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百七十四

△第七曼殊室利分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刍众百千人俱皆阿罗汉。唯阿难陀犹居学地。舍利子等而为上首。复与菩萨摩诃萨众十千人俱。皆不退转功德甲胄而自庄严。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善轭菩萨而为上首。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明相现时出自住处。诣如来所在外而立具寿舍利子,大伽多衍那。大迦叶波。大采菽氏。满慈子。执大藏。如是一切大声闻僧。亦於此时各从住处。诣如来所在外而立。尔时世尊知诸大众皆来集已,从住处出敷如常座结跏趺坐告舍利子,汝今何故。於晨朝时在门外立。时舍利子白言:世尊,曼殊室利童子菩萨先来住此我等後来。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曼殊室利言:善男子,汝实先来至此住处。为欲观礼亲近佛耶。曼殊室利前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何以故?我於如来观礼亲近尝无厌足。为欲利乐诸有情故实先来此。世尊,我今来至此处。亲近礼敬观如来者,专为利乐一切有情。非为证得佛菩提故。非为乐观如来身故。非为扰动真法界故。非为分别诸法性故。亦不为馀种种事故。我观如来即真如相。无动无作无所分别无异分别。非即方处非离方处。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即三世非离三世。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染不染无二不二。心言路绝。若以此等真如之相。观於如来名真见佛。亦名礼敬亲近如来。实於有情能为利乐。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作是观为何所见。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我作是观都无所见。於诸法相亦无所龋佛言:善哉善哉!童子,汝能如是观於如来。於一切法心无所龋亦无不龋非集非散。时舍利子谓曼殊室利言:仁能如是亲近礼敬观於如来甚为希有。虽常慈愍一切有情。而於有情都无所得。虽能化导一切有情。令趣涅槃而无所执。虽为利乐诸有情故擐大甲胄。而於其中不起积集散坏方便。时曼殊室利白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尊所说,我为利乐诸有情故。擐大甲胄令趣涅槃。实於有情及涅槃界所化所证无得无执。又舍利子,非我实欲利乐有情擐大甲胄。所以者何。诸有情界无增无减假。使於此一佛土中。有如克伽沙数诸佛。一一皆住尔所大劫。昼夜常说尔所法门。一一法门各能度脱尔所佛土诸有情类。悉皆令入无馀涅槃。如此佛土有如是事。馀十方面各如克伽沙等世界亦复如是,虽有尔所诸佛世尊,经尔所时说尔所法。度脱尔所诸有情类。皆令证入无馀涅槃。而有情界亦无增减。何以故?以诸有情自性离故。无边际故不可增减。舍利子言: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自性离故。无边际故无增减者,何缘菩萨求大菩提。欲为有情常说妙法。曼殊室利言:舍利子,我说有情都不可得。何有菩萨求大菩提。欲为有情常说妙法。何以故?舍利子,诸法毕竟不可得故。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若诸有情都不可得。云何施设诸有情界。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有情界者,但假施设。曼殊室利。设有问汝有情界者为有几何。汝得彼问当云何答。世尊,我当作如是答。如佛法数彼界亦尔。曼殊室利。设复问汝有情界者其量云何。汝得彼问复云何答。世尊,我当作如是答。有情界量如诸佛境。曼殊室利。设有问言诸有情界为何所属。汝得彼问复云何答。世尊,我当作如是答。彼界所属如佛难思。曼殊室利。设有问言有情界者为何所祝汝得彼问复云何答。世尊,我当作如是答。若离染际所应住法。即有情界所应住法。曼殊室利。汝修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所祝世尊我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都无所祝曼殊室利。无所住者云何能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世尊,我由无所住故能修般若波罗蜜多。曼殊室利。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於善於恶何增何减。世尊,我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善於恶无增无减。世尊,我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亦无增减。世尊,般若波罗蜜多出现世间。不为增减一切法故。世尊,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弃舍异生等法。不为摄受一切佛法。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舍法得法故起。世尊,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厌离生死过失。不为欣乐涅槃功德。所以者何。修此法者不见生死况有厌离。不见涅槃况有欣乐。世尊,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诸法有劣有胜有失有得可舍可龋世尊,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得诸法可增可减。