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度多迦曰:

 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 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

 闻尊师[说法]音声 可学自己之寂灭

(一〇六一)

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之句中],“我问”者,为明解未见之问、为令他合流己见之问、为断疑念之问之三问……乃至(六三页以下参照)……此是三问……乃至(四九页以下参照)……是涅槃问。“我问尊师”者,我问于尊师、乞于尊师、求于尊师、信乐于尊师、请为我说。此是“我问尊师”[之义]。“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请语我”者请语[我],请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说明。此是“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之义]。

“尊者度多迦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度多迦者,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度多迦曰”[之义]。

“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者,我期待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而期待、欲、乐、冀求、希望、热望。“大仙”者,由何之义而为大仙耶?世尊求大戒蕴、觅求、遍求故是大仙……乃至(一二页参照)……“人牛王于何处耶”?[求、觅求、遍求故是大仙]。此是“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之义]。

“闻尊师之音声”,闻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听、把持、保持、观察。此是“闻尊师之音声”[之义]。

“可学自己之寂灭”[之句中],“可学”者,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三学……乃至(二五页以下参照)……此是增上慧学。[可学]自己之寂灭者,为贪之消灭、瞋之消灭、痴之消灭、忿之消灭、恨之消灭……乃至(四一页参照)……为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寂灭、消灭、舍遣、安息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学增上慧。顾念学此等三学,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于心决意而学、以信信解而学、励精进而学、令现起念而学、等持心而学、以慧知解而学、知通应知通而学、以信信解而学、遍知应遍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作证应作证而学,应行、应修行、应正行、应行正持。此是“可学自己之寂灭”[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度多迦曰:

“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 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

 闻尊师说法音声 可学自己之寂灭”

世尊宣示:“度多迦!

 然而须热心 兹[佛教]有智有念

 由兹闻音声 可学自寂灭”

(一〇六三)

“然而须热心”者,须热心、须努力、须勤勉、须精进、须坚固[心]、须精勤,令生[努力之]欲、令发生、令现起、令起、令生起、此是“然而须热心”[之义]。

“世尊宣示:度多迦!”[之句中],“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度多迦!”[之义]。

“兹有智有念”[之句中],“兹”者,是于此[佛教之]见,于此之忍(智)、于此之意欲、于此之持说、于此之法、于此之律、于此之法与律、于此之宣说、于此之梵行、于此之师[佛]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之人界。有智者,是有智者、贤者、有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慧者。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于身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〇页以下参照)……言彼为有念。此是“兹有智有念”[之义]。

“由兹闻音声”者,是由兹闻我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听、听取、把取、保持、观察。此是“由兹闻音声”[之义]。

“可学自寂灭”[之句中],“可学”者,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三学……乃至(二五页以下参照)……此是增上慧学。“[可学]自寂灭”者,为贪之消灭、瞋之消灭、痴之消灭、忿之消灭、恨之消灭……乃至(三九页参照)……为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寂灭、消灭、舍遣、安息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学增上慧。顾念此等三学而可学、知而学……乃至(一一二页参照)……作证应作证而学,可行、修行、正行、正持而行。此是“可学自寂灭”[之义]。

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度多迦!

 然而须热心 兹有智有念

 由兹闻音声 可学自寂灭”

 我见天与人之世界 动作无所有婆罗门

 普眼者!我将礼尊师 释迦[佛]!度我诸疑惑

(一〇六三)

“我见天与人之世界”[之句中],天者,是(一)世俗天、(二)生起天、(三)清净天之三天。(一)世俗天者云何?世俗天,是王、王子、王后。(二)生起天者云何?生起天者,是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及其上之天。(三)清净天者云何?清净天者,是如来之弟子(声闻)之阿罗汉漏尽者及辟支佛(缘觉)。世尊是世俗天、生起天、清净天中之天,是胜之天,天中之胜天。是师子中之师子,是龙中之龙,众主中之众主,牟尼中之牟尼,王中之王。“我见天与人之世界”者,于人间世间我见天、见胜之天、见天中之胜天、观、眺、省思、普观。此是“我见天与人之世界”[之义]。

“动作无所有婆罗门”[之句中],“无所有”者,是贪所有、瞋所有、痴所有、慢所有、见所有、烦恼所有、恶行所有之舍断。于佛世尊舍断彼等诸所有、能根绝、如截多罗树顶而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世尊是无所有者。“婆罗门”者,世尊乃拒外七法故是婆罗门。[即]拒外有身见、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贪、拒外瞋、拒外痴、拒外慢。彼[世尊]拒外杂染而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于未来赍生老死诸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萨毗耶!

