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百五十

洪武三十年三月甲申朔四川柏兴州三尖寨土官千户剌兀遣其子八的高进马剌兀卜木瓦寨叛奠贾哈剌之弟也初贾哈剌与月鲁帖木儿叛剌兀谏不从自退守三尖寨因至盐井卫归顺既而月鲁帖木儿就擒贾哈剌遁山谷中怒剌兀异己乃引众击其吉水柱寨杀其壻剌牙步步抄布女果木等剌兀遂遣子入贡

○丙戌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臣友赞结致山北王攀安知遣恰宜斯耶山南王叔汪英紫氏遣渥周结致各贡马及硫黄

○朝鲜国王李旦以柳玽等蒙恩放还遣其判三司事偰长寿密直副使辛有贤等贡鞍马及金银器布人参等物至京师谢恩 上谕礼部臣曰朝鲜密迩东陲比之他国最为切近前者王氏怠政而亡李氏继兴数生边衅与语再三终不能止易云开国成家小人勿用朝鲜本新造之国而所用之人皆非贤智之士此恐非三韩之福也昔子产于郑凡为辞命草创讨论修饰润色必更数人之手而后行所以郑国称治如郑道传等乃小人之尤者在王左右岂能助其为善苟使郑总卢仁度金若恒仍在朝鲜又郑道传之羽翼今总等既不免王不精审又将假手于人矣宜谕其国王深思熟虑以保三韩

○占城国遣其臣卜落记真卜农来贡胡椒降香象牙等物命赐卜落记真卜农衣服钞有差

○上以川狭之间山深道阻故寇盗得以藏匿出没不常乃诏狭西都指挥佥事吴旺将兵一万五千四川都指挥佥事俞琪将兵一万八千从征西将军长兴侯耿炳文等于沔县徽州之境据要害立营遣兵入捕高福兴等

○丁亥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戊子祭太社太稷

○遣官享先农

○己丑遣鹰扬卫千户朱贵等运皮袄氊帽皮裤各五千二百一十余事给开平士卒

○监察御史严震直言旧运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各场小引盐计八十五万八千五百引于广西布政使司及梧州府各收一半召商中买自洪武二十九年正月起运至今年二月终所运才得九万四千三百六十引若以未运盐数较之须及十年方得运毕今宜将两盐课司所出盐货以大船运至广东布政使司以小船运至梧州府广西官司又自梧州接运至广西布政使司先收三十万引足然后令梧州收留二十五万引余有三十万八千五百引存留广东布政司置仓收贮召募商人于广西乏粮卫所照例纳米自赴广东支盐令于江西南安赣州吉安临江四府发卖为便从之

○庚寅水西土酋居宗必登不科阿加等叛杀普安卫千户张骇贵州卫百户魏安汪俊及军士数十人命右军都督佥事顾成为征南将军帅贵州都指挥同知汤清以兵五千会左军都督佥事何福讨之

○辛卯广西太平府土官张士荣来朝贡马

○壬辰 上罢朝坐奉天门因与群臣论民间事 上曰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朕一食一衣则念稼穑机杼之勤尔等居有广厦乘有肥马衣有文绣食有膏梁当念民劳大抵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穷而国独富安者尔等其思佐朕裕民之道庶几食禄无愧

○癸巳实授工部署尚书事左侍郎孙显为本部尚书

○甲午命礼部铸云南按察司印并巡按黔南监察御史印四颗

○乙未置镇溪军民千户所时辰州卢溪县主簿孙应隆招谕蛮民复业者多遂置千户所以镇之以应隆为镇抚

○置广西怀集守御千户所

○丁酉敕右军都督府曰古者帝王驭世必严夷夏之辨者盖以戎狄之人贪而无厌苟不制之则必侵侮而为边患矣今朵甘乌思藏长河西一带西番自昔以马入中国易茶所谓懋迁有无者也迩因私茶出境马之入互市者少于是彼马日贵中国之茶日贱而彼玩侮之心渐生矣尔右军即移文秦蜀二府长史司启王发都司官军于松碉门黎雅河州临洮及入西蕃关口巡禁私茶之出境者朕岂为利哉制驭夷狄不得不然也

