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1)。上德无为,而无以为(2)。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9)。
【题解】
“道”和“德”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原含“法则”和“普遍规律”的意义,老子却把它看作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精神实体,“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本章提到“上德”,即基本上能认识和掌握“道”的人,所以有德;“下德”,即不能认识和掌握“道”的人,所以无德。中间提到仁、义、礼、智(前识),重“道”轻“礼”,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认为它们破坏了“道”的完整性。(采《老子注释》的意见)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诸本并同。韩非《解老》所引,无后二句。马王堆本甲本损掩,只剩末一“德”字。
(2)河上公与诸王本、诸唐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末有“也”字;甲本“为而”二字损掩。“无以为”,傅、范及景龙作“无不为”。韩非《解老》所引作“无不为也”。以,何。杨树达《词诠》:“以,假借为台,何也。”下同。
(3)朱谦之《校释》如此。马王堆本及韩非,均无此句。“无为”二字,河上公、王弼及诸唐本均作“为之”。“有以为”三字,傅、范俱作“无不为”,劳健从之,并补“也”字。蒋锡昌从陶鸿庆说,谓上句当从韩非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此句当作“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与上句反正互明。张松如说:“景龙本,‘为之’二字原泐,据他本补。”朱谦之《老子校释》以为“为之”二字实误,应补“无为”二字,全句当作“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衡以上下文,“上德”与“下德”为对,“上仁”与“上义”为对,均以“无以为”对“有以为”。他解错落难通,朱说是,今从之。
(4)马王堆本甲乙本与韩非所引及众他本悉如此。惟马王堆本及韩非所引,均有“也”字,他本皆无。马王堆本甲本前句句中“而无”二字损掩。
(5)王弼、范应元及《释文》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前句末有“也”字,“扔”,省作“乃”。甲本同,惟“上礼”与“攘臂”间八字损掩。韩非《解老》所引,无“则”字,“扔”亦作“仍”。朱谦之说:“御注、遂州、邢玄、庆阳、蟠溪、楼正诸石本,严遵、傅奕、奈卷、室町、顾、彭诸本皆作‘仍’,范本作‘扔’,作‘扔’是也。《广雅》曰:‘扔,引也。’《广韵》曰:‘扔,强牵引也。’‘扔’与‘仍’音义同,但‘扔’字从手,与攘臂之义合。”范应元说:“揎袖出臂曰攘。”高亨说:“《广雅》:‘扔,引也。’攘臂而扔之者,谓攘臂以引人使就于礼也。”
(6)马王堆本乙本及后世诸通行本悉如此。甲本衍“失道矣”三字。“失义而后礼”句,“失”及“后礼”三字损掩。韩非《解老》所引,多四“失”字。作:“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蒋锡昌《校诂》:“此云人君失无为之道,而后以德化为治,失德化而后以仁爱为治,失仁爱而后以分义为治,失分义而后以礼敬为治也。”其言颇近老子之旨。
(7)傅、范及景福、《道德真经》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薄”作“泊”,上句多一“也”字。甲本前句八字损掩。韩非《解老》所引作:“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王本并无下“也”字。严遵、程大昌、吕知远诸本无“夫”字。李道纯《道德会元》无“而”字。
(8)傅、范及《释文》《群书治要》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前句多一“也”字,甲本“前识者”三字损掩。韩非《解老》所引,同马王堆本,两句末皆有“也”字。
王本无下“也”字。李道纯《道德会元》无“而”字。
(9)王弼如此。傅、范、严遵及《群书治要》诸本,与韩非《解老》所引,两“居”字均作“处”。景龙、开元、古观楼、龙兴碑、《道德真经》及苏辙、宋徽宗诸本,前“居”字作“处”,后“处”字作“居”。马王堆本甲乙本两“处”字均作“居”,“薄”字均假作“泊”。甲本前句句中多一“而”字,“彼”字省作“皮”。乙本前句损掩三字,后句中多一“而”字,“彼”假作“罢”,末句作“故去罢取此”。
【今译】
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因此有德。品德低下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没有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什么作为,而且不想为着什么去作为。品德低下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却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仁爱的人有所作为,但是不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正义的人有所作为,而且是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有礼节的人有所作为,可是人家都不理睬他,他就扬起胳膊,指引人们遵守礼节。所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才有义,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所谓礼节这个东西,标志着忠信的不足,意味着祸乱的开始。所谓“先见之明”这回事,乃是大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那后者(彼、礼、簿、华),而采取这前者(此、道、厚、实)———崇道薄礼。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黎靖德 卷之二·罗汝芳 卷六十八·程公说 卷四十五·程公说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林语堂 第十七章 12·辜鸿铭 卷一百九十二·山井鼎 篇目·范处义 卷四十二·康熙 第66章·老子 卷二十·张廷玉 左传折诸卷五·张尚瑗 卷之十八·邵经邦 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治地品第二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