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书
遗殷浩书浩杨州刺史,参综朝权,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与浩书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上之。言其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仍遗浩书。先是安西将军谢尚为督统,败绩。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今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自冠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已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正。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丧败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今亟脩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余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自倾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北堂书钞载羲之与浩书,下官劝令画廉蔺于屏风。
报殷浩书
吾素自无庙廊,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俟儿婚女嫁,便怀向子乎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冬初以行,吾惟恭以俟命。与会稽王笺简文帝初为会稽王辅政,羲之与王笺,陈殷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之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蹔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夫庙筭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期,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着于目前,愿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然古人处闾行阵之间,尚或于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糜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蹇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与尚书仆射谢安书羲之为会稽时,东土饥荒,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又与安书。
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吾又暝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言,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吾谓诸剪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禽,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灭,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或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克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今除罪而充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
与谢安书
知君尝得小笙,笙是名器,往闻者,若令诸君闻之,皆当可不言。而云见今笙者,皆不以为佳,恐是不能好也。又
复与君此章草,所得极不为少,而笔至恶殊不称意。
与谢安书
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杨云:逸少慕蜀中山水之奇,见于与周益州及谢东山书,不一而足,然竟不遂其雅志,山水于高人,亦有缘及限耶。蜀中旧有石刻,今亡见峨眉山故志。与地志,山水作山川,峨眉山作岷山。
与桓温笺万再迁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羲之与温笺,又与万书,温不从万果败。世说,万寿春败后,还书与右军云,惭负宿顾,右军答书曰,此禹汤之戒。
谢万才流经通,处廊庙,参讽议。故是后来一器,而今屈其迈往之气,以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务矣。 器通鉴做之秀。
诫谢万书万为豫州都督,羲之遗书诚之,万不能用,既受任北伐,矜豪慠物,兵溃被废。
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群辟通鉴作群碎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与吏部郎谢万书万字万石,安之弟。 羲之与王述齐名,而志尚不同,两不相能。述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为郡,累年止一吊,竟不顾述,及述为扬州刺史。检校会稽,求其得失,主者疲于课对,羲之耻慨,遂称疾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不复仕。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与东土人士,穷诸名山,泛沧海,优游无事,弋钓为娱,与万书。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免,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顷东游还,脩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戒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旷,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其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耶?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矣。闲旷,晋书作闲暇;此矣作此也。法书要录载云,老夫志愿尽于此也,君察此当有二言不真,所谓贤者志于大,不肖志其小,无缘见君,故悉心而言,以当一面,何如?下要录有重熙去,视作尽,旷作暇。容斋随笔云:逸少,盖温太真、蔡谟、谢安一等人也,直以抗怀物外,不为人役,故功名成就无一可言。其操履识见议论闳卓,当世亦少其比,而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艺之,为累大哉。与人书羲之每自称羲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法书要录载王右军自论书,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杨云:由此观之,右军之圣于书,亦由积习苦学而能也。今有妄男子,师心狂涂,信手缪绕,以诳愚俗,而张虚名。使右军家奴有灵,必见咲于地下矣,岂复有书乎?
