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上

建州弘释录卷之上

建阳晚学 释元贤 编集

达本第一(共得三十二人)

识心达本始号沙门。心非可识。眼不见眼。绝解绝证。强立斯号。入诸佛海。此为第一。志达本。

△唐建阳佛迹岭道一禅师

汉州什邡人。姓马氏。容貌异常。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开元中习禅定於衡岳之传法院。让和尚闻之。知是法器。乃往开导。遂契密旨。后入闽。居建阳之佛迹岭。时闽中诸释久滞权渐。忽闻顿旨翕然趋向。甘泉志贤千顷明觉实首依之。卒成大器。既迁南康之龚公山。禅化大行。嗣法者一百三十九人。卒谥大寂。塔号大庄严。七闽禅学实师为之肇云。(佛迹岭今为圣迹寺)

△唐建安大珠慧海禅师

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道一禅师。一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一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求佛法。一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一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晏窃出江外呈似道一。一览讫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相推来越寻访依附。师谓曰禅客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於人。不劳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僧良久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甚却迷。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僧礼拜曰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盘。师曰不造生死业。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盘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曰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行者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疎。

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落空。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是空。设於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明曰禅师落空否。曰不落空。明曰何得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又错会名言。明作色曰何处是错处。师曰未辩华梵之音如何讲说。明曰请禅师指出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悉达此云一切义成)。明虽省过而心犹愤然。又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趂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明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名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明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鼓音王经。法明礼谢赞叹而退。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得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闻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有道流问世间还有法过於自然否。师曰有。曰何法过得。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否。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此则应有二也。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有无生。祖师曰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光又问大虚无生灵智否。真心缘於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慧否。怀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智称道否。请禅师一一为说。师曰。大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曰若如此毕竟无所有也。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光踊跃礼谢而去。客问儒释道三教同异如何。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唐建阳志贤禅师

姓江氏。夙心刚整。幼且成规。既遂出家。寻加戒品。沾尝渐教。守护诸根。抗节修心。不违律范。大宝元年於本邑佛迹岭依道一禅师始闻顿旨。汲水拾薪惟务勤苦。后游方见金华山赤松洞郁林峻岭。泉湖百步。意乐其幽奇即栖巅顶。野老负香粇蔬茹以供之。时天大旱。师望空击石谩骂诸龙曰。若业畜无能为也。其菩萨龙王胡不遵佛勅救百姓乎。敲石才毕。霈然雨作。婺人咸悦。后游长安。名公硕德共请师为太守功德之师。师凛然不顾。明日遂行登五台。寻止太原甘泉寺。道俗学禅者接踵交集。咸资法味。后无疾主坐化。勅谥大远禅师。

△五代浦城梦笔山和尚

亡其名。得法于雪峰存禅师。僧问如何是佛。师曰不诳汝。曰莫便是否。师曰汝诳他。闽王请斋问师还将得笔来也无。师曰不是稽山绣管。惭非月里兔毫。大王既垂顾问。山僧敢不通呈。又问如何是法王。师曰不是梦笔家风。

△五代建安白云寺约禅师

得法于翠微学禅师。僧问不坐偏空堂。不居无学位。此人合向甚么处安置。师曰青天无电影。韶国师参。师问甚处来。韶曰江北来。曰船来陆来。韶曰船来。师曰还逢见鱼鳖么。韶曰往往遇之。师曰遇时作么生。韶曰咄缩头去。师大笑。塔在今白云寺后。

国师如鹏。搏白云如太空。国师如龙。骧白云如大海。观者徒知赏国师之骏逸。而不知其被白云活埋。迨今犹未起在。

△五代建安白云山令弇禅师

得法于罗山闲和尚。上堂曰。遣往先生门。谁云对丧主。珍重。僧问己事未明以何为验。师曰木镜照素容。曰验后如何。师曰不争多。问。三台有请。四众临筵。既处当仁。请师一唱。师曰要唱也不难。曰便请。师曰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五代建安白云山智作禅师

永真朱氏子。容若梵僧。礼鼓山晏国师披剃。一日鼓山上堂召大众。众皆回眸。山披襟示之。众罔措。唯师独朗悟厥旨。入室印证。又参次。山召曰近前来。师近前。山曰南泉唤院主意作么生。师敛手端容退身而立。山莞然奇之。建州大守陈诲请住白云。上堂曰。还有人向宗乘中致得一问来么。待山僧向宗乘中答。时有僧出礼拜。师便归方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师曰泥牛入海。问如何是主中主。师曰汝还具眼么。曰恁么则学人归堂去也。师曰猢狲入布袋。问如何是延平津。师曰万古水溶溶。曰如何是延平剑。师曰速湏退步。曰未审津之与剑是同是异。师曰可惜许。次迁奉先。僧问如何是奉先境。师曰一任观看。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莫无礼。问如何是奉先家风。师曰即今在甚么处。曰恁么则大众有赖也。师曰干汝甚么事。问如何是为人一句。师曰不是奉先道不得。问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曰火里莲生。卒谥真寂。

