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尔时尼乾子等。心怀异见发起疑惑。寻求往诣解大乘者所。到已作礼合掌恭敬。问无我义使除暗钝。如佛所说为我开示。若说此身无有我者。彼最上我亦无所有。何故身中现见啼笑嬉戏忿怒我慢嫉妒两舌等事。于有于无不能决了。唯愿仁者为我除断。解大乘者谓尼乾子言。汝先所执最上我者。决定虚妄。以何名有以何名无。于此二中都无所得。若以自身发甲皮肉筋骨脂髓肠胃手足一切身肢。为最上我。内外寻求何有可见。时尼乾子白智者言。我以肉眼故不能见。余有天眼彼可得见。智者曰。亦非天眼之所能见。彼非显色亦非形色。自性空故。何有可见。尼乾子言。彼定无耶。智者曰。若说无者。云何现见。从因缘生啼笑等相。或说为有。或说为无。二皆邪妄。非其正理。尼乾子言。若有若无俱不应说。如何此身现有所住。智者曰。无有少分见所住相。尼乾子言。若无住著即同虚空。智者曰。如汝所说如虚空故。尼乾子言。若尔啼笑等相当云何遣。智者曰。于是义中而有二种。一者世俗。二者胜义。依世俗说。则有自他命者士夫补特伽罗作者受者财宝妻子亲眷朋属。如是差别。依胜义说。则无自他命者乃至朋属等事。亦无少分差别等相。若世俗说。则有生灭善恶果报。若胜义中。则无生灭善恶果报。彼真如法自性清净。无有烦恼无有染污亦无觉了。本来寂静。此说是名真如自性。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世俗胜义谛  二种今当说

  世俗即世法  胜义无过上

  有情依世俗  增长于烦恼

  久处于轮回  不了胜义法

  由依世俗故  自他生遍计

  起分别疑惑  而受诸苦恼

  彼愚痴凡夫  长时受逼迫

  不修出离因  何知解脱理

  愚人常依止  世间生灭法

  驰流五趣中  相续而不断

  由不达胜义  则无灭苦要

  展转受轮回  如蚕自缠缚

  亦如于日月  旋转无休息

  众生三有中  来往亦如是

  诸行悉无常  刹那而迁变

  远离世俗法  当求胜义谛

  乃至住诸天  及乾闼婆等

  不免彼无常  此皆世俗果

  夜叉鬼神等  得持明成就

  不免堕恶趣  此皆世俗果

  帝释转轮王  福报无与等

  不免堕傍生  此皆世俗果

  人天五欲乐  决定当弃舍

  于彼菩提心  以惠常观察

  自性无所著  一切悉皆空

  超越所戏论  是菩提心相

  非刚非柔软  非热亦非冷

  非触非执受  是菩提心相

  非长及非短  非圆亦非方

  非微细非粗  是菩提心相

  非白及非红  非黑亦非黄

  非形色显色  是菩提心相

  非色非光明  非动非缠缚

  非住如虚空  是菩提心相

  离思惟观察  非外道境界

  与般若相应  是菩提心相

  无似无对待  无等常寂静

  自性本凝然  是菩提心相

  如聚沫浮泡  如幻化阳焰

  无我亦无常  一切非坚固

  是身如坏器  虚幻而充满

  与三毒相应  毕竟空无有

  如月处云中  刹那而不现

  以甚深般若  达有为如幻

  众生器世间  一切皆如梦

  由自心分别  彼心亦如梦

  若人依正理  以惠而修习

  弃背诸障染  速得无上道

  此最胜般若  诸佛所称赞

  智者善筹量  勤求无上法

  离有为过失  证真常胜德

  由此解脱故  一切无染著

  时彼外道众  闻已生欢喜

  善观察除疑  得悟大乘智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猜你喜欢
  乐邦文类卷第三·宗晓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欧阳竟无
  卷二十一·佚名
  卷第三十八·佚名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二·佚名
  卷下一(注撰非少立名标显)·道宣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佚名
  今天不方便·佚名
  一切如来真实理金刚三昧仪轨分第二·佚名
  序·佚名
  卷一百三十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二·澄观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欧阳竟无
  卷十二·道世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 五十首·赵崇祚

