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二(下)

唐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差摩婆帝受记经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不增不减经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造塔功德经一卷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绕佛塔功德经一卷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大乘四法经一卷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一卷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大乘流转诸有经一卷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

·妙色王因缘经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卷唐至相寺沙门智严译

·般泥洹后灌腊经一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八部佛名经一卷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留支译

上二十二经二十二卷同帙计一百四十八纸 【景】。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一卷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一卷北凉高昌沙门法盛译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失译

·师子月佛本生经一卷失译

·长者法志妻经一卷失译

·萨罗国经一卷

·十吉祥经一卷

·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一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卷四经俱失译

·金刚三昧经二卷北凉失译

·法灭尽经一卷僧祐录中失译

·甚深大回向经一卷僧祐录中失译

·天王太子辟罗经一卷僧祐录中云安公关中异经

·优波夷净行法门经二卷僧祐录中异经安公凉土出

·八大人觉经一卷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三品弟子经一卷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四辈经一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当来变经一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过去佛分卫经一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十二头陀经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树提伽经一卷求那跋陀罗译

·长寿王经一卷僧祐录云安公失译

·法常住经一卷僧祐录云安公失译

上二十三经二十五卷同帙计一百四十三纸 【行】。

菩萨调伏藏

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菩萨地持经八卷(或名地持论)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

自一帙八卷计一百九十一纸 【维】。

·菩萨善戒经十卷(一名菩萨地)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等译

·净业障经一卷失译

上二经十一卷同帙计二百七纸 【贤】。

·优婆塞戒经七卷(是在家菩萨戒)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

·梵网经二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受十善戒经一卷后汉失译

上三经十卷同帙计一百九十四纸 【克】。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或无菩萨字)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佛藏经四卷(一名释诸法)姚秦三藏罗什译

·菩萨戒本一卷(出地持品中慈氏菩萨说)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菩萨戒本一卷(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弥勒说)唐三藏玄奘译

·菩萨戒羯磨文一卷(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弥勒菩萨说)唐三藏玄奘译

·菩萨善戒经一卷(南藏注优婆离问菩萨受戒法)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上六经十卷同帙计一百七十四纸 【念】。

·菩萨内戒经一卷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或云净律经)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寂调音所问经一卷(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宋沙门释法海译

·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菩萨五法忏悔文一卷(或云菩萨五法忏悔经)失译

·菩萨藏经一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一卷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菩萨受斋经一卷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文殊悔过经一卷(一名文殊五体悔过经)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亦直云悔过经)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法律三昧经一卷(亦直云法律经)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十善业道经一卷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罗译

上十四经十四卷同帙计一百五十五纸 【作】。

菩萨对法藏

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大乘释经

二十一部一百五十五卷一十五帙

·大智度论一百卷(或一百一十或七十)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自一十帙计二千一百五十五纸 【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

·十地经论十二卷(或十五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等译

自一帙计二百五十纸 【谷】。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六卷(或六卷或七卷或十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译

·大乘宝积经论四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译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一卷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译

上三论十一卷同帙计二百二十四纸 【传】。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亦云能断金刚论)唐三藏义净译

·金刚般若论三卷隋三藏达摩笈多译

·佛地经论七卷唐三藏玄奘译

上三论十一卷同帙计一百七十纸 【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天亲菩萨造 元魏菩提留支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三卷无著菩萨颂 世亲菩萨释 唐三藏义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亦云功德论) 功德施菩萨造 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二卷(一名伽耶山顶经)婆薮槃豆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妙法莲华经论一卷婆薮槃豆菩萨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

上五论十一卷同帙计一百七十九纸 【虚】。

·法华经论二卷(初有归敬颂者或一卷)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昙林等译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四卷(或三卷成)元魏菩提留支译

·涅槃论一卷(略释涅槃)婆薮槃豆菩萨造 元魏沙门达磨菩提译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释涅槃一颂)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遗教经论一卷(新遗教经)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无量寿经论一卷婆薮槃豆释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三具足经论一卷(有释论无经本) 天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译

·转法轮经论一卷(有释论无本经)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译

上八论十二卷同帙计一百六十五纸 【堂】。

大乘集义论

七十六部三百六十三卷(十五帙)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玄奘译

一十帙计一千八百七十五纸 【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著菩萨造唐三藏玄奘译

二帙计三百三十八纸 【尺】【璧】。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最胜子等菩萨造唐三藏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无著菩萨造 唐三藏玄奘译

