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传宗科(五)
唐崇演
生东平段氏。出家为龙兴寺慧超法师弟子。游方见普寂禅师于嵩阳。获印心地。后居都梁山。受徒扬化。山当淮泗之会。商旅骈拥。毳袍之客杂处焉。时李相国绅镇广陵。负材学。凌轹侪类。见衲子辄唾去。或有以演名闻者。遣衙吏章幼成。召入府。坐顷之其语嘿背神诣天造。削涯岸。出畛域。固非绅世俗之学。所可企及也。乃大降叹。请居慧照寺。以使承问。四海玄侣。相寻而至者。仅千辈。开成二年终。春秋八十四。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塔葬焉。
唐好直
姓丁氏。会稽诸暨人。幼而修洁。凡肥醲腥荤物。皆未尝及口。即事杭坞山藏师落发。元和初。受具於天竺寺。徧探经律论钞疏源委。忽杖策访祖师西来之指於洪之马祖。获记莂。居乡里之大庆寺。方来之士云拥。如是二十载。利物为多。虽名公乡之以廉问护戎过越者。靡弗承接。而启迪之。故其声誉之美。播天下。大和中游五台道京邑。一夕而去。於是前护戎郄志荣宋常春二内侍知之。必欲招徕。以温集曩训。开成初。再至辇下。二贵人以安国寺方丈馆之。龙象莫不趋附。无何召补供奉大德。非其志也。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嘱累弟子讫。遂趺坐而寂。寿六十五。夏三十二。丧殡浐水东。费悉出郄宋二氏。门人鉴诸后。起塔於崇山南之华严。而归葬焉。会昌四年。起居舍人韦绚碑。
唐宗密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剃染。顷之进具於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於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於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着华严圆觉涅盘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证。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余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於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於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着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唐崇珪
陕之姜氏子。其先以儒术致显贵。自天宝来。乱离相继。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珪嘅然行求出家。年十八。以试经得度。无何游南岳。栖息者数年。又依南徐茆山之栖霞寺。声誉益起。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延见於慈和寺。与语意相得。珪曰。吾有幽忧之疾。城隍聚落。可久处耶。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大和戊申。洛旱。惟岳中雨不愆候。或以为珪之德所感云。开成初。赞皇公入相。请阐化於洛之龙兴寺。其所提唱。本秀公而利益多矣。既而唱灭。寿八十六。会昌元年八月十日。迁全身於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
唐全植
姓芮光州人。幼依州之荣光禅寺沙门大智诵习。而卒获剃染。受具后。即游洛阳禅会。洞彻心法。然后结茆於淮之都梁山。以聚徒阐化。既而太守卫文卿迎於治之长寿寺。以便瞻礼。文卿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植曰。真实之物。振古振今。未尝败坏。有为之法。四相迁流。因当堙厄。君侯翘足可见。此盖预言武宗之毁教也。顷之终。年九十三。门人建塔立碑。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乃克葬。
唐齐安
宗室子也。其先播迁。於是生安於海门郡。始娠终娩。皆有瑞相。童时。有异僧[款-士+止]门求见。为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隆之业。其在斯乎。稍长亟请於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祝其发。年满登具。诣南岳智严律师。进毗尼学。后从大寂禅师於南康龚公山。妙领心地法门。元和末游越之萧山法乐寺。寺虽古制。然楹堵靡完。补坏扶倾。聊复燕坐。时杭之海昌法昕者。缁林之翘楚也。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堧废地。以拟偃息。闻安在越。遽迎之而举。以让焉。
僧问。如何本身卢舍那。安云。与我将净缾来。僧即取净缾。安云却安本处着。僧安缾於旧处。再理前问。安云。古佛过去久矣。
有座主来参。安问云。蕴何事业。座云。讲华严经。安云华严法界有几种。座云。广说则重重无尽。略有四种。安竖起拂子云。者个是弟几种。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安一日唤侍者云。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须弥为椎。是什么人打得。众无对。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杂堂众安默识之。命为记室。尝使撰疏语以丐。而所获尤丰羡。安叹其福气之盛。且曰时至矣。母滞泥蟠。因以佛法嘱累云。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极。闻而怆悼。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唐恒政
姓周氏。平原人也。幼入乡校。然於儒书。略不加意。见佛经则玩味莫释手。后就郡之延和寺诠澄法师剃染。既登戒。问道嵩少。遁居三峰。以养圣胎。无几何。入太乙山。受徒阐化。
大和中。上嗜蜃蛤。太官每以进沿海诸郡并缘为民害。一日其壳。有力擘之而坚莫能开者。上异焉。焚香以祷。俄而自开。现观音菩萨像。仅寸许於内。仪容服饰。比世所塑画者。尤可爱。上命盛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玉绵锦帕。赐兴善寺供养。因集群臣宣问。以何祥瑞。宰相李公德裕进曰。此非臣所能知。惟知陛下圣德所昭感尔。若其他佛法大意。则有终南山恒政禅师在。於是诏问政。政对曰。贫道闻之。物无虚应。此所以启沃陛下之信心尔。故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也。上曰。菩萨此身则已见矣。然所谓说法则未之闻。政曰。今陛下见此为常耶。非常耶信耶不信耶。上曰。非常之事。朕深信焉。政曰。如是则陛下已闻说法矣。上大悦。因留政内道场中。累辞还山诏居圣寿寺。武宗初即位。谓人曰。吾仇至矣。可不避乎遽遁入终南山。久之卒於山舍。寿八十七。阇维获舍利四十九粒。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塔葬焉。后诏废教避仇之语果验。
唐普岸
姓蔡氏。汉东人也。弱龄颕慧。性修洁。荤膻之物未尝入口。出就师传。通经义。秉翰摅辞。有可观者尝入僧舍。览佛经。味玩不能已。叹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辞亲。造百丈山怀海禅师。咨询心要。久之落发登戒品。寻受记莂。已而出世安六寿山院。
示众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东游天台。遍览形胜。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参。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适来造次。僧却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礼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个师僧。今日败阙也。又尝有偈云。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亦复何为。会昌三年。集弟子垂训而灭。寿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约等。
