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

联灯会要卷第三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五祖弘忍大师旁出法嗣

北宗神秀大师(凡一)

开封尉氏子。

示众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嵩山惠安国师(凡二)

荆州枝江。卫氏子。

有僧坦然怀让。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何不问自己意。云如何是自己意。师云。当观密作用。云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坦然言下知归。让即谒曹溪。

武后问师。甲子多少。师云。不记。后云。何得不记。师云。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尔。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日。而可记乎。后闻加敬。

师享寿一百二十八。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凡一)

鄱阳陈宣帝之裔也。因与数十人。趂卢行者。至大庾岭。能见师来。掷衣钵于盘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汝将去。师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云。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於言下开悟。徧体汗流。作礼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旨否。能云。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明云。某甲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某甲师也。能云。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北宗神秀大师法嗣

兖州降魔藏禅师(凡一)

赵郡王氏子也。

秀问。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师云。有佛有魔。秀云。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云。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嵩山惠安国师法嗣

嵩山破灶堕禅师(凡三)

不称名氏。

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破灶一所。乡民祭祀不辍。师入其庙。以拄杖敲灶三下云。汝本泥土。砖瓦合成。灵从何来。圣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敲三下。灶乃倾堕。师云。破也堕也。破也堕也。须臾有一青衣峨冠。设拜师前。师问汝是何人。神云。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蒙和尚为说无生法忍。得脱此处。今生天上。特来致谢。师云。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拜而没。

少选侍僧问云。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诲。灶神得何径旨。便得生天。师云我只向伊道。你本泥土砖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他。侍僧无语。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侍僧俱作礼。师云。破也堕也破也堕也。侍僧於此有省。

后义礼禅师。举似安国师。安叹云。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究伊语脉。

僧问。如何是大修行底人。师云。檐枷带锁。云如何是大作业底人。师云。修禅入定。云乞师指示。师云。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良久云。会么。云不会。师云。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起灭俱无处。其僧言下大悟。

牛头有僧来。师问。来自何人法会。僧叉手近前。绕师一匝而出。师云。牛头会下。不可有此人。僧回师上肩。叉手而立。师云。果然果然。

僧却问。应物不由他时如何。师云。争得不由他。僧云。恁么则顺正归源去也。师云。归源何顺。僧云。若非和尚。几错招愆。师云。犹是未见四祖时道理。见后。道将一句来。僧绕绳床一匝而出。师云。顺正之道。今古如然。

嵩山元珪禅师(凡一)

伊阙李氏子。印心於安国师。遂卜庐於岳之庞坞。

一日有异人。峨冠袴褶而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云。师宁识我耶。师云。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彼云。我岳神也。能生死於人。安得一目我哉。师云。吾本不生。汝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与汝。则吾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云。我亦聪明。正直於余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受以正戒。令我度世。师云。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云。此理也。吾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弟子。师即为张座秉炉。正几云。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应云能。不能则云否。神云。谨授教。师云。汝能不淫乎。云我亦娶也。师云。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云能。师云。汝能不盗乎。云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师云。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恭而祸善也。云能。师云。汝能不杀乎。云实司其柄。焉曰不杀。师云。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云能。师云。汝能不妄乎。云吾正直。焉有妄乎。师云。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云能。师云。汝不遭酒败乎。云能。师云。如上是为佛戒也。

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而不为精。后天地死。而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竟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於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乃无我。孰为戒哉。

神云。我神通亚佛。师云。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启云。可得闻乎。师云。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云不能。师云。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云不能。师云。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一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定业亦不坚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其法。有主无法。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云。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受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师云。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欲耶。神云。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师云。无为是。无为是。神云。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耶。愿随意垂诲。师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岩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於东岭乎。神云。已闻命矣。然昏夜必有喧动。愿师无骇。作礼辞去。师门送。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纷纶间错。幢幡环佩。凌空隐没焉。

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掣电。栋宇摇荡。宿鸟声喧。师谓众云。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

五祖旁出第三世

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师见神秀)

终南山惟政禅师(凡一)

平原周氏子。因唐文宗。好嗜蛤蜊。沿海官吏。递进亦劳。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为异。焚香祷之。乃开。见菩萨形。梵相具足。即贮以金粟檀香匣。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

