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次研究会

──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一 唯识

某某  唯识之义,简无外境而言,谓根身、器界,皆能变识之所变。果如是,则吾之根身以外,无论宇宙间之情与无情,莫非吾之器界,云何尚有他人及众生诸佛耶?若谓他人各有其能变所变,则他人之根身,岂非我识外之境耶?

又、论中明心所有法,列五十一种,对于心之善与不善,无不言之綦详。然尚有四无量心中之慈心、悲心,以及儒家所谓恻隐之心、恐惧之心、哀戚之心等,均未见列。细查善心所及诸烦恼中,似亦无处可摄,而此等心之名义,显然各有所诠,岂可遗略乎?此其所惑者。唯识之说,自有渊源,虽不敢疑,亦当求悟。伏维大悲为实施权,详为解释!

太虚  西洋有一种自我唯心论,谓宇宙间凡是存在者,皆是我所知觉者,知与被知不出自心,如是则唯自心实在,其他一切皆自心之影像耳。此乃不通之论,只不过说明独头意识作用之一部分耳。今此所问亦如是;此问题在成唯识论中,已有详细解释。所谓唯识者,谓有情各有八识,非谓唯我之识。所有一切众生及佛的境界,皆不离彼各各之识:佛有佛的清净识,众生有众生的杂染识,故各各所变不同。概而言之,根身为自变,器界为共变;但根身亦有共变的关系,如父母及与自己有关系之亲朋,能相辅助令我此身生存者,亦可说是共变。器界的共变,有同业共变与同类相似而互用两种关系。总之、皆唯识所变。当知识是普遍无碍的,我之八识遍于各各有情识中,而各各有情八识,亦遍于我之识中,所以、虽有无量有情各各自变及共同互变,仍不碍于唯识。明乎此义,则前问可解决矣。其次、五十一心所中不列慈心、悲心、及恻隐等心名者,皆已有所摄故。如三善根中的无嗔,即是慈心,系从反面以显其慈心。何以不说慈而说无嗔呢?因为、平常所说的慈心中,尚含有嗔,非纯善无漏之清净慈。要完全离掉嗔心,才是究竟清净的大慈心。论中不害心所,即是悲心。即如父母对于子女施以打骂等,皆因悲愍其愚痴堕落等而示方便教化,非为伤害,故亦可说是悲心。至于恻隐心则即悲心中之成分,恐惧心、哀戚心,应在五受心所中之忧受所摄。

二 一切法皆是佛法陈履吉

佛教常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吃饭、穿衣、痾屎、放尿,无不是佛法;但这种说法,一般人究少了解!

太虚  此应依理及修行的心与证果的境三重来解释。依理性上说:一切法皆是空性,皆是真如,此真如、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正是佛的法身,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如庄子言:道在蝼蚁,道在屎溺。如古来有人问禅师:“如何是佛”?他说:“乾矢橛”。“如何是佛法?木石瓦砾”。皆显理以言也。若就修行的心上说,用功用到一心不乱打成一片的时候,一切行住坐卧举止动作,在彼心中都不起分别,无不是善的,无不是清净的;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再若证到圣果或佛果境时,亲证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真空涅槃,或佛的清净法身,所谓遍法界以为身,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但平常多就性与理上说,详细研究,应有此三种意义。

三 四宏誓愿徐定灵

四宏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达到三愿的目的,佛即可成。但这无边的众生,无尽的烦恼,无量的法门,如何能度、能断、能学?

太虚  此四愿是展转相依的,当知发愿与实际做到不同。但要做到如何程度,必须先有如何志愿,凡有心的都可发此愿。世间人立志尚且要高,菩萨发愿更要大,发愿即是立志,此四者即是菩萨大愿。菩萨之特点,即在誓愿度无边众生。小乘罗汉遇缘时亦可度众生,但无此恳切要度无边众生的大愿。然则无边众生何以能度呢?应知何以有无边众生,即因有无尽烦恼;就自了说,能对治一种偏重的烦恼,即可度脱;但要度一切众生,则应对治的烦恼,种类甚多!必须学无量法门,有无量的药方,能治彼无量的病。谁能学完全此无量法门呢?那就只有佛了,所以要成佛。反过来说,要成佛,才能学无量法门;能学无量法门,才能断无尽烦恼,能断无尽烦恼,才能度无边众生、成佛,就是为度众生,要度众生,必须成佛。故菩萨非先发大愿不可!(见海刊二十一卷二期)

(附注) 上来七次研究,凡二十问题。题目及问答间有简略。


猜你喜欢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七·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二(本缘之余)·佚名
  卷第一·道世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六·唐慧琳
  卷第二十三·费隐通容
  三 明 论·太虚
  卷二·佚名
  卷五百四十五·佚名
  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卷中·佚名
  种树品第七十一·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十(本)·窥基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佚名
  无尽品第六十八·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七十四·彭定求

        卷674_1 【感兴】郑谷   禾黍不阳艳,竞栽桃李春。翻令力耕者,半作卖花人。   卷674_2 【望湘亭】郑谷   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   卷674_3 【采桑】郑谷   晓陌携笼去,桑