唐神鉴
生浔阳韩氏。父为齐安掾。事佛尤诚恪。尝陈像唱呗。饭僧众於廨署。鉴方童穉。喜溢颜面。恳求出家。亲戚不能夺。卒依东林寺贞素律师剃落。学通涅盘。时大寂以心宗唱豫章。即往参究。后卜居怀安西北山中。山先多鸷兽。自是暴害弭息。远近赖之。有见伟男子。戴平帻。望法座致礼。而忽尔隐去者。七日后。有见冠裳至方丈前。升空赞曰。此大师者真法宝也。开人天眼目。故此相报也。会昌四年。入灭。八月入塔。
唐志远
汝南宋氏子。幼孤。母明敏能诵法花。稍通其义。年二十八。使依荷泽下禅德剃染。经营僧事。凡六年。既而辞去参礼。又八年。然后於天台止观之道。知所归向。於是瘁志劬躬。行四三昧。日中一食。不受别请。岁歉。或咽炁漱流。貌无馁色。体有疮疥。手不爬搔。如是仅四十年。会昌四年二月。忽辟谷燕嘿。十七日诫门人曰。吾平生进修。逮兹获梦觉安隐。岂非其所感之报耶。复以天台一宗文疏。传之弟子元堪等。且曰。将践圣阶。降兹罕及。遂奄尔而逝。寿七十七。腊四十八。
元堪扶风马氏子。素师事远。及武宗汰法。乃悉以所受天台文疏。藏之屋壁。未几宣宗兴复。重葺旧居。别为远大作影堂。而取其部文。并置於内。六时行道。以终其身。则诚无负其所嘱。如此其不谓之贤乎。
唐灵佑
姓赵。福州长溪人。童稚时嬉戏庭中。俄有云气盘礴。天乐清亮。神圣仙真之状。出没空际。顷焉一叟貌类罽宾。挹其父而谓曰。汝子来处高胜。必当重光佛运。此群灵所以标异也。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佑执役於法恒律师。弱冠剃落。越三年具戒。学毗尼於钱唐沙门义宾。游天台之国清寺。遇寒山拾得。为说偈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一日侍立次。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佑拨云无。丈躬起深拨得小火。举以示之云。者个聻。佑有省。礼谢呈所解。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方知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若是心法。元自备是。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时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谓之曰。老僧可往沩山否。答云沩山奇绝。可聚千五百众。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然非和尚所可住也。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答云待历观之。丈乃令侍者请首座。唤典座来。头陀见首座不许。见典座云。此正是沩山主也。首座有愠色。丈即指净缾。问云。不得唤作净缾。你二人唤作什么。首座云。不得唤作木突。典座踢倒净缾。丈笑曰。首座输却山子也。首座即华林。典座即佑也。丈遂遣佑住沩山。既营梵宇。连帅李景让。奏寺额号同庆。相国裴公休。亦尝咨询玄奥。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示众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便唤作无事道人。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答云。若真悟得本。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个入处。犹有无始以来习炁。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皆当。此乃得座披衣。自作活计时也。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佑问仰山。从何处归。仰云田中。佑云。禾好刈也未。仰云。好刈也。佑云。作青见。作黄见。作不青不黄见。仰云。和尚背后是什么。佑云子还见么。仰拈起一穗禾云。和尚何曾问着者个。佑云此是鹅王择乳。
佑睡次。仰山问讯。佑面向壁。仰云。和尚何得如此。佑转身云。我适来得一梦。试与我原看。仰山取一盆水。与佑洗面。少顷香严来问讯。佑云。我适来得一梦。寂子原了。汝更原看。香严点一椀茶来。佑云。二子见解。过於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盥漱毕。趺坐而灭。寿八十三。腊五十九。葬于山之栀子园。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进士李商隐题额。
唐玄策
会稽之鲁氏子。幼随父贾。至天台。见乡呈为光明会盛甚。盖隋智者禅师所创始也。其法於每岁九月。合远近黑白之众。无虑数千万。而策心独伟之。遂依禅林寺智广师出家。游方见大寂於江西。顿去平日碍膺之物。后以黄之九井山。奇秀可爱。因结茅其上。以致学者。或以其地之邃僻。而谓策曰。子亦恶能堪此寂寞哉。策曰。吾方以为乐。未见其寂寞也。大中八年示灭。谥圆寂。塔号智觉。
唐希运
闽人。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黄檗山。具戒后。参询徧至。尝偕一僧。行天台道中。娓娓谈笑。皆颕脱可念。目光闪烁。旁射注前。遇大溪横沮。方过雨湍涨。不可揭厉度。於是运乃卸笠支杖而伫。其僧趣之。曰度去好。久伫奚为。运诡曰。要度自度。毋督我。俄而其僧竟度。如履平陆。既登彼岸。招手曰。度来度来。运遥咄曰。自了汉。早知如此。必斮折汝胫。其僧隔水礼谢曰。真大乘法器也。我不如。我不如。竟去不复见。
又尝游京师。午则分卫檀越家。久候屏着间。未有所得。闻一姥谇语其内曰。太无厌生。运意以为未有所施。而谓之无厌。其必有说焉。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问曰。师亦曾见百丈山海禅师乎。当今第一善知识也。且老妾五障之身。忝於慧忠国师处有省。以师巍巍堂堂之相。宁自弃哉。自是见百丈。问曰。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运云。恁么则后人断绝去也。丈云。将谓汝是个人。遽起入方丈。运有省。随后入云。希运特来。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丈一日问运。什么处去来。运云。山下拾菌子来。丈云。还见大虫么。运便作虎声。丈拈斧子作斮势。运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即上堂云。大雄山下有大虫。老汉今日亲遭一口。汝等诸人好看。
运在南泉。普请择菜。泉问。什么处去来。运云。择菜去来。泉云。将什么择。运举起刀子。泉云。大家择菜去。
一日泉谓运曰。老僧偶作得牧牛歌。请长老和。运云。某甲自有师了。运辞泉。泉门送。提起运笠子云。长老身才没量大。笠子太小生。运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云王老师聻。运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海众奔辏。相国裴公休方廉问其地。迎至州问道。且作传心法要一编。示运。运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云会么。公云不会。运云。若便恁会去。犹较些子。裴公由是深加尊奉。凡仕官所在。必执弟子礼。邀致阐演。尝赠之诗曰。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大中间。终於所住寺。诏谥断际。塔号广业。事具传灯录。
唐寰中