○常德府武陵县民言武陵等十县自丙申兵兴人民逃散虽或复业而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邻近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迁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 上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

○戊戌礼部侍郎张炳言今考中岁贡生员叶宪等七百二十三人已送国子监肄业其不中式一百十八人遣归本学停膳肄业教官训导及提调官例皆罚俸 上曰师不严训有司失于勉励者罚如例诸生不中式者且遣归肄业勿停其膳四川生去京师道远往复实难可留国子监肄业勿遣

○以河南按察使张盟为福建按察使

○己亥命靖江王世子赞仪往省晋王及 今上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诸王先是楚湘入蜀历狭西出河南上山西抵大同东至于宣府北平自大宁至辽东转而至于山东择文武忠厚之士以从 上以赞仪年幼欲其知亲亲之义且令涉山川险易以成其德器故也

○以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陈信为副总兵率舟师运粮往辽东

○皇第四十八孙徽焲生岷王世子也

○甲辰行人陈诚吕让至安南谕其王陈日焜令以所侵地还思明府议论往复久而不决诚以译者言不达意乃自为书与日焜曰迩者思明府土官黄广成奏言安南侵据壤地朝廷稽典册考图记遣使告谕俾还所侵自诚到王国宣布 上意开陈事理而执事所执逾固未肯听从今以前代载籍所纪疆场利害为执事陈之按志交趾古交州地后汉时女子徵侧作乱光武遣马援率师平之遂立铜柱纪功亦所以限内外也在唐则为五管之一统以都护宋时李乾德寇边郭逵将兵征之擒伪太子洪真乾德惧而割广源门州思浪苏茂桄榔之地以降则当是时此地尚为中国所有况铜柱以北丘温等地乎元世祖时而祖光炳入款称臣及日烜嗣立失臣子之节于是世祖兴问罪之师日烜蒙荆棘伏草莽生民殆尽城郭几墟日燇嗣立祈哀请罪世祖遣使降诏谕令入朝当时诏书有还地之语而日燇云向者天使辱临小国迎送于禄州小国惧有侵越之罪往往辞之丘温而已观此则丘温以北之地其属思明亦明矣今安南乃越渊脱踰如嶅庆远而尽有之非乘元末之乱侥幸而得之者乎行人下车之日王之君臣皆曰此地旧属安南而不知所属之由陈黎二国相及何致政亦执前说以为祖宗之地未审何所据而然也苟如执事所言则志书所叙日燇之言无乃但为浮说耶抑王惧有侵地之罪固执无稽之言以自饰也我 皇上天锡勇智表正万邦怙终者虽小过不赦改过者虽重罪亦释传曰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又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过致祥往岁龙州赵宗寿之事是也吝过召殃近岁南丹奉议诸蛮酋是也是皆明效大验所共知共闻者王能避殃迎祥归其侵地岂惟宗祏之安亦一国生民之幸也释此不图争而不让是为怙终自祸矣惟执事图之日焜以书复诚等曰昨辱惠书谆谕不少所据思明书云天使累造小国迎送止丘温一节此说迎送之事非疆界之事也盖丘温当其要冲往时自思明而入路州道近时自凭祥入洞登道皆小国林野之地不便立站故立站于丘温以当县之中有县官馆待故也至于交割夫骑则各于疆界如今坡罗唯关是也当元之初丘温已为小国之地思明乃谓当元季扰乱始越铜柱二百余里而来侵其丘温等五处观此则思明人之言不足信矣见诬若此其他可知所称志书自汉唐以来迁变不一其可以往昔之事而质之于今日耶余具回咨不敢复赘诚等得书复与之辨论不已安南王馈诚等黄金二锭白金四锭及沉檀等香诚等固却之安南王曰赆者礼也自陆贾时有之不必多逊诚曰尉陀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是召祸者也陆贾受其金以分诸子是苟利者也王欲以尉陀自处而以贾处人抑何陋哉安南王无以对遂复咨户部白伏见上司为思明府奏侵占穰地遣行人陈诚吕让持咨文至下国令还所占地下国窃惟丘温如嶅庆远渊脱五县自昔以来供输下国赋役世世相传而洞登乃渊县之地天使往来之路其思明府凭祥人每岁与下国渊县人交割夫骑于凭祥界坡罗唯关今思明人乃谓下国于其地洞登立站侵占何其戾也夫立站侵占将图得其地与其人民也今其地其民古昔至今既已有矣又何用立站为夫站之废立随地之便随时之宜站之长存丘温地之便也站之暂立洞登时之宜也此时任尚书吴观等以有把截边界之役故令草起房屋以便歇宿已而复撤何预于侵哉苟不原其地与其人民而欲图侵占乃不假何时攻战何时破灭而此时立站其地主与其人民乃拱手而视不敢谁何又从而供其赋役何其灵异至于如此哉又谓元时大军二次捕交回军设立永平寨拨军守镇交边着落交趾供给粮饷窃点二次大军之将帅惟镇南王不止而饯归元史虽讳而不详至文其归也则曰镇南王在内傍关贼兵大集以遏归师王遂由单己县趋盝州间道以出观此则军势可知归路可辨岂有回军永平而拨军守镇又责交趾供给粮饷者哉又谓下国越过铜柱二百余里而侵占其所属丘温等五县者谨按汉建武十九年马援讨交趾徵氏女立铜柱时至今一千三百五十余岁千载之下陵谷迁变谁复能辨又谓拘问老人黄伯颜供说云云者伯颜亦思明人岂不同其愿欲虽千伯颜将可信耶又谓因前土官失于申明昨袭牧职尽图具呈及以建武志为说者岂有广成之高曾祖父不识古事不能申明而广成昨日始至乃能见识古事而申明耶下国与思明接境思明之人往往侵占下国田土杀掠人民牛畜下国疏远难于告愬思明狃于小获乃图大利而诬至此下国畏首畏尾自守之不假何敢有侵占之事哉夫苟有侵占岂难退还今不侵占何以退还此五县者乃下国世世相传所守之地惟知固守何敢以先世所守之地而付之思明当各守定界以事天朝何敢觊望与夺以烦上司惟圣天子一视同仁与天地同德故下国以此自恃而敢倾心陈愬烦渎台听罪焉敢逃今回咨申禀伏冀阁下上体 天子之至德下矜下国之远人审察鉴裁下国幸甚诚等复命 上召群臣议之或以其抗逆朝命当讨 上曰蛮夷相争自古有之彼恃顽不服终必取祸姑待之而已