△宋瓯宁可勋禅师

姓朱氏。法嗣法眼益。公住宣州兴福院。僧问如何是兴福正主。师曰阇黎不识。曰莫祇这便是么。师曰纵未歇狂头亦不失。问如何是道。曰勤而行之。问何云法空。师曰不空。有偈示众曰。秋江烟岛晴。鸥鹭行行立。不念观世音。争知普门入。

△宋建阳澄湜禅师

参百丈恒和尚得旨。出住庐山栖贤寺。僧问赵州桥度驴度马。三峡石桥当度何人。师曰虾蟇蚯蚓。曰恁么则物物尽沾恩。师曰踏不着。问。仙洞昨朝师罢唱。栖贤今日请师宣。师曰来日又作么生。曰未审如何领会。师曰箭过新罗。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问古人斩蛇意旨如何。师曰犹未知痛痒。问此是选佛境心空及第归。师曰不才谨退。晚参。师曰早晨不与诸人相见。今晚不可无言。便下座。问。毗目仙人执善财手见微尘诸佛。祇如未执手时见个甚么。师曰如今又见个甚么。上堂。良久曰。幸好一盘饭不可糁椒姜。虽然如是。试唼啖看。便下座。师天性高简。律身精严。动不踰轨。暮年三终藏经。以坐阅为未敬。则立诵行披之。黄龙南禅师初游方。年甚少。从之屡年。故其平生所为多取法焉。尝曰栖贤和尚定从天人中来丛林标表也。雪窦禅师尝依之。不合而去。作狮子峰诗曰。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

禅学晚进妄意高远。輙谓戒律不足持。三藏不足阅。傲然自恣。以为身在三界之外。而不知已落泥犂之中矣。今观湜禅师律身精严。动不踰矩。晚年三阅藏经以坐阅为未敬。乃立颂行披之。呜呼。真万世标表也。雪窦不合而去。自是雪窦不柰习气何。若黄龙南可谓善依人者。

△宋建阳惟珍禅师

天资和雅。笃于杜多之行。尝搭粗布僧伽黎。韵致高古。丛林有珍布衲之名。参慈明和尚得旨。出住洪州百丈山。作开山大智禅师赞曰。要识百丈祖师。只这目前便是。若更顾伫思量。何止落在第二。向未遭喝已前识渠面目。寻扭住作声时全无巴鼻。谁云马驹踏杀天下人。出得这一个恁么衰气。元来不直半分。始解儿孙满地。上堂曰。岩头和尚用三文钱索得个妻。祇解捞虾摝蚬。要且不要生男育女。直至於今门风断绝。大众要知奯公妻么。百丈今日不惜唇吻与你注破。蓬鬓荆钗世所希。布裙犹是稼时衣。僧问牛头未见四祖为甚么百鸟衔花献。师曰有钱千里通。曰见后为甚么不衔花。师曰无钱隔壁聋。问达磨未来时如何。师曰六六三十六。曰来后如何。师曰九九八十一。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木耳树头生。问一切法是佛法意旨如何。师曰一重山下一重人。问。上行下效未是作家。背楚投吴方为达士。岂不是和尚语。师曰是。曰父财子用也。师曰汝试用看。僧拟议。师便打。上堂。天台普请人人知有。南岳游山又作么生。会则灯笼笑你。不会有眼如盲。

△宋政和定峰寺晓宣禅师

法嗣国庆宗禅师。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云收千岳翠。曰如何领会。师曰雨洗百花鲜。问学人上来请师垂示。师曰。江澄秋夜月。风扫晓天霞。曰一句才闻流通千古。师曰汝作么生会。僧喝。师更打出。

△宋瓯宁开元寺莹禅师

得法於云居舜和尚。上堂。有一面镜到处悬挂。凡圣不来。谁上谁下。遂拈拄杖曰。这个是拄杖。那个是镜。良久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又曰。悠悠忽忽。东涌西没。无害无伤。穿皮透骨。平等应用。非心非佛。拶破面门。个是何物。古人无端谓辽天鹘。无眼者看取力口希。咄咄咄。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宋建安如瑰禅师