 离垢斥一切诸恶 等持善[心]自住立

 有诸功德越轮回 无依止者婆罗门”

“动作”者,是有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动作无所有婆罗门”[之义]。

“普眼者我礼尊师”[之句中],“尊师”者,是言世尊。“礼拜”者,是由身而礼拜,由语而礼拜,由意而礼拜,由随义之行道而礼拜,由法随义之行道而礼拜,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普眼者”[之句中],“普眼”者,是一切知智。世尊具一切知智、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

 彼不能见之物此世亦无何物

 又不能识之物亦[无]不可知者

 可能知之物一切此皆知通

 旨此如斯之故如来是普眼者

此是“普眼者!我礼拜尊师”[之义]。

“释迦[佛]!度我诸疑惑”[之句中],“释迦”者,是世尊由释迦族出家故而为释迦。或又富者、大富者、具财者故亦为释迦。彼有此等诸财、所谓、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念处财、神足财、根财、力财、觉支财、道财、果财、涅槃财。由此等多数之财宝而是富者、大富者、具财者故亦是释迦。或又可能者、权力者、有用者、勇者、英雄、战士、无怖者、无惧者、无骇者、无财走者、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亦是释迦。“疑惑”者,是疑。[即]对苦犹豫(疑)、对苦之集犹豫、对后际犹豫、对前后际犹豫、对此缘性之诸缘起法犹豫,是对所有如斯犹豫、疑问、犹豫性、疑念、疑、迷惑、二路、疑惑、多岐取、不决定、不确定、不沉潜、心之硬直、意困惑。

“释迦佛!度我诸疑惑”者,放我诸疑惑箭、请脱我、请度脱我、请拔取我、请拔去我、请使我上起。此是“释迦佛!度我诸疑惑”[之义]。故彼之婆罗门言:

 我见天与人之世界 动作无所有婆罗门

 普眼者!我礼拜尊师 释迦[佛]!度我诸疑惑

 度多迦!我于世间 不能度脱疑惑者

 但[汝自]了最胜法 如斯汝可度暴流

(一〇六四)

“我不能令度脱”[之句中],我不能由疑惑箭放汝、解放、令脱、令度脱、拔取、拔去、起上。此是“我不能令度脱”[之义]。或又不信、不欲、懈怠而乏精进,向不行道人说法我无力?不堪、不努力、不励行、不努力、不尽力、不用力、不坚固心、不精进。不生[努力]之欲、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我不能令度脱”[之义]。或又其他何人亦无可使脱。若彼等欲脱,[彼]由于己力势、由于己力、由于己精进、由于己发勤、由于己坚强力势、由于己坚强力、由于己坚强精进力、由于己坚强发勤,且自行道之正行道、随顺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可令脱。此是“我不能使度脱”[之义]。

即世尊已如斯说:“纯陀!实彼自陷泥沼,其他无有道理可救出陷于泥沼。纯陀!实彼自不调御、不周伏、不寂灭、其他无有道理可调御、调伏令寂灭”。此是“我不能令度脱”[之义]。

 又世尊已如斯说 自如行恶自污染

 自如不行恶自净 不可净他各自净

如斯亦是“我不能令度脱”[之义]。

又世尊如斯说。“如斯,婆罗门!涅槃存在。至涅槃是道亦存在。宣教者之我亦存在。而我诸弟子受我如斯之教诫、如斯之教示、一部者令成满究极涅槃,一部者未成满。婆罗门!此时我为何耶?婆罗门!如来是说道者,[只]被问而宣说道。[学人]自行道而不可不解脱”。如斯亦是“我不能令度脱”[之义]。