因问群臣。此何祥也。或言太一山有惟政禅师。深明佛法。乞诏问之。帝诏师。问其事。师云。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云。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云。陛下睹此。为常耶。非常耶。为信耶。非信耶。帝云。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云。陛下已闻说法竟。皇情大悦。得未曾有。遂勑天下寺舍。各立观音像。

五祖旁出第四世

益州无相禅师法嗣

益州保唐无住禅师(凡二)

唐相国杜鸿渐问。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云。然。公云。此三句。是一是三。师云。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云。后妄字。莫是从心之亡乎。师云。从女者。是也。公云。有据否。师云。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然。

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师云。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于时庭树鸦鸣。公问云。师闻否。师云。闻。鸦去已。公又问。师闻否。师云。闻。公云。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云。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开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云何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即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

公与僚属。大众。作礼。

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云何。解脱。师云。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公云。何为识心见性。师云。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

六祖惠能禅师法嗣

西天崛多三藏(凡一)

天竺人也。得法之后。游五台。遇一僧。结庵静坐。师问。汝孤坐何为。云观静。师云。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僧作礼问。此理如何。师云。何不自观自静。僧茫然。师云。汝出谁门。云神秀大师。师云我西天。异道最下种。不堕此见。兀然空坐。於道何益。僧乃问云。师所师者何人。师云。我师六祖。汝何不往曹溪。决其真要。其僧礼谢。寻往曹溪。

韶州法海禅师(凡一)

曲江人也。师问六祖云。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云。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云。即心名惠。即佛乃定。定惠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师於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惠因。双修离诸物。

温州永嘉真觉大师(凡二)

本郡戴氏子。少习经论。深造阃域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偶玄策禅师相访。与师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惊云。仁者得法师谁耶。师云。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於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师云。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率师同往曹溪。

师到曹溪。绕绳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云。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云。如是如是。师遂具威仪。作礼。须臾告辞。祖云。返太速乎。师云。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云。谁知非动。师云。仁者强生分别。祖云。子甚得无生之意。师云。无生岂有意耶。祖云。无意谁当分别。师云。分别亦非意。祖云。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雪窦举。至生大我慢处。便喝。乃云。当时若下得这一喝。免见龙头蛇尾。

又举。至卓然而立处。代祖师云。未到曹溪时。与汝三十棒了也。

司空山本净禅师(凡四)

绛别张氏子。僧问。如何是道。师云。无心是道。云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云。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云见有身心。是道已否。师云。山僧身心。本来是道。云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耶。师云。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无。道亦穷源何有。僧云。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云。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云诸师於相上。说无相。师云。净名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会道也。

示以偈云。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志明禅师问。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云。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师云。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者。非是求道。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从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志明杜口。

师复示以偈云。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於应处本无心。方得名为观自在。

有真禅师问。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是一是二。师云。不一不二。云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何得无二。师云。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如何分二。云佛之与道。从是假名。当立名时。是谁为立。若有三者。云何言无。师云。佛之与道。因心而立。推穷立心。心亦是无。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知如梦幻。即悟本空。强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乃说无修无证。

偈云。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徧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法空禅师问。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师云。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事。强生多事。道本无知。於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会。请思之。

复示以偈云。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若逢达道人。第一莫向道。

婺州玄策禅师(凡一)

金华人也。游方届于河朔。闻智隍禅师谒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知其所得未真。造庵问云。汝在此作甚么。云入定。师云。汝言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云。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师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云。师嗣谁耶。师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师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经往曹溪谒六祖。祖问。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祖叹云。诚如策所言。祖闵其远来。遂垂开决。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复归河北。开化四众。实师之力也。

荷泽神会禅师(凡四)

襄阳高氏子也。师谒六祖。祖问。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么。若有本。即合识主。试道看。师云。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云。这沙弥。争合取次语话。便打。师即服勤给侍。