·王法正理论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三藏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无著菩萨造 唐三藏玄奘译

上四论十卷同帙计一百四十九纸 【非】。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安慧菩萨糅释上集论 唐三藏玄奘译

·中论四卷龙树菩萨本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上二论二十卷二帙计三百五十九纸 【宝】【寸】。

·般若灯论释十五卷龙树菩萨本 分别明菩萨释 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十八空论一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 婆薮开士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广百论一卷圣天菩萨造 唐三藏玄奘译

上五论二十卷二帙计三百六十六纸 【阴】【是】。

·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圣天本护法释 唐三藏玄奘译

自一帙计一百一十三纸 【竞】。

·十住毗婆沙论十五卷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菩提资粮论六卷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上二论二十一卷二帙计三百七十五纸 【资】【父】。

·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或十五卷)无著造 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自一帙计二百一十一纸 【事】。

·大庄严经论十五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顺中论二卷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摄大乘论三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计三百一纸 【君】【曰】。

·摄大乘论二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摄大乘论本三卷唐三藏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梵云拘罗他陈曰亲依或云波罗末陀此云真谛)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计五百二十三纸 【严】【与】。

·摄大乘释论十卷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自一帙计一百五十九纸 【敬】。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唐三藏玄奘译

自一帙十卷计一百八十四纸 【孝】。

·摄大乘论释十卷唐三藏玄奘译

自一帙计二百二十七纸 【当】。

·佛性论四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决定藏论三卷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辩中边论颂一卷唐三藏玄奘译

·中边分别论二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上四论十卷同帙计一百八十六纸 【竭】。

·辩中边论颂三卷唐三藏玄奘译

·究竟一乘宝性论五卷元魏天竺三藏勒那摩提译

·业成就论一卷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译

·大乘成业论一卷唐三藏玄奘译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大域龙菩萨造(出内典录) 唐三藏玄奘译

上五论十一卷同帙计一百七十五纸 【力】。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新编入录第二译旧理门论周录单本新勘为重译)大域龙菩萨造 唐三藏义净译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唐三藏玄奘译

·显识论一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转识论一卷陈三藏真谛译

·大乘唯识论一卷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大乘唯识论一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唯识二十论一卷唐三藏玄奘译

·成唯识宝生论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唯识三十论一卷唐三藏玄奘译

上九论十三卷同帙计一百四十九纸 【忠】。

·成唯识论十卷唐三藏玄奘译

自一帙计一百八十五纸 【则】。

·大丈夫论二卷北凉沙门释道泰译

·入大乘论二卷北凉沙门释道泰译

·大乘掌珍论二卷唐三藏玄奘译

·大乘五蕴论一卷唐三藏玄奘译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宝行王正论一卷陈三藏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一卷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上七论十卷同帙计一百八十五纸 【尽】。

·大乘起信论二卷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发菩提心论二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二无性论二卷陈三藏真谛译

·方便心论一卷元魏沙门吉迦夜共昙曜译

·如实论一卷梁三藏真谛译

·无相思尘论一卷陈三藏真谛译

·观所缘缘论一卷唐三藏玄奘译

·观所缘论释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上八论十一卷同帙计一百五十一纸 【命】。

·回诤论一卷元魏三藏毗目智仙等译

·缘生论一卷隋三藏达摩笈多译

·十二因缘论一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译

·壹输卢迦论一卷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唐三藏玄奘译

·百字论一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译

·解卷经(南作论)一卷陈三藏真谛译

·掌中论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取因假设论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观总相论颂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止观门论颂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手杖论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唐三藏义净译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译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破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译

上十六论十六卷同帙计一百一十二纸 【临】。

总计合大乘经律论见流行者凡 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二(下)

猜你喜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佚名
  论禅札记·胡适
  总目卷第一·智旭
  放逸品第十·佚名
  阿夷决疑品第六·马鸣
  律苑事规要语序·佚名
  训 语 鳞 爪·太虚
  答朱芾煌问(七则)·太虚
  沙门日用卷下·弘赞
  卷第三十八·霁仑超永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四·佚名
  卷五百七十四·佚名
  序·朱时恩
  卷九·佚名
  仁 学 粹 编·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一·王羲之

    书遗殷浩书浩杨州刺史,参综朝权,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与浩书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上之。言其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仍遗浩书。先是安西将军谢尚为督统,败绩。知安西败丧,公私

