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一
宗统编年卷之三十一
诸方略纪(上)
临济宗统止於禹门。曹洞宗统止於宗镜。从明季至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其间诸方之出处大段。有年月可征。见闻所及者。附书年甲之下曰略纪。俟后之宗统定而详系焉。
乙卯万历四十三年。
正月。悟和尚心丧。伴柩龙池。传祖临寂。命悟继住。悟敛铓閟彩三年。泯泯心丧。山顶高寒。焚香却坐。简古公案近二百则为之颂 发明(法王宗统。如一人端拱。摄化万方。君前臣名。示至尊无外也。故凡皆书名。宗统未定。诸方名分不一。通书和尚。从法门称谓也)七月四日。云栖袾宏莲池大师寂。宏仁和沈氏子。年十七补邑庠。每书生死事大四字於案头。一日失手碎茶瓯有省。作七笔勾见志。投西山性天和尚祝发。北游。参徧融。后谒笑岩祖於柳巷。南归过东昌。道中闻谯楼鼓声忽悟。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重复云栖古剎。以净业普摄三根。汲汲孜孜。专精无间。以法利生。缁素咸称古佛。问参禅念佛。可得融通否。答曰。若是两物。用得融通着。半月前。预知时至。西向而逝。
丙辰四十四年。
十二月悟和尚奉传祖骨入塔。
丁巳四十五年(七月京师怪风八月宣府天鸣地震)。
四月望日。悟和尚嗣席龙池。心丧既毕。众请开堂。同门初若易之。一升座。众屈服。为之改观。
憨山清大师自五乳抵双径。吊紫栢可大师。襄举塔事。入云栖吊莲大师。留二旬。发挥大师生平密行。至有闻而泣者。铭其塔。旋至吴。藏和尚同钱受之太史。延至三峰。
寒灰闻谷二老宿。以径山法席久虚。同诸士大夫请藏和尚。藏辞之。
戊午四十六年。
正明十七日。寿昌慧经无明和尚寂。经住宝方峨峰寿昌三剎。别建庵院二十余所。七旬尚混劳侣。耕凿不息。丈室萧然。惟作具而已。益王向德。深加褒美。每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十三日示微疾。至十七日蚤。取水盥漱拭身。曰不必再浴。索笔大书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端坐而逝。茶毗火光五色。顶骨诸牙不坏。即於本寺方丈建塔。
己未四十七年。
庚申(万历四十八泰昌元)年。
熹宗悊皇帝。
辛酉天启元年。
壬戌二年。
癸亥三年。
悟和尚住通玄。开堂演法。有通玄峰顶。别是人间之语。夏六月。始定九旬安居之制。深山旷野。相依衲子十数辈。多正因行脚之士。而茆堂草榻。不倦槌拂。寅夕提策。往往有开发者。
黄山惟安普门大师寂。安邵县奚氏子。幼孤贱。苦行矢愿。精勤锻炼。万历三十二年。立黄山道场。破雪登奇。扪萝陟峭。得黄山之胜地。赐额慈光寺。兼渗金佛像。天启三年至夫椒祥符。厨粟无炊。七日不餐。是时权珰播虐。人不聊生。安矢心化浊。救民水火之中。挈杖而北。行至清源之乘愿村。是安十年前所建。少傅蓼水朱公留结夏。六月十三日。趺坐说偈而逝。广护居士中丞许鼎臣铭其塔曰。安志气猛烈。从万死一生中。悟无生法。骨力挺坚。从厮养卑贱时。证尊贵性。力参涉险。如少林五台太行诸处。不啻人烟一饭少。山雪独行深。再上五台。断惑证真。前后际断。礼空印呈偈。人为无明用。安能用无明。人受烦恼使。安能使烦恼。初不识字而字从心生。初不立言而言如泉涌。所过开设丛林。用棒喝以成上上之器。用炼魔以接中下之机。尝曰。究心必集法。忘我必为众。无慧之福痴。无德之慧狂。以法破人。未尝以人破法。有不像语诸录。可谓苦行贯天地。大慈包古今者也。祥符荫曰。神庙之际。宗旨式微。如九鼎系单丝。其时诸方多以苦行持之。如火场水斋炼魔等。虽皆不无偏枯。然精神力用。实足以祛救衰靡之病。如普门大师者。生平於逆风恶浪中。操慈航以接人。可谓险夷一致。其自叙行实。幼时鄙贱。一无所讳。黄山檗庵志和尚尝曰。若普门大师者。可谓具大人知见者也。许青屿侍御。尝述大师住祥符曰。先大中丞广护公。同张清惠二无公入山问道。丈室留餐。即大众黄齑糠团。中丞公曰。弟子即得。张公初入道。恐未谙此粗淡风味也。大师掷糠团起曰。我非以世法奉承檀护僧也。噫。今禅门鄙习。已至不堪。安得如大师者一力挽哉。
十月十一日。曹溪德清憨山大师寂。清返僧服后。结庵五乳峰下。六时刻漏。专修净业。居四年。复往曹溪。沐浴焚香。集众告别。危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清长身魁硕。气宇堂皇。所至及物利生。机用善巧。所着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严法华通议。起信唯识解。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清兴复曹溪。备载中兴录。建塔於曹溪之天峙冈。弟子吴应宾钱谦益铭塔。陆梦龙述传并碑记。小师云居观衡作曹溪中兴传。灵岩担雪储赞序曰。昔吾通陈大司马节制两粤。归对乡先达曰。仕宦不足道。我得见憨大师。睹僧中之龙凤。储童子时闻此语。及脱白万峰。月朔望云集。必首礼五乳堂上大师。特上方丈请示。先师曰。曩者匡庐从游憨山大师也。问其道品。则曰果位人也。往来胸怀三十年於兹。尽发其书而读之。恨不曾身侍五乳也。眼中见宗门称师匠者。绝非大器。深夜敬礼先佛世尊。愿得如五乳紫栢法王气象者。荷纲宗於末法。泫然感叹。虞山宗伯所谓深山大泽。龙亡虎逝。则变怪百出。诚法门金石之论也。为之赞曰。敬皈礼。法中王。譬之材。为栋梁。於过去。远有光。后世思。勿能忘。
三峰藏和尚集。宏戒法仪成。自戒坛久閟。仪法亡失。藏以参禅者务持律以固禅宗。受戒者当参禅以求戒体。乃考求古规。会归宗旨。为诸说戒之仪式。曰宏戒法仪。诸方遵而行之。
