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第三

高丽沙门义天录

海东有本见行录下

·大乘起信论

·释摩诃衍论十卷 龙树述

·疏一卷 智恺述

·疏二卷 慧远述

·疏三卷 昙迁述

·义记一卷

·疏一卷 已上 智俨述

·疏二卷 元晓述

随疏补行记二卷(题下云随青山集义记释海东疏采大原章教江州福愿曹溪等文记) 亡名·科一卷(题下云起信论依海东疏科文) 亡名

·钞三卷 应真述

·记三卷 慧镜述

·疏三卷 法藏述

·集释钞六卷 元朗述

·疏四卷(或三卷或二卷宗密将藏疏注于论文之下)

·随疏记六卷 传奥述

·演奥钞十卷 科二卷 延后述

·笔削记六卷 科文一卷 子璇述

·科文一卷 净源重刊

·疏一卷 智荣述

·疏一卷 (慧遍述或云旷师述待勘)

·古迹记一卷 太贤述

·注二卷 智恺述

·注二卷 法乐述

·宗要一卷

·别记一卷

·大记一卷

·料简一卷 已上 元晓述

·别记一卷 法藏述

·问答一卷 憬兴述

·珠网三卷(或四卷)

·舍繁取妙一卷 已上 缘起述

·宗要一卷(与晓公宗要不同) 亡名

·会记一卷 亡名

·一心修证始末图一卷 宗密述

·释摩诃衍论

·通玄钞四卷

·通玄科三卷 大科一卷 已上 志福述

·通赞疏十卷

·通赞科三卷 大科一卷 已上 守臻述

·赞玄疏五卷

·赞玄科三卷 大科一卷 已上 法悟述

·成唯识论

·述记二十卷(或十卷) 窥基述

·了义灯七卷 惠沼述

·演秘钞七卷 智周述

·义镜钞十二卷(或六卷) 清素述

·义景钞二十卷(或十四卷) 澹凝述

·科五卷(从式集澹凝删补)

·疏序钞一卷 从式述

·详镜幽微新钞十七卷

·应新钞科文四卷 大科一卷 已上 诠明述

·辩玄钞二十卷

·科七卷 已上 义幽述

·义缊章十卷(或五卷) 空相述

·疏二十卷(或十卷) 圆测述

·纲要十三卷 道证述

·要集决明章四卷

·要集略述十卷 已上 神雄述

·疏二十卷 玄范述

·贬量二十五卷 憬兴述

·古迹记十卷 太贤述

·开发章四卷(或二卷)

·掌中枢要四卷(或三卷或二卷) 已上 窥基述

·义津钞六卷 藏用述

·集解三卷 惠素述

·义苑钞三卷 悟真述

·广述六卷 神雄述

·宗要一卷 元晓述

·别章三卷 圆测述

·要决二卷 遁伦述

·决择一卷 太贤述

·百法论

·决颂一卷

·述记二卷 已上 窥基述

·显要钞五卷

·科二卷 已上 义幽述

·疏二卷 义忠述

·聚拾钞十六卷 崇琏述

·钞十六卷 (景猷述慧涉删补)

·金台义府十五卷

·科二卷大科一卷 已上 诠明述

·纲要略释一卷 智因述

·疏一卷 圆测述

·总述三卷

·注一卷 已上 义寂述

·记一卷 亡名

·因明论

·疏三卷 窥基述

·纂要一卷 惠沼续

·义断一卷

·二量章一卷 已上 慧沼述

·记二卷 智周述

·演密钞七卷 继伦述

·钞八卷 云俨述

·义枢钞十二卷(或七卷)

·补阙钞一卷 已上 敬田述

·义雄钞七卷(或有九卷之本与此亦有不同) 澄净述

·义曦钞六卷科二卷 惠智述

·古今钞补正衡二卷 福善述

·集玄手钞三卷 怀雅述

·演密手记三卷 义深述

·手镜二卷 惠深述

·备阙手镜三卷 (但云上国沙门达述不见上字或云达瑜伽是)