所以者何。非真法界有增有减。世尊,若能如是修者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次世尊,若修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不增不减。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修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不生不灭。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修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不见增减。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修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不见生灭。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次世尊,若修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无所思惟。若多若少俱无希愿。能所希愿及希愿者皆不取著。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修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诸法有好有鬼有高有下。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次世尊,善男子等。若修般若波罗蜜多。於诸法中不得胜劣。谓都不见此胜此劣。是真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者何。真如法界法性实际无胜无劣。若如是修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诸佛妙法岂亦不胜。曼殊室利白言:世尊,诸佛妙法不可取故。亦不可言是胜是劣。如来岂不证诸法空。世尊答言:如是童子,曼殊室利复白佛言:诸法空中何有胜劣。世尊赞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曼殊室利。佛法岂不是无上耶。如是世尊,一切佛法虽实无上。而於其中无法可得。故不可说佛法无上。复次世尊,善男子等。若修般若波罗蜜多。不欲住持一切佛法。不欲调伏异生法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诸佛法异生法等。不欲增长及调伏故。於一切法无分别故。若如是修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次世尊,善男子等。若修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诸法有可思惟可分别者,曼殊室利。汝於佛法岂不思惟。不也世尊,我若见有真实佛法应可思惟。然我不见。世尊,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分别诸法故起。谓不分别是异生法。是声闻法。是独觉法。是菩萨法。是如来法。善男子等。精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诸法中都无所得亦无所说,谓不说有异生法性。亦不说有声闻乃至如来法性。所以者何。此诸法性皆毕竟空不可见故。若如是修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次世尊,善男子等。勤修般若波罗蜜多。不作是念。此是欲界。此是色界。此无色界。此是灭界。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见有法是可灭者,若如是修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次世尊,若修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不作恩怨。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住持一切佛法。不为弃舍异生等法。所以者何。善男子等。勤修般若波罗蜜多。於佛法中不欲证得不欲灭坏。异生等法。达一切法性平等故。若如是修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即便赞曰:曼殊室利。善哉善哉!汝今乃能说甚深法。与诸菩萨摩诃萨众作真法樱亦与声闻及独觉等增上慢者作大法樱令如实知先所通达非真究竟。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闻是深法心不沈没亦不惊怖。当知是人非於一佛乃至千佛种诸善根。定於无量无边佛所种诸善根。乃能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沈没亦不惊怖。尔时曼殊室利童子合掌恭敬复白佛言:我欲更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唯愿开许。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欲说者随汝意说。曼殊室利便白佛言:世尊,若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法不得是可住者,亦复不得是不可祝当知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缘法祝何以故?