甲子四年(七月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悟和尚开堂金粟山广慧寺。四月到寺。冬结制。众盈千指。破山明。石车乘。瑞白雪。皆在座下。汉月藏为首座。藏谒悟和尚於金粟。请示临济宗旨来源。和尚特上堂举黄檗见百丈。丈举再参因缘。黄檗不觉吐舌。丈曰。子以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於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故临济三度问佛法大意。三度被打。济后出世。惟以棒喝接人。不得如何若何。祇贵单刀直入。藏出众便喝。和尚曰好一喝。藏又喝。和尚曰。汝试更喝一喝看。藏礼拜归位。和尚复瞹顾藏。举僧问古德朗月当空时如何。德曰犹是阶下汉。僧曰请师接上阶。德曰月落后相见。且道月落后如何相见。藏便出堂。即日请藏居第一座。制完辞行。和尚手书从上承嗣源流。并信拂付嘱藏。
乙丑五年。
丙寅六年。
金粟冬制众盈五百。五峰学为西堂。
春。三峰藏和尚开堂苏州北禅。冬。住杭州安隐。金粟悟和尚专使送法衣至。
冬十二月绍兴云门显圣圆澄湛然和尚寂。
丁卯七年。
梵伊致和尚继席三峰。致海虞陶氏子。事三峰藏和尚为侍者。令参竹篦话。时三峰初辟。支石为床。缚篱为壁。值隆冬。寒风砭骨。乃诣库司乞纸。藏闻而怒曰。汝不念岁月飘忽。己事未明。反琐琐床席间希宴安耶。后凡有所问。即诟骂不已。一夕经行至五更时。闻松涛大作有省。复力参。遂入堂奥。继住三峰。
毅宗烈皇帝。
戊辰崇祯元年。
三峰致和尚寂。
己巳二年。
春。藏和尚结制海虞天宁。制解。四月到万峰。吴江令熊开元。建说法堂。请藏和尚开堂。
八月。金粟悟和尚受福建黄檗山万福寺请。九月。归龙池扫传祖塔。还展先茔。入邓尉山天寿圣恩禅寺。扫万峰宝藏两祖塔。嗣法主席汉月藏率大中丞赵士谔孝廉周永年等请升座。郡之士衿。皆斋候於城东之瑞光寺。万众喧阗。街衢巷陌为之不通。乃登塔之绝级。一受瞻礼。过虎邱扫隆祖塔。阖寺办严。而哗逐愈甚。遂不及举七而还。过松陵。舟人不敢维舟近岸。仅於中流受熊明府开元一斋。
八月枹朴莲和尚寂。嗣龙池传祖。住湖州净名。
九月瑞白雪和尚住显圣。雪桐城杨氏子。谒紫陌可授以毗舍浮佛偈。礼云门澄。一日闻钟声大彻。擢第二座。参学时无被卧。不解带者十三年。开法。锻炼学者。不假辞色。
冬。悟和尚结制。众一千。举费隐容为西堂。
藏和尚开炉梁溪锦树院。付一默成。问石乘。在可证。顶目彻。有四雄玉兔出龙峰。北禅寺迦叶尊者瞬目之瑞。继起储投万峰藏和尚出家。
破山明和尚住嘉禾东塔。明蜀之蹇氏子。听讲楞严。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有疑。出蜀徧参憨山清。博山来。云门澄。皆不契。乃住破头山。猛力参究。一日立万丈悬崖上。自誓曰。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辰时立至未时。眼前唯一空明世界。忽举足堕崖损足。至夜半翻身觉痛有省。天明曰屈屈。参悟和尚於金粟。悟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以何为界。明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悟颔之。
问石乘和尚住焦山。乘竟陵熊氏子。初游黄檗云门金粟之门。后参三峰藏和尚。力究二载。一日侍立次。有僧问藏曰。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时如何。藏震声大喝。乘从旁省悟。乃叹曰。和尚接人直如还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服勤六载。受付。出住焦山。楚王向道化。致书币请法。
庚午三年。
春悟和尚赴闽川黄檗请。三月二十七日入院。四月十五日开堂。
顶目彻和尚继席三峰。彻字幻空。金陵栢氏子。少孤失学。知事佛。尝习业缁染家。客吴门。从古心律师受优婆塞戒。二十四岁。投三峰披剃。乃乞戒藏和尚。执收饭之役。藏一日问曰。出家奚事。彻曰。将学经。藏曰。循行得字。头已白矣。其奈生死何。彻骇然。曰若为即得。藏曰。顾子如木石。且持偈发慧去。口授南严偈。俾持之。彻系念不辍。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觉风声鸟语。皆转此偈。自念至此。何故不知此意。因求进七日关力究之。足才跨门。目前一迸。大地平沉。顿省偈义。亟趋方丈拟申问。藏即打趁。既而示一归何处话。彻罔解厥旨。时值上元雪霁。有搏雪罗汉於庭。藏令众僧作颂以验悟解。彻倩书以呈偈曰。虚空一尊雪罗汉。思惟尽处阿谁判。一片氷壶难指拟。恰来正是正月半。藏嘉赏之。乃曰。惟尔幻空。潜蛟伏虬。若遇春雷。倒岳倾湫。后一日。闻竹椅倒地作声。豁然大悟。藏为助喜。命字顶目。遂继三峰法席。
汉阳方伯萧伯玉。并楚绅士。请藏和尚住大别兴国寺。却之。
秋。博山元来无异和尚寂。来住博山。上堂曰。博山今日不说有法。不说无法。不说亦有亦无法。不说非有非无法。离四句。绝百非。石人点头。青山皱眉。深寒博得三春暖。破雾披云入翠微。将示寂。誾首座问和尚尊体如何。来曰。尽有些子受用。座曰。还有不病者也无。来曰。热大作么。座曰。来去自由。请道一句。来为书历历分明四字。投笔坐化。塔全身於本山之西峰。祥符荫曰。博山虽未分明付授。然雪关誾出世於瀛山。嵩乳密阐化於檀度。空隐独开法於罗浮。竹山严韬迹於独峰。皆拈香承嗣。而法脉未湮。盖博山秘重密严。而誾等久亲实证。各有所得。不敢辜负。非今之承虚接响者。能藉口而望项背也。
东苑元镜晦台和尚寂。镜号湛灵。建阳冯氏子。嗣寿昌经。开法於仙亭一枝山。退隐武夷。风韵孤峻。仪部黄端伯铭其塔。
八月。悟和尚离黄檗。
九月。瑞白雪和尚住绍兴延庆。
辛未四年。
