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庾亮传

庾亮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父亲庾琛,事迹在《外戚传》中。庾亮姿容俊美,善于言谈议论,又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即使闺阁之中,也并不需严教而自守礼法。当时人们将他和夏侯玄、陈群相比。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辟他为掾,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俨然自守。人们都有些顾忌他的方正严峻,不敢随便接近他。

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时,闻庾亮之名,辟为西曹掾。到相见时,看到庾亮的仪表风姿,大喜过望,非常器重,并要聘庾亮之妹为太子妃,庾亮反复推辞,元帝不许。又转任丞相参军。参预讨华轶有功,封为都亭侯,再转参丞相军事、掌书记。晋室中兴之初,拜为中书郎,领著作,侍讲东宫。其所讲授和解释的内容,多被人们称许。他和温峤同为太子的布衣之交。当时元帝正以刑法之术治乱世,以《韩非子》赐太子,庾亮认为申不害韩非子的刑名权术之学,严厉苛刻有伤礼义教化,不应多留心这些东西,太子也很赞同。后又迁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当时王敦在芜湖,元帝叫庾亮前去拜访商讨国事,王敦与庾亮交谈,不觉移动座位靠近庾亮,下来后叹道:“庾元规之贤能,远远超过了裴危页呀。”于是表为中领军。

明帝即位,让庾亮担任中书监,庾亮上表推辞说:

臣凡庸浅陋,从小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操节。先前因为中原变故,家乡丧乱,随着先臣南来求有道之主的庇护,只为逃难避祸求食而已,没想到会有这意外之福,交上这样的好运。先帝登基以来,给予我非同一般的垂顾,既以国之良士相待,又结为姻亲。遂使我置身于亲信恩宠之列,一次又一次地享受到不该得到的待遇。我从二十岁时,就有了清静濯缨之志,沐浴着礼乐风教。后频繁出入朝廷省绑之中,进而执掌天子六军。十余年的时间,地位已超过了许多前辈贤达。未建功劳却倍受恩遇,没有人能和我相比了。普普通通的人命定薄禄,若获福太过,将会带来灾祸,知足而止的原则,我当牢记遵守。如果贪图荣华昧心升迁,一天又一天,就会招来别人的指责怨谤,也会使朝廷名誉受损。开始想把这些想法上陈于皇帝,而逢先帝驾崩,这区区诚心,也未能上达圣听。

陛下登位,理圣明之政以图新,宰辅贤明,臣僚正直公允,政清民安的颂歌,要执政者大公无私才会出现。而圣上还在不停地施恩,又要臣任中书监之职。臣若接受此职,则会向天下昭示陛下任人以私。为什么这样说呢?臣是陛下皇后之兄长,姻亲之嫌,与骨肉兄弟中表之亲不同。圣上虽然是至公无私,圣德贤明,然而世间道德沦丧,自会出来一些看法。悠悠天地之间,人们都私待自己的姻亲,人人都有这种私心,则天下哪还有以公待之的事呢。所以前汉后汉都是抑后党而朝廷平安,重用姻亲而导致危难。如果西汉吕、霍、上官、丁、赵、傅、王七族及东汉窦、邓、阎、梁、窦、何六姓都非外戚姻亲,而是和其他臣僚一样平等晋升,即使不能全部保全,也决不会全部败亡。今天本朝的败亡者,更是由于对姻亲的宠信。

臣遍观普通门第之人立世,朝中无朋党,时望无攀援,立足之根本既轻又薄。这种人只要没有大错,人们都能见容。至于外戚,依靠着帝王,有势逢时,根深枝粗。一旦居权重之位,四海之人侧目而视,一有失误,罪不容诛。自身招来祸殃,国家也以此为弊端。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姻亲之间的私情人人都难以避免,所以无亲无故的被提拔大家都信服,而姻亲升迁人们不免要起疑心。疑惑积存于百姓心中,其灾祸也就开始形成于深闺之内了。这是历朝历代的教训,真令人为之寒心。万物之不能畅通而行的事,圣贤不会去改变它。违背众意求得一寸之进,不如避嫌以明至公之道。现在就凭我这浅薄之才,内为腹心之臣,外握统兵之权,以求治理天下,实在是不可能,由此而招祸,倒是立而可待。虽陛下丞相了解我的状况,朝廷百官也知道其中真情,但我能够挨门挨户去向天下人解释吗?能让他们都对此坦然不疑吗?