以一切法无所缘故。世尊,若能如是修者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不取相故。复次世尊,应观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现前观诸法性相。谓於佛法尚不现观况菩萨法。於菩萨法尚不现观况独觉法。於独觉法尚不现观况声闻法。於声闻法尚不现观况异生法。何以故?以一切法性相离故。复次世尊,依修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诸法中无所分别。谓不分别是可思议。不可思议法性差别。当知菩萨摩诃萨众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於诸法中都无分别。复次世尊,依修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中都不见有此是佛法此非佛法。此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以一切法无差别性故。若诸有情能修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一切法皆是佛法顺菩提故。观一切法皆不思议毕竟空故。是诸有情已曾亲近供养恭敬多百千佛种诸善根。乃能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复次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沈没亦不惊怖。当知过去已曾亲近供养恭敬多百千佛种诸善根乃能如是,复次世尊,应观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能勤修。则於诸法不见杂染不见清净。虽无所见而能勤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时心无厌倦。复次世尊,若修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诸异生声闻独觉菩萨佛法无差别想。了此等法毕竟空故。若能如是名真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已亲近供养几佛。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我已亲近供养佛数量同幻士心心所法。以一切法皆如幻故。曼殊室利。汝於佛法岂不趣求。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所趣求。曼殊室利。汝於佛法已成就耶。世尊,我今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曼殊室利。汝岂不得无著性耶。世尊,我今即无著性岂无著性复得无著。曼殊室利。汝不当坐菩提座耶。世尊,诸佛於菩提座。尚无坐义况我能坐。何以故?以一切法皆用实际为定量故。於实际中坐及坐者俱不可得曼殊室利。言实际者是何增语。世尊,实际当知即是伪身增语。曼殊室利。云何伪身可名实际。世尊,实际无去无来非真非伪身非身相俱不可得。伪身亦尔。是故伪身即是实际。时舍利子便白佛言:若诸菩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沈没亦不惊怖。是诸菩萨定趣菩提不复退转。慈氏菩萨复白佛言:若诸菩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沈没亦不惊怖。是诸菩萨已近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是诸菩萨现觉法性离一切分别如大菩提故。曼殊室利亦白佛言:若诸菩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沈没亦不惊怖。是诸菩萨如佛世尊堪受世间供养恭敬。何以故?於一切法觉实性故。时有女人名无缘虑。合掌恭敬白言: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沈没亦不惊怖。是诸有情於异生法。若声闻法。若独觉法。若菩萨法。若如来法。皆不缘虑。所以者何。达一切法都无所有。能所缘虑俱不可得。尔时佛告舍利子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沈没亦不惊怖。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当知已住不退转地。定趣菩提不复退转。舍利子等。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沈没亦不惊怖。欢喜信乐听闻受持。转为他说心无厌倦。是诸有情能为一切真实广大殊胜施主。能施一切无上财宝。具足布施波罗蜜多。是诸有情净戒圆满。具真净戒。具胜净戒。净戒功德皆已圆满。具足净戒波罗蜜多。是诸有情安忍圆满。具真安忍。具胜安忍。安忍功德皆已圆满。具足安忍波罗蜜多。是诸有情精进圆满。具真精进。具胜精进。精进功德皆已圆满。具足精进波罗蜜多。是诸有情静虑圆满。具真静虑。具胜静虑。静虑功德皆已圆满。具足静虑波罗蜜多。是诸有情般若圆满。具真般若。具胜般若。般若功德皆已圆满。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是诸有情成就真胜慈悲喜舍。亦能为他宣说开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观何义欲证无上正等菩提。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我於无上正等菩提尚无住心。况当欲证。我於菩提无求趣意。所以者何。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如何求趣。