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节 选 举(上)

用人首重才德,才德必征诸行实,行实必考诸乡间,此汉以前选举之法所由立也。汉末,人士播迁,考详无地,于是九品中正之制兴焉。其法既极弊而不可挽救,而乡举里选之制又卒不可复,而科目兴矣。

《通典·选举典》云:“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隋开皇中方罢。”历代制中。

其《职官典》云:“隋有州都,大唐无。”总论州佐。又云:“中正,隋初有,后罢,而有州都,大唐并无此官。”总论郡佐。然《通鉴》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云:“依周、齐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品量望第,以本州门望高者领之,无品秩。”则初亦尝设其职。然死灰不可复然,后盖旋废,故《通典》不之及矣。

《新书·选举志》云:“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此文颇伤凌乱。《十七史商榷》云:“虽大要有三,其实惟二:以地言,学馆、州县异;以人言,生徒、乡贡异;然皆是科目,皆是岁举常选,与制举非常相对。唐人入仕之途甚多,就其以言扬者,则有此三种耳。科之目十有二,盖特备言之。其实:若秀才则为尤异之科,不常举。若俊士,与进士实同名异。若道举,仅玄宗一朝行之,旋废。若律、书、算学,虽常行,不见贵。其余各科不待言。大约终唐世,常选之最盛者,不过明经、进士两科而已。王定保《摭言》卷一会昌五年(845年)举格节文,及《两监篇》载会昌五年正月敕文,《谒先师篇》载开元五年九月诏文,皆专举明经、进士二科。又如裴庭裕《东观奏记》卷十一条云:“京兆府进士、明经解送,设殊、次、平等三级,以甄别行实。韦澳为京兆尹,至解送日,榜曰:朝廷将裨教化,广设科场。当开元、天宝之间,始专重明经、进士是也。”愚案《旧书·职官志》礼部职云:“凡举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其有博综兼学,须加甄奖,不得限以常科。”《通典·选举典》亦云:“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凡众科有能兼学,则加超奖,不在常限。”虽所言不如《新志》之备,然实能分别轻重,提挈纲领。《新志》备列其名,而于其常行与否,不加分别;亦不别其轻重;未免失之汗漫矣。《十七史商榷》又云:“生徒与乡贡,十二科皆有之。生徒是学、馆中人。馆惟京师有之,学则州县皆有。肄业其中者,州县试之送尚书省。乡贡则庶人之俊异者,平日不在学中,径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试之而送省。玩下文所述,其制自明。”案此制之大异于前代者?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遏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又前世选举,首重才德,而学犹次之。汉世四科: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者德,曰“才任三辅令”者才,曰“经中博士”,曰“文中御史”,则皆学也。学可以言扬,而才与德皆不能。才德既无术核实,而徒以虚文重之,其极,则徒举学之较可核实者而亦豁免之耳。科目兴而此弊除矣。此选法之又一大变也。

乡贡、学校,二者实互为盛衰。《新志》云:“举人旧重两监,后世禄者以京兆、同、华为荣而不入学。天宝十二载(753年),乃敕天下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然及十四载(755年),即“复乡贡”矣。盖学校有名无实;而不论其为由乡贡,由学校,凡应举者皆意在得官,欲得官必求速化,骛声华、事奔竞之术正多,何必坐学?此则学校之所以日衰,乡贡之所以日盛。至明世,法虽束缚之一出于学,究亦学校其名,乡贡其实也。其机则唐代肇之矣。

举试之法。《新志》述之云:凡学六:国子、太、四门、律、书、算;又都督府、州、县皆有学;门下省有弘文馆;东宫有崇文馆;每岁仲冬,州、县、馆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至省,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通典》云:“武德著制,以考功郎中监试贡举。贞观以后,则考功员外郎专掌之。”又云:“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又云:“旧令诸郡虽有一、二、三人之限,而实无常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贞元十六年(800年),中书舍人高郢奏罢,议者是之。新、旧《书》《郢传》皆不载其事,而《齐抗传》则皆云抗所奏罢。元和十三年(818年),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复。大和三年(829年),高锴为考功员外郎,取士有不当,监察御史姚中立奏停。六年(832年),侍郎贾又奏复之。初开元中,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事在二十五年(737年),见《旧书·钱徽传》所载长庆元年(821年)敕。《通典》同,云事为礼部侍郎姚奕所奏。其后中废。钱徽所举送,覆试多不中选,由是贬官,而举人杂文,复送中书、门下。钱徽事在长庆元年(821年),见第八章第五节。《新志》承庚承宣奏复别头而云是岁,误。抑岂承宣奏复别头,实在元和十五年(820年),而《志》误作十三年(818年)邪?长庆三年(823年),侍郎王起言故事,礼部已放榜,而中书、门下始详覆,今请先详覆而后放榜。议者以起虽避嫌,然失贡职矣。起,播弟,事见《旧书·播传》。大和八年(834年),宰相王涯以为礼部取士,乃先以榜示中书,非至公之道。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试杂文、乡贯、三代名讳送中书门下。以上皆据《新志》。武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通典》云:“殿前试人自此始。”《通考》云:此“于

殿陛之间,行员外郎之事”,非如后世“于省试之,外复有殿试”也。两都试人,《新志》云始于广德二年(763年)。时贾至为侍郎,以岁方艰歉故。亦见《旧书·文苑》至本传。案《通考》载唐《登科记总目》,至德二载(757年),进士二十二人,江淮六人,成都府十六人,江东七人,则分试之地,尚不止两都,盖丧乱时之权制也。观《通典》所载赵匡论举选之弊,见下节。则以此为患者,又不独艰歉之岁矣。

南北朝至隋、唐,皆偏尚文辞,其时取士,率以是为标准,虽最高之秀才科亦然焉。参看《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二章第四节。《新志》云: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通典》云:“案令文科第,秀才与明经,同为四等,进士与明法,同为二等。然秀才之科久废,而自武德已来,明经惟有丁第,进士惟乙科而已。”又云:“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停秀才科。”《通考》引唐《登科记总目》同。《旧书·职官志》礼部亦云:秀才试方略策五条。又云:“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通典》则云:“初秀才科等最高。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由是废绝。自是士族所趋向,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注》云:“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后,复有此举。《通考》引《登科记总目》不载。其时进士渐难,而秀才本科,无帖经及杂文之限,反易于进士。主司以其科废久,不愿收奖,应者多落之。三十年来,无及第者。至天宝初,礼部侍郎韦涉,始奏请有堪此举者,令官长特荐,其常年举送者并停。”案《新书·韩思复传》云:思复举秀才高第。思复卒于开元初,年七十四,其生,早亦当在贞观末。又《徐坚传》云:十四而孤,及壮,宽厚长者,举秀才及第。坚卒于玄宗东封后,年七十余,东封在开元十三年(725年),上距永徽元年(650年),已七十六年矣。秀才果绝于贞观,停于永徽,二人安能及第?《旧书·刘祥道传》:祥道于显庆二年(657年)上疏,言“国家富有四海,已四十年,百姓官寮,未有秀才之举”。《职官志》论唐出身入仕者,亦云:“其秀才,有唐已来无其人。”使以其言为实,则自武德已来,即当无此科,而《通考》引唐《登科记总目》,永徽以前,秀才固岁有其人,何也?然则永徽之停,殆亦如韦陟之奏,特停其常年举送者;贞观后之废绝,亦不过如此;其有才实拔出,或州长不惮见坐者,亦未必遂无举送也。《通典》三十年来无及第者一语,似自天宝元年(742年)上溯至开元元年(713年)言之。果尔,则开元之有此举,亦必非始二十四年(736年),特二十四年已后、乃有常年举送者耳。《隋书·文学传赞》,言“隋世秀异之贡,不过十数,而杜正玄昆季三人与焉”。亦见新、旧《书·杜正伦传》。《新书·任敬臣传》:年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敬臣后为秘书郎,为监虞世南所赏,崔枢之欲举,或亦在贞观之初。又《张昌龄传》:州欲举秀才,以科久废固让;昌龄亦贞观时人。此亦久废特言其稀,非谓绝无之证。然则唐世所谓废绝,亦不过如隋世之举者甚稀耳。秀才无杂文之限,而论科第者犹以为最贵,似乎不重文辞,实则事适相反。《隋书·杜正玄传》言:杨索负才傲物,正言抗辞酬对,无所屈挠,素甚不悦。久之,林邑献白鹦鹉,素促召正言,至,即令作赋。正言援笔立成,素始异之。因令更拟诸杂文笔十余条。又皆立成,而辞理华赡。素乃叹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此正以其文辞赏之。隋世举秀才,见于《隋书》及新、旧《书》者:尚有侯白、《隋书》附《陆爽传》。崔儦、王贞、皆见《隋书·文学传》。窦威、《旧书》本传。许敬宗,《新书》本传。其岑文本、薛收,则辞不应命。皆见《新书》本传。侯白行类俳优,崔儦性近清狂,王贞但工书翰,亦皆文士之流。又《隋书》所载,见举在陈世者有许善心,在齐世者有李德林。《德林传》云:杨遵彦命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因相赏异。以示吏部郎中陆卬,卬云已大见其文笔,浩浩如长河东注。《新书·张昌龄传》,言其固让秀才,更举进士。与