姓卢氏。河东蒲阪人。少为书生。年二十五。偕计中甲科。然未惬所志。欲再试礼部。而适丁母忧。因庐墓所。服阕竟。出家於北京童子寺。岁未二周。而诸经通习。遂造嵩岳。受具戒。复淹贯律部。后诣百丈山谒大智海公。而究见性之指焉。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谏议大夫崔公。尤推重。为别创方丈。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会即便会。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钱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卤砂砾。无所得水。将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饮。识者以为神。而众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会答话。只能识病。有一僧出前立云。远有病么。请师识。中便下座。归方丈。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答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中问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大笑抚掌。中便归方丈。有僧辞往江西。中云。我劳汝得否。僧云劳什么。中云劳汝将取老僧去。僧云。更有过於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得。中便休。其僧后举似洞山。山云。阇梨争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将得。洞又问其僧云。大慈别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会废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诏除前禁。复仪相。太守刘公加礼敬。丛社之盛。不减畴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嘱累毕。怡然坐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唐宣鉴
剑南周氏子。幼不群。稍长出家登戒。习复经律。乡里誉之。时达磨之道。方盛行襄汉间。龙潭信禅师名尤振。鉴因挟复造之。见则遽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鉴曰。子亲到龙潭来。一夕久侍立方丈上。将出索烛焉。信授以纸烛。鉴拟接次。信即吹灭之。鉴礼拜。信云见什么便礼拜。鉴云。从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明日即辞去。信谓诸徒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在。
鉴抵沩山。从法堂西过东。回顾方丈云。无无。便出。至僧堂前。乃云。也不可草草匆匆。遂具威仪上参。跨门提起坐具唤云。和尚。沩山拟取拂子。鉴喝扬袂而出。沩山晚间问维那云。今日新到僧何在。对曰。那僧见和尚了。便背法堂。着草鞋去也。沩问云。你众人还识者僧否。众云不识。沩云。是僧将来。有把茆盖头。呵佛骂祖去在。住澧阳三十年。属武宗废教。避难於独浮山石室中。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葺德山禅院。请鉴居之。上堂云。於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之。亦非得也。汝但无心於事。无事於心。则虚而灵。空而妙。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若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
鉴一日问维那。今日几人新到。那云八人。鉴云。将来一时生按着。
龙牙问学人。仗镆铘剑。拟取师头时如何。鉴引颈。牙云。头落也。鉴微笑。牙后到洞山举前语。山云。德山道什么。牙云。德山无语。山云。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牙省过忏谢。有人举似鉴。鉴云。洞山老人不识好恶。者个汉。死来多少时。救得有什么用处。
雪峰问。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鉴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岩头闻云。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拗不折。虽然如是。唱教门中。犹较些子。
鉴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柱杖打。临济闻之。教侍者参次。待其打时。但接取柱杖。当胸一柱。侍者壹如临济教。鉴便归方丈。待者回举似临济。济云从来疑着者汉。
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忽告其徒曰。扪空追向。劳汝心神。梦觉觉非。复有何事。竟坐逝。春秋八十四。戒腊六十五。
唐藏奂
生苏州华亭之朱氏。方娠及产。人闻异香炁。为儿时。尝堕井中。若有物以举而出之者。丱岁礼道旷禅师剃落。弱冠诣嵩山受具。母每想念。辄涕泣。因尔丧明。迨归省。即能视如故。母丧哀毁。庐墓致祯祥。以孝名乡里。见灵默大师於五泄山。获悟入。涉会昌大中教门盛衰之变。守道自若。及洛阳再造长寿寺。诏居之。手缉梵夹。以完大藏。尝谓人曰。吾前身。寔四明天童山昙粹也。宿缘且至。吾其归乎。会南海杨公收典姑苏。建精舍。迎奂。因东还。大中十二年。鄞檀越任景求愿。悉捐其家。奉三宝。慕奂行义。祈请为开山第一世。众拥留不听往。奂以棕拂遗之曰。此在即我在尔。尚何疑。既说法。玄侣云委。且为筑一墩西北隅。植柏五根其上。以表五百墩。曰此水地吾以镇之。俄剡寇裘甫犯鄞。一日其徒二千人。尽执兵突入。奂瞑目宴坐堂上。贼临以锋刃。色不挠。贼悸慑。扣头谢罪去。贼平。州上其事。诏赐寺额栖心。以旌奂德。而天童亦时所莅止也。咸通七年秋。示微疾。预戒弟子曰。七日之后。吾且逝矣。可权窆天童岩。更三年而阇维焉。八月三日终。寿七十七。腊五十七。十年八月三日。弟子遵遗命从事。获舍利数千粒。色红翠可爱。十三年。弟子价休。诣阙请谥。诏谥心镜。塔曰寿相。刺史崔琪撰文勒碑。
唐从谏
姓张氏。其先南阳人。后徙广陵。性倜傥。为乡里所畏服。有善相者。谓曰。子身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荣寄。谏曰。素不愿仕进。未知所以荣寄也。曰非独以仕进为荣寄。方壮岁。忽谢遣妻子。求剃染。甫登戒品。因悟心宗。寻挂锡於洛下广孝寺。慕道之宾。纷然参访。民间尤敬事之。设食必位对宾头卢尊者曰。固生罗汉也。会昌沙汰。谏乌帽麻袍。得皇甫氏温泉之别业匿焉。夏尝入定於后冈乔木下。一日雷电。风雨大作。他在者皆惊走。谏跏趺坐自若。徐向空叱曰。恶畜生敢尔。大中初。归洛下。时广陵所生之子长矣。偶来觐。遇谏于院门不识也。乃从问所在处。谏诡指之曰。东南。子去。因阖户不复出。咸通七年。丙戌夏。徧诣檀越辞别。且戒诸弟子玄章等。秋七月朔。旦起盥手焚香。称慈氏如来。右胁卧而逝。年八十余矣。玄章等。送尸於建春门外尸陀林。施诸鸟兽。三日视之。肌貌如生。卒无侵毁者。於是又以西竺法焚之。收合余烬。起白塔于道旁。
唐义玄
姓邢氏。曹州南华人。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即慕禅宗。初依希运禅师。止黄檗山。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玄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辞黄檗。参大愚。愚问什么处来。玄云。黄檗来。愚云。黄檗有何言教。玄举前话。且问愚以遭黄檗打。过所在处。愚云。黄檗恁么老婆心。为汝得彻困。汝犹不知。反从我觅过耶。玄於是大悟云。元来佛法无多子。愚因揕其衣领。诘之云。适来汝尚不知其过。而今又道佛法无多子。汝见个什么如此。玄无语。但筑愚肋下三举而已。愚拓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玄即走见黄檗。檗云。尿床鬼子。来来去去作么。玄云。只为老婆心切。檗云。大愚饶舌。待见与他一顿。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是。遂鼓檗一掌。檗笑云。者风颠汉。敢来这里捋虎须。参堂去。