又
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张怀瓘书断云:右军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千变万化,得之神功。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右君书记,至四百六十五帖,其中如兰亭之属,多非书记。淳化帖所载,亦仅什一,盖诸迹宋初已散逸矣。今与阁帖,各以类次于后。
章草帖
皇象章草,旨信送之,勿勿当付良信。杨云:旨信送之,笞其人来旨,欲信送之也。勿勿当付良信,言此际勿遽不遐,暇后当付良使也。信即使也,今法帖作勿三非。宋太宗淳化中,命中书王着,集古法书为阁帖,右军父子五卷,此前有法书要录,其后有建中靖国淳熙续帖,清华阁宝晋齐书史东观余论里秀万王之属,今各类从淳化,复注次第,以便临抚,讹脱仍旧。与所知书王献之好书,触遇造玄,尝日戏北馆,取?帚沾泥汁中以书壁,作方丈一字,晻暧斐?,极有好势。羲之见而叹其美,问谁作,答曰:七郎,羲之。于是作书与所知。
子敬飞白大有意图书汇粹载云:子敬飞白,大有直。杨云:父称子字,亦晋人然,鼎按后汉曹大家女诫,述其子曹成之字曰子谷,张母呼其子张邵之字曰元伯,岂有望耶?则汉时母固有称子字者。而鼂错父呼子为公。
飞白帖
省飞白,乃致佳,造次寻之,乃欲穷本,无论小进也,称此将青于蓝。
又
致比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又
飞白不能,乃佳意,乃笃好此书至难,或作复与卿。杨用脩注云:右军飞白,妙绝今古今,不可见矣。临池之士,亦不知飞白何体也。惟唐顺陵碑文中有数字,可觇古迹,鼎按齐萧子良古今书体云,飞白书,熹平年治鸿都门,于时蔡邕方撰圣皇篇。梁庾元威论书云:张芝使作一笔飞白书。
辞举帖此下并右军论事诸帖,不详何与。
前得君书,即有反想至也。谓君前书是戏言耳,亦或谓君当是举不失亲,在安石耳。省君今示,颇知如何老仆之怀,谓君体之,方复致斯言,愧诚心之不着,若仆世怀不尽。前者自当端坐观时,直方其道,或将为世大明耶?政有救其弊缺筭之熟悉,不因放恕之,会得期于奉身而退,良有已,良有已,此共得之心,不待多言,又余年几何,而逝者相寻。此最所怀之重者,顷劳药石之资,如有万一,方欲思尽颐养,过此以往,未乏敢闻言尽于今也。辞郡帖羲之尝请为宣城,朝廷不许,因为会稽内史。
笃不喜见,客笃不堪烦事。此自死不可化而人理所重如此都郡,江东所聚,自非复弱干所堪。足下未知之耳,给领与卿同殊为过,差交人士因开门以勉待之,无所复言。
恭命帖
六日昨书信未得去时,寻复逼,或谓不可以不恭命,遂不获。已处世之道尽矣,何所复言?
殊遇帖
羲之死罪,复蒙殊遇,求之本心,公私愧叹,无言以喻。去月十一日发都,违远朝廷,亲旧乖离,情悬兼至,良不可言。且转远非徒无谘觐之由,音问转复难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问还愿具告,羲之死罪。
会稽帖
会稽亦复与选论卿否,吾诚敕来于詥事。然于弟尚不惜小,宜谓选官前意已佳,可不复烦重,卿更思,必谓宜论者,必有违矣。此郡帖
此郡之弊不谓顿至于此,诸连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就劳叹恨,无所复及耳。夏人事请托亦所未免小却,冀得小差,顷日当何理。米云:苏耆书画记,述此帖,与内史王述书,黄伯思云非也。逸少与蓝田方隙,而为?郡,既检察苛急,主者疲于课对,正救过不暇,岂复尺牍间自彰其逋滞哉?此帖官本,传摹甚失真,如以就劳为能劳,小却为小都,皆转失草法也。免一作见,刘次庄作忽,顷作须。上虞县事帖
贼以还不,知遇官军云何,可深忧之,欲依上虞初到别上,今来听之县事不同直不相连耳。
又
近所示,欲依上虞别上,申一期,寻案台报,不听止,当戮力于事,不可但复解散,君县乃是今胜县,而复以为难耶?
又此似即言前事。
知足下以界内有此事,便欲去县,岂有此理。此县弊久,因足下始有次第耳。便当息意,今来诸处事及□县者,省驰书于台中,论必释然故遣旨信示意。
诸暨帖
诸暨始宁属事,自可得如教,丹阳意简而理通属所无复逮录之烦为佳。想君不复须言,谢丹阳亦云此语君。
余姚帖
足下所欲余姚地,辄来验所须辄告。军府帖
此三顷田乐吴旧耳,云卿军府甚多田也,宜须一用心吏可差次忠良。
湖孰帖
吾湖孰县须水田,卿都可遣僦之,墓不知处去年僦之者,似是俞进可问之,卿不出停此。
荒郡帖
知郡荒,吾前东周旋五千里,所在皆尔可叹。江东自有大顿势,不知何方以救其弊,民事自欲叹复为意,卿示聊及。
断酒帖
断酒事终不见许,然守之尚坚弟亦当思同此怀。此郡断酒一年,所有百余万斛,未乃过于租,此救民命,当可胜言,近复重论,相赏有理卿可复论。
又
百姓之命缺 倒悬,吾夙夜忧此,时既不能开仓庾赈之,因断酒以救民命,有何不可。而刑犹至此,使人叹息,吾复何在,便可放之其罚谪之制宜严重,可如治日,每知卿同在民之主。
奉法帖
省示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遗滞累,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比之,殊诞谩,如下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政同,但为形迹小异耳。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簿书帖
