒。六者若多忿恚令住忍辱。七者若多懈怠令发精进。八者若多散乱令修静虑。九者诸无智慧令得胜慧。十者一切有情极苦所逼。菩萨普为息除令于菩提不为障难。如是名为十法。总持自在王问经云。菩萨或见一类有情贪爱所缠。于自妻子眷属而生耽染。以爱缠故不得自在。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令解爱缠使得自在。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或见一类有情起忿恚心互相违损生多过失。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使令断除忿恚过失。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或见一类有情为恶友摄故远离善友常造罪业。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使令常得亲近善友远离恶友。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或见一类有情最极贪爱不知厌足远离胜慧。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令断贪爱发生胜慧。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或见一类有情谓无业报执断执常。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令入甚深缘起知诸业行。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或见一类有情以其无明痴暗所覆取着我人有情寿者。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使令慧眼清净断诸见执。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或见一类有情耽味生死执着五蕴如杀害者。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使令出离一切三界。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或见一类有情为彼魔索之所缠缚若爱若恶皆生住着。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使令解脱魔索缠缚断除爱恶所住着心。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或见一类有情扃涅槃门辟恶趣户。菩萨如应为说法要。使令彼等辟涅槃门扃恶趣户。菩萨为诸有情起大悲心故发菩提心。若于菩萨忍法有毁谤者。彼生欺慢心于法障难。欲令菩萨远离忍法。菩萨当知是魔事起。信力入印法门经云。佛言。妙吉祥。假使有人于一切世界极微尘等一切有情所有善根悉为障难。若复于一优婆塞无异师尊具修十善业者彼少善根。而为障难。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假使有人于极微尘等一切世界诸优婆塞所有善根。悉为障难。若复有人于一苾刍所彼少善根。而为障难。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如是次第。若于随信行人随法行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八人地及缘觉人。羊车行菩萨人。象车行菩萨人。日月神通行菩萨人。声闻神通行菩萨人等。若或有人于是极微尘等一切世界诸声闻神通行菩萨人所诸有善根悉为障难。若复有人于一如来神通行菩萨所。彼一善根而为障难。起欺慢心生忿恚者。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假使有人于十方一切世界极微尘等一切有情挑取其眼。而复劫夺一切所有资生财物。若复有人于一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骂辱毁呰加复触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若或有人于菩萨所。随以何缘起欺慢心生忿恚者。由是罪业堕大号叫地狱。身量五百由旬有五百头。其一一头有五百舌。而一一舌有五百犁以耕其舌。有大炽焰。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皆以刀杖而打斫之。加复侵夺所有一切资生财物。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及怀损恼。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假使有人发极恶心。一切有情不利益心。于殑伽沙数等世界。一一世界中有殑伽沙数诸阿罗汉而悉杀害。复以殑伽沙数等诸佛塔庙诸宝所成及宝栏楯竖立幢幡殊妙严饰皆悉破坏。若复有人于信解大乘菩萨所同植大乘种已。随以何缘起欺慢心而生忿恚。骂辱毁呰加复触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何以故。以菩萨能生诸如来故。使令佛种不断绝故。若有毁谤菩萨者。是即毁谤正法。若毁谤菩萨者。彼无别法可摄受故。唯菩萨法而能摄受。假使有人于十方一切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忿恚已。舍而背之不乐瞻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假使有人于阎浮提一切有情而悉杀害。加复侵夺一切所有。若复有人随于一菩萨所而生毁谤。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慈氏师子吼经云。若菩萨于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悉生忿恚骂辱捶打。而彼菩萨亦复不为坏失损恼。若此菩萨或于一菩萨所一起忿恚心虽极少分。而此菩萨是为陷失损恼。何以故。彼一菩萨经尔所劫被忍辱铠。常不舍离一切智心。是故此菩萨不应于彼暂生忿恚。妙吉祥神通游戏经云。佛言。妙吉祥。汝今当知。诸言损害者。谓百劫中积修善根别别坏失。此名损害。修菩萨行者应如是知。若于佛世尊所作不饶益得大罪报。作诸饶益者获大福蕴

猜你喜欢
  禅非所知·佚名
  法华游意·吉藏
  修行观入第十六·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三·唐慧琳
  卷第七十六·佚名
  宗门玄鉴图·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十九·李遵勖
  第八十一章 一王章·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五卷·佚名
  十八部论一卷·世友
   第十一則  黃檗大唐無禪師·胡兰成
  第九章 第二迦叶时代·多罗那他
  印度文化的复活·太虚
  卷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岳伯川

    (皂隶人众排衙科,云)早衙清净,人马平安。(韩魏公上,诗云)造法容易执法难,徒流笞杖死相关。三尺由来天下命,精审刑名莫等闲。老夫姓韩名琦,宇稚圭,幼年进士及第,累蒙擢用。老夫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凡官吏闻老夫之名,尽皆敛

