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关斋法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在犙 辑

如来御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而众生根性不同。故教设多方。教虽非一。而不出三学。所谓戒定慧也。然定慧多门。戒列七众。出家则比丘禀受二百五十大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式叉摩那学其六法。沙弥沙弥尼俱持十戒。在家则清信男。清信女。戒开两门。一五戒终身持。二八戒六斋日持。或十斋日持。或随自意。有暇日即持。然戒虽云一日一夜。其所获功德利益。非凡所测。如摩尼宝珠。虽复轻小。而胜一切诸宝。有斯善利。舍而不为者。有二种人。一者不信三世善恶因果。在儒不修五常。宁信如来出世五戒。由是人天路绝。道果无分。二者顽痴无知。不识君臣父子。孝悌忠信。惟知食息。畜生无异。宁晓迁善。是二种人。枉得人身。一生无善可记。肆意非为。一朝业果现前。追悔何及。其有智者。速宜受持。阿含经云。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盘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皆由持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若受八斋。首须忏悔先罪。然后受戒。应生惭愧。发恳切心。作如是言。

我某甲。从无始生死已来。至於今日。身业不善。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不信因果。造此十不善罪。今向十方三宝诸佛菩萨。三乘圣众。现前师僧。求哀忏悔。作如是忏已。教受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女人。当云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受三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受戒相)。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如诸佛尽寿。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如诸佛尽寿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  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听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经云。如上次第授已。当教发愿。大论云。当发愿言。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间之乐。愿断烦恼。逮得一切智。成就佛道(若欲兼报四恩。求生净土者。当作如是发愿言)。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