姓魏氏。得法於长芦信和尚。出住平江府万寿寺。开堂日僧问如何是苏台境。师曰。山横师子秀。水接太湖清。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衣冠皇宋后。礼乐大周前。师凡见僧必问近日如何。僧拟对即拊其背曰不可思议。将示寂。众复曰不可思议。乃合掌而终。赐号证悟。

△宋建安白云崇梵寺余禅师

参云居舜和尚。得蒙密印。出住白云。僧问。临济喝少遇知音。德山棒难逢作者。和尚今日作么生。师曰。山僧被你一问。直得退身三步。脊背汗流。曰作家宗师今日遭遇。师曰草贼大败。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师曰孤峰无宿客。僧曰不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师曰滩峻不留船。曰。恁么不恁么则且置。穿过髑髅一句作么生。师曰堪笑亦堪悲。上堂曰。直须向黑豆未生芽时构取。良久召大众曰剑去远矣。

△宋浦城乾符大同院旺禅师

得法於天衣怀禅师。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入市乌龟。曰意旨如何。师曰得缩头时且缩头。

△宋浦城万寿寺慧素禅师

得法於泐潭祥禅师。上堂。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也无。大随曰坏。修山主曰不坏。未审孰是。师曰。一坏一不坏。笑杀观世音。师子蓦齩人。狂狗尽逐块。复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不快漆桶。便下座。一日有僧来参。师问甚处来。曰和尚合知某甲来处。师曰。湖南担屎汉。江西刈禾客。曰。和尚真人天眼目。某甲在大沩充园头。东林作藏主。师打三棒喝出。绍兴二十三年六月朔趺坐书偈曰。昨夜风雷忽尔。露柱生出两指。天明笑倒灯笼。柱杖依前扶起。拂子[跳-兆+孛]跳过流沙。夺转胡僧一只履。於是俨然而逝。

△宋崇安普明舜禅师

住径山为十一代祖。旧有语录四卷。今无传。

△宋浦城元素禅师

得法於上封才禅师。出住福州普贤寺。上堂曰。兵随印转。三千里外绝烟尘。将逐符行。二六时中净裸裸。不用铁旗铁鼓。自然草偃风行。何须七纵七擒。直得无思不服。所谓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正恁么时。且道主将是甚么人。喝一喝。上堂。南泉道我十八上便解作活计。囊无击蚁之丝。厨乏聚蝇之糁。赵州道我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南头买贱北头卖贵。检点将来。好与三十棒。且放过一着。何故。曾为荡子偏怜客。自爱贪杯惜醉人。上堂。未开口时先分付。拟思量处隔千山。莫言佛法无多子。未透玄关也大难。祇如玄关作么生透。喝一喝。下座。

△宋瓯宁寒岩慧升禅师

得法於育王裕和尚。出住泉州延福寺。上堂。喝一喝曰。尽十方世界。会十世古今。都卢在里许畐畐塞塞了也。若乃放开一针锋许。则大海西流。巨岳倒卓。鼋鼉鱼龙虾蠏蚯蚓尽向平地上涌出波澜游泳鼓舞。然虽如是。更须向百丈竿头自进一步。则步步踏转无尽藏轮。方知道鼻孔搭在上唇。眉毛不在眼下。还相委悉么。复喝一喝曰。切莫转喉触讳。

△宋崇安开善寺木庵道琼首座

信州上饶人。法嗣泐潭祥禅师。丛林以耆德尊之。分座日尝举只履西归语谓大众曰。坐脱立亡倒化即不无。要且未有逝而复出遗履者。为复后代儿孙不及。祖师为复祖师。剩有这一着子。乃大笑曰。老野狐。绍兴庚申冬信州守以超化革律为禅迎师为第一祖。师语专使曰。吾初无意人间。欲为山子。正谓宗派耳。然恐多不能。往受请已。取所藏泐潭绘像与木庵二字。仍书偈嘱清泉亨老。寄得法弟子慧山偈曰。口嘴不中祥老子。爱向丛林鼓是非。分付雪峰山首座。为吾痛骂莫饶伊。顾专使曰为。我传语侍郎。行计迫甚不及修答。声绝而化。

木庵恁么化去。为是院子逼杀。为是适逢其会。为是正令全提。为是别显奇特。具眼者试辨看。

△宋建阳觉庵道人祖氏

游廌山先生之甥女也。幼不出适。留心祖道。尝随舅氏谒圆悟於蒋山。闻悟示众了然契入。悟曰更须扬却所悟始得自由。祖答以偈曰。露柱横抽骨。虚空弄爪牙。直饶玄会得。犹是眼中沙。

