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

传法正宗记卷第一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始祖释迦如来表

天地更始。而阎浮洲方有王者兴曰大人。大人者没。后王因之继作而不已。古今殆不可胜数。然其圣神而有异德者。谓之转轮王。德不至者。谓之粟散王。既德有大小。而其所治亦从之降杀。自四天下减之至于三二。至于一天下。至于列国。其所谓王者。虽更万亿之世。而释氏一姓相袭不绝。益后世有王者曰大善生。大善生出懿师摩。懿师摩出忧罗陀。忧罗陀出瞿罗。瞿罗出尼浮罗。尼浮罗出师子颊。师子颊出净饭(亦曰浮饭)然此七世皆王。独懿师摩净饭号为圣王。如来即出于净饭圣王者也。生于中天竺国。释迦其姓也。牟尼尊称也。始如来以往世会然灯佛。于莲华大城。因布发席其所履。以至敬然灯。遂受之记曰。汝后成佛如我。其号释迦牟尼。后之更劫无数圣人。皆积修胜德。逮迦叶佛世。乃以菩萨成道。上生于睹史陀天。应其补处。号护明大士。说法天上。以度天众。及其应运适至。乃会天人。议所下生。众未有所定。大士乃自以迦毗罗国处阎浮提之中。白净饭王者。其家世世帝王。圣德之至真转轮族。宜因之以生。于见示天衰相。将欲下化。然天众皆泣。愿更留之。大士乃为说往生成佛之意。以释其攀缘。大士即捐天寿。示乘白象从日中降神于其母右胁。净饭之后摩耶氏。是夕遽白王曰。令我洁身请奉八关斋法。王从之。寻梦。大士以所乘入其右胁而止诸天慕为其属。同时生于人间者无限。其始在孕。则母体大宁。自得禅乐。及其将生。摩耶乃意往园苑。如宫监者即严宝辇。王复广诏侍卫以从之。至园之无忧树下。其花方妍。后欲取之举手。而圣子乃自其右胁而诞。神龙即澍水以澡之。地发金莲以承之。圣子乃四方各蹈七步。以手上下指之曰。四维上下唯我最尊。如内谒者以喜入奏。王闻以其无数贵属偕至视之。乃不胜大庆。是时也天神地祗皆见而祝之曰。愿大士速成正觉。王寻持之与谒天庙。天像起为之致礼。还宫大集贤者。为其名之。众乃上号曰萨婆悉达。及募相者。而仙人阿私陀应召。方见圣子。遽礼其足而泣曰。此三界之至尊也。年至十九当为转轮王。不尔则出家成佛。度人无量。恨吾老矣。不能见之。王以仙人之言忧之。益谨宝守。稍长当命师傅教以世书。圣子乃以其法问之。而师皆不能对至。于世所有艺天文地理射御百工之事。皆不待教而能之。未几立为太子。而付之国宝。然圣人已大洁清。虽示同世娶。而非有凡意。以夙业缘乃指其妃之腹云。却后六年汝当生男。一旦命驾欲游。虽更出四门。而皆有所遇。终以其老病死与沙门者感之。而出家之意愈笃。既还乃以其志建白父王。王以国无圣嗣。乃执太子手泣之。欲阻其心。会净居天人自天而至。礼太子足曰。大士夙务胜德。出家今其时矣。请宜往之。太子曰。如汝之言。然宿卫甚严。欲何以往。天人乃以神通厌其守者。皆昏睡不能觉。太子遂密命御者车匿。车匿控神骥犍陟来前。然而马悲御泣。太子慰之。明相遽发。光烛大千。太子曰。过去诸佛出家亦然。于是诸天为捧马之足。并接车匿。自其城之北门。超然陵虚而去。太子复曰。不断八苦不转法轮。不成无上菩提终不还也。天之众称善。为其志之。及至其山号旃特者。初小息林间。遂释衣冠。自以所佩宝剑绝其须发。誓曰。愿共一切断此烦恼。即以发授之天帝。当是净居。天化人以粗布(别本或云鹿布)僧伽黎。请易太子宝衣。因得法服。服之益进。其山之嘉处曰弥楼宝山。居其阿蓝伽蓝其旧隐仙人。见太子皆致敬让。坐与其论法。及遣还车匿。父王思甚。必欲归之。虽谏者不听。卒诏迎之。其臣属来请者万计。虽谕劝恳至。而确然益不回其意。乃留憍陈如等五人。以充侍卫。于此圣人乃习不用处定三年。既而以其法非至舍之。复进郁头蓝处。习非非想定三年(即调伏阿罗逻迦兰二仙人处也)复以其法不至。进象头山杂外道辈。为之苦行。日食麻麦。居六载而外道亦化。圣人乃自思之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脱。吾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于泥连河。天为之偃树。圣人援之而出。受牧牛氏女所献乳糜。寻诣毕钵树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席其坐。景云祥风杂然交至。天魔骇之。帅其众乃来作难。圣人以指按地。而地大震。魔皆颠仆。于是降之寻以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八日明星出时。示廓然大悟。乃成等正觉。是时大地震摇。天地瑞事毕出而应之。天者魔者人者神者。交集以致敬。及升金刚座。天帝师之。请转法轮。先是憍陈如五人。侍从于山中。