恐有簿书之烦,益属所事,可立制县,不给下贫,而给饶有之家。开令治国,别许为盛田,不平者严制如此事,省而虚实可知。其或非所乐而绝付给者,合为不赋,得里人遂安黄籍。前年皆斯人,非复一条可叹,今便独坐,令白郗侯求官,邈等想必可得,君亦当得见书,若万一不乐想,可其思得州数十家见经营,不尔,无坐此理也,别当以具慰深共思不待烦言。
增运帖
憎运白米来者,云必行此无所复云。吾于时地甚疏卑,致言诚不易,然以在大臣之末要为居时任,岂可坐视危难?今便极言于相,并与殷谢书,皆封示卿,勿广宣之诸人,皆谓尽当今事宜直恐不能行耳。足下亦不可思致若言耶?人之至诚,故当有所面,不尔坐待死亡耳。然下有太老子三字。
又
知数致苦言于相时弊,亦何可不耳,颇得应对不。吾书未被答,得桓护军书云:□米增运皆当停为善。
防民帖
行当是防民流逸,不以为利耶。此于郡为由上守郡,更寻详若不由上命,而断中求绝者,此为以利。卿绝之是也,纵民所之,恐有如向者流散之患,可无善详,具闻。又一帖民作臣。不以作不当。二守郡作耶。断作郎。
深情帖
省足下前后书,为尝不忧,欲与事地相与。有深情者,何能不恨?然古人云:行其道,忘其为身。真卿今日之谓,政自当豁其胸怀,然得公平政直耳,未能忘已便自不得行然,此皆在足下怀,愿卿为复,广求于众,所悟故多。山之高言次何能不。
从宜帖
省告一一,足下此举,由来吾所具卿所云,皆是情言。然权事虑之重,则当废情以从宜,非书所悉,见卿一一。
玄同帖
□亦不能佳体怀省无所,乏然卿供给人士,及使役吏人,论者亦谓大任,意在世中,政自不得不小,俯仰同异,卿复为意,卿此怀亦当玄同,不能勉人耳。
诚理帖
知以智之所无奈何,不复稍忧,此诚理也。然缺之怀,何能已已乎?未能得面,书何所悉。但深得近期蹔还故因教日月。资生帖
上方宽博多通,资生有十备之觉,是所委息,乃有南眷,情足谓何,以密示一,勿宣此意,为与卿共思之,省以付火。
慕容帖
诸人十二日书云,慕容乃抄梁下,得数缺目下疾疫非常,乃以至京,极有伤此,忧之下者,想君勤勤之。
渭南帖
二十三日发至长安,云渭南患无他,然云苻健众尚七万,茍及最近虽众由匹夫耳。即今克此一假,不知岁终云何守之,想胜才弘之,自当有方耳。
方轨帖
贼势可见,此云方轨,万万如志,但守之尚足,令智者劳心,此回书恒怀汤火,处世不易,岂惟公道?
群凶帖
卿事时了,甚快,群凶日夕云云,此使邺下一日为战场,极令人惆怅,岂复有庆年之乐耶?思卿一面无缘,可叹可叹。送袍帖
可委行使耶,迟还具问,亦以与尚书谘怀,今复遣谘吴兴也。
志峤帖
良深路滞久矣,况今季末,无所多怪足荒何祁于此,足下志峤外,有由来及,然以势观之,卿入贵于不令耳,书政当尔,王羲之白。
此声帖
吾为卿任此声者,但此怀自不复得阙之于时。
又
十四日诸问如昨,云西有伐蜀意,复是大事,速送袍来。
给船帖
君欲船,辄来给,所须告之。功曹帖
省告摄功曹事,一一属以所求,宽逋废守命必欲肃之,是以间意其志,既立不得不必行。
发诏帖
遂当发诏催吾,帝王之命,是何等事。而辱在草泽,忧叹之怀,当复何言。见足下一一。军使帖
直遣军使者,可各差十五人耶,合三十人足周事。
仲舒帖
足下似有董仲舒开闭殷阳法,可来令,料付不雨忧之深珍重□谢二侯。
尚书帖
见尚书一日遣信以具,必宜有行者,情事恐不,足下当为远虑,不可计目前。
又
所欲论事,今付。
荀葛帖
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辄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闲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前试论意久欲呈,多疾愦愦遂忘致今送愿因暇日,可垂试省,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
文集帖
比日寻省卿文集,虽不能悉,周遍寻玩,以为佳者,名固不虚,序述高士,所传小有异同。见卿一一问应,止杨王孙前以共及意同,可诚述叙之耶?暇日无为想不忘之。
歌章帖
歌章辄复卿,或有写书人者可,写一道与吾也。
戏咏帖
得君戏咏承念至此年,乃未见。
月仪书此似元会诗之属,当非书笺也,与索靖月仪帖不同。
日往月来,元正首祚,太簇告辰,微阳始布,罄无不宜,和神养素。