佛言:善哉善哉!童子,汝能巧说甚深义处。汝於先佛多植善根。久发大愿能依无得。修行种种清净梵行。曼殊室利便白佛言:若於诸法有所得者,可依无得修净梵行。我都不见有法可得及无所得。如何可言能依无得修净梵行。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今见我声闻德耶。世尊,我见。佛言:童子,汝云何见。世尊,今我见诸声闻非异生非圣者,非有学非无学。非可见非不可见。非见者非不见者,非多非少。非小非大。非已调伏非未调伏。我如是见而无见想。时舍利子便问彼言:於声闻乘既如是见。复云何见正等觉乘。大德。我今不见菩萨亦复不见诸菩萨法。不见菩提亦复不见趣菩提法。亦不见有趣菩提行。亦不见有证菩提法。不见有能证菩提者,我如是见正等觉乘。谓於其中都无所见。时舍利子复问彼言汝於如来当云何见。大德止止。勿於如来大龙象王而兴言论。曼殊室利。所言佛者是何增语。今问大德所言我者复何增语。舍利子言:我者但有假立名字是空增语。大德当知。佛之增语即我增语。我之与佛俱毕竟空。但随世间假立名字。菩提名字亦是假立。不可寻此求实菩提。菩提相空不可表示。何以故?名字菩提二俱空故。名字空故言说亦空。不可以空表示空法。菩提空故佛亦是空。故所言佛是空增语。复次大德。所言佛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所证得无所成就。无名无相不可分别。无言无说不可表示。唯微妙智自内证知。谓诸如来觉一切法。毕竟空寂证大菩提。随顺世间假立名字故称为佛非为实有。若有若无不可得故。复次大德。如来所证微妙智慧说名菩提。成就菩提故名为佛。菩提空故佛亦是空。由此佛名是空增语。时舍利子便白佛言:曼殊室利所说深法。非初学者所能了知。尔时曼殊室利童子即白具寿舍利子言:我所说者非唯初学不能解了。所作已办阿罗汉等亦不能知。非我所说有能知者,所以者何。菩提之相非识所识。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不可说示不可听受。如是菩提性相空寂。诸大菩萨尚未能知。何况二乘所知解了。菩提性相尚不可得。况当有实证菩提者,舍利子言:曼殊室利。佛於法界岂不证耶。不也大德。所以者何。佛即法界法界即佛。法界不应还证法界。又舍利子,一切法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说为菩提。法界菩提俱离性相。由斯故说一切法空。一切法空菩提法界。皆是佛境无二无别。无二无别故。不可了知。不可了知故则无言说。无言说故不可施设有为无为有非有等。又舍利子,一切法性亦无二无别。无二无别故不可了知。不可了知故则无言说。无言说故不可施设。所以者何。诸法本性都无所有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此物彼物。又舍利子,若造无间当知即造不可思议亦造实际。何以故?舍利子,不可思议与五无间。俱即实际性无差别。既无有能造实际者,是故无间不可思议。亦不可造由斯理趣。造无间者非堕地狱不思议者非得生天。造无间者亦非长夜沈沦生死。不思议者亦非究竟能证涅槃。何以故?舍利子,不可思议与五无间。皆住实际性无差别。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因非果非善非恶。非招恶趣非感人天。非证涅槃非没生死。何以故?以真法界非善非恶非高非下无前後故。又舍利子,犯重刍非堕地狱。净持戒者非得生天。犯重刍非沈生死。净持戒者非证涅槃。犯重刍非应毁訾。净持戒者非应赞叹。犯重刍非应轻蔑。净持戒者非应恭敬。犯重刍非应乖诤。净持戒者非应和合。犯重刍非应远离净持戒者非应亲近。犯重刍非应损减。净持戒者非应增益。犯重刍非不应供。净持戒者非定应供。犯重刍非增长漏。净持戒者非损减漏。犯重刍非不清净。净持戒者非定清净。犯重刍非无净信。净持戒者非有净信。犯重刍非不应受清净信施。净持戒者非定应受清净信施。何以故?舍利子,真法界中若持若犯。其性平等无差别故。又舍利子,诸异生类名和合者,漏尽刍名不和合。曼殊室利。汝依何义作如是说。大德。异生与生因合。名和合者,诸阿罗汉无如是义。名不和合。我依此义作如是说。又舍利子,诸异生类名超怖者,漏尽刍名不超怖。曼殊室利。汝依何义作如是说。大德异生於可怖法不生怖畏名超怖者,诸阿罗汉知可怖法。实无所有无怖可超。我依此义作如是说。又舍利子,诸异生类得无灭忍。诸菩萨众得无生忍。曼殊室利。汝依何义作如是说。大德。异生不乐寂灭名得无灭忍。诸菩萨众不见法生名得无生忍。我依此义作如是说。又舍利子,诸异生类名调伏者,漏尽刍名不调伏。曼殊室利。汝依何义作如是说。大德。异生未调伏故应可调伏名调伏者,诸阿罗汉漏结已尽不复须调名不调伏。我依此义作如是说。又舍利子,诸异生类名增上心超越行者,漏尽刍名心下劣非超越行。曼殊室利。汝依何义作如是说。大德。异生其心高举行违法界。名增上心超越行者,诸阿罗汉其心谦下行顺法界名心下劣非超越行。我依此义作如是说。时舍利子赞曼殊室利言:善哉善哉!善能为我解密语义曼殊室利报言:如是如是,大德。我非但能解密语义。我亦即是一切漏尽真阿罗汉。何以故?我於声闻独觉乐欲皆永不起故。名漏尽真阿罗汉。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颇有因缘可说菩萨坐菩提座不证无上正等菩提。曼殊室利白言:世尊,亦有因缘可说菩萨坐菩提座不证无上正等菩提。谓菩提中无有少法可名无上正等菩提。然真菩提性无差别。非坐可得不坐便舍。由此因缘可说菩萨坐菩提座不证菩提。无相菩提不可证故。曼殊室利复白佛言:无上菩提即五无间。彼五无间即此菩提。所以者何。菩提无间俱假施设。非真实有菩提之性。非可证得。非可修习。非可现见。彼五无间亦复如是,又一切法本性毕竟不可现见。於中无觉无觉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离相平等名为菩提。五无间性亦复如是,由此菩提非可证得。言可证得修习现见大菩提者是增上慢。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今谓我是如来耶。