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三十

宗统编年卷之三十

临济第二十八世祖

讳德宝。金台吴氏子。嗣龙泉祖。

世宗甲辰嘉靖二十三年。

临济第二十八世圆通祖嗣宗统(三十八年)。

祖居圆通。

仲夏朔。祖入都居圆通寺。上堂。拈拄杖曰。有么。有么。时有一僧出作礼。祖劈脊便打曰。多口作么。曰某甲一言未措。何为多口。祖复打曰。再犯不容。

乙巳二十四年。

祖结夏圆通。

四方禅侣。终南。南岳。伏牛。五台等处。闻祖道风。皆来参礼。

丙午二十五年。

曹洞宗统止於是年。

按洞宗宗镜书。传少室润。廪山忠。隐庵进。大方迁古风玄。天然佐。五人。少室润。传清凉念。无言道。智空睿。鳌谷银。无疑信。五人。廪山忠。传经昌经一人。清凉念。传云门澄一人。寿昌经传博山来。东苑镜。鼓山贤。黄龙谧四人。无言道。传少室喜。金山肇二人。云门澄。传苕溪彻。明因怀。佛日方。愚庵盂。东山澓。弁山雪六人。博山来后有雪关誾。檀度密。华首独。金陵严四人。东苑镜传天界盛一人。鼓山贤后有鼓山沛一人。诸家传持。正在繁衍。从此至本朝。诸师之出世行迹。年月有征者书焉。宗统之归。须俟后定。

幻休润和尚继席少室 发明(洞宗宗统已虚诸师皆称和尚后详诸方略纪)。

宗镜祖示寂。佥议继席。非润不可。润执意谦退。再请再却。众乃举祖付嘱之偈。润遽堕泪不复言辞。乃住少室。润体貌丰硕。声若洪钟。与诸学人。甘澹泊而襟度夷旷。力荷大法。朝夕乾乾。无少倦色。告香入室者。二百七十人。

丁未二十六年。

戊申二十七年。

己酉二十八年。

庚戌二十九年。

辛亥三十年。

佛灭后二千五百年。

壬子三十一年。

癸丑三十二年。

隐庵进和尚应请北游。

进自得法於小山书祖。后养道於大伾之兴国寺。影不出山。足不蹈阃者数载。久之开堂说法。机如走珠。口似悬河。衲子肩摩踵接。趋谒如狂。一日应请北游。途宿三教堂。主僧进曰。此中向有憨布袋像供西壁。后为羽士居此。於顶上安双髻。改呼为锺离仙。迁供东壁。每每缁衣黄冠。争衡代位。至今荤酒淫祀。妖孽一方。死为怪事。求和尚除之。进以拄杖指其像曰。者块泥团。变怪多端。不守本分。恼乱人间。髡头佛祖。丫髻神仙。出乖见丑。魔魅闾阎。彼此搬弄。东那西迁。妄生喜怒。暮四朝三。不遇老僧行正令。多年冷地受牵缠。四大各复。返本还源。从此一方齐物论。即刻送汝上长安。咄咄。连棒粉碎。而邪孽从兹肃清。

甲寅三十三年。

祖辞众南游。

仲秋祖辞众南行。有答三际禅人问法语。

蕴空忠和尚栖隐廪山慧经从之出家。

盰江之新城。有廪山。去郭二十里。八面秀拔。忠游喜之。因结茆栖止者。二十年。不与人接。诸士绅故人多来相访。唯默坐而已。罗近溪。邓潜谷。与论性命之学。皆超出情见。及举宗门向上事。人多未能领略。经抚州崇仁裴氏子。诞时难产。祖父诵金刚般若经而娩。因名经。初生颕异。长貌苍古。九岁入乡塾。便问浩然之气。是个甚么。塾师异之。向忠道行高峻。特求出家。常疑金刚四句偈。必有指据。偶见傅大士颂曰。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不觉释然。遂辞忠隐峨峰。尝登绝顶顾盻。而作偈曰。踏上云头第一峰。眼中广博小虚空。当时欲见无由面。今日相逢处处同。结庐三年。人无知者。

乙卯三十四年。

丙辰三十五年。

禅师方念参少室休和尚於立雪庭受付。

念字慈舟。别号清凉。古唐杨氏子。十岁投金台义公出家。自念生死事大。受具参方。一日听古道法师讲楞严经。至七处征心。后顿知缘生不实。茫无下落。乃遍历讲席。精研性相宗旨。终不自肯。往少室。参幻休润。於立雪庭礼拜次。润问甚处来。念曰。北方来。润曰。北方道法与此方如何。念曰。水分千派。流出一源。润曰。恁么何用到此。念曰。流出一源。水分千派。润见念言辞迥迈。命充维那。时提大事因缘激发之。念晓夕体究。至忘寝食。一日至五乳峰前。初祖面壁处。忽然契悟。亟诣润呈偈曰。五乳峰前。好个消息。大小石头。块块着地。润可之。嘱曰。从上佛祖。以自己所证。递相承袭。欲令一切众生。知有此事。余得之小山先师。十余年矣。今将从上佛祖心印源流付嘱於汝。汝当上体佛祖之心为心。以续慧命。灯灯相继。毋令丧失。然虽如是。尚宜晦迹林泉。乘时一出。付以偈曰。无上涅盘心。佛祖相传付。吾今授受时。云净风头露。