师访青原思。思问。甚处来。师云。曹溪来。思云。曹溪意旨如何。师振身而立。思云。犹带瓦砾在。师云。和尚莫有真金与人么。思云。设有。汝向甚么处着。

翠岩芝云。真金瓦砾。错下名言。如今唤作甚么。

师一日乡信。报父母俱亡。师入僧堂白槌云。父母俱丧。请大众。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大众拟念。师遽白槌云。劳烦大众。即散去。

僧问。无念法。还具有无否。师云。不言有无。云恁么时作么生。师云。亦无恁么时。犹如明镜。若不对像。终不见像。若见无物。乃是真见。

信州智常禅师(凡一)

本州贵溪人也。谒六祖。祖问。甚么处来。欲求何事。云学人近往白峰山。礼大通禅师。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祖云。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吾为汝证明。常云。某甲到彼。凡经三月。不蒙开示。为法切故。独造方丈作礼。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彼云。汝见虚空否。某甲云见。彼云。汝见虚空。有相貌否。某甲云。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云。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指诲。令无凝滞。祖云。彼之所示。犹存见知。令汝不了。吾今示汝一偈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今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心意豁然。述偈云。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寿州智通禅师(凡一)

本郡安丰人也。看楞伽经千余徧。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云。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十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本无疑。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云。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云。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礼谢。以偈赞云。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说。终忘染污名。

洪州法达禅师(凡一)

师礼六祖。头不至地。祖呵云。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云某甲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云。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体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祖又问。汝名甚么。云名法达。祖云。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师闻偈。悔过云。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惟愿和尚大慈。略说经中义理。祖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师云。学人愚钝。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云。汝试为吾诵一徧。吾当为汝解说。师即高声念。至方便品。祖云。止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有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何者。因缘惟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汝但劳劳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也。师云。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云。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

听吾偈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己。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师闻偈。再启云。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度量。尚不能测於佛智。今令凡夫。但悟本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大牛之车。与白牛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祖云。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於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无二亦无三。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你去假归实。皈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师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祖云。汝今后方可名为念经僧也。

江西志彻禅师(凡一)

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此。而徒侣竟起爱憎。北宗门人。自立秀为第六祖。而忌能大师传衣。为天下闻。祖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於方丈。时行昌。受北宗门人所嘱。怀刃入祖室。将欲加害。祖伸颈而就。行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云。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哀求悔过。即愿出家。祖遂与金云。汝且去。恐徒众。翻害於汝。他日可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祖之言。远来礼觐。祖云。吾久念汝。汝来何晚。云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於深恩。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曾览涅盘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祖云。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云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云。吾传佛心宗。安敢违於佛经。云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云。涅盘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诵一徧。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云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云。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有不徧之处。故吾说常者。正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此为凡夫外道。执於邪常。诸二乘人。於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於涅盘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会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徧。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如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见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祖云。汝今彻也。宜名志彻。礼谢而去。

吉州志诚禅师(凡一)

本州太和人也。初参神秀。秀之徒讥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云。他得无师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於此。可往曹溪质疑。他日皈来。还为吾说。

师闻此语。辞往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祖告众云。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师出作礼。具陈其事。祖云。汝师若为示徒。云常指教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云。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於理何益。

听吾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师云。未审大师。以何法示人。祖云。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听吾偈曰。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惠。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师闻偈。悔谢。呈偈云。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祖然之。寻还玉泉。

广州志通禅师(凡一)

南海人也。初参六祖。问云。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仅十余载。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祖云。汝何处未了。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於此疑惑。祖云。汝作么生疑。云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未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皈体。若听更生。则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皈寂灭。同於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盘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云。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於寂灭。又推涅盘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报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盘。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悯此故。乃示涅柈真乐。剎那无有生相。剎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柈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见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圣凡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柈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师闻偈踊跃。作礼而退。

西京光宅惠忠国师(凡二十五)

越州诸暨冉氏子。初参六祖。而顿悟心宗也。

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师子身中虫。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所堪。

示众云。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黄龙南举了云。闹个甚么。咄。 雪窦云。国师走入露柱里去也。见么见么。良久云。出头便死。

师问僧。何方而来。云南方来。师云。南方有何知识。云知识颇多。

师云。如何示徒。

云彼方知识。直下示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动静。徧於身中。挃头头知。挃脚脚知。故名正徧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生灭者。如龙换骨。如蛇脱皮。如人出故宅。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