不也世尊,不也善逝。我不谓佛是实如来。所以者何。夫如来者以微妙智证会真如。妙智真如二俱离相。真如离相非谓真如。妙智亦然非谓妙智。既无妙智及无真如。是故如来亦非真实。何以故?真如妙智但假施设。如来亦尔非二不二。是故妙智真如如来。但有假名而无一实故。不谓佛是实如来。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非疑惑於如来耶。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何以故?我观如来实不可得。无生无灭故无所疑。佛告曼殊室利童子,如来岂不出现世间。不也世尊,不也善逝。若真法界出现世间。可言如来出现於世。非真法界出现世间。是故如来亦不出现。曼殊室利。汝谓克伽沙数诸佛入涅槃不。世尊,岂不诸佛如来同不思议一境界相。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同不思议一境界相。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今佛世尊现住世不。佛言如是,曼殊室利便白佛言:若佛世尊现住世者,克伽沙等诸佛世尊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如来同不思议一境相故。不思议相无生无灭。如何诸佛有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未来佛当有出世。一切如来皆当出世。若过去佛已入涅槃。一切如来皆已灭度。若现在佛现证菩提。一切如来皆应现证。何以故?不思议中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无差别故。然诸世间迷谬执著种种戏论。谓佛世尊有生有灭有证菩提。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所说法。唯有如来不退菩萨大阿罗汉所能解了。馀不能知。何以故?唯如来等闻是深法。如实了达不赞不毁。知心非心不可得故。所以者何。一切法性皆悉平等。心及非心俱不可得。由此於法无赞无毁。曼殊室利即白佛言:於是深法谁当赞毁。佛言:童子,愚夫异生彼如是心非实心性。同佛心性不可思议。曼殊室利复白佛言:愚夫异生心非心性。同佛心性不思议耶。佛告曼殊室利童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佛有情心及一切法。皆悉平等不思议故。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佛有情心及一切法。若皆平等不可思议。今诸圣贤求涅槃者,勤行精进岂不唐捐。所以者何。不思议性与涅槃性既无差别何用更求。若有说言此异生法此圣者法有差别相。当知彼人未曾亲近真净善友。作如是说令诸有情执二法异。沈沦生死不得涅槃。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愿如来於有情类最为胜不。世尊,若有真实有情我愿如来於彼最胜。然有情类实不可得。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愿佛成就不思议法耶。世尊若有不思议法实可成就。我愿如来成就彼法然无是事。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愿如来说法调伏弟子众不。世尊,若有说法调伏真如法界。我愿如来说法调伏诸弟子众。然佛世尊出现於世。於有情类都无恩德。所以者何。诸有情类皆住无杂真如法界。於此界中异生圣者,能说能受俱不可得。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愿如来是世无上真福田不。曼殊室利白言:世尊,若诸福田是实有者,我亦愿佛於彼无上。然诸福田实不可得。是故诸佛皆非福田非非福田。以福非福及一切法性平等故。然世间田能无尽者,世共说彼名无上田。诸佛世尊证无尽福。是故可说无上福田。又世间田无转变者,世共说彼名无上田。诸佛世尊证无变福。是故可说无上福田。又世间田用难思者,世共说彼名无上田。诸佛世尊证难思福。是故可说无上福田。诸佛福田虽实无上。而植福者无减无增。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依何义作如是说。曼殊室利白言:世尊,佛福田相不可思议。若有於中而植福者即便能了平等法性。达一切法无减无增故。佛福田最为无上。尔时大地以佛世尊神力法力六返变动。时众会中有十六亿大刍众。诸漏永尽心得解脱。七百刍尼。三千邬波索迦。四万邬波斯迦。六十俱胝那庾多数欲界天众。远尘离垢生净法眼。时阿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言:世尊,何因何缘今此大地六返变动。尔时佛告阿难陀言:由妙吉祥说福田相。我今印许故现斯瑞。过去诸佛亦於此处说福田相。令大地动故於今时现如是事。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八·佚名
  卷三百三十九·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二十三·佚名
  三大师传赞序·德清
  大智度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力庄严三昧经卷中·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月上女经卷下·佚名
  论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太虚
  卷第三十八(结字号)·朱时恩
  刻玄沙语录缘起·玄沙师备
  普陀洛迦新志卷一·王亨彦
  大宋国虚舟和尚语录·虚舟普度
  卷第五(译经魏吴)·费长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四出 情访·李渔