丁巳三十六年。

禅师伏牛下径山万松绍林寂。

林仁和沈氏子。幼入法轮出家。习瑜伽教。林愀然曰。是岂生死大事所竟耶。趋天目。谒平野老人。获闻心要。翱翔讲律。研穷玄奥者。久之。嗣伏牛大休实。入川峡登峨嵋。复归虎林。遁迹径山。道风弥着。问法者麇至。书偈而化。

云外香曰。万松老人。操履真洁。玄宗幽邃。近代主匠。不多指屈。其於径山。踞师子座。挝涂毒鼓。法筵非暂也。世谛。非促也。度生。非简也。传法。非一众也。及考山志。列诸法侣类中。而不入祖位。何所然耶。吁。异哉。明眼人前。不妨举似。

戊午三十七年。

己未三十八年。

庚申三十九年。

禅师吉庵下嘉兴天宁法舟道济寂。

济秀州张氏子。嗣吉庵祚。初住龙渊景德。移盐官俱胝故院。院有灵泉甘美。且利浴茧。因产妇触秽。致震雷坠石。要以百祀矣。济谓众曰。院破可完。井覆可启。以密语祷之。石徙其半。至今有半井之称。寻移武康双髻。有池蛙听经之异。嘉靖初。中贵张永。请出世秣陵安隐。由阳羡开堂禾之天宁。复开炉鞴於灵光精器诸剎。乃浮舟南湖。信风所如。三年弃去。居湖之弁山。是年秋寂。济气宇遐畅。礼度闲逸。律身惟谨。造次琐屑必规检。寒暑屋漏亡改替。性沉静。素无干谒。随缘转化。先后二十余所。解包之后。足不越户庭。旦晚持秘密伽陀严甚。燕暇则孤坐。泊然似不能言者。钱帛蔬果。必均同在。诲义无碍。如春风披拂。不自知其意之消也。

辛酉四十年。

壬戌四十一年。

癸亥四十二年。

禅师天童下天池玉芝法聚寂。

聚盐官富氏子。儿时恒籍地趺坐。折草念佛。出世后。结庐澉湖习静。芝产座下。因号玉芝。嗣天童。碧峰显。移锡武康天池。构玉芝精舍。提唱宗乘。随机明捷。如太阿发穴。秋水生寒。不犯锋铓。任情[石*盘]礴。二十余年之间。归诚缁素。鉴觉一大事因缘者。琳琅辉映。有语录六卷。五月十九日寂。

甲子四十三年。

祖复北游寓宝禅。

乙丑四十四年。

禅师正传参祖於北京宝禅。

传溧阳吕氏子。年十九。从善权乐庵剃发。看父母未生前话。无所入。刻苦历二七日。一夕经行。才就坐。闻琉璃灯光熚爆。豁然有省。乃曰。古人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销殒。非虚语。直造燕都参祖。通所得。语未竟。祖忽趯出只履曰。向这里道一句看。传无语。立檐下自夕达旦。祖出见唤传。传回首。祖翘一足。作修罗障日月势。传乃大悟。

禅师智空赴天界请。

空字妙有。云南太和葛氏子。出家后往鸡足山。然一指。偕友往南岳。下炼魔场。卓庵仰山。日唯一食。西踰江浙。访诸祖遗迹。阅藏天目。顿明大旨。谒万松林於双径。遂受记莂。是年应天界请。

丙寅四十五年。

圆悟生(是为天童)。

十一月十六日。生於常州宜兴蒋氏。

穆宗庄皇帝。

穆宗丁卯隆庆元年。

禅师瑞岩下禺川真慧寂。

慧雉城符氏子。事母以孝闻。却姻出世。书法华十二部。以报罔极。力参有悟。往印於玉芝聚。首众飞霙院。乌程令不崇三宝。陷之於狱。体无完肤。同事数人。咸谓非麴蘗荣卫不可以生。慧独毅然曰。酒为大过犯。吾佛首禁。生死等幻耳。毋多言。至夜说偈而逝。

戊辰二年。

己巳三年。

祖付正传法印。

传悟后。服勤数载。礼辞南归。祖书从上源流付之。临行。覆以一笠曰。无露圭角。

慈舟念和尚掩关五台。

念掩关五台。昼则一食。夜则孤坐。久之自念。差别智不可不明。乃肆游诸方。一切苦行。人所頞蹙者。皆身亲历。后至石城。精厉过分。双目忽盲。念曰。幻身非有。病从何来。将身心一时放下。硬坐七日。双目复明。

