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生佛教之目的

  全部佛教之目的与效果,可分四种:

  一、人间改善 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净化人间。从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之正义公法,若各能本佛法之精神以从事,则均可臻于至善,减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故现实人生可依佛法而改善净化之也。此虽一般科学、哲学及儒家等学术之所共,而佛教亦有详明发挥与其不共之特质者在;本此特质,进以融摄科、哲、儒学等所长,则佛教对此改善人生之目的,自可发挥其无尽之效力也。

  二、后世胜进 生命乃无穷尽之长流,循业力以受报,生死死生,此界他趣,轮回无已;故不惟图现生之改善,且应进求后世之胜进也。修十善业及诸禅定、可获上生天界,持佛号、仗他力、可往生他方清净佛土;虽生死未了,而可得胜进优美之依正二报,免四趣苦,且可超出人道之上。是依佛法可达之目的与效果也。此在净土及密法,亦所注重;而世间之高等宗教,如耶教之求生天国等,皆同有此种目的。

  三、生死解脱 后世胜进非不善;然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生而不能不死,住而不能不灭,终不澈底。然则如何可断苦本而灭诸漏耶?生必死则求离于生,住必灭则诸有不住;截生死流,拔度苦海,而登涅槃寂灭之彼岸;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生死魔军其奈何哉!是佛法又进一层之出世目的,乃三乘行者共达之效果,而为世间一般教学所不逮。

  四、法界圆明 涅槃解脱、美则美矣,然尚不尽诸习气,不断所知障,不得一切智,于一切法界犹不能圆明。且一切有情皆我无始来之六亲眷属,奈何自求寂灭而不之或问耶?是故菩萨摩诃萨,摄一切众生为己体,痛等切肤,大悲充溢而度尽为誓。历经时劫,广求无边福智,尽断二障习气,终乃圆明法界而融遍无碍矣。是大乘至极之效果,亦佛法究竟之目的也。

  是四重为全部佛法所包容之目的。然以言终极,惟法界圆明之佛果始为究竟,亦可谓此乃全部佛教之真正目的;前三层皆为达此之方便也。旧行之佛教,厌离现实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智生之寂灭,净土、密法,即应此希求之方便门也。然专以来世或寂灭为务,每与现实脱节,不能圆显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表如下──

        ┌────────人间改善──科哲儒等所重─┐    人  │                                          │    生  │            ┌─后世胜进──高等宗教所重─┼二乘─┐    佛─┤素来佛教所重┤                            │      ├大乘    教  │            └─生死解脱─────────┘      │    所  │                                                  │    重  └────────法界圆明─────────────┘    (录自人生佛教第一章四节)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五十五(第四分之六)·佚名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宗密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二卷·佚名
  卷第二十七·元来
  卷四·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佚名
  卷第三十七·志磐
  卷四十八·佚名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印光
  论如皋广福寺产权有感·太虚
  言语品第八·佚名
  卷第四十三·霁仑超永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佚名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三·希叟绍昙
  七 集·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镇·唐圭璋

      镇字叔安,南海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学者称为随如先生。有随如百咏,今不传。   念奴娇   调冰弄雪,想花神清梦,徘徊南土。一夏天香收不起,付与蕊仙无语。秀入精神,凉生肌骨,销尽人间暑。稼轩愁绝,惜花还胜儿女。  

  • 岳州赠广平公宋大夫·张说

    亚相本时英,归来复国桢。 朝推长孺直,野慕隐之清。 传节还闽嶂,皇华入汉京。 宁思江上老,岁晏独无成。

  • 卷四十一 志十六·赵尔巽

      ◎灾异二   洪范曰:“火曰炎上。”火不炎上,则为咎徵。凡恒燠、草异、羽虫之孽、羊祸,其灾火,赤眚、赤祥皆属之于火。   顺治十三年冬,庄浪燠,无雪。十八年冬,龙门无雪。   康熙二十一年冬,西宁无雪。二十七年冬,天

