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脱道论 第三卷

解脱道论 第三卷

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分别行品第六

尔时依止阿阇梨。以数日观其行。其行相应行处应当教。于是行者十四行。欲行嗔恚行痴行信行意行觉行欲嗔恚行欲痴行嗔痴行等分行信意行信觉行意觉行等分行。复次爱见慢等种种行可知。于是贪欲意使行性乐着。无异于是义。由行故成十四人。欲行人嗔行人痴行人信行人意行人觉行人欲嗔行人欲痴行人嗔痴行人等分行人信意行人信觉行人意觉行人等分行人。于是欲欲欲使欲性欲乐。此谓欲行人。其欲常行增上欲。是谓欲行。如是一切当分别。尔时此十四人略成七人。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嗔行人意行人成一。痴行人觉行人成一。欲嗔行人信意行人成一。欲痴行人信觉行人成一。嗔痴行人意觉行人成一。二等分行人成一。问何故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答欲行人于善朋增长信行欲。亲觐功德故。复次以三行欲及信。此句成一相。有爱念义。觅功德义。非舍义。于是欲者念欲。信者念善。欲者觅欲功德。信者觅善功德。欲者不舍非可爱为相。信者不舍可爱为相。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问何故嗔恚行及意行成一。答嗔行人于善朋增长智行嗔。亲觐功德故。复次以三行嗔恚及智成一相。非爱念故觅嗔故舍故。于是嗔人非安爱念。智者非安行念。嗔恚人觅嗔。智者觅行过患。嗔人安舍。智者安舍行。是故嗔行人及意行成一相。等故。问何故痴行人及觉行人成一。答痴行人为得善。增长觉行痴。亲觐功德故。信慧动离故。复次以二行痴觉成一相。不自定故动故。于是痴安乱故不安。觉种种觉忆故成不安。痴无所趣向成动。觉轻安故成动。是故痴行及觉行成一相。等故。以此方便余行当分别。如是此成七人。于此七人云何速修行。云何迟修行。欲行人速修行。以安可教化。信力故。痴觉薄故。嗔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意力故。痴觉薄故。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有痴觉力故。信意薄故。欲嗔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信意力故。痴觉薄故。欲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信故。痴觉力故。嗔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意故。痴觉力故。等分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住意故。有痴觉力故。尔时此七人。由本烦恼成三。欲行人嗔恚行人痴行人。问此三行何因缘。云何可知此欲行人此嗔行人此痴行人。云何行受衣乞食坐卧行处威仪。答初所造因缘。诸行界为因缘。过患为因缘。云何诸行初所造因缘。于初可爱方便故。多善业成欲行人。复从天堂落生于此。多起杀割桁械怨业。成嗔行人。不爱业所覆。从地狱从龙生堕落生此。初多饮酒离间。成痴行人。从畜生堕落生此。