△宋崇安开善寺道谦禅师

本邑人。初之京下依圆悟无所省发。后随妙喜居泉南。及喜领径山。师亦侍行。未几令师往长沙。通书于紫岩张公。师自谓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意欲不行。友人宗元叱之曰。不可在路便参不得禅也。去吾与汝俱行。师不得已而往。在路泣语元曰。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元曰你但将诸方参得底。圆悟妙喜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须自家支当。师问五件者何。元曰着衣吃饭屙屎放尿驼个死尸路上行。师於言下领旨。不觉手舞足蹈。元曰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元即归径山。师半载方归。妙喜一见喜曰。建州子这回别也。住后上堂。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如何是密付底心。良久云。八月秋。何处热。上堂。壁立千仞。三世诸佛措足无门。是则是。大杀不近人情。放一线道。十方剎海放光动地。是则是。争柰和泥合水。须知通一线道处壁立千仞。壁立千仞处通一线道。横拈倒用正按傍提。电激雷奔崖颓石裂。是则是。犹落化门。到这里壁立千仞也没交涉。通一线道也没交涉。不近人情和泥合水总没交涉。只这没交涉也没交涉。是则是。又无佛法道理。若也出得四个路头。管取乾坤独步。且独步一句作么生。莫怪从前多意气。他家曾踏上头关。上堂。去年也有个六月十五。今年也有个六月十五。去年六月十五少却今年六月十五。今年六月十五多却去年六月十五。多处不用减。少处不用增。既不用增又不用减。则多处多用少处少用。乃喝一喝曰。是多是少。良久曰。个中消息子。能有几人知。上堂。洞山麻三斤。将无星秤子上定过。每一斤恰有十六两。二百钱重更不少一毫正。与赵州殿里底一般。祇不合被大愚锯解秤锤。却教人理会不得。如今要会得。但问云门乾屎橛。上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撞倒灯笼打破露柱。佛殿忙奔僧堂回顾。仔细看来是甚家具。咄。祇堪打老鼠。上堂。诸人从僧堂里恁么上来。小间从法堂头恁么下去。并不曾差了一步。因甚却不会。良久曰。祇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师平居诲人不倦。而形于尺素尤为曲拆。有曰时光易过且紧紧做工夫。别无工夫。但放下便是。只将心识上所有底一时放下。此是直正径截工夫。若别有工夫。尽是痴狂外边走。山僧寻常道行住坐卧决定不是。见闻觉知决定不是。思量分别决定不是。言语问答决定不是。诚绝却此四个路头看。若不绝决定不悟。此四个路头若绝。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如何是佛。云门道乾屎橛。管取呵呵大笑。师之言如云廓天布以授学者。与夫浮词滥语何啻天冠地履。然福不逮慧。出世未几而卒。於师虽无恨。惜乎法门不幸耳。

开善云。只将心识上所有底一时放下。此是真正径截功夫。此实开善呕心呕血为人处。但如今教诸人放下还得么。才放下又作放下底知解。若不作知解又坐在不作知解上。毕竟作么生得放下去。若是没量汉。闻下便脱然。其余诸人正好向一无义味句中弃身弃命拶将去。不期放下而自放下。管取呵呵大笑去也。

△宋瓯宁竹源宗元庵主

本邑连氏子。久依大慧得旨。与开善谦公友善。谦赖之而启悟。后分座西禅。丞相张公浚帅三山以数院迎之。皆不就。归旧里结庵。号众妙园。宿衲士夫交请开法。示众曰。若究此事如失却锁匙相似。祇管寻来寻去。忽然撞着。恶在这里。开个锁了。便见自家库藏。一切受用无不具足。不假他来。别有甚么事。示众曰。诸方为人抽钉拔楔解黏去缚。我这里为人添钉着楔加绳加缚了。送向深潭里。待他自去理会。示众曰。主法之人气吞宇宙为大法王。若是释迦老子达磨大师出来。也教伊叉手向我背后立。直得寒毛卓竖亦未为分外。一日举世尊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乃曰。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垂语云。这些子恰如撞着杀人汉相似。你若不杀了他。他便杀了你。

垂语数句。真切痛快。大有醒人处。凡为僧者宜写一通置座侧。

△宋建阳晦庵慧光禅师

得法於乌巨行禅师。信州守延住信州龟峰寺。上堂。数日暑气如焚。一个浑身无处安着。思量也是烦恼人。这个未是烦恼。更有己躬下事不明便是烦恼。所以达磨大师烦恼。要为诸人吞却。又被咽喉小。要为诸人吐却。又被牙齿碍。取不得舍不得。烦恼九年。若不得二祖不惜性命。往往转身无路烦恼教死。所谓祖祢不了殃及儿孙。后来莲花峰庵主到这里烦恼不肯住。南岳思大到这里烦恼不肯下山。更有临济德山用尽自己查梨烦恼钵盂无柄。龟峰今日为他闲事长无明。为你诸人从头检点破。卓拄杖一下曰。一人脑后露腮。一人当门无齿。更有数人鼻孔没半边。不劳再勘。你诸人休向这里立地瞌睡。殊不知家中饭箩锅子一时失却了也。你若不信。且归家检点看。

