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得胜师助伴速获悉地分第一

尔时药叉主金刚手菩萨。有大慈悲愍于后世。放千光明端心而住。于是妙臂菩萨。以持诵者于一切真言明。得成就义不成就义。一心敬礼彼药叉主金刚手菩萨。而发问言。菩萨我见世间有持诵人。斋洁清净精勤修行。于真言明而不成就。菩萨如日舒光无所不照。唯愿哀愍说彼因缘。云何彼持诵人。虽复精勤最上第一。于诸真言上中下法由不能成。云何修因而不得果。莫是罪障而未灭除。惟愿菩萨说彼修持。得成就义及不成就义。诸障难事。菩萨如佛所言。智慧之明能灭痴暗。痴暗不灭明慧可弃。云何能使诸持诵人。于诸修行而无疑惑。菩萨云何诵持。及护摩等所作事业。诸真言王及诸贤圣不与成就。惟愿菩萨以大悲心。一一显说令无疑惑。菩萨为是法力无能耶。为所作非时耶。为种性非性耶。为真言字句阙剩耶。为修持轻慢耶。为供养不具耶。惟愿菩萨。于种种事及彼障难一一开说。使诸行人皆得晓了。

尔时金刚手菩萨。闻妙臂菩萨发如是正心利益言已。乃须臾间瞑。光明焰莲花眼。思惟观察已。告妙臂菩萨言。妙臂汝大慈悲利益众生。此心清净如夜满月。光明皎洁复无云翳。使诸行人不失正道。入佛境界到于彼岸。菩萨所作非求己乐。于他有情故无嫌害。见他苦恼如自苦恼。见他快乐自亦快乐。妙臂我观汝意为于有情。由若赤子问于此义。汝可谛听为汝解说。妙臂我今所说依于佛言。若有修行最上事业。修真言行求成就者。当须离诸烦恼。起于深信发菩提心。重佛法众信重于我。及复归命大金刚族。又复远离十不善业。于身口意凡所兴起。常离愚迷邪见等行。若求果报须有智慧。譬如农夫务其稼穑。于肥壤地而下焦种。虽功夫以时雨泽霶霈。以种子焦故无由得生。愚痴邪见亦复如是。凡诸行人所修事业。先须自心离彼邪见愚痴等事。不动不摇行十善法。乃至恒行一切善法。若有天魔阿修罗等。乃至罗刹种种鬼神之类食血肉者。以恶毒心行三界中恼害众生。于修行人使令散乱。若有行人乐于我法。修持诵习真言行者。彼等若见自然恐怖不能侵恼。若欲令彼种种大力天魔。及诸宿曜乃至种种鬼神。不能为障而降伏者。当须入彼三昧耶大曼拏罗。以其入彼诸天大力圣众所安住处。是故名为大曼拏罗。亦复须入大明王大真言等最胜曼拏罗。以其数入种种曼拏罗故。是为入彼诸佛菩萨大金刚族大明王等福聚之所。是为承事诸佛菩萨及明王等。便得如是佛菩萨等影之覆护。使彼作障天魔及阿修罗药叉。并诸龙鬼等无能侵恼。望持诵人所居之地不敢侵近。自然退散不为障难。所修上中下品成就之法。世间出世间一切真言等而易成就。盖以数数入彼诸曼拏罗及三昧耶等。承彼圣力而加护故。一切恶心自然破坏。既能入彼三昧耶大曼拏罗。仍须发勇猛心发菩提心。唯信于佛不信外道天魔等。若背此心持诵我法者。当得自坏。又复持诵行人求成就者先须求依阿阇梨戒德清净。无诸缺犯福德最胜者。若获此等阿阇梨禀受持诵。复自决志勇猛精进于所修持易得成就速获灵验。譬如种田须依好地。地既肥壤子实易得。若得胜师亦复如是。若或灵验难得是有宿业。应须随取胜地。或印沙为塔或积土等为塔。于中安像及藏舍利。当以种种香花灯涂妙幢幡盖。及以妓乐而为供养。复伸赞叹专注虔诚而作忏悔。忏悔毕已依前持诵。专注不间定获灵验。如是修行须具助伴。若无助伴修持是阙。譬如车行须全二轮。若阙一者。无由进趣。修行助伴亦复如是。若求助伴者。当求种族尊胜。形貌端严诸根不缺。心性调柔好修善法。智慧明利精勤勇猛。有大悲心恒乐布施。信重三宝承事供养。不归信于诸余外道及天魔等。此为住贤劫中。具足功德修行助伴。诸持诵人于诸修行。速获成就如此应知。