玄一日辞黄檗。檗云。什么处去。玄云。不是河南。即是河北。檗枮柱杖便打。玄捉住柱杖云。者老汉莫盲枷瞎棒。已后错打人去在。檗唤侍者。把将柱杖拂子来。玄唤侍者。把将火来。檗云不然。但将去。汝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玄还乡党。俯徇请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禅苑。上堂云。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面门出入。汝若不识。但问老僧。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上堂。夫为法者。不避丧身命。我在先师处。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顿。谁为我下得手。时有僧云。某甲下得手。玄与柱杖。其僧拟接。玄便打。咸通七年丙戌四月十日将示灭。乃集嗣法诸徒。说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如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偈毕坐逝。谥慧照。塔号澄灵。
唐鉴宗
姓钱氏。湖州长城人。祖徽礼部侍郎。父晟不仕。卧病久之。宗刲股肉作羹以进。病因愈。孝誉远着。时高闲以内供奉上都临坛大德。居州之开元寺。闲善草书。声名藉甚。宗请礼以为师。而剃染焉。谒盐官悟空大师。获印记。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遂止天目东峰之径山。道俗归心。化以弘阐。有弟子洪諲。以讲论自矜。宗谓之曰。佛祖正法。直截亡诠。汝算海沙。於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见。泯绝外缘。离一切心。即汝真性。諲闻茫然。礼辞游方。至沩山悟旨。乃知宗训为不诬也。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塔全身于大寂岩下。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表请谥曰无上天下号为径山第二祖。云芽先生吴兴沈敬修述赞记。
唐日照
姓刘氏。岐人。世豪贵。读书通经史庄老。然意殊陋之。遂趋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求出家。既受具。谒嵩岳得印记。为黄梅法胤。后游南岳昂头峰。爱其秀丽竦拔。迥脱尘累。有终焉之志。庵居阅二十载。属会昌废教。照因木食涧饮。仅延喘息深岩穷谷中。大中初。诏除旧禁。乃复率其慕向之徒。缮治故址。以受来学。如是又十五年。咸通元年示寂。春秋百八。越三年二月三日。迁尸于塔。建碑垂永久。天下谓之昂头照云。
唐普化
出家事盘山宝积禅师。得教外别传之指。及盘山示寂。乃持一铎。於北地行化。或城市。或山林。见人则以铎从耳边振之。而唱曰。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连架打。时义玄禅师方居真定之临济院。使人捉住问曰。总不与么来时如何。化乃拓开其人云。来日大悲院里有斋。济闻之曰。我从来疑着者汉。
一日临济择菜次。化吃生菜。济曰。者汉大似一头驴。化作驴鸣。
化见马步使喝道出。化亦喝道。且作相朴势於马步使前。使令打五棒。化云。似即似。是即不是。使云。我打得你便休。说甚是不是。
化於阛阓间振铎唱云。觅个去处不可得。时道吾遇之。把住云。你拟向什么处去。化云汝从什么处来。道吾无语。化掣手便去。
一日入临济院。济云贼贼。化亦云贼贼。同入僧堂。济指圣僧问云。是凡是圣。化云是圣。济云作者个语话。化骤撼铎唱云。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厕儿。只具一只眼。
将终乃巡街乞求直裰。或施之衣。辄弃去。至临济。合棺施之。则欣然。负之趋。且号曰。明日普化东门死矣。於是闻者相率出东门以送。化曰。今日於青乌经不利。明日当死南门。明日之出南门者。以其诞也。稍益怠。及西门北门。则绝无往者矣。化然后入棺。自盖殓。或知之转以报。四方坌集。集则铎声响空中。渐远渐微耳。众共破棺视之索然。
唐良价
会稽诸暨俞氏子。稚岁即从师於五泄山。逮二十一年。方获剃染。往嵩山受具戒。未几见南泉愿禅师。值马祖讳辰。南泉修斋次。泉问众云。未审马大师还来否。众无对。价出云。有伴即来。泉指价谓众云。此后生甚堪雕琢。价云。和尚莫压良为贱。到沩山问云。忠国师无情说法话。闻之久矣。未究其微。请和尚今日与良价道。沩云。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道。价云。还有与和尚同道者否。沩云。此去有云岩道人。汝若见之。必为汝道。既到云岩。便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岩云。无情说法。无情得闻。价云。和尚闻否。岩云。我若闻。汝即不闻我说法。价云。若恁么。良价果不闻和尚说法也。岩云。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价述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遂辞岩。岩云。什么处去。价云。未卜所止。岩云。莫湖南去。价云无。岩云。莫归乡去。价云无。岩云。早晚来也。价云。待和尚有住处即来。岩云。此去难得相见。价云。难得不相见。又问。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得真否。如何秪对。岩云。但向伊道只者是。价良久。岩云。价阇梨。承当个事。大须子细。价犹未肯。后因过水睹影。乃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疎。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他日因供养云岩真。有僧问云。先师道只者是。莫便是否。价云是。僧云。意旨如何。价云。当时几错会先师语。僧云。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价云。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大中末。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价问僧云。世间何处最苦。僧云。地狱最苦。价云不然。僧云。什么最苦。价云。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
价有疾。僧问云。还有不病者么。价云有。僧云不病者还看和尚否。价云。老僧看他有分。僧云。和尚争得看他。价云。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僧无对。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剃发搭僧伽梨。命鸣锺。奄然逝。时弟子众悲号莫能已。价忽开目。喻众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於悲何有。召主事僧曰。营斋。斋毕吾其逝矣。於是众情慕恋。乃持迟其斋。至於七日。而后告备。价亦随众。且谓其斋为愚痴斋。盖以其无般若气分也。及僧唱随意。则曰。临行之际。大率不可喧动。此斋所以示戒也。明日浴讫跏趺而逝。春秋六十三。戒腊四十二。后诏谥悟本。塔号慧觉。
唐藏廙
姓程氏。衢州信安人。蚤岁志求出家。元和中。诣长沙岳麓寺。依灵智律师落发。长庆三年。登具戒於武陵开元寺智总律师所。语同业曰。教门繁广难寻。然有总门而不探讨。是可谓智乎。於是游湘潭。登龙牙山。遇马素弟子。方说法山中。一日语廙曰。蕴界不真。有生非我。子之正本。当何所名。复从谁得。廙於言下领悟。未几。避会昌之祸於乡里之柯山。大中六年。郡牧崔公寿。别於郡之龙兴寺。构禅室以居之。阅数年至嘉禾。众留居至德伽蓝。崔公钧守姑苏。久闻廙名。邀居南禅院。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宝。命居招隐寺。秋反嘉禾永安寺。盖信士吕京。舍别墅以造者。乾符中。盗冠充斥。廙曰盗终不至此。后果然。五年十月十二日。安坐而化。弟子号哭。乃复苏。明年三月望前。徧别众以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六。
唐大安
