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善男子。我又善知一切聲論。音聲語言。內外因起。名字訓釋。普遍無窮。假使帝釋。於梵王所。聽受聲明。盡其天壽。足滿千歲。亦不能知聲論邊際。我一念頃。以此算法。悉能了知。盡其源底。善男子。彼復教我菩薩算法。所謂百千為一洛叉。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矜羯羅矜羯羅為一阿伽羅。阿伽羅阿伽羅為一微濕伐羅。微濕伐羅微濕伐羅為一鉢囉伐羅。鉢囉伐羅鉢囉伐羅為一鉢囉麼。鉢囉麼鉢囉麼為一婆嚩羅。婆嚩羅婆嚩羅為一阿婆羅。阿婆羅阿婆羅為一多婆羅。多婆羅多婆羅為一獶鉢彌耶。獶鉢彌耶獶鉢彌耶為一阿枲摩。阿枲摩阿枲摩為一普摩。普摩普摩為一禰摩。禰摩禰摩為一阿婆鈐。阿婆鈐阿婆鈐為一微婆伽。微婆伽微婆伽為一微婆奢。微婆奢微婆奢為一沒哩嚩迦。沒哩嚩迦沒哩嚩迦為一那賀羅。那賀羅那賀羅為一毘邏伽。毘邏伽毘邏伽為一彌嚩伽。彌嚩伽彌嚩伽為一毘伽婆。毘伽婆毘伽婆為一僧羯邏摩。僧羯邏摩僧羯邏摩為一毘薩羅。毘薩羅毘薩羅為一毘贍婆。毘贍婆毘贍婆為一慈汦伽。慈汦伽慈汦伽為一毘盛伽。毘盛伽毘盛伽為一毘嚕陀。毘嚕陀毘嚕陀為一微皤訶。微皤訶微皤訶為一微薄帝。微薄帝微薄帝為一毘佉擔。毘佉擔毘佉擔為一都邏那。都邏那都邏那為一阿覩[里*也]。阿覩[里*也]阿覩[里*也]為一嚩邏那。嚩邏那嚩邏那為一微皤蘭。微皤蘭微皤蘭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為一微覩羅。微覩羅微覩羅為一奚婆羅。奚婆羅奚婆羅為一陀嚩羅。陀嚩羅陀嚩羅為一微度栗娜。微度栗娜微度栗娜為一奢彌陀。奢彌陀奢彌陀為一儞[口*尸]嚩囉。儞[口*尸]嚩囉儞[口*尸]嚩囉為一微者囉。微者囉微者囉為一微舍囉。微舍囉微舍囉為一微儞薩多。微儞薩多微儞薩多為一阿瓢孽哆。阿瓢孽多阿瓢孽哆為一微悉步多。微悉步多微悉步多為一泥嚩囉。泥嚩囉泥嚩囉為一波哩殺陀。波哩殺陀。波哩殺陀為一微目差。微目差微目差為一鉢哩哆。鉢哩哆鉢哩哆為一喝哩多。喝哩多喝哩多為一阿嚕迦。阿嚕迦阿嚕迦為一印[寧*吉]哩耶。印[寧*吉]哩耶印[寧*吉]哩耶為一系嚕迦。系嚕迦系嚕迦為一奴嚩那。奴嚩那奴嚩那為一何嚕那。何嚕那何嚕那為一婆嚕陀。婆嚕陀婆嚕陀為一謎嚕陀。謎嚕陀謎嚕陀為一乞羼耶。乞羼耶乞羼耶為一阿差目多。阿差目多阿差目多為一翳嚕婆耶。翳嚕婆耶翳嚕婆耶為一微麼嚕耶。微麼嚕耶微麼嚕耶為一曼弩婆耶。曼弩婆耶。曼弩婆耶為一微灑馱耶。微灑馱耶微灑馱耶為一三麼陀。三麼陀三麼陀為一鉢囉麼囉

