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佛学次第统编

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者,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编撰,仅解释名句耳。虽有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诸乘法数等编撰,仅录列名数或略解句义耳。虽有阅藏知津、法海观澜等编撰,仅略序部类、少提纲要耳。虽有隋、唐、宋、明、清之教藏目录,及日本弘教书院藏、续藏、又续藏等目录之编录,仅次第录列部帙之名题耳。至乎总括佛学之一切法相义类,依一贯之条理而编次之,可为航教海之南针,且可凭之得明佛学之系统者,吾未之见焉。以之乐趋简易者,讥为入海算沙,卤莽灭裂,执持其一二端沾沾自喜,而圣教竟束高阁。或纵探经究论,穷年矻矻,亦往往以不能获其要领,终而浅尝辄止,不免模糊汗漫,更无论已。故今寂照居士之佛学次第统编为不可缓,而将大有功于佛法之宏明者也。

或谓阿难四阿含之结集,及小乘有部所撰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大乘所撰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亦何莫非统包括佛教之一切法相义类,依一贯之条理而编次之,或加以判摄焉者。传入中国,援引大智度论之例,若天台之法华玄义、文句,清凉之华严悬谈、疏钞,其应用者宏矣,复何事后生初学之有此佛学次第统编为?然一时有一时之机会,适宜而作,岂能以古拟今!且正由往昔诸大士先德曾为种种之结撰判摄,不啻于佛法中添出若干之名相义类,各成一门、一宗、一簇、一聚之学说。及今已极形间错杂糅,极需要有为之次第统合编集之者耳。故古师之作虽云美备,较今或不妨有所增减。兼之古作之文势辞气,与今人之心理相去悬远,每致艰于了解。则欲通古人之书,亦正须有为之门径者。故此编之特长,即在但贯摄编次,使法义有一系统,而不加批判焉。

编凡有四,今为用分类法表列之:

        ┌外编    佛学次第统编┤  ┌正编           └内编┤  ┌余编              └旁编┤                 └附编

外编为叙列教外之各学派各教宗者,余编为叙列教内各教相各宗致者,附编则佛教之历史及地理也。故此四编为法义之集中者,唯在正编。正编复分七篇:一、世间相,二、出世间相,三、小乘,四、大乘,五、密教,六、人天乘,七、综合。亦为用分类法表例如下:

                ┌世间相                ┌法相┤                │  └出世间相               │       ┌小乘            ┌列举┤    ┌显教┤            │  │  ┌主┤  └大乘    佛学次第统编正编┤  └教乘┤ └密教             │     └附────人天乘             └综合

  今是为之序论者,意亦仅在其正编也。然手此一编,虽足窥佛学之法统,余则望览者用为深入经藏之探海灯,勿徒以是为足;且更望编者以不懈之搜讨、修订,使益臻完美焉。

  序论既终,更出其一例以与编者商之:

             ┌世间相          ┌法相┤          │  └出世间相          │         ┌显教      ┌列举┤      ┌大乘┤      │  │  ┌大小乘┤  └密教    正编┤  └教乘┤   └小乘       │     └天人乘       └综合

  此中次第系统之理,叙列法相,则由世间而及出世间,彰众生上达之义。上达至究竟即佛,佛乃下化,故叙列教乘,则由大乘而小乘而天人乘,显如来垂济之义。佛自住大乘,但教化菩萨,若施慈悲方便,则由大乘而缘觉乘而声闻乘而天乘而人乘,展转资为摄引,终而综合;则无异法华之开权示实,涅槃之追说还泯耳。斯则法相为内证之门,教乘为外化之道,而内证外化之既圆,乃会归而综合焉。 (见海刊二卷十期)


猜你喜欢
  浮石禪師語錄目次·通贤
  杂毒海卷七·性音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全文·佚名
  十八部论一卷·世友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佚名
  目次·心圆
  复俞慧郁陈慧昶书·印光
  卷四百七·佚名
  佛 法 大 意·太虚
  佛教各宗派源流·太虚
  语言品第八·佚名
  卷第一·呆翁行悦
  人生佛教开题·太虚
  第一百一十二·佚名
  大光明藏序·宝昙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弥逊·唐圭璋

      弥逊字似之,号筠溪翁,连江人,居吴县。元祐四年(1089)生。大观三年(1109),登进士第。累官起居郎、试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以争和议,忤秦桧意,乞归。遂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绍兴十二年(1142),落职。晚岁隐连江西山。绍兴二十三