元日。悟和尚在吴北禅寺。受明州司李黄端伯侍御祁彪佳请住阿育王寺。上元日别吴门。藏和尚。侍送。二月十五日到寺开堂。三月。过天童扫应庵密庵两祖塔。侍御李遵徐之垣等。请主太白名山。檇李太常吴中伟中丞徐从治给谏虞廷陛等。请再主金粟。两郡交迎。集众决之。众哗主天童。四月三日入院。藏和尚自鄮山回。立具德礼为参首。
顶目彻和尚住瑞光。上堂。有时电闪星驰。金蛇尾后轰雷。有时天高云净。玉兔空中迷影。有时入林不动草。有时入海不扬波。汝等诸人甚处见瑞光。六月。庐山开先智明若昧法师寂。明海陵毛氏子驱乌扬之东隐。少不检。将纵迹天下名山水。投宿润州银山。见其经营嘈杂。而方来憧憧不已。怪问之。曰将延三大师讲楞严。三大师者。雪浪恩也。视门榜曰。楞严必稔前五卷者。与床历。急求楞严。展诵不终日。前五卷如建瓴下。乃竟诵。而恩至。见之感切涕慕。淋襟不自禁。誓将如今大师。恩辩慧滉漭无涯岸。爱明超逸。独输壸奥。示精微。因纶贯诸部。纳戒云栖。叩禅紫栢。趋太行伊阙。物色高人韵士。以淹洽百氏家言。槖中载寂音僧宝传。当山水佳处。出而吟哦。既而顿足捬膺曰。嗟乎我独不得与此八十一人者同游哉。则又泣。复傲然挈之而往。陟匡庐居古黄岩。迁开先。生平禅戒并急。而以首楞严为讲法之要。自谓於楞严有深证。丛林有昧楞严之称。说法江楚吴越间三十年。身外无长物。四方遗问填门。随手而散。去来不预计。意至则行。追随者方喘急。而一笠翛然。已莽苍在望矣。手书别檀护诫门人讫。自诣龛室跏趺。笑谓众曰。我且试耳。遂寂。山翁忞乃其手度。退翁储从之修东林净业。
九月。瑞白雪和尚住白雀。
冬十月。藏和尚赴扬州天宁请。士庶拥道。十一月。浙人士复请结制安隐。继起储悟道。储自期七日明道。至第六日。危坐如塑像。堂中开静。见两行僧对问讯。嚗然自落。积劫未明之事。彻底见前。亟趋方丈。藏望见颜色。曰看箭。储喝。藏曰看箭。储又喝。藏起立大呼曰看箭。储放身倒。时侍者于盘鸿烧香曰。储兄何不礼拜。储即下去。藏当晚小参。储方作礼。藏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储曰恰恰今朝腊月初三。藏问与赵州衫子同别。储曰一滴水一滴冻。藏问如何是奇特事。适大殿撞钟。储曰钟声咬破七条。
心空居士朱时恩集佛祖纲目。恩秀水人。凡四十一卷。起七佛。终万峰蔚祖。泛叙而不详系。无当宗传。
壬申五年。
正月。瑞白雪和尚经始弁山龙华。
金山法肇缙云和尚寂。
癸酉六年。
夏。藏和尚住净慈寺。藏受杭州。兵辖蔡云怡。护法闻子将严印持忍公等请。开堂净慈。缁素省发者。自豁堂岩燮云玑。前后二十五人。入云栖扫莲大师塔。众请升座。特示禅净大旨。先是嘉禾人士请住长水真如寺。吴门人不从。至是大理朱大启太仆李日华诸公。力恳解净慈制。住真如寺。制中日提寂音尊者智证传。助显第一义。东园居士恽人华宏昙曰。在昔余心向往三峰老人。而恨未睹其书也。有禅宿赍视老人所提智证传。喜而惊悚。叹曰。禅典中乃有是书耶。立起如邓尉。咨决所疑。老人多方垂手。辗转难构。一日请益。问佛而答乾矢橛。问西来意而答庭前栢树子话。推出楪子曰。争奈者个何。老人奋举界尺劈破之。曰百杂碎。余霅尔心开。言下荐得马祖以来拔地倾天用处。於是以白衣执侍。斫究临济宗旨。偶读云门录。至尽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须知更有全提时节。胸中障翳顿释。乃知临济立法。如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千万世天度范围於斯。云门则夏正也。中星之用未移。故彻见云门。即透临济。一句三玄。三句一句。临济云门。岂非均此全提时节也哉。
少室心悦喜和尚应周籓请入汴。寓给苑香林。兵宪曹应秋。同诸士大夫问道无虚日。
破山明和尚住西蜀梁山太平寺。
十月。费隐容和尚继住福州黄檗。容福清何氏子。初参寿昌经有省。冒雨谒悟和尚於吼山。便问觌面相提事若何。悟以番菩提珠照头便打。容曰错。悟又打。容便喝。悟又打。至第七打。所有伎俩知见。一时氷释。悟问熏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汝作么会。容曰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曰离了此又作么生。容曰放和尚三十棒。曰除却棒又作么生。容便喝。曰喝后聻。容曰更要重说偈言。悟休去。住黄檗。上堂。今朝初一。好个消息。若还不会。又是明日。所以道举一不举得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山僧举一了也。是汝诸人如何委悉。便下座。
问石乘和尚住楚九峰正觉寺。
心空居士集居士分灯录。首维摩诘。终宋景濂。参禅学道。分身应化。师承有据者。共七十二人。
甲戌七年。
磬山天隐修和尚住报恩。修字天隐。荆溪闵氏子。自幼失怙。鬻蔬奉母。弱冠听讲楞严。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忘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惕然知有生死大事。遂投龙池幻祖出家。年二十四得度。参父母未生前话。久未有入。一日随幻祖运砖次。有人说四大名山菩萨出见神通广大。祖曰。这里也不少。修便问如何是这里神通。祖曰。快度砖来。遂於言下有省。一日偶展楞严。至佛咄阿难。此非汝心处。打失本参。会幻祖北行。乃掩关龙池。力究云门扇子话。阅两载忽闻驴鸣大悟。破关与同参密祖北觐幻祖。祖曰别来三载。各呈似看。修进曰。人言北地寒。我说南方暖。寒暖不知人。穷人知寒暖。祖颔之。次日入室。问历历孤明时如何。祖曰。待汝到这田地与你道。修便喝。祖曰汝还起缘心么。修拂袖便出。命掌记室。久之印可。前后亲炙一十八载。累命分座说法。皆辞逊。初入磬谷。值雪深。五十余日。炊烟悬绝。於饥禽野兽中。安坐晏如。次迁法济。后住报恩。上堂曰。禅非解会。道绝功勋。妙体湛然。真机独露。不可以心思。不可以意想。不可以言宣。不可以默照。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求。一念回光。便同本有。这里透得。顿越三祇。坐断报化佛头。随时着衣吃饭。还有向上一路在。