如是行初造因缘。云何界为因缘。二界最近故。成痴行人。所谓地界水界。二界最近故。成嗔行人。所谓火界风界。四界等故。成欲行人。如是诸行界为因缘。云何过患为因缘。最多淡成欲行人。最多瞻成嗔行人。最多风成痴行人。复有说。最多淡成痴行人。最多风成欲行人。如是过患为因缘。云何可知此人欲行此人嗔行此人痴行。答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事以烦恼以行以受取以食以业以卧。云何以事可知。欲行人见所有事。未常见而见既见。恒观于真实过患不作意。于小功德成不难。不从此欲解脱。既观不能舍行。知于余事。诸如是行欲行可知嗔行人者。见所有如是事。如倦不能久看。随取过患多毁人。于多功德非不难。从此不舍。唯以过患得已便。知行余事亦如是。行嗔行可知。痴行人见所有如是事。于功德过患成信他。闻他人所薄亦薄。闻他所赞叹亦赞叹。自不知故。以如是行于外事。痴行可知。如是以事。问云何以烦恼可知。答欲行人五烦恼。多行嫉悭幻谄欲。此谓五。嗔恚行人五烦恼。多行忿恨覆悭嗔。此谓五。痴行人五烦恼。多行懒懈怠疑悔无明是五。如是以烦恼可知。问云何以行。答欲行人见行以性。举脚疾行平。举脚平下脚不广。举脚可爱行。如是以行欲行可知。嗔恚行人见行以性。急起脚急下。相触以半脚入地。如是已行嗔恚人可知。痴行人见行以性。起脚摩地亦摩下。以脚触脚行。以如是行痴行人可知。如是以行。问云何以着衣欲行人。答欲行人若捉衣以性。不多见不宽着衣太下。周正圆种种可爱可见。嗔行人着衣以性。大急太上。不周正不圆。不种种可爱。不可观。痴行人若着衣以性。多宽不周正不圆。非种种可爱可观。如是以着衣可知。问云何以食可知。答欲行人乐肥甜。嗔恚行人乐酢。痴行人不定乐。复次欲行人。食时自量相应中适取揣食。亦知气味不速食。若得少味成大欢喜。嗔行人见食。多取揣食满口食。若得少味太嗔恼。痴行人见食。不圆小揣食不中适。少取以食涂染其口。半揣入口。半堕盘器。乱心不思惟食。如是以欲可知。问云何以事知。欲行人扫地。平身捉扫帚不駃。不知土沙。而能清净。嗔行人若扫地。急捉扫帚两边駃除去土沙。急声虽净洁而不平等。愚痴行人若扫地。宽捉扫帚辗转看尽处处不净。亦不平等。如是浣染缝等。一切事平等作不与心。是欲人嗔行人。于一切事不平等作不与心。痴行人乱心多作不成。如是以事可知。问云何以卧坐。欲行人眠不駃。眠先拼挡卧处令周正平等。安隐置身屈臂眠。夜中有唤即起。如有所疑即答。嗔行人若眠駃。随得所安置。身面目频蹙。于夜若有人唤即起嗔答。痴人若眠卧处不周正。放手脚覆身而卧。夜中若有人唤。应声噫噫久时方答。如是以卧可知。问何行何法。用受衣乞食坐卧行处。若欲行人衣粗不下色可憎。是与其衣当着。嗔行人衣精细。衣净洁好色下可爱。是应当着。痴行人衣随所得当着。欲行人乞食粗不净洁。无美气味少乞食。嗔行人乞食肥美净洁。好气味如意所得痴。行人乞食随所得有节。欲行人卧坐于树影水间。于小远村处。复于未成寺。于无卧具处。是其当眠坐。嗔行人坐卧树影水边成就平正。于寺已成卧具。具足成其坐卧处。痴行人依。师亲觐当住。欲行人行处。粗饭饮食处。若入聚落应向日而行。于恶人处。是其当行。嗔恚行人处。于饭水饮食具足。逐日而入多信向人处。是其当入。痴行人随所得处。欲行人威仪多行脚处。嗔行人依坐卧。痴行人依行处。于是散向。欲者依可爱境界为信。嗔恚者不可爱境界为信。痴者不观为因。欲者如奴。嗔恚者如主。痴者如毒。贪者少过患断无染。嗔恚大过患使无染。痴者大过患断无染。欲行人乐色。嗔行人乐诤。痴行人乐懈怠