“度多迦!我于世间不能度脱任何疑惑者”[之句中],疑惑者,是有疑惑、犹豫、栽(顽迷)、迷惑、疑之人。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亦是。“于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八页参照)……而于处世间。此是“度多迦!我于世间不能度脱任何疑惑者”[之义]。

“但汝且了最胜法”[之句中],“最胜法”者,是不死、涅槃。是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最胜”者,是最高、最胜、最殊胜、透逸、最上胜妙之法。“且了知”是且了知、识知、别知、通达。此是“但汝且了最胜法”[之义]。

“如斯汝可度暴流”,如斯汝可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可超越、可离越。此是“如斯汝可度暴流”[之义]。故世尊宣示:

 度多迦!我于世间 不能度脱疑惑者

 但汝[自]了最胜法 如斯汝可度暴流

 梵者!悲愍请教授 我可识知远离法

 恰如虚空无障碍 可行无依兹寂静

(一〇六五)

“梵者!悲愍请教授”[之句中],梵者!请教授,梵者!请教授者,乃梵者!请摄取,梵者!请怜愍。此是“梵者!请教授”[之义]。悲愍者,是悲愍、哀愍、随护、摄取、怜愍。此是“梵者!悲愍请教授”[之义]。

“我可识知远离法”[之句中],远离法者,是不死、涅槃。即是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我可识知”者,是我可知、可识知、可别知、可所通达。此是“我可识知远离法”[之义]。

“恰如虚空无障碍”者,是恰如虚空无著、无缚、无结缚,如斯无著、无缚、不结缚。此是“如虚空无障碍”。譬如虚空而亦血赤色、而亦郁金色、而赤青色、亦深红色而不染,如斯不染、不污、不昏迷、不染污。此亦是如“虚空无障碍”。譬如虚空不怒、不恚怒、不拒斥、不害破,如斯是不怒、不恚怒、不拒斥、不被害破。此亦是“如虚空无障碍”。

“可行无依兹寂静”[之句中],“兹寂静”者,是兹寂静而坐于兹,而此坐为坐而在此众中坐。此是“兹寂静”[之义]。或又于兹是寂、寂静、寂灭而安息。此亦是“兹寂静”[之义]。无依[之句中“依”者],是爱依、见依之二依……乃至(四〇页参照)……此是爱依……乃至(四〇页参照)……此是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止眼、不依止耳、不依止鼻、不依止舌、不依止身、不依止意、不依止于色、声、香、味、触、施主、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可见闻觉识不依止诸法、不依着、不近着、不缚着、不信解、出离、弃遣、离脱、以不限定心而住。此是“无依”。“可行”者,是可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可行无依兹寂静”[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梵者悲愍请教授 我可识知远离法

 恰如虚空无障碍 可行无依兹寂静

世尊宣示:“多度迦!

 有关现世非传闻 一切寂静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一〇六六)

“一切寂静我告汝”[之句中],我欲告贪之寂、瞋之寂、痴之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寂灭、消灭、安息而欲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一切寂静我告汝”[之义]。

世尊宣示:“度多迦!”[之句中],“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度多迦!”[之义]。

“有关现世非传闻”[之句中],“有关现世”者,是现世(所见之法)、所知之法、考量之法、度知之法、辨知之法、明了之法。[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是有关于所见之法、知之法、考量之法、度知之法、辨知之法、明了之法。如斯是有关于现世(所见之法)。或又有关于所见之苦、我语苦、有关于所见集而语集、有关于所见道而语道、有关于所见灭而语灭。如斯亦是“有关于所见之法”。或又可自见,是无时的,可谓来见,可导引于[圣道],诸识者是有关于所见法各自可知者。如斯亦是“有关于所见之法”。“非传闻”者,不[由他之]传闻、不传说、不传承、不依于藏[经]之说、不依于思择、不依于推论、不依于行相之审思、不依于见、省思、忍,说自己自知通、自现见法。此是“有关现世非传闻”[之义]。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灭法”,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身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〇页参照)……言彼有念。“行作”者,是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且维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义]。