师云。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即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

吾比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僧又问。法华了义。开佛知见。此复若为。师云。他云开佛知见。尚不言菩萨二乘。岂经众生痴倒。便同佛之知见耶。

僧又问。阿那个是佛心。师云。墙壁瓦砾是。云与经文大相违也。涅盘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云。迷则别。悟则不别。云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云。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氷。及至暖时。氷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惟心。宛是汝自违。吾不违也。

问无情既有心性。还解说法否。师云。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云某甲为甚么不闻。师云。汝自不闻。云谁人得闻。师云。诸圣得闻。云众生应无分耶。师云。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云某甲聋瞽。不闻无情说法。师应合闻。师云。我亦不闻。云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师云。赖我不闻。我若得闻。汝即不闻我所说法。云众生得闻否。师云。众生若闻。即非众生。云无情说法。有何典据。师云。不见华严云。剎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乎。云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师云。无情尚尔。况有情耶。若然者。前举南方知识云。见闻觉知是佛性。应不当判同外道。师云。不道他无佛性。外道岂无佛性耶。但缘见错。於一法中。而生二见。故非也。云若俱有佛性。且杀有情。即结业互酬。害无情。不闻有报。师云。有情是正报。计我我所。而怀结恨。即有罪报。无情是依报。无结恨心。是以不言有报。云教中但见有情作佛。不见无情受记。且贤劫千佛。孰是无情耶。师云。如皇太子。未受位时。唯一身耳。受位之后。国土尽属於王。宁有国土。别受位耶。今但有情受记。作佛之时。十方国土。悉是遮那佛身。那得更有无情受记耶。云一切众生。尽居佛身之上。便利污秽佛身。穿凿践踏佛身。岂无罪耶。师云。众生全体是佛。欲谁为罪。云经云。佛身无挂碍。今以有为质碍之物。而作佛身。岂不乖於圣旨。师云。大品经云。不可离有为。说无为。汝信色是空否。云佛之诚言。那敢不信。师云。色既是空。宁有挂碍。云众生佛性既同。只用一佛修行。一切众生。应时解脱。今既不尔。同义安在。师云。汝岂不见华严六相义。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成坏总别。类例皆然。众主与佛。虽同一性。不妨各各自修自得。未见他食我饱。

云有几知识。示学人云。但自识性了。无常到时。抛却壳漏子。一边着。灵台智性。迥然而去。名为解脱。此复若为。师云。前已说了。犹是二乘外道之量。二乘厌离生死。欣乐涅盘。外道亦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乃趣乎冥谛。须陀洹人。八万劫。余三果人。六四二万劫。辟支佛一万劫。住无定中。外道亦八万劫。住非非想中。二乘劫满。犹能回心向道。外道还即轮回。

云佛性为一种。为别。师云。不得一种。云何也。师云。或有全不生灭。或半生灭。半不生灭。云孰为此解。师云。我此间。佛性全不生灭。南方佛性。半生半灭。半不生灭。云如何区别。师云。此则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所以全不生灭。汝南方。身是无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云和尚色身。岂得便同法身。不生不灭耶。师云。汝何得入於邪道。云学人早晚入邪道。师云。汝不见。金刚经云。色见声。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见。不其然乎。云某甲曾读大小乘教。亦见其道。不生不灭。中道正性之处。亦见有说。此阴灭。彼阴生。身有代谢。而神识不灭之文。那得尽拨同外道断常二见。师云。汝学出世无上。正真之道。为学世间生灭。断常二见耶。汝不见。肇公云。谭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无味。中流之人。如存若亡。下士抚掌而不顾。汝今欲学下士。笑於大道乎。

云师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识亦言。即心是佛。那有异同。师不应自是而非他。

师云。或名异体同。或名同体异。因兹滥矣。只如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名异体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缘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认贼为子。有取世智。称为佛智。犹如鱼目。而乱明珠。不可雷同。事须甄别。