庚午四年。

辛未五年。

壬申六年。

憨山德清参祖。

清全椒蔡氏子。出家长干大报恩寺。大殿毁。清与雪浪恩。矢志兴复。乃北游京国。寻之五台。以憨山自号。谒祖。祖问何处来。清曰。南方来。祖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祖曰。子却来处分明。清作礼。侍立请益。祖开示向上。数语而出。

神宗显皇帝。

神宗癸酉万历元年。

法藏生(是为三峰)。

十月七日。生於常州无锡苏氏。

甲戌二年。

禅师天宁下大云云谷法会寂。

会嘉善怀氏子。参法舟济於天宁。寝食俱废。一日食尽不知。碗忽堕地。[陡-土+止]然省彻。得受记莂。韬迹香林。见明教嵩日课。遂效行之。徐魏国公延於丛桂庵。请住三藏殿。会危坐不越阃者三载。诛茅栖霞千佛岭。陆仪部光祖访之。机洽。欲为建寺。力辞之。嘉靖丙寅。集五十三人结禅期於天界。壬申。吴吏部默泉。郑刑部旦泉等。请还故山。达观可扣华严宗旨。为发挥法界圆融之妙。叹未曾有。会定力摄持。住山四十余年如一日。昼夜端坐。前置一炉。香烟不断。终身禅诵无间。真末法精进幢也。当江南禅道梗涩之时。出入灭裂之地。始终无一议之者。其操行可知已。正月五日。四方之众。睹会住处。焰发。及明趋视。而会已寂。住栖霞时。有开示袁文学了凡行功过格语。载本传。

乙亥三年。

无明经彻悟。

经阅传灯。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日夜提撕。至忘寝食。一日因搬石次。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遂往廪山呈偈。忠即为印可。始许剃发受具。

丙子四年。

勅法师觉淳等校订续八大藏经典。

丁丑五年。

戊寅六年。

祖自五台回至京结庵西城柳巷。

己卯七年。

庚辰八年。

禅师万松下苍山妙有智空寂。

空威仪丰伟。望之俨然一应真。住天界。迁超果。晚居余山寂。徐阶铭其塔。

禅师东塔下敬畏如空寂。

空香水施氏子。嗣野翁晓。

云外香曰。断桥伦传方山宝。宝传无见睹。睹传白云度。度传古拙俊。再四传至宝芳进。进传野翁晓。晓传敬畏空。空传古湛冲。冲之后遂斩无传。衣偈留车奚庵。

辛巳九年。

临济第二十八世圆通祖示寂。

正月十九日。寂。塔於城西之小西门。

禅师无念深有住龙湖。

临济第二十九世祖

讳正传。字幻有。嗣圆通。

壬午十年。

临济第二十九世禹门祖嗣宗统。

癸未十一年。

甲申十二年。

乙酉十三年。

曹洞三十世西京万寿幻休润和尚寂(宗镜书祖嗣)。

发明(润当嗣宗统以俟后定故书法如此)。

顺德鹊山天然佐和尚寂(曹洞三十世宗镜书祖嗣)。

佐隐鹊山。有请说法者。坚辞之。十月。预知时至。浴毕坐逝。

丙戌十四年。

诏颁藏经施天下名山。

国初刻藏。有北方撰述诸经未入藏者。诏补入之。勅颁十五藏。散施天下名山。

慈舟念和尚南游普陀禅师湛然圆澄参谒受印证。

念游普陀归。由越之止风涂。众请说法。湛然澄来参。念问止风涂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沧海遥时如何。澄曰。月穿沧海破。波斯不展眉。念复举洞上宗旨。逐一问澄。澄乃说偈呈似曰。五位君臣切要知个中何必待思维。石女惯弄无针线。木偶能提化外机。井底红尘腾霭霭。山头白浪滚飞飞。诞生本是无功用。不觉天然得帝畿。念阅曰。语句绵密。不落终始。真当家种草也。遂召入室印证曰。汝后开两片唇皮。截断天下人舌头有分在。即付偈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至今授受时。大地为甘露。咄。五乳峰头无镞箭。射得南方半个儿。