妙臂菩萨所问经选求胜处分第二

复次持诵行人。若欲修真言行求成就者。先求诸佛所说。佛及菩萨辟支声闻昔所住处。是为胜地。如是等处。常有天龙阿修罗等。而为守护供养恭敬。何以故以有天上人间。最圣丈夫曾所居止。得此地已持诵行人。亦要清净身心律仪具足。常此居止。若无此福地。秖得大河岸边或小河边或泉池侧。乃至陂泺有清流弥满。无诸水族毒恶之类。其侧亦得。其处但有莲华。乌钵罗花。及诸名花异果软草遍布。或是山中岩窟之所。是处清净。无诸师子猛兽可畏之类。得是处已。仍须垦掘深一肘量。除去荆棘瓦砾灰炭碱卤糠骨毛发虫窟之类。乃至掘深不能尽者。亦可弃之更求别处。如前垦掘一肘之量。别填净土于上立舍。用净土作泥内外泥饰。复以衢摩夷涂地于中坐卧。常在地上不用床榻之类。其室开门唯得向东向西或向于北。不得向南。如是造立舍已。随彼相应所作事业。于彼方所安置尊像。安尊像处先用种种妙香而涂饰之。其所尊像或以雕刻。或是铸成或是彩画。若是彩画先求净缕。拣去毛发织成其幅。量其大小长短相称。存两头缕不得截弃。既织成已。用香水渍渡复展令端正。然令画人蔬食澡浴。复受八戒内外清净运心起手。凡所用彩色。须求最上第一好者。无用皮胶。用诸香胶调和彩色。画像成已随应方面安置定已。用种种饮食香花灯涂作大供养。如无力广办随有供养。但要专注虔诚。信重赞叹礼拜供养。如是作已于此像前。所作所求速得成就。其持诵行人。将欲起首持诵。必先剃头澡浴著新净衣。其衣非用蚕丝亦不得白色。可用布及树皮草木之类。仍用赤土染坏其色。亦须受持乞食应器。其器可用娑罗木及于瓦器。乃至铜铁及匏瓠等。事持端正滑净光洁。不得疏漏及以缺坏。执此应器巡行乞食。凡乞食所可于聚落不近不远。多首陀处信重三宝。多有饮食之处。兼无外道婆罗门处。缘彼婆罗门执性无惭我慢所覆。又复外道若见行人。执持应器巡行乞食。修于佛法诵念真言者。便生嗔恚而欲障难。谓行人言。汝若本族婆罗门者。可修婆罗门法。奉行六法多闻净行。信重诸天为臣事王。亦须娶妻生男继种。若行此者是汝解脱。云何诵持释教真言信行佛法。行人若是刹帝利种。而作是言汝刹帝利种。应可奉行王法。绍继王位。云何诵持佛教真言。背自本宗而求解脱。乃至毗舍首陀之类。皆说本宗本事而得解脱。不合持诵佛教真言以求解脱。以嗔火烧心种种绮语。多作方便而为障难。恼乱行人使令退心。修正道者依时乞食。不同外道过午而食。凡乞食处勿往外道之家。及多外道之处。若论善恶因果之法。能造善法当证涅盘。若作恶业终堕苦趣。善恶之果非由种族。但为世间妄分别故。

复次众生无始以来。垢秽之身不由食净得身心净。诸恶远离常修善法。以此方得身心清净。譬如有人。身患疮故求药涂疮。唯望除差不望余故。行人吃食但为除饥不为适悦。又如有人陷于难处。饥饿所逼杀子而食。为除饥苦非贪滋味。行人吃食亦复如是。吃食之法由如秤物。物非轻重秤自平正。行人吃食亦复如是。不得过量亦勿减少。但可支持勿伤饥饱。又如朽舍换柱所免崩摧。以油膏辖贵在前进。行人吃食亦复如是。但为支持非为滋味。是故佛言欲界有情依食而住。又复行人虽吃食饮支持于身。恒观此身由如芭蕉无有坚实。常此制心不住贪爱。凡乞食时持钵巡行次第而乞。常须思念世尊所说。以智慧方便调伏六根勿令散乱。所睹妙色及诸尘境。是魔境界欲惑人心。凡修行人而起方便。宁以热铁烧刺两目。不以乱心贪视妙色。乃至殊常种种尘境。随缘乞食而不住著。常作比观调伏其心。默然乞食巡行他舍。无上中下远离取舍。然不往新产之家及多人饮酒之处。男女迷醉爱染之处。众多小儿戏乐之处。诸男女众聚会之处。戏伎男女作音乐处。乃至有恶犬处。如是等处皆不应往。乞得食已持还本处。洗足敷座然后可吃。其食未吃先分三分。一分奉于本尊而为供养。一施无碍。一乃自食依时而食。食毕盥漱使令清净。又须日三澡浴先自清净。然以香花灯涂。种种供养赞叹礼拜。所献尊像一切食饮。切须洁净离诸荤秽。每持诵时坐吉祥草。凡所供养如不办广大。但随力分奉于香花。所谓零陵香阏哩迦(二合)吉祥果。没哩(二合)贺帝吉祥草仍及莲花和合供养使得适意。行人持诵或行或坐得通思念。唯除卧时不许持念。念诵讫已。恒于六时思念功德。心无间断祈于圆满。

