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贫人夫妇氎[dié,细棉布]施得现报缘品第十八

【古文】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围绕说法。尔时国中。有一长者。其妇怀妊。月满生女。端正姝妙。容貌少双。

【白话】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祇桓精舍,为大比丘僧众所围绕说法。那时国中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怀孕期满,生下一个女孩,长得端正殊妙,美貌无双。

【古文】

其初生时。细软白氎。裹身而生。父母怪之。召师瞻相。师曰甚吉。有大福德。因为作字。名曰叔离(此言白也)。叔离长大。氎随身大。此女瑰伟。国内远近。竞来娉求。

【白话】

她生下来的时候,一条细软的白布裹在身上,父母觉得很奇怪,邀请相师推断吉凶。相师说:“非常吉利,有大福德。”因此起名叫叔离(汉语“白”)。叔离一天天长大,这块白布也随着身体变大。她长得奇异美丽,国内远近的人们,竞相托媒人来求亲。

【古文】

父母念言。女年已大。宜当嫁处。即使工师为作璎珞[瓔珞:用珠玉穿成的装饰物,多用作颈饰。]。叔离问父。锻是金银。用作何等。父告之言。汝年已大。欲嫁处汝。故作环玔。女白父母言。我欲出家。不乐嫁去。父母爱念。不违其志。

【白话】

父母心想:“女孩已经长大了,应当找合适的人家出嫁。”于是找工匠为她打制璎珞。叔离问父亲:“请工匠锻制这些金银,用来做什么?”父亲告诉她:“你已经长大,想把你嫁出去,所以做一些环玔装饰。”叔离对父母说:“我想出家求道,不愿意嫁人。”父母疼爱她,没有违逆她的志向。

【古文】

寻为出氎。欲作五衣。女见复问。欲作何等。告言。为汝作衣。白父母言。我此所著。悉已具足。更不须作。唯愿听我。时往佛所。父母即将。往诣佛所。头面作礼。求索出家。佛言善来。头发自堕。所著白氎。寻成五衣。付大爱道[大爱道:佛之姨母,梵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佛者。由阿难之请。始许出家。是比丘尼之初也。]。为比丘尼。精进不久。成阿罗汉道。

【白话】

不久又购置上好布匹想为她制作五衣。女儿见了又问:“这是想做些什么?”父母告诉她:“给你准备出家的衣服。”她对父母说:“我身上穿的已经足够了,不须再做了,只希望你们准许我及时去往佛处。”

于是父母带她前去佛的精舍,以头礼佛足后,恳求出家。佛说:“善来!”她的头发便自动脱落,身上的白布,随即变成五衣。世尊把她交给大爱道,成为一个比丘尼。她精进修行,不久成就阿罗汉果。

【古文】

阿难白佛言。叔离比丘尼。本修何功德。生长者家。生与氎俱。出家不久。得阿罗汉道。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吾今说之。阿难言唯然。

【白话】

阿难问佛:“叔离比丘尼原本积下什么功德,出生在长者家,出生时便身裹白布,而出家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佛对阿难说:“仔细聆听,好好思量,我给你讲说其中因缘。”阿难答道:“是的。”

【古文】

佛言。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名毗婆尸。与诸弟子。广度一切。时王臣民。多设供养。作般遮于瑟[般遮于瑟:直译为五年会,五年一设之大斋会。意译为无遮会,以容受一切之人而不遮遣故也。]。有一比丘。恒行劝化。令诣佛所听法布施。

【白话】

于是佛说:“过去久远以前,有佛出世,名叫毗婆尸佛。他与众弟子广度一切众生。当时国王与臣民百姓陈设许多供养,作般遮于瑟大会。有一位比丘恒时教导劝化,让众人前往佛所,听佛说法并作布施。

【古文】

时有女人。名檀腻伽。极为贫穷。夫妇二人。共有一氎。若夫出行。则被而往。妇便倮[倮:同“裸”。]住坐于草敷。若妇被氎出外求索。夫则倮坐草蓐。劝化比丘。次至其家。见是女人。因劝之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人身难得。汝当听法。汝当布施。广说悭贪布施之报。

【白话】

当时有一个叫做檀腻伽的女人,生活十分贫困。夫妇二人只有一块棉布,如果丈夫外出,就把它披上出去,妻子便裸身坐在草垫上;如果妻子披着棉布出外乞讨,丈夫就裸身在草垫上。

一日劝化比丘次第行教走到他们家,看见这个女人,就劝导她:‘佛陀出世稀有难逢,佛法难以听闻,人身难得,你应当去听闻佛法并作布施。’接着广为宣说悭吝和布施的不同果报。

【古文】

女人白言。大德小住。还入舍中。语其夫言。外有沙门。劝我见佛听法布施。我等先世。不布施故。致此贫穷。今当以何为后世资。夫答之言。我家贫困如是。虽可有心。当以何施。

【白话】

女人对他说:‘大德稍留一会儿。’说完便走入屋内,对丈夫说:‘门外有一个沙门,教我拜见世尊听闻佛法并作供养,我们前世没有布施的缘故,所以招致今世如此贫困。现在应当做点布施来作为后世的资粮!’丈夫回答说:‘我们家这样贫困,即使有这样的发心,又拿什么来布施呢?’