至此首与度之。故入鹿野苑谈四谛法。然因是而得道果者亦亿计。既而语诸比丘曰。汝等皆可为世福田。宜其各往化物。如来遂独之摩竭提国。其国先有奇人。号优楼迦叶。弟兄三人。皆得仙术。颇以其道自高。有徒数千。及如来至。乃靡然从化。与其徒皆得证道。初瓶沙王有竹林园。号为美景。王尝心自计曰如来若先诣我。我则舍此。如来即知其意。遂往止其园。王喜闻遽大列导从。不啻千万来趋。如来既见。而众或疑之。如来即命迦叶。为之说法。以解其惑。王众与无量天人遂得法眼。乃施其园为之精舍。请如来馆之。居未几。会有比丘分卫于王舍城。而舍利弗目犍连闻法于其人。因得开悟。遂与之返如来曰。彼二来者当为我上足弟子于是。度之。初大迦叶自去须发入山习禅。一旦空中有神告曰。今佛出世。汝盖师之。以是亦趣竹林精舍既至如来起迎顾谓众曰。吾灭后而法被来出六万岁者。此人之力也。是时如来成道已六载矣。而与其父王未始相见。王甚怀之。侍臣优陀夷。请往道王久别之意。因请归国。陀夷既来。如来慰之。寻亦得道成第四果。即遣还国告父王曰。佛后七日乃来归也。至期王出其国四十里。大罗仪仗以迎如来。庆动天地。王相见大喜。因诏其族五百贵子从之出家。及其还宫也罗睺罗礼之。持圣人之衣而告之曰。此正如来也。用是为母释其群疑。然而福被无极。生灵赖之。家国遂大。向其教化。自是应机说法。天上也人间也。龙宫也他方也。所至皆作大饶益。然其圣神之所为。不可得而备纪。其后以化期将近。乃命摩诃迦叶曰。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今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偈已复谓大迦叶曰。吾将金缕僧迦梨衣。亦付于汝。汝其转授补处慈氏佛(亦云弥勒佛)俟其出世。宜谨守之。大迦叶闻命。礼足称善。敬奉佛敕。一旦果往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告其大众。欲般涅槃。会长者纯陀恳献供养。如来因之复大说法。而后度须跋陀罗已。而历诸三昧起其座。褰僧伽梨示紫金光体。嘱累大众。遂右胁而卧。泊然大寂。其时四部弟子亿万。人天哀号追慕动大千界。天花大雨。而其地皆震。及内之金棺。待大迦叶。而世火不能然。迦叶适至。其足自棺双出。慰其哀慕。既而金棺自举周尸那城。却下以三昧火燔然自焚烬已。而舍利光烛天地。其会天者人者。神者龙者。皆分去塔之。稽夫。如来之生也当此周昭王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其出家也当昭王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其成道也当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其灭度也当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化已凡一千一十七年。以汉孝明之永平十年丁卯之岁。而教被华夏。呜呼如来示同世寿。凡七十九岁。以正法持世。方四十九年(旧谱云。世尊十九出家。六年雪山修行。三十成道。住世说法四十九年。七十九岁灭度。今以岁数推较。若秖六年修行。其成道则二十五岁。若云三十。则须并六年在二仙处学法。方可合其元数)化度有情其不可胜数。所说之法。经者律者论者。浩若百千大海。探者随力而浅深皆得。然其推于悠远。则极乎天地之终始。指其昵近。则尽乎发肤之成坏。幽则穷乎鬼神。妙则通乎变化。大必周于天人。小不遗于昆虫。其天下祸福之端。性命之本。尽于是矣。其为道大至也。其为教广被也。自视鄙凡不足知之不敢赞之。念有生人已来未有尊于圣人者也。有圣人已来未有至于如来者也。昔列御寇谓。孔子尝语商太宰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太宰默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以是验之。而列氏之言。不为诞也。若如来之生与灭。及其出家成道。或当周昭王穆王之年。然周自武王至厉王。皆无年数。及宣王方有之。旧谱乃曰。昭王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穆王之三十六年。或者颇不以为然。吾尝辨之。故考太史公三代世表。视其叙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以此验。三代已前非实无年数。盖太史公用孔子为尚书之志故不书其年。乃作世表。疑则传疑。及后世学者之贤。若皇甫谧辈。复推而正之。故为释氏之旧谱者。因之以书。此可详也孰谓不然。