。鉢囉麼怛囉鉢囉麼怛囉為一阿囉麼怛囉。阿囉麼怛囉阿囉麼怛囉為一勃麼怛囉。勃麼怛囉勃麼怛囉為一阿畔麼怛囉。阿畔麼怛囉阿畔麼怛囉為一伽麼怛囉。伽麼怛囉伽麼怛囉為一那麼怛囉。那麼怛囉那麼怛囉為一奚麼怛囉奚麼怛囉奚麼怛囉為一鞞麼怛囉。鞞麼怛囉鞞麼怛囉為一鉢囉麼怛囉。鉢囉麼怛囉鉢囉麼怛囉為一尸麼怛囉。尸麼怛囉尸麼怛囉為一翳囉。翳囉翳囉為一薜羅。薜羅薜羅為一帝羅。帝羅帝羅為一偈羅。偈羅偈羅為一窣步囉。窣步囉窣步囉為一制羅耶。制羅耶制羅耶為一泥羅。泥羅泥羅為一計羅。計羅計羅為一細羅。細羅細羅為一媲羅。媲羅媲羅為一謎羅。謎羅謎羅為一娑邏茶。娑邏茶娑邏茶為一謎嚕陀。謎嚕陀謎嚕陀為一冥嚕陀。冥嚕陀冥嚕陀為一契嚕陀。契嚕陀契嚕陀為一摩覩羅。摩覩羅摩覩羅為一珠嚕哆。珠嚕哆珠嚕哆為一娑母羅。娑母羅娑母羅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為一迦麼羅。迦麼羅迦麼羅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為一阿婆囉。阿婆囉阿婆囉為一系嚕婆。系嚕婆系嚕婆為一吠嚧婆。吠嚧婆吠嚧婆為一迦澁嚩羅。迦澁嚩羅迦澁嚩羅為一何婆羅。何婆羅何婆羅為一毘婆囉。毘婆囉毘婆囉為一那婆羅。那婆羅那婆羅為一寧畔多。寧畔多寧畔多為一摩婆羅。摩婆羅摩婆羅為一娑囉那。娑囉那娑囉那為一勃邏摩。勃邏摩勃邏摩為一勃邏麼那。勃邏麼那勃邏麼那為一微伽摩。微伽摩微伽摩為一鄔波跋多。鄔波跋多鄔波跋多為一儞哩泥捨。儞哩泥捨儞哩泥捨為一阿差耶。阿差耶阿差耶為一三姥馱三姥馱三姥馱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為一阿嚩摩娜。阿嚩摩娜阿嚩摩娜為一優鉢羅優鉢羅優鉢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阿婆儉弭耶。阿婆儉弭耶阿婆儉弭耶為一孽[亭*也]孽[亭*也]孽[亭*也]為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為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善男子。我復以此菩薩所知算數之法。分別算知無數由旬廣大沙聚顆粒多少。亦能算知十方盡虛空所有世界種種安立差別次第。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廣狹大小種種分量及以名字差別不同。所謂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諦名。一切業名。一切菩薩名。一切眾生名。皆悉了知通達無礙。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能知一切諸眾生數。及知一切諸眾生名。能知一切法品類數。及知一切法品類名。能知三世諸時劫數。及知三世諸時劫名。能知一切諸如來數。及知一切諸如來名。能知一切諸菩薩數。及知一切諸菩薩名。亦能算知一切世界染淨成壞相續次第。一切時分日月年劫相續次第。一切諸佛出興名號相續次第。一切諸佛所轉法輪相續次第。一切菩薩發心行道相續次第。一切菩薩成熟眾生相續次第。一切眾生所造因業相續次第。一切眾生所受果報相續次第。如是乃至一切名相展轉出生無盡緣起相續次第。如是菩薩所得算數自在法門。自利利他廣大饒益。能令眾生隨順悟入次第成熟究竟解脫。而我何能說其功德。示其所行。顯其境界。彰其勝力。辨其樂欲。宣其助道。發其大願。闡其妙行。演其諸度。讚其清淨。開其殊勝智慧光明。如是菩薩所有功德。乃至少分。尚不能知。豈能盡知一切諸佛勝妙威神大功德海。圓滿一切諸佛福智寶聚波羅蜜果。證悟諸佛如燈照現無礙法界。演說諸佛廣大清淨自在法輪。遊戲諸佛最勝甚深三昧境界。覺了諸佛神通明智解脫法門。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海別住。有優婆夷。名辨具足。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踊躍。生尊敬心。獲得希有信樂寶心。成就廣大利眾生心。悉能明見一切諸佛出興次第。降生成道。說法涅槃。最勝清淨究竟圓滿。悟入甚深微妙智慧。普於諸趣。皆隨現身。