“可度世间之爱着”[之句中],爱著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爱着”由于何义而为爱着耶……乃至(八九页参照)……能扩大扩展。此是“爱着”[之义]。“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八九页参照)……于处世间。“可度世间之爱着”者,世间之所有爱着之有念彼爱着而可度、越度、超越、离越。此是“可度世间之爱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一切寂静我告汝 有关现世非传闻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大仙!彼之最上寂 我[闻彼]而成欢喜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一〇六七)

“我[闻彼]而欢喜”[之句中],“彼”者,是尊师之语、语路、说示、教训。“欢喜”者,是欢、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我[闻彼]而欢喜”[之义]。

“大仙!彼之最上寂”[之句中],大仙者,是世尊求大戒蕴、觅求、遍求故是大仙(大求者)。是大定蕴……乃至(九〇页以下参照)……“人牛王于何处耶”?能求、觅求、遍求故是大仙。“最上之寂”[之句中],寂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是离贪、灭、涅槃。最上者,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是“大仙!彼最上寂”[之义]。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身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〇页参照)……言彼为有念。“行作”者,是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且维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义]。

“可度世间之爱着”[之句中],言渴爱为爱着。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爱著者由何义而为爱着耶……乃至(八九页参照)……于扩、扩大。此是“爱着”[之义]。“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八九页参照)……于处世间。“可度世间之爱着”者,是世间之所有爱著有念爱着之可度、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可度世间之爱着”[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大仙!彼之最上寂 我[闻彼]而成欢喜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上与下与横及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知于世间此是着 勿为种种有爱事”

(一〇六八)

“汝善知解所有物”[之句中],汝知解、了知、识知、辨知、通达所有物。此是“汝善知解所有物”[之义]。

“度多迦!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之物。此是“世尊宣示:度多迦!”[之义]。

“上与下与横及中”[之句中],上者是言未来,下是过去,横及中是现在。上是天世间,下是地狱世间,横及中是人世间。上是善法,下是不善法,横及中是无记法。上是无色界,下是欲界,横及中是色界。上是乐受,下是苦受,横及中是不苦不乐受。上是由足跖以上、下是由发之顶端以下。横及中是胴体。此是“上与下与横及中”[之义]。

“知于世间此是着”,知此是着、此是悬着、此是结缚、此是碍着、了知、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此是“知于世间此是着”[之义]。

“勿为种种有爱事”[之句中],“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种种之有”是于种种之有对业有、再有[之义]。[即]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之义]。是对于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身体发生[之义]。勿向[其等种种有之]爱令生事、令发生事、起事、令生起事而须舍断、除去、灭除、令为灭无。此是“勿为种种有爱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度多迦!

 上与下与横及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知于世间此是着 勿为种种有爱事”

[世尊之说法之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说:“世尊!尊师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第五[毕]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佛说帝释所问经·佚名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序·义天
  卷十四·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八·念常
  卷四·佚名
  卷第十九·佚名
  一四 大本经·佚名
  卷第二十九·德清
  禅宗颂古联珠旧集本序·佚名
  四念处卷第三·智顗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第十三卷·佚名
  般若灯论释 第六卷·清辨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二[宋磻]·惟白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二·胡文学

    <集部,总集类,甬上耆旧诗>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十二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大理寺卿蔡公锡 字廷宇永乐中举于乡在太学仁宗诏择国子生有学行者吴信等六十人命翰林院严试之拔其尤者二十人充近侍官公与焉授兵科给事中

  • 第四節 律詩的對仗·王力

    (一)對仗的種類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37]。古代詩人們在應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並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語罷了[38]。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的九類:1、

  • 卷之四百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帐房先生大手笔·吴虞公

    上海四马路某旅馆近为优待顾客起见,在客厅旁另辟一阅报室。其内各报俱全,以供旅客之消遣。讵有一般外路客阅报时,每喜摇头摆脑高声朗诵,旁人虽厌恶其烦,卒无法奈何。乃共诉之帐房。该旅馆主人以同是主客,觉左右为难,因筹得一