评曰。付法于大迦叶者。其于何时。必何以而明之耶曰。昔涅槃会之初。如来告诸比丘曰。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其明矣(见涅槃第二卷)然正宗者。盖圣人之密相传受。不可得必知其处与其时也。以经酌之。则法华先。而涅槃后也。方说法华而大迦叶预焉。及涅槃而不在其会。吾谓。付法之时其在二经之间耳。或谓。如来于灵山会中拈花示之。而迦叶微笑。即是而付法。又曰。如来以法付大迦叶。于多子塔前。而世皆以是为传受之实。然此未始见其所出。吾虽稍取。亦不敢果以为审也。曰他书之端。必列七佛。而此无之。岂七佛之偈非其旧译乎。曰不然。夫正宗者。必以亲相师承。为其效也。故此断自释迦如来已降。吾所以不复列之耳。吾考。其宝林传灯诸家之传记。皆祖述乎前魏支强梁楼与东魏之那连耶舍。此二梵僧之所译也。或其首列乎七佛之偈者。盖亦出于支强耶舍之二译耳。岂谓非其旧本耶。然宝林传其端不列七佛。犹吾书之意也。

传法正宗记卷第一(终)

猜你喜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欧阳竟无
  第三十九章 东方拘基地方教法弘扬时期·多罗那他
  修行道地经卷第五·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十号经·佚名
  三三 等诵经·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萨埵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茶罗义述一卷·佚名
  卷第二十二·白岩净符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上参众两院请愿书·太虚
  佛说三转法轮经·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欧阳竟无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五卷·普光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改图·李渔

    〖普贤歌〗(丑上)洞房处处起风波,命犯孤鸾待若何?年纪二十多,依然没老婆,叫我这手指如何当得过?我阙里侯娶了一双新人,弄出两番把戏。一个方才满月,一个止得三朝,都生出法来骗走了。如今合起来一算,共当了三十三夜新郎。在我看起

  • 卷四十二·徐世昌

    李来泰李来泰,字仲章,号石台,临川人。顺治壬辰进士,历官江南苏松常道。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侍讲,迁侍读。有《莲龛集》。湖口旧日题名处,春风又绿芜。合流江九派,砥柱石双孤。树色遥分楚,舟行已尽吴。只惭

  • 况周颐·龙榆生

    况周颐原名周仪,字变竹,号蕙风,广西临桂人,原籍湖南宝庆。咸丰九年(一八五九)九月初一日生。以优贡生中式光绪五年(一八七九)乡试,官内阁中书。嗜倚声,与同里王鹏运共晨夕,於所作多所规诫,自是寝馈其间者五年。南

  • 卷七十四·毕沅

      ◎宋纪七十四 ∷起屠维协洽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正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元丰二年辽太康五年   春,正月,壬申,辽主如混同江。   耶律伊逊荐耶律孝杰忠于社稷,辽主谓孝杰可