云若为离得此过。师云。汝但子细返观阴入界处。一一推穷。有纤毫可得否。云子细观之。不见有一物可得。师云。汝坏身心相耶。云身心性离。有何可坏。师云。身心外。还更有物否。云身心无外。宁更有物耶。师云。汝坏世间相耶。云世间相即无相。那用更坏。师云。若然者。师离过矣。

师问南泉。甚处来。云江西。师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泉云。只这是。师云。背后底[斩/耳]。泉休去。

长庆棱云大似不知。

保福展云。洎不到和尚此间。

丹霞访师。值师睡次。霞问侍者耽源云。国师在否。源云。在。只是不见客。霞云。太深远生。源云。莫道上座。佛眼也觑不见。霞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师睡起。源举前话。师打二十棒。趂出。霞闻乃云。不谬为南阳国师也。

丹霞又一日来。才展坐具。师云。不用不用。霞退后三步。师云。如是如是。霞进前三步。师云。不是不是。霞绕禅床一匝而出。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讨个师僧。也难得。

大沩喆云。丹霞可谓怀藏至宝。遇智者乃增辉。国师鸿门大启。陟者须是其人。如今还有为丹霞作主者么。出来与大沩相见。有么。良久云。不是龙门客。切忌遭点额。

西堂藏禅师。为马祖驰书至。师问。汝师说甚么法。藏从西过东立。师云。只这个。更别有。藏从东过西立。师云。这个是马大师底。仁者作么生。藏云。早个呈似和尚了也。

保福展云。西堂埋没马大师不少。

麻谷到来。振锡一下。卓然而立。师云。汝既如是。何用见吾。谷又振锡一下。师叱云。野狐精。出去。

雪窦云。洎不到此。

师一日唤侍者。者应诺。如是三唤。侍者三应。师云。将谓吾辜负汝。谁知汝辜负吾。

赵州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雪窦便喝 投子云。抑逼人作么。

雪窦云。垛根汉。

玄沙云。却是侍者会。

雪窦云。停囚长智 云门云。作么生是国师辜负侍者处。若会得。也是无端。

雪窦云。元来不会。

云门云。作么生是侍者辜负国师处。粉骨碎身未足酬。

雪窦云。无端无端。

法眼云。且去别时来。

雪窦云。谩我不得 兴化云一盲引众盲。

雪窦云。端的瞎。有人问雪窦。便打。也要诸方检责。

雪窦颂云。师资会遇意非轻。无事相将草里行。负汝负吾人莫问。任从天下竞头争。

翠岩真颂云。侍者何曾唤不回。国师乾地起风雷。当时若也相逢着。九转还丹化作灰。

有大耳三藏。得他心通。肃宗请师。试验之。三藏才见师。便作礼立于右。师问。汝得他心通那。藏云。不敢。师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藏云。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去西川看竞渡。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藏云。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去天津桥上。看弄胡狲。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藏罔措。师叱云。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

玄沙云。你道。前两度。曾见么。 仰山云。前两度是涉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也。

僧问赵州。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甚么处。州云。在三藏鼻孔里。

僧后问玄沙。既在鼻孔里。为甚么不见。沙云。只为太近。

白云端云。国师若在三藏鼻吼里。有甚难见。殊不知。国师在三藏眼睛里。

师问紫璘供奉。大德所蕴何业。云讲青龙疏。师云。是金刚经否。云是。师云。经文最初两字。唤作甚么字。云如是。师云。是甚么。

明招代云。昔日灵山。今日亲见。

师问供奉。佛是甚么义。云是觉义。师云。佛曾迷否。云不曾迷。师云。用觉作么。奉无对。

供奉云。请禅师立义。某甲破。某甲立义。禅师破。先请禅师立义。师云。立义了也。云是甚么义。师云。果然不见。供奉无对。师云。非公境界。

师问供奉。甚么处来。云城南来。师云。城南草作何色。云作黄色。师却问童子。童子亦云。作黄色。师云。只这童子。亦可帘前赐紫。对御谈玄。

供奉欲注思忆经。师问大凡注经。须会佛意始得。云若不会佛意。争解注得。师令侍者。盛一盆水来。着七粒米於水中。上横一只筯。乃问。这个是甚么义。奉无对。师云。老僧意尚不会。岂况佛意。又争能注得经。

