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七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七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念处品第十三之余

论曰。此略说受念处。次明心念处者。如宝积经说。佛言。迦叶波。谓于此心或生爱乐或起厌患或多封着。于彼三际云何伺察。若过去则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非内非外亦非中间。皆不可得。又此心者不可色见。非所诠表亦非对治。非观非照无住无著。然此心者一切如来尚无所见。余何能观。无别境界唯法想转。迦叶波。是心如幻遍计不实。由所取故种种得生。心如虚空为诸烦恼及随烦恼客尘所覆。心如河流生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所起。心如击电刹那不住。心如恶友能生诸苦。心如渔师苦为乐想。心如鬼魅作诸娆恼。心如药叉伺啖精气。心如狂贼坏诸善根。心如灯蛾常眄其色。心如鼙鼓唯警斗战。心如婢仆贪嗜残味。是心如蝇触膻腻器。是心如猪于不净中谓为香洁。佛言。迦叶波。求是心者了不可得。由不可得故无所得。于过现未来皆不可得。则能超越三世有非有等。又宝髻经云。然此心者非外所有。故不可见。于蕴处界亦不可见。如是寻求不可见者。由何所缘数数得起。谓彼彼心缘如是事。云何说为心不可见。应知是心如利剑刃何能自断。又复此心亦如指端指岂能说。心不可见亦复如是。乃至如人远行其身轻转迅疾如风。所至境界无能障碍。善男子。若人于此六处境界自他系属。心无爱着身不散乱。则于奢摩他心一境性得无障碍。是为心念处。又无尽意经说。以相应行修习庄严。于法性心而不减失。云何庄严彼法性心同于幻化。谓若自舍一切所有。而能回向彼法性心。是为严净诸佛刹土。法念处者。亦如彼说。菩萨于法不观法行法无可观故。若非佛法非菩提道。则一切法皆非出离。了知此已得大悲三摩地。于一切法非有烦恼非无烦恼。得三轮无想。所以者何。了诸法性无有二相。是诸烦恼无积聚性。无贪性无嗔性无痴性。若能如是悟菩提者。了烦恼性即菩提性。是为法念处。又宝髻经云。善男子。菩萨以法观法念处。若法起即生。法谢即灭。谓于法尔我人众生寿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生老死等。若集即集行。若不集即不集行。若善不善及不动行。未有少法无其因缘而得生起。乃至于是法处深所伺察。不舍一切智菩提心故。如大戏乐经云。此有为行唯心造作。犹若坯瓶无常散坏。行如空城为雨沮坏。泥涂不坚渐当磨灭。亦如河岸积沙所成自性怯弱为水流荡。行如风灯生灭不住。行如聚沫不可撮持。行如芭蕉中无有实。复如空拳诳示愚騃。乃至或草葛等搓捻为绳。依瓶辘轳而能汲引。未尝独一有彼作用。一切有支互相依止聚集而转。是前后际亦不可得。如人钻火二手与木勤劬不息火乃得生。众缘若离火势随灭。于如是行印所印已。若自若他即能超越断常等行。如智商人于诸险道。所至方隅而得通达

论曰。由无明爱等烦恼业缘之所招集成蕴处界。于胜义中皆不可得

自性清净品第十四

论曰。说念处已。次复入解补特伽罗。决定成就相应空性断根本已。余烦恼等不复集行。又如来秘密经云。佛言。寂慧。譬如有树名钵罗奢。若断其根即一切枝叶悉皆枯瘁。寂慧。此亦如是。若断身见即能除灭一切烦恼

论曰。分别空性有无量行相。如月灯经偈云

若人信解如来教  于佛戒学无毁犯

悉能远离诸女人  知法自性常空寂

拔除一切忧苦箭  或施医药令安稳

速得成斯二足尊  知法自性常空寂

若于身命断支节  杖木捶打无恚恼

忍力最上人中月  知法自性常空寂

设百生中堕恶道  常得任持妙色相

亦复获是五神通  而常安住诸佛所

又般若经云。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欲成就佛身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好者。于一切生中当念菩提心无令损坏。于菩萨行得无忘失。离恶知识及诸过咎。亲近一切佛菩萨众善知识等。为欲降伏诸天魔众。净诸业障。于一切法得无障碍。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发一念心。悉能超越东方殑伽沙等世界一切方所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设住十方佛刹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说。乃至广如诸法无我。灭业障缚则见诸法自性无灭。如父子合集经云。佛言。大王。如是六界及六触处十八意所伺察。是补噜沙为缘得生。云何六界。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云何六触处。谓眼触处而见于色。若耳触处得闻其声。若鼻触处能嗅于香。若舌触处悉尝于味。若身触处亲觉其触。若意触处则知于法。云何十八意所伺察。谓眼见色已。若生适悦若生忧恼若住于舍。如是六根各各缘彼适悦等三。是名十八意所伺察。大王。云何为内地界。谓于内身所生硬涩发毛爪齿等若内地界不生亦无有灭则无集行。大王。若时女人而于内身如所思惟彼补噜沙。彼补噜沙亦生爱乐。由二和合羯逻蓝生。又复如所思惟相似和合而得生者。无有是处。若二女人无有是处。二补噜沙亦无是处。若彼彼思惟而得生者。亦无是处。自体无实非相应故。云何说此为坚硬性。大王。此坚硬性相似而立。毕竟此身溃烂散灭。唯冢圹间是所归趣。彼坚硬性从何所来。亦非四方上下而去。大王。此内地界应如是知