了知三世差別境界。獲得無盡大功德藏。放大智慧自在光明。開三有城所有關鍵。趣向佛智究竟菩提。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隨順思惟善知識教。正念觀察。慇懃渴仰。心無厭足。猶如巨海。受大雲雨。吞納眾流。作是念言。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如秋滿月。凡所照觸身意清涼。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獸熱渴。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善知識教。如日珠輪。照引眾生。至法寶處。善知識教。如閻浮樹。開敷一切福智華果。善知識教。如大龍王。自在興布妙法雲雨。善知識教。如妙高山。積集種種無漏功德。三十三天莊嚴止住。善知識教。如天帝釋。功德諸天所共圍遶。能破愛見阿脩羅軍。如是思惟。漸次前行。至海住城。周遍求覓此優婆夷。時彼眾人。咸告之言。善男子。彼優婆夷。在此城內住自宅中。善財聞已。即詣其門。合掌而立。見其舍宅。廣博殊麗。種種莊嚴。眾寶垣牆。周匝圍遶。四面皆有寶莊嚴門。善財入已。見優婆夷。處於寶座。妙年盛色。容貌端嚴。不御華瓔。素服垂髮。威光殊特。人所樂見。除佛菩薩。餘無能及。有勝威力。有廣大心。令諸眾生見聞親近。咸生尊重愛敬之心。於其宅中。敷十億座。超諸人天一切所有。皆是菩薩業力所成。宅內無有衣服飲食。及餘嚴具。但於其前。置一小器。復有十千童女圍遶。一切妙寶莊飾其身。言音和雅。常侍左右。瞻仰承順。情無厭怠。身出妙香。普熏城內。及遍虛空。一切人天。聞其香者。於菩提心。皆不退轉。其餘眾生。遇斯香者。身心柔軟。無怒害心。無怨結心。無慳嫉心。無諂誑心。無險曲心。無貪愛心。無瞋恚心。無幻偽心。無下劣心。無高慢心。無邪僻心。無障礙心。無執著心。住平等心。起大慈心。發利益心。住律儀心。離貪求心。聞其聲者。歡喜踊躍。見其身者。悉離貪染爾時善財。即前頂禮優婆夷足。右遶恭敬。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盡福德莊嚴藏解脫門。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如應為出種種甘美上好飲食。色香味觸悉皆充足。善男子。我此器中所出飲食。假使百眾生。千眾生。百千眾生。億眾生。百億眾生。千億眾生。百千億眾生。那由他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假使閻浮提。極微塵數眾生。一四天下極微塵數眾生。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極微塵數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眾生。假使十方一切世界極微塵數眾生。隨其欲樂。悉令充滿。飢渴消除。身心安樂。智慧增長。然其飲食。無有窮盡。亦不減少。如出飲食。乃至能出種種床座。種種敷具。種種繒綵。種種衣服。種種車乘。種種幢幡。種種軒蓋。種種華鬘。種種瓔珞。種種珍寶。種種散香。種種丸香。種種塗香。種種燒香。種種末香。乃至種種如法資具。隨其來者。普心給施。不擇怨親貴賤貧富。如所意願。悉令豐足。皆於我所。生尊重心。生恭敬心。生無厭心。生調伏心。善男子。假使東方一世界中所有眾生。修習聲聞獨覺乘者。食我食已。皆證聲聞獨覺乘果。住最後身。如一世界。如是次第。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億世界。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百千億那由他世界。閻浮提極微塵數世界。一四天下極微塵數世界。小千世界極微塵數世界。中千世界極微塵數世界。大千世界極微塵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修習聲聞獨覺乘者。食我食已。皆證聲聞辟支佛果。住最後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又善男子。如東方一世界。乃至不可說不說