△宋崇安仙洲山吴十三道人

每以己事扣诸禅。及开善讲归结茅于其左。遂往给侍。绍兴庚申三月八日夜适然启悟。占偈呈谦曰。元来无缝罅。触着便光辉。既是千金宝。何须弹雀儿。谦答偈曰。啐地折时真庆快。圣凡生死尽平沉。仙洲山下呵呵笑。不负相期宿昔心。

△宋建阳宗永禅师

未详法嗣。饱参诸方深得禅旨。尝集宗门机语名曰宗门统要。学者争传习之。冯海粟曰。建溪沙门永公。沸鼎松声。浓茶粥面。发须净刬。肘睫俱醒。其见称如此。

永公他无所考。但观其统要一书。去取之际非具择法眼者不能。信宗门之哲匠也。

△元瓯宁天宝山铁关法枢禅师

温州平阳人。姓林氏。少不茹荤。十七辞父母出家。诣常州华藏寺礼竺西坦和尚为师。二十受具。参中峰本於天目。久之无省发。乃参及庵信於道场山。语不契遂见元翁信於石门。教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凡三载。一旦斋后下床忽大悟。作颂曰。不是心佛物。拶出虚空骨。金毛狮子儿。岂恋野狐窟。咄咄。即诣方丈。翁问作么。师曰南泉被我捉败了也。翁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师曰牙齿一具骨。耳垛两片皮。翁曰不是不是别道将来。师曰莺啼燕语。鹊噪鸦鸣。翁曰错。师亦曰错。翁曰南泉即今在甚么处。师便喝。翁曰离却这一喝南泉在甚么处。师拂袖而出。由是参虚谷陵於仰山。参海印如于荐福。参泽山咸于东林。凡四年复归石门。不解屦直入见翁。翁问南泉向何处去也。师曰。说甚南泉。释迦老子来也。翁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如何。师曰剑去远矣。翁乃曰诸佛妙道善自护持。因留侍巾拂一十五载。尽得其末后大事。闻建州山水绝胜。遂荷锡南游。郡之西有天宝山。其众夜梦神人告曰肉身大士来也。明日相告出迎。而师适至。郡将静斋公遂请主天宝以符众梦。参徒云集财施川委。郡将相之遂成大剎。帝师以法旨命其寺曰万寿正宗禅寺。而号师曰妙觉真空大师。松溪普载席虚。请师主之。升堂举元翁宗旨。问答部击往复铦利。众以为有古尊宿之风。上堂云。弗弗弗。莫莫莫。错错错。顾侍者召云。老僧舌头在么。三年谢归天宝瑞云塔院。以得法上首善俦主院事。师虽闲居。户外之屦常满。而师接之不倦。至元六年庚辰八月示微疾。十三作书别静斋等。十五日中索浴毕书偈曰。本无来去。一句全提。红霞穿碧落。白日绕须弥。掷笔而逝。世寿六十三僧腊四十五。全身塔於瑞云院。二会语录传于世。师得法弟子善俦智顺皆相继住本山。顺别有传。

当元之季宗风寥寂。然建州说法者尚有数人。铁关其杰出者乎。今语录尚存。精金粹玉卓然天贵。识者当自宝之。

△元建阳高仰山古梅正友禅师

江西贵溪丁氏子。自幼出家礼末山本公为师。后往江淮两浙遍参知识。一日因小便触地得个入处。后请益般若诚和尚。诚曰曾请益什么人来。曰请益海印和尚教提无字。诚曰无字作么生提。曰未提已前早自分晓。问答数转。诚曰。且止。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灵云见桃花悟道。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且道玄沙是许他是不许他。曰言下许。诚大笑曰前后都不是再来看。次日五更上方丈。诚曰夜来事作么生。曰灵云捉得贼。玄沙不放赃。即今贼赃一时断还。和尚把坐具便打。诚曰黄蘗打临济六十棒意作么生。师便喝。诚曰因甚又去打大愚三掌再来掌黄蘗。师才开口。诚曰不是。曰毕竟那个是。诚便拦头打。师又触礼一拜。诚曰且去再来看。次日五更上方丈。诚曰抽袈裟。师拟议。诚便打三下。师便喝。诚又打六十。师便休去。粥后上方丈求住。诚曰你且去见无用中峰断崖三人了。却来与我同住。又曰有谛当语录看一两行也不妨。时在般若三日三夜身心不安。如大热病相似。后到云岩见法昌语录云驱耕夫牛夺饥人食。忽有彻处。不觉汗下。便颂公案数则寄呈诚。诚看毕对众曰。此人得我第三番竹篦上气力。但是尚欠脱壳在。师闻。尝自举曰。更有什么壳得脱。更有甚么壳得脱。又过三年。因过堂打动钵盂吃了一惊。忽大悟。便发足去见无用。复参数尊宿。乃归旧里结茅龙窟。出住浦城天心寺。继住建阳高仰山。帝师奏赐紫衣师号。初号湛然至远。后加号佛日广智。示寂塔全身於凤山。有语录二卷传於世。