闽之陈氏子。幼年入道。资质不凡。元和十二年。登戒品于建州浦城县之凤栖寺灵感坛。寺始名乾元。坛名兜率。当安受戒时。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锡上其瑞。诏改今名。俄游洪井。获闻律学之要。造临川石巩山。见慧藏禅师。受半人之记。北入五台。每裸浴龙池中。观者惊悚。安自若。后礼沩山大圆禅师。时崔贞孝方廉使豫章。重闻安誉。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诏赐号延圣大师。并紫袈裟。中和二年。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逝於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腊六十七。谥圆智。塔号证真。
唐慧寂
韶州浈昌叶氏子。年十五。恳求出家。父母不听。十七恳愈甚。犹未许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贯其舍。察其所从来。则自曹溪发也。寂亦左断无明指及小指。以进曰。敢以奉酬劬劳之德。於是遣依通禅师於南华剃染。年十八。即以沙弥进道。初访耽源。已觉升堂。后见沩山。遂能臻奥。问沩山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云。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於是执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参岩头。岩举拂子。寂展坐具。岩置拂子於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岩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问石室云。佛之与道相去几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辞室。室门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却来我边。寂归沩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应接他机。具见别录。后自王莽山。迁止仰峤。随缘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记吾言。汝从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吾之所言。盖欲夺汝粗识。如将黄叶止啼。有什么是处。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极难。若是祖师门下。上根上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余根随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者里总须茫然。僧云。此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寂云。别有别无。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处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还思彼处否。僧云常思。寂云。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时。还有许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见有。寂云。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礼谢而去。
寂於未迁化之数年前。有偈云。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两手攀屈膝。逮兹果於韶州东平山抱膝而化。时年七十七。后谥智通大师妙光之塔。
唐庆诸
生庐陵新涂玉笥乡之陈氏。祖考皆有隐德。诸年十三。礼绍銮禅师於豫章西山剃落。年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习毗尼。既而抵大沩山。作米头。以究心学。一日诸在寮内筛米次。沩山云。施主物莫抛撒。诸云。不抛撒。沩於地上拾得一粒。举起云。又道不抛撒。诸云。一粒子不多。沩云。须知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诸云。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未审者一粒。从什么处生。沩山笑归方丈。至晚上堂云。大众米里有虫。
后参道吾问云。如何是触目菩提。吾唤沙弥。沙弥应诺。吾云添净缾水着。吾却问诸。汝适来问什么诸欲举前问。吾便起去。诸有省。
后出世石霜。上堂云。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极则。祖师门下。全无肯路。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尽落今时窠臼。汝等诸人还委悉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诸云。空中一片石。僧礼拜。诸云会么。僧云不会。诸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打破汝头。道吾以诸见处深类己。乃躬至石霜就养。会洞山示寂。四方学者无所归宿。而卒於诸是赖。如是二十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橎-采+(十-〡+(巢-果))]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
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乙亥。示疾终。享龄八十二。受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号法相。
唐全豁
出泉州柯氏。少挺特。器度宏伟。依清源谊公剃落。趋长安西明寺照公。受具戒。即往保寿寺习经律。顷之偕雪峰存公。钦山邃公。北造临济。属临济归寂。乃谒仰山。才入门。提起坐具云。和尚。山欲举起拂子。豁云不妨好手。继参德山。提坐具上法堂。徘徊瞻顾。德山云作么。豁咄之。山云。老僧过在什么处。豁云。两重公案。遂下参堂。山云。者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至来日上方丈问讯。山云。阇梨是昨日新到么。豁云是。山云。什么处学得者虚头来。豁云。某甲终不自谩。山云。他后不得孤负老僧。一日豁入方丈。侧身立问云。是凡是圣。山喝。豁礼拜。后有人举似洞山。山云。若不是豁上座。大难承当。豁闻之乃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揖一手捺。
雪峰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拓钵至法堂。峰因晒炊巾。见之云。者老汉。锺未鸣。鼓未响。拓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豁。豁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山闻即呼至问云。汝不肯老僧那。豁密启其意。山至来日上堂。豁於僧堂前。抚掌大笑云。且喜老汉会末后句。直是天下人无柰他何。虽然如此。也只得三年。
豁与雪峰钦山聚话次。雪峰忽指一椀水。钦山云。水清月现。雪峰云。水清月不现。豁踢翻水椀而去。
豁与雪峰同辞德山。山问甚么处去。豁云。暂辞和尚下山去。山云。子他后作么生。豁云。不敢孤负和尚。山云。子凭何见。有此说。豁云。智过於师。方堪传授。智与师齐。减师半德。山云。如是如是当善护持。豁反庵于洞庭之卧龙山。僧问。无师之人还有出身处也无。豁云。声前古毳烂。云堂堂来时如何。豁云刺破眼。问如何是祖师意。豁云。移取庐山来向汝道。