慈舟念和尚住嘉禾东塔。

念应请住嘉禾之东塔。迁豫之云居。匡庐。后欲投老台山。越中缁白力挽归宝林道场。(汰如河法师续高僧传称师为清凉国师后身)示寂后。法嗣湛然澄。迎龛塔於显圣南山之麓。

丁亥十五年。

禅师万松下嘉禾东禅千松明得寂。

得号月亭。以嗣万松。易号千松。乌程周氏子。始参百川海。不契。单衣芒屩。徧历丛席。备尝艰苦。所遇皆外道法事。自念般若缘薄。益奋励。投上竺哀吁普门大士。祈姤明师。乃谒万松林。泫然请决。凡十载无所入。一日阅楞严经。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恍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呈偈。松颔之。松住双径。得为众负米缚薪。不惮艰苦。独行朴蔌间。遇虎横踞。得卓锡正立。虎俛首避去。时咸异之。适览枣栢合论。至十地品。午夜隐几而坐。梦游兜罗绵世界。阐华严奥旨。至於结座。乃说偈曰。从本已来无。今日何曾有。一毛头上见。虚空笑开口。喝一喝。寤白松。松抚之。松寂后。悬铛守塔者千有余日。乃孑身趋凌霄峰。结茅孤坐。衣草食木。苦行精研。一夕趺坐。心境豁尔。疑滞氷释。自此道价峥嵘。毳徒辐凑。陆五台率众请法。吴司寇韫庵请说法於灵隐。管佥宪东溟请阐法於天池。沈仪部观颐请住圆证寺。世方崇事真武。比邱有披法服而膜拜者。得见悉叱曰。此北方一水神耳。教中谓毗沙门天王。愿兴神力。为佛外护。尔授七佛袈裟。而礼。何谬倒乃尔。往往改像设而更庙宇。俾学者专心正道。得为人修干玉立。性度伉直。以胜法为自重。以传道为己任。祸患不苟避。戚喜不形色。至於登座白椎。则慈云霭然。三千炳着。八万森严。七众无不渥其沛泽。而醉心者伙矣。所遇公卿。未尝降礼作卑謟态。群小或憎诟之。百折不回。是冬示疾。吉祥而逝。

相宗法师苏州华山祖住寂。

住字幻依。号麓亭。丹徒朱氏子。八龙蟠山出家。受法华华严诸大部。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游少室。依大章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之旨。淮安胡给谏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无遮会。访无极於南京。居第二座钳锤之暇。即入众作务演华严於京口万寿寺。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妙峰承印。亦居座下。万历甲申。憩锡苏州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立三不留轩。谓不留骸骨。不留衣钵。不留徒众也。九月告众而逝。异香积时不散。塔全身於莲华峰之阴。王世贞铭其塔。住持常不轻行。提奖孜孜。所至皆成宝坊。

戊子十六年(岁大饥)。

己丑十七年。

沙门真可募刻方册大藏。

可字达观。号紫栢。尝复楞严寺。以大藏京板印购烦难。欲易梵策为方册。便於流通。上首道开法本。慨肩巨任。冯梦祯陆光祖等。共相倡举。布告天下。今之嘉禾楞严藏经是也。

庚寅十八年。

无言道和尚住嵩山少室。

道字无言。新建胡氏子。嗣幻休润。嵩山四众请住少室祖庭。周藩国主迎道说法。主大开悟。汝宁王闻之亦迎道至。世子病足。倚杖而视。道乃引之周行七转。汗流如注。而足即瘳。僧问外道问世尊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意旨如何。道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道机锋敏捷。襟怀平实。后寂。塔於少室祖茔。

禅师仪丰方彖安禅莲居。

彖达州罗氏子。出家太平兴国。参鬼神觑不破之机。三年有省。南询结茅双径鹏抟峰。蒿糁不给。深究玄要之旨。栖止清平山。一日闻午炊作声。彻去疑滞。返兴国。葺故宇。荐至杭郡。时莲居首启禅期。一时究心之士咸集。请彖说法因秉鼗鼓示众法要。

祥符荫曰。白马彖禅师。真参力究。密证宗乘。秘重大法。不以禅师自居。神庙时。莲居开禅期。皋亭永庆辟枯木堂。仪丰闻谷二大师。实以禅摄讲净。而不滞理致。不堕名言者也。

辛卯十九年。

法藏出家。

藏得度於邑之五牧德庆院。命今名。

壬辰二十年。

沙门真可礼石经於雷音寺感舍利放光。

可书法华经以报二亲。荐入都门。复潭柘古剎。西游峨嵋。由三晋历关中。践栈道。礼普贤大士。顺流下瞿塘。过荆襄。一登太和。住锡匡阜。重新归宗故址。自皖公山北上。探问石经遗迹。扫琬公塔院。启石室。佛座获一宝函。中有佛舍利若干。出视光烛林壑。适慈圣太后曩岁拜为弟子。命近侍致斋供。乃紫伽黎。可以偈辞。有云自惭贫骨难披紫。施与高僧福更增。因请舍利进宫。三日修敬。出帑金重固於石窟。憨山德清记之以文。

癸巳二十一年。

沙门南岳伏虎岩真清寂。

清字象先。湘潭罗氏子。依伏虎岩宝珠得度。参无字。因舟触岸有省。戒行精严。道声蔼着。慈圣太后锡金纹紫方袍。以褒崇之。复慈云禅剎。是岁正月二十九日。往生净土。

甲午二十二年。

乙未二十三年。

祖住龙池圆悟出家侍行。

悟正月诣显亲。礼祖为师。祖以悟学道勇锐。志期彻悟。命名圆悟。是春祖应太常唐凝庵请住龙池。悟为荷橐而往。身任众务。以至鬻薪陶器。负米百里之外。虽刻苦事众。而参究益力。