石雨方和尚住云门显圣。明方武塘陈氏子。年二十二。因见双塔僧行道威仪有感。辞亲出家。精修净业。一日击木鱼高声诵佛号有省。遂摘椎曰。不惟西方。东土亦不可生。有一老宿闻而谓之曰。且莫草草。南泉三不是话。子作么生。方茫无所置答。后阅楞严。至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不觉身心世界。打成一片。往参憨山清禅师於匡阜。往还叩击。快说无生。后过云门。时澄和尚炉鞴洪开。方挟袱入堂。矢不语刻期七日彻证。示必死无还生想。一日闻澄上堂曰放下着。顿觉通身庆快。即呈偈曰。平空一掷绝踌躇。转眼风波彻太虚。会得竿头舒卷意。放生原是钓来鱼。澄痛加诃斥。挥之而出。一日经行次。闻僧举大慧净剥荔枝话。遽豁然轩渠一笑。首座搊住曰道道。方曰。恰值某甲持不语戒。座奇之。澄授断拂一枝。自号断拂子。退隐黄安鹞子山。俄而澄逝。奔赴云门。复入天台。一时四远趋风。王家宰祁中丞请住云门显圣。门庭日辟。道望愈隆。
天童悟和尚与万峰藏书。藏和尚提智证传。力阐纲宗。诸方惊疑。谤议竞起。悟和尚与之书曰。祖师西来。秉教外单传。别行一路。自佛果作碧岩集。大慧谓宗门一大变。今吾徒提智证传。则临济宗至吾徒又一大变。故老僧去夏与吾徒云。当以本色本分者此也。藏复书曰。窃惟法门事大。任荷自心者。苟非深得祖宗的骨之髓。那可承虚接响。丧我儿孙。中外汹汹之议。何足知此血心哉。盖以法门建立之密。千古万古不能扑破。藏谓宗旨未破。则临济犹生也。那可一时以举扬之不易。承接之无人。便欲越过此宗。别行坦路耶。觉范曰。此如衣冠称孔门弟子。而毁易系辞。三尺童子皆笑之。其言痛切。可为寒心。唯望和尚洞此至愚之诚。鉴其玄要之请。俾后世兴起之人。确有本分之据。勿使狐狼野犴。溷同狮吼。则佛祖幸甚。法门幸甚。子孙幸甚。灵岩储重刻天童和尚七书三书序。宏储於崇祯癸酉。在万峰侍者寮。见此录。叹曰。大人哉用处乃尔尔。丙子丁丑。见此录广布乡邑。逮壬午以后。问之来学。禅林中流行渐少。空山无事。闲行至香乳寮。复见此录。虑其日久湮没。随命刷印房重梓流行。宏储生平逆顺因缘。一切消归向上。即先三峰和尚前后复言。虑不知者谓事属於争。槩不行世。兹刻盖以昧昧然传天童者。唯恐是书之不行。道岂有是非胜负乎哉。祥符荫曰。佛祖纲要。自神庙而后。茫昧几希。而临济宗旨。已同沦坠。非天童祖一棒振其颓纲。何以砥滔天之澜。然不得三峰祖力提血战。大声而呼。玄要主宾。扫土尽矣。是知非天童无以起临济之广大。非三峰无以尽临济之精微。两祖盖互相成褫。以逆为用者也。文殊起佛见法见。世尊摄向二铁围山。佛果作碧岩集。大慧欲毁其板。佛祖大机之用。而可以圣见凡情测哉。昧昧者分水火铛。左右袒。则过矣。
悟和尚却杭州灵隐之请。
乙亥八年。
天童祖席成。天童自晋义兴开山。宋宏智中兴以来。号江南第一法席。宋王安石有句云。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可想见之。沧桑代变。荆藓荒凉。悟和尚自辛未夏受请入院。至佛殿基。有虚空作殿。日月为灯之语。乃作兴修偈曰。太白山下天童寺。洪水漂流殿如洗。普告四众诸檀那。大家出手共扶起。至是年寿七十。天人师殿。善法堂。寝堂。丈室。皆庄严妙丽。如涌天宫。众踰三万指。上堂。有不用材木。殿阁成见。不劳斧斤。法堂本彰。不动舌头。只向青天白日下。要转便转之语。
秋七月临济三十一世嗣天童法三峰和尚法藏寂。时年六十三。春正月。吴江士大夫迎开堂圣寿寺。藏慨然曰。临济大师至於今七百余年。我鞠躬尽瘁。死欲倡明其道。而终不能大遂我志。今老且病。安能仆仆对世人费口舌哉。终不忍其请。人日到寺。告香。举继起宏储潭吉宏忍立僧轮赞。制完还山。宗伯董其昌来谒於证心堂。自陈於临济无位真人语有省。藏剔发痛露。宗伯跃然。再拜出。语人曰。如出云雾。四月朔。命侍司估倡衣钵。设十方普会斋。擿鼓为最后辞众上堂。书从上源流并衣拂。付嘱宏储等。五月朔。就证心堂设死关。自榜曰。歇处。又自题云。佛法有人说。天山好自埋。天山晚年自号也。七月二十一日泊然而化。十一月八日奉全身塔於证心堂。后夜素光从塔起。直上如虹亘天。茂苑相国文震孟祭文云。浩然刚大。佛祖咸在其陶镕。动若风雷。凡圣畴知其变化。倒日回天。七百载宗纲未坠。茹荼集蓼。六十年辛苦自知。读者以为得生平之概。宗伯董其昌撰塔铭。灵岩储天山塔庙记曰。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直下六十九世。临济正宗净慈藏和尚。和尚望虎邱隆十九世。望杨岐会二十三世。望临济玄三十一世。不称南岳而专承临济。别四宗也。杨岐虎邱特表而出之者。石霜下出匾头道人南公。晚住积翠。有大名称。当时与会祖为二甘露门。嗣其法者。晦堂真净。仰山云盖。死心灵源。草堂湛堂。兜率法云寂音诸老。子孙赫然一时。我会祖得白云端。端得五祖演。落落孤行。五祖之子三佛。佛果老人。巍然号杨岐正脉。佛果当时称得人最盛。虎邱径山杰出。径山负雄望如南公。得记莂者九十余人。杨岐正脉不私其子。而偏归我华祖。华祖为虎邱单传。故虎邱之道独尊。藏和尚波澜如径山。峻拔如虎邱。生不逢诸老腾骧之日。隆庆万历间。法运衰凉。纲宗长夜。和尚手捧日月安於九天。赤身支临济七百年已坠之业。而犹虑威音已后。无师自悟。遽为师范。则后学何所宗承。特请定宗旨於悟和尚。师资道合。响应人天。当是时。悟和尚之得和尚。犹断际之有慧照。和尚遂恣逸群作略。施无畏真说。将使一四天下含灵蠢动。昧略飞摇。同归清凉寂灭法幢。涂毒一声。魔宫震裂。至博通三藏之流支。云兴瓶泻之辨和。咸思罄南山之竹木。佐其鞭笞。扬东海之怒涛。衍其流毒。悟和尚为此惧。倒行逆既。百计夺之。人不见其用。遂使及门之士。恐道格缓行。不祢其父而祢其祖。嗟乎。道之所在。果如是耶。滹沱之言曰。第一句荐得。堪与祖佛为师。奈何奴呼菩萨。婢视声闻。而计名闻利养。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乎。当积翠径山儿孙满天下。我会隆二祖。欲觅针锋许插脚不可得。孰谓如来正法眼藏於是凭依。至於今遍照尘剎。我和尚之道。光明无碍。践履深严。灵骨所在。龙神呵护。乾坤有毁。天宝弗坠。道行详传铭不具载。称净慈藏和尚者。和尚八坐道场。而净慈则五山之首。唐宋诸尊宿说法之席也。