富贵荣华,臣也不是不想要;刑罚贫贱,臣也不是愿接受。今天恭敬从命则安乐,违命不从则愁苦,臣虽愚笨,为何偏偏要背时违命,自讨苦吃呢?实在是看到前代的教训,才权衡利弊呀。我自身不值得珍惜,但不可以此误国,所以才诚恳地屡陈心愿。我这微薄的诚意,未能得到陛下的理解,忧郁惶恐不知所措。望陛下以天地日月般的明鉴,理解我的愚忠,臣就是身死也如活在世上一样了。

此疏奏上后,明帝依从了庾亮所请,此事作罢。

王敦萌生叛逆之心后,内心中忌恨庾亮,而外表上却很敬重他。庾亮担心忧郁,以病而去官。接着又代替王导出任中书监。王敦起兵后,朝廷加封庾亮为左卫将军,与诸将一起抵抗王敦的部将钱凤。沈充败走吴兴时,又授庾亮持节、都督东征诸军事,率兵追击沈充。王敦之事平息后,以功被封为永昌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庾亮坚决推辞不接受。转任护军将军。

明帝病重时,不想见人,群臣都无法进见。抚军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右卫将军虞胤等人,平时为明帝所亲爱,现与西陽王司马..勾结图谋不轨。庾亮径直进入明帝寝宫见帝,痛哭流涕不胜悲哀。接着严肃地陈述了司马..和司马宗等人将要谋废大臣,然后由他们共同辅政,社稷安危与否,就将决定于今日。庾亮言辞恳切,明帝因而感悟,使庾亮随他一起入殿升御座,庾亮和王导一起受遗诏辅佐幼主。加庾亮为给事中,转中书令。太后临朝摄政,一切政事由庾亮决策定夺。

先前,王导执政,以宽和之政甚得众心,庾亮则执政严厉任法,因而大失人心。再加上先皇明帝遗诏中褒扬大臣,没有列上陶侃、祖约,陶侃、祖约怀疑是庾亮删除了遗诏上的有关部分,就说了一些有怨气的话。庾亮担心会引起内乱,于是派温峤出镇江州以为声援,又修石头城以作防备。当南顿王司马宗再次图谋废除执政大臣时,庾亮杀了司马宗并废其兄司马..官职。司马宗,是皇室亲属,司马..,是朝廷皇族中元老,且又为先帝之太保,天下都认为庾亮是在铲除宗室。

琅王牙人卞咸,是司马宗之党,和司马宗一起被诛。卞咸之兄卞阐逃走投奔了苏峻,庾亮以符节令苏峻交出卞阐,苏峻却将卞阐隐藏保护起来。苏峻多收纳一些亡命之徒,专以威刑治众,庾亮知道苏峻必会作乱,就征他入朝任大司农。满朝都认为不可这样,平南将军温峤数次上书制止,庾亮俱不采纳。苏峻于是同祖约一起举兵反叛。温峤听说苏峻不接受朝廷诏命,便要领兵东下守卫京都,三吴之地也要起义兵来护卫,庾亮都不同意,而写信对温峤说:“我担忧西边甚于担忧历陽,请足下千万不要越过雷池一步。”既而苏峻部将韩晃进犯宣城,庾亮派人抵抗,不能取胜,苏峻乘胜兵临京都。朝廷下诏,假庾亮节、都督征讨诸军事,与苏峻战于建陽门外。军队还未进入阵地,士兵们都弃甲而逃。庾亮乘小船向西去,乱兵到处抢掠,庾亮以弓箭左右射敌,不料失误射中了船上的舵工,舵工应弦而倒,船上众人大惊失色准备各自逃命。庾亮镇定自若,慢吞吞地说:“这双手怎样才能射中敌人呢?”大家这才稍稍心安。