佛剎極微塵數世界。其中所有最後身菩薩。食我食已。皆詣最勝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所有一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其中所有最後身菩薩。食我食已。皆得往詣最勝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善男子。汝見我此十千童女眷屬以不。答言已見。優婆夷言。善男子。今我所有菩薩眷屬百萬阿僧祇。此十千童女而為上首。皆悉與我行同類行。同一大願。同一善根。同出離道。同清淨解。同清淨信。同清淨念。同清淨趣。同清淨智。同無量覺。同淨諸根。同普遍心。同廣大心。同所行境。同所證理。同決定解。同明了法。同淨妙色。同無量力。同最精進。同正法音。同隨類音。同清淨音。同第一音。同讚功德。同清淨業。同清淨報。同廣大慈。同普遍悲。同普救護。同遍成熟。同淨身業。隨緣現起。如所應見。皆令歡喜。同淨語業。於法自在。隨俗訓釋。宣布法化。同能普詣諸佛道場。同能普往一切佛所。供養承事。同現覺智。悉解諸佛差別法門。同得安住一切菩薩清淨行地。善男子。是十千童女。能取此食。於一念頃。遍至十方。供養一切住最後身諸大菩薩。及供一切聲聞獨覺。乃至遍詣十方世界諸餓鬼趣。皆令充足。除其飢渴。善男子。此十千童女。又取我食。能於天中。充足天食。亦於龍中。充足龍食。乃至能於人非人中。隨其所須。施諸飲食。悉令充足。我此器中。曾無減少。何況有盡。善男子。且待須臾。汝當自見。說是語時。善財即見無量眾生從四門入。皆優婆夷本願所請。既來集已。敷座令坐。隨其所須。給施飲食。乃至種種上妙資具。悉皆充足。令諸眾生心生歡喜。安隱適悅。互相慶慰。而此器中所出之物。無減無盡。時優婆夷。作此施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無盡福德莊嚴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無盡福德大莊嚴藏。甚深無底猶如大海。廣大無際猶若虛空。滿眾生心如如意珠。所求皆得如大寶聚。擁護一切如輪圍山。長諸善根如大雲雨。守護法藏猶如關鑰。普集法寶如妙高山。破無明闇猶如燈燭。普蔭群生猶如高蓋。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城。名為大有。彼有長者。名