憨山德清戍雷阳。

清因前颁藏使者触上怒。并及之。下镇抚狱。以私创牢山寺院。遣戍雷州。清乃谓众曰。佛为一切众生。不舍三途。今东海蔑戾车地。素不闻三宝名。今予教化十二年。三岁赤子。皆知念佛。舍邪归正。予愿足矣。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可痛心耳。乃离即墨。士民倾城涕泣追送。下狱。时京城[言*苔]剎。皆为诵经礼忏保护。衲子中。有然香炼臂水斋持咒。以加护之者。在狱八阅月。冬十月发遣。朝士大夫多亵服策蹇相送。安肃郑大司马范溪公子。在金吾。素未相识。时设燕。会在朝缙绅请救。以至涕泣。诉其无妄。

丙申二十四年。

丁酉二十五年。

戊戌二十六年。

圆悟始纳僧服。

先是悟出家时。祖即命剃染。而苦愿终身苦行供僧役。故祖上下舟车。悟随行。有类厮养。后尝正色语众云。老僧三十一上侍先师。参禅学道。都在作务里办。汝辈要安坐修行耶。老僧不愿丛林遗此法式。是年四月八日。始纳僧服。

无明经和尚住宝方元来参谒契悟。

经省悟后。服勤左右。日夕温研。影不出山者二十四年。出住宝方。时年五十一矣。(经住山日。有僧问住山前曾见何人。经曰。总未行脚。僧激之曰。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经善其言。遂徧参莲池宏。达观可。憨山清。语各投契)来。庐州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酒性绝。年十六。礼五台静庵通公。修空观五年。参寿昌经於峨峰。不契。复谒於宝方。经问蚁子解寻腥处去。苍蝇偏向臭边飞。是君边事。是臣边事。来曰。臣边事。经曰。大有人笑你在。来曰。先所论皆是。到这里。因甚不是。经曰。此一不是。彼一切都不是。一日如厕。见人上树。豁然大悟。趋见经。入门便拜。经曰。子近日如何。来云。有个活路。祇是不许人知。经曰。因甚不许人知。来曰。不知不知。经举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来立呈颂曰。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经笑曰。子今日方信悟不尔欺也。来曰。向后还有事也无。经曰。老僧祇知二时粥饭。亦不知有向后事。来曰。岂无方便。经曰。子后得座披衣。幸无筹策足矣。

沙门真缘焚身供舍利塔。

缘锡山梁氏子。形材劣众。精锐过人。历名山而参尊宿者十有六夏。得悟性宗。兼以念佛三昧。万历二十六年。结制日。卓锡四明。展敬阿育王舍利。七宝塔光中。获睹释迦如来丈六紫金身。率然而喜。捬然而泣曰。真缘何德。乃感我佛希有瑞相。誓欲焚身。以报佛恩。遂数日不食。啜油而已。遐迩道俗。然否者半。有一阐提姗笑曰。何物阇黎。敢尔诳惑。有如炽然不胜其楚而逸。吾必挽以烬之。一快众念。是月二十五日。茶毗於寺后之塔山。用绵缠体。涂以香油。结趺端坐。厝薪四周。手中一艾丸。摩挲久之。忽烈焰迸发。自膝底然至襟次。俄而青光一道。直冲碧落。顶间见化佛一尊。约修二尺许。金色烁人。胸前两臂。并作黄金相。时闻送众。佛声浩浩。复开目云。不用念佛。当念心经。众皆朗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缘复云。不是这心经。是会不下万众。欢踊者。悲恋者。赞仰者。顶礼者。但知回心三宝而已。惜无一人荐取其意者。如前姗笑阐提。亦知叩颡谢过。火余建方坟於峰顶。缘初入山时。见一黑虎夕踞崖石。有二神人。作礼求缘记莂。及火化时。郡中一童女倚楼。遥见碧落之光。乃望空归礼。爱护处身。毕生修道云。

云外香曰。自喜见菩萨以身供养如来。河沙诸佛。赞言善哉。是真精进。以法供养。名第一之施。嗣后见闻。亦寥寥矣。法不云乎。出家菩萨。应烧身烧臂烧指供养於佛。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近代如君山永隆禅师。救免沙弥。北地花子观音。议开戒坛。及缘三人。一者为佛。一者为法。一者为僧。吁。彼三师者。若非多生成熟。即是再来菩萨。良由一切色身三昧。利及无量有情。而见於是也。

己亥二十七年。

悟掩关龙池。

庚子二十八年。

元谧谒无明经和尚於宝方。

谧字阒然。一字见如。诣宝方。一见倾服。求剃度。经难之。遂抵抚州礼法师铠祝发。来宝方充火头。屡呈所见。经皆不许。经游勘诸方。谧随行。后往金楼峰。力参岁余。一日因推磨。失手有省。诣经呈偈曰。累我多年绕处寻。无端石块解翻身。老侬问我何缘故。眉目依然面上横。经曰。前三句即不问。后一句是如何。谧云不堪雪上更加霜。经曰。今日且放过。夜坐菜园。偶闻虾蟆声。当下身世一空。无法可喻。偈曰。虚空逼塞一声蛙。水鸟含灵共一家。十字街头闲意思。自歌自唱哩莲花。