  • 卷二十二·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二十二平湖沈季友编明寳云高士马嘉祯嘉桢字允和号和衷嘉植弟崇祯已夘举人每闻时事辄慷慨泣下时就里塾课生徒束脯所入以供二人尝云兄以禄养我以馆糓养各供子职焉年六十七卒无子一女适沈晭方易箦

  • 39.杜甫:七言律诗二首·施蜇存

    七言律诗虽然兴起于初唐,定型于沈宋,但诗人致力于这种诗体者,还不很多。一般人也不重视七言律诗。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所选录的是至德元载(公元七五七年)至大历末年(公元七七九年)这二十多年间的诗,他的自叙说:“选者三

  • 第十六册 天命五年七月至九月·佚名

    第十六册 天命五年七月至九月七月十一日,致书朝鲜国曰:“我使臣硕隆国前往尔国尔将逃入尔国之七人拿获还我使臣。该逋逃潜至尔处,我本不知。设使眼见逃入他国,即欲索之,亦未必归还。主人不知之逃人,尔能勤加查出给还,

  •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四之五·佚名

    列传一百三一百四一百五一百六一百七一百八一百九一百十一百十一一百十二一百十三一百十四一百十五一百十六一百十七一百十八一百十九一百二十(循吏)一百二十一(儒林)一百二十二(文苑)一百二十三(忠义)一百二十四(忠义)一百二十

  • 一三三三 军机处为知照将盛京《职贡图》第二卷送京事致盛京将军咨文·佚名

    一三三三 军机处为知照将盛京《职贡图》第二卷送京事致盛京将军咨文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办理军机处为知照事。本日奉旨:将盛京《职贡图》第二卷送京。钦此。为此知照贵将军,卽派员将职贡图第二卷赍送到京可也。

  • 列传卷第十 高丽史九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金富佾[*(金)富仪]。○金富佾字天与庆州人其先新罗宗姓太祖初置庆州以魏英为州长卽富佾曾祖也。 父觐国子祭酒左谏议大夫兄弟四人长富弼次富

  • 提要·董史

    (臣)等谨案书録三卷宋董更撰更字良史不详其里贯自称闲中老叟盖未登仕版者也其书皆纪宋代书家姓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载艺祖至髙宗中篇载北宋书家一百十人下篇载南宋书家四十五人有见輙抄于帙故不复以人品髙下为诠次凡诸书

  • 卷八十五·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八十五宋 赵汝愚 编礼乐门郊祀上英宗乞罢郊宫无益工作 吕 诲臣窃以国家之大事莫重於郊祭罄明察之心尚质崇简所以称天子之德也天神之佑荅以灵贶享是精诚而已陛下纂绍之初方修大礼自诏下中

  • 卷三十一·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三十一夏官司马第四之四司士掌羣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诏王治【注故书版为班郑司农

  • 知实篇第七九·王充

    【题解】本篇是《实知篇》的姊妹篇。文中列举了十六个事例,进一步论述了知识来源于经验这一基本观点。王充在开篇即指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他论述:“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

  • 法云圆通秀禅师·惠洪

    禅师名法秀。秦州陇城人。生辛氏。母梦有僧臞甚。须发尽白。托宿曰。我麦积山僧也。觉而有娠。先是麦积山有僧。亡其名。日诵法华。与应干寺鲁和尚者善。尝欲从鲁游方。鲁老之既去。绪语曰。他日当寻我。竹铺坡前。铁

  • 佛教两大要素·太虚

    ──六年九月在台湾灵泉寺讲──集东西南北之人,成法喜禅悦之会,有大因缘,良非等闲!而不佞由海天万里,云水百城,今得与诸君晤谈一室,庆幸何如!法华经云:‘诸佛如来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夫此一大事因缘,物物具足,诚能究尽

  • 大般涅槃经 第十五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五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梵行品之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慈悲喜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善男子。云何是地。名曰极爱复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大欢喜。菩萨摩诃萨住是地

  • 重刻准提净业序·谢于教

    尝闻之。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盖无形万形之元。性宗之秘奥。三教圣人所不能外者。后赵文肃公画一圆相○。目之为混元图。又加卍字其中[○@卍]。目之为万字轮相图。余尝三复於斯。窃谓。

  • 重修凤山县志·余文仪

    台湾地方志。清余文仪、王瑛曾修纂。十二卷。文仪另有《(乾隆续修)台湾府志》已著录。瑛曾字玉裁,江苏无锡人。乾隆举人,屡官知县。旧志为时已久,为增新内容,乾隆二十八年(1763)王氏邀台籍乡贤、儒学重修此志。计有舆地、

  • 对床夜语·范晞文

    南宋范晞文撰。5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此书全为论诗之诗,不甚述考证笺释及琐闻杂说,结体省净。它对唐诗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在诗歌艺术方面。著者每取古人诗句相类之处,比较论评。比较的作品或出于同一作家,或同为

  •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佛在灵鹫山,观音菩萨说一根本咒与一结界咒与一奉请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