分别行处品第七

尔时依止师观其所行。授三十八行。当复教示令二行相应。问云何三十八行处。答谓十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一切入。又十不净想。膖胀想。青淤想。烂想。弃掷想。鸟兽食啖想。身肉分张想。斩斫离散想。赤血涂染想。虫臭想。骨想。又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数息念寂寂。又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观四大食不净想。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斯谓三十八行处。此三十八行处。以九行当知最胜。一以禅。二以正越。三以增长。四以缘。五以事。六以胜。七以地。八以取。九以人。问云何为禅。答谓十行处成禅外行。又十一行处成就初禅。又三行处成就三禅。又一行处成就四禅。又九行处成就四禅五禅。又四行处成就无色四禅。问云何十行处成禅外行。答除数息及观身。余八念及观四大食不净想。是谓十外行。问云何十一行处初禅所摄。答十不净想及观身。是谓初禅所摄。问云何三行处。三禅所摄。答谓慈悲喜。问云何一行处四禅所摄

答谓舍。问云何九行处四禅五禅所摄。答除空一切入识一切入。余残八一切入。及数息念。问云何四行处四无色所摄。答虚空一切入。识一切入。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是名四行。如是以禅可知。问云何以正越。答入行处成为越色。除无色一切入。余八一切入。余三十行处。不成为越色。又三行处成为越事。二无色一切入。及无所有处。余三十五行处。不成为越事。又一行处成为越想受。所谓非非想处。余三十七行。不成为越想受。如是以越可知。问云何以增长。答十四行处可令增长。所谓十一切入。及四无量心。余二十四行处。不应令增长。如是以增长可知。问云何为缘。答九行处为神通缘。除无色一切入。八一切入。及分别虚空一切入。余三十行不成神通缘。三十七行处成为毗婆舍那缘。除非非想处。又一行处不成毗婆舍那缘。所谓非非想处。如是以缘可知。问云何为事。答二十一行处是分别事。十二行处是为实事。五行处不应说分别事实事。问云何二十一行处是分别事。答除识一切入。余九一切入十不净想及念数息念身。问云何十二实事。答识一切入非非想处。及十禅外行。问云何五不应说分别事及实事。答谓四无量心。及无所有处。复次二行处。内营事内事。又二行处。内营事外事。又一行处。外营事内事。又二十一行处。外营事外事。又四行处。内营事内事设外事。又四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外事。又二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设内事设外事。又一行处。内外营事内事。又一行处内营事不应说及内事外事。于是二行处内营事内事者。谓识一切入及非非想处。又二行处内营事外事者。所谓念数息念身。又一行处外营事内事者。所谓念死。又二十一行处外营事外事者。谓十不净想。四无量心。四色一切入。虚空一切入。及念佛念僧。又四行处内营事内事设外事者。谓念戒念施观于四大。及不净食想。又四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说外事。谓四色一切入。又二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设内事设外事。谓念法念寂寂。又一行处内外营事内事。谓为念天。又一行处内营事内事外事不应说。谓无所有处。又二行处过去事。谓识一切入。及非非想处。又一行处于未来事。所谓念死。又一行处于现在事。所谓念天。又六行处设过去事。设未来事。设现在事。谓念佛念僧念戒念施。及观四大不净食想。又二行处。设过去事。设现在事。设不应说。过去未来者。所谓念法念寂寂。又二十六行处。不应设三世事。谓九一切入。十不净想。四无量心。及念数息念身。无所有处。又四行处动事。谓火一切入。风一切入。及虫烂想。及念数息。其处则动。其相不动。余三十四不动事。如是以事可知。问云何为胜。答八一切入四无色定。是名胜真实事故。以八一切入是名定胜故。彼第四禅得胜地故。四无色定成胜。十不净想及食不净想。是名想胜。以色以形以空以方。以分别以和合。以执着故。以不净想事故。以十念处。是名胜念。微细故。随念故。四无量心以无过为胜。受饶益故观四大。是名慧胜。以执着空故如是以胜可知。问云何以地。答十二行处。不生于天上。谓十不净及念身食不净想。又十三行处不生于色有。初十二及数息念不生色有。除四无色处。余行处不生于无色有。如是以地可知。问云何以取。答谓十七行处。以见应取相。除风一切入及无色一切入。余七一切入十不净想。又一行处。以触应取相。谓念数息。又一行处。或以见或以触应取。谓风一切入。余十九行处。以闻分别应取。又五行处。初坐禅人不应修行。四无色及舍余二十三。初学禅人应取。如是以取可知。问云何以人。答欲行人四无量不应修行以净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意净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嗔行人十不净想不应修行。嗔恚想故。嗔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饮食沸热非其所宜。痴行人未增长智。不应令起修行处。离方便故。若离方便其精进无果。如人骑象无钩。欲行人应修不净想及观身。是其欲对治故。嗔行人应修四无量心。是嗔对治故。或当修色一切入心随逐故。信行人当修六念处。念佛为初信定故。意行人当修观四大。于食不净想。念死念寂寂深处故。复次意行人于一切行处无所妨碍。觉行人当修念数息以断觉故。痴行人以言问法。以时闻法以恭敬法。与师共住令智增长。于三十八行随其所乐。应当修念死。及观四大最胜。复说于分别行处我见彼胜。六人于所分别略而为三。问若然于初有妨。答二欲行人。谓钝根利根。为钝根欲人。修不净观。为其欲对治。是所应教行。修得除欲。利根欲人。初信增长。当修念处。是所应教行。修得除欲。二嗔行人。谓钝根利根。为钝根嗔恚行人。修四无量。是其嗔恚对治。是所应教行。修得除嗔。利根嗔恚行人。以智增长修行胜处。是所教修得除嗔。二痴行人。谓无根钝根。为无根痴行人。不应教修行处。为钝根痴行人。为除觉应教修念数息。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无妨。于是法一切入及数息。以空增长。无妨成一切行。若已得胜功德。胜一切行所行之处故成不妨