妙臂菩萨所问经分别数珠持心离障分第三

复次欲等烦恼与心合故。说为轮回。根本烦恼若除。由如清净玻胝迦宝。若离轮回乃名解脱。又如水本清净。于一刹那间尘能浑浊。亦如有情心源本净。于刹那顷被诸烦恼而为染污。

复次说于数珠。乃有多种。所谓菩提子金刚子。莲花子木槵子。及与[王*車]璖诸宝锡镴铜等。随取一物为珠数一百八。如是得已。持诵行人常保重之。凡持诵时于本尊前。依法安坐调伏诸根。端身自在不得隈倚。系念本尊及真言印契。收摄其心勿令散乱。然取数珠右手执持左手仰承。每诵真言一遍乃掐一珠。所持遍数恒须克定勿令少剩。持念之法令唇微动。勿使有声亦不露齿。一心专注勿令散动。有情之界居凡夫位。心如猿猴贪著诸境乐而不舍。又如大海被风所激。生起波涛不能自息。凡夫睹境亦复如是。常须收摄不令散动。勿令心源而有波浪。持诵行人若是疲倦。将欲昏睡恐其失念。即起经行或观四方以适神思。或用冷水洗其面目。既得醒爽复座持诵。行人若是怖于劳苦。心有移动便作是念。此身无主因业所受。无依无定随业流转。轮回八苦何处得免。至于寒暑饥渴蚤虱蚊虻。如是苦恼处处皆有。又复贪欲若盛。作白骨及烂坏不净之观。嗔恚若盛作慈悲观。无明若盛作缘起观。又复若遇冤家观如亲友知识。或复亲友知识忽作冤家。行者若是遇此冤亲境时。莫起分别憎爱之心。当住平等无著正念。又出道场时。不得与婆罗门吠舍首陀等语。又复不应与不男之人女人等语。何以故盖非乐法之侣。可与助伴同事等语。或是入触便利等事。便须入水澡浴使其洁净。或献香花灯涂赞叹供养。乃至持戒精进持诵修行。一切善法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众流皆归于海。既入海已咸成一味。集诸善因总趣佛果。无量福聚自然相随。譬如有人耕田种谷唯望子实不为藁干。既丰子实其于藁干自然而有。求趣佛果亦复如是。一切福乐不求自至。又持诵人不应为小而妨于大。或若有人来有来请便应答言。待我自得长寿。及其一切乐具此心满足。然后能满一切有情之愿。

又复行人当要远离世之八法。所谓善称恶称得利失利。赞叹毁谤苦乐等事。如是之法不得在心。还如大海不宿死尸。乃至刹那亦不同处。又如室中然灯为防风。故飘鼓若免光明即盛。如持诵人持诵真言。亦须勤勇加行若立。善法增长亦复如是。又持诵人要在摄心。不得歌舞戏乐。我人憍慢邪见邪染。嫉妒懈怠懒惰睡眠。及入喜会迷醉邪论及无义论。以至嗔怒恶口两舌。如是等事皆须远离。又复不得吃供养残食及鬼神残食。行人唯得食三白。及树果菜根乳酪浆等。及大麦面饼油麻滓。及种种麋粥等。又持诵行人当须昼夜精勤如法持诵。常于诸佛法僧及遗身舍利。恭信珍重诚心忏悔。愿一切先罪悉皆消灭。每持诵时先依法请召。持诵了毕。依法回向发愿讫。然后发遣。或至夜分将欲眠睡。于本尊侧不近不远。地上敷吉祥草于草上坐卧。坐定后然。于一切有情起利乐心。作慈悲喜舍等观然后眠睡。