△元瓯宁斗峰山大圭正璋禅师

福州福清人。往湖南天王寺礼绝听和尚祝发受具。欲究佛祖一大事因缘。初参广州稷西堂为说法要。指参浙西东海和尚请益向上工夫。当时下工便觉省力。只是不知落处。自念业识浓厚。每对观音像前洗心忏悔。一日海问你今工夫如何。答曰。日用话头都无间断。只是晓不得。海曰汝今正好着力。自此倍加精进。日夕不安如欠人百万贯债相似。反覆参究正无柰何。忽闻海颂俱胝竖指曰。深深无底。高高绝攀。思之转远。寻之复难。言下顿悟。遂上方丈。海问作么。曰古今现成事何必涉思惟。海曰既不涉思惟汝来作么。曰请和尚证明。海曰证个什么。师便喝。海曰甚处见赵州。曰错。海曰向汝道什么。曰须弥[跳-兆+孛]跳。海曰赵州即今在什么处。曰无。海曰赵州鼻孔因甚在老僧手里。曰谢和尚证明。海曰。放汝三十棒。还我无字偈来。师颂曰。狗子佛性无。觑看眼睛枯。瞥尔翻身转。唵[口*悉]哩苏嚧。海乃抚而印之。后结茅斗峰。渐成丛席。上堂。良久云。黄金虽贵入眼成尘。便下座。上堂。玉宇霜清。琼林叶落。一向全提。万机寝削。作者好求无病药。下座。上堂。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一领布衫重七斤。师曰。昨夜三更里。雨打虚空湿。狸奴知不知。倒上树梢立。元旦上堂。元正启祚。万物咸亨。唤作新年头佛法。瞎却你眼。不唤作新年头佛法。拆却我舌。毕竟作么生。即下座。师后辞世说偈曰。生本不生。灭亦无灭。幻化去来。何用分别。大众珍重。不在言说。便合掌入灭。

△元建阳云庵庆禅师

未详法嗣。住杭州径山。为二十九代祖。举僧问杨岐如何是佛。岐曰三脚驴儿弄蹄行。曰莫只这便是。岐曰湖南长老。师乃颂曰。杨岐一头驴。眼光如电烁。踏杀天下人。说甚三只脚。

△元松溪佛行少林嵩禅师

未详法嗣。住杭州径山。为三十三代祖。举僧问睦州如何是展演之言。州曰量才补职。曰如何是不展演之言。州曰伏惟尚飨。师云。睦州古佛善应来机。虽然如是。只得八成。或问径山如何是展演之言。即向他道。问十答百有甚么难。如何是不展演之言。喝一喝曰。且莫是屎窖。佛复云。折破东篱。打起西壁。山门下全无准的。谁委悉。僧堂觑破香积厨。鸱吻咬杀佛殿脊。有语录十卷厄于火。