王公治齐名,皆为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所黜。太宗问其故。答曰:“昌龄等华而少实,其文浮靡,非令器也。取之则后生劝慕,乱陛下风雅。”后昌龄以翠微宫成献颂获进。然则爰自齐世,至于唐初,重秀才者,皆以其能为杂文,杨素之赏杜正玄,初非特异之见,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已后主司之不欲收奖,乃正以其不如进士之浮靡而薄之耳。然则加杂文后之进士,正乃前此之秀才也。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通典·选举典》历代制中,《旧书·杨纂传》:大业中进士举,授朔方郡司法书佐。《新志》云:“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又云:“永隆二年(681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钞义条,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然后试策。”此所言者皆不具。《旧书·薛登传》:登言炀帝置进士等科,后生之徒,缉缀小文,名之策学;杨绾亦言:“炀帝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皆可见进士初仅试策。《通典》云:“明经、进士,初止试策。贞观八年(634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至调露二年(680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其后又加《老子》《孝经》,使兼通之。”《新志》云:“上元二年(675年),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条,进士三条。”永隆二年(681年),诏明经帖十得六,进士试文两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长寿二年(693年),太后自制《臣轨》两篇,令贡举人习业,停《老子》。神龙二年二月,制贡举人停《臣轨》,依旧习《老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新注《老子》成,诏天下每岁贡士,减《尚书》《论语》策而加《老子》。《新志》同。又云:“诏天下家藏其书。”二十五年二月,制明经每经帖十,取通五以上,免旧试一帖,仍按问大义十条,取六以上,免试经策十条,令答时务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与及第。其进士停小经,准明经帖大经十帖,取通四以上,然后准例试杂文及策。天宝元年(742年),明经停《老子》,加习《尔雅》。又云:“明经所试,一大经及《孝经》《论语》《尔雅》,帖各有差。既通而口问之,一经问十义,得六者为通。问通而后试策,凡三条。三试皆通者为第。进士所试,一大经及《尔雅》。帖既通而后试文、试赋,各一篇。文通而后试策,凡五条。三试皆通者为第。”《注》云:“旧制帖一小经并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改帖大经。其《尔雅》亦并帖注。”又云:“经策全通为甲第,通四以上为乙第,通三帖以下,及策全通而帖经文不通四,或帖经通四以上而策不通四,皆为不第。”此天宝已前明经、进士两科试法也。《新志》仅据最后之制言之,而二科之加帖经,不在永隆二年(681年),又因是年之加杂文而误并为一焉。观《通典》帖既通而后试文赋之说,则知初所试者并无诗,而赋亦不该于文之内。《新志》云:“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781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大和八年(834年),礼部复罢进士议论而试诗、赋。”然钱徽一案,内出《孤竹管赋》《鸟散余花落》诗题以重试进士,则诗赋之复,初不待大和八年(834年)矣。薛《史·李怿传》:后唐明宗天成时,常侍张文宝知贡举,中书奏落进士数人,仍请诏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下礼部为举人格样,则其制至五代未改。《周太祖纪》:广顺三年正月,户部侍郎权知贡举赵上交奏:“诸科举人,欲等第各加场数,进士除诗、赋外别试杂文一场”,从之。盖至是始复有所加?观此,亦可知诗、赋并不该于杂文之内。赵匡《举选议》,请“进士杂文,试笺、表、论、议、铭、颂、箴、檄等有资于用者,不试诗赋”,可见同为鞶帨之饰,时人视之,仍有有用无用之别。然则刘思立请加杂文时,亦当并无诗赋,而赵匡之议,亦或正欲复杂文初兴时之旧也。

进士科当唐之晚节,为世所共患,《新志》。其弊在于尚文。然尚文之弊,初非进士科所独,而进士实乃为尚文之风气所累。何也?案《隋书·李谔传》,载谔上书论文体之弊曰:“开皇四年(584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如闻外州远县,仍踵弊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文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臣既忝宪司,谔时为治书侍御史。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传》云: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乡风,深革其弊。《旧书·薛登传》:登于天授中上疏论选举,亦谓“文帝纳李谔之策,风俗改励,政化大行。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放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通典》载沈既济之议云:“显庆已来,高宗不康,武太后任事,参决大政。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寖以成风。至于开元、天宝之中,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观此诸家之言,似乎隋炀帝、武则天、唐玄宗三人,于败坏风气,皆与有责。实则崇尚浮华之风已深,非隋文一时设施所能变,唐起关中,初较东方为鄙朴,及高宗已后,乃亦与之俱化耳。当时于举吏亦欲以策校之,《旧书·刘迺传》:天宝中,致书于知铨舍人宋昱曰:“判者以狭辞短韵,语有定规为体,亦犹以一小冶,而鼓众金,虽欲为鼎、为镛,不可得也。若引文公、尼父,登于铨廷,虽图书、易象之大训,以判体挫之,曾不及徐、庾。”《薛珏传》:德宗时,诏天下举可任刺史县令者,有诏令与群臣询考。宰相将以辞策校之。珏曰:“求良吏不可兼责以文学。”于制科亦试以诗赋,见下。皆尚文之弊所发,与进士设科之意何涉?进士浮薄

之举,藉藉人口者诚多,则以此科为世所重,奔竞者多趋其途,而其事之传者亦独多耳。法制似刚,而实脆薄,风俗似柔,而实坚韧。其蚀法制,如水啮堤,名虽具存,实必潜变,而并其名而不克保者,又不知凡几也。进士之浮华,亦与诗赋、杂文无涉。薛《史·冯道传》云: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策》。”道寻知之,召赞谓曰:“《兔园策》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邪?”赞大愧焉。欧《史·刘岳传》云:宰相冯道,世本田家,状貌质野,朝士多笑其陋。道旦入朝,兵部侍郎任赞与岳在其后。道行数反顾。赞问岳:“道反顾何为?”岳曰:“遗下《兔园册》耳。”《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故岳举以诮道。道闻,大怒,徙岳秘书监。岳时为吏部侍郎。《困学纪闻》云:“《兔园册府》三十卷,唐蒋王恽命僚佐杜嗣先放应科目策,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注。恽,太宗子,故用梁王兔园名其书。冯道《兔园册》谓此也。”《宋史·艺文志》亦云:“《兔园策府》,三十卷,杜嗣先撰。”而晁公武《读书志》云:“《兔园册》十卷,唐虞世南撰。”题名之异,盖由纂集本非一人,无足为怪,独其卷数不同耳。晁氏又云:“奉王命,纂古今事为四十八门,皆偶俪之语。至五代时,行于民间,村塾以授学童,故有遗《兔园册》之诮。”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兔园策》乃徐、庾文体,非鄙朴之谈,但家藏一本,人多贱之。”合观诸文,知士夫之尚此书,初盖以供对策之用,然后所重者,惟在其俪语而不在其训注,盖有录其辞而删其注者?故卷帙止三之一,若写作巾厢本,则并可藏之襟袖之间矣。村童无意科名,本无须乎诵此,然俚儒何知,但见名公贵人讽之,则亦以之教学童矣。吾幼时,尚见塾师以《故事琼林》《龙文鞭影》教学童者,其书皆为俪句,下注故实,其体盖与《兔园册府》正同?则不惟因而用之,并有创意为之者矣。何古今之相类邪?则以僻陋之区,风尚之变迁恒缓也。《文场秀句》,观其名可知其体,其鄙陋,自必更甚于割裂之《兔园册》,故冯道又转以之诮任赞焉。赵匡《举选议》曰:“人之心智,盖有涯分,而九流七略,书籍无穷,主司征问,不立程限,故修习之时,但务钞略,比及就试,偶中是期,业无所成,固由于此。”此正《兔园册》等之所以见尚。然讽其辞而遗其注,其足与于钞略之事乎?对策者之所为如此,于诗赋、杂文,又何尤焉?此等人之文采,亦可知矣。抑诚有文采者,其文采亦未必足尚。《旧书·张荐传》云:祖,聪警绝伦,书无不览。初登进士第,对策尤工。考功员外郎謇味道赏之曰:“如此生,天下无双矣。”调授岐王府参军。又应下笔成章及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凡应八举,皆登甲科。再授长安尉,迁鸿胪丞。凡四参选,判、策为铨府之最。员外郎员半千谓人曰:“张子之文,如青钱,万简万中,未闻退时。时流重之,目为青钱学士。”如者,应足以挫文公、尼父,而无藉于挦撦《兔园册》《文场秀句》矣。然吾未知其视近世之尤侗、何栻何如也。《柳宗元传》云: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者,必为名士。宗元之文,岂为进士者所能知?毋亦徒以声气相标榜邪?