猜你喜欢
  论秘传·印光
  卷十六·赞宁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马鸣
  大涅槃經師子吼品·欧阳竟无
  法句經卷下·欧阳竟无
  四教义卷第十一·智顗
  卷七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二十九·李通玄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六·道忞
  八关斋法·弘赞
  法海观澜卷第五(目录)·智旭
  文殊师利菩萨·佚名
  祖庭钳锤录卷之上·费隐通容
  檀腻羁缘品第三十九·佚名
  宗镜录卷第三十六·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九十一·彭定求

        卷791_1 【城南联句】韩愈   竹影金琐碎,--孟郊   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叶,--韩愈   翡翠开园英。流滑随仄步,--孟郊   搜寻得深行。遥岑出寸碧,--韩愈   远目增双明。乾穟纷拄地,--孟郊   化虫枯挶

  • 原序·王士祯

      余生平所为诗话杂见于池北偶谈居易録皇华纪闻陇蜀余闻香祖笔记鱼子亭杂録诸书者不下数百条而五代诗话又别为一书今南中所刻昭代丛书有渔洋诗话一卷乃摘取五言诗七言诗凡例非诗话也康熈乙酉余既遂归田武林吴寳厓【

  • 第五十六回 双印纹尚留仙迹 九千岁代辩沉冤·萧晶玉

    且说威远王九千岁正在殿上摆宴款待曹元帅,与高公众将庆功贺喜。正在欢饮,只听喧嚷之声,王爷即令太监去看。原来是那哑叭任守志要闯府门,门上的将校兵丁只当是个疯子,赶来拦阻,不容他进去,哑叭急的喊叫起来。太监看了回来,跪在

  • 七言巻十二·洪迈

      七言  得钱舎人书问眼疾    白居易  春来眼暗少心情㸃尽黄连尚未平惟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  九日寄行简  摘得菊花携得酒远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土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村居  田园苍莽经春

  • 卷九十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九十九服饰冠赋           【唐】赵良器懿哉圣人之所为触类而长縁情以施大则察乾坤之用小则稽鸟兽之仪近取诸身既制冠以象德逺取诸物亦模范而开规装玉彩而晶耀钿珠华而陆离礼容

  • 卷六百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二陆龟蒙萤诗肖翘虽振羽戚促尽疑氷风助流还急烟遮点渐【一作暂】凝不须轻列【一作别】宿才可拟【一作乱】孤灯莫倚隋家事曾烦下诏徵蝉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伴貂

