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兰那行与养成僧宝

  佛法中修学的道场,向来可有二种:一种是佛世时代的祗园和竹林精舍等,佛常聚集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或百万人俱,在那里谈经说法,坐禅行道,等于现在的丛林。还有一种是阿兰若,亦作阿兰那,金刚经所谓:‘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是佛赞须菩提尊者能在山林幽深之处,乐修寂静之行。阿兰若译云寂静处,即行者依山林而住,经行静坐,对佛法的理趣,作深细精微的思察,息除妄想攀缘的散心,渐渐引生禅定,由禅定而开发智慧,便见悟到人生宇宙诸法的真理。

  我今日到了这在山林中的大光园,感觉得城市中的尘氛和烦嚣,不求其洒脱而自洒脱,动乱的身心,不求其寂静而自寂静,正如入了阿兰若处一样。所以,各位若闻佛法以后,在山林中,对于佛理思维观察,常常体验于日用的生活上,久而久之,就可以调练三业,收摄六根;那末,日常起心动念之间,自然不期然地念念与佛理相应了。

  学了佛的人,不论在家和出家,在山林静处做修养的工夫,当然是很要紧的;尤其是住持的僧宝。要想成为真正住持佛教的僧宝,其修学的程序:应该在未出家前,具有普通教育的知识;闻佛法后,发生普通的信解,然后出家受具,修习几年律仪,身心由收摄而驯伏;再进一步对教理作较深切的研究五六年。先作广博的涉猎,后求专精的深入,由此对教理有相当的或深刻的研究;再参访山林中的真修实行者,依止为善知识,从闻慧而起思慧,由思慧而起修慧,根据理解,把身心去体验印证一番。如此,对三学有相当的成就,由解起行,由行证理,才可成为一个真正弘扬佛法的住持僧。我觉得今后要把佛法建立在现代,这种由修养成功的僧材是很需要的,虽然不能完全做到,终要有若干人能修养有成,方可建立今后的佛法。

  到了这里,觉得正是适合养成弘扬佛法的僧宝的阿兰若,所以很希望对于修阿兰那行,都能勇猛精进!阿兰那行的原意,是集合极少数人在山林中,做修心养道的工夫,衣食器具都要极其简单,使生活朴实化,清洁化。各个阿兰若处的地址,不宜距离太远,亦不宜太近。同时还需要一个总集合处,大家遇有经教上的不解,或修行上的困难,可会齐一起,请导师指示。但不需要天天听讲,可于十天半月聚会听讲一次,作修学上的互相切磋,行持上的互相砥砺,得益自然很大;而平常则依然分居各处,各自修持。佛世时代的佛弟子们,有时分住各处各自修持,有时共同集合布萨说戒,就是这种意义。现今大埔墟有这个大光园,实在是很适宜修阿兰那行的。即如上所说阿兰若处所应具备的条件,皆已具足完备,如此处可为总集合处,其他各处为分散净居之处。在经教方面的研究,已有藏经可作参考;在指导师方面,则有海仁法师等。所以各位生活于此地,应生希有难遭之想,恭敬虔诚之心,勇猛精进,求阿兰那行的进步和成就,养成优美的住持佛教的僧众。

  (竹摩记)(见海刊十三卷七期)


猜你喜欢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佚名
  银货两讫·佚名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佚名
  卷五(惟净译)·佚名
  卷第七十五·佚名
  一休与五休·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六·湛然
  卷一·道世
  嘱累品第六十七·佚名
  具戒便蒙目次·祩宏
  云 南 漫 谈·太虚
  应病与药之佛法·太虚
  抗战四年来之佛教·太虚
  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八·万树

    钦定四库全书词律卷十八宜兴万树撰喜朝天【一百二字】       晁补之衆芳残海棠正轻盈绿鬓朱顔碎锦繁绣更柔柯映碧纎搊匀殷谁与将红间白采薰笼仙衣覆斑烂如有意浓粧淡抹斜倚阑干 妖娆向晚

  • 卷532 ·佚名

    郑清之 三友 松号大夫交可绝,梅为清客志相同。 英英凤实卑余子,楚楚龙孙过乃翁。 晚际一弓櫜素月,署中千斛粜清风。 小轩正欲供晨坐,付与遮拦晓日东。 郑清之 三月二十四日自东山到金峨一宿而归偶

  • 捉狭鬼·胡也频

    序在这本集子里,包含着三篇独幕剧和一篇两幕剧,是在写完《鬼与人心》的那四篇以后陆续写成的,也就是一九二七年中的一部分我的工作。这四篇短剧,它的内容有没有各自不同的性质,而在这上面我不想有所自白,我只希望在看过了这

