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百五十赞佛颂

    尊者摩咥里制吒造

    大唐沙门义净于那烂陀寺译

  世尊最殊胜  善断诸惑种

  无量胜功德  总集如来身

  唯佛可归依  可赞可承事

  如理思惟者  宜应住此教

  诸恶烦恼习  护世者已除

  福智二俱圆  唯尊不退没

  纵生恶见者  于尊起嫌恨

  伺求身语业  无能得瑕隙

  记我得人身  闻法生欢喜

  譬如巨海内  盲龟遇楂穴

  忘念恒随逐  惑业堕深坑

  故我以言词  叹佛实功德

  牟尼无量境  圣德无边际

  为求自利故  我今赞少分

  敬礼无师智  希有众事性

  福慧及威光  谁能知数量

  如来德无限  无等无能说

  我今求福利  假赞以名言

  我智力微浅  佛德无崖际

  唯愿大慈悲  拯我无归处

  怨亲悉平等  无缘起大悲

  普于众生界  恒作真善友

  内财尚能舍  何况于外财

  尊无吝惜心  求者满其愿

  以身护彼身  以命赎他命

  全躯救一鸽  欢喜无悭吝

  尊不畏恶道  亦不贪善趣

  但为心澄洁  尸罗由此成

  常离诸邪曲  恒亲质直者

  诸业本性空  唯居第一义

  众苦逼其身  尊能善安虑

  正智断诸惑  有过悉兴悲

  殉命济他难  生无量欢喜

  如死忽重苏  此喜过于彼

  怨对害其身  一切时恒恼

  不观其过恶  常起大悲心

  正遍菩提种  心恒所珍玩

  大雄难胜智  无有能及者

  无等菩提果  苦行是其因

  由此不顾身  勤修诸胜品

  豪贵与贫贱  等引以大悲

  于诸差别中  而无高下想

  胜乐等持果  心无有贪著

  普济诸群生  大悲无间断

  尊虽遭极苦  于乐不悕求

  妙智诸功德  殊胜无能共

  染净诸杂法  简伪取其真

  如清净鹅王  饮乳弃其水

  于无量亿劫  勇猛趣菩提

  于彼生生中  丧身求妙法

  三僧祇数量  精勤无懈惓

  持此为胜伴  以证妙菩提

  尊无嫉姤心  于劣除轻想

  平等无乖诤  胜行悉圆成

  尊唯重因行  非求果位圆

  遍修诸胜业  众德自成满

  勤修出离法  超升众行顶

  坐卧经行处  无非胜福田

  拔除众过染  增长清净德

  斯由积行成  唯尊最无上

  众福皆圆满  诸过悉蠲除

  如来净法身  尘习皆已断

  资粮集更集  功归调御身

  欲求于譬类  无能与佛等

  遍观诸世间  灾横多障恼

  纵有少分善  易得为比对

  远离诸过患  湛然安不动

  最胜诸善根  无能为譬喻

  如来智深远  无底无边际

  世事喻佛身  牛迹方大海

  深仁荷一切  世间无有比

  大地持重担  喻此实为轻

  愚痴闇已除  牟尼光普照

  世智非能譬  如萤对日光

  如来三业净  秋月皎空池

  世洁喻佛身  俱成尘浊性

  如上诸所引  世中殊胜事

  佛法迥超过  俗事可哀愍

  圣法珍宝聚  佛最居其顶

  无上无比中  唯佛与佛等

  如来圣智海  随乐叹少分

  鄙词赞胜德  对此实多惭

  时俗睹降魔  一切咸归伏

  观彼同真性  我谓等轻毛

  假令大战阵  智勇能摧伏

  圣德超世间  降彼非为喻

  邻次降魔后  于夜后分中

  断诸烦恼习  胜德皆圆满

  圣智除众闇  超过千日光

  摧伏诸邪宗  希有无能比

  三善根圆满  永灭贪恚痴

  种习悉已除  清净无能喻

  妙法尊恒赞  不正法恒非

  于斯邪正处  心无有憎爱

  于圣弟子众  及外道师徒

  于彼违顺中  佛心初无二

  于德情无著  德者亦非贪

  善哉极无垢  圣智恒圆洁

  诸根常湛寂  永离迷妄心

  于诸境界中  现量由亲睹

  念慧穷真际  非凡愚所测

  善安立语言  证彼亡言处

  寂静无碍光  皎洁逾辉映

  妙色世希有  熟不怀敬心

  若有暂初观  或复恒瞻睹

  妙相曾无二  前后悉同欢

  最胜威德身  观者心无厌

  纵经无量劫  欣仰似初观

  所依之德体  能依之德心

  性相二俱融  能所初无异

  如斯善逝德  总集如来躬

  离佛相好身  余非所安处

  我因先世福  幸遇调御师

  仰赞功德山  远酬尊所记

  一切有情类  皆因烦恼持