庾亮带着三个弟弟庾怿、庾条、庾翼向南去投奔温峤,温峤素来敬重庾亮,虽然是败退投奔而来,还是准备推举他为都统。庾亮推辞,和温峤一起推举陶侃为盟主。陶侃来到寻陽,仍因遗诏之憾不满庾亮,当时人们议论陶侃会杀掉执政大臣以谢天下。庾亮非常害怕,等见到陶侃时,引咎自责,风神度量令人佩服。陶侃也就释然不怪了,他对庾亮说:“你修石头城来防备老夫,怎么今天反过来又求我呀!”在一起宴饮闲谈了一整天。庾亮吃薤菜时,留下薤白,陶侃问:“为何要这样?”庾亮说:“因为薤白可以再种。”陶侃于是为之赞叹说:“庾元规不仅是风流倜傥,也有为政的实际才能啊。”

到达石头城,庾亮派遣督护王彰讨伐苏峻之党张曜,反被张曜打败。庾亮将印玺符节文书送到陶侃那里谢罪,陶侃回答说:“古人三败,君侯才败两次。现在是紧急关头,不应当计较这些。”又说:“朝廷政出多门,才产生国家的灾祸。自从王室丧乱以来,岂是苏峻一人为患。”庾亮率二千人坚守白石垒,苏峻步兵万余人,从四面围攻,士兵都感到恐惧。庾亮激励全军将士,拼死奋战,苏峻只好退兵,庾亮随后追击斩杀敌人数百。

苏峻之乱平息后,成帝来到温峤的船上,庾亮得以进见成帝,哽咽悲泣,诏群臣与庾亮一起升座而坐。第二天庾亮又来稽首谢罪,请求赐归,准备带全家远投山林江海。成帝派尚书、侍中拿手诏来安慰道:“这是国家社稷之灾难,不是舅舅的责任。”庾亮上疏说:

臣是凡夫俗人,没有经世之大才,只因是皇亲,才累次获得不该有的职位,这样得到的越多,天下对我的议论怨谤也越多。皇家正值多灾多难之际,我未敢抽身告退,于是听从朝廷派遣辗转奔波,不管安闲烦劳以尽职守。先帝病重之时,臣奉侍医药,在临终受命,接受遗诏安排后事,这并不是因臣有德有才,都是因为我是亲戚的缘故。臣知道自己担当不了这样的重任,但不敢违背先皇的旨意。就是普遍百姓相交都还有寄托之情,何况这是君臣大义,是自然之道,哀痛眷恋,不能违命。先帝当年恩顾于臣,情同布衣。皇恩深重,而臣命是轻,于是因感遇而忘身。再加上陛下年幼,尚且亲理万机,治理内外,臣处在这个地位上,只能是激励驱驰,不敢有一点马虎。虽然知道这也无济于事,但只能这样以死报效。自己才能低职位高,知进忘退,倚宠骄盈,都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我进不能安抚朝廷内处,退不能崇贤敬长,才使行四海有所离心,诽议四起。

祖约、苏峻忍受不了对我的愤恨,肆意逞凶,这都是由于臣才引起的。社稷震荡,宗庙废毁,而且使陛下陷于困顿之中,陛下几年谨慎辛勤,为天下之事劳心费神,抑郁忧愁,这都是臣造成的,是臣的罪过。朝廷将我寸斩之,屠戮之,都不足以向祖宗七庙谢罪;臣就是身化为灰,被灭九族,也不足以平四海对我的怨恨。臣对不起国家,其罪实大,为天地所不容。现陛下怜惜不加诛戮,执法部门也宽容不予追究。从古到今,哪有不忠不孝像臣这样的人。不能北门伏诛、苟延残喘,就是活着,也和死了一样,朝廷还有什么理由将我放在人臣之列,我自己又有什么颜面置身于人臣之中。

臣欲自投草泽之中,是出于悔过愧疚之心,而陛下诏书称其为独善其身。圣旨没有体察到我的本意,是加重了我的罪责。愿陛下纠正先朝任用我的失误,虽然宽大为怀,保全性命,但应予以弃置,任其自存自灭,则天下就会知道朝廷奖惩劝戒的纲纪了。

疏奏上后,成帝下诏说:

所言恳切凄恻,令人读之感叹,实在是舅舅处在为天下责难的位置,你已把道理都说尽了。如果天下都不明大义,你所遵循的理既是完全正确,又何必要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呢!