此八关戒。亦名八支戒。又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前之八法。名为关戒。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斋戒合名。故云八关戒斋。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夫八斋法。并过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佛言。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斋。不云九也。不杀生者。下至微细蜫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不偷盗者。乃至一针一线。他不与者不取。不淫欲者。世间一切男女。及自妻妾。一日一夜。悉皆远离。不妄语者。妄语有四。谓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但与心口相违者。悉名妄语。不饮酒者。谓一切五谷华果酿成。能醉人者。皆不得饮。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者。谓不得以诸华贯串为鬘。名香为末。熏佩涂饰。及着一切庄严衣具等。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者。倡伎是乐器。谓自不习歌曲戏舞。作诸妓乐。樗蒲棋博等。及他人作时。亦不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者。高不过尺六。广阔不过四尺。长大不过八尺。及一切严丽庄校床座。皆不於中坐卧也。不非时食者。谓不过日中啖嚼五谷。瓜果等物。若日过西一线。乃至明日天未晓。皆名非时。经云。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今受八戒。断六道因。学佛中食。以表中道。离断常二边之过也。食讫。须嚼杨枝。净水[口*敕]口。去口中余津。若不嚼杨枝。口中余津尚存。而咽者。即犯非时。如无杨枝。除毒树。一切桃。槐。苦涩等树。皆可用之。五辛之物。俱不得食。此八戒斋。若犯前四。是实恶。性罪也。饮酒。是众恶之门。后四。是放逸因缘。若人离前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四种。是道因缘。报恩经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后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或大戒。及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夫受斋法。必从他人边受。谓於五众边受。故婆沙论问曰。近住八戒。云何而得。答曰。从他教得。谓从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得。又受戒者。要随师语。如师说而说。方得受戒。若先自发言。或与师俱说。不得戒。问曰。着何服饰。得受此戒。答曰。常所受用衣服严具着之。皆得受。若为暂时庄严身者。必须弃舍。受时应齐一日夜。不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受得。至明清旦。此斋便舍。问曰。若至午后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应言不得。除先有要期。每月六日等。恒受斋戒。彼有余缘。午前不忆。食已方忆。深生惭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萨婆多论云。必无戒师为授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若近处有戒师。心生慢墯。不往从受。而自受者。亦不得戒。俱舍论云。若不恭敬。不发戒体。若不如法受者。但生善行。不发戒体。故优婆塞戒经云。不得在佛像前自受。要从人受。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若能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恶。悉皆消灭。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有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得无量果报。至涅盘乐。杂譬喻经云。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余粮。非时不食。复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识宿命。舍迦经云。月六斋日。奉持八戒。福不可计。若人急欲得三乘圣道者。当端其心。一其意。受持八戒。得大善利。智度论云。若腊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此是如来现大神通日也。又云。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持一日戒。譬如软夫为将。虽欲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於余戒。亦复如是。问曰。何故六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贤。教人持斋修福。以避凶衰。是时不知有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佛后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过中不食为斋。如是功德。将人至涅盘乐。四天王经云。月六斋日。天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若不布施持戒。忠孝者。便上忉利天。以启天帝。时天帝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恶道增多。诸天众减少矣。若有布施持戒忠孝多者。诸天欢喜说言。天众增益。恶道减损矣。涅盘经云。佛告大王。波罗柰国。有一屠儿。名曰广额。於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多闻天王作子。贤愚经云。北天竺。阿盘提国中。有一老婢。晨夜走使。不得安处。小有违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持瓶诣河取水。思惟是苦。举声大哭。时迦旃延尊者。来至其所。问言。何以悲泣懊恼乃尔。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执苦役。加复贫穷。衣食不充。思死不得。是故哭耳。尊者曰。汝若贫者。何不卖贫。婢言。贫那得卖。谁当买贫。尊者曰。贫实可卖。如是至三。婢言。苟贫可卖。我宜问方。大德。贫云何卖。尊曰。审欲卖者。一随我语。答言诺。尊者告曰。汝先洗浴。洗已。告曰。汝当布施。白言。尊者。我极贫困。身无手许完纳。唯有此瓶。是主人的。当以何施。尊者。即持钵与之。汝持此钵。取少净水。如教取来。奉上尊者。尊者受已。寻为咒愿。次教受八戒斋。后教念佛种种功德。问曰。汝有住止处不。答言。无也。若磨时。即磨下卧。舂炊作使。即卧其中。或时无作。止宿粪堆。尊者曰。汝好持心恭谨走使。莫生嫌恨。自伺主人。一切卧竟。密开其门。於门曲内。敷净草坐。思惟观佛。莫生恶念。时老婢奉教归家。依敕施行。於后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上。主人早起。见婢命终。瞋言。此婢恒常不听入舍。今暮何故乃於此死。即使人以草索系脚。拽至林中。此女既生天上。与五百天子娱乐。时舍利弗尊者。在忉利天。问曰。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舍利弗。即借其道眼。观其故身。生天因缘。由迦旃延。即将五百天子。来至林中。散华烧香。供养死尸。诸天身光。照耀村林。主人见已。怪其所由。与众诣林观看。见诸天子。供养此尸。即问天曰。此婢丑秽。生存之时。人犹恶见。况今已死。何故诸天。而加供养。时天子。具说本末生天因缘。即回诣迦旃延所。尊者。为诸天人。广说妙法。所谓持戒生天之论。欲不净法。出离为乐。时彼天及五百天子。得须陀洹果。飞还天宫。时在会众。闻法已。各获道果。莫不欢喜奉行。(迦旃延。以天眼观见此婢。余有一夜命在。死即堕恶道。受无量苦。故徃度之)法句喻经云。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有婆罗门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边。词祀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路出大泽。迷不得过。中路乏粮。遥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聚树下。了无所见。举声大哭云。饥渴委厄穷死斯泽矣。树神现身问曰。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求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饮食。皆得饱满。其余饮食。足供路粮。临别诣神。请问曰。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曰。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於市买酪。无提酪者。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审何恨。我曰。不恨也。见长者须达饭佛。我奉戒斋。斋名八关。时妇瞋忿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寿尽。神来生此。为此愚妇。破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全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五百人。而说颂曰。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斋度世仙。按贤愚经。及百缘经云。昔迦叶佛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边。俱受八戒。一愿生天。一愿作国王。愿生天者归家。妇呼共食。夫言。向受佛斋。过中不食。妇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缘乃受异道之斋。今若相违不共我饭。当以斯事。语诸梵志。摈汝不与同会。夫闻恐怖。便与妇非时而食。由破斋故。后生龙中。其愿作王者。持斋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国王。时王园中。多有甘果。守园之人。日日奉送。其人后时。於园泉中。得一异柰。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为门监所遮。当以此柰与之。门监得已。奉贡黄门。黄门纳竟。转上夫人。夫人得柰。复用献王。王食此柰。甚觉甘美。便问夫人。展转相推。到守园人。王即唤来。而责之曰。如此美柰。何为不送。乃与他人。园人於是具陈本末。王瞋语言。自今以后。常送斯柰。园监启王。此柰无种。何由可办。王曰。若不能得。当斩汝身。其人还园。举声大哭。其龙先身。与王共受斋故。生於王园泉中。时龙变身为人。从泉而出。问其哭由。园监具说。龙闻入水。以金盘盛柰出泉。遣持奉王。并语吾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昔在世时。俱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龙中。今欲奉八关斋法。求舍此身。当为吾觅八关斋文。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监以柰奉王。具说龙意。王闻甚忧。良由时世无佛。法又灭尽。斋文难得。有一大臣。王敕之曰。龙索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当杀卿。大臣归家。甚怀忧恼。臣父见子。面色不悦。问知委由。其父语曰。吾家堂柱每放光明。试破看之。必有异事。寻即破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得已。奉王。王得欢喜。自送与龙。龙得此经。便用好宝赠王。王及於龙。重修八戒。寿尽生天。同共一处。至释迦如来出世。从天来下。至於佛所。佛为说法。时二天子。俱得须陀洹果。还归天上。从是以往。毕得涅盘(按此八戒。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皆得受之。或六斋日。自诞日。或父母生日讳日等。皆可受持。以资福慧。为出世之基也。若受戒已或遇破戒难缘相逼。宁可舍戒已。然后作之。不得犯戒罪。后还得受戒。欲舍戒时。无问出家在家人边。但向一人言。我今舍八戒不持。一说。即成舍也)。余详归戒集中。