八月。剖石宏璧和尚继席万峰。璧无锡郑氏子。十七剃染。坐阅华严五载。谒三峰藏得悟。遍参诸方。见博山黄檗匡庐诸老。游两浙。礼悟和尚於金粟。复归三峰。透彻临济纲宗。付法。遂继圣恩法席。上堂曰。临时眼目。千古绝同。或纵或夺。有始有终。电光莫及。石火罔通。若也拟议。白云万重。
丙子九年。
春正月。继起储和尚开法常州夫椒祥符禅寺。先是毗陵迎藏和尚住夫椒祥符。藏顾储曰。汝既辞万峰。可竭力於我父母之邦。宜主夫椒。到寺。法堂揭五宗要旨。室中出十二种日旋三昧。以验方来。一时东南衲子。贤士大夫。目为龙门。
二月。瑞光彻和尚开堂金山龙游寺。众盈万指。人皆谓圆悟再来。时值淮扬流宼将迫。彻至。寇远去先一夕。官守同感异梦。谓有肉身菩萨来。此地无恙矣。因是总戎领军士装束出迎。有司争礼之。海岸居士黄端伯。亲见寿昌。不可一世。与彻机缘相见。遂服膺。
七月费隐容和尚迁建安莲峰禅院。
潭吉忍和尚住杭州安隐。忍蜀之郑氏子。少负才略。二十出家。自恨无真师畏友。乃汩没於章句中。十有五载。每当山水友朋诗文适意之际。辄怀惭自责曰。我出家宁为此乎。即道念勃兴。发足南询。至吴中。邂逅同乡刘长倩孝廉。见三峰语录。不觉身毛卓竖。遂偕入山请益。藏每诟詈不已。忍意失所求。遽辞去。往参天童。亦不契。后卧病武林。偶阅黄龙见慈明语。忽叹曰。古人笑怒皆方便也。亟还见藏於邓尉。负病求入精进堂。众以为不可。藏曰。参禅致死。不愈於他病乎。师因激励。神益旺。志益坚。或劝放参自摄者。则避去不欲闻。藏因忍闻慧深入。恐猝不能枯。令究云门折足因缘。有省。复举沩山有无句公案。征诘研穷。久之日臻玄奥。到寺日。拈拄杖卓一下。召众曰。千佛列祖顶[宁*页]。与诸人一击洞开了也。设有撩起便行底。脚下也好与三十拄杖。掩关集从上列祖悟由。起自释迦。终於天童三峰。凡六十九世。以尽临济一宗。串珠而下。有建立者。有守成者。有扶救者。其间升降。历历可观。使宗祖眼目。不致委地。以待夫天下后世英杰者出。再振起之。曰五宗救。凡十卷。祥符荫曰。五宗救一书。揭示佛祖精微。阐扬宗旨肯綮。实有功於法门。但其间於天童三峰之际。只当论明道法。不当存诸形迹。诸方具眼者。以太虚圆摄之。而不分彼此见。斯为善也。
九月。湖州圣日峰大香唵囕法师寂。香吴洞庭名士吴鼎芳也。少工诗文。留心梵乘。键关阅藏。梦中感大士舒光印摄。遂决志出尘。年四十复因亡母感梦。诫其出家。以忏己罪。乃宵征入云栖。剃染於莲大师像前。徧叩诸方。志在扶教。而於己躬下事。实密证精彻。然不敢以禅自任。开讲说法。道风秀出吴越之间。所至一衲。萧如闲云孤鹤。不求伴侣。而去住自如。会心所至。趺岩坐树。往往绝粒。茶毗之夕。栴檀香气。芬郁累日不散。远近缁素礼敬。得未曾有。所着有云外录。明僧传。及道德经解等行世。诗歌有皎然贯休之风。持律泠然。与世无忤。孝廉夏元彬传其生平。塔於圣日峰之阴。祥符荫曰。唵囕法师。道韵风标。足为近今缁流坊表。明僧传摭拾见闻。精核不肤。后来有志灯传者。所宜参考也。
冬十二月。杭州真寂广印闻谷大师寂。印嘉善周氏子。母梦玄武神仗剑率诸甲士拥护其门而生。七岁。尝瞑目端坐。父母送之杭州开元寺剃度。后归省亲。母诫之曰。三朝新妇。一世禅和。子其勉之。印每述其两句。终身受用不尽。一日见壁间法界图。问其师曰。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其师不能答。时仪峰和尚结茅清平。往叩之。峰曰。汝要会须妙悟始得。印曰。如何得悟去。峰乃教看云门露字。印一闻便信。直下挨拶。至忘寝食。寻上双径结茆白云峰下。看亮座主参马祖因缘。疑不能释。一日见黄瑞香花。忽大悟。曰却是虚空讲得经。碌砖瓦砾正堪听。向来扭捏娘生鼻。错认葫芦作净瓶。於是往云栖。尽得莲大师之益。次参龙池幻祖。机缘相契。而不自肯。祖曰更欲如何。印曰视圆悟大慧为多愧耳。祖怃然曰。当今学者未会先会。那能得不自肯如子者乎。老僧当避一头地矣。北游五台。还真寂。四众恳请开堂。坚持不允。生平滴水滴冻。不肯一念外驰。洞透祖关。终不以悟自居。教律皆洞哳精微。时或为众演说。闻者靡不心服。腊月辞众告寂。塔全身於孔青之阳。
祥符荫曰。龙门滥觞。砥定须凭天柱。启祯之间。禅风以天童三峰两祖而大振。为之先后左右者。云栖紫栢憨山三大士而外。有真寂印鹅湖心仪峰彖无念有诸公。为之防闲提挈。所以数十年来。令行吴越。几欲复追唐宋盛时。今波流渐靡矣。安得挽回流俗者。一峻金堤之溃哉。
丁丑十年。
春。天童悟和尚举费隐容为座元。时容自闽川解院事归省也。六月。悟和尚却弁山圆证之请。
九峰问石乘和尚应相国何芝岳请。住白门天隆。
十月。天童悟和尚立朝宗忍为西堂。忍常州陈氏子。
隐元琦禅师继住黄檗。琦嗣费隐容。
冬十二月。荆溪禹门请悟和尚主法。辞之。
戊寅十一年。
春二月。嘉兴金粟通乘石车和尚寂。乘金华朱氏子。阅庞居士问石头因缘有疑。年二十六。弃室出家。完具。参天童悟豁然。侍悟七载。不惜劳苦。嗣法住金粟。上堂。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达摩西来。指人见性成佛。金粟不谙老婆禅。祇要诸人棒下见血。若也恁么会得。触处逢渠。纤尘不立。垂手人间。和光化物。既然触处逢渠。且道渠是阿谁。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喝一喝。二月十二日。将示寂僧问此后向甚处与和尚相见。乘曰遍界不曾藏。僧作礼曰。恁么则向这里与和尚相见去也。乘曰且莫错认。泊然而逝。