具足智。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得菩薩無盡莊嚴福德藏解脫門已。隨順思惟彼福德大海。觀察彼福德虛空。向彼福德聚。登彼福德山。攝彼福德藏。飲彼福德泉。游彼福德池。淨彼福德場。見彼福德藏。入彼福德教。開彼福德眼。行彼福德道。植彼福德種。漸次而行。至大有城。周遍詢求明智居士。於善知識。心生渴仰。念善知識。心無間斷。慕善知識。志樂堅固。方便求見諸善知識。常無厭足。願得承事諸善知識。精勤匪懈。以善知識。熏修其心。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滿眾善。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生眾福。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長眾行。知由依止善知識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知由依止善知識故。清淨一切菩薩諸根。如是思惟。長其善根。深其志樂。益其德本。廣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賢道。照明一切諸佛正法。增長菩薩所有行願。明照如來十力智光。爾時善財。見彼居士。在於城內市四衢道。七寶臺上。處於眾寶莊嚴之座。其座妙好無數清淨如意寶王。以為其身。種種金剛帝青摩尼。以為其足。寶繩珠網以為交絡。無垢藏摩尼寶而校飾之。復以五百妙寶形像而為莊嚴。敷天寶衣。建天幢幡。張大寶網。施大寶帳。閻浮檀金以為其蓋。淨瑠璃寶以為其竿。令人執持。以覆其上。鵝王羽翮以為其扇。白犛牛尾以為其拂。悉以離垢妙寶莊嚴。天諸童子。執侍左右。熏眾妙香。雨眾天華。晝夜常奏五百樂音。其音美妙。過於天樂。眾生聞者。無不歡悅。十千眷屬前後圍遶。色相端嚴。人所喜見。天莊嚴具。以為嚴飾。出過天人。最勝無比。悉已成就菩薩志欲。皆與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對。承其教命。時彼城內一切眾生。及虛空中所有天眾。於居士所。生隨順心。生愛樂心。生歡喜心。以心隨順歡喜。愛樂善知識故。即起一切天拘蘇摩妙寶華雲。普雨一切天拘蘇摩妙寶華雨。是諸人天。亦與居士。往昔同種清淨善根。爾時善財。見是事已。前禮其足遶無數匝。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為利樂諸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令一切眾生滅除苦難故。為令一切眾生究竟安樂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死海故。為令一切眾生入法寶洲故。為令一切眾生枯竭愛河故。為令一切眾生起大慈悲故。為令一切眾生捨離貪著故。為令一切眾生渴仰佛智故。為令一切眾生越度生死大曠野故。為令一切眾生愛樂諸佛勝功德故。為令一切眾生出三界城故。為令一切眾生入一切智城故。以如是等種種利益。發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而能攝護一切眾生。為諸眾生作依止處。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居士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為如是利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難得。若能發心。是人則能求菩薩行。心無動轉。值遇善知識。心無厭足。親近善知識。心無勞倦。承事善知識。心無憂慼。供養善知識。終不退轉。愛念善知識。終不放捨。渴仰善知識。無暫懈息。求覓善知識。無時憩止。行善知識教。未曾怠惰。稟善知識命。心無誤失。善知識者。有大威力。難得親近承事供養。若能給侍瞻禮讚歎。心無憂悔。則得具足一切功德。不為煩惱毒亂其心。善男子。汝見我此十千眷屬眾會人不。答言已見。居士言。善男子。我已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如來家。增長白法。安住無量諸波羅蜜。學佛十力。離世間種。住如來種。壞生死輪。轉淨法輪。滅三惡趣。住正法趣。如是等諸菩薩行。悉能成就。普能救護一切眾生。善男子。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一切眾生。凡有所須。悉滿其願。所謂須食與食。須飲與飲。如是種種衣服。瓔珞。華鬘。繒綵。燒香。塗香末香。金銀真珠。珍奇眾寶。種種幢幡。種種軒蓋。房舍屋宅。倚臥之具。種種燈燭。病緣湯藥。種種船舫。象馬車乘。奴婢牛羊。及諸侍使。如是一切資生之物。亦復能與。天冠寶飾。髻中明珠。乃至所愛妻妾男女。眼耳鼻舌。皮肉骨髓。身體手足。不揀貧富貴賤好醜。隨其來意。皆悉與之。乃至為說真實妙法。使令修證究竟圓滿。善男子。且待須臾。汝當自見。說是語時。無量眾生。從種種方所。種種世界。種種國土。種種城邑。種種聚落。種種居處。形類差別。愛樂不同。其數無量。皆以菩薩往昔願力。俱來集會。爾時居士。知眾雲集。普遍觀察。繫念須臾。仰視虛空。如其所須。悉從空下。相續流入居士掌中。隨諸眾會。一切願求皆手授與。普令滿足。既滿願已。生大歡喜。身色光悅。心意調柔。堪任受化。然後為說種種妙法。所謂為得充足諸美食者。與說種種集福德門。演說一切離貧窮行。演說富饒甘露財行。演說法智大尊重行。演說相好莊嚴身行。成就威德降魔怨行。成就法喜禪悅食行。增長成就難屈伏行。善能了達無上食行。令得常命色力安辯具足法門。為得充足諸好飲者。與其說法。令於生死。捨離渴愛。欣樂佛乘。入深法味。為得充足諸上味者。與其說法。皆令具足充滿法味。證得如來味中上味。為得充足種種舟船及車乘者。與其宣說出離法門。皆令越度生死大海。載於最勝無上大乘。為得充足諸衣服者。與其說法。令得清淨慚愧之衣。乃至如來清淨妙相。金色皮膚。如是一切資生之物。隨意與之。靡不周贍。然後悉為如應說法。隨其所宜。各令悟入無上清淨。智慧法門。既聞法已。還歸本處。爾時居士。為善財童子。顯示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已。告言。善男子。我唯知此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寶手。遍覆十方一切世界。為供養佛。普施眾生以自在力。興種種色寶雲。雨種種色寶雨。所謂種種色瓔珞。種種色寶冠。種種色妙鬘。種種色世服。種種色法衣。種種色嚴具。種種色寶華。種種色妙香。種種色塗香。種種色末香種種色樓閣。種種色寶蓋。種種色幢幡。種種色音樂。其聲美妙。歌讚佛法。乃至種種資生之具。普遍一切眾生住處。充滿一切佛剎道場。悉以供養一切諸佛。亦為成熟一切眾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諸功德自在神力。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師子宮。彼有長者。名尊法寶髻。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歡喜踊躍。深自慶幸。知因一切善知識故。圓滿功德。於善知識。尊重謙卑。如弟子禮。作如是念。由此居士開悟於我。令我得聞希有之法。由是思惟。不斷愛念善知識見。不壞尊重善知識心。常樂受行善知識教。決定信順善知識語。敬善知識。展轉增勝。事善知識。心無退轉。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二十六·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六·澄观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十二·净挺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序·法藏
  卷一百二十九·佚名
  卷三百九十·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佚名
  卷五百九十八·佚名
  忍辱品第十二·佚名
  佛教心理学浅测佛教心理学浅测·梁启超
  第六次研究会·太虚
   第七十八則 開士忽悟水因·胡兰成
  须阇提缘品第五十二·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八·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九(末)·窥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坦然·唐圭璋