吴王孙皓。拜沙门僧康会受戒。  齐武帝。永平元年。帝幸华林园。设八关斋戒。帝微时。避难揭阳山中。累石为浮图。忽有一树生其侧。状如华盖。后帝不豫。诏诸沙门祈佛七日。天香满殿。  齐文宣帝。登祚受禅。於僧稠禅师受菩萨戒。畿内禁酒放鹰除网。又断天下屠宰。年正五九月六斋日。劝民斋戒。公私荤辛悉除灭之。  梁高祖武帝。造光宅同泰寺。国内普持六斋八戒。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写般若经二千卷。六斋八戒。常弘不绝。  梁太宗简文帝。造兹敬报恩二寺。刺血自写般若经十部。愿忌日不食而斋。  魏孝武文帝。讳日上中兴寺。建八关斋。中食竟。从臣袁敏孙等。更进鱼肉。帝怒。并与免官。诏六宫舍女。皆持年三长斋。月六日斋戒。  陈皇太子渊。后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设千僧斋。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百录请戒文名渊。南史名深。恐因请戒改此名。  陈武帝。诏智者师大赴崇正殿。为皇太子授菩萨戒。  隋文帝。开皇十年岁旱。诏昙延法师率众祈雨。雨不降。帝问何故。对曰。事由一二。帝遣京尹苏成。问一二之意。延曰。陛下躬万机之政。群臣致股肱之力。虽通治体。然俱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识其意。敕有司择日。於正殿设仪。请延升御座授八戒。群臣以次受讫。方炎如焚。而大雨沛然倾注。帝悦。自是延每入朝。必亲手奉御馔供之。诏兴法师入太兴殿。授菩萨戒。复诏天下正五九月。及六斋日。不得杀生命。  开皇十三年。冬十月。智者大师过岳州。为刺史王宣武授戒法。沙门昙捷等。请讲金光明经。其俗闻法感化。一郡五县。一千余所。咸舍渔捕。  陈永阳王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出为东阳刺史。请智者大师出镇开讲。致书至三。师遂往。王与子湛。家人。同禀菩萨戒。昼聆讲说。夜习坐禅。讲事将解。立法名曰静智。  晋简文帝。有乌巢太极殿。召尼道容。授八关斋戒。乌运巢而去。  晋王。迎智者大师至杨州。设千僧斋。授菩萨戒。  唐太宗。诏常法师入内殿。为皇后太子。授菩萨戒。  显庆元年。十一月武后生皇太子。神光满室。赐名佛光王。即中宗也。踰月诏玄奘法师。送寺出家落发。受三归五戒。中宗。诏道岸律师入宫。为妃主受归戒。  玄宗。日本国沙门荣睿。至阳州。请律师鉴真。与睿附舶而去。既至日本。王迎劳问。馆于毗卢殿。请授归戒。日本戒律始此。  侍郎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尝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在钵塔寺。依如大师授八关斋戒九度。

音释

布萨

此云净住。又云天语净住。人语或云精进。亦云长养。通僧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六斋日