  唯佛能善除  由悲久住世

  谁当先敬礼  唯佛大悲尊

  圣德超世间  悲愿处生死

  尊居寂静乐  处浊为群生

  永劫久精勤  慈心为一切

  从真还利俗  由悲所引生

  如咒出潜龙  兴云注甘雨

  恒居胜定位  等观以怨亲

  凶险倡聒人  投身归圣德

  神通师子吼  宣言三界尊

  久已厌名闻  由悲自称赞

  常修利他行  曾无自利心

  慈念遍众生  于己偏无爱

  悲愿无边际  逐器化群生

  随处皆饶益  犹如散祭食

  深心念一切  恒不舍须臾

  利彼反遭辱  由咎非佛作

  慈音演妙义  诚谛非虚说

  广略任机缘  半满随时转

  若闻尊演说  孰不叹希奇

  纵令怀恶心  有智咸归信

  义词恒善巧  或复出粗言

  利益悉不虚  故并成真妙

  柔软及粗犷  随事化众生

  圣智无碍心  一味皆平等

  胜哉无垢业  善巧喻良工

  成此微妙身  演斯珍宝句

  睹者皆欢喜  闻说并心开

  美颜宣妙词  如月流甘露

  慈云洒法雨  能清染欲尘

  如彼金翅王  吞灭诸龙毒

  能殄无明闇  喻如千日光

  摧碎我慢山  譬犹天帝杵

  现证非虚谬  静虑除乱心

  如实善修行  三事皆圆满

  创闻佛所说  心喜已开明

  从此善思惟  消除诸垢染

  遭苦能安慰  放逸令生怖

  著乐劝厌心  随事皆开诱

  上智证法喜  中根胜解生

  浅劣发信心  尊言遍饶益

  善拔诸邪见  引之趣涅槃

  罪垢能洗除  由尊降法雨

  一切智无碍  恒住正念中

  如来所记莂  一向非虚谬

  无非处非时  亦无非器转

  尊言不虚发  闻者悉勤修

  一路胜方便  无杂可修学

  初中后尽善  余教所皆无

  如斯一向善  狂愚起谤心

  此教若生嫌  无怨与斯等

  历劫为群迷  备经众苦毒

  此教纵非善  念佛尚应修

  况能大饶益  复宣深妙义

  纵使头被焚  先应救此教

  自在菩提乐  圣德恒淡然

  皆由此教生  证彼亡言处

  世雄真实教  邪宗闻悉惊

  魔王怀恼心  人天生胜喜

  大地无分别  平等普能持

  圣教利群生  邪正俱蒙益

  暂闻佛所说  金刚种已成

  纵未出樊笼  终超死行处

  闻法方思义  如实善修行

  次第三慧圆  余教皆无此

  唯独牛王仙  妙契真圆理

  斯教不勤修  宁有怨过此

  暂闻除渴爱  邪见信心生

  听者发喜心  依斯具净戒

  诞应时咸喜  成长世皆欢

  大化利群生  示灭兴悲感

  赞咏除众毒  忆念招欣庆

  寻求发慧明  解悟心圆洁

  遇者令尊贵  恭侍胜心生

  承事感福因  亲奉除忧苦

  尸罗具清洁  静虑心澄寂

  般若圆智融  恒沙福所集

  尊容及尊教  及尊所证法

  见闻思觉中  此宝最殊胜

  漂流作洲渚  害己恒为护

  怖者作归依  引之令解脱

  净戒成妙器  良田生胜果

  善友能饶益  慧命由此成

  行恩及和忍  见者咸欣悦

  广集仁慈心  功德无边际

  身口无过恶  爱敬由之生

  吉祥众义利  咸依善逝德

  导师能善诱  堕慢使翘勤

  等持调曲心  迷途归正道

  善根成熟者  驾驭以三乘

  [怡-台+龍]悷不调人  由悲故暂舍

  于遭厄能设  安乐劝善修

  悲愍苦众生  利乐诸群品

  违害兴慈念  失行者生忧

  暴虐起悲心  圣德无能赞

  恩深于罔极  举世所咸知

  于此返生怨  尊恒起慈愍

  亡身救一切  自事不生忧

  于诸崩堕人  亲能为援护

  二世行恩造  超过诸世间

  于闇常照明  尊为慧灯炷

  人天所受用  随类有差殊

  唯尊正法味  平等无差别

  不观于氏族  色力及年华

  随有善根人  求者皆蒙遂

  广现诸希有  无缘起大慈

  圣众及人天  合掌咸亲近

  呜呼生死畏  佛出乃光晖

  饶益诸众生  皆能满其愿

  恶人与共处  摧乐取忧危

  谤恼害其身  犹如受胜德

  为物行勤苦  曾无染著心

  世尊希有德  难以名言说

  尊游险恶道  马麦及牛锵

  苦行经六年  安受心无退

  尊居最胜位  悲愍化群生

  纵遇轻贱人  身语逾谦敬

  或位尊贵主  曾无憍慢心

  屈己事众生  卑恭如仆使

  机情亿万种  论难百千端