      风流子   东君虽不语,年华事、今岁恰如期。向寒雨望中,晓霜清处,领些春意,开两三枝。又不是、山桃红锦烂,溪柳绿摇丝。别是一般,孤高风韵,绛裁纤萼,冰剪芳蕤。   清香还有意,轻飘度勾引,几句新诗。须是放怀追赏,莫恁轻离

  • 一些说明·老舍

    (一)此剧系根据萧崇素同志整理的藏族民间故事《青蛙骑手》改编的。在此谨向萧崇素同志致敬致谢!(二)因对西藏古今习俗都不甚熟悉,所以剧中并未强调地方色彩。排演时可以西藏为背景,亦可放在别的地方。人物皆无名,如有必要,可斟

  • 丙集第三·钱谦益

    王威宁越一十五首【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酌】相逢无奈又离群,樽酒休辞饮几巡。自笑年来尝送客,不知身是未归人。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别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次赵广文韵】

  • 第八出 知津得渡·丁耀亢

    (净扮左慈、昆仑奴同上)桑田变海海成田,一局棋收几度迁。若要铁船能过海,先寻枯海后寻船。何生,何生!你梦好醒也。(生大叫上)大海何曾干,旧船原自止。不遇吞舟鱼,安知幻如此?(净)我且问你;你既堕入鱼腹,因何得出?(生)我进

  • 明诗平论二集卷十一·朱隗

    五律三舒忠谠十四首 华 淑四首陈函辉二首卢世二首黄景昉九首郑元勋一首阎尔梅三首陈名夏十五首方以智四首万寿褀一首陈子龙十四首 顾梦游三首吴伟业三首单 恂三首周 鼒二首吕 阳一首朱 灏二首陆彦龙二首曾异撰

  • 苏颋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苏颋(670—727 )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武则天朝进士,袭封许国公。开元间居相位时,与宋璟合作,共理政事,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 当时和张说(封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原有集,已佚,现存《苏廷硕集》,系后人

  •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司马迁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

  • 列传七·薛居正

    姚顗,字伯真,京兆万年人。曾祖希齐,湖州司功参军。祖宏庆,苏州刺史。父荆,国子祭酒。顗少蠢,敦厚,靡事容貌,任其自然,流辈未之重,唯兵部侍郎司空图深器之,以女妻焉。顗性仁恕,多为仆妾所欺,心虽察之,而不能面折,终身无喜怒。不知钱百

  • ●卷中·皇甫谧

      ○汉阴丈人  汉阴丈人者,楚人也。子贡适楚,过汉阴,见丈人为囿,入井抱瓮而灌,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机於此,后重前轻,挈水若抽,其名为槔,用力寡而见功多。”丈人作色而笑曰:“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

  • 卷之九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九○六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覆改建文澜阁并商等呈请缴缮书银两折·佚名

    九○六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覆改建文澜阁并商等呈请缴缮书银两折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闽浙总督管浙江巡抚臣陈辉祖谨奏,为奏覆事。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准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尚书和<珅>字寄,七月初八日奉上谕:四库

  •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九·丁传靖

    文天祥 陆秀夫 谢枋得 张世杰 汪立信 文天祥大父梦一儿乘紫云而下,已而复上行,生天祥,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行,字履善。及廷试第一,理宗见其名曰:&ldquo;天之祥,乃宋之瑞也。&rdquo;字之曰宋瑞。南宋杂事诗注 宝祐登科录,一甲

  •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五·吴振棫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顺治癸巳元旦,大宴毕,复宴内三院辅臣学士及部、院、卿、寺、堂上官、国子监祭酒、六科都给事中、各掌道御史于保和殿。十一年端阳节,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

  • 食货一三·徐松

    免役原书注云:「此本缺治平四年至元丰八年一卷。免役,副本。所缺见后卷六五之一,凡二十六页,以下全同。此卷惟文有小异同,更可互校。又淳熙至嘉泰凡二十一页,在一五八册内,卷六六之二一为前二卷,所缺其六六之三二,亦与二卷重复

  • 卷二十·吕祖谦

    <经部,春秋类,左氏博议钦定四库全书左氏博议卷二十宋 吕祖谦 撰秦伯使西乞术来聘【文十二年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伐晋防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主人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七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七卷提婆设摩阿罗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所缘缘蕴第四之二诸色界系善心。有能了别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若粗若苦若障。若静若妙若离。若如病若如痈。若如箭若恼害。若无常若苦若空若无

  • 卷第十三·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三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念处品第六行一道。众生清净。远离忧悲。灭尽苦恼。得证涅槃。断除五盖。修四念处。何谓一道。独处闲静乐于精勤。不乐诸业。不乐非业。不行无义语。

  •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观自在菩萨往昔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