师问座主。讲甚么经。云唯识论。师云。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作么生会。主无对。师指帘云。这个是甚么法。云色法。师云。大师帘前赐紫。对御谈玄。五戒也不持。

座主问。宗门中。传持何事。师云。座主传持何事。云三经五论。师云。总是师子儿。主作礼出去。师召云。座主。主应诺。师云。是甚么。主无对。

佛鉴懃云。是则是。师子儿只是爪牙未备。爪牙若备。何处更有国师也。

百法座主问。禅宗毕竟。将何为真实。师良久。主再问。师云。大德不唯讲经论。兼有佛法眼目。主作礼出去。师召云大德。主回首。师云。莫错认定盘星。

肃宗皇帝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云。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帝云。此意如何。师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肃宗问师。百年后。所需何物。师云。与老僧。作个无缝塔。帝云。就师请塔样。师良久云。会么。帝云不会。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诏问之。

后代宗问耽源。源以偈答云。湘之南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雪窦云。肃宗不会且置。耽源还会么。只消个请师塔样。尽西天此土。诸位祖师。遭此一问。不免将南作北。有傍不肯底。出来。我要问汝。那个是无缝塔 五祖演云。闲言语。

肃宗同师到宫前。师指石师子云。请陛下。下取一转语。宗云。朕下不得。请师下。师云。山僧罪过。

后耽源问师。皇帝还会么。师云。皇帝且置。子作么生会。

玄沙云。大小国师。被侍者勘破。

虞军容问。师住白崖山。如何修行。师唤童子来。以手摩其顶云。惺惺直言惺惺。历历直言历历。向后莫受人谩。

保福展云。国师着一问。直得脚忙手乱。

西京光宅慧忠国师法嗣

吉州耽源应真禅师(凡四)

师问国师。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国师云。幸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甚么。

师在泐潭。见百丈推车。师问。车在这里。牛在甚么处。丈乃斫额。师乃拭目。

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云。是谷打师一掴。师云。知你不到这境界。

师为国师侍者。国师一日法堂坐次。师入来。国师垂下一足。师便出去。须臾却来。国师云。适来意作么生。师云。向阿谁说。国师云。即今问汝。师云甚么处见某甲。国师休去。

联灯会要卷第三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李通玄
  华严经传记卷第四·法藏
  世俗品法句经第二十一(十有四章)·佚名
  从沟通汉藏文化说到融合汉藏民族·太虚
  大唐内典录卷第五·道宣
  序·赞宁
  与张纯一居士书(二通)·太虚
  俱舍论疏 第五卷·法宝
  华严念佛三昧论·彭绍升
  题重刊十规论后·文益
  东岩禅师黄连语录·佚名
  卷八·佚名
  重姓缘品第二十一·佚名
  卷第二·智旭
  卷第十二·居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士暕·唐圭璋

      士暕字明发,汉王元佐玄孙。元符元年(1098),赐进士出身。绍兴五年(1135),密州观察使转达清远军承宣使。   好事近   蜡梅   雪里晓寒浓,已见蜡梅初折。应是月娥仙挂,与娇魂香魄。   玉人挨鬓一枝斜,不忍更多摘。酒面

  • 毛滂·唐圭璋

      滂字泽民,衢州人。为杭州法曹,元符二年(1099)知武康县。崇宁初,除删定官。五年(1106)送吏部与监当。政和中,守嘉禾。有东堂词。  水调歌头  元会曲  九金增宋重,八玉变秦馀。千年清浸,洗净河洛出图书。一段升平光景,不

  • 歴代诗话卷四十八·吴景旭

      庚集上之下  唐诗  飞燕  碧溪诗话曰唐宗渠渠于白岂真乐道下贤其意急得艳词媟语以恱妇人耳白之论撰亦不过玉楼金殿鸳鸯翡翠等语社稷苍生何頼  吴旦生曰观太白雪谗诗杂引褒妲以及汉雉秦毒似欲发禄山之奸故

  • 第三十九章 他乡持正·屠隆

    〔贴扮押不芦花戎装末净旦老旦扮将吏从上〕蛮土风烟木叶疎。专城南面上头居。翠钿宝袜黄金甲。人道奴颜花不如。奴家夜郞王夫人。唤名押不芦花。良人雄据夜郞。称王荒裔。虽受大唐正朔。阻险恃兵。不奉朝