上堂。谓诸徒云。吾尝寻究涅盘经。三两段文。似衲僧说话时。有僧礼拜请举。豁云。第一段义道。吾教意如伊字三点。东方一点。点开诸菩萨眼。西方一点。点断诸菩萨命根。上方一点。点着诸菩萨顶。第二段义道。吾教意如摩酰首罗。擘开面门。竖亚一只眼。第三段义道。吾教意。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时小严上座出问云。如何是涂毒鼓。豁以两手按膝。举身横亚云。韩信临朝底。
光启初。徙唐年山。凿岩置院。号岩头。值天下大乱。豁每语人曰。我死要当大叫一声。三年四月八日。贼群聚院中。索供馈。知事辈皆遁匿。独豁坐堂上。贼挥突。不为动。乃剚刃其腹。豁果大叫。声闻数十里。竟卒。阇维获舍利以葬。僖庙赐谥清严。塔号出尘。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
唐惟靖
吴门人也。形奇貌古。甚类憨痴。年十三。入宁国寺。巡僧房唱曰。要人出家请留下。至经藏院。见大德慧政。便跪拜。愿容执侍。既剪落。趋天台受具戒。略归谢政。还访知识。每夜宿於定光禅师废道场地。侵星远赴禅林寺晨粥。虎随往来。踪迹满道。靖随以鉏灭之。其意盖不欲令人知也。常病背疽。袒而卧。偶有鸩鸟。粪疮上即愈。窖藏半斗米。曰以为霜雪粮。日和野菜煮铫中取食。米则终年未尝耗。寻徙明州之伏龙山。山下瞰沧海。势岧峣拔霄汉。昔沙门鉴诸隐焉。诸有文学道义刺史至者多谒之。靖尤为刺史黄晟所敬。屡请於州府供养。晚年於奉化北山置院。示疾坐逝。春秋七十余。窆于山下。茔铭存焉。
唐玄泰
不知何许人。性方正。举止造次合於义。蚤年徧参请。尝见德山鉴禅师。有悟入。晚居衡山之七宝台。寒暑之服。未尝用帛。人因以布衲呼之。后进或有谒者。使尽略去苛礼。苟称门弟子。则立谢绝。戒勿通。然好诱诲俊秀。善词章。凡着述。辄能传远垂久。时寺尤苦山民莫傜辈所扰。斩木烧山。不可谁何。於是泰作畬山谣以风。而上适闻之。诏守令严加禁约。而岳中诸寺。赖以获存。临逝说偈曰。不用剃头。不须澡浴。猛焰一堆。千足万足。舍利营小浮图以葬。
唐圆绍
姓孙氏。其先富阳人。祖官南燕。固占藉于滑台焉。绍幼而俊迈恬静。年十八。事明福寺正觉禅师出家。年二十二。於相州义坛。从香灯律师受具。已而徧历丛林。实悟旨於夷门仓垣水南。水南即今之开宝寺也。复久挂锡。以养圣胎。大中十年。会裴公休罢相镇汴。与言悦之。请居上方院。绍恐其迫窄。不足以容广众。将辟而大之。时檀信臻萃。倐成巨剎。拥毳之流。数盈二百。僖宗时。相国晋公王铎。为奏院额曰双林。师号曰法济。仍诏度僧七人。以侍汤药。法社之盛。仅四十载。所受化者。可万计。僧尼弟子。五百余人。乾宁二年乙卯七月四日。谓众曰。若不解玄旨。何能脱生死。报汝诸人。急急自了。吾今景迫崦嵫。此为最后教戒也。遂寂然而化。寿八十五。腊六十三。诏於本院西南隅建塔以葬。越五年二月二日。开塔仪貌如生。爪发俱长。乃复供养七日。使远近瞻仰。当阇维之际。神光五色出烟中。收舍利百余粒。四众淘汰近千粒。珠圆玉洁。非戒定慧所熏染。恶能尔。昭宗戊午岁也。梁乾化癸酉。诏谥定觉。塔号灵化。贞明四年九月。慧霭等立碑。开封尹王瓒文。
唐从谂
郝氏。曹州郝乡人也。童穉出家於州之扈通寺。以沙弥抵池阳。见南泉愿和尚。时泉方偃息。问谂曰。近离什么处。谂云瑞像院。泉云。还见瑞像么。谂云。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泉云。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谂云。有主沙弥。泉云。主在什么处。谂进前云。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泉器之。许入室。
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谂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谂云。不拟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足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谂於言下悟入。乃於嵩岳琉璃坛纳戒。却反南泉。异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谂云谢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谂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烟满屋。叫云。救火救火。时大众俱到。谂云。道得即开门。南泉於窗隙中。过钥匙与谂。谂即开门。
谂到黄檗。檗便闭却方丈门。谂持火炬。於法堂内叫云。救火救火。檗开门擒住云。道道。谂云。贼过后张弓。
又到保寿。寿见来即背坐禅床上。谂展坐具礼拜。寿下禅床。谂便出。
到盐官云看箭。官云过也。谂云中也。
到夹山将柱杖入法堂。夹山云。作什么。谂云探水。夹云。一滴也无。探什么。谂倚杖於壁而出。
将游五台。有大德作偈留云。何处青山不道场。不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来非吉祥。谂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无对。
众请住赵州观音院。示众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时有僧问。未审佛为谁家烦恼。谂云。为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谂云。用免什么。
谂扫地次。僧问。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谂云。又一点也。
谂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座云。讲涅盘经。谂云。问一段义得否。座云得。谂以脚踢空吹一吹。是什么义座云。经中无此义。谂云。五百力士揭石业。便道无。
大众晚参。谂云。今夜答话去。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出礼拜。谂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云。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云蓦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举似谂。谂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谂明日便去。问台山路如前。婆答谂亦如前。谂归谓其僧曰。我与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不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谂云接。僧云。恁么来者从师接。不恁么来者如何接。谂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有新到僧。谓谂曰。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柱杖。不曾拨着一人。谂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无对。
有僧写谂真。呈谂。谂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杀老僧。若不似我即烧却[巾*(穴/登)]子。
谂上堂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后有僧举似洛浦。浦扣齿。又举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举似谂。谂云。南方大有人丧身失命。僧云。请和尚举。谂才举前语。僧指旁僧云。者个师僧。吃却饭了。作恁么语话。谂休去。
一日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谂坐而问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谂云。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明日王公令客将传语。谂下禅床接。侍者问云。和尚昨日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什么却下禅床。谂云。非汝所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下等人来。山门外接。