【古文】

妇言。前世不施。今致是困。今复不种。后欲何趣。汝但听我。我决欲施。夫心自念。此妇或能少有私产。我当听之。即可之言。欲施便施。寻曰。我意欲以此氎布施。夫言。我之与汝共此一氎。出入求索。以自存活。今若用施。俱当守死。欲作何计。

【白话】

妇人说:‘前世没有布施,以至于今生穷困;现在还不积点福报,后世还能趣往何处?你就答应我吧,我坚决要作布施。’丈夫心中想:‘这个女人可能多多少少有点私产,我就答应她吧。’

于是答应道:‘想施舍就施舍吧。’妻子随即说:‘我打算用这块棉布作供养。’丈夫说:‘我们仅有一块棉布,出入乞讨,靠它才能够生活。如果把它也布施了,我们都只有等死了,还能够有什么办法?’

【古文】

妇言。人生有死。不施与施。会归当死。宁施而死。后世有望。不施而死。后遂当剧。夫欢喜言。分死用施。

【白话】

妻子说:‘人有生就有死,施与不施也是一死。宁可布施之后饿死,尚可寄望后世。没有布施就死去了,后世的果报只会更加可怕。’丈夫听了也生欢喜:‘理当死也要布施。’

【古文】

妇即还出。白比丘言。大德可上屋上。我当布施。比丘答言。若欲施者。汝当面施。为汝咒愿。叔离白言。唯此被氎。内无异衣。女形秽恶。不宜此脱。即还入内。遥于向下。脱身上氎。授与比丘。比丘咒愿。持至佛所。佛言比丘。持此氎来。比丘授佛。佛自手受。

【白话】

妻子就出来对比丘说:‘大德!可以站在屋外,我决定布施。’比丘说:‘如果想布施的话,你应该当面进行,我好为你念经祈愿。’妇人说:‘只有这一块身上披的棉布,没有其他的衣服。女身秽恶,不方便在这里脱下来。’

于是走回屋内,远远蹲下,脱下身上的棉布,递给比丘。比丘便为他们念经祈愿,拿着到佛的精舍。佛对比丘说:‘将那棉布拿过来。’比丘递给佛,佛亲手接过来。

【古文】

此氎垢污。时王众会。微心嫌佛受此垢氎。佛知众心。而告之言。我观此会清净大施。无过于此以氎施者。大众闻已。莫不悚然。夫人欢喜。即脱己身所著严饰璎珞宝衣。送与檀腻伽。王亦欣悦。脱身衣服。送与其夫。命令诣会。毗婆尸佛。广为大众。说微妙法。时会大众。得度者众。

【白话】

这件棉布十分肮脏污秽。当时国王与在会众人心里有点不满意佛接受这块脏布。佛了知众人心思,便告诉他们说:‘在我看来,此次斋会最为清净的大供养,莫过于以这块棉布供养的人了。’大众听了,心中肃然起敬。国王夫人欢喜,就脱下了自己身上穿着的缀饰璎珞的宝衣,送给檀腻伽,国王也十分喜悦,脱下衣服送给她的丈夫,派人让他们来参加斋会。毗婆尸佛,广为大众,说微妙法,当时参加法会的众生,得以度化的无以数计。”

【古文】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贫穷女人檀腻伽者。今叔离比丘尼是。由于尔时以清净心氎布施故。九十一劫所生之处。常与氎生。无所乏少。随意悉得。缘于彼佛。闻深妙法。愿解脱故。今得遇我。成阿罗汉。是故汝等。应勤精进闻法布施。佛说是时。得道者众。莫不欢喜。顶受奉行。

【白话】

佛告诉阿难:“要知道当时叫檀腻伽的贫穷女人,就是今天的叔离比丘尼。由于当时以清净之心布施的缘故,九十一劫中所投生之处,随身而来的都有一块细软的布,从来不缺乏受用,随意悉得。因在毗婆尸佛前谛听到深妙佛法,希望得到解脱的缘故,今世才遇到我,得成阿罗汉果。是故汝等,应勤精进,闻法布施。”佛说是时,得道的人非常多。无不欢喜,恭敬地受持奉行。

