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目录

建州弘释录目录

卷之上

达本第一(共得三十二人)

唐建阳佛迹岭道一禅师(出传灯录)  唐建安大珠慧海禅师(出传灯录)  唐建阳志贤禅师(出高僧传及传灯录)  五代浦城梦笔和尚(出传灯录)  五代建安白云山约禅师(出传灯录)  五代建安白云山智作禅师(出传灯录)  五代建安白云山令弇禅师(出传灯录)  宋瓯宁可勋禅师(出会元)  宋建阳澄湜禅师(出会元及林间录)  宋建阳惟珍禅师(出会元及罗湖野录)  宋政和定峰寺晓宣禅师(出续传灯录)  宋瓯宁开元寺莹禅师(出续传灯录)  宋建安如瑰禅师(出会元)  宋建安白云崇梵寺余禅师(出会元)  宋浦城乾符大同院旺禅师(出会元)  宋浦城万寿寺慧素禅师(出会元)  宋崇安普明舜禅师(出径山志)  宋浦城元素禅师(出会元)  宋瓯宁寒岩慧升禅师(出会元)  宋崇安开善寺道琼首座(出会元)  宋建阳觉庵道人祖氏(出普灯)  宋崇安开善寺道谦禅师(出宗门统会及会元)  宋瓯宁竹源宗源庵主(出会元)  宋建阳晦庵慧光禅师(出会元)  宋崇安仙洲山吴十三道人(出会元)  宋建阳宗永禅师(出宗门统要)  元瓯宁天宝山铁关法枢禅师(出铁关语录)  元建阳高仰山古梅正友禅师(出古梅语录)  元瓯宁斗峰山大圭正璋禅师(出大圭语录)  元建阳云庵庆禅师(出径山志)  元松溪佛行少林嵩禅师(出径山志)  元瓯宁天宝山逆川智顺禅师(出宋濂文集)

卷之下

显化第二(共得一十七人)

唐崇安铜钵山哀公(出邑志)  唐建阳神暄禅师(出高僧传)  唐浦城大同山萧袁二禅师(出府志)  唐松溪中峰行儒禅师(出邑志)  五代崇安瑞岩院扣氷澡光禅师(出瑞岩实录)  五代瓯宁南禅宝应寺无垢普随禅师(出府志)  宋浦城天心寺海珠道镇禅师(出邑志)  宋建阳福先寺王圣者(出邑志)  宋建阳福先寺姚圣者(出邑志)  宋瓯宁擎天岩道悟禅师(出谢迭山撰记)  宋崇安瑞岩院祖鉴从密禅师(出瑞岩实录)  宋建阳如是庵暨公(出邑志)  宋建安法云堂陈公(出本山私纪)  宋松溪鬻香婆(出邑志)  元政和奖山慧空元模禅师(出本山石刻)  明寿宁虎皮庵金汉道人(出府志)

崇德第三(共得一十四人)

唐建阳明觉禅师(出高僧传)  宋建阳辩聪上座(出智证传)  宋崇安自然法师(出邑志)  宋浦城南峰寺净空禅师(出邑志)  宋崇安云居院嗣公(出邑志)  宋崇安开善寺肯庵圆悟禅师(出邑志)  元建安白云寺愚叟澄鉴禅师(出支提志)  明建阳栴檀庵古朴智禅师  明崇安东林寺祖庭禅师(出东林遗刻)  明瓯宁斗峰山大阐慧通禅师(出本录)  明瓯宁斗峰山古音净琴禅师(出本集)  明瓯宁斗峰山天真道觉禅师(出古拙行状)  明建阳德应庵主(出野录)  明建阳董岩云阳德和禅师(出[纴-士+友]麟楼稿)  明建阳董岩一庵圆长上座(新入)

辅教第四(共一十四人)

宋浦城杨文公亿(出会元)  宋崇安胡文定公安国(出会元)  宋建阳廌山游先生酢(出佛法金汤)  宋崇安致堂胡先生寅(出玉英集)  宋崇安刘忠定公子羽(出会元)  宋崇安屏山刘先生子翚(出屏山集)  宋建阳朱文公熹(出朱子大全及资鉴)  宋浦城真文忠公德秀(出文献通考)  宋建安匏庵陈先生竑愿(出慈心功德录)  明建安翰林沈先生士荣(出续原教)  明建阳豫斋赵居士观本(新入)  明建阳震南傅先生国珍(出[纴-士+友]麟楼稿)  明建阳泗泉余居士彰德(出寿昌语录)  明瓯宁发吾张居士世昌(新入)

目录(终)

猜你喜欢
   第八十七則 雲門藥病相治·胡兰成
  智炬陀罗尼经一卷·佚名
  俱舍论记 第十五卷·普光
   第九十則 智門般若體·胡兰成
  卷五·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四卷·马鸣
  卷之三·密行寂忍
  第四十九卷·佚名
  卷第四十四·佚名
  辩伪录 第四卷·祥迈
  沙弥均提品第五十一·佚名
  卷第二十一·佚名
  劝全国佛教青年组护国团·太虚
  重编诸天传(并序)·佚名
  卷第四十一(婆罗门部)·宝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七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七十六古今体一百十二首【戊子八】出丽正门恭迎皇太后驾至避暑山庄作一日後违八日迟【唘程之日  皇太后至汤山驻跸故逐日後一程至今凡八日矣】不眠数问夜何其欣知此际临安辇恭迎【去声】先