  • 卷一四九 梁紀五·司马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昭陽單閼(癸卯),凡五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十八年(己亥,公元五一九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書左僕射袁昂為尚書令,右僕射王暕為左僕射,太子詹事徐勉為右僕射。   丁亥,魏主下詔,稱「太后臨朝踐極,歲將

  • 卷第十·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三史可法(应廷吉)史可法(应廷吉)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大兴籍,河南祥符人也。世为锦衣卫百户。母尹氏,梦文天祥而生。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左光斗视学

  • 序二·何乔远

    列宗沿革几何法世守几何事应斟酌几何事后嫔嗣徽几何氏诸王封建几何国名臣芳迹畴最其贻秽者畴最九夷八蛮种落奚状驯悖奚情版章之大山川险夷奚扼要礼乐政邢弛张棘徐孰中漕挽钱盐诸制兵农垧牧诸大务孰弊孰善穷变通久孰与

  • 卷二十七·王当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臣传卷二十七    宋 王当 撰昭公五 晋赵鞅 赵鞅赵简子也一名志父赵武之孙赵成之子也二十五年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戌人曰明年将纳王见子太叔而问

  • 卷十七·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丁亥(一六四七)、大清顺治四年(永明王永历元年、鲁王监国二年)春正月(癸卯)朔永明王跸梧州,鲁王次长垣。大清兵向肇庆,总督朱治■〈忄间〉走。王由梧州走平乐;大学士丁魁楚走岑溪、尚书王化澄走浔州。

  • 辛自修传·张廷玉

    辛自修,字子吉,襄城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授任海宁知县。他升任吏科给事中。上奏称:“吏部选拔官吏,选才重要,量地选才尤为急迫。近来京府的属吏因为全面考察而离去的人有十分之五,难道唯独京城不肖之人很多吗?地方

  • 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74)·司马光

    汉纪十六 汉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1]春,二月,诏减口赋钱什三。 [1]春季,二月,汉昭帝下诏书将七岁至十四岁百姓交纳的口赋减少十分之三。 [2]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无嗣。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庚子朔,上御奉天殿策试会试举人。制策曰:“昔列圣之驭宇也,其立纲陈纪皆精思远虑,至当无疵,著为典章,垂法万世。夫何历代创业之君于革命之际,必有损益,果前代立法有未善欤?

  • 九年·佚名

    (壬申)九年清同治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丙戌。御勤政殿,受朝賀。敎曰:「太廟顯冊,將親上。而南殿第一室御眞,奉摹旣久,幀本熹微。迨今移摹,允合情禮矣。在前移摹之時,皆設都監,則今番事體,宜無異同。而旣有我朝可援之故事,自今

  • 春秋集传纂例卷二·陆淳

    唐 陆淳 撰鲁十二公谱并世绪第九鲁周公之国也周公武王之弟也始受封身留辅王室使子伯禽归国都于曲阜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卒子幽公宰立幽公为弟防所杀防立是为魏公魏公卒子厉公擢立厉公卒弟献公具立

  • 卷十八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十八目録诗经不解于位民之攸塈编修【臣】林枝春监察御史【臣】彭肇洙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监察御史【臣】卫廷璞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泂酌彼行潦挹彼注

  •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太虚

    今世界之乱源,皆起于西洋之乱,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然救之者虽在东方文化共通之仁德,若非先由智仁勇俱极发达之佛教,以极深博精确之理智及最猛挚坚毅之诚勇,殆不能调伏其野性不驯的学能之智与血气之勇,而服此东方慈忍仁

  • 复古诗集·杨维桢

    诗别集。六卷。元杨维桢撰。杨维桢诗集甚多,此集所载皆琴操、宫词、冶春、游仙、香奁等作,并杂有古乐府,为其门人章琬所编,以其体皆时俗弃而不为,故以“复古”为名,中有黄溍评语和章琬简注。章序称“辑前后所制者二百

  • 论衡全译·王充

    《论衡》是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的重要著作。两千年来,《论衡》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奇书。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佚名

    凡三卷。北宋法贤译。又作大乘无量寿庄严王经。略称无量寿庄严经、庄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其净土之相。系无量寿经之同本异译,惟本经初无序说,终无‘五恶段’之说,而于三十六愿文之顺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