    牛给事峤 五首女冠子四首 梦江南二首 感恩多二首 应天长二首 更漏子三首 望江怨一首 菩萨蛮七首 酒泉子一首 定西番一首 玉楼春一首 西溪子一首 江城子二首张舍人泌 二十三首浣溪沙十首 临江仙一首 女

  •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班固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

  • 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六十二·赵尔巽

      格尔古德金世德 赵士麟 郭世隆 傅腊 塔马如龙   格尔古德,字宜亭,钮祜禄氏,满洲镶蓝旗人。自笔帖式授内院副理事官。康熙三年,从定西将军图海平湖广茅麓山李自成馀部。师还,迁弘文院侍读,进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

  • 卷第九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十一〔起重光大渊(辛亥),尽阏逢摄提格(甲

  • 卷之一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七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七月。甲寅谕内阁、杨昌浚奏、总兵援剿不力。请旨惩处一摺甘肃逆回滋事。日益蔓延自海城收复。循化解围后河狄西甯。又复聚众猖獗。总兵汤彦和奉调赴援迁延日久迨行抵河州又不侦探虚实。冒昧进攻

  • 李继贞传·张廷玉

    李继贞,字征尹,江苏太仓州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任命为大名推官,提升兵部职方主事。天启四年(1624)秋天,主持山东科举考试,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降低官级,不久剥夺他的官籍。崇祯元年(1628)起用为武选员外郎,提升为职方郎

  •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司马迁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集解】:谯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故谓周公。”【索隐】: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後以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谥曰周文公,见国语。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索

  • 二十二年·佚名

    (壬午)二十二年清道光二年春正月1月1日○丁未朔,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4日○庚戌,特旨以朴宗喜,金基常爲承旨。○咸鏡監司李勉昇,以鏡城、富寧兩邑海尺渰死九十四名,船隻破傷二十五隻,啓,命別加顧恤。○應資老人下

  • 卷十四·杨士勋

    ◎成公起九年,尽十八年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传曰:“夫无逆出妻之丧而为之也。”[疏]传“《传》曰”至“为之也”。○释曰:《公羊》以为鲁胁杞,使逆其丧。《左氏》以为鲁人请之,故杞伯来逆。此传不说归之所由

  • 右南大吉录·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

  • 卷十九·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十九长洲余萧客撰春秋左传五成公【下】【十七年】经同盟于柯陵不重言诸侯见尹子单子与盟通例用郊犹用币于社因史之文也指掌碎玉【并本义十九】壬申十一月丁

  • 三 中国人的语言·林语堂

    三中国人的语言1在一位远方叔叔的安排下来频暂时住进一处在北京的广东人互助会所,这种会所或地区互助会——在美国称为会社,意思是“会堂”,是某个地区的人们或者某个家族群体帮助他们在陌生地的同乡的组织。在这里一般

  • 卷十·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十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豳七月周礼迎暑迎寒则龡豳诗祈年于田龡豳雅祭蜡龡豳颂【籥章氏】郑氏三分七月之诗既无所据而后儒迄无定论朱子以雅之楚茨四篇或为豳雅颂之噫嘻四篇或为豳颂亦未确指以为是也窃

  • 人心所缘有为现行境之本质与影像关系·太虚

      此题“人心”简能缘之余佛心等,“有为现行”简所缘之余无为及一切种,盖专就人心所缘之有为现行境以论者。分为下列二条以明之:  一、影像法托质不托质及本质法┌自  身  诸  心  心  所┐┌第八上无本影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佚名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别行翻译不入正经  曩谟啰多曩(二合)多罗(二合)夜耶阿驮佉路步多啰(二合)耶地舍耶(二)吠室啰(二合)摩拏野(三)摩贺啰惹野(四)药迦洒(二合)地婆多婆(五上)娑都哆娑娑室啰跛啰

  • 道体论·佚名

    原题「通玄先生述」。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张荐明。亦有人认为此书为唐代道士张果或司马承祯所作。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但不题撰人姓名,现有《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分为〈论老子

  • 约檀河之水·张资平

    1920年发表的处女作《约檀河之水》,是张资平的早期作品,大多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体现了反封建、渴求解放的思想,这与当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