叛贼苏峻作乱,其横暴连书史都没有这样的记载。是为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共怒。他今年不反,明年当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舅舅与诸位大臣毅然召他入京,正是不能容忍他的无礼于君。论情论理,怎么能说是不忠的行为呢?若说是你自己率兵征讨,导致失败,应该绳之以法,以严肃国法,倒有道理。可舅舅又求告方镇,合众席卷而下,舅舅亲着甲胄,使逆贼苏峻枭首伏诛。大事既平,天下安定,使我司马衍得以返朝,社稷复安,宗庙有奉,这难道不是舅舅和两三位重臣忘身奋战的结果吗!正要按功奖赏,怎能去计较以前的过失呢。

况且天下大乱民生艰难,死者万计,又与强敌隔江对峙。舅舅当上奉先帝的托嘱之旨,共渡艰难,使我司马衍这个不懂事的孩子有所依靠,则是天下的大幸。

庾亮准备退隐江湖,自暨陽向东走。成帝下诏让有司挡住舟船。庾亮又请求在外镇效命,于是出为持节、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庾亮接受任命,出镇芜湖。

不久,后将军郭默占据湓口反叛,庾亮上表请求亲自征讨,于是以本官再加征讨都督,率将军路永、毛宝、赵胤、匡术、刘仕等步骑二万,会合太尉陶侃一起消灭了叛军。返回芜湖,不接受朝廷的封赏。陶侃写信给他说:“赏罚升降,是国家的信义,很奇怪你这样矫情要独为君子吗?”庾亮回答说:“元帅指挥,武将们效命,我有什么功劳呢?”坚决推辞不接受赏赐。晋号为镇西将军,又推辞。当初,以诛讨王敦之功,封为永昌县公。庾亮一次一次的辞让,数十次上疏,最后朝廷才许之。陶侃死后,迁庾亮为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晋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庾亮固辞开府之衔,迁移到武昌镇守。

其时王导辅政,皇上年幼,局势艰难,只维持着大体的局面,顾不上细小的事务,所委派的赵胤、贾宁等诸将,都不守法,大臣们为之担忧。陶侃曾准备起兵废除王导,但郗鉴不同意,这才罢了。现在,庾亮又想率众废黜王导,于是写信给郗鉴,陈述王导的过错,征求郗鉴的意见,郗鉴仍不同意,此事只好作罢。

其时石勒刚死,庾亮有恢复中原的计划,于是将豫州刺史之职授予辅国将军毛宝,让他与西陽太守樊峻领一万精兵,共守邾城。又以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进入沔中。庾亮之弟庾翼为南蛮校尉、南郡太守,镇守江陵。以武昌太守陈嚣为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进入子午道。又派遣一支偏师伐蜀,进到江陽,抓住了伪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送到京师。庾亮率大军十万,占据石城,为诸路大军的后援,于是向朝廷上疏说:“蜀中和胡虏两大寇凶暴日甚,他们内部相互拼斗,众叛亲离。蜀贼虽弱而胡寇尚强,我们一边屯田一边防守,作为进取的准备。襄陽北接宛城许昌,南有汉水为屏障,其险足以自固,其地出产丰富可以足食。臣应移镇于襄陽之石城下,并派遣诸军遍布江沔。有几年时间,士卒得以操练,一有机会齐头并进,直逼河洛。一旦举事,使人们知其胜负存亡,开通回归善良的道路,宽恕那些被威逼而降敌之人的罪行,应天时,顺人情,诛逆贼,雪大耻,这是圣朝的头等大事。愿陛下批准我的计划,支持我的这一事业。淮、泗、寿陽之地也应分兵进据,臣将予以筹划部署。请朝廷公卿审议,以定其经略之策。”成帝让臣下商议此请。当时王导和庾亮的想法相同,郗鉴认为物质准备不充分,不可贸然行事。庾亮又上疏,准备迁镇襄陽。正值敌人进犯邾城,毛宝败退,投水而死。庾亮谢罪,自贬三级,降为安西将军。朝廷下诏让他恢复原职。接着又拜为司空,其余官职依旧,庾亮推辞不受。