此以上半月。下半月。各三日言之。上半月三日。初八。十四。十五。下半月三日。二十三日。即上半月初八日。二十九三十日。即上半月十四十五日。

十斋日

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月小二十七日起。

五众

即出家五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

三恶八难

三恶。即三恶道。八难者。前三即三恶道。四长寿天。寿五百劫。外道得无想定。故生其处。五北俱卢洲。六盲聋喑痖。七世智辩聪。谓世人邪智聪利。耽着外书。不信出世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后。此八者。皆不得见佛闻法。故称为难也。

轮王

轮王有四。金轮王。化被四洲。银轮王。则政隔北俱卢洲。铜轮王。则除北俱卢。及西牛货洲。铁轮王。则唯赡部洲。此四轮王。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则感有金银铜铁之异。故为四焉。

梵王

居色界初禅二禅中间。统小千界。

四恩

一父母恩。二众生恩。谓无始劫来。一切众生。轮回六道。於多生中。互为父母故。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三宝是良福田。能令众生出生死苦。至涅盘乐。

三有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有生有死故也。

六欲天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无色界天

色界。即四禅天。无色界。即四空天。

声闻

修四谛法。证得小乘四果。

缘觉

梵名辟支佛。

音曼。贯华以严身首也。

五浊恶世

一众生浊。谓诸众生。不畏恶业果报。不修善法。二见浊。谓邪见增长。不修善道。三烦恼浊。谓诸众生。多诸爱欲。贪瞋痴盛。恼乱心神。四命浊。谓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三十二十十岁。寿数长短不定。五劫浊。谓刀兵。饥馑。疾疫。三灾起时。众生更相杀害也。

迦旃延

此云文饰。亦云不定。

菩萨

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人尚略。故云菩萨。菩提。佛道也。萨埵。此云大心众生。谓有大心入佛道也。又萨埵名成众生。谓用佛道。成就众生也。

须陀洹

此云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是初果圣人也。

四果

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五辛

葱。蒜。韭。薤。兴渠也。[廿/纠]亦葱之一类。切不可食也。

梵志

此云净行。如此方儒者。

樗蒱

上音枢。下音蒲。博奕戏也。

优婆塞

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受斋戒。方能亲近承事诸佛圣人也。亦云近住。谓近圣人住也。

涅盘

此云圆寂。谓万德俱圆。业障永寂。亦云不生不灭。以障寂故。故不生灭也。

[廿/纠]

骄字去声。音叫。似食葱。而茎长。有棱。五辛中。凡中空。皆属葱类。或作藠。草名。出庐山。非[廿/纠]也。有云。藠亦山薤之类。非也。[廿/纠][葸-十+夕]。本草不载。以[廿/纠]属葱收。故不别出。藠亦不载。由无功用故也。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序听迷诗所经·佚名
  卷四十八·佚名
  卷一百·佚名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六·圆照
  卷八·佚名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四·通奇
  卷第十八·佚名
  菩萨戒羯磨文释·智旭
  卷第十八·佚名
  评佛教哲学通论·太虚
  肇论疏卷上·元康
  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
  黔南会灯录卷第五·善一如纯
  毗尼日用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曹遇·唐圭璋

      宴桃源   游西湖   西湖避暑棹扁舟。忘机狎白鸥。荷香十里供瀛州。山光翠欲流。   歌浩浩,思悠悠。诗成兴未休。清风明月解相留。琴声万籁幽。   又   廉纤小雨养花天。池光映远山。蕙兰风暖正喧妍。归

  • 张侃·唐圭璋

      侃字直夫,邗城(今江苏扬州)人。开禧中知枢密院张巖之子。与赵师秀、周文璞游。嘉定十六年(1223),自金坛解组。宝庆二年(1226)间,宰句容。端平二年(1235),镇江签判。有张氏拙轩集,自永乐大典辑出。   秦楼月   冰肌削。水沉

  • 第三折·刘唐卿

    (桑树神上,云)园内开花我最奇,封为绫锦树神祗。蚕虫食叶生丝广,结果能充腹内饥。吾神乃桑树神是也。我枝叶荣旺,生长青肥。桑条弄翠影,桑叶有阴浓。那山妻采叶,喜柔条续续连青。稚子攀枝,爱紫椹重重带黑。吾神根蟠数丈,岁久年

  • 卷五·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五       宋 韩淲 撰五言古诗 玉山村民斵石为砚仲至以诗来索次韵 谁欤赋奇诗索我玉山研产石斵未久所落荒野县如公笔阵高岂足供法战聊堪用鷄毛滴水共贫贱市价亦不争百钱可营缮包提偶到