猜你喜欢
  卷第十四·佚名
  请国内谙西文之佛学家速纠正西译佛书之谬·太虚
  论佛学次第统编·太虚
  广度品第十九·马鸣
  摄大乘论释 第十一卷·世亲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二卷·佚名
  卷第三十二·佚名
  卷三·佚名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一·靖迈
  三法度论卷下·佚名
  卷第五十六·佚名
  第二十一章 六王章·佚名
  弘明集卷第十一·僧祐
  卷第一·契嵩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玄奘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蠲戏斋诗话(六)·马一浮

      诗之道极难,须从《三百篇》入,得诗人之胸襟,先立其大;再觅一家,寻个入处,始可言其余耳。不然门外张皇,终不济事。并须读得多,亦须读诗文评,以资启发。如《苕溪渔隐丛话》、《诗薮》二书,论诗颇允,体裁亦颇广博。但如未多读古

  • 白石道人诗集原序·姜夔

    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下逮黄初迄于今人异韫故所出亦异或者弗省遂艶其各有体也近过梁谿见尤延之先生问余诗自谁氏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駮如也三薫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

  • 卷十五·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十五明 李攀龙 编唐五言律诗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高适】征马向邉州萧萧嘶未休思深应帯别声断为兼秋峡路风将逺闗山月共愁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谪去君无恨闽

  • 卷十一 十国一·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一 十国一杨溥 【后主】  以下吴渡江 【《十国春秋》三。前四句引《江表志》,后四句引《五国故事》。吴任臣按:《南唐书》此李后主诗也,后人误以为吴睿帝作】【《全唐诗》八作南唐后主李煜诗,题下注云:

  • 陆淞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陆淞(1109-1182)字子逸,号云溪,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长兄。以祖恩补通仕郎,历秘阁校理、工部郎中、知辰州,官至朝请大夫。淳熙九年卒,年七十三。又《耆旧续闻》卷二:“陆辰州子逸,左丞佃之孙,晚以疾废,卜筑于秀野,越之

  • 卷下·王冕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竹斋集  钦定四库全书竹斋集卷下       明 王冕 撰七言古体葛仙翁移家图青山无云白日迟仙翁移家何所之或以丹砂到勾漏或为家累遭驱驰乌犍背上妻与儿顾盼未解知其归仙翁读书自怡

  • 列传第七 窦泰 尉景 娄昭(兄子睿) 厍狄干(子士文) 韩轨 潘乐·李百药

    窦泰,字世宁,大安捍殊人也。本出清河观津,曾祖罗,魏统万镇将,因居北边。父乐,魏末破六韩拔陵为乱,与镇将杨钧固守,遇害。泰贵,追赠司徒。初,泰母梦风雷暴起,若有雨状,出庭观之,见电光夺目,驶雨沾洒,寤而惊汗,遂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

  • 列传第五 刘穆之 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李延寿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人,东莞莒人也,世居京口。初为琅邪府主簿,尝梦与宋武帝泛海遇大风,惊俯视船下,见二白龙挟船。既而至一山,山峰耸秀,意甚悦。及武帝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帝曰:“吾亦识之。”即驰召焉。时穆之

  • 卷四百六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脱脱

        ◎列女   朱娥 张氏 彭列女 郝节娥 朱氏 崔氏 赵氏 丁氏 项氏 王氏二妇徐氏 荣氏 何氏 董氏 谭氏 刘氏 张氏 师氏 陈堂前 节妇廖氏 刘当可母 曾氏妇 王袤妻 徐端友妻 詹氏女 刘生妻 谢泌妻 谢枋得妻

  • 卷第一百二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宋纪七〔起强圉渊献(丁亥),尽上章摄提格(庚寅),凡

  • 卷一百四十七·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春正月丙子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己卯遣中官杨三保赍敕往谕乌思藏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吉剌思巴监藏巴里藏卜必力工瓦阐教王领真巴儿吉监藏管觉灌顶国师护教王宗巴干即南哥巴藏卜

  • 卷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七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宋郑交兵表春秋之初宋郑号中原大国宋绍微子之封而郑取虢桧之地地既偪近力又相埓故其势常至于鬬争乃吾綂观春秋宋郑之故而知天下不可以一日而无伯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 王昭素传·脱脱

    王昭素,开封酸枣人。他青少年时期专心致志学习,不追求功名利禄,有高尚的品德,为乡里人所称赞。他靠教书维持生活,李穆及其弟弟李肃、李恽都是他的学生。王昭素乡里的人争讼,不找官府,却找王昭素解决。王昭素博通《九经》,并研

  •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二·佚名

    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合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忏悔品第四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其夜梦见金鼓其状姝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复于光中得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尊。众宝树下坐琉璃座。与无量百千眷属围绕而为说法。见

  • 大华严经略策一卷(四十二条)·澄观

    清凉山大华严寺镇国沙门澄观述第一释经题目 第二明经宗趣 第三释佛名号 第四处会法主 第五不起升天 第六说经时节 第七经之部类 第八翻译传通 第九华藏体相 第十生佛交彻 第十一十信圆妙 第十二惑障不同 

  • 第七十七則 雲門餬餅·胡兰成

    第七十七則雲門餬餅舉: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雲門云:餬餅。這猶如老子云: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有人道我要更尋求超越自然的道理,他這話便落於言語邏輯的戲論。他就是不知止於至善,雲門要以餬餅塞住他的嘴亦

  • 皇明名僧辑略·祩宏

    一卷。明代云栖比丘释袾宏(1535—1616)辑。袾宏,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仁和 (今浙江省杭州)人。为明代 “四大高僧”之一。出身名族,其父人称 “明齐先生”。袾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十七岁入县学,学冠名扬,后因子亡妻死父丧母

  •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佚名

    唐北天竺婆罗门李无谄译,一十六品,与《不空罥索心咒王经》同,末后心印品第十七,沙门慧日翻,续附,总有二十二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