明经之科亦起隋。《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初,北海贼帅綦公顺,率其徒三万攻郡城。明经刘兰成纠合城中骁健百余人袭击之”。《注》云:“刘兰成盖尝应明经科,因称之。《新唐志》曰: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则明经科起于隋也。”案《旧书·韦云起传》云:隋开皇中明经举。《孔颖达传》云: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天宝前试法,已见前。《新志》云:“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对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其所言亦不具。贞元二年(786年),诏明经习律,以代《尔雅》。元和时,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五经取通五,明经通六。其尝坐法及为州县小吏,虽艺文可采,勿举。皆见《新志》。盖是科为时所轻,故应者流品较杂也。《通鉴》: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凝母,崔彦昭之从母,凝、彦昭同举进士,凝先及第,尝衩衣见彦昭,且戏之曰:“君不若举明经。”彦昭怒,遂为深仇。及彦昭为相,其母谓侍婢曰:“为我多作袜履。王侍郎母子,必将窜逐,凝时为兵部侍郎。吾当与妹偕行。”彦昭拜且泣,谢曰:“必不敢。”由是获免。明经之为人所轻如此。李珏甫冠,举明经,李绛见之曰:“日角珠廷,非庸人相,明经碌碌,非子所宜。”乃更举进士,宜矣。张知謇兄弟五人,皆明经高第,恶请谒求进士。每敕子孙:经不明不得举。盖家本幽州,虽徙岐,尚沿河北旧风,较朴实也。珏、知謇事皆见《新书》本传。

明经之见轻,昔人皆谓由其所试惟资记诵。《通典》云:“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惟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注》云:“后举人积多,其法益难,务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者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倒拔。《旧书·良吏·杨玚传》:开元十六年(728年),迁国子祭酒。奏曰:“窃见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曲求其文句之难。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日,孤经绝句。且今之明经,习《左传》者十无二三。若此久行,臣恐左氏之学,废无日矣。请自今已后,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年头、月日,《新书》作年头、月尾。《日知录》曰:帖试之法,用纸帖其上下文,止留中间一二句,困人以难记。年头如元年、二年之类,月日如十有二月乙卯之类。今改曰年头、月尾,属对虽工,而义不通矣。既甚难矣,而举人则有驱悬孤绝索幽隐,为诗赋而诵习之,不过十数篇,则难者悉详矣。此所谓帖括也。《旧书·杨绾传》:绾言“明经比试帖经,殊非古义。皆诵帖括,冀图缴幸”。其于平文大义,或多墙面焉。”《通典》又云:“天宝十一载(752年),礼部侍郎杨浚始开为三行。”《注》云:“不得帖断绝疑似之言也。”《通考》:马贵与曰:“愚尝见东阳丽泽吕氏家塾有刊本吕许公夷简应本州乡举试卷,因知墨义之式。盖十余条。有云: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则对云七人某某也,谨对。有云:见有礼于其君者,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请以下文对,则对云:下文曰: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谨对。有云请以注疏对者,则对曰:注疏曰云云,谨对。有不能记者,则只云对未审。其上则具考官批凿。如所对善,则批一通字,所对误及未审者,则批一不字。大概如儿童挑诵之状。故自唐以来贱其科。所以不通者,殿举之罚特重,而一举不第者,不可再应。案《考》载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诏:“旧制九经一举不第而止,自今一依诸科举人,许令再应。”盖以其区区记诵,犹不能通悉,则无所取材故也。”其言似矣。然业进士者之诵《册府》及《秀句》,亦何以异于业明经者之诵帖括邪?此则仍是尚文之风气为之耳。

明法:《新志》云:“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通典》云:“试律令各十帖,试策共十条。”《注》云:“律七条,令三条。”又云:“全通为甲,通八以上为乙,自七以下为不第。”《新志》辞亦不具。

书学:《新志》云:“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通典》云:“试《说文》《字林》凡十帖,《注》云:“《说文》六帖,《字林》十帖。”口试无常限,皆通者为第。”

《新志》云:“凡算学:录大义本条为问答,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然后为通。试《九章》三条,《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试《缀术》《缉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缀术》七条,《缉古》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落经者虽通六不第。”其辞似有衍错。《通典》云:“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帖各有差,《注》云:《九章》三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缀术》六帖,《缉古》四帖。兼试问大义,皆通者为第。”

《旧书·职官志》云:“旧无五经学科。自贞元五年一月,敕特置三礼、《开元礼》科。长庆二年二月,始置三传、三史科。后又置五经博士,检年月未获也。”《通典·选举典》云:“贞元二年六月,敕自今已后,其诸色举选人中,有能习《开元礼》者,举一人同一经例。《新志》云:贞元二年(786年),“诏习《开元礼》者举同一经例”。辞不完具。选人不限选数许集。问大义一百条,试策三道。全通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条,策通两道以上者,不在放限。其有散试官能通者,亦依正员例处分。《新志》云:凡《开元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散试官能通者依正员例,辞亦不确。五年五月,敕自今以后,诸色人中有习三礼,前资及出身人依科目选例。吏部考试,白身依贡举例。礼部考试,每经问大义三十条,试策三道。所试大义,仍委主司于朝官、学官中拣择精通经术三五人闻奏,主司与同试问。义、策全通者为上等,特加超奖。大义每经通二十五条以上,策通两道以上为次第,依资与官。如先是员外、试官者,听依正员例。其诸学生愿习三礼及《开元礼》者并听。仍永为常式。九年五月,敕其习《开元礼》人,问大义一百条,试策三道。全通者为上等。大义通八十条以上,策两道以上为次等。余一切并准三礼例处分。仍永为常式。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则三礼始贞元五年(789年),《开元礼》实始二年(786年)也。《十七史商榷》云:李涪以《开元礼》及第,见《北梦琐言》第九卷。其三传、三史,《新志》谓始长庆三年(823年)。云:是年,“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于是立史科及三传科。又云:“凡三传科:《左氏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穀梁传》三十条。策皆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为第。白身视五经,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凡史科: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第。能通一史者,白身视五经三传,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三史皆通者奖擢之。”此数科,皆因当时治此学者少而设,寓有奖劝之意。然石晋天福五年(940年),礼部侍郎张允奏罢明经之辞曰:“窃窥前代,未设诸科,始以明经,俾升高第。”其时明经所试,“悉苞于九经、五经之中,无出于三礼、三传之内”,薛《史·选举志》。则设科实未免矣。