  • 卷之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一百九十九 苏州织造李煦奏散发御种稻谷情形并进新谷新米摺·佚名

    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二十日 臣李煦跪奏: 窃臣蒙万岁隆恩,特赐御种谷子一石,命臣苏州布种,又命臣谕知督府。臣至江南,即遵旨宣示。当有总河臣赵世显请去谷种五升,两江督臣赫寿、江宁织造臣曹(兆页)各请去一斗。又苏州乡绅原任工科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纪昀

    金石略 【二 今有】 五代 宋 辽 金 △五代 (臣)等谨按宋人录金石之文多自唐兼及五代唯郑志迄于唐末今自五代以后碑刻次第续纂疏称五代者从郑志题三国六朝旧 例也唐振武节度使李存进碑 【吕梦奇撰 梁邕书 正书同光二

  • 一四七四 军机处拟缮写《石渠宝笈续编》章程·佚名

    一四七四 军机处拟缮写《石渠宝笈续编》章程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初六日一、书底本由懋勤殿领出,由军机处分交派出之翰林、中书等官领缮。缮竣后仍交军机处送三位阿哥,并分与刘<墉>、纪<昀>二位大人校对。校毕陆续交回懋勤

  • 一一五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专差送交续得书籍并缮书目呈览折·佚名

    一一五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专差送交续得书籍并缮书目呈览折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奴才李质颖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窃奴才前奉谕旨,访觅遗书,当卽钦遵圣训,于商人马裕家藏书内选取七百七十六种,并另觅书七百九十种,节次敬谨

  • 周葵传·脱脱

    周葵字立义,常州宜兴人。周葵年少时努力学习,其学籍从地方上的乡校迁到京师,州学、太学两学校的师生都传诵他的文章。宣和六年(1124),考中进士甲科。周葵被调任徽州推官。高宗移驾临安,各军在边境上与金交战,周葵与判官主持

  • 卷二十三·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三族姓原始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至太祖变家为国之後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锡里着姓锡里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复赐后族姓曰萧氏皇族惟与后族通婚

  • 論衡校釋卷第十五·黄晖

      變動篇   論災異者,已疑於天用災異譴告人矣。義詳譴告篇。更說曰:「災異之至,殆人君以政動天,天動氣以應之。譬之以物擊鼓,以椎扣鐘,扣,擊也。鐘,各本作「鍾」。下同。今從王本。鼓猶天,椎猶政,鐘鼓聲猶天之應也。人主為

  • 卷一百五十三·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五十三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四十一有三年之练冠【杂记上】释文补脱麻重直龙反谨按当在要一遥反下补遗古本注遭大功之丧者也无者字

  • 累害篇第二·王充

    【题解】本篇阐述才能洪大操行贤淑的知识分子,之所以受压抑、被埋没,并不是他们品行恶劣,才智低下,而是累遭乡里、朝廷损害和灾祸的缘故。王充指出,他们常遭“嫉妒之人”诽谤和陷害,而君主与长官又很糊涂,是

  •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跋·道宣

    大日本国纯一无杂大乘之域。而幽显归于我。千有余岁于斯矣。未曾闻信邪小。盖金口之悬记不徒然耳。是以名蓝大刹星列棋布。佛说祖教月照岳立。故我大智律师初震于此经。所谓逸书今尚存也。然异境之俗不知天龙鬼神冥助

  • 上清道宝经·佚名

    分为经、师资、天、地、死生、妓乐、驾乘、服饵、食货、时运、资用、居处等12品,释词、句、神名等,为类书。

  • 比丘尼传·宝唱

    四卷,梁释宝唱撰,成于天监十六年(517)。有《丽藏》、《宋藏》、《金藏》、《元藏》、《大正藏》等版本。为一部专门记叙中国汉地佛教比丘尼生平事迹的传记。始于东晋升平年间的净捡,终于梁天监十五年,共记比丘尼六十五人

  • 诸法无行经·佚名

    梵名Sarva -dhar=ma^pravr!tti-nirdes/a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阐说诸法之实相,原无善恶等分别。同本之异译,有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诸法本无经三卷、宋代绍德等译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皆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