谂临终。寄拂子与王公曰。若问何处得来。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尽者。
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谥真际大师。
唐慧沐
姓祝氏。世居暨阳。为着族。沐幼冲。习诗礼成造秀。随计吏入京师。道过觉智寺。谒大观禅师契真。真微以语风沐。沐因开寤。求剃度。已具戒。诣洪井礼观音次。顿见本心。咸通七载。还乡里化导。邑宰韦公为帅。檀信建栖真院。以待四方学者。无何廉使裴延鲁。於水监坊营治精舍。既成而召沐居之。俄明州掾齐肇。请居玉笥峰。所至着名绩。未几卒。寿八十八。腊四十五。乾宁五年七月三日也。
唐元安
姓谈氏。凤翔麟游人。丱岁依兄佑律师於岐阳怀恩寺。剃落受具。即事参扣。首访临济。已而辞济。济喜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安蒙许可。自谓已足。寻至夹山卓庵。后得夹山书。览之悚然。乃弃庵至夹山礼拜。夹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便喝。夹山曰。住住。阇梨且莫草草悤悤。云月是同。溪山各异。阇梨截断天下人舌头即得。如何却教无舌人解语。安茫然。夹山便打。安因兹服膺数载。
一日问夹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答曰。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见时如何。答曰。龙舍海珠。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谓众曰。石头一枝看看灭已。安曰不然。夹山曰何也。安曰。自有青山在。夹山曰。苟如是则吾道未坠也。夹山顺世。安因卜居於澧阳洛浦山。后徙朗州苏溪。四方玄侣辐辏。
示众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须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见解。贴在额头上。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僧问瞥然便见时如何。答曰。晓星分曙色。争似太阳辉。僧问恁么来不立。恁么去不泯时如何。答曰。鬻薪樵子贵。衣锦道人轻。问曰。教中道。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修无证者。百千诸佛有何过。无修无证者有何德。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问曰。如何是本来事。答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问若一向不耘。莫草里埋没却也无。答肌骨异刍荛。稊稗终难映。
上堂云。孙膑收铺去也。有卜者出来。僧出曰。请和尚一卦。答汝家爷死。僧无语。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主事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播种之时。切宜减省。谛构之务。悉从废停。流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体悟。众以为常。略不相儆。至冬示有微疾。亦不倦提唱。十二月一日。告众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通者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者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时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者里是什么时节。作者个语话。时有彦从上座。别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答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尽不尽。答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安乃下堂。至夜令侍者唤彦从。入方丈曰。阇梨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答彦从不会。安曰。汝合会但道。答彦从实不知。安喝出。乃曰苦苦。二日午时。别僧举前语问安。安自代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便告寂。寿六十有五。腊四十六。塔于寺西北隅。
唐文喜
嘉禾御儿朱氏子。母方娠梦。得三蒂桃吞之。而产。孩孺却荤膻味。七岁依邑之常乐寺僧清国出家。国盖其舅氏也。使习经忏。乃遂剃落。俄学法华。及阅天台文句於越州之开元寺。即事敷演。开成三年。登具足戒。无何属会昌变。故操行愈益属。大中初。再获度於盐官之齐丰寺。大慈山性空禅师。指使参方。咸通壬午岁。见仰山寂公於豫章观音寺。顿契心法。仰山因令曲知常住。一日有客比丘。中后求食。食既尽。喜以事冗偶未食。遂馈客。顷之仰山问曰。求食比丘。已证果位。汝给之否。答辍已分给之。仰山曰。汝得利益。何可言耶。七年还居余杭之千顷山。十年檀越刘严马征等。请居龙泉古城院。居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巢寇掠地余杭。又徙霅之余。不亭避之。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光启三年。钱谬始牧杭。疏以龙泉廨署迎致。即今之慈光院也。僧问如何是涅盘相。喜曰香烟尽处验。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喜唤院主曰。者师僧患颠。问如何是自己。喜默然。僧罔措。再理前问。喜曰青天夜蒙昧。不向月边飞。
大顺初。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与武肃同表荐。赐紫衣。乾宁四年。赐号无着。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坐逝于廨署。寿八十。夏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喜性资纯谨。至诚可格物。广明元年夏。螟蝗蔽天下。则野为之赭。喜以柱杖。标袈裟畎浍中。厉声叱之。蝗无下者。是岁一境之内。独喜所耕十顷。为有秋。将终之时。方丈发白光。竹树皆变白。
唐寰普
不知何许人。既得法於澧阳之夹山。后於洛阳之韶山阐化。一日下山见遵布衲。遵问韶山在什么处。普指竹处云。只者便是。遵云拟伸一问得否。普云。看君不是金牙作。争解张弓射尉迟。遵云。凤凰直入烟霄路。谁怕林中野雀儿。普云。饶君直在威音外。犹较韶山半月程。遵云。且道过在什么处。普云。倜傥之词。时人知有。遵云恁么则真玉泥中异。不拨万机尘。普云。鲁般门下。徒劳巧妙。遵云。学人只恁么。师意如何。普云。玉女夜抛梭。寄锦於西舍。遵云莫便是和尚家风也无。普云。横身当宇宙。谁是出头人。
久之而终。谥无畏。
唐洪諲
族吴氏。吴兴人。年才十九。礼无上大师於开元寺出家。至二十二。往嵩山会善寺登具。仅七日。能尽习诵大比丘戒。遂究毗尼。研经论。已而归省无上。无上曰。汝於二六时中。将何报答四恩三有。諲怃然。三日不能食。无上因其愤悱。而发明之。遽有证入。於是徧参云岩沩山。而器质盖已成矣。会昌之变。人皆悲泣叹惋。諲独否。乃曰。大丈夫当此厄运。岂非命耶。命因有不可免者。复何作此儿女子态乎。会长沙信士罗晏。愿奉安於家供养。阅二年之久。执宾礼。如一日。大中既复昌法祚。还居乡里之西峰院。咸通六年。登径山省觐。明年无上大师入灭。众请諲嗣主寺门。学者之来。视无上时。盖十倍不翅。黄巢之乱。其偏帅领卒千余人。入山见諲。宴坐不起。帅怒以剑挥之。剑不着諲。而着床者再。諲颜色不动。帅异之。因再拜有所施而去。
僧问。掩息如灰时如何。答犹是他家公干。问公干后如何。答耕人田不种。问毕竟如何。答禾熟不临场。僖宗皇帝。诏赐院乾符镇国额。景福二年。吴越王尚父钱氏。奏赐号法济大师。光化四年九月十八日。辞众以逝。丧事所费。皆出吴越府。禅林荣之。初王家天目之石鉴山。贫甚。諲偶见於军戍中。遽屏左右。握手耳语曰。宜自爱。他日贵极。当无忌佛法。是以王敬事之。终其身。