三月。荆溪士绅以悟和尚腊高。宜归桑梓。请住法藏寺。汪大心申状略曰。和尚阐教海天。一切有情。皆得济拔。唯荆溪乃和尚梓里。甘露未承。火宅难出。引领慈云。有傒我后来之叹。吴洪裕状曰。禅师为法门龙象。海内瞻依。当此佛法倾颓。而师硬竖脊骨。肩此重任。所谓[拚-ㄙ+ㄊ]却一条穷性命。刀山剑树也须登。非师而谁。此大丈夫之事。非公侯将相之所能为。兴言及此。吾辈真当愧死。然度尽海内众生。而於桑梓反[懃-堇+未]然无情。冥然不顾。则法门所言平等者果安在乎。此某某所以不能已於今日之请也。吾里中富贵者如油入面。永无解脱。贵贱者如北行南辕。愈趋愈远。专望法席光临。一为指迷。谨此合词以请。悟以衰病。力却之。
五月十五日。杭州安隐宏忍潭吉和尚寂。塔全身於祥符寺之东山。有安隐录。法嗣振西携之入闽。三遘於乱兵火寨中。而获存。并五宗救行世。
秋七月。费隐容和尚补住金粟。征修传灯录。明三百年间。诸祖语录散行宇内。多所亡失。天童悟和尚。遍求遗言。如破庵无准宝藏东明宝峰本支祖录。皆无从考订。容住金粟。念从上法脉所系。失今弗图。后弥不易。乃启行征辑。欲续五灯会元心灯录后。上下数百年间。成一家言。祥符荫曰。会元济宗至密庵杰祖而止。心灯录续其后。未甚流传。以至元明以来。文献传闻。异同不一。非唯定哀之隐桓。几等洙泗之杞宋矣。费和尚住金粟。征修灯录之举。可谓急所先务者也。
具德礼和尚住云门光孝。礼会稽张氏子。幼耽玄术。长好空宗。投普陀山剃发。旋游讲肆。适闻三峰藏於安隐开法。趋见之。初究本来面目话。一日窥镜猛省。藏未之许。后充圊头。运粪下山。因转肩次。匾担连[乔*(〦/儿)]。豁然了悟。机用横出。丛林有铁[此/束]之称。既而遍参诸方。仍依藏於邓尉。密契玄旨。嗣法后。住云门光孝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衲子争依之。
己卯十二年。
天童悟和尚会吴越护法。及法孙三峰下诸山於檇李孙园。三峰藏寂后。一时怂恿者。有三辟七辟之刻。安隐忍因而作五宗救。时天童和尚以修列祖塔。与山邻徐氏不合。八月拂衣出山。过虎林。太史钱瑞星。中丞洪清远等。咸执弟子礼。留供养。却之。至吴。出资嘱方伯申青门。解元杨维斗等。修虎邱隆祖塔。九月费隐容迎至金粟。如檇李。止孙集公园。问道者如市。有梅溪录。时旧檀护咸趋侍。法孙三峰下祥符储云门礼等。皆追随。护法王金如周君谟。张二无。祁季超等。及天童诸尊宿。共白和尚言。法门不应异同。当消释之。和尚特上堂。将从前葛藤。一时斩断。祖孙父子一志同心。回挽道法。十月。和尚还天童。举林野奇为西堂。
浮石贤和尚住青莲。贤平湖赵氏子。父母为娶室。将亲迎而逃於普陀剃染。圆戒云栖。初参云门澄於东塔。谒悟和尚於金粟。付法。
吴江华严宏鸿于盘和尚寂。鸿毗陵蒋氏子。性极聪敏。少而失恃。其父挈之登三峰求剃染。俾之给侍。久而有省。藏一日上堂次。鸿出作礼。藏便打。鸿曰。已知神用。且莫先施。藏作鸣声。鸿曰。当阳敌手。请师进战。藏复以拄杖打三下。鸿曰今日亲见和尚。便礼拜。藏颔之。温研既久。乃获印记。出住吴江华严。尝谓众曰。如今道眼不明。出世者多。也向高座上。广众中。拈起拄杖子胡乱打。竖起拂子来欺谤人。贪他恭敬利养。如聋如瞽相似。岂不赚煞人。你道睦州一向闭门。鲁祖终年面壁。是为人耶。不为人耶。临寂。谓门人曰。吾灭后灵骨入普同塔中。表生死不离大众耳。
冬十二月十五日少室慧喜心悦和尚寂。
庚辰十三年。
春闰正月。悟和尚再却雪窦请。先是丙子冬。僧发光凡三请。却弗赴。至是复以宗伯顾锡畴之状来。略曰。大师如鉴其诚而许之。锡畴不难再渡钱塘。亲送大师之雪窦。畴亦拟构数椽於徐凫岩。与大师之钟鼓相闻。亦浮生一愉快事也。悟力却之。
夏。国戚田太傅奉旨。颁锡瑞光彻和尚金襕袈裟。
雪峤信大师住庐山开先。
牧云门和尚住古南。门尝熟张氏子。二十岁投破山洞闻乘出家。原名契门。力事参究。便有省入。后参天童悟和尚於金粟。以偈呈方丈。悟略阅两行。问即今事作么生。门拟议。悟以番菩提珠便打。门礼拜。悟又向背筑一拳曰。你若作打会。入地狱如箭射。异日悟举熏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验众。门呈三颂。悟看至末首。曰不亲切。门曰前二首聻。悟曰此不亲切。和前都不亲切。门便问如何是亲切处。悟便掌。门即竖一指曰某甲也。悟曰你未知落处在。门隐隐疑。后上天童。题万松关偈曰。古路松阴廿里长。过时谁觉骨清凉。悟曰。何不道过时谁不骨清凉。门於言下有省。又作活眼泉偈。寮中思索。偶然停笔。右手将左臂一触。忽然触发。直下湛然。前所疑一掌落处。不言而喻。一时呈行由。曰诣实供通。悟曰者些都不是实消息。你再供通实消息看。门进前展两手。悟曰不是不是。门曰和尚如今瞒某甲不得。悟曰瞒即瞒不得。且惑乱你一上。后乃付嘱。住古南上堂。抛下拄杖曰。扑落非他物。复擎起作舞曰。纵横不是尘。汝诸人还见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么。复击香几曰。一片榆楠木。敲来响杀人。上堂。向虚空中画青画黄。本无甚事。对无位真人说生说死。笑杀旁观。卓拄杖。
辛巳十四年。
五月。国戚田宏遇赍紫衣入天童。请悟和尚升座。
八月。田宏遇奏请奉旨。诏悟和尚开堂南都大报恩寺。悟以衰迈力辞。