庾亮自从邾城失陷后,忧闷成疾。王导死后,朝廷征召庾亮为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又推辞不受,成帝答应了。咸康六年(340)去世,时年五十二岁。追赠为太尉,谥号为“文康”。吊丧时,成帝车驾亲往。下葬时,又赠永昌公印绶。庾亮之弟庾冰上疏说:“臣了解以前的一些事情,也曾听庾亮对我们说过,这些事一直耿耿于心。这才多次向朝廷陈请,已将近十年了。庾亮哪里只是好谦让而不恭从所命,看看昔日灾祸出在身边,有先帝神武,能谋划决策,所以不费时日则寇灭乱平。论其功劳,则功归圣主,论之时运,则由于天意而非人力。至如庾亮,因为圣主英明,只说是尽了自己的责,不必论功,不必奖赏。后来的失误败绩,罪责大于以前的功劳,因此陛下下诏答应了他的奏请。庾亮实在是想着报效先帝和陛下的大恩大德,哪里想到处圣世而身殁,一点小小的志愿难以实现,国家存亡艰难,自己痛心疾首。愿陛下发出明诏,维持先前赐予的恩惠,这样庾亮当死而不朽。”成帝依从了所请。庾亮将下葬时,何充到了,感叹说:“将玉树埋于土中,使人感情上怎么受得了啊。”

当初,庾亮所乘的马匹是的颅马,殷浩认为的颅马不利于主人,劝庾亮把马卖了。庾亮回答说:“怎么能将自己的祸事转嫁给别人呢?”殷浩惭愧地退下。庾亮在武昌,殷浩和其他一些臣僚乘秋夜登南楼聚会,一会儿庾亮也来了,大家起来准备回避,庾亮慢慢地说:“诸位稍留一会儿,老夫于此处兴致不浅。”便坐在胡床上和大家一起谈笑。其行为坦率,大都如此。他三个儿子:庾彬、庾羲、庾騄。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毕沅
  卷三百五十七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第十二回 燕王弘投奔高丽 魏主焘攻克姑臧·蔡东藩
  平定三逆方略卷七·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第二一八札光绪五年四月三十日一一五○四—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四 七音略二·纪昀
  一三六二 军机大臣奏拟写着海宁全德承办文宗等三阁全书装潢庋架谕旨进呈片·佚名
  卷十九下·佚名
  卷七十三·张守节
  卷九·张守节
  徐远传·李百药
  刘元振、刘元礼传·宋濂
  ●牧令书卷十 农桑下·徐栋
  卷二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珠帘秀·隋树森

    珠帘秀,姓朱,排行第四,艺名珠帘秀。生卒年不详。是元代杂剧著名的女演员。在元大都(今北京)杂剧舞台上非常活跃,她“姿容姝丽”, 杂剧独步一时,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土颇推重之,后辈称之为“

  • 七言巻五十·洪迈

      七言  咏灯           韩偓  高在酒楼明锦幕逺随渔艇泊烟江古来幽怨皆销骨休向长门背雨窗  逺廊  浓烟隔帘玉漏泄斜灯照烛光参差绕廊倚槛更惆怅微雨轻寒花落时  屐子  六寸肤圆光致致白罗

  • 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司马迁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免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

  • 卷六十二·志第三十一·刑法志下·脱脱

        ◎刑法志下   兴宗即位,钦哀皇后始得志,昆弟专权。冯家奴等希钦哀意,诬萧浞卜等谋反,连及嫡后仁德皇后。浞卜等十馀人与仁德姻援,坐罪者四十余辈皆被大辟,仍籍其家。幽仁德于上京,既而遣人弑之。迫殒非命,中