道举:《新志》云:“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其生,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官秩、荫第同国子,举送、课试如明经。”“天宝十二载(753年),道举停《老子》,加《周易》。”《通典》云:“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始于京师置崇玄馆,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举送、课试之法,与明经同。”《通鉴》则云:“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初置玄学博士,每岁依明经举。”三说互有异同,未知孰是。疑二十五年(737年)仅立博士,至二十九年(741年),乃大备馆、学之制也。《新志》崇玄学之名恐非是,当如《通典》作馆。不言州学,亦漏也。

《新志》云:“凡童子科,十岁已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与官,通七者与出身。”案《旧书·王丘传》: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则能属文者,亦不限于讽诵也。《杨绾传》:绾奏孝弟力田,宜有实状;童子越众,不在常科;同之岁贡,恐长侥幸之路。诏停之。《通考》:广德二年(764年),停童子岁贡,谓是也。《通考》又云:“大历三年(768年),又复之。仍每岁令本贯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之例,考试讫奏闻。十年(775年),再停之。开成三年(838年),敕诸道应荐万言及童子,起今以后,不得更有闻荐。”《注》云:“虽有是命,而以童子为荐者,比比有之。”又云:“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礼部贡院奏:今后童子,委本州府依诸色举人考试,经解送省,任称乡贡童子。长吏不得表荐。若无本处解送,本司不在考试之限。

天成三年(928年),敕近年诸道解送童子,皆越常规,或年齿渐高,或神情非俊,或道字颇多讹舛,或念书不合格文。此后应州府不考艺能,滥发文解,其逐处判官责罚。仍下贡院,将解到童子,精加考校。须是年颜不高,念书合格,道字分明,即放及第。长兴元年(930年),敕童子准往例委诸道表荐,不得解送。每年所放,不得过十人。仍所念书并须是正经,不得以诸子书虚成卷数。及第后十一选集,初任未得授亲民官。广顺三年(953年),户部侍郎权知贡举赵上交奏:童子元念书二十四道,今欲添念书通前五十道,念及三十道者放及第,从之。”合观诸敕,而知当时童子一科,徼幸之习深矣。

《新书·艺文志》丁部别集类,有郁浑《百篇集》一卷。《注》云:“浑尝应百篇举,寿州刺史李绅命百题试之。”案《通考》载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有赵昌国者,求应百篇举。上出杂题二十字,曰“松风雪月天,花竹鹤云烟。诗酒春池雨,山僧道柳泉。”各令赋五篇,篇八句。逮日旰,仅成数十首,率无可观。上以此科久废,特赐及第,以劝来者。仍诏有司:“今后应百篇举,约此题为式。”《注》云:“谓一日作诗百篇,不设此科,求应者即试之。”唐时疑亦如此,但如郁浑者,乃求试于州耳。晋天福五年(940年),与明经并停,见下。然则五代时亦成常举也。

武举,《新志》叙于卷末,云起武后时。“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毋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旧书·职官志》:兵部,“员外郎一人,掌贡举及杂请之事。凡贡举,每岁孟春,亦与计偕。有二科:一曰平射,二曰武举”。《通典》云:“长安二年(702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其课试之制: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名曰长垛。又穿土为埒,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名曰马射。又断木为人,载方版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马枪。皆以儇好不失者为上。兼有步射、穿札、翘关、负重、身材、言语之选。通得五上者为第。其余复有平射之科。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又制为土木马,于里闾间教人习射。”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通考》云:“《选举志》言唐武举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详书,然郭子仪自武举异等中出,岂可概言其不足道邪?唐《登科记》所载异科出身者众,独轶武举,亦一欠事。”案《旧书·子仪传》:“始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高等,《新传》作异等。然亦常选也。沈既济尝欲停之,曰:“武后置武举,恐人忘战。今内外邦畿,皆有师旅,偏裨将校,所在至多,诚宜设法减除,岂复张门诱入?况若此辈,又非骁雄。徒称武官,不足守御;虽习弓矢,不堪战斗;而坐享禄俸,规逃征徭。今请悉停,以绝奸利。”可以见其效矣。

《新志》云:“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经史皆试策十道。经通六,史及时务策通三,皆帖《孝经》《论语》共十条,通六为第。”开元时,“又敕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天宝九载(750年),置广文馆于国学,以领生徒为进士者。”此馆、学选举之法也。《旧书·职官志》礼部职云:“弘文、崇文馆学生,虽同明经、进士,以其资荫全高,试取粗通文义。”则其事真不足道矣。

制举为非常之选。《新志》云:“自汉以来,天子尝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

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弘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守、行幸、封禅泰山、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才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通考》云:“唐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试之日,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下列唐制科名目及中制科人姓名,然不能具也。凡制科,得第、得官后仍可应,见《十七史商榷》。又有一科而可以再应者。《旧书·柳公绰传》:年十八,应制举,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元年(785年)也。四年(788年),复应制举,再登贤良方正科。时年二十一,制出授渭南尉。《通考》引《容斋随笔》曰:“唐世制举,科目猥多,徒异其名耳,其实与诸科等也。张九龄以道侔伊吕策高第,其策问殊平平,殊不及为天下国家之要道,则其所以待伊吕者亦狭矣。”《旧书·杨绾传》:天宝十三载(754年),玄宗御勤政楼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命有司供食。既暮而罢。取辞藻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制举试诗赋自此始。《新书》云:举辞藻宏丽科。玄宗已试,又加诗赋各一篇,绾为冠。由是擢右拾遗。制举加诗赋由绾始。辞藻宏丽而外,未必亦加诗赋。然云试诗赋自此始,则后此之加试诗赋者必多矣。此岂待奇士之道?非常之举而如此,亦堪齿冷矣。然如刘对策,殆为千古一人。而穆质,史亦言其“应制策入第三等”,而“其所条对,至今传之”。质,宁子,《旧书》附《宁传》。牛、李讥切李吉甫,不论其谁非谁是,亦不论其为公为私,而究之能讥切时政,非诵《册府》《帖括》之士所能为也。此仲尼所以重告朔之饩羊欤?

《旧书·刘传》,言其“言论激切,士林感动”。又云:“守道正人,传读其文,至有相对垂泣者。”《庞严传》亦云:所对策,“大行于时”。则当时于讥切时政之语,虽莫能用,而民间之直道自在。《困学纪闻》云:“唐制举之名,多至八十有六,至宰相者七十二人,策之书于史者,惟刘一篇而已。”然观穆质之文,传至作史时,则传于世者非独一,史自失书也。

科举之敝,乍观之似由于尚文,深求之则殊不止此。赵匡《举选议》曰:“举人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通考》载唐《登科记总目》,又加案语云:“昌黎公《赠张童子序》,言天下之以明二经举,其得升于礼部者,岁不下三千人,谓之乡贡。又第其可进者,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然观《登科记》所载,虽唐之盛时,每年礼部所放进士及诸科,未有及五七十人者,与昌黎所言不合。又开元十七年(730年),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又大和敕:进士及第,不得过四十人,明经不得过百一十人。然记所载逐年所取人数如此,则元未尝过百人,固不必为之限也。又明经及第者,姓名尤为寥寥。今日不得过百一十人,则是每科尝过此数矣。岂《登科记》所载未备而难凭邪?《唐史摭言》载华良入为京兆解不第,以书让考官曰:圣唐有天下垂二百年,登进士科者三千余人。以此证之,则每岁所放,不及二十人也,《登科记》不误矣。”按《新书·杨玚传》:载玚于开元时入为国子祭酒,奏言“唐兴,二监举者千百数,当选者十之二。考功覆校以第,谓经明行修,故无多少之限。今考功限天下明经、进士岁百人,二监之得无几”。《权德舆传》:德舆以德宗时知礼部贡举,真拜侍郎,取明经初不限员;盖权复开元以前之旧。又《许孟容传》载李绛之言,谓进士、明经岁大抵百人,说亦相合。三千人岁取其二十之一,则百二十,粗言之则曰不及二百耳。《登科记》所载,容有不备,明经姓名,更不能无遗漏也。收入既少,则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旧书·薛登传》:时选举渐滥,登上疏曰:“乡议决小人之笔,行修无长者之论。策第喧竞于州府,祈恩不胜于拜伏。或明制才出,试遣搜扬,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惟希欬唾之泽,摩