朝宗忍和尚住曹溪宝林。忍先参三峰藏为侍者。复参天童和尚於金粟。久之印可。初住灵佑。住曹溪上堂。诸佛诸祖。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见於世。据实论此一大事因缘。不用开口。不用动念。直下一一天真。一一明妙。祇贵直截契证。超越死生。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所以世尊於明星。祇得一睹。六祖於金刚经。直用一闻。诸公若也得恁么一回去。便堪传佛心印。方为佛祖嫡骨儿孙。试问诸人。既是见成旧公案。又用举作甚么。回机同本得。一举一回新。
杭州横山兜率宏成一默和尚寂。成钱塘人。幼孤。事母尽孝。年二十三。弃室剃染。遍参耶溪明宗绍觉诸讲席。因乞戒谒云栖。修六时课习。一心不乱。逢僧激劝参究。乃於祥符寺。请寒灰奇老宿结制。成为期主。适三峰藏和尚过祥符。奇挈成参问。藏曰。我若开示。只要悟去。无甚工夫窟子与你担阁。成遂上三峰。力参七年。不得契悟。时同参澹予垣策之曰。此事因循多年。若不明白。如何折合。成愧汗浃背而不能答。是夕坐至四鼓。垣又举竹篦话诘之。成方拟酬对。垣以手蓦掩成口。遂有省。乃曰我会也。垣曰。会则且置。祇如生死到来时如何。成便喝。曰一喝意旨如何。成曰。截断老兄舌头去在。遂趋入方丈呈所得。藏颔之。命居第一座。天启乙丑。藏着五宗原。付室中四子。而成居其首。越四载。藏复以源流衣拂授之。住兜率院。僧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成以拄杖拄其口。曰急急如律令。僧拟议。成连打三棒。塔於邓尉。
祥符储和尚入天台。储住祥符六年。直指堂五宗门风垂问。临济门风。广大圆备。囊括千差。包罗万有。卤莽者得其相似。穿凿者失其指归。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觌体全彰底。何愁不眼目定动。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随缘潇洒底。几时得脚跟点地。果是龙生金凤子。何难冲破碧琉璃。三峰先师谓临济一宗。跨四家而独步。未免抑人扬己。少纵多擒。山僧道主宾互换。贵在机圆。事理双关。应须眼俊。君臣向背。莫犯当头。父子唱随。难分两口。识得心外无法。何妨满目青山。苟非句里该玄。那许通身铁壁。门风虽异。堂奥匪殊。融摄五宗。方称大匠。○藏云室十二种日旋三昧。(生佛未形如何通信)[○@心](翛然素洁试请安名)[○@智](心识不到别有生机)[○@卍](迥脱恨尘方堪赞叹)(旁通一线许汝商量)[○@云](乍卷乍舒开遮自在)[○@山](万仞壁立凑泊还难)[○@人](有二岐路不可不知)[○@木](应物随机炽然无间)囡(和合诸尘不入众数)[○@尾](披毛戴角佛眼难窥)(十字纵横一真不立)储痛老成凋丧。宗风衰下。禅林跪遇日繁。乃抽杖入天台。至则馆於苍山下慧日破院。
十月百痴 和尚住建宁莲峰。嗣金粟容。
慧刃铦和尚补住祥符。铦武进柳氏子。参三峰藏和尚於邓尉。究云门折足话。一日藏晚参举话毕。有僧才出。藏起身便出法堂。铦忽有省。作颂曰。才来便把两门关。个中力重破千山。若问当年折足意。至今露拄血斑斑。藏可之。一日值藏上堂次。铦才出。藏曰第一句不许问。第二句不须问。铦随声便喝曰。且道是第一句。是第二句。藏便打。铦礼拜而出。既而执侍巾瓶。日臻玄奥。遂获印记。初居武康山之净名院。继住湖之高峰双髻。后住毗陵祥符。上堂。藤树交加仔细参。并头拄杖语喃喃。夜深双影抱明月。辊作连环玉一团。僧问如何是号令佛祖底句。铦曰。独踞妙高峰。又问如何是开示人天底意。铦曰竿头通一线。
壬午十五年。
春正月悟和尚归天台通玄。
三月储和尚住台州能仁。
六月十六日绍兴东山明澓尔密禅师寂。澓嗣云门澄。晦迹东山香雪坞。有大沩之风。
七月七日临济第三十世天童圆悟密云和尚寂於通玄。天台县百里内。居民咸见通玄峰四山变白。夜有流光如火。照耀岩谷。门弟子奉全身建塔於天童山幻智庵之右陇。嗣法木陈忞年谱后述。师以海山容纳之量。诱掖方来。凡圣一目之怀。等观大地。说法不带枝叶。为人绝诸廉纤。操恶辣钳锤。单提持向上。碎莽荡二见之窠窟。剪差宗异目之稠林。微犯必诃。纤情不顺。所以士大夫中。往往有闻时富贵。见后贫穷者多矣。况诸学子。一以从上纲宗。纳诸海印三昧。苟有差互。痛与排斥。昔人称佛印元牵牛蹊人之田。而夺之牛。元弗惜。师亦有焉。力争祖命。靡爱厥身。卒俾少室重光。济河复涨。三十年间。风行草偃。驰走天下宿衲。向往一世鸿儒。道满神州。名传紫阁。愚顽知慕德。率土尽钦风。故过化则扫邑空都。来施则倾廪倒槖。坐立之际。千指围绕。顾盼之余。蜃楼幻出。虽晚年谢迹名蓝。投身绝壑。而蝇趋蚁附。奔辏愈殷。及夫慧日停辉。慈云掩彩。四方闻讣。如丧所生。千里哭临。有同孺慕。山川为之变色。太白况乃效灵。(童子指点古坏)则皆师生平教泽所普被。至行所感通。若其约众持身之法。绍先启后之谟。动必合章程。必该典则。可谓津梁百世。师表人天者也。
硕机圣和尚住焦山。圣荆溪巫氏子。六岁始能言。七岁闻邻老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忽发夙因。求出家。父母不允。年十九病剧几死。泣告其亲。遂送邑之净名院断发。未几而病愈。即受具於澄古鉴律师。学戒五年。乃游讲肆。意终不惬。谒三峰藏。参万法归一话经二载。一夕在月下经行。至夜半。露地趺坐。忽尔身心世界。荡然一空。至五更。蓦地闻钟声。如迅雷击开顶门相似。起而移足。宛在虚空中行一步过了千万里一般。藏曰。此乃轻安境界耳。遂痛策之。经年终不能契旨。遂辞藏出山。历参博山来黄檗有二老宿。益加迷闷。因参天童悟於金粟。屡遭痛棒。历四十余日。会有一僧问话。才开口。悟便打。圣从旁猛省。即向前接拄杖一送送倒曰。老汉今日瞒我不得。随后便掌。悟颔之。依止四载。复归觐藏。给侍左右。朝夕咨扣。大法洞然。藏以竹篦衣拂珍重付之。出住润之焦山。后迁湖之高峰。上堂。云封谷口。雾锁长空。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汝等诸人向甚处下脚。众中还有见义勇为底衲子么。良久曰。骑骏马。绕须弥。过山寻蚁穴。能有几人知。