△元瓯宁天宝山逆川智顺禅师

温州瑞安人。姓陈氏。父道羡。母娄氏屡至哭子。乃塑智者像事之。一夕梦僧顶有圆光逆江流而上。招娄氏曰吾当为汝子。及窹而有娠。师生美质夙成。不喜畜发。翛然有尘外之趣。娄氏弗能留。七岁俾依仲父慧光于崇兴精舍。稍长受具戒於天宁禅院。后历游讲下。声光特着。既而叹曰。义学虽益多闻难御生死。即御生死舍自性将奚明哉。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公。枢授以心要俾遵而行。似有阶渐欲依而住。枢叱之曰。大丈夫不於大丛林与人相颉颃。局此蠡壳中耶。拂袖而入。师下旦过潸然泣下。或悯之慰曰。善知识门庭高峻。拒之即进之也。枢闻笑曰。吾姑试之尔。乃延入堂中。师壁立万仞无所回挠。虽昼明夜暗亦不能辨。踰月因如厕便旋观园中匏瓜触发妙机。四体轻清如新浴出室。一一毛孔皆生光明。目前大地倐尔平沉。喜幸之极亟上方丈求证。适枢入府城。师不往见乃历抵诸师机缘皆不合。闻千岩长公鸣道伏龙山。往叩之。其所酬酢皆涉理路。飘然东归燃指作发愿文。细书于绅。必欲见道乃已。后复念非枢不足依。乃荐走闽中见焉。枢偶出游遥见师喜曰。我子今来也。越翌日师举所悟求证。枢曰此第入门耳。最上一乘则邈在万里之外也。乃嘱之曰。汝可悉弃前解。专於参提上致力。则将自入阃奥矣。师从之踰五阅月。一日将晚参。拟离榻忽豁然有省。如虚空玲珑不可凑泊。遂厉声告枢曰。南泉败缺今已见矣。枢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师曰地上砖铺屋上瓦覆。枢曰即今南泉在何处。师曰鹞子过新罗。枢曰错。师亦曰错。枢曰错错。师触礼一拜。枢曰未然也。枢披大衣鸣钟集众再行勘验。师笑曰未吐辞前已不相涉。和尚眼在甚么处。又为此一场戏剧耶。枢曰也要大众皆知。遂将宗门要语一一讯师。师一一具答。枢然之。久之令掌藏钥。寻请分座说法。枢既捐馆师嗣住院事。非唯举喝宗乘。寺制有未备者悉补足焉。甓驿道达於山门踰六七里。择地建亭以增胜槩。众方赖之。忽弃去。出关游江淮间。返温会瑞安王槐卿造报恩院於大龙山。延师主之。未几平阳吴德大创归原寺。援师开山。朝廷赐以法衣寺额及佛性圆辩之号。久之悉散其衣钵所畜。退居一室。掘地以为炉。折竹以为箸。意澹如也。辩章燕只不花出镇闽省。道过东瓯谒师问道及般若经义。喜谓左右曰西天诸师授我密义尚不能相恊。今闻逆川言则心地开明矣。亟呼同舟入闽。请师住福州之东禅。不一载革故鼎新有同神造。俄散财如归原时。恬然而退。辩章留之不从。会雪峰虚席乃强师补之。师往立振其敝。已而思还温。方参政具船迎之。适千佛院灾无有起其废者。师莅之一弹指顷千佛阁成。江心兰隐逸禅师欲建万佛阁而年耄力不胜任。遂以属师。师应之亦不日而成。洪武初诏江南高行僧十人於锺山建无遮法会。师与其列。升座说法。听者数千人。

大驾辛临。慰问备至。号为一时宠遇。竣事南还。钱唐清远渭公退净慈。举师为代。师应命而往。欲大有所建立。适中朝征有道浮屠入京以备顾问。众咸推师。师至京仅四阅月。浴沐书偈而逝。实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二十一日阇维于聚宝山。获舍利无数。持归建塔藏焉。师有五会语录若干卷。善财五十三参偈一卷。皆传于世。

逆川初住天宝。未几即弃去。继而往归原住东禅住雪峰皆如之。散财退位於方盛之日。非大丈夫能然乎。昔宋有称大知识者。一院之间恋恋不能割。亦有已退而不堪寂寞思复住者。以此观之。逆川真万世之师也。独其语录今不传。惜哉。

论曰。禅那一法遍在诸乘。悉从修证并落格量。唯达磨直指一心强号为禅。无修证格量之可言。正如轮王髻珠。尊贵无上。非他宝可并。亦如灌顶王子。虽在襁褓。非朝贵可拟。亦如金刚王剑。杀活纵横无不自在。非轨则可局。故为僧者必首重此。倘舍此而他务。则虽苦行积劫终堕半途。非善术也。我建自唐马祖首开甘露之门。嗣是分灯续焰在处昭灼。入传灯者四十余人。至於宰官居士田父村媪亦得与沾法味同入宗镜猗欤盛矣。胜国之季禅学寝衰。而铁关晚出犹有古尊宿之风。非铁中之铮铮者哉。近代慧林久凋。正脉已失。学禅之士指不多屈。即有一二称知识者。要皆认奴作郎守鼠为璞。则反不若专修白业者之为得也。呜呼。碧水丹山千古如昨。俯仰凭吊岂胜寂寥。余於是而重有慨焉。

建州弘释录卷之上

猜你喜欢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佚名
  卷三十三(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迦毗梨百头缘品第六十六·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卷第六(初诵之六)·佚名
  卷第八·晦翁悟明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印光
  访太虚大师记·太虚
  卷五十三·佚名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中·窥基
  卷之十二·佚名
  大雲初分电光转健度第十二·佚名
  卷一百三(达摩笈多译)·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五十四·道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六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一薛能荔枝诗【有序】杜工部老居两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予遂爲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一·杨仲良