○西番瞿昙寺僧参剌来朝贡马

○丙午立四川永宁宣抚司九姓长官司儒学

○辛亥白虹亘天贯日

○壬子置锦衣卫前千户所十司曰銮舆曰擎盖曰扇手曰旌节曰幡幢曰班剑曰斧钺曰戈戟曰弓矢曰驯马

○立西宁僧纲司以僧三剌为都纲河州卫汉僧纲司以故元国师魏失剌监藏都纲复置河州卫番僧纲司以僧端月监藏为都纲 上以西番俗尚浮屠故立之以来远人也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班固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乾隆
  元明事类钞卷三·姚之骃
  卷之五十四·佚名
  卷之五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佚名
   十、关于《无所不谈合集》①·林语堂
  鲁王朱檀、朱以海传·张廷玉
  卷九·佚名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五·雍正
  卷三十四·纪昀
  卷十四巡警二·冯煦
  48.沙丘的阴谋·林汉达
  厉树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赵翼

      ○杜少陵诗  杜少陵一生穷愁,以诗度日,其所作必不止今所传古体三百九十首,近体一千六首而已。使一无散失,後人自可即诗以考其生平。惜乎遗落过半!韩昌黎所谓"平生千万篇,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此在唐时

  • 卷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古今禅藻集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二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唐【五言古诗】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排律误入】  慧浄【三首】鹫岭光前选祗园表昔恭哲人崇踵武弘道会羣龙高座登莲叶麈尾振霜松尘飞扬雅梵

  • 卷四百八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八十七鲍溶经旧游游鱼怀故池倦鸟怀故窠故山系归念行坐青巍峩羸马经旧途此乡喜重过居人无故老倍感别日多但见野中坟累累如青螺凉风日揺落桑下松婆娑叹息追古人临