·略钞二卷 从隐述

·要略记二卷 惠素述

·逐难略释一卷 本真述

·备阙略钞二卷 悟真述

·洞秘研精钞七卷 科三卷 元盛述

·精正钞八卷 科三卷 义幽述

·疏一卷

·判比量论一卷 已上 元晓述

·疏二卷 文轨述

·疏一卷 靖迈述

·古迹记一卷 太贤述

·正理门论

·过类疏一卷 窥基述

·古迹卷一卷 太贤述

·瑜伽论

·略纂十六卷

·劫章颂一卷 已上 窥基述

·疏四十卷 智周述

·义演四十卷 清素述

·科十四卷 中科一卷 大科一卷 澄净述

·心镜记四卷 惠潭述

·戒地品义记三卷

·科一卷 大科一卷

·钞三卷 已上 志隐述

·疏二十卷 惠景述

·疏二十四卷 遁伦述

·疏十卷

·劫彼罗义章一卷 已上 神泰述

·疏十七卷 玄一述

·疏十卷 憬兴述

·钞十卷 本立述

·羽足钞五卷 极太述

·古迹记四卷 太贤述

·文迹一卷 惠景述

·五蕴论古迹记一卷

·显扬论古迹记二卷(或一卷) 已上 太贤述

·摄大乘论

·世亲释论疏十六卷(或八卷) (法常述或云道证述待勘)

·世亲释论略记四卷 元晓述

·世亲释论古迹记一卷 太贤述

·无性释论疏四卷 智俨述

·无性释论疏十四卷 神廓述

·无性释论古迹记一卷 太贤述

·义章十卷 道基述

·略章四卷 法常述

·名教一卷 亡名

·杂集论

·疏十六卷 玄范述

·古迹记四卷 太贤述

·中边论

·疏四卷 元晓述

·料简一卷 玄一述

·古迹记一卷 太贤述

·唯识二十论古迹记一卷

·成业论古迹记一卷

·观所缘论古迹记一卷 已上 太贤述

·掌珍论

·宗要一卷 元晓述

·古迹记一卷 太贤述

·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 法藏述

·中观论

·疏一卷 昙影述

·义镜二卷 玄济述

·三十六门势钞一卷 传灯述

·义疏十一卷 亡名

·私记一卷 宝门述

·百论

·义疏二卷 亡名

·私记二卷 亡名

·广百论

·宗要一卷 元晓述

·古迹记一卷 太贤述

·十二门论疏一卷 法藏述

·三论宗要一卷(中百门是) 元晓述

·大智度论疏五卷 (但云衍法师述不见上字应是昙衍待勘)

·十地经论义记十四卷 慧远述

·法华论

·疏二卷 吉藏述

·注三卷 亡名

·集解钞二卷 神雄述

·遗教经论

·住法记一卷

·科一卷 已上 元照述

·阿毗昙论

·义章十卷(或五卷)

·钞一卷 已上 道基述

·大毗婆沙论

·钞九卷 玄则述

·钞十卷 极太述

·钞六卷 本立述

·钞十一卷 本义述

·别用钞

·决疑一卷 已上 本立述

·释名章一卷 亡名

·科文一卷 亡名

·俱舍论

·记二十卷 普光述

·疏十二卷 法宝述

·颂疏六卷(或十卷) 圆晖述

·颂疏义府钞二十卷(或十卷)(干广述或云崇广待勘)

·序钞一卷 (亡名或云行满述待勘)

·颂疏钞八卷 常真述

·颂疏科一卷 亡名

·章门四卷 承真述

·五位折玄记二卷 敬云述

·法源章一卷 普光述

·私记二卷

·别用钞二卷

·揽要二卷 已上 本立述

·钞三卷 憬兴述

·钞二卷 云因述

·地位章三卷 (亡名或云立许述待勘)

·料简一卷 智琳述

·四果章一卷 永龙述

·义策一卷 本义述

·顺正理论

·述记五卷 元裕述

·钞二卷 极太述

·藏阿毗昙心论疏一卷 智藏述

·异部宗轮论疏一卷 窥基述

·肇论一卷 僧肇述

·注一卷 (亡名或云睿法师注待勘)

·夹科二卷 元康科

·疏三卷 元康述

·注三卷 光瑶注

·注三卷 瑶等三注

·注三卷 好直注

·中吴集解三卷

·中吴集解科一卷

·令摸钞二卷 已上 净源述

·宝藏论一卷 僧肇述

·注三卷 法滋注

·十四科一卷 道生述

·注一卷 亡名

·九识章三卷 真谛述

·法界次第三卷 天台述

·大乘义记二十八卷(或十四卷) 慧远述

·法苑义林六卷(或七卷或十卷) 窥基述

·决择钞三卷 智周述

·集玄钞三卷 悟真述

·释名章二卷(或一卷)