妙臂菩萨所问经说金刚杵频那夜迦分第四

我今分别说诸跋折罗量。其量或长八指或长十指。或十二指或十六指。或最长者不过二十指。如是五类无有过者。造跋折罗物或金或木。随所求事种种不同。若欲求佛法真明成就。用菩提木作跋折罗。若降伏地天及持明天。当用金作跋折罗。若求大富贵用鍮石作跋折罗。若降龙用熟铜作。若降修罗入修罗窟用宝石作。若欲成就一切法者。可用金银铜相和作。若欲成就长命吉祥及无病多财宝。乃至降诸宿曜者。可用佉祢啰木作。若欲降伏夜叉女者。可用末度木作。若欲降伏冤家用刺木作。若降害极恶冤敌者。可用人骨作。若欲成幻术者。用玻璃宝作。若欲令极相憎嫌者。用苦栋木作。若欲兴兵斗敌及降鬼神。用吠鼻多迦木作。若欲成就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者。可用柏木及松木作。若欲成就龙女爱重者。当以龙木作。若欲成就变形者。可用土及银作。若欲求财用无忧木作。若欲成就对敌得胜者。可用吉祥木及阿祖曩木柳木等作。若欲求成就意乐者。可用赤檀白檀作。如上所说造跋折罗。皆须五股不得缺减。小有破损即法不成。仍须事持光净殊妙端严可爱。若念诵时。先献涂香及妙香花而为供养。然后发广大慈悲之心。手执跋折罗依法专注。持诵本部真言如数满毕。不得少剩依时持诵。满毕数已。然将彼跋折罗安本尊足下。复以诸妙香花涂香等。乃至作礼而供养之。若持诵时手不执跋折罗者。其法终不成就。如再持诵依前次第而作不得亏阙。又若于供养具诸事法等有所阙者。当须一一作印。以供养之然可念诵。

凡成就法有多种物。所谓雄黄雌黄牛黄黄丹。及眼药菖蒲等药。又有衣甲枪剑罥索三股叉诸器仗等。如是等诸成就法有三等验。所说本尊真言及仪轨中。乃至诸真言中成就之法亦不越此。复次世间有持明行人。持诵真言求成就处。便有作障频那夜迦。随持诵人伺求其便入其身中。使持诵人心如迷醉及发诸病。如是种种而作障难。彼作障者有其四部。一曰摧坏二曰野干。三曰一牙四曰龙象。于此四部各有无量频那夜迦而为眷属。于大地中随彼处处而作障难。第一摧坏部主名曰无忧。其部眷属有七俱胝。于其护世四王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第二野干部主名曰象头。其部眷属有十八俱胝。于其大自在天所说真言而作障难。第三一牙部主名曰垂髻。其部眷属有六十俱胝。于其大梵天及帝释天。日天月天风天那罗延天。如是天等所说真言。有持诵者而作障难。第四龙象部主名曰母哩达吒迦。其部眷属有俱胝那由他千波头摩。于其佛教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又有呵利帝儿名曰爱子。于其般支迦所说真言而作障难。又摩尼贤将子名曰满贤。于其自部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子满贤而作障难。如是等诸频那夜迦。各于本部而作障难。不欲行人得其成就。或时变化作本真言主。来就行人之处而受供养。而彼本真言主来至道场。见是事已却还自宫而作是念。云何如来与彼所愿。不却此等。令于行人正修行者而得恼乱。使彼持诵功不成就。正使梵王帝释诸天及龙。不能破彼频那夜迦作障誓愿。唯除大明真言有大功力。能退如是诸作障者频那夜迦。诸修行人当依法持诵。得数满已。然更成就妙曼拏罗及以护摩。使作障难频那夜迦退散远离。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一

猜你喜欢
  卷十七·佚名
  卷第三十一·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释门归敬仪(上卷)·道宣
  广衍品法句经第二十九(十有四章)·佚名
  黄龙宝觉心禅师·惠洪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六·佚名
  卷第六十一·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三卷·法宝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佚名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憬兴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下·佚名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佚名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佚名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李白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云【一作雷】凭凭兮欲吼怒

  • 卷四·本纪第四·熙宗·脱脱

        ◎熙宗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讳亶,本讳合剌,太祖孙,景宣皇帝子。母蒲察氏。天辅三年己亥岁生。天会八年,谙班勃极烈杲薨,太宗意久未决。十年,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宗辅、左监军完颜希尹入朝,与宗干