辛丑二十九年。

藏乞戒云栖。

时朝廷戒坛未开。先授息慈戒。

元镜参经和尚於宝方。

镜字晦台。号湛灵。建阳冯氏子。参宝方。力究诸祖誵讹公案。偶阅圆觉随顺觉性章。豁然氷释。经印以偈。

憨山德清兴复曹溪祖席。

先是清与达观可。共念禅席陵[(雪-雨)/粉/大]。皆由本源壅蔽。欲往曹溪。以浚法脉。而清遣戍。至雷阳。制府戴。观察任。南韶道任。皆感服清德化。延入曹溪。时曹溪四方流棍。集於山门。开张屠沽。秽污之甚。积弊百余年矣。坟墓率占祖山。僧产多侵之。且勾合外棍。挟骗寺僧。无敢正视者。清叹曰。此心腹之疾也。苟不去。则六祖道场。终将化为狐窟。往白制台戴。戴曰。无难也。试为公力行之。即下令本县。坐守。限三日内。尽行驱逐。不留一人。山门积垢。一旦如洗。开辟路径。重修祖殿。一二年间。百废具举。

祥符荫曰。大师尝曰。吾师佛圣人。出家学道。乃止雪山修行。盖雪山清凉处也。众生为五欲烦恼之火。昼夜烧煮。而欲其出离。非置之万仞氷雪之中。使之彻骨严寒。又何以止烈焰免销铄哉。大师初行脚。即决志登五台。向清凉绝顶。於憨山氷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孑然居之。一日经行立定。忽觉万境澄湛。唯一大光明藏。圆满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自觅身心。了不可得。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出定视釜。已生尘矣。从此以净光明幢。到处作大佛事。乃至荷戈投荒。入炎瘴馑疠之乡。身坐尸陀林。而心遍作清凉散。今读其从军诗。有曰火宅谁堪避。清凉自可求。则知师虽乘愿入此热恼丛中。布慈云。洒甘露。然非从氷雪悬崖。一回撒手过来。亦何能法法无生。得大自在也。至浚复曹溪一段公案。则又法苑一大快事。而以逆缘得之。所谓顺逆皆方便也。师真可谓大雄后劲矣。他日咏大雪。则又曰。回想六年饥饿处。令人不觉鼻头酸。噫。痛定思痛。难矣哉。

居士幻寄瞿汝稷集指月录成。

录凡三十二卷。始自七佛。终於大鉴下第十六世。节次详明。旨要该悉。虽儒门所集。而衲子使之。

壬寅三十年。

祖移锡燕都圆悟监龙池院。

是时讲席盛行。衲子相见。不齿向上。祖孤任单提俨然汾州。尝举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语。辨验方来衲子士大夫。罕契其机。

无异来和尚住广信博山。

癸卯三十一年。

圆悟铜官山悟道。

秋过铜官山。豁然大悟。昭昭灵灵之境。一时打彻。情与无情。焕然等见。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汉月藏诣龙池。

藏徧参诸方。求真师。走荆溪见祖。至龙池下院。知祖北游。见祖自题顶相而还。

真可寂於诏狱。

可庚子岁。将往曹溪。以浚禅脉。泊湖口。值榷使纷梗。南康守吴宝秀被逮。可惊诧曰。其如世道何。即策杖入都。多方调护。秀得末减。妖书震发。遂下诏狱。金吾讯鞫。对曰。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出世一大负。时忌者欲死之。可乃沐浴。端坐而逝。次年秋。塔於双径。可气宇雄毅。面禀严肃。中怀慈愍。接机利物。不假常情。一棒之下。顿欲剿绝。是故归诚甚伙。而亲诣者甚希。然性耽山水。若云行鸟飞。所受檀信。四事纷然。而服无余衣。重兴梵剎一十五所。而居无常处。除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及所着经论文集。世所不闻者。尽搜出流行。喜苏长公易解。阅历书。必加额而后启。四十余年。胁不契席。恒诵毗舍浮佛半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每每示人曰。吾持二十余年。已熟句半。若精二句。死生了然矣。有内外集行於世。

祥符荫曰。禅宗至神庙间。波靡极矣。得云栖五乳及可。一鼓作气。而后天童万峰两祖。乘愿崛兴。可尤秉真实心。凛然以大法为己任。惜时无黄檗睦州一流宗师纵夺之。遂使可不能如临济云门。吁此今古之所以贵师承也。可深慨五家纲宗不振。后学茫茫。无从趋正。亟欲辑续传灯。辨明真伪。乃以世缘挂碍。赍志长往。噫。汩没而至今日。更自难言。安得大乘气象。如可者。一树精进幢哉。