·大乘心路章二卷

·广释本母颂三卷

·大乘一味章一卷 已上 太贤述

·记三卷 科见述

·二谛章一卷 亡名

·大乘取义章十卷(或五卷) 景育述

·十门和诤论二卷

·二谛章一卷 已上 元晓述

·诸法无诤门二卷 慧思述

·摩诃止观十卷 天台述

·科六卷

·弘决十五卷(或十一卷或三十卷开合而已)

·搜要记十卷 已上 湛然述

·删定止观六卷 梁肃述

·止观义例一卷

·止观大意一卷 已上 湛然述

·诸宗止观三卷

·科一卷 已上 道弼述

·小止观一卷

·观心论一卷 已上 天台说

·疏三卷 灌顶述

·禅波罗蜜十卷

·禅门口决一卷

·六妙门禅法一卷

·方等行法一卷

·觉义三昧一卷

·四念处四卷

·般若玄论一卷

·四教义四卷(或有十二卷本开合而已)

·略明开蒙初学坐禅止观要门三卷(或一卷)

·圆教六即一卷 已上 天台述

·八教大意一卷

·国清百录五卷 已上 灌顶述

·四教仪一卷 谛观述

·科一卷 仁岳述

·科一卷

·集解三卷 已上 从义述

·讲义三卷 从陈述

·问答一卷 亡名

·地位集解一卷 亡名

·别理随缘二十问一卷(融会章附) 智礼述

·指滥一卷 继齐述

·义学杂编六卷 仁岳述

·经体章一卷 尚贤述

·圆事理该一卷科一卷 元净述

·圆教解行集要一卷 惠才述

·天台法数十卷 智亲编

·天台文类十卷 如吉编

·类集口义十三卷 继忠录

·原人论一卷 宗密述

·发微录一卷 科一卷 净源述

·明因救止遗身论一卷

·救止遗身后论一卷 已上 晁迥述

·调伏我心论一卷

·安身事心论一卷

·求道譬喻论一卷

·初章一卷 已上 元晓述

·杂记九卷 遁伦述

·法门名相集一卷 李师正述

·入道禅门秘要一卷 智俨述

·入道出世要法二卷(或一卷)

·三阶集录四卷 已上 信行述

·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 飞锡述

·明了真佛论一卷 敬田述

·疏一卷 亡名

·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 王古集

·往生净土传三卷 戒珠集

·随愿往生集二十卷 非浊集

·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三卷 彦琮述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诠晓集(旧名诠明)

·法苑珠林一百卷 道世集

·一切经音义一百卷 惠琳述

·续一切经音义十卷 希麟述

·大宋高僧传三十卷

·僧史略三卷 已上 赞宁撰

·北山录十卷 神清述

·辅教篇三卷 契嵩述

·释氏会要四十卷 仁赞述

·右绕行道正仪章一卷 允堪述

·浮图右绕书四卷 陈舜喻述

·复右旋行道仪一卷 仁岳述

·右绕行道破邪现正仪一卷 灵鉴述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第三

安元二年丙申六月四日以仁和寺华严院法桥景雅御本书写了明 空

宽永二十有一年七月日。以梅尾法鼓台之本。写于禅堂院。陈简蠹编多失文画。或推而补苴焉。或疑而阙如焉。且又此录本未为尽矣。本朝见行之章疏。遗余者惟多。冀俟明眼博览之考订。广行于世。是余护法之微志也。

安乐寿院沙门运敞

元禄六年岁次癸酉鹑月阳精

洛下书林井上忠兵卫 寿梓

猜你喜欢
  杂阿毗昙心论 第三卷·佚名
  卷第三十九·志磐
  偈颂品第十之二·佚名
  明教嵩禅师·惠洪
  卷二百一十六·佚名
  卷二·佚名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八·法藏
  卷第十三·佚名
  四分律序·佚名
  一百五十赞佛颂·佚名
  卷上·佚名
  卷下·佚名
  卷之二·佚名
  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危昂霄·唐圭璋

      昂霄字次房,光泽人。耽嗜经史,不乐仕进。从游者就田间问学,称为渫漈先生。   眼儿媚   题九里桥   睛云十丈跨杉溪。偏称夜凉时。我来正值,一滩月朗,万木霜飞。   谪仙不住人间世,此恨有谁知。何人画我,倚阑得句

  • 卷十二·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十二嵗时秋兴赋【有序        晋】潘 岳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

  •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顺帝七·宋濂

        ◎顺帝七   十五年春正月戊午朔,以中书平章政事搠思监提调留守司,宣徽使黑厮为中书平章政事,河南行省左丞许有壬为集贤大学士,辽阳行省左丞奇伯颜不花升本省平章政事。壬戌,以宣政院副使忻都为太子詹事。