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又《杨绾传》: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祖习既深,奔竞为务。矜能者曾无愧色,勇进者但欲陵人。以毁为常谈,以乡背为己任。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已,喧胜于当代。”《通考》引江陵项氏之言曰:“风俗之弊,至唐极矣。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先达自居,不复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弊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已。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杜陵之诗曰:“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乃当时士林之实情,非文人之愤语也。毁訾同类,用以争先。《新书·令狐楚传》:贡进士,京兆尹将荐为第一。时许正伦轻薄士,有名长安间,能作蜚语,楚嫌其争,让而下之。楚岂恬退之士?可见蜚语之可畏矣。《通考》引李肇《国史补》曰:“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声价,谓之还往。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故业因儒雅,行成险薄。唐代险薄之士最多。《旧书·李皋传》:皋为温州长史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举奏,并除名勿齿。此犹遗行于家,扩而充之,则如下引贾至所云,无所不至矣。董邵南、李益则其人也。见第十六章第一、第五节。非受性如此,势使然也。”此皆所谓患得患失者。贾至云:“近代趋仕,靡然乡风。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乡使礼让之道弘,仁义之道著,则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节不得而萌,人心不得而摇也。”《旧书·杨绾传》。此则所谓苟患失之,无所不至者矣。诸科以进士为重,进士偏重,至唐叔世而极。《摭言》谓“搢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通鉴》大和六年(832年),李德裕还自西川,朝夕且为相,李宗闵百方沮之,不能得。杜悰曰:“悰有一策,可平宿憾,恐公不能用。”宗闵曰:“何如?”悰曰:“德裕有文学,而不由科第,常用此为慊慊。若使之知举,必喜矣。”此说信否不可知,然时人有此等见地,则可见也。又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上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此则更甚于《摭言》所云矣。欧《史·桑维翰传》: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卒以进士及第。亦有由也。而进士之浮薄尤甚,似乎尚文之风气使然。然明、清两朝,专以四书义取士,可谓黯然无华矣,其敦厚者安在?然则“敦厚浮薄,色色有之”,信不诬也。《新志》云: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曰:“敦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因得不罢。法敝诚不可不变,然法制似刚而实柔,风俗似柔而实刚,不揣其本,贸然变法,往往徒有其名,阅历深者类能知之,故多不肯轻举也。事之易致弊者,自不可无以防之,而法亦随时而密。隋、唐时,科举之制初立,其防弊之法,尚未甚周,故一切弊窦,随之而起,唐世取士,校艺之外,不废衡鉴,故考官与士子相交通,初非所禁;而属人助为搜采,亦非违法。如韦陟为礼部侍郎,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陆贽知贡举,输心梁肃,肃与崔元翰推荐艺实之士是也。取舍次第,豫泄于外,亦不为罪。韦贯之兄绶举孝廉,又贡进士。礼部侍郎潘炎将以为举首,绶以其友杨凝亲老,让之,不对策辄去,凝遂及第。聂屿,郑珏之知贡举,与乡人赵都俱赴乡荐。都纳赂于珏,人报翼日登第。屿闻不捷,诟来人以恐之。珏惧,俾俱成名。是其事矣。《新书·文艺传》称孙迭,开元时改考功员外郎,取颜真卿、李华、萧颖士、赵骅等,皆海内有名士,则采取誉望,不徒无罪,且为美谈矣。职是故,干谒、属托,遂乘之盛行。郑璟以于琮属李藩,已见第十七章第一节。李商隐以令狐绹奖誉甚力,故擢进士第。郑珏,以父徽为河南尹张全义判官,少依全义居河南。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

有司,乃得及第。甚有如吴武陵:大和初,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祖道,武陵出杜牧所赋阿房宫,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者。杨凭弟子敬之,史言其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雅爱项斯为诗,所至称之,由是擢上第。此或出于爱好之诚,然借以行其私者必多矣。杨国忠子暄举明经。礼部侍郎达奚珣欲落之,遣子抚往见国忠。国忠即诟曰:“生子不富贵邪?岂以一名,为鼠辈所卖?”珣大惊,即致暄高第。则公然势迫矣。崔棁,以石晋天福二年(937年)知贡举。时有进士孔英,素有丑行,为时所恶。棁受命,往见桑维翰。维翰语素简,谓棁曰:“孔英来矣。”棁谓维翰以英为言,考英及第。则几于颐指气使矣。主司亦有自为奸利者,如宋之问,中宗将用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发其知贡举时赇饷狼籍是也。求如王丘、高郢、许孟容、韦贯之等,颇以方正,为时所称者,已不易多得矣。《新书·高传》:子湜,咸通末,为礼部侍郎,时士多由权要干请。湜不能裁。既而抵帽曰:“吾决以至公取之,得谴固吾分。”乃取公乘亿、许棠、聂夷中等。足见自拔之难。弊窦既起,则所以防之者,亦继之而起矣。所谓相激使然也。《旧书·宣宗纪》:大中九年三月,试宏辞举人,漏泄题目,为御史台所劾,侍郎裴谂等皆获谴,登科十人,并落下。又《文苑传》:董思恭,知考功举事,坐豫泄题目,配流岭表而死。此漏题之事也。又《宣宗纪》:大中九年(855年),礼部贡院捉到明经黄续之、赵弘成、全质等三人,伪造堂印、堂帖,兼黄续之伪著绯衫,将伪帖入贡院,令与举人虞蒸、胡简、党赞等三人及第,许得钱一千六百贯文。奉敕并准法处死。主司以自获奸人并放。《新书·温彦博传》:裔孙廷筠,思神速,多为人作文。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已八人。执政鄙其为,授方山尉。此枪替之事也。观此,知后世科场之弊,唐代已多有之,然防范殊疏。赵匡举选议,谓试选人时,长吏当“亲自监临,皆分相远,绝其口授及替代”,可见其本无检束。又谓“俗间相传,云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后世纲纪虽极废弛,能如是乎?《通考》引《国史补》曰:京兆府考而升之,谓之等第,外府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薛《史·选举志》:梁开平元年(907年),敕“近年举人,当秋荐之时,不亲试者,号为拔解,今后宜止绝”,即谓是也。则并考试而无之矣。后世能如是乎?《通考》又引《容斋随笔》云:《摭言》载高锴第一榜,裴思谦以仇士良关节取状头。锴庭谴之。思谦回顾,厉声曰:“明年打脊取状头。”第二年,锴知举,诫门下不得受书题。思谦自携士良一缄入贡院。既而易紫衣,趋至阶下,白曰:“军容有状,荐裴思谦秀才。”锴接之,书中与求巍峨。锴曰:“状元已有人,此外可副军容意旨。”思谦曰:“卑吏奉军容处分,裴秀才非状元,请侍郎不放。”锴俯首良久,曰:“然则略要见裴学士。”思谦曰:“卑吏便是也。”锴不得已,遂从之。马君案云:唐科目无糊名之法,故主司得以采取誉望,然以钱徽、高锴之事观之,权幸之属托,亦可畏也。东汉及魏、晋已来,吏部尚书司用人之柄,其时诿曰取行实、甄材能,故为尚书者,必使久于其任,而后足以察识。今唐人礼部所试,不过于寸晷之间,程其文墨之小技,则所谓主司者,当于将试之时,择士大夫之有学识操守者,俾主其事可矣,不必专以礼部为之。今高锴之为侍郎知贡举也,至于三年,仇士良之挟势以私裴思谦也,至于再属,于是锴亦不能终拂凶珰以取祸矣,此皆豫设与久任之弊也。案临试乃择典试之人,而又峻其关防,此正后世考试之法,而其弊果较少,足见防范之不可以已也。然则后世科场,防弊之法日密,甚至待士子若奴虏,防主司如盗贼,亦有所不得已也。待士之意,愈至后世而愈薄。即如糊名易书之法,唐代尚无之。《困学纪闻》云:晁错对策,首云平阳侯臣窋等所举贤良方正太子家令臣错,自言所举之人及其官爵无所隐,汉制犹古也。自后史无所纪。惟唐张九龄对策,首云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行秘书省校书郎张九龄。自糊名易书之法密,不复见此矣。《旧书·文苑·刘宪传》云:则天时,敕吏部糊名考选人判,以求才彦;