甲辰三十二年。

乙巳三十三年。

弘储生(是为灵岩)。

二月八日。生於南通州李氏。

悟监院入京省觐。

四月偕圆修入燕京觐祖。冬十月。始达普照寺。祖闻悟来。先使人待之国门。及至。便问有新会处么。悟曰有。祖曰。有什么新会处。悟曰。一人有庆。万民乐业。祖曰。汝又作么生。悟即问讯曰。得得来省觐和尚。祖曰。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悟便出。

丙午三十四年。

祖驳空印正量论。

晋僧肇依三谛立宗。破小乘凡外妄见。作四论。一曰物不迁。二曰不真空。三曰般若无知。四曰涅盘无名。大意谓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时有讲师空印。作正量论。驳肇论。故祖直驳空印之非。

丁未三十五年。

悟辞祖南还。

戊申三十六年(正月南京天鸣声如涛铎旬余乃止)。

无明经和尚住寿昌元贤从之剃染。

经是年开塔寿昌。贤建阳蔡氏子。幼补邑庠。读书僧寺。闻僧诵经至我於尔时。为见清净光明身。不觉心大欢喜。阅之。又茫然意旨。乃往问经。经勉看乾屎橛话。年四十。亲殁弃家。往投经剃染。一日经自田间归。逆问曰。如何是清净光明身。经振衣而立。贤曰。只此别更有么。经拂衣便行。贤随入方丈不及启口。经连打三棒曰。向后不得草草。

己酉三十七年。

律师古心如馨开戒法於金陵灵谷法藏从之圆戒。

时戒坛久閟。馨开南山法门。戒仪一新。藏得圆戒。

庚戌三十八年。

禅师法藏住海虞三峰。

藏徧求真师。时禅风绝响。乃游方。至海虞北麓。见烟一穗。起深树间。藏曰。此有隐者。拨草而进。溪流绕门。锵锵然。古院沉寂。主僧曰。师气宇非常人。三峰集东南灵秀。师宜住此山。藏曰。我亦乐之。院久废。藏携四五苦行。力参。如风穴当年。

辛亥三十九年。

祖自燕京还龙池。

祖付圆悟衣法。

祖自北归。南游越。穷天台龙湫诸胜。庚戌岁杪。还龙池。祖一日升座。召悟。悟近前。祖举起拂子曰。诸方还有这个么。悟震威一喝。祖曰。好喝。悟连喝两喝归位。祖顾悟曰。更喝一喝看。悟即出法堂。明日挝鼓上堂。以大法印付之。

三峰法席成。

五乳弟子包福明。十余人。破家成三峰丛席。额曰清凉禅院。

憨山德清赦还。

壬子四十年。

三峰藏悟道。

二月朔。藏八百日不语死关。才上蒲团。忽眩晕。欧痰一斗。遂放身熟睡。如坠千尺井中。求出相似。手足都无攀搅。至第五日巳间。方深睡。窗外二僧夹篱。拗折大竹。声若迅雷。顿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人法俱消。一真不立。尽大地觅纤毫过患。了不可得。无有譬喻能喻。揭开从前文字。但见纸墨。义理了不关思。端坐终夜。如弹指顷。无思惟中。触着赵州云。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凡古栢树子。乾屎橛。新妇骑驴阿家牵。八角磨盘空里走。至云门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种种三昧。一时见前。因勘破向来。横说竖说。行棒行喝。总未是向上全提在。所以云门道。尽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须知更有向上全提时节。傥临济不曾得黄檗佛法无多子。德山尚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何能棒下成等正觉。喝下成等正觉耶。后复深研玄要之旨。从梅花蓓蕾时闭关。疽发於背不自觉。忽推窗见黄梅堕地。千门万户。划然天开。

癸丑四十一年。

甲寅四十二年。

湛然澄和尚开法云门。

憨山清返初服。

临济第二十九世禹门祖示寂。

二月十二日圆寂。

禹门祖付天童悟。磬山修。雪峤信。抱朴莲四人。诸家法脉。正在繁衍。书则不胜。定则未可。年纪止於禹门。宗统之归。须俟后定。

历年表曰。自宋高宗丁巳绍兴七年。至明神庙甲寅万历四十二年。凡四百七十八年。其间正宗法脉。时污时隆。大道机宜。若显若晦。南渡晚叶犹重法以尊师。理学名儒。或内秘而外见。元廷隆礼。迈於寻常。明时尊崇。着之令典。硕德耆缁。盛行南北。英流俊衲。不减宋唐。郁郁以兴。绳绳相成。但以兵燹频仍。云山深隐。微言妙义。多雾晦以烟消。断简残编。每蛛丝而蠧篆。禅林文献。遂致渺茫。法苑淆讹。因之流播。然真传大意。授受明的之机缘。正续雄风。绍述后先之次序。皎然如氷轮霜洗。光蔼彻乎中天。俨尔似霆蛰春回。声隐蟠於大地。高峰中峰之冷严而韬晦。万松雪庭之圆敏以精持。皆所以深培厚蓄。而伏隆隆振振之绪於未艾。圆通禹门。凛乎太华之雪照晨曦。嵩少宗镜。泠然玉井之泉流夜壑。此其九鼎之系。缥缈未坠单丝。千钧之机。举发方期巨力焉矣。