  • 王德传·张廷玉

    王德,字汝修,永嘉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户科给事中。定国公徐延德请求将无极等县的闲田拨归他所有,德上疏弹劾。蒙古旗之俺答围京师,王德多次奏陈有关军政重事的建议,都被采纳。当时京师城门都关闭,避难人民不能入城

  • 陈选传·张廷玉

    陈选,字士贤,临海人。父亲陈员韬,宣德五年(1430),中进士。任为御史,出去巡按四川时,黜退贪赃之官,奖励廉洁之吏,昭雪死囚四十余人。正统末年,大军征讨邓茂七,他前往安抚当地百姓,释放被诬陷为贼的一千多家人。都指挥蒋贵向部属索

  • 魏纪七 邵陵厉公中正始七年(丙寅、246)·司马光

    魏纪七 魏邵陵厉公正始七年(丙寅,公元246年) [1]春,二月,吴车骑将军朱然寇中,杀略数千人而去。 [1]春季,二月,吴国车骑将军朱然侵犯中,杀死掠夺了数千人之后,才离去。 [2]幽州刺史丘俭以高句骊王位宫数为侵叛,督诸军讨之;位宫败走

  • 死伪篇第六十三·王充

    传曰:“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宣王将田于囿,杜伯起于道左,执彤弓而射宣王,宣王伏而死。赵简公杀其臣庄子义而不辜,简公将入于桓门,庄子义起于道左,执彤杖而捶之,毙于车下。”二者,死人为鬼之验;鬼之有知,能害人之效也。无之,奈何

  • 履信第八·佚名

    信者行之基,行昔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之无以立。故信之行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

  • 卷九十八·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九十八    明 湛若水 撰 恤穷下 贾谊新书曰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饭餟醇酒二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

  • 序·颜元

    【颜元钞录家礼序作为礼文手钞序。】子朱子曰:「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昏、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体,固不可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虽其行

  •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论卷第十(二十五章)·优昙普度

    念佛正论说夫奉教念佛之士。叨法正之遗荫。作如来之所使必以摧邪显正。激浊扬清为后学蓍龟。作生灵耳目为己任也。苟弗能而默默自守。则尸禄备员于佛门矣。虽讲授亦奚以为。岂不闻因筌然后得鱼。体教然后修行。名教未

  • 第七次研究会·太虚

    ──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一 唯识某某  唯识之义,简无外境而言,谓根身、器界,皆能变识之所变。果如是,则吾之根身以外,无论宇宙间之情与无情,莫非吾之器界,云何尚有他人及众生诸佛耶?若谓他人各有其能变所变,则他人之根

  • 湛渊集·白珽

    诗文别集。一卷。元白珽著。白珽诗与仇远齐名,人称“仇、白”,戴表元称他为“穷书生”,月泉吟社第十八名唐楚友即白珽寓名。成化《杭州府志》载《湛渊集》八卷,《文渊阁书目》尚著录,后佚。此一卷本为清高宗乾隆(1736

  • 至大金陵新志·张铉

    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

  • 易象意言·蔡渊

    南宋蔡渊撰。一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蔡氏此书,既有师承朱熹之学,阐说《周易》义理;亦有家传其父蔡元定之说,兼述《易》数。《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渊,蔡元定之子,而从学于朱子。故是书阐发名理,多本师

  •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佚名

    托名许逊释。当与《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同时,出自元后。其目录与《经法》共。述宇宙本源、天人相副及《经法》要旨、体例。

  • 菊庄词·徐釚

    清词别集。徐釚撰。1卷,收词110阕。徐釚的词,格调华秀而趋于苍老沉着,声调谐合而不戾于古。“便娟芊丽,已轶花间草堂而上,称贵轻婉而戒浮腻”(丁澎序),如[蝶恋花]《客中感春》、[卜算子]《春恨》等。也有少数感慨豪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