上首弟子。庐山栖贤寂公。临川义直功臣院令达。达尤杰伟。两浙被其化。卒谥归寂。
唐慧恭
姓罗氏。闽人。母梦。所居地涌浮图参天而娠。逮童孺。聪寤异常。年十七举进士。偕计到京师。游终南山。睹祖师遗像於奉日寺。释然有得。遂求隶本寺执僧役。时安国寺。新创开坛。年二十二。始剃落受具戒。谒宣鉴禅师於德山。山问云会么。恭云作么。山云请相见。恭云识了也。山大笑。乃许入室。
山既示寂。偶客信州爱玉山之胜。而居焉。刺史为营西禅寺。聚学者数百人。未几以其城市嚣[穴*辱]。复入福州长溪之马冠山。泉州之富阳山。所至檀施骈集。徒侣臻拥。志所欲。为立就。景福三年。率弟子观览天台。州牧京兆杜雄。辟紫凝山。筑瑞龙院。以留之。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忽命声钟。顾瞻左右云去。遂瞑目。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
唐道膺
蓟门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始习毗尼藏。叹曰。大丈夫宜求解脱。岂复为义所桎梏耶。由是诣翠微山问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状。谓膺曰。盍游南方。以参知识乎。忽不见。且有僧从豫章至。为称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问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则不名道膺。后山问膺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什么处来。膺云踏山来。山云阿那个山堪住。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於山得个入路。膺云无路。山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膺云。若有路。即与和尚不相见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於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颇类洞山。时锺传以南平王。据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赐紫衣师号。每延请入府。则预令扫除甘子堂。以馆之。千众围绕。供施丰缛。虽荆南成汭。亦慕德遣馈。动盈巨万。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唐有缘
姓冯氏。东川梓潼人。小学之岁。即入成都福感寺。事定兰开士。定兰者。宣宗皇帝之得戒师也。每随侍出入内中。帝尝戏书其衫背云。此童子与朕有缘。由是名之有缘。而剃落焉。大中九年。白公敏中镇益部。命净众寺。开戒坛。因获受具。寻还京师。听禀经律。后遂谒小马神照而领会心要。凡一时大丛席。扣激殆徧。偶止滁之华山。及南游。廉使李公诲。为别筑禅室武夷山中。以邀之。乾符三年。抵缙云。辟院龙泉大赛山。事闻。诏词部。给龙安额。仍度七僧居之。十有八载。而迁连云。太守卢约。又於州之开元寺。构别院。以四事供养。天佑丁卯岁。四月八日疾。六月朔日终。报龄七十三。腊五十二。时司空杨公习。方制置淅右。遗命主后事。茶毗於寺之南园。获舍利百余粒。分其四十十粒。并烬骨。纳之宝缾。而塔[疗-(日/小)+土]之。晋开运三年乙巳岁。律师文泰撰文勒碑。以追颂其懿行休德焉。
唐恒通
主邢州平恩李氏。年十三。既终父母之丧。遂依师于鹊山。披览梵典。年二十。乃蒙恩剃度於州之开元寺。未几受具。寻隶荐福寺。听习经律。因曰。摩腾入汉。译着斯文。圣胄来梁。复明何事。由是载询南方。见招贤岑大师。岑问何处人。答曰。邢州。岑曰。我道不从彼来。答曰。和尚还住此也无。
岑示灭。通以弟子。执心丧礼。游宣城。尚书崔寓待之加厚。辟瑞圣禅院於谢仙山邀之以居。中和文德之间。群盗扰攘。大顺二年。通领徒至四明。州牧黄君晟。卜筑雪窦。留以接众。蔚然盛化。天佑二年七月示疾。越九日沐浴坐逝。春秋七十二。夏腊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迁神于塔。塔在院之西南二百步。
唐楚南
闽之张氏子也。幼事昙蔼师於郡之开元寺。逮冠岁乃剃落。俄受具五台。而趋逍。以究律部。寻游京师。习净名经等。因叹曰。顿渐之指。悬绝如此。去依芙蓉山。无所契证。寻谒运禅师於黄檗。获记莂焉。会昌间。诏废教。即遁居林谷间。大中初。诏复教。裴公休以相国出尹宛陵。邀致黄檗於府治。以便询访。南侍檗左右惟谨。未几。辞入浙。挂锡姑苏之报恩寺。一室禅坐。阅二十余载。足未尝踰阈。乾符四年。太守周慎嗣承其风。请说法宝林寺。俄徙支硎山。以其静僻。而悦从之也。五年杭州昌化令徐正元。紫溪镇将饶京。以千顷山慈云院尤幽敻迎。处方丈中。训徒之外。但燕嘿而已。然化被吴越。光启三年。元帅钱公镠。造山供施。且表闻其德於上。诏赐紫衣一领。鹿胎衣五事。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二鹿入寺。法堂梁折。五月疾。召众别。床上稍垂足引臂。如起行状。遽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六。塔全身於院西隅。
唐义存
姓曾氏。泉之南安人。家世奉佛。九岁求脱俗。父母以其幼。未许也。年十二。父游莆田之玉润寺。存侍焉。寺有律师庆玄。操行峻特。存见而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不肯归。十七年落发。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属会昌之祸。遂遁止其所。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戒於幽州之宝剎寺。历揽名山。徧扣禅会。卒获益於武陵之德山。咸通六年。始营雪峰之居。天下锡衲响应影随。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颍川陈公。俱仰入府。问道要。或以闻之僖宗皇帝。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并真觉师号。岁辛亥。杖屦游丹丘四明。明年王氏审知。始以侍中入闽。据有其地。而存适不在。若相避然。后二年。还自吴。王氏大加礼异。斋僧构宇。设像铸锺。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或油幢。临席听法。其熊罢之士。渔猎之民。皆变情易行。熏其德而善矣。
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存云。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存问僧。近离什么处。僧云离浙中。存云。船来陆来。僧云。二途不涉。存云。争得到者里。僧云有什么隔碍。存便打。
上堂。举拂子云。者个为中下。僧问上上人来如何。存举拂子。僧云。又道者个为中下。存以拂子蓦口打。
存因举六祖风幡话。乃云。大小祖师。龙头蛇尾。好与二十柱杖。时大原孚上座侍立。闻之咬齿。存云我适来与么道。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王使医以药进。存却不受。夏五月二日夜乃灭。寿八十七。腊五十九。其月十五日入塔。嗣其法者。则玄沙师备。云门文偃。洞岩可休。鹅湖智孚。长庆慧棱。鼓山神晏。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四明胡公举刊)
猜你喜欢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昙旷 卷六百·佚名 卷第九·佚名 禅林僧宝传引·惠洪 发扬佛化以济现世界之恐慌·太虚 阿兰那行与养成僧宝·太虚 卷第九·居顶 卷第二十三·志磐 法华义疏卷第十二·吉藏 论佛教与孤儿院·太虚 卷四·丹霞子淳 第七次研究会·太虚 卷之一·佚名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并序)·孟献忠 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