十七帖张彦远法书要录,右军书记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者名帖也。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二王书。后人亦有内一句稍异者,标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帖首三两字也。黄伯思云:当时书卷首帖有十七日字,故诸帖总谓之十七耳,非帖数也,本二十七条,今官法帖有其十五,散置逸少书三卷中,又续法帖有五,而邛竹杖丝布衣汉讲堂诸葛颙天鼠膏四果种虞安吉七条不载,当是亡轶而世有完卷者,传模殊精,非此比也。此卷有帖云:周益州送此邛竹杖云云。案十七帖有云:去夏足下致邛竹杖云云。以前帖观之,即知此帖盖与周益州矣。自昔相传十七帖,乃逸少与蜀太守者,未必尽然,然其中间蜀事为多,是亦应皆与周益州书也。但来禽一帖,则或以为与桓温而已,本朝僧邦者,有寄李昌武翰林诗云,来禽简寄桓宣武,不知何据,案此帖有云,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足下致此子大惠也。逸少视桓公位殊辽绝,与书不当尔耳。然当时真长子猷辈,犹嫚侮桓公,彼亦能容,逸少作书若交友,盖无足怪。温飞卿诗云:画图惊畏兽,书帖得来禽。此帖垂宝,非一世也。按周抚永和三年为益州刺史,有惠政,见成都古今记,据黄则十七帖悉与周益州书矣。内如来居龙保六日胡母从妹等,并不似与周书,六日帖叔当西耶,语犹非类,杨用脩四川总志,载七十邛竹诸葛颙谯周山川诸奇讲堂严君平盐井八帖,为与周益州,亦以八帖皆论益州故实耳。要录所载,数止二十,而无丝布衣邛竹杖七十胡母盐井五条,君服食久合积雪凝寒严君平并谯周为一帖,今传十七帖,讲堂以后并阙。然右军法书,此最先出,故仍旧统题十七帖,若淳化长沙二王有帖名者,附往各下。米云:关杞尝谓余曰,昔越州一寺,修佛殿,于梁栱内藏一函,古模数十本,所可记者,王右军十七帖,虞世南枕卧等帖,皆有储氏图书印。黄亦云:十七帖必多临本,永禅师及虞世南褚庭诲临字,皆不甚远,故世有数本皆不同,此帖全是庭诲笔意。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复一在以下
又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方一作等。二王帖云:新安所刻,至数字而止,自吾前东粗足作佳观以下,自为四行,恐是二帖,然他本皆合为一,长沙帖又误并来居一帖。
又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求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告一并作苦僻,案刻是避字,要录作僻,或刻传久小误耳。二王帖云:避与僻,皆与辟通用,非也,避安可通辟。又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早疑是耳。见下有之字,无卿舅以下。
又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又尺牍作与周益州。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懃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杨云汶古岷字见史记又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又
六日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淳化帖,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又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又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淳化帖,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又尺牍作与周益州。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卬。山在蜀,生竹高节,可作杖,见张蹇传。
又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任,言寻悲,酸如何可言?又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脩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乙乙。乙乙作具。
又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具,其婢问来信缺不得也。
又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戒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须一作顷。
又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迎一作近又作进。
又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须具告。
又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淳化无为所在至志十字。又淳化及要录合谯周一帖。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否。大观帖,米云真。
又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又