  • 卷一二七 宋紀九·司马光

      昭陽大荒落(癸巳),一年。   太祖文皇帝元嘉三十年(癸巳、四五三年)   春,正月,戊寅,以南譙王義宣為司徒、揚州刺史。   蕭道成等帥氐、羌攻魏武都,魏高平鎮將苟莫于將突騎二千救之。道成等引還南鄭。   壬午,以征北

  • 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宠 唐明宗焚香祝天·蔡东藩

      却说唐主李嗣源,宠任枢密使安重诲,连他矫制与否,亦未尝过问。重诲冤杀任圜,才行奏闻,唐主反诏数圜罪,说他不遵礼分,潜附守殷,应该处死。惟骨肉亲戚仆役等,并皆赦罪云云。在唐主的意见,还算是格外矜全,其实已为重诲所蒙蔽,枉

  • 卷之四百九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夏四月。辛卯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诣宁寿宫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记注  ○以助办教案。赏山东教士安治泰、头品顶戴。陶万里、三品顶戴

  • 五十七 苏州织造李煦奏贺元旦俟曹寅回任即行进京摺·佚名

    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兼暑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李煦谨奏:恭请万岁万安。 切惟四序云周,三元伊始。臣煦职守在扬,不得与在廷诸臣随班舞蹈,叩贺元旦,合具奏摺恭请万安。俟曹寅回任之日,臣煦即星夜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六·来保

    十一月辛酉上命军机大臣等传谕班第兆惠曰军营粮务最关紧要从前办理运饷尚无贻误现今増调满汉官兵三万五千人合之原拨在营官兵及随役人等数几十万以每人每日支给八合八勺计之加以挽运人夫口食一月所需已为浩繁况大兵按

  • 读例存疑卷四·薛允升

    名例律下之一老小废疾收赎犯罪时未老疾给没赃物犯罪自首二罪倶发以重论犯罪共逃同僚犯公罪公事失错老小废疾收赎:巻首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瞎一目折一肢之类),犯流罪以下,收赎。(其犯死罪及犯谋反、叛逆縁坐应流,若造

  • 胡松年传·脱脱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淮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任殿试参

  • 先圣大训卷一·杨简

    宋 杨简 撰蜡宾第一【小戴记家语并名此篇曰礼运此名学者所加非圣人本言盖谓礼其迹尔必有妙者运之不悟道实无二孔子言礼本大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为四时列为鬼神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又言夫孝天之经地

  • 卷二十二·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二宋 魏了翁 撰宣公元年至四年上【一】不讥丧娶言不待贬责而自明文公丧未期此时已娶违礼不讥者此事甚恶言不待贬责而其恶自明也昭元年公羊传曰春秋不待贬絶而罪恶见者不贬絶以见罪恶

  • 第七章&nbsp;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冯友兰

    《史记》记载,孟子(公元前371?一前289?年)是邹(今山东省南部)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的齐国(也在今山东省)是个大国,有几代齐王很爱好学术。他们在齐国首都西门-稷门附近,建立一个学术中心,名叫"稷

  • 彻视品第十八·佚名

    佛告族姓子。如来至真。以净天眼过於凡俗。皆见众生生者死者微妙瑕秽善恶祸福好颜鬼姿趣安趣苦。如其众生所兴祸福报应之果。如其本末悉知斯实。其人如是,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毒害。谤毁贤圣坠于邪见。以此邪见所行事业。

  •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一·成寻

    【延久四年(宋煕宁五年)三月十五日~六月四日】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一延久四年三月十五乙未 寅时,于肥前国松浦郡壁岛乘唐人船,一船头曾聚字曾三郎,南雄州人,二船头呉铸字呉十郎,福州人,三船头郑庆字郑三郎,泉州人,三人同心,令乘船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

    宋李焘撰。五百二十卷。编年体北宋史。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

  • 新华严经论·李通玄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系就实叉难陀所译之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

  •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宗坚

    3卷,清宗坚说,妙圣等记。上卷 上堂住澄江府路南州兜率禅寺 上堂住云南府嵩山禅寺 中卷 小参 晚参 示众法语机缘真赞 下卷 颂古 拈古 杂偈 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