  如来慈善音  一答疑皆断

  恩深过覆载  背德起深怨

  尊观怨极境  犹如极重恩

  怨于尊转害  尊于怨转亲

  彼恒求佛过  佛以彼为恩

  邪宗妒心请  毒饭与火坑

  悲愿化清池  变毒成甘露

  以忍调恚怒  真言销谤毁

  慈力伏魔怨  正智降邪毒

  群迷从旷劫  习恶以性成

  唯尊妙行圆  一念翻令善

  温柔降暴虐  惠施破悭贪

  善语伏粗言  唯尊胜方便

  难提摧巨慢  鸯掘起慈心

  难调能善调  谁不赞希有

  唯尊圣弟子  法味自怡神

  草座以为安  金床非所贵

  善知根欲性  摄化任机缘

  或有待其请  或无问自说

  初陈施戒等  渐次净心生

  后谈真实法  究竟令圆证

  怖畏漂流处  唯佛可归依

  勇猛大悲尊  拯济诸群品

  身云遍法界  法雨洒尘方

  应现各不同  随机故有异

  善净无违诤  唯尊可承奉

  广利诸人天  咸应兴供养

  身口无起作  善化遍群方

  所说妙相应  此德唯尊有

  久修三业净  妙瑞现无边

  普观诸世间  曾无此胜德

  况于极恶者  纯行最上悲

  广利诸众生  勇猛勤精进

  声闻知法者  于尊恒奉事

  设使证涅槃  终名为负债

  彼等诸圣众  为己而修学

  由舍利生心  不名还债者

  无明睡已觉  悲观遍群方

  荷负起翘勤  圣善宜亲近

  魔怨兴恼害  佛力已能除

  无畏功德中  斯但显少分

  悲心化一切  圣意绝希求

  利乐无不施  能事斯皆毕

  如来胜妙法  若或可迁移

  调达与善星  不应投此教

  无始流转中  互为不饶益

  由斯佛出世  开示化众生

  鹿苑度俱邻  坚林化须跋

  此土根缘尽  更无余债牵

  法轮久已转  觉悟诸群迷

  恒沙受学人  皆能利三有

  以胜金刚定  自碎坚牢身

  不舍于大悲  自化犹分布

  二利行已满  色法两身圆

  救摄一阐提  双林显佛性

  悲心贯三有  色像应群方

  粟粒以分身  尔乃居圆寂

  善哉奇特行  希有功德身

  大觉诸法门  世所未曾有

  流恩遍含识  身语恒寂然

  凡愚背圣恩  于尊兴谤怒

  法聚宝藏真无际  德源福海实难量

  若有众生曾礼尊  礼彼亦名为善礼

  圣德神功无有尽  我今智劣喻微尘

  欲赞如来功德山  望崖怯退由斯止

  无量无数无边境  难思难见难证理

  唯佛圣智独了知  岂是凡愚所能赞

  一毫一相充法界  一行一德遍心源

  清净广大喻芳池  能疗众生烦恼渴

  我赞牟尼功德海  凭斯善业趣菩提

  普愿含生发胜心  永离凡愚虚妄识

  一百五十赞佛颂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三·唐慧琳
  卷第十八·宗密
  [第五品]谛双论·佚名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二(末)(论第二)·智周
  梵天品第一·佚名
  卷之十三·铁壁慧机
  折疑论卷第一·佚名
  弘明集卷第十二·僧祐
  阿吒薄呴付嘱咒·佚名
  八识规矩颂讲录·太虚
  卷八十·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十六卷·安慧
   第七十二則 百丈問雲巖·胡兰成
  卷第十二·李通玄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三十一·彭定求

        卷531_1 【太和初靖恭里感事】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卷531_2 【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

  • 卷四百八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八十二李绅宿越州天王寺太和八年自浙东观察使又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始发州郭越人父老男女数万携壶觞至江津相送海隅布政慙期月江上沾巾媿万人休【一作才】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壶冰