  • 序·王得臣

      予年甫成童,亲命从学于京师。凡十阅寒暑,始窃一第。已而宦牒奔走,辙钞本无辙字。环南北,而逮历三纪。故自师友之余钞本作绪。论、宾僚之燕谈与耳目之所及,苟有所得,辄皆记之。晚踰耳顺,自大农致为臣而归。阖扉养疴,日益无

  • 第十回 讽大廷徙戎著论 诱小吏侍宴肆淫·蔡东藩

      却说晋廷闻周处战死,明知为梁王所陷,所有权臣贵戚,反私相庆幸,没一人为处呼冤,就是张华陈准等人,亦不敢纠劾梁王,不过奏陈周处忠勇,应该优恤。有诏赠处为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又拨给王家近田,赡养处母,便算了事。转眼

  • 卷五十一·杨士奇

    永乐四年二月壬戌朔○擢国子监生彭进徐鉴方霖林道顾斌窦承芳朱福玉辅彭鉴刘焕黄员相都察院令史殷昶方巽并为监察御史○丙寅乌思藏怕木竹巴灌顶国师吉剌思巴监藏巴里藏卜并必力工瓦国师端竹监藏等各遣使贡物赐赍有差○

  • 卷之一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六·王晫

    豪爽世祖章皇帝尝猎过滹沱河,宋牧仲从行,时天大寒河冰阔二丈余,宋扬鞭大呼,一跃而渡,上壮之[宋名荦,河南商邱人,年未二十,博学能文章诗歌,笔翰动天下望而即之温其如玉出。判黄州,虚己向学,与四方贤士大夫相交结,日肆游江湖山谷之

  • 卷六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六十七 【起癸卯唐代宗广德元年止癸亥唐德宗建中四年】 凡二十一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唐自肃宗瓜分河北故地付授叛将大历建中之际乱人乘之遂效战国肱脾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谓之藩

  • 庾亮传·房玄龄

    庾亮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父亲庾琛,事迹在《外戚传》中。庾亮姿容俊美,善于言谈议论,又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即使闺阁之中,也并不需严教而自守礼法。当时人们将他和夏侯玄、陈群相比。十六岁时,东海王

  • 第五节 选 举(上)·吕思勉

    用人首重才德,才德必征诸行实,行实必考诸乡间,此汉以前选举之法所由立也。汉末,人士播迁,考详无地,于是九品中正之制兴焉。其法既极弊而不可挽救,而乡举里选之制又卒不可复,而科目兴矣。《通典·选举典》云:“南朝至于梁、陈,北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吕思勉

    “汉治”是后世所号为近古的。这因其时代早,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上,都有沿袭古人之处。在官制上,汉代的宰相,权力颇大,体制亦尊,这是和后世不同的。宰相初称丞相,或称相国。后来今文经说盛行,乃将丞相改为司徒;又把掌武事的太

  • 徐经郛·周诒春

    徐经郛 字守五。年三十六岁。生于江苏松江。本籍住址。松江西门外东塔弄底。初学于南洋公学。光緖三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习经济科。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宣统二年。得硕士学位。宣统三年。回国。

  • 卓镛诗·周诒春

    卓镛诗 年二十六岁。生于广东香山。父冀堂。业商。已婚。女一。初学于南京金陵大学。及上海圣约翰大学。宣统三年。自费游美。后得半官费。入斯丹佛大学。习经济科。民国四年。得学士学位。为世界会副会长。西美留学

  • 左传杜解补正卷上·顾炎武

    昆山顾炎武撰北史言周乐逊着春秋序义通贾服说发杜氏违今杜氏单行而贾服之书不传矣吴之先达邵氏寳有左觽百五十余条又陆氏粲有左传附注傅氏逊本之为辨误一书今多取之参以鄙见名曰补正凡三卷若经文大义左氏不能尽得而公

  • 大雲初分正行健度第十八·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正道法门。惟愿如来。广分别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宣说。有深广行法门。健行法门。现力法门健胜法门。一切天人法门。入一切时法门。不染一切时法门。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善男子。我又善知一切聲論。音聲語言。內外因起。名字訓釋。普遍無窮。假使帝釋。於梵王所。聽受聲明。盡其天壽。足滿千歲。亦不能知聲論邊際。我一念頃。

  •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得胜师助伴速获悉地分第一尔时药叉主金刚手菩萨。有大慈悲愍于后世。放千光明端心而住。于是妙臂菩萨。以持诵者于一切真言明。得成就义不成就义。一心敬礼彼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