而《新书·选举志》云: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则其法暂行而即废。《张说传》云:永昌中,武后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较覆,盖亦一时之事也。《李揆传》:揆以肃宗时兼礼部侍郎,病取士不考实,徒露索禁所挟,乃大陈书廷中,进诸儒约曰:“上选士第务得才,可尽所欲言。”《通考》引《容斋随笔》,谓白居易集有奏状论重试郑朗事,言吏部进士,例许用书策,兼得通宵。昨重试之日,书策不容一字,木烛只许三条,乃知唐试进士,许挟书及见韵。则搜索事虽稍行,实非法所有。然《通考》载长兴四年(933年)礼部新立条件,则入省门搜得文书者,不计多少,皆准例扶出,且殿将来两举矣。《新书·宗室传》:高祖兄蜀王湛八世孙戡,举进士,就礼部试,吏唱名乃入,戡耻之。明日,径返江东。《舒元舆传》: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唱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此等事,在后世则习为故常矣。薛《史·和凝传》言:贡院旧例,放榜之日,设棘于门,及闭院门,以防下第之不逞者。《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949年),有举人呼噪于贡院门,苏逢吉命执送侍卫司,则所谓不逞者也。欲无闭门设棘,得乎?又薛《史·选举志》载天福三年(938年)崔棁奏曰:“今年就举,比常岁倍多。科目之中,凶豪甚众。每驳榜出后,则时有喧张。不自省循,但言屈塞。互相朋扇,各出言辞:或云主司不公,或云试官受赂。实虑上达圣听,微臣无以自明。欲请举人落第之后,或不甘心,任自投状披陈,却请所试与疏义对证。兼令其日一甲,同共校量。若独委试官,恐未息词理。傥是实负抑屈,所司固难逭宪章,如其妄有陈论,举人乞痛加惩断。”从之。当时试官孤危之状,可以想见。长兴四年(933年)条件;试官错书通不者,帖经、墨义,许以经疏照证。不当许陈诉,再加考校。贡院不理,即诣御史台论诉。知贡举、考官徇私,请行朝典。虚妄惩处,妄扇屈声,诬玷他人,牒送本道,重处色役,并永不得入举场,同保人亦请连坐殿三举。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敕,仍许陈诉,只不得街市、省门故为喧竞,及投无名文字讪毀主司。故违者配流边远,同保人永不得赴举。主司不得受荐托书题,密具姓名闻奏。其举人不得就试。束湿之法,日甚一日,礼意亦更不可言矣。

科举之用,在抑贵游,登寒畯,其效亦非一时所致,于是科场之狱屡起焉。钱徽一案,固由党争,然《旧书·王播传》言:其时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则讦其事者虽出私意,所讦之事,则未必诬也。《旧书·刘太真传》:转礼部侍郎,掌贡举。宰执姻族,方镇子弟,先收擢之。《王正雅传》:从孙凝,为礼部侍郎。贡闱取士,拔其寒俊,权豪请托不行。为所恶,出为商州刺史。《新书·唐俭传》:裔孙持,大和中为渭南尉。试京兆府进士,时尹杜悰,欲以亲故托之,持辄趋降阶伏。悰语塞,乃止。可见是时请托之普遍。代徽者为王起。《武宗纪》会昌四年(844年)云:时左仆射王起,频年知贡举,每贡院考试讫,上榜后,更呈宰相取可否,复人数不多。宰相延英论言:“主司试艺,不合取宰相与夺。比来贡举艰难,放人绝少,恐非弘访之道。”帝曰:“贡院不会我意,不放子弟即太过。无论子弟、寒门,但取实艺耳。”李德裕对曰:“郑肃、封敖有好子弟,不敢应举。”帝曰:“我比闻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妨平人道路。昨杨知至、郑朴之徒,并令落下,抑其太甚耳。”《新书·杨收传》:弟严,举进士。时王起选士三十人,而杨知至、窦缄、源重、郑朴及严五人皆世胄。起以闻。诏独收严。德裕曰:“臣无名第,不合言进士之非。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岐,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不于私家置《文选》,盖恶其祖尚浮华,不根艺实。然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则子弟成名,不可轻矣。”此事《新书》载《选举志》,讥其论之偏异。此固然,然亦可见其时子弟,见抑颇甚。当时欲为此论者恐甚多,特德裕得君专,乃敢尽言之耳。《纪》又载是年二月,陈商选士,三十七人中第,物论以为请托,令翰林学士白敏中覆试,落七人。《新书·郑畋传》:畋举进士,时年甚少,有司上第籍,武宗疑,索所试自省,乃可。《旧书·宣宗纪》:大中元年二月,礼部侍郎魏扶奏:“臣今年所放进士三十三人。其封彦卿、崔琢、郑延休三人,实有辞艺,为时所称,皆以父兄见居重位,不得令中选。”诏令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重考覆,敕可放及第。有司考试,只在至公。如涉请托,自有朝典。今后但依常例放榜,不得别有奏闻。《纪》言帝雅好儒士,留心贡举。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宣宗好为察察之明,其微行,盖亦欲察贡举之有无私弊,非意在搜扬儒士也。令狐绹以大中二年(848年)为翰林学士,四年(850年),同平章事,十年(856年),懿宗即位,乃罢为河中节度使。绹子滈,少举进士,以父在内职而止。绹至河中,上言:“臣二三年来,频乞罢免。每年为滈取得文解。意待才离中书,便令赴举。昨蒙恩制,宠以近藩。伏缘已逼吏部试期,便令就试”云云。诏令就试。是岁,中书舍人裴坦权知贡举,登第者三十人。有郑羲者,故户部尚书澣之孙;裴弘馀,故相休之子;魏筜,故相扶之子;及滈,皆名臣子弟,言无实才。谏议大夫崔瑄上疏论之,请下御史台按问文解日月。《旧书·绹传》。《新书》云:瑄劾绹以十二月去位,而有司解牒尽十月。盖其事亦不能无弊也?然王铎从子荛,以铎当国,亦不敢举进士。《新书·王播传》。至哀帝天祐三年三月,朱全忠犹奏:“河中判官刘崇子匡图,今年进士登第,遽列高科,恐涉群议,请礼部落下。”《旧书·本纪》。则唐自长庆以后,考官之不克行其志者甚众,而势家子弟之见抑者亦颇深。薛《史·李专美传》:以父枢唐昭宗时应进士举,为覆试所落,不许再入,心愧之,由是不游文场;而苏楷致挟私憾而驳昭宗之谥;见第十一章第四

节。薛《史·苏循传》云:楷与卢赓等四人落下,不得再赴举场。可见其惩创之深矣。降逮五季,斯风未沫。薛《史·周太祖纪》:广顺二年(952年),新进士中有李观者,不当策名,物议喧然。中书、门下以观所试诗赋失韵,句落姓名。知贡举赵上交移官。《世宗纪》:显德二年(955年),取进士一十六人,四人放及第,一十二人句落,礼部侍郎刘温叟放罪。五年(958年),取十五人,八人放及第,其中王汾以顷曾剥落,熊若谷、陈保衡皆是远人。七人退黜,知贡举刘涛责授。皆其事也。六年正月,诏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依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字奏闻,候敕下放榜,则试官益无权矣。士大夫蔽于气类之私,每谓朝廷不当设防弊之法,然大为之防而民犹逾之,况于纵而弗问?则行事彰彰不可掩矣。故知术家之论,终不可废也。