  • 卷四百四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八白居易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自从为騃童直至作衰翁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有营非了义无着是真宗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

  • 周邦彦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绍圣四年(1097)还

  • 帝纪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房玄龄

    穆皇帝讳聃,字彭子,康帝子也。建元二年九月丙申,立为皇太子。戊戌,康帝崩。己亥,太子即皇帝位,时年二岁。大赦,尊皇后为皇太后。壬寅,皇太后临朝摄政。冬十月乙丑,葬康皇帝于崇平陵。十一月庚辰,车骑将军庾冰卒。 永和元年春正

  • 志七 乐志下·薛居正

    周广顺元年,太祖初即大位,惟新庶政,时太常卿边蔚上疏请改舞名,其略云:“前朝改祖孝孙所定十二和之名,文舞曰《治安之舞》,武舞曰《振德之舞》,今请改《治安》为《政和之舞》,《振德》为《善胜之舞》。前朝改贞观中二舞名,文舞曰

  • 卷三百五十七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起神宗元豐八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癸亥朔,羣臣臨于福寧殿,詔再觀大行皇帝畫像于集英殿。以前像未肖故也。   甲子,詔給度僧牒百道,修相國寺塔【一】。   乙丑,詔:梁從政改遙郡防禦使,吴靖方改遙郡團練使,並特與見寄

  • 卷一百八十九 嘉祐四年(己亥,1059)·李焘

      起仁宗嘉祐四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丙申朔,日有食之,遣官祭社。知制誥劉敞言:「臣前論先期避殿不中古典【一】,未蒙省察。今又聞遣官祭社,稽之於經,亦未見此禮。蓋社者,上公之神,羣陰之長,故曰日食則伐鼓於社,所以責

  • 卷十二各家经管纪略·刘若愚

    王体乾名下管文书官人薛光祚,天寿山某陵掌印,今闲住;田玉曾任文书房,闲住,逆贤感之,起升为正阳门提督,天启七年十一月升秉笔,今闲住;赵本政曾任乾清宫管事,掌尚衣监印,日在御前,后为李永贞所忌,差往高桥督修关帝庙工程,今上登极复管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前汉书续集卷下·佚名

    却说吕后见惠帝归天了,令郦商等伏兵内门。第三日,文武来朝,却见内门闭,众文武内外交闹,文武甚惊。自帝崩,前后六七日,有王陵,陈平商议间:“内门紧闭,如之奈何?”二人话间,见一人提辔而来,下马参拜二相,却是樊亢。拜毕,陈平曰:“谁如您

  • 提要·阿桂

    【臣】等谨按兰州纪略二十一卷乾隆四十六年奉勅撰考囘人防处中国介在西北边者尤犷猂然其教法则无异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即彼相沿之规制也其祖国称黙德那其种类则居天山之南北后凖噶尔据有山北乃悉避处于山南今自哈宻吐

  • 卷九十七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七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外戚列传第六十七上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

  • 南唐书卷十二·陆游

    宋 陆防 撰孟陈韩朱列传第九孟坚始事建州王延政为将保大初查文徽讨王氏之乱坚来降文徽即以兵付之出奇鏖击有功及冯延鲁之攻福州也坚亦在兵间吴越援兵自海道至阻淖不得登岸延鲁不知兵急于破敌欲敛兵诱而蹙之坚谏曰

  • 卷四十六·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十六宋 陳祥道 撰碑【碑石為之鄭氏釋聘禮曰設碑近如堂深】公食大夫禮庶羞陳于碑内庭實陳于碑外燕禮賓自碑内聽命聘禮醯醢百甕夾碑十分以為列賓自碑内聽命祭義曰君牽牲入廟

  • 卷之十五·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十五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书问与丰主源忠真老居士自开善道晤随即言别不觉秋复冬矣每想高谊厚款何日而忘仲冬二日远辱书物愈添愧赧居士治定元勋奕叶贵重为国为民大展

  • 童子礼·屠羲时

    《童子礼》,明代屠羲时所撰。 从《礼记·少仪》始,记录儿童举止言行的规条的书很多。屠羲时在前人提出的规条的基础上,总结加工,提出了“检束身心之礼”、“入事父兄、出事师尊痛行之礼”、“书堂肄业之礼”三方面的要求,

  • 甚希有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佛于鹫峰山,应阿难之问而说。内容叙述建造佛塔供养佛之舍利子,其功德远较供养四方僧殊胜。又本经与梁代真谛所译无上依经之校量功德品及嘱累品,系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