  • 22、夺门·蒲松龄

    高公、高母上云昨日三弟来说,学道里调牌已到,该放出高蕃来去赶考。那儿媳子不依他早去。今早晨甚燥,老孙婆子可再去对您大嫂说,宗师下了道了,着他出来罢。 [耍孩儿]销了门没处逃,听的书声日日高,我也不怨媳妇虐。隔着府远无

  • 卷之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前言·缪荃孙

    六朝以来,江苏向为我国经济富庶、文化昌明之地,人文荟萃,典籍浩繁。全省地方志乘在我国现存的8000余种地方志籍中,约占十分之一,有800多种,亦不乏名家名志。但从清乾隆元年(1736)综括江苏、安徽两省地方历史的《江南通志》之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九·佚名

    太宗二南平公主【张唐英】太宗论治之隆替不由于乐【温公】充容徐氏上疏【孙之翰】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吕温 刘禹锡 范祖禹】突厥【范祖禹】康国求内附不从【范祖禹】髙丽【范祖禹 孙之翰】薛延陁【温公 范祖禹】

  • 日本传·欧阳修

    日本,即古时的倭奴。距离京师有一万四千里,在新罗的东南。国在海中,人民居住在岛上。从东到西要走五个月,从南到北则是三个月的路程。国家没有城郭,编木为栅栏,盖草当屋顶。周围有小岛五十多个,都自有国名而臣附于日本。设大

  • 二四、孔子自楚反卫考·钱穆

    《世家》:“孔子自楚反卫,是岁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其明年,吴与鲁会缯,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论语》有冉有、子贡《问夫子为卫君乎》一章,崔述论之曰:“《春秋传》哀公七年,季康子使子贡

  • 卷五十三·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五十三明 黄训 编都察院 通政司 大理寺御史府记【方孝孺】皇上嗣位之初即下明诏行寛政赦有罪蠲逋租钜万计去事之妨民者明年以纪元赐高年米肉绵帛民鬻子者官为之赎免田之租税几年分遣使者

  •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允禄

    和硕荘亲王【臣】允禄和硕果亲王【臣】允礼恭承勅旨编刋雍正元年至五年上谕告成谨奉表上进者【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惟二典垂光示百王之模范六官成式备万事之纲维咨岳牧以询谋聿彰尧舜执中之用昭典常而训廸丕

  • 卷首之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一天章一圣祖仁皇帝御制诗赐抚远大将军图海二首两朝密勿重元臣秉钺登坛西定秦钟鼎功名悬日月丹青事业画麒麟其二威名万里作长城壁垒旌旗壮远征绥

  • 自警编卷九·赵善璙

    宋 赵善璙 撰拾遗类议论反覆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二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糓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然荆公知行于一邑则可不知行于天下不可

  • 子道第二十九·荀况

    [题解]本篇开始几段论及孝道,所以以“子道”为篇名。但本篇并不限于论述孝道,它也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对其他方面的问题所发表的言论。[原文]29.1入孝出弟(1),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

  • 卷二十一·道世

    △福田灾第十(此有三部)▲述意部第一自大觉泥洹,福归众圣。开士应真,弘扬末教。并飞化众刹,随缘摄诱。感殊则同室天隔,应合则异境对颜。是以随敬一僧,则五眼开净;随施一毫,则六度无尽也。▲优劣部第二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

  • 剩录序·元来

    剩录序先寿昌。於法门寂寥之际。言中有响。脚下无私。使洞上一宗复振。厥功伟哉。玉山垂示。推倒博山。水到渠成。通身是口。譬如空中楼阁。面面玲珑。法音光明。徧照恒河沙世界。天下翕然宗之。余再谒博山於寿昌。特

  • 兰谱·高濂

    《遵生八笺》中列有“兰谱”一则,兰谱中附有“种兰奥诀”,“培兰四戒”,“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12首。

  •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佚名

    太上灵宝十方应号天尊忏,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约出于唐宋间。原书十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第二、第十两卷,收入洞玄部威仪类。从残存两卷体例,可知原书每卷三品,每品列举归礼四十位天尊、四大真人之名号。全书三十

  • 耕烟草堂诗钞·戴梓

    《耕烟草堂诗钞》四卷,戴梓著,收录其创作的诗歌,其中大部分写于戍所。该诗集反映了当时边塞风情、流人交游等,其中以写景与题画诗为佳,对清诗、清代东北史地、流人学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 八大灵塔梵赞·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梵语,无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