贵势之比周,虽稍见抑,然科举中人比周之习复起,此则志徒在于富贵利达者所必不能免之弊矣。李肇《国史补》曰:“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此其党类之相牵引者也。《旧书·郑馀庆传》:孙从谠,故相令狐绹、魏扶,皆父贡举门生,为之延誉。《王播传》:弟起,李训起贡举门生,欲援为相。《新书·韩偓传》:昭宗欲用为相,荐御史大夫赵崇,帝知偓,崇门生也,叹其能让。欧《史·裴皞传》:皞以文学在朝廷久,宰相马胤孙、桑维翰,皆皞礼部所放进士也。后胤孙知举,放榜,引新进士诣皞。皞喜,作诗曰:“门生门下见门生。”世传以为荣。维翰已作相,尝过皞,皞不迎不送。人或问之。皞曰:“我见桑公于中书,庶寮也。桑公见我于私第,门生也。何送迎之有?”人亦以为当。又《和凝传》: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及第时第五,后知贡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又《王仁裕传》:仁裕与和凝,于五代时皆以文章知名;又尝知贡举。仁裕门生王溥,凝门生范质,皆至宰相,时称其得人。其互相援引,不以为讳,反以为荣,且为世所欣慕如此。李商隐以令狐绹游誉得第,而后依李德裕党王茂元、郑亚,则党人以为诡薄,共排笮之矣。《新书·许孟容传》:弟季同,迁兵部郎中。孟容为礼部侍郎,徙季同京兆少尹。时京兆尹元义方,出为鄜坊观察使,奏劾宰相李绛与季同举进士为同年,才数月辄徙。帝以问绛。绛曰:“进士、明经,岁大抵百人,吏部得官至千人,私谓为同年,本非亲与旧也。今季同以兄嫌徙少尹,岂臣所助邪?”将同年之称,推广之及于同得官于吏部者,以见其情之不亲,盖遁辞也?此事《通鉴》系元和七年(812年),载绛对辞,但云“同年乃九州四海之人,偶同科第”,不及吏部同得官。《选举志》曰: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初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其制:序立西阶下,北上东向。主人席东阶下,西向。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齿谢恩。遂升阶,与公卿观者皆坐。酒数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会题名席。至是,德裕奏:“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德裕之论正矣,然背公党私,岂禁其会集所能止邪。

科目之弊如此,自有欲革之者。其事当以杨绾为最著。绾以宝应二年(763年),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欲制:“县令察孝廉,荐之于州。刺史试其所通之学,通者送之于省。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到状、保辩、识牒等一切并停。所习经,每经问义十条。对策三道。其策皆问古今理体及当时要务,取堪行用者。明经、进士、道举并停。其国子监举人,亦请准此。”诏左右丞、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给、舍同议。给事中李栖筠、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与绾同。至议曰:“自典午覆败,衣冠迁徙,南北分裂,人多侨处。圣朝一平区宇,尚复因循,版图则张,闾井未设,士居乡土,百无一二。欲依古制乡举里选,犹恐取士之未尽。请广学校,以弘训诱、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旧书·杨绾传》,亦见《文苑·贾至传》。议者更附至议。《新书·贾至传》。《选举志》以为李栖筠等议,盖栖筠等附之也。宰臣等奏以举人旧业已成,难于速改。其今岁举人,望且许应旧举,来岁奉诏。仍敕礼部具条例奏闻。代宗以废进士科问翰林学士。对曰:“进士行来已久,遽废之,恐失人业。”乃诏孝廉与旧举并行。《旧书·杨绾传》。《通典》云:其明经、进士、道举并停,旋复故矣。《通考》:建中元年(780年),六月九日敕孝廉科宜停。此与清季议改科举时,议者諰諰于士子之失职同,即北宋亦如是。盖士之视贡举,徒以为出身之路久矣。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李德裕请依杨绾议,进士试论议,不试诗赋。八月,下制,进士停试诗赋。八年十月,贡院奏进士复试诗赋,从之。《通鉴》。盖德裕罢相故也。开成初,郑覃奏宜罢进士科。《旧书·本传》。《新书·选举志》云:屡请罢之。文宗曰:“敦厚浮薄,色色有之,未必独在进士。此科置已二百年,不可遽改。”《旧书·覃传》。乃得不罢。《新书·选举志》。此唐时议变科举之事也。其私家论议,当以赵匡为最详。其文见于《通典》。欲以《礼记》《尚书》为本,《论语》《孝经》为之协助。明经通《书》《礼》者,谓之两经举。其试之,则停试帖而用策试、口问,兼及经义及时务。此外更通《周易》《毛诗》者名四经举。加《左氏》为五经举。不习《左氏》者,任以《公》《穀》代之。学《春秋》兼三传者,则称春秋举。但习《礼记》及《论语》《孝经》者,名一经举。明法亦不帖,但策问义并口问。进士试《礼记》《尚书》《论语》《孝经》及一史。匡议以《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志》《三国志》《晋书》《南史》兼《宋、齐志》《北史》兼《后魏、隋书志》。国朝自高祖及睿宗《实录》并《贞观政要》,各为一史。杂文试笺、表、论、议、铭、颂、箴、檄等,不试诗赋。策于所习经史内征问,并时务。其《礼记》《尚书》《论语》《孝经》外更通诸子者,为茂才举。学兼经史,达于政体,策略深致,出辞典雅者,谓之秀才举。策试经、史、

时务,而以谈论代口问。学倍秀才,辞策同之,谈论贯通,究识成败,谓之宏才举。国子监举人,亦准前例。案唐世议革贡举者,所言不外两端:一冀稍近于乡举里选,一则欲去明经之固陋、进士之浮华,而代之以较有用之学而已。《通典》: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今吏部取人,独举其言辞、刀笔,而不详才行。或授职数年,然后罪彰。虽刑戮继及,而人已弊矣。如之何?”对曰:“昔两汉取人,必本于乡闾之选。今每岁选集,动逾数千,厚貌饰辞,何可知也?选曹但校其阶品而已,若抡才辨行,未见其术。”上由是将依汉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议行封建,事乃寝。使封建之事而成,太宗必且令诸邦君,各择其国之士矣,可见时人于乡举里选乡往之深。人之才德,吏部诚无由知之,而不知吏部之专,本由乡举里选之敝。帖经墨义,诗赋杂文,诚无用矣,然能钞略备策对者,相去又几何?此在今日,人人知之,在当时,固难责人以共谕也。

科举之法敝矣,然谓当时仕途之混浊,即由科举致之,则又不可。何者?科举而外,封爵、亲戚、资荫、勋庸、技术、胥吏,其途正多也。显庆初,黄门侍郎刘祥道言:“每年入流,数过千四百人,经学、杂流、时务,比杂色三分不居其一。”开元中,国子祭酒杨玚亦言:“诸色出身,每岁向二千余人,方诸明经、进士,多十余倍。”即赵匡亦谓“举人大率二十人中方取一人,而杂色之流,广通其路,此一彼十,此百彼千”也。且唐制登第未即释褐,《通考·选举考·辟召门》引吕东莱说,谓:“唐进士登第者尚未释褐,或为人论荐,或再应皆中,或藩方辟举,然后释褐。”《十七史商榷》有一条,以韩愈、李商隐事证之,颇详。即释褐亦不过得八九品官。秀才甲第正八品上,乙第正八品下,丙第从八品上,丁第从八品下。明经甲第从八品下,乙第正九品上,丙第正九品下,丁第从九品下。进士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见《新志》。《通典》云:自武德已来,明经惟丁第,进士惟乙科,见上。则其取之者虽非,而任之者犹未甚重也。