猜你喜欢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三·佚名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一·大訢
  卷第六·函昰
  佛说护净经·佚名
  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四分律卷第四十三(三分之七)·佚名
  宏智禅师广录 第八卷·正觉
  刻雪峰语录缘起·雪峰义存
  佛说四品法门经·佚名
  鴛湖用禪師住福建建寧府普明禪寺語錄卷上·妙用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四·佚名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佚名
  卷一百三十一·佚名
  修行观界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三·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二十三平湖沈季友编国朝倦圃先生曹溶溶字洁躬号秋岳平湖人居秀水崇祯丁丑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入本朝以御史视学畿内厯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外转广东布政使后降补山西阳和道裁缺还里甲寅逆藩叛阁臣荐为

  • 第七回 李重进阖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蔡东藩

      却说泽州城中,忽然火起,看官道火从何来?说来又是话长,小子只好大略叙明。原来李筠遁入泽州,即遣儋珪守城。珪见宋军势大,竟缒城遁去,本是善驰,不走何待?急得李筠仓皇失措。筠妾刘氏,随至军中,劝筠备马夜遁,返保潞州,筠犹豫未

  •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张岱

    甲申死难列传(有总论)夫生死之于人,亦大矣!而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则是于死之外,更有甚于死者。故同一死也,而人复于死之中,生分别焉、列等第焉。曰:若人也,于死而无媿色;若人也,于死而有媿色。犹之烈妇人以身殉节,■〈

  •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纪昀

    列传宋 【一百九】○宋一百九史弥远 郑清之 史嵩之董槐叶梦鼎 马廷鸾史弥远郑清之史嵩之董槐叶梦鼎马廷鸾△史弥远史弥远字同叔浩之子也淳熙六年补承事郎八年转宣义郎铨试第一调建康府粮料院改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

  • 卷二十二·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二十二 唐 司马贞 撰 张耳列传第二十九 大梁【按臣瓒今陈留大梁城是也】亡命【晋灼曰命者名也谓脱名籍而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为亡命】游外黄【地理志属陈留】去抵父客【如淳云抵归也音丁

  • 史记集解卷六十四·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

  • 刘义隆传(附刘劭、刘骏传)·魏收

    傅亮等人拥立刘义符之弟荆州刺史刘义隆为帝,年号定为元嘉(424)。派遣使者赵道生来魏朝贡。始光二年(425),徐羡之、傅亮等人请求归政于刘义隆,刘义隆未予准许。三年(426),刘义隆听信他的侍中王华的话,杀了徐羡之、傅亮,派他

  • 徽宗纪·脱脱

    (一)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名佶,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母亲是钦慈皇后陈氏。元丰五年(1082)十月初十,出生在皇宫。第二年正月赐名,十月授给镇宁军节度使,封为宁国公。哲宗即位,封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

  • 大略篇第二十七·荀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 帝学卷三·范祖禹

    大宋太祖啓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眞宗膺符稽古成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太祖啓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建隆元年正月幸国子监二月又幸诏加餙祠

  •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十四    宋 吕大圭 撰夫人姜氏至自齐或问夫人之行十有二皆不至而此独书至何也曰夫人与君敌体者也出必告行反必告至则书于防告则书不告则不书此鲁史之辞也而夫子之修春秋于君出则书至于夫

  • 卷一百一十·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八庆喜当知。以布施波罗蜜多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

  • 雪窦石奇禅师全录序·通云

    嘉兴大藏经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雪窦石奇禅师全录序遄崇祯丁丑岁冬。予友黎太冲结庵城南烟水关。延请石奇禅师。师至则掩关焉。予与同邑魏司马宾吾闻风。特往谒师。韵格静远。相对穆然。久之而退。虽未领玄机。然已仰门

  • 重修台湾县志·王必昌

    清鲁鼎梅主修,王必昌总辑。乾隆十七年(1752)书成刊刻。十五卷。分疆域、山水、建置、赋役、学校、祠宇、礼仪、武卫、职官、选举、人物、风土、艺文十三志,每志一卷,惟艺文两卷,外加杂记一卷。本书舆图较旧志简略,山川、风

  • 注解大六壬指南·陈公献

    《大六壬指南》成书于明末清初,着录于《清史稿·艺文志》,由[明]陈公献、程起鸾、庄公远等数人编撰而成,最后由清陈公献定稿。全书共分为五卷,立意高远,举重若轻;理论简约,言简意赅;课例精妙,字字珠玑。是书乃是继宋代邵彦和《

  •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郑廷玉

    简名《金凤钗》。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穷秀才赵鹗与妻子李氏及儿子福童困居旅店,欠下房钱。赵鹗应举,得中头名状元,又因早朝时失仪落简被贬为庶民百姓。为维持生计,他到桥头卖诗,得二百钱。恰巧此

  • 小栖霞说稗·平步青

    曲论。清平步青撰。一卷。步青一名庸,字景孙,号栋山,又号侣霞,别署三壶佚史,浙江山阴人。同治进士,授江西督粮道,曾署布政使、按察使。后引疾归隐。著有《群书斠识》等数十种。晚年自订所著书为《香雪崦丛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