      神宗皇帝   保甲   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中书言:『司农寺定畿县保甲条制,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者及物产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乃选主户有行止材勇为众所

  • 纲目续麟卷十六·张自勋

    【壬午】天宝元年二月享元皇帝于新庙越三日享太庙越二日合祀天地于南郊书法【合祀非古也自是终唐世为永制矣传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礼谓其祖亲而先帝也唐于是重失之书曰越二日讥也】享祀迭行可也然先亲后尊已为

  •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镜湖自撰年谱·段光清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一八二0年) 1 五月大旱,直至秋冬不雨,秋成无收。先父命余往佃庄监割,见农家男妇大小,或捞水草以充饥,或掘土虾以果腹。归语先父,先父叹曰:余家亦应啜粥,以应天灾。自是天灾连年,余家每一粥一饭,习以为常。

  • 舟山前语(沈墨庵补述)·查继佐

    ●舟山前语(沈墨庵补述)吴锺峦、钱肃乐、李向中、朱永佑、董志宁、沈宸荃、华夏(吴裔之、佑之、福之、王瀚、王淳、王湛)、王之仁(戴少峰、卖菜倅)舟山在大海中,与普陀并峙,隶浙之宁波。广可千里。筑城其间,约十余里。中多淳泉

  • 孝闵帝纪·令狐德棻

    孝闵皇帝名觉,字陀罗尼,是太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元皇后。大统八年(542),生于同州官署。九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当时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史元华见到他,回来后对亲近的人说:“这位公子有极贵之相,只可惜寿命不长。”魏恭帝

  • 明帝纪·令狐德棻

    世宗明皇帝名毓,小名统万突,是太祖的大儿子。母亲是姚夫人。永熙三年(534),太祖驾临夏州,在统万城生下皇帝,因此起了这个名字。大统十四年(548),封宁都郡公。十六年,代行华州政事。随即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宜州诸军事、宜

  • 杨镐传·张廷玉

    杨镐,商丘人。万历八年(1580)考中进士。先后当过南昌、蠡县知县,然后进入朝中当御史,因事调为大理评事。后来又升为山东参议,负责防守辽海道。他曾经和大帅董一元一道在雪夜中翻越墨山去袭击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获全胜,升任

  • 卷四十三·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四十三   宋 王与之 大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郑康成曰大祝祝官之长○黄氏曰卜祝秩皆高【○郑锷曰曲礼言天子建天官先六大以大祝为天官之属与大宰大宗同列者

  • 原儒·章太炎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太史公《儒林列传》曰,秦之季世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司马相如言,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汉书&middot;司马相如传》语。《史记》儒作传,误。)赵太子悝亦语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寶華燈城北。有菩提樹。名普光遍照法雲聲幢。以念念顯示一切如來莊嚴道場金剛堅固摩尼寶王。而為其根。一切摩尼以為其幹。眾雜妙寶以為其葉。枝條華果

  • 中边分别论卷下·世亲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对治修住品第四  修习对治者。三十七道品修习今当说。此论中初说(心者我执种类又云根尘识也)。  粗行贪因故  种故不迷故  为入四谛故  修四念处观  由身

  • 佛说斋法清净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竹林精舍。与二百五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八部鬼神菩萨摩诃萨。一时集会。是大目揵连从坐而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我昔日时入城乞食。道逢见有数千万人。头如太山。腹如须弥

  • 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佚名

    内容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同,但少一些。序也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之序同,但称天宝年中,不称大历中。要之,本诀出自唐,为《嵩山太无先生气经》的异本。亦收于《云笈七签》。

  •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佚名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曲素诀辞五行秘符一卷」;《无上秘要》卷二七引《洞真凤台曲素上经》,皆指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分三篇。其一

  • 雨村词话·李调元

    清代词话著作。4卷。李调元撰。李调元著此词话的目的很明确,他在自序中说:“存前人之是,正所以正今人之非”,“择其可学者取以为法,其不可学者取以为鉴”。古为今用,以利于时人创作,态度是可取的。全书杂评前人词作优劣,间亦

  • 大乘庄严宝王经·佚名

    梵名Avalokites/vara -gun!a-ka^ran!d!a-vyu^ha ,西藏名Za-ma-tog-bkod-pa 。凡四卷。又称庄严宝王经。宋代天息灾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说观自在菩萨之威力化现及六字大明陀罗尼‘唵(om!)么(ma)抳(n!i)钵讷铭(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