  • 二集卷三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六古今体七十七首【壬申六】塞上秋蒐奉皇太后自圆明园唘跸六韵玉塞行时猕金旌发晓秋讵缘循往例实用缵先猷跸指山庄驻章驰驿路邮宵衣无内外岁事切咨诹慈履欣康健民歌协豫游嚲鞭成五字记里

  • 卷九十二·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九十二    宋 陈起 编葛起耕桧庭吟稿 春怀 过了花朝日渐迟相将又是禁烟时寒留柳叶凄迷处春在梨花寂寞枝牛角横书孤壮志鹿门采药误幽期自怜白髪成何事说与啼莺未必知 姑苏怀古 阖庐城下

  • 卷二十三·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後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二十三    宋 陈起 撰吴仲孚 仲孚字惟信霅川人仲方之弟有菊潭诗集见遗书本兹葺自永乐大典中补诗五首 呈蒙斋 出处真麟凤诗书得正传仁心全造化风骨半神仙门柳揺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莺花小谱》·张次溪

    (清)半标子 着●目录《莺花小谱》自叙《莺花小谱》题词〔南仙吕入双调 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香柳娘〕〔尾声〕《莺花小谱》题情忒忒令圜林好尹令品令豆叶黄三月海棠凉儿水玉交枝侥侥令尾声《莺花小

  • 卷二百三·志第一百五十六·艺文二·脱脱

        ◎艺文二   史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别史类,四曰史钞类,五曰故事类,六曰职官类,七曰传记类,八曰仪注类,九曰刑法类,十曰目录类,十一曰谱牒类,十二曰地理类,十三曰霸史类。   司马迁《史记》一百三

  • 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八·赵尔巽

      潘祖荫 李文田 孙诒经 夏同善 张家骧 张英麟 张仁黼 张亨嘉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大学士世恩孙。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迁侍读,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除大理寺少卿。左宗棠被劾,召对

  • 铁围山丛谈卷第六·蔡絛

    太宗时得巧匠,因亲督视於紫云楼下,造金带,得三十条,匠者为之神耗而死。於是独以一赐曹武穆彬,其一太宗自御,其後随入熙陵,吴本「其」作「之」属上句。而曹氏所赐带,则莫知何往也。别本「知」竝作「测」。余二十八条,命贮之库,吴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五·陈厚耀

    魏安厘王安厘王元年秦防我两城二年又防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防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叚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叚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七之二·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之二 朱批孔毓珣奏摺 雍正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臣】孔毓珣谨 奏为奏 闻事窃照广东按察使宋玮才守兼优勤慎明白於上年十一月间身

  • 卷一百八十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论语第九阳货第十七考异古本经可谓知乎知作智下上知好知注并同子之武城作子游之武城 闻歌之声作足利本同 公山弗扰弗作不注同 子路不説説作悦何

  • 卷六十七·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六十七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春秋左氏传昭公下经十三年楚公子弃疾节疏故诸杀不成云云【成误称】防于平州以定公位【脱于字】蔡侯庐节疏故言陈蔡皆受封于楚【言毛本误其】传费人无归【无毛本

  •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1)·戴圣

    ——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原文】昔者舜作五弦之琴(2),以歌《南风》(3)。夔驶制乐(4),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观其治民劳者,舞行缀远(5);其治民逸者

  • 第八章 毗伽多阿育王时代·多罗那他

    阿育王有十一个儿子,最殊胜的是鸠那罗。由于眼睛象雪山居住的鸠那罗鸟的眼,一个仙人就给他取了这样的名字。他精道各种技艺时,阿育王夫人帝失罗叉对他爱恋,哄骗诱惑。他束身不从,帝失罗叉因而怀忿。有一次阿育王得了粪尿吐

  • 二京赋·张衡

    辞赋名篇。东汉张衡作。《文选》见载。二京,指汉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后汉书·张衡传》云:“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仍成。”一说:“昔班固

  • 蜀记·佚名

    甲申六月,四川闻京师之变,威宗烈皇帝殉难后,中原无主。是时,流寇张献忠号八大王。先是,榖城就抚复叛,破襄阳,杀襄王。督师阁部杨嗣昌,自以剿抚无功,致贼猖獗,遂仰药死。献忠焚劫楚地,大肆杀戮。闻闯贼李自成陷京师,献忠遂欲称雄并

  • 事师法五十颂·马鸣

    全一卷。马鸣菩萨集,宋代僧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全卷由五十颂组成,记述出家、在家二众皆须敬重灌顶师阿阇黎,因此可得种种功德利益;反之,若对师轻慢诽谤,则得种种苦报灾厄。文中并详述弟子对师尊所应奉行之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