  • 御选明诗卷九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十三五言长律二徐祯卿谒严子陵祠言访羊裘隐荒台迹宛然岩崖祠屋缀天汉客星悬伊昔风云感丘园束帛戋神龙不可系造化独深全去矣孤踪邈怀哉大泽偏钓竿何嫋嫋石濑故溅溅郡以高名著山依汗简传余风犹

  • 梅村诗话·吴伟业

    吴祭酒诗话一卷,乙未岁余读书胥江之感德庵,祭酒元孙翔洽时侨寓广陵甥馆,过从颇密,见其箧中携此帙,盖先生手书稿本。中多改窜,有涂乙不可辨者。余译而録之,附诸集后。帝虎之讹,知不免焉!小铁山人杨学沆。一 宋玟,字文玉,别字九青,

  •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范晔

    野王二老 向长 逢萌 周党 王霸 严光 井丹 梁鸿 高凤 台佟 韩康 矫慎 戴良 法真 汉阴老父 陈留老父 庞公《易》称「《DD33》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

  • 西征日录·杨一清

    序 予在宁夏时,尝默忆,被召以来,道里月日闻见之,概笔录之,以备遗忘。事定,复将所处置兴革,撮要举凡,附录其中。而交际答问之微,亦漫及之。事体所关,庶他日有足徵者耳。既而,敕召还京。此纸藏之巾笥,未尝以出诸人。比部事稍闲,偶取

  • 一○五四 寄谕江苏巡抚闵鹗元等详细覆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佚名

    一○五四 寄谕江苏巡抚闵鹗元等详细覆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协办大学士 尚书和<珅>字寄江苏巡抚闵<鹗元>、安徽巡抚书<麟>、【真按:书麟. 】浙江巡抚福<崧>,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奉

  •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司马迁

    张凤岭 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秦国两位国相范睢和蔡泽的合传。范睢和蔡泽同是辩士出身,在任秦相之前都曾走过一段坎坷的道路。范睢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蔡泽游说诸侯四处碰壁,但他们并不

  • 续高僧传卷第十·道宣

      义解篇六 正传十七 附见五。   隋彭城崇圣道场释靖嵩传一。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靖玄传二(明则)   隋襄阳沙门释智闰传三。   隋吴郡虎丘山释智聚传四。   隋丹阳聂山释慧旷传五。   隋丹阳仁孝道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宗喀巴

    又云:「果故此虽无,我就世说有。」此义非说一切建立唯就他立,以诸法无性,须以如理观察有无自性理智安立,非于庸常名言识前能安立故。若彼能立无性,理智应无义故。论云:「我就他说有。」此说立有色等就世立故。言不许世俗者,谓

  • 复朱铎民居士书(二通)·太虚

    一铎民居士慧鉴:惠书览悉。所提可纠正偏失,甚佳!佛法诚以众生为对象,然中国佛徒旧习,济救鬼畜,漠视人群罪苦之化度,于佛出人间,佛身同人,佛说人身难得,古德云“端心虑趋菩提者唯人为能”等义,致成偏失。佛教于人群失其重要性,重人

  •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上·佚名

    西晋清信士聂承远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万八千。菩萨八万。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悉得总持揽十力慧。住无所住超三脱门。善权方便莫不从化。三达之智无所挂碍。游步三世独尊无侣。

  • 卷第五十一·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五十一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二世高峰妙禅师法嗣杭州天目中峰明本禅师钱塘孙氏子。母梦无门开道者。持灯笼至家而生。神仪挺

  • 醉经楼集·唐伯元

    《醉经楼集》为晚明唐伯元手编之诗文集。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明广东澄海人。万历二年进士,曾任地方知县与朝廷部司官员。师事吕怀,崇尚朱子学,反对阳明学,曾上书反对王阳明从祀文庙。唐伯元是晚明政界、儒林中的知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