鸳湖妙用禅师寂。用从兴善广得悟。晦迹吉阳山。与雪峤信大师善。
癸未十六年。
木陈忞和尚继席天童。忞粤之茶阳林氏子。幼有宿慧。因读大慧杲录。忽忆前身云水参方。历历如见。即日走匡庐开先。投明法师剃染。明以忞志慕禅宗。为举五台婆子话。遂於言下荐得赵州意旨。自验生死关头未破。徧参憨山清黄檗有诸尊宿。终不自肯。后参悟和尚於金粟。机缘不契。直趋双径。谒语风信。信问曾到金粟否。忞曰曾到。曰曾问话否。忞曰不曾。曰你怕打那。忞曰某甲一向不曾置得问头。请师处借转问头。信乃开示。忞不肯。复回金粟举前话。悟曰。你吃饭还问人借口么。忞拟议。悟便打。后因参殃崛产难因缘。打破疑团。始明得从上古人关键。凡居侍司。掌记室。亲炙悟者一十四秋。日臻玄奥。继席天童上堂。目击道存。锋铓不犯。头头显露。物物全彰。犹是因高就下。曲为今时。况复言中取则。句里呈机。举古明今。拈三播两。大似郑州出曹门。何异南辕而北辙。殊不知当人脚跟下立地一着。如天普盖。如地普擎。抽一机则千机顿赴。展一目则万目毕张。透声色。绝遮拦。互古互今无处所。还生死得伊么。还污染得伊么。还荣枯得伊么。还推迁得伊么。纵有德山棒如雨点。也则打他不着。临济喝似雷奔。也只无伊下口处。更说甚么百问云兴。千酬瓶泻。一毫端际。出见无尽身云。一举步间。游历无边国土。正是泥里洗土块。虾跳不出斗。诸仁者从上既有如此广大门风。稳密田地。何不推他阿爷向后。放出渠侬一头。与么直截承当去。正恁么时。接续流通一句。作么生道。卓拄杖曰。天高群象正。海阔百川朝。
寂光三昧律师应诏修建南京大报恩殿。勅黄甫宣。茭芦荡中神木涌见。光率众舁致。皆楩楠巨材。远近惊异。
雪峤信大师住嘉禾东塔。
林野奇和尚继住通玄。
万如微和尚补住龙池。
五月圣寿海印印乾法师寂。乾广陵韩氏子。分座於京口圣寿。悟心融讲席下。往来巢松一雨若昧法师之间。已讲贯无滞。自念长水从琅琊开发。太原孚因禅衲悟明。德山鉴担青龙钞出蜀。拟扫南方魔子。而卒自焚於纸烛下。宗门岂无长哉。我未达耳。乃谒博山来於天界。寻因山茨际参磬山修。力究十有九日而省。修益锻炼器重之。复见悟和尚於天童。亲炙逾年。将抗迹西山。而山茨际初住东明。老屋败椽。仅蔽风雨。乾毅然往佐之。东明由此复振。归京口省融。栖八公洞。融寂。委以圣寿。非其志也。而义不可辞。甫一年而谈对坐逝。山翁忞和尚传其生平。
十一月杭州显宁宏垣澹予和尚寂。垣姑苏朱氏子。状貌丰硕。有玉弥勒之称。十岁出家於太仓圣像寺。十五梦游地狱。遂醒悟人世之幻。由是求道念切。十九参云栖。问如何是佛知见。栖笑而不答。垣疑之。后谒三峰藏。参万法归一话。稍有省悟。未得洒然。因与灵隐礼阻雪於长安镇。屡承策励。忽得契证。亲炙三峰二十年。深入法奥。乃获付嘱。出住皋亭显宁。僧问三峰室中。尝论临济三玄要是否。垣曰。三峰无此话。莫谤三峰好。曰和尚何得讳却。垣曰。不特谤三峰。又来谤老僧。住持八载。说法不容纪录。将示寂。与数僧问答。一僧进前问曰。和尚尊候如何。垣曰苦。又曰。和尚是善知识。焉得如此。垣曰。未离三界外。还在五行中。僧无语。垣曰你道者两转语。那一转敌得生死。僧拟议。垣喝出。复手书二偈。端坐而化。
甲申十七年。
灵机观禅师开法湖州资福。观闽之龙溪周氏子。母翁梦一金神入室。卫从颇盛。香光馥郁而诞。礼金浦九云慧昙老宿芟染。昙耆年有道行。为一方推重。见观志不群。乃欣然曰。子乃法门令器。讵可虚滞於此。吾年虽迈。当送子行脚也。即束装偕观出岭。首参天童悟。参究颇切。虽役重务。未尝放舍。明年甲戌。参金粟容。愈加猛砺。彻夜不眠。一夕雷电骤闪。不觉话头脱落。山河大地凝成一片。久之豁然。不被从上佛祖舌头欺瞒。复侍十载。乃住翔凤山资福。辟草开山。刈茅缚屋。凄凉盈目。豺虎为邻。人不堪其忧。而观怡然独乐。律身最严。同众食息。禅学之士。自远趋风单提向上。勘验方来。参请无虚日。
春。南岳绿萝通际山茨和尚寂。际通州李氏子。初从东隐若昧法师习讲。谒悟和尚於金粟。嗣罄山修。黄端伯司理请住东明。迁南源。登南岳。止掷钵峰下。盖虎穴也桂林王闻而异之。访卓锡处。步行三百里就见之。以误食野芹怡然而寂。山翁忞序其录行世。谓的的提持本分。殊无语言文字。与人齩嚼。盖与今时禾黍不阳艳。竞栽桃李春者回异矣。涂毒鼓声。当有闻之而命不全活者。师盖未死也。
三月律师寂光奉诏南都忏荐大行皇帝。
天童忞就昆山安禅院启建荐严毅宗烈皇帝道场疏曰龙去荆山。曾动轩臣之哭。天崩杞国。每怀[侬-辰]士之忧。千邦丧统御之尊。万姓失大明之照。仰五岳拔地之雄。光华犹昔。缅长松擎霄之势。忠节自惭。敬仗佛光。严资仙驭。千圣不携。己灵曷重。处处为人作主。头头本地风光。
能仁储闻 哀诏到台。设位陈奠。上堂说偈曰。涂毒鼓声何处起。三乘五性闻皆死。夜来万籁动悲风。白日丽天莫知止。
宗统编年卷之三十一
猜你喜欢 唯识之净土·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百·玄奘 杂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譬喻经·佚名 善事太子入海品第三十三·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道宣 卷第三十二·佚名 卷第四·佚名 卷第三十四·李通玄 卷第十六(附高僧神僧传)·丈雪通醉 宗镜录卷第五十九·延寿 辯中邊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卷八十二(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译)·佚名 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佚名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