  •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司马光

      起閼逢閹茂(甲戌),盡柔兆困敦(丙子),凡三年。   孝愍皇帝建興二年(甲戌、三一四年)   春,正月,辛未,有如日隕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西方而東行。   丁丑,大赦。   有流星出牽牛,入紫微,光燭地,墜于平陽北,化為肉,長三十步,廣

  • 卷四百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起哲宗元祐二年五月壬子盡是月癸亥   五月壬子朔,侍御史王巖叟言:「臣連上封奏,乞復張舜民言職,尚未蒙指揮。臣以舜民志在盡忠,雖一言失當,而無可罷之罪,清議沸騰,以為過舉,義不敢安,理當極論,惟陛下少賜采納。臣讀汲黯傳,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佚名

    三皇三皇之化【六一】尧遗风【栁州】刑赏【东坡】比屋可封【东坡】鲧治水【王荆公 颍滨】许由【栁识 东坡】三皇之化六一曰夫至治之极也涂耳目以愚民之识畅希夷以合道之极化被而物不知功成而迹无朕古有臻于是者其大

  • 一四三 顺天时报·周作人

    凡是不曾于民国早年在北京住过些时候的人,决不会想像到日本人在中国所办的汉字新闻是怎么岂有此理的可气。本来中国的报纸最初都是外国人办的,如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都是如此,但那是外国商人主意为的赚钱,不像日本

  • 卷三十七·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歴代职官表卷三十七内务府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十七<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十七<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

  • 吕思勉及其《秦汉史》·吕思勉

    王子今史学大家吕思勉(1884&mdash;1957)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是一位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人物。吕思勉著作等身。他的论著包括:两部中国通史,即《白话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吕著中国通史》(上册,开明书店1940年版;下

  • 卷十一·姜炳璋

    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十一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秦按史记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襄公于是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十二年伐戎至岐卒可知岐东南镐京之地襄已得之但岐以西仍为戎据耳诗引终南其明征也一统志终南山在镐京内今为西安府

  • 卷二百二十六·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四十五善现,四无色定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四无色定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四无色定清净故净戒安忍

  • 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表(大科分二)甲一、依那兰陀寺有三种清净门(分三)乙一、轨范师语说清净乙二、学子相续清净乙三、所说正法清净甲二、依本论引导诠释方法(分四)乙一、开示造论者之殊胜功德及事业乙二、开示本论中法义殊胜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降三世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六之二  尔时具德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如其所说钩召天众。入曼拏罗已。一切皆如大曼拏罗法用次第。普令观视曼拏

  • 卷第四十一(婆罗门部)·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一(婆罗门部)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檀腻羁身获诸罪一&middot;阿耆尼达多在胎令母能论议二&middot;鸡头以身质钱欲饭佛僧帝释所助乃及于王三&middot;老乞婆罗门诵佛一偈儿子还相供养四&middo

  • 教苑清规序·佚名

    天台教苑清规旧尝刻置上天竺山之白云堂后毁弗存今圆觉云外法师自庆惧久将废坠乃取故所藏本重加诠次正其舛误补其阙轶而参考乎禅律之异同为后学复刻焉昔者窃闻之儒以礼立仁义离礼於仁义不可言儒佛以律持定慧离律於定慧

  • 张氏拙轩集·张侃

    宋代诗文别集。6卷。张侃著。由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诗歌创作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志趣萧散,浮沉末僚,所与游者,如赵师秀、周文璞辈,皆吟诗自适、恬静不争之士。所作格律,亦多清隽园转,时有闲淡

  • 社会进化史·蔡和森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之一蔡和森的一部宣传阐释唯物史观的编译性著作。该书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当时尚无中译本)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当时也无译本,仅有主要章节的中译文),

  • 象言破疑·刘一明

    二卷。清刘一明撰。刘一明自号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史传不载栖云山座落何省,亦不记刘一明及其号,故不详其爵里平生。《丹经》万卷,堪称巨帙,然皆象言。象言者,以图象示人,不明言、不直言,取象演示。其图象或伤于特简、或虽

  • 摩诃止观义例纂要·从义

    凡六卷。又称纂要、止观义例纂要。宋代从义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乃荆溪大师之止观义例之注释书。本书首述止观义例之大意及撰述之由来,次释本文,复引书中之主要文句以成立自说,引用诸多内典、外典,对止观义例作极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