  • 卷十 高宗·王夫之

      〖一〗  光武跳身河北,仅有渔阳一旅,而平定天下者,收群盗之用也,故有铜马帝之号焉。宗汝霖之守东京以抗女直,用此术也。考之史册,光武所受群盗之降,几二千万。王莽之季,盗虽起,亦不应如彼其多。盖降而或复叛,归于他盗,已

  • 班马异同卷七·倪思

    绛侯世家第二十七史记五十七汉书同张陈王传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以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强高祖 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郄敌攻丰击秦军砀东还军留及 萧复攻砀破

  • 卷之六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吕光传·房玄龄

    吕光,字世明,略陽氐族人。他的先祖吕文和,是汉文帝初年为避难而从沛郡迁徙来的,世代为大族。父亲吕婆楼,辅佐苻坚,官至太尉。吕光生在枋头,因当夜出现神光的异兆,所以以光为名。吕光十岁那年,与一群儿童在一起游戏,模仿战场阵法

  • 二十三年(上)·佚名

    (戊子)二十三年大明嘉靖七年春正月1月1日○甲戌朔,宗、宰二品以上,承政院、弘文館、兩司、侍講院,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郞官及四所衛將、部將等,供饋于闕庭,賜樂一等。大妃殿、大殿,幷賜宣醞。○傳曰:「官木綿、官正布各五同

  • 春秋大全卷六·胡广

    明 胡广等 撰桓公下【庚桓王十辰九年】十有一年【齐僖三十晋缗四衞宣十八蔡桓十四郑庄四十三卒曹庄公射姑元年陈厉六祀靖三宋庄九秦出子三楚武四十】春正月齐人衞人郑人盟于恶曹【左传齐衞郑宋盟于恶曹杜氏曰宋不书

  • 春秋纂言卷八·吴澄

    <經部,春秋類,春秋纂言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纂言卷八      元 吳澄 撰成公【名黑肱宣公之子母穆姜在位十八年夫人齊姜】元年【辛未定王十七年○晉霸景十年○蔡景二年○曹宣五年○衛穆十年○鄭襄十五年○陳成

  • 原序·王应电

    周礼传原序天地之道贞观焉而变易者五气之行也日月之道贞明焉而往来者所乗之机也帝王之治贞一焉而损益者所值之时也粤稽古羲黄而上未尝先天以开人成周而下亦不能为太古之无事故五帝不同礼三王不相沿乐而其所以贞夫一者

  • 卷之九·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九仁朋友之仁《通书》:周子曰:道高德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道高如天者,阳也。德厚如地者,阴也。教化无穷如四时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极乎。录曰:此万世宾师之分,与尧舜同其尊荣。故宰我曰:夫子

  • 卷一·僧伽斯那

    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妇诈语称死喻,渴见水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认人为兄喻,山羌偷官库喻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煮黑石蜜浆喻,说人喜瞋喻,杀商主祀天喻,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灌甘蔗喻债半钱喻,就楼磨刀

  • 卷二十三·佚名

    △劝受世利品中尔时菩萨。过是夜已,於晨朝时。正著衣服。从般茶山。安庠而行。至王舍城。为乞食故。观诸阴等苦空无常。欲求无馀大涅槃故。视地一寻。调伏诸根。所染著处。皆悉除断。不令点污。复作是念。我今乞食。无

  • 佛说鹿母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佛言。昔者有鹿数百为群。随逐美草侵近人邑。国王出猎遂各分迸。有一鹿母怀妊独逝。被逐饥疲失侣怅怏。时生二子舍行求食。茕悸失措堕猎弶中。悲鸣欲出不能得脱。猎师闻声便往视之。见鹿心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八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八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历诸善中。先分别四运者。运者动也。从未至欲从欲至正从正至已。故通云动也。又国语云。陆载曰运水载曰漕。漕字常为九界四心所载。故名为运。今摄九运令入佛运。仍观

  • 杂纂三续·黄允交

    李义山,浪子,以巷谈寓滑稽。王君玉、苏子瞻各仿之。遂成风流雅谑。后有续者,不免画足,宁复遗珠。徒为大雅罪人,未必能博好诙士一轩渠也。壬子下第,出白门车中识。

  • 幼科铁镜·夏鼎

    儿科著作。六卷(又有二卷本)。清·夏鼎撰。刊于1695年。卷一主要论述小儿科医生应注意的事项和推拿疗法的具体应用;卷二论面部望诊及初生儿疾病;卷三为惊痫诸症;卷四麻疹、伤寒、疟、痢诸病;卷五为儿科其他杂症;卷六为儿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