朱处仁今所在,住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黄云:谓昔尝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书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又
往在都见诸葛颙,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脩,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一一示为欲广异闻。
又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又二王帖足下所疏别为一帖。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黄伯思跋唐摹十七帖云:予尝见毕文将叔云:家有唐初人所摹此帖,来禽等四物外,又有密蒙华一种,故先相文简公。答王黄门寄密蒙华诗云:多病眼昏书懒读,烦君远寄密蒙华,愁无内史词兼笔,为觉真方到海涯,今诸本并无此一种,法书要录亦不载。
又
后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又荐虞安吉帖。
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又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惟一小者,尚为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已上并十七帖
桓公帖凡称某帖者,非与此人也,帖言其人耳,聊以其名类次,如桓公仁祖之属。
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委笃,深可忧。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黄云:九日帖云蔡公者,蔡谟也。仁祖者谢尚也。晋穆帝永和十二年秋,桓公破姚襄至洛,故此云久当至洛。是时将以谢尚镇司州,以病止,故此云得仁祖二十六日问,疾更委笃,与陶谷所畜破羌帖事正同。跋云:晋穆帝永和十二年秋,桓温破姚襄于伊水,遂至洛,时将以谢尚镇之,属病不行,所云桓公摧破羌贼,及仁祖小差,正当时事也。是时逸少去会稽内史已岁余,方遯迹山水间,宜不复以世务经怀。而此书乃叹宣武之威略,悲旧都之始平,忧国嗟时志犹不息,惜其一愤达引,使才猷约结。弗光于世,独区区遗翰,见宝后人,览之深为兴叹。
又
知虞帅云:桓公以至洛,即催破羌贼,贼重命,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着,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又
得谢范六日书为慰,桓公威勋,当求之古,令人叹息,比当枭姚襄也。
又
虞义兴适送此,桓公摧寇,罔不如志,今以当平定,古人之美,不足比踪,使人叹慨无以为喻。
又
数得桓公问,疾转佳也,每悬胡云征事未有日佳也。以逼势不知卒云何尔?
又
鄙故勿勿,饮日三,小行四升,至可忧虑,如桓公书旨,阙其不去,恐不能平。
又
桓公以江州还台选每事胜也,不可当在谁耳。云子帖桓云字云子,温兄
桓公不得叙情,不可居处云子诸人何似,耿耿能数省否。
又
云停云子代万顷,桓公至,今令荀临淮权领其府,怀祖都共事已行。
又
羲之死罪,前得云子诸人书,并毁顿胡之惟分推难为心,当有分西者否,羲之死罪。
又
十四日疏,昨信未即取遣,适得孔彭祖书,得其弟都下七日书,说云子暴霍乱,亡人理乃当可耳,惋惋桓公周生之痛,岂可为心?
安西帖庾翼字稚恭,安西将军
一昨得安西六日书,无他,无所知说,故不复付送,让都督表,亦复常言耳。如兄子书道嵩自必果,今复与书督之。足下来令至,并与远书也。黄云:翼镇荆州,以石虎衰暴,娄表北伐,康帝及朝士,皆遣使譬止,孙绅辈亦致书谏之。则逸少所见之表,殆亦论北伐事也,翼之此举,朝论弗以为然。故逸少以为常言,及闻其迁襄阳,乃云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则始虽同群议,而终以为当然,翼有志无年,徒能奋十倍之气,而蔑一统之功。此志士所嗟慨者,知一作大督刘作共,又一帖云:无所知表,亦复常言耳。
又
羲之死罪,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羲之死罪死罪。又
伏想清和士人皆佳,适桓公十月末书为慰云:所在荒甚可忧,殷生数问北事,势复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数面不,或云顿历阳尔耶,无缘同为叹,迟知问。
又
运民不可得而要当得甚虑叛散,顷为此足劳人意。
又