  • 第一六○移光绪十四年四月三十日一一三二三—三○·佚名

    新竹知县方,移请北右营游府翁,查覆站兵吴瑞启之父吴郑清所控是否属实钦加五品衔、特授埔里分府、署新竹县正堂方为移请查覆事。本年四月二十五日,据本城民吴郑清呈称:「缘清子吴瑞启,投充北右营兵丁,因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十九·纪昀

    列传辽 【三】○辽三耶律休格【玛格】 耶律色珍耶律学古【额布勒】 耶律沙萧斡【托果】萧达林 萧观音努 耶律托色耶律辖哩 萧柳和硕鼐耶律斡拉耶律世良 张俭 萧朴 耶律巴格耶律舒噜【乌鲁斯】 王继忠陈扎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九十四·纪昀

    列传五代 【十四】○五代十四郭延鲁 华温琪 苌从简张筠杨彦询 李周刘处让 李承约 张希崇相里金 张廷蕴 马全节皇甫遇 安彦威 李琼刘景岩郭延鲁华温琪苌从简张筠杨彦询李周刘处让李承约张希崇相里金张廷蕴马

  • 卷二十八·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二十八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秦晋交兵文公六年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孟使先蔑士防如秦逆公子雍 七年夏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难乃多与之徒

  • 耶律袅履传·脱脱

    耶律袅履,字海邻,六院夷离堇蒲古只的后代。丰采俊秀,擅长做画。重熙年间,累迁同知点检司事。驸马都尉萧胡睹为夏人所拘执,袅履奉诏索要,三度往返终于要回,转任永兴宫使、右祗候郎君班详稳。袅履将要娶秦晋长公主的孙女,而母亲

  • 卷一百六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六十八人物志四十八大臣传三十四【满洲镶白旗二 兴鼐 觉罗巴哈纳 额色赫 叶玺 喀尔塔喇 乌库理 索浑 觉罗果科 纳都瑚 玛拉 逹克萨哈 莽依图 瑚图】兴鼐【兄孙喀尔奇】兴

  • 卷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四户部钱法凡鼓铸缗钱以资国用农末之交利百物之流转於是乎权衡焉过轻则民多私铸过重则民利盗毁权轻重之中以重二铢八十有八黍为率熔赤金和以白黑铅及锡依古九府圜法制之径八分轮郭外周中

  • 申子全文·申不害

       明君治國,三寸之篋運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  妒妻不難破家,亂臣不難破國。一妻擅夫,眾妻皆亂;一臣專君,眾臣皆蔽。  智均不相使,力均不相勝。  鼓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  百世有聖人,猶隨踵而生;千里有賢

  • 卷五·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五宋 陈经 撰益稷【虞书】古书以益稷合于陶谟观此篇之文大槩与陶相连续如陶曰予未有知思日賛賛襄哉帝曰来禹汝亦昌言此文意相接其后乃分为益稷篇因禹有暨稷之事故以名篇帝曰来禹汝亦昌

  • 卷二百一十八·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十七善现,法界清净故真如清净。真如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法界清净。若真如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法界清净故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六·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六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四复次总嗢拖南曰总义等光等受等最为后别嗢拖南曰总义自类别似转后三求当知诸界略有二种。一住自性界。二一习一 增长界。住自性界者。谓十

  • 卷第五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一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七如是略述三世有无理趣正邪有差别已。为令此义决定增明复依颂文广显宗趣。颂曰。三世有由说  二有境果故说三世有故  许说一切有论曰。

  • 瑜伽师地论分门记·法成

      唐 法成撰.智慧山记瑜伽师地开释分门记五识身相应地等前十二地同卷最胜子菩萨。将释此论先立三门之义方释论正文。言三门义者。一归敬等门。有六行颂分为五门。一归敬三尊。谓初一颂。二叹说门。谓次一行颂。三赞

  •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定隱寺語錄卷第三·佚名

    侍者德閒錄住持嗣法德茂編次結制上堂:定隱今冬結制,要且不比,往年多處宜,減,少處宜添。或問添減何意?向道千聖不然。山僧直心直行,從來不敢欺瞞。不是德山托缽,亦非婆子燒庵。諸禪眾!爾既一總不會,切須擦褲磨肩,咬緊一具,牙齒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