  • 卷410 ·佚名

    文同 金影轩 开轩俯清溪,正在修篁内。 霜筠抱冰节,爽气常四会。 主人厌俗客,日与此君对。 月上寒影来,满襟摇琐碎。 文同 锦鸡 高原濯濯弄春晖,金碧冠缨彩绘衣。 石溜泻烟晴自照,岩枝横月夜

  • 卷75 ·佚名

    范成大 淳熙甲午桂林鹿鸣燕,辄赋小诗,少见劝驾之意 维南吾国最多儒,耸看招招赴陇书。 竹实秋风辞穴凤,桃花春浪脱渊鱼。 月宫移种新栽桂,江水朝宗旧凿渠。 况有床头坊井上,明年应表第三闾。 范成大 

  • 卷五十五·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五赵志集敬赠 张(日告)兄昔我背准时,淄庭叨筮仕。及君飞盖夕,梁墀擅诗史。联文日华上,接绚阳台里 【此字原残】 。东阁奉宾游,西园追宴喜。谬此梁松筠,相彼历冬春。连璧交逾密,断金情更亲。林中浮渌虮,濠际

  • ●海东逸史卷九·佚名

    列传六王翊字完勋,号笃庵,慈溪人,后居余姚。少孤,为诸生,有智略。鲁王监国,翊与慈溪诸生王江同起兵海滨,与江上师为声援,授兵部职方主事。浙东不守,翊渡海(按小腆纪年,翊走海隅,王师购之急,囚其弟翃以招之。翃不屈死,翊泣曰:「是不负

  • 读史记十表卷四·汪越

    南阳汪越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防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阼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按五年指汉王始封及为帝凡五年自序云八年则统二世三年言之】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

  • 傅宗龙传·张廷玉

    傅宗龙,字仲纶,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任铜梁知县,又调往巴县,被推荐后调进京城,入朝当了户部主事。很久以后,又升任御史。天启元年(1621),辽阳失守,熹宗皇帝下了召兵的命令,宗龙自告奋勇要过去,仅一个多月,就募到五

  • 卽位年·佚名

    八月8月18日○己酉,〈十八日〉顯宗大王疾大漸,領議政許積、左議政金壽恒、右議政鄭知和,承旨、史官趨入臥內,亥時,上昇遐。8月19日○庚戌,以大喪出於大妃殿國恤三年內,王世子問床卓用白,奠物用素當否,禮曹言:「考禮文,床卓用素無

  • 蔡序·邱濬

    圣人可学而至,学者以圣人为的,犹射者以正鹄为的也。昔孟子以巧力谕智圣,而曰:犹射于百步之外,其至尔力,其中非尔力,明中的之难也。一日又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盖恐人情相诿于难,而教以操弓挟矢之道焉。汉唐以来,鲜知此意

  • 卷二十·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二十月令第六之一正义陆氏德明曰此本吕氏春秋後人删合为此记蔡邕王肃云周公所作孔氏颖达曰郑目录云名月令者以纪十二月政之所行也本吕氏春秋十二月纪

  • 《尸子·广泽》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自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丘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非明益也,势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故智载於私,则所知少;载於公,则所知多矣。何以知其然?夫吴越之国,以臣妾为殉,中国闻而非之;怒,则以亲戚殉一言。夫智在

  •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四·胡珽

    往生女人第六田婆田婆。泰州野田庄人。夫妇俱信三宝。造像放生。斋僧布施。其夫日诵法华经。婆独念佛。如是二十余年。婆忽於顺治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向子言。可将二妹领回。我今日西方去矣。子从之。家人都为泪下。

  • 附录·雪峰义存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语录序翰林侍读学士中散大夫守尚书礼部侍郎同知承进银台 普门下封驳事判太常寺权判尚书部省主护军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九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王 随 撰余早惭懵学。偶窃上第。出遭熙世

  •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杜光庭

    一卷。五代蜀杜光庭 撰。此书又名 《名山洞天福地记》、《洞天福地记》。古来修仙者,常以仙山灵岳、洞天福地作为理想仙境。杜光庭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道教仙境分作十余类,首为仙山,次为五岳,再次为十大洞天,

  • 轩岐救正论·肖京

    综合类著作。明萧京撰。六卷。京字万舆,别号通隐子,福建人。曾游宦楚、蜀间。因髫龄秉弱,而留心医药。成书于崇祯十七年(1644)。卷一为医论,凡论藏府、病机、治法等,每有独到见解。卷二为四诊正法,主要论脉,次及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