《新书·钟传传》曰:广明后州县不乡贡,惟传岁荐士,行乡饮酒礼,率官属临观,资以装赍,故士不远千里走传府。案唐登科之记,讫于天祐四年(907年),则谓广明后州县不乡贡者实非,特南方诸州,有时如此耳。五代之世,贡举不废。其见于薛《史·本纪》者: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六月,复置明法科,同《开元礼》。末帝清泰二年九月,礼部贡院奏进士请夜试,童子依旧表荐,重置明算、道举。晋高祖天福五年四月,礼部侍郎张允奏请废明经、童子科,从之。因诏宏词、拔萃、明算、道举、百篇等科并停之。亦见《选举志》。少帝开运元年八月,诏复置明经、童子二科。亦见《选举志》。周世宗显德二年五月,礼部侍郎窦仪奏请废童子、明经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从之。五年八月,兵部尚书张昭上疏,望准唐朝故事置制举。帝览而善之。因命昭具制举合行事件,条奏以闻。十月,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为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诏。《通考》载五代登科记总目,自梁开平二年(908年),迄周显德六年(959年)。《按》云:“五代五十二年,惟梁与晋各停贡举者二年,梁乾化四年(914年)、贞明七年(921年)。晋天福四年(939年)、五年(940年)。则降敕以举子学业未精之故。朝代更易,干戈扰攘之岁,贡举未尝废也。然每岁所取进士,其多者仅及唐盛时之半,而晋、汉以来,明经、诸科中选者,动以百计。盖帖书、墨义,承平之时,士鄙其学而不习,国家亦贱其科而不取,丧乱以来,文学废坠,举笔能文者罕见,国家亦姑以是为士子进取之涂,故其所取,反数倍于盛唐之时也。”案谓五季丧乱,而能举笔为文者罕见,恐未合实际。特唐时为进士者,多贵游若鹜声华之士,此辈至此时,未必藉科目以自见,而业明经及诸科者,则犹以是为进取之途而已。此亦可见唐、五代之世,科举所取,尚未甚下逮于平民也。《通考》又云:开元时,以礼部侍郎专知贡举。其后或以他官领。多用中书舍人及诸司四品清资官。五代时,或以兵部尚书,或以户部侍郎、刑部侍郎为之,不专主于礼侍矣。又云: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敕今年新及第进士,令翰林院覆试。今后礼部所试,委中书、门下子细详覆奏闻。周世宗显德二年(952年),尚书礼部侍郎知贡举窦仪奏乞依唐穆宗时,考试及第进士,先具姓名、杂文申送中书,请奏覆讫,下当司,与诸科一齐放榜。此五代时贡举之大略也。

其偏隅诸国,则孟昶于其广政十二年(949年),置吏部三铨,礼部贡举。刘于其四年置选部贡举,放进士、明经十余人,如唐故事,岁以为常。皆见欧《史·世家》。《通鉴》云:梁贞明六年(920年),汉杨洞潜请立学校,开贡举,设铨选,汉主岩从之。又云:梁贞明二年(916年),淮南初置选举。唐长兴三年(932年),吴越元瓘置择能院,掌选举殿最。周广顺二年(952年),唐之文雅,于诸国为盛,然未尝设科举,多因上书言事拜官。至是,始命翰林学士江文蔚知贡举。庐陵王克贞等三人及第。唐主问文蔚:“卿取士何如前朝?”对曰:“前朝公举私谒相半,臣专任至公耳。”唐主悦。中书舍人张纬,前朝登第,闻而衔之。时执政皆不由科第,相与沮毁,竟罢贡举。三年(953年),祠部郎中知制诰徐铉言:“贡举初设,不宜遽罢。”乃复行之。而《通考》谓至宋开宝中,南唐犹命张佖典贡举,放进士云。

猜你喜欢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司马迁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欧阳修
  名山藏卷之七十九·何乔远
  堪舆纪·张瀚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四百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零五·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大事记卷十二·吕祖谦
  第十一册 崇德元年五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纪昀
  一六〇 北大感旧录六·周作人
  ·会奏绅民捐资助赈附摺·丁曰健
  苏易简传·脱脱
  陈茂烈传·张廷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四出 忠良会边·王世贞

    【醉扶归】〔左右喝道生上〕望荒烟衰草迷郊甸。仗旌旗骢马遶边关。听胡笳千里断魂时。正鸿声暗度寒云畔。威行燕赵势倾韩。还忧未落奸雄胆。〔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角声从地起。西风裏。长安

  • 初集卷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十一古今体一百二十二首【壬戌四】秋夕【时八月十九日】迟迟玉蟾上想为惜时留桐影阑干露花隂络纬秋踈砧来远墅凉籁入高楼天地望中濶山川诗里收秋莲曲泣露珠泪

  • 提要·杨维桢

    (臣)等谨案丽则遗音四巻元杨维桢撰维桢东维子集不载所作古赋铁崖文集中亦仅有土圭莲花漏记里鼓车三作而他赋槩未之及是集为赋三十有二首皆其应举时私拟程试之作乃维桢门人陈存礼所编而刋板于钱塘者至正二年维桢自为之序

  • 太祖纪一·薛居正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姓朱氏,讳晃,本名温,宋州砀山人。其先,舜司徒虎之后。高祖黯,曾祖茂琳,祖信,父诚。帝即诚之第三子,母曰文惠王皇后。《五代会要》:梁肃祖宣元皇帝讳黯,舜司徒虎四十二代孙;开平元年七月,追尊宣元皇帝,庙号肃祖,葬

  • 第八十回 废守备奸臣通敌 申和约使节还朝·蔡东藩

      却说张浚见了李显忠,闻知符离兵溃,所有军资器械,抛弃殆尽,免不得抚膺太息,乃改命刘宝为镇江军都统制,自渡淮入泗州,招抚将士,复退还扬州,上疏自劾。朝右一班主和党,纷纷论浚,孝宗尚不为所动,且赐浚手书道:“今日边事,倚卿为重,

  • 卷之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八月甲申朔先是、上命员外二郎保赍敕往谕青海诸台吉。至是、二郎保奏言、臣至青海之察罕托罗海地方、以部发印文、示达赖喇嘛所遣管理青海事善巴陵堪布。又告以击败噶尔丹之事。堪布言此事大

  • 第十四卷 乡镇表六·缪荃孙

    太 仓 州双凤镇 又名双林,治北,距城二十四里。直塘市沙头镇 治东北,距城三十六里。三家市璜泾镇 治东北,距城六十里。陆公市浮桥镇 治东北,临戚浦塘口,距城七十里。九曲市涂松市 治东北,傍七浦塘,旧为涂松镇,距城三十五

  • 卷一百十二·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二宋 宋敏求 编政事财利用旧钱诏禁铸造铜器诏议放私铸钱诏禁京城沽酒勑行乾元重宝钱勑行重轮钱勑令百官议罢新钱诏重棱钱减价行用勑放邕府金坑勑放天下榷酒勑减塩价勅条贯江淮铜鈆勑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朔。 甲申,遣吉安侯陆亨镇成都。 黑气亘天。 赐国子生钞,人二锭、绵一斤。 丙戌,置马驿一十八,自岳州至辰州府凡一千八十一里,以六十里为一驿,岳州府三,巴陵县曰岳阳,曰

  • 26.范蠡和文种·林汉达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

  • 陆贽·苏辙

    昔吾先君博观古今议论,而以陆贽为贤。吾幼而读其书,其贤比汉贾谊,而详练过之。贽始以从官事唐德宗,老而为宰相,从之出奔而与之反国,弥缝其阙而济其危亡。比其老也,功业定矣,而卒毙于裴延龄之手,其故何也?孔子曰:“南人有言曰:‘人

  • 人间训(上)·刘安

    【原文】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筦谓之心。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居智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

  •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尔时诸巡警官相与议言。众所共观今此童子仪相调善。谅其不能发斯重业。又复于今无余异状。我等随处遇斯艰苦。今者云何理行其事。中一人言。此事状者。

  • 瑜伽论记卷第一(之上)(论本第一卷)·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一初发论端六门分别。一叙所为。二彰所因三明宗要。四显藏摄。五解题目。六释本文。第一叙所为者。此论所为有何等耶。如释论明。有十番两缘。一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二为圣教已隐没者重开显。未隐

  • 绣屏缘·佚名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全名《新镌移本评点小说绣屏缘》。20回。无名氏撰;题“苏庵主人编次。”卷首有序,题“康熙庚戌端月望弄香主人题于丛芳小圃之集艳堂”。又有题“苏庵漫识”的凡例、杂诗和曲。今见有日本抄本。孙楷

  • 圣大总持王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阿难说四咒。能知七生、十四生、二十一生及倍倍生之事。

  •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佚名

    佛典注疏。P.2328。作者不详,疑为唐法成。一卷。首存尾残。此疏在归敬偈中称:“所有《稻杆》未决义,今当次弟略解释。”从现存内容看,此疏解释的是《佛说大乘稻杆经随听手镜记》中的未尽之义。《随听手镜记》第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