  • 第一折·佚名

    (冲末、孛老儿上,云)急急光阴似水流,等闲白了少年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老汉是这深州饶阳县人氏,姓刘,是刘太公。我有个兄弟是折拆驴。我那兄弟有些膂力,前年去泰安神州争交赌筹去了,一向不曾来家。我有个孩儿

  • 中夜钟声·林徽因

    钟声敛住又敲散静寂的随着风冷——那永不见曙星的那圆的一颗颗声响这摇曳的一声声,轻——重,……葬入纷纷空洞——直沉下时间掷给还不成梦的把那余剩的忧惶将这僵黑的咽喉。听——又凭谁的主意像哭泣,像哀恸,中夜一街的荒

  • 卷250 ·佚名

    梅尧臣 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 春芽研白膏,夜火焙紫饼。 价与黄金齐,包开青蒻整。 碾为玉色尘,远及芦底井。 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领。 梅尧臣 答江十邻几 蔡州虽非遐,作书素所懒。 春风领燕来

  • 岳州别梁六入朝·张说

    远莅长沙渚,欣逢贾谊才。 江山疲应接,风日复晴开。 江树云间断,湘山水上来。 近洲朝鹭集,古戍夜猿哀。 岸杼含苍捄,河蒲秀紫台。 月余偏地赏,心尽故人杯。 自我违京洛,嗟君此溯洄。 容华因别老,交旧与年颓。 梦见长安陌,朝宗实

  • 列传第二 刘穆之 王弘·沈约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初,穆之尝梦与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风,惊惧。俯视船下,见有二白龙夹舫。既而至一

  • 东都事略卷五十八·王称

    列传四十一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夀人也后徙开封之雍丘少力学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洛城县为治有声真宗幸澶渊以亿掌机事通判陈澶二州时河决属邑亿集濒河丁夫就民役亲督筑不赋于民而河患平真宗尝览其文欲召试以亲嫌知

  • 卷之三百四十六·佚名

    咸丰十一年。辛酉。三月。己亥。孝贤纯皇后忌辰。遣官祭裕陵  ○谕军机大臣等、奕等奏、布鲁西亚国通商事宜。奏派崇纶赴津办理。请由军机处恭拟上谕一道交崇纶赍往。给与该酋阅看以免歧误等语各国公使、于钦派大

  • 裴侠传·令狐德棻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地人。祖父裴思齐,被举荐为秀才,授议郎。父亲裴欣,博览经史,任魏国昌乐王府司马、西河郡守,追赠晋州刺史。裴侠自幼聪明,与平常的儿童不一样。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哀悼像成年人一样。州中任命他为主簿,举

  • 六六、吴起去魏相楚考·钱穆

    《史记 吴起传》:“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害吴起,起惧得罪,遂去之楚。”今按:《魏策》:“公叔座为魏将,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赏田百万,座以让吴起之后。”其事《年表》在惠王九年,吴起已死十九年矣。其

  • 卷五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節掌節

  • 卷一百六·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六    宋 卫湜 撰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妇人皆杖於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於大夫世妇之命如大夫郑氏曰士二日而殡者下大夫也士之礼死与往日生与来日此二日於死者亦得三日也妇人皆

  •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欧阳竟无

      宋西天譯經三藏明教大師法賢奉詔譯   法王品第二十三   [一]日出光明照世間 雲幻燄散黑闇滅 所有螢光及衆星 乃至滿月皆暎蔽.   菩薩住空無相願 行於最上大智行 羅漢緣覺證皆超 一切邪見俱能破.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六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六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二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问曰。此三漏体性是何。答曰。有百八种。欲漏有四十一种。欲爱有五种。恚有五种。

  • 论语商·周宗建

    二卷,明周宗建著。宗建字季侯,吴江(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按湖广,为魏忠贤所害。崇祯初年追赠太仆寺卿,谥忠毅。此书为在湖州教授学生时的讲论稿。其论“人心之乐”,谓“非情非趣,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