安复后问不?想必停君诸舍,即苦差也,便疾绵笃,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忧怀深,小妹亦故进退不孤,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经月兼,燋劳不可言,迎集中表,亲疏略尽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此一条不谢二疏,而人理难知,此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交衰朽羸劣。所忧营如此君视是颐养之功,当有何理,今都绝思此事也,冀疾患差,末秋初冬,必思与君一佳,集遣无益,快共为乐,欲以少日补顷者之惨戚也。追寻前者意事,岂可复得?且当率目前,及当此急要,愿诸君各保爱,以俟此期未近见君,有诸结力,聊以当面,各间意必欲省安西,知今意无前却也。想君必俱贼势可之者,必进许洛无可不,果相遇于一世,岂可度之寻常?以此至终,故当极尽志气之所托也。君此意弘足,然决在必行。少日一合作者,戚一作戚,结下一无力字。
又
得征西近书,委悉为慰,不得安西许有问,不知何。久长风书平安,今知殷侯不久留之,甚善甚善。
庾丹阳帖庾和,升平中代孔严为丹阳尹。
知庾丹阳差数深深,致心致心。并法书要录。
又
适知十五日问:清和为慰,复得南后问,不想二庾速王之始兴,奴长就令人邑邑。想无所至耳,还具示问。庾一作康,陈作庚,速一作建,王作至,至作主。丹阳帖
昨即得丹阳水上书,与足下书同,故不送,昨诸书付还。
又
想大小皆佳,丹阳顷极佳也。云自有书,不附此信耳,大小问多患悬心,想二奴母子佳,迟卿问也。
又
丹阳旦送吾体气极佳共在卿故处增思咏。
又
知比得丹阳书,甚慰。乖离之叹,当复可言,寻答其书,足下反事复行便为索然良不可言,此亦分耳,迟面具。比一作以,当一作尚,反作友,具作一一。
殷侯帖
昨送诸书,令示卿,想见之,恐殷侯必行义望,虽宜尔然,今此集信为未,易卿若便西者,良不可言。
又
昨得殷侯答书,今写示,君承无怒意。既而意谓速思顺从,或有怨理,大小宜盘桓,或至嫌也,想复深思。此二帖似为言浩北伐事。又一帖意作诏,速作连,怨理大小宜,作怨望其不宜。
又孔严,字彭祖,殷浩临扬州,请为别驾。
得孔彭祖十七日具问为慰,云襄经还蠡,是反善之诚也。于殷必得速还,无复道路之忧,比者尚悬悒,得其去月书,省之悲慨也。殷浩为中军将军,北伐时,羌帅姚襄降,浩使龙骧将军刘启守谯,迁襄于梁,襄遂反,浩退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又
得豫章书为慰,想以具问,昨得都十七日书,贼径还蠡台,不攻谯是其反善之诚也。想殷生得过此者,犹令人忧,期诸处分犹未定,羊参军旦夕至也,迟一一。即言前书事。
又
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无也。此言浩废徙东阳。
又
云殷生得快罔大事,谢生书,但有药耳,云彦仁或缺宣城甚佳,情事实宜,今有云:想深复征许也。又
与殷侯彼此格卿取。
又
与殷侯物,示当尔不?可不?卿定之,勿疑。
又
宰相安和,殷生无恙,时面兄,当宣兄怀。黄云:宰相安和帖,乃郗愔书。宰相者,简文作相王时,殷生者殷浩也。然此或是书郗愔帖语耳,而结字实近世伪作。
彭祖帖
想清和,士人皆佳,彭祖诸人得足下,慰旦夕也。此诸贤平安,每面粗有叹慨,追恨近日不得木善散,无已口度足下还期不久耳。此者数令知问。
袁彭祖帖
袁彭祖何日过江,想安稳耳。失此诸贤,至不可言,足下分离,如何可言?
孔建安帖
太保思一散,知足下归,乃至孔建安家乃尔。柱还以十,实非乏所堪,若之不复,更克近道,惟命是往矣。
与郗家论婚书
十一月四日,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玡王羲之,敢致书司空高平郗公足下。上祖舒散骑常侍抚军将军会稽内史镇军仪同三司,夫人右将军刘缺女诞晏之允之,允之。建威将军钱塘令会稽都尉义兴太守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夫人,散骑常侍荀文女,诞希之仲之,及尊叔廙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侍中骠骑将军武陵康侯,夫人雍州刺史济阴郗说女,诞顺之胡之耆之美之,内兄胡之,侍中丹阳尹西中郎将司州刺史,妻常侍谯国夏侯女,诞茂之承之羲之,妻,太宰高平郗鉴女,诞玄之凝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肃之,授中书郎骠骑谘议太子左率,不就,徽之黄门郎,献之字子敬,少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与公宿旧通家,光阴相接,承公贤女,淑质直亮,确懿纯美,敢欲使子敬为门闾之宾。故具书祖宗职讳,可否之言,进退惟命羲之再拜。张云:此是郗家论婚书,书迹似夫人。
猜你喜欢 卷四十四·徐世昌 榖城山馆集卷十三·于慎行 二集卷六十一·乾隆 二集卷二十六·乾隆 巻四·胡震亨 罪与罚(二)·徐志摩 卷三十五·陈思 雨夜·闻一多 卷三百九十九·曹学佺 唐四僧诗巻六·佚名 卷四·文洪 卷二百一·陈廷敬 卷二十五·沈季友 致吴景超·闻一多 第四十三出 途中遇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