    〖破阵子〗(生带末上)避色偏来窈窕,防身怕不坚牢。眼挂罘罳眉上锁,不许心猿往外跳,磨形在这遭。我华中郎刻意防情,不近青楼艳质。谁想被王又嫱那个妮子,渐渐的逼近身来,使我规避不得,只得用些磨形炼性之法,做一个老头陀去对付他

  • 卷之四百六·佚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六月。己未朔。谕内阁、前据刑部奏、承审大淩河牧君■羊一案。崇善奏倢■<曰融>■<石木>、与上驷院驳诘。办理两歧。请派大员详核例案。以凭定谳。当派荣禄、许应骙、会同刑部。将例案详细考核

  • 卷第五·习凿齿

    胡烈胡烈,字武贤。咸熙元年,为荆州刺史。有惠化,补缺堤,民赖其利。铭石曰:“美哉明后,隽哲惟嶷。陶广乾坤,周﹑孔是则。我武播扬,威振遐域。[譬春之阳,如冬之日。耕者让畔,百姓丰溢。惟我胡父,恩惠难置。”]羊祜羊祜,字叔

  • 列传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一百二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方技。○盖以一艺名虽君子所耻然亦有国者不可无也自迁史立日者龟策仓扁传而后之作史者皆述方技传岂非是意耶作方技传。金谓 。○金谓 肃宗

  • ●续碑传选集(二)·佚名

    文祥 文文忠公别传沈秉成 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沈葆桢 沈文肃公传沈文肃公事略冯焌光 诰授资政大夫二品顶戴江苏苏松太兵备道监督江南海关冯君神道碑铭袁保恒 刑部左侍郎袁文诚公神道碑吴赞诚 清署理福建巡抚光禄寺卿吴

  • 史记集解卷七·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七项羽本纪第七项籍者下相人也【地理志临淮有下相县】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始皇本纪云项燕自杀】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劒又

  • 杨玄感传·魏徵

    杨玄感,是司徒杨素的儿子。 他体貌雄伟,须髯漂亮。 小时不成器,世人大都说他痴呆,他父亲常对所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不痴呆。”长大后,好读书,爱骑射。 因他父亲的军功,当了柱国,与他父亲都是二品官,上朝见帝时,父子同列。 此后

  • 陈俊卿传·脱脱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幼年时严肃持重,不苟言笑。其父亲死时,他像成年人一样主办丧事。绍兴八年(1138),陈俊卿考中进士,被授予泉州观察推官之职。他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同僚们召集宴会,他总是婉言谢绝。一天,郡中失火,郡守汪藻前

  • ●跋·壁昌

    经世之书宜乎愈浅愈明愈近愈切也州县古百里诸侯土其地子其民凡四竟之内井里田庐耕桑牧养与夫狱讼之所以平赋役之所以均老幼孤疾之不得其所者所以易危为安一惟长官是赖官不与民相亲而惟左右之人是任为之左右者亦幸官之

  •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吴晗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现在学术界还在争论,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很早,有的人认为很晚。所提供的史料的时间性都很不肯定,从8世纪到16、17世纪都有。特别是关于《红楼梦》的社会背景的讨论,展开以后更

  • (六)·钱穆

    《近思录》卷六齐家之道,凡二十二条。伊川言:“问,行状云,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不识孝弟何以能尽性至命。曰,后人便将性命别作一般说了。性命孝弟只是一统底事。就孝弟中便可尽性至命。如洒扫应对与尽性至命,亦是一统底事。无

  • 宝庄严具品第九·佚名

    佛告诸比丘,时有大臣名优陀延。其人善闲星历。与五百眷属。月离于轸。角宿合时。来至王所。而白王言:请为太子造宝庄严具。时王报言:宜令速造。五百释种大臣亦各奉为菩萨造庄严具。所谓指环首饰。宝颈耳珰。宝带婴珞。宝

  • 十一、州勘庵主·慧开

      赵州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   主竖起拳头。   州云:“水浅,不是泊舡处!”便行。   又到一庵主处云:“有么?有么?”   主亦竖起拳头。   州云:“能纵能夺,能杀能活!”便作礼。   无门曰:一般竖起拳头,为甚么肯

  •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佚名

    敬顺於佛,意无差别,吾愍汝等。令离罪咎,佛於世间,普施以善。以平等慈,犹如赤子,其有慢意。侍是师者,其人受愆,如违慈父。於是五人,同声对曰,修甚苦勤。无所克致,意退从安,放恣其情。何由致道,愿示其意,犹如有人。撽压沙水,唐劳其力,终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上·智顗

    第二偈有一百六十五行。分为二。前有一百行。颂上长行。后有六十五行。明通经方法。上长行有开譬合譬。偈颂亦二。初有六十五行半。颂开譬。次有三十四行半。颂合譬。初亦二。初有三十三行偈。颂总譬。次有三十二行半

  • 华严经传记卷第三·法藏

    京兆崇福寺僧沙门法藏集讲解下·唐并州武德寺释慧觉·唐越州静林寺释法敏·唐襄州神足寺释慧眺·唐蒲州普齐寺释道英·唐襄州寒陵寺释道昂·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灵辨·唐终南

  • 卷第二十四·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四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长庆四年。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华经成。相国元稹为之记。其辞曰。按沙门释慧皎自状其事云。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石壁法华经在寺之中。

  • 圣宝藏神仪轨经·佚名

    二卷,赵宋法天译。说祈祷圣宝藏神之仪轨。明求者得大富,饶益有情,及成就牟尼一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