  • 第二十五出 试术·李渔

    〖夜行船引〗(生便服,带副净上)禹迹一筹浑未展,平白地洪福滔天。好事无凭,良朋未返,三事总成疑眩。下官奉旨巡河,原限半年奏绩。怎奈黄河两岸倒塌甚多,日夜趱修,还怕愆期致罪。谁料数日之前,洪水骤发,漂洗居民六十万,淹没禾苗八百

  • 九辩原文·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

  • 七子之歌·闻一多

    邶有七子之不安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

  •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欧阳修

    李光进,其先河曲诸部,姓阿跌氏。贞观中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世袭刺史,隶朔方军。光进与弟光颜少依舍利葛旃,葛旃妻,其女兄也。初,葛旃杀仆固玚,归河东辛云京,遂与光进俱家太原。以沈果称。从马燧救临洺,战洹水有功。历前后军牙门

  •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欧阳修

    陈叔达,字子聪,陈宣帝子也。少封义阳王,历丹杨尹、都官尚书。入隋,久不试。大业中,授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高祖西师,以郡听命,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温大雅同管机秘,方禅代时,书册诰诏,皆其笔也。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

  • 卷之九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曾巩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四 宋 曾巩 撰 宰臣 范质字文素魏郡人母梦人授五色笔而质生唐长兴中擢进士第仕晋至翰林学士周祖擢为宰相建隆初封鲁国公乾德二年罢相初和凝知贡举爱质所试文自以中第尝

  • 卷九·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九元 胡一桂 撰蜀汉汉昭烈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人祖雄父弘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後【胜子正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酧金失侯因家焉】因献帝为曹丕簒逆【庚子十月】蜀中传言献帝已遇害於是发丧制

  • 庄文太子砱传·脱脱

    庄文太子名忄耆,是孝宗的嫡亲长子,母亲是郭皇后。开始名愉,补官任右内率府副率,不久赐名忄耆,任命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孝宗做皇子时,忄耆任蕲州防御使。到孝宗受禅即位后,任忄耆为少保、永兴军节度使,封为邓王。惯例

  • 汉纪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前41)·司马光

    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 [1]春,二月,冯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 [1]春季,二月,冯奉世回长安,调任左将军,封关内侯。 [2]三月,立皇子康为济阳王。 [2]三月,元帝赐封皇子刘康当济阳王。 [3]夏,四月,平

  • 渚宫旧事卷一·余知古

    (唐)余知古 撰○周代上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即位封其孙熊绎于楚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枝江是】后六世熊渠立封长子康为句亶王治江陵康死国絶熊渠之后数世至文王熊赀始大遂都郢今江陵北郢城纪城是也后九世昭王避敌迁鄀恵王

  • 卷十九·郑玄

    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库门内、雉门外之左右。故书“位”作“立”。郑司农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疏]“小宗”至“宗庙”○释曰:建,立也。言立邦之神位

  • 正言论·章太炎

    文言合一,盖时彦所哗言也。此事固未可猝行。藉令行之不得其道,徒令文学日窳,方国殊言,间存古训,亦即随之消亡,以此闿<囗Э>黎,翩其反矣。馀以为文字训故,必当普教国人;九服异言,咸宜掸其本始。乃至出辞之法,正名之方,各得准绳,悉能

  • 宗镜录卷第八十六·延寿

    夫确定一心。心外无法。圣教所印。理事圆通。只如法华方便品。明十界十如。相性因缘果报本末。初后不滥。行相非虚。今唯说一心。如何合教。答。一心者。即诸法实相也。亦诸法实性也。然诸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从心

  • 大光明始发无上心缘品第六十四·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迦兰陀竹园。尔时阿难。在林树间。静坐思惟。欻[欻:xū 指忽然。]生此念。如来正觉。诸根具足。功德慧明。殊妙难量。世尊先昔。本何因缘。发此大乘无上之心。修习

  • 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佚名

    原書手抄本,篇末署“同治五年丙寅岁季冬月朔五日,程记录”;再抄者署“中华民国四年十一月正明”。书中“依样调鼎”是家常菜谱,主要部分“筵款丰馐”是筵席菜谱。共收菜点二千五百种,其中有作法的九百零五种。通过这本书大

  • 周易图说·钱义方

    元钱义方撰。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辨说《易图》凡二十七幅,上卷七图,下卷二十图。《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疑传写误也。其说谓:河图为作《易》之本;《大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