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汉治”是后世所号为近古的。这因其时代早,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上,都有沿袭古人之处。
在官制上,汉代的宰相,权力颇大,体制亦尊,这是和后世不同的。宰相初称丞相,或称相国。后来今文经说盛行,乃将丞相改为司徒;又把掌武事的太尉,改为司马;为丞相副贰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并称相职。其中央政府分掌众务的九卿,则分属于三公。注231外官,仍沿秦郡县之制。但不置监御史。注232由丞相遣史分察州,谓之刺史。刺史不是地方官,但奉诏六条察州。注233其人位卑而权重,故多能自备,而亦无专擅之患,这实是一种善制。汉代去古未远,人民自治的规制,尚未尽废。其民以百家为一里,里有魁。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为一乡,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主徼循,禁贼盗。此等名目,后世固亦多有。然多成为具文。汉世则视之甚尊。高帝时,尝择乡三老一人,置以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可以以事相教。而啬夫等亦很有德化流行,为人民所畏服的。这亦与后世显然不同。注234
汉代的学校,起源于武帝时。其时未立校舍,亦未设教官。但为太常的属官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后来递有增加。到平帝时,王莽辅政,才大建校舍。然未久即乱,故其成绩无闻。
后汉则天下甫定,即营建太学,明、章二代,尤极崇儒重道。虽以顺帝的陵夷,还能增修黉(hóng)舍。所以其时游学者极盛。然“章句渐疏,专以浮华相尚”,遂至酿成党锢之祸。大约其时学校中,研究学问的人少,借此通声气的人多。所以董昭也说“国士不以孝弟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于是学术的授受,转在私家。学校以外的大师,著录动至千万,远非前汉所及了。注235
选举则其途颇多。博士和博士弟子而外,又有任子,有吏道,有辟举。其天子特诏,标明科目,令公卿郡国荐举的,是后世制科的先声。注236又州察秀才,郡举孝廉,则是后世科目的先声。注237又有所谓赀(zī)选的。汉初限赀十算以上乃得官,此尚出于求吏廉之意,和现在的保证金相像。晁错说文帝,令民入粟拜爵,其益亦止于买复。注238不及买复者,并不过一虚名。到武帝时,民得入财为郎,吏得入谷补官,这就同后世的捐纳无以异了。
汉朝的赋税,可分为三种:一是田租,就是古时的税,是取得很轻的。汉初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因行晁错入粟拜爵之令,到处都有积蓄,于是全免百姓的田租。到景帝二年,才令百姓出定额的一半。于是变为三十而税一了。后汉初,因天下未定,曾行什一之税,后来仍回复到老样子。一是算赋,亦称口赋,又称口钱。这是古时的赋。人民从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个,以治库兵车马。从七岁到十四岁,每人出钱二十个,以食天子。武帝又加三个钱,以补车骑马。这一笔税,在现在看起来,似乎很轻,然而汉代钱价贵,人民的负担,实在很重。所以武帝令人民提早,生子三岁,即出口钱,人民就有生子不举的。一是力役。照汉朝法律,年纪到二十三岁,就要傅之“畴官”。景帝又提早三年,令人民二十始傅。此外山川、园池、市肆,租税的收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都把它算做私奉养。这是古者与民共之之山泽,和廛而不税的商业,到此都变做人君的私收入了。这大约自战国时代,相沿下来的。又武帝因用度不足,尝官卖盐铁,又榷(què)酒酤(gū),算缗钱,行均输之法。后来酒酤到昭帝时豁免。盐铁官卖,则元帝时一罢即复。后汉无盐铁之税。章帝曾一行之,因不洽舆论,和帝即位,即以先帝遗意罢免。
兵制:西汉所行的,仍是战国时代通国皆兵的遗制。人民到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到五十六岁才免。郡国看其地形,有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等兵。由尉佐郡守,于秋后讲肄(yì)都试。其戍边之责,亦由全国人民公任之。在法律上,人人有戍边三日之责,是为“卒更”。武帝以后,用兵多了,因为免得骚动平民,于是多用“谪发”。而国土既大,人人戍边三日,亦事不可行。于是有出钱三百入官,由官给已去的人,叫他留戍一年的谓之“过更”。其穷人愿意得雇钱,依次当去的人,出钱给他,使他留戍,每月二千个钱,则谓之“践更”。后汉光武,罢郡国都尉,并职太守。都试之事,自此而废。虽然一时有清静之效,然而历代相传的民兵制度,就自此而废了。
刑法,汉代沿自秦朝,很为严酷。文帝时,因太仓令淳于意,犯罪当刑。其女缇(tí)萦,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文帝怜悲其意,乃下诏为除肉刑。然而汉代司法界的黑暗,实不但刑罚的严酷,而是法律的混乱。秦代的法律,本即李悝所定的《法经》六篇。汉高帝入关,把它废掉,只留三章。注239天下平定之后,又把它回复过来。然而这本是陈旧之物,不足于用。于是汉代递有增益,其数目,共至六十篇。而又有所谓“令”及“比”,以至于后人所为的“章句”,断罪都可“由用”。文繁而无条理系统,奸吏遂因缘为市,“所欲活则传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宣帝留心刑狱,涿郡太守郑昌,曾劝他删定律令。后来也屡有此议,亦曾下诏实行,然而迄未能收效。
【注释】
注231 太常(掌宗庙礼仪),光禄勋(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司马所部。太仆(掌舆马),廷尉(掌刑辟),大鸿胪(lú)(掌归义蛮夷),司徒所部。宗正(掌亲属),大司农(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司空所部。
注232 见第一章注1。
注233 (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诏书,倍公向私,旁谄牟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刻暴,剥削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二千石子弟,怙(hù)倚荣势,请托所监。(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所察以此六条为限,在六条之外者不察。可参看《日知录·部刺史》、《六条之外不察》两条。
注234 参看《日知录·乡亭之职》条。
注235 如张兴、牟长、蔡元、楼望、宋登、魏应、丁先、姜肱(gōng)、曹曾、杨伦、杜抚、张元等,均见《后汉书》。
注236 如贤良方正、勇猛知兵法等。
注237 参看第二十三章。
注238 汉爵二十级,其第九级为五大夫,可以“复不事”。
注239 《法经》集类为篇,结事为章,见《晋书·刑法志》载陈群《魏律》序。汉高祖入关,和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谓六篇之法,只留此三章,其余一概作废。说见《困学纪闻》。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一·刘昫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柯劭忞 卷二百八十 熙寧十年(丁酉,1077)·李焘 卷二十七·吴广成 椒生随笔·卷三·王之春 卷之三百三·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佚名 通志卷一百八十四·郑樵 卷七十五·傅恒 绎史卷十八·马骕 王建传·薛居正 中国历史人物·钱穆 卷九·雍正 63.周亚夫的细柳营·林汉达 南史识小录卷七·沈名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