  • 卷一·应劭

      ○皇霸盖天地剖分,万笠萌毓,非有典艺之文,坚基可据,推当今以览太古,自昭昭而本冥冥,乃欲审其事而建其论,董其是非而综其详矣,言也实为难哉!故易记三皇,书叙唐、虞,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自是以来,栽籍昭

  • 卷三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八·脱脱

        张俊 张宗颜 刘光世 王渊 解元 曲端   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人。好骑射,负才气。起于诸盗,年十六,为三阳弓箭手。政和七年,从讨南蛮,转都指挥使。宣和初,从攻夏人仁多泉,始授承信郎。平郓州贼李太及河朔、

  • 第十八回 阿鲁思全境被兵 欧罗巴东方受敌·蔡东藩

      却说八赤蛮避匿海岛,总道可以安身,谁知蒙古军又复追到,他只赤手空拳,何能抗拒,生生的被他擒去。到了蒙哥前,立而不跪,蒙哥喝他跪下,八赤蛮笑道:“我也是一国的主子,兵败被擒,一死罢了;且身非骆驼,何必跪人。”  蒙哥见他倔

  • 南唐书卷二十一·马令

    宋 马令 撰党与传下第十七陈觉宋齐邱之客也齐邱荐为楚王景迁教授累迁兵部侍郎宣徽使觉在外奸佞苛酷及居家不能制义于一妻其妻李氏妬悍亲执庖爨不置妾媵宋齐邱尝选三婢予之颇有容质李氏亦无戁色奉使三婢礼如舅姑晨夕

  • ·上督抚宪将军禀并致司道书·丁曰健

    窃查台地自本年入秋以来,雨泽愆期,米价腾踊;嗣虽甘霖渥沛,地瓜、杂种尚可补救,而晚禾收获未免损伤。民间食贵堪虞,匪徒争端易起。旋又探闻内地漳郡不守,风谣一播,四境骚然。虽彰化余匪当经先期出剿,不致复肆鸱张;

  • 于谨传·李延寿

    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引。为人深沉而有见识,略略浏览一些经籍史书,特别爱好《孙子兵法》。闲居在家,没有做官的想法。遇到有人劝时,他就说:“州郡一类职务,向来为人所鄙视的,公卿一类高位,须等待时机。”太宰元天穆见了后,感叹地说

  • 萧贡传·脱脱

    萧贡,字真卿,京兆咸阳人。大定二十二年(1182),中进士。调为镇戎州判官、泾阳县令、泾州观察判官。补为尚书省令史。依照旧规定,必须试补两个月以后才正式补用。萧贡到尚书省只试用几天,上司就认为他有才干,当即正式补用他。

  • 一四七、虞卿著书考·钱穆

    秦昭王为范睢召平原君,虞卿弃赵相,偕魏齐逃之魏,《史记?范睢传》在昭王四十二年,而《虞卿传》记虞卿与赵谋事皆在秦破长平后。《古史》云:“意者魏齐死,卿自梁还相赵,而太史公失不言耳。”《经史答问》亦辨之,曰:&ld

  • 卷一百八十四·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八十四 朱批王溯维奏摺 雍正七年闰七月初十日分查松江府钱粮【臣】王溯维谨奏为谨遵 圣谕奏谢 天恩事窃【臣】至愚极陋历任州县罪过多端

  • 卷十五·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十五聘礼第八之一正义郑氏康成曰大问曰聘诸侯相于久无事使卿相问之礼【贾疏下记云久无事则聘焉故郑据久无事而言】小聘使大夫【贾疏下经云小聘曰问其礼如

  • 隰有长楚·佚名

    ——摆脱不了的思想痛苦【原文】隰有苌楚(1),猗傩其枝(2)。天之沃沃③,乐子之元知(4)。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注释】(1)苌楚:植物名,即猕猴桃。(2)猗傩(e

  • 宣劫世品第九·佚名

    佛言:族姓子。乃往过去久远之世。不可计会无能称载。长远悬旷不可议劫。尔乃有佛名栴檀香如来至真等正觉。而出乎世。世界曰香土。劫号上香。其佛寿命千二百六十八万六千岁。其声闻众亦八百六十八万六千人。诸菩萨众不

  • 智相品第十五·佚名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大庄严智轮。若能成就如是大庄严智轮。从初发意离於五欲,则能堪为声闻辟支佛而作福田。亦为一切守护供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二种智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名世间智。所谓菩萨依止读诵。欲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分别三身品第三  尔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上微妙金宝之花宝幢幡盖。而为供养。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如来

  • 卷第一(天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一(天字号) 甲子(周康王二年起)己丑(周昭王元年)癸亥(周昭王三十五年止) 周姬姓。起武王己卯。止赧王乙巳。三十七主。合八百六十七年。世尊乃第四主昭王二十六年示生。故今断自昭王甲寅起 世尊生时。

  • 卷之五·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五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十六世 长芦卓禅师法嗣 宁波府育王无示介谌禅师 温州张氏子。谢知事上堂。尺头有寸鉴者。犹稀秤尾无星。且莫错认。若欲定古今轻重。较佛祖短长。但

  • 北山酒经·朱肱

    3卷。北宋朱翼中著。朱翼中,名肱,字翼中,号大隐。《北山酒经》卷上是有关酒的总论,卷中介绍制曲法,卷下介绍酿酒法。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酿酒手工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卷上简述中国的制酒史和饮酒史。提出“天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