宗统编年卷之三十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三卷·宝亮
  第三十九章 二王章·佚名
  卷第十·宗密
  佛说逝童子经·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三卷·佚名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佚名
  东岩禅师蕲州语录·佚名
  佛藏择法眼图·太虚
  目录·密行寂忍
  卷二百七十六·佚名
  宗教答响序·元来
  佛说佛印三昧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玄奘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三·佚名
  聚集品第二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七卷·佚名

    豪 俊   玄宗闻太白才名,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欲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行幸宫中,顾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得独以声伎为娱哉?倘得逸才词人咏出之,可以夸耀后世。”遂命召白。时宁王邀白饮,

  • 第一折·佚名

    (冲末孛老儿、卜儿、旦儿同上)(孛老儿云)段段田苗接远村,太公庄上戏儿孙。虽然只得锄刨力,答贺天公雨露恩。老汉延安府人氏,姓刘,双名荣祖。嫡亲的四口儿家属:婆婆王氏,这个是老汉的儿媳妇儿,我有一个孩,唤做刘彦芳,在京师做着

  • ●自序·黄遵宪

    余于丁丑之冬,奉使随槎。既居东二年,稍与其士大夫游,读其书,习其事,拟草《日本国志》一书,网罗旧闻,参考新政,辄取其杂事,衍为小注,串之以诗,即今所行《杂事诗》是也。时值明治维新之始,百度草创,规模尚未大定。论者或谓日本外强中

  • 梁臣传第十一·欧阳修

    ○杨师厚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少事河阳李罕之,罕之降晋,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师厚在籍中。师厚在晋,无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太祖以为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攻王师范,师厚战临朐,擒其偏将八十余人,取棣州,以功拜齐州刺史

  •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七·脱脱

           《宋史》 元·脱脱等

  • 东汉会要卷二十·徐天麟

    职官二执金吾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吾犹御也丞一人比千石缇骑二百人本注曰无秩比吏食奉武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兵器丞一人【执金吾缇骑舆服导从充满道路羣僚之中斯最

  • 卷之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五二 我的新书二·周作人

    《侠女奴》单行本是在光绪乙巳,我所有的一册破书已是丙午(一九〇六)年三月再版,《玉虫缘》刊行在于《侠女奴》之后,初版的年月是乙巳年五月,这是书本的纪录。再查日记,可惜这不完全了,甲辰年只有十二月一个月,乙巳年至三月为止

  •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司马迁

    刘军 译注【说明】本世家载述了孝景帝十三个为王儿子的衰败经过。他们有的父姬子奸,“尽与其姊弟奸”,淫乱无度,无视伦理;有的对奉汉法以治的朝廷官员“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以致“所杀伤二千

  • 169.刘禹锡游玄都观·林汉达

    王叔文实行改革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等八个人

  • 纲鉴易知录卷三·吴楚材

    周纪成王纲 丙戌,周成王元年,周公旦相王,践阼而治。纪 成王幼,不能涖阼,周公摄政,践阼而治,南面负扆,以朝诸侯。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纲 周公旦作诰

  • 陈兆焜·周诒春

    陈兆焜 字希尧。年三十二岁。生于广州。本籍住址。广州多宝大街陈宅。已婚。癸卯科广东鄕试举人。吏部拣选知县。肄业京师大学堂。光緖三十四年毕业。授举人。宣统元年。分省补用通判。分发学部。是年。自费游美。入

  • (十)·钱穆

    朱子曰:“人知鸟喙不可食,断然终不食。是真知之也。知不善,而犹或为之,是特未能真知也。所以未能真知者,缘于道理上只就外面理会,里面却未理会得十分莹净,所以有此一点墨。这不是外面理会不得,只是里面骨子有些见未破。故大学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朱棣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

  • 海底两万里·凡尔纳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尼摩船长是“鹦鹉螺号”潜水艇的发明者。他在海底进行巨大的科研工作。但这并非他的唯一目的。他同时在海洋深处寻找自

  • 頖宫礼乐疏·李之藻

    十卷,明李之藻撰。之藻字振之,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编首列頖宫祀典,次列仪注,次列名物器数,共成八卷。第九卷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祠,附以乡饮酒礼。第十卷附以乡射礼。其中如释奠仪之散斋、演乐、涤牲诸

  • 瑞竹堂经验方·沙图穆苏

    医方著作。元·沙图穆苏撰。约刊于1326年。在元代泰定时期任江西省建昌太守,其间研究了名医方书、采集民间药方,于1326年集为《瑞竹堂经验方》。《瑞竹堂经验方》原有15卷,元明两代曾多次修订刊行。原本失传,现流传版

  • 力士移山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增一阿含经八难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