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六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传宗(四)

唐澄观

生会稽之夏侯氏。年十一。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诵法华经。年十四。以恩泽。获隶此寺落发。即走四方。访求师友。乾元中。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及乡里昙一。究律部。诣金陵玄壁法师。禀关河三论。大历中。传起信涅盘於瓦官寺。受东海起信疏义於淮南。然后温习华严大经。於天竺法诜门下。往剡溪扣成都惠量。覆探三论十年。就苏州习天台止观於湛然法师。兼法华维摩等经疏。复咨决南宗禅旨於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北宗於惠云师。於是旁览泛问。天竺悉昙。四围。五明。秘咒。仪轨。东土经史。子传。三雅。训诂。世间技艺。莫不该综。每曰。五地圣人。身证真如。犹於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况於方居学地。能忌是乎。大历十一年。巡礼五台峨嵋。备瞻圣像。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既因寺主贤林所请。为讲经论。乃惙然长想。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普贤之理。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而旧疏文繁义约。不足发明。於寤寐间。见金色人立日中。捉观纳口。咀嚼都尽。骇汗而觉。喜曰。此吞受光明徧照之征。可不疏华严。以报三圣之德哉。乃始兴元元年正月。终贞元三年十二月。成二十卷。饭千僧以落之。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夜而梦。已化为大龙。鳞[鬣-(巢-果)]耀日。拏攫碧落。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北台。顷之身出小龙千数。蜿蜒腾跃。分散青冥。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开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复请开於崇福寺。德宗朝。遣中使李辅光宣诏。即日入都。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乌茶国王所进后分。辞以明年。诏许焉。又明年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寺有异僧。所为莫测。而语多应验。初观未至前。忽驱僧众洒扫曰。不久菩萨至此。先是寺多妖崇。及戾止俱息。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至则上加礼敬。即延入馆。刊正所译。为四十卷。诏造疏於终南山草堂寺。成十卷。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徧。方其撰疏之际。堂前池中莲华五朵。有双蒂三节之瑞。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职缀文。当顺宗之在春宫也。时观居五台。承教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食肉得罪因缘等。至是入朝。意尤钦属。观夙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一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去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报受。长诵法花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代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故观能循持。而行之终身焉。卒於元和之初。寿七十余。弟子嗣法者百余人。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服戒训。又着随疏演义四十卷。华严纲要一卷。法界玄览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斋十二会。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严世界图相。其诸塑缋尊像。缮写经典。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唐光宝

北京周氏子。幼失怙恃。遂从空寂之学。凡禅林靡下参扣。初见神会禅师於荷泽。泽问云。汝何名。答云光宝。泽云汝名光宝。名以定体。宝即己有。光非外来。纵汝意用。而无少乏。长夜蒙照。而无间歇。汝还信否。答云信则信矣。未审光之与宝。同耶异耶。泽云光即宝。宝即光。何有同异之名乎。答云。眼耳缘声色时。为复抗行。为有回互。泽云抗互且置。汝指何法。为声色之体乎。答云。如师所说。即无有声色可得。泽云汝若了声色体空。亦信眼耳诸根。及与凡圣。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始茅茨隐於沂水之蒙山。而鄫费被其化。慎邑大夫。为辟静室於兖州。时尚书王公僚帅兖。每迎入府治供养。奏署静室额宝真。缾锡交拥。元和二年示寂。享年九十二。

唐道悟

婺之东阳张氏子。年十四。白其亲。求出家。亲未即许。乃弥日誓不食。以待命。亲患之。听所欲为。去依明州大德剃发。年二十五。受具戒於杭州之竹林寺。自尔谨持律捡。妙选行门。乃振锡径山。礼国一禅师有所领解。大历十一年。遁居余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见马大师於锺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头而致问曰。离却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无奴儿婢子。离个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答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曰某甲不是那边人。答曰。我早如汝来处。曰师何以赃滥诬人。答曰。汝身现在。曰虽然毕竟以何示於后人。答曰。汝道阿谁是后人。悟由是尽识从前国一马师用处。而深入深沮。俄卜筑澧阳徙澋口。占当阳紫柴山。五百罗汉栖宿之地。以应机感。当是时。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业寺状乞请悟住持。公从之。悟至而缁白趋向。施予委积。公亦躬拥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对之际。凡贵贱未尝起。公尤叹其知大体。故天皇坊主灵鉴。谓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烬之患。苟得悟禅师者。庶几可以起废。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业等哗争之。不胜乃已。后天皇栋宇果一新。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答曰。莫道我解佛法。进曰。争奈学人疑滞何。答曰。何不问老僧。进曰。问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处。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灭。寿六十。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灵龛于郡之东隅。比丘惠真文贲崇信嗣。

唐宝修

姓周氏。蜀之资州人。幼依乡里纯德寺出家。既入禅会。遇蕲州忍大师法裔。而决了所疑。后游罗浮山爱之。即石室燕默终日。寻而檀越卒为筑辟。郁成巨剎。一日忽愀然不乐。谓门人曰。因缘相逼奈何。众咸莫测其意。顺宗皇帝闻其名诏入京。与三藏问答。并正所翻译。因留居辇下三年。竟终于京寺云。

唐法如

姓韩氏。慈州人。少商贾逐什一利。忽自悔。依汴京相国寺洪思法师出家。登具后。访道嵩少。见神会禅师於洛下。疑情顿释。受印可。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褚墩戍将王文信。唱众构宇。以说法匡徒。刺史李亚卿。邀入城不起。元和六年示寂。报龄八十九。三月迁舆於塔。

唐道通

生庐江何氏。童年貌重迟。见佛像僧仪。必礼敬。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盖侍父宦游所在也。既进具。见大寂禅师一公於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密契深领。有不可知者。贞元二年。因谒石头禅师迁公。益进所学。四年大寂将入灭。谓通曰。玉石之山。资汝道业。遇可居之。秋与伏牛自在禅师。观览京洛。至唐别。见一山[葸-十+夕]蒨可爱。问之乡人曰。此紫玉山也。陟其巅则有石紫色。莹然如玉。乃叹曰。兹非先师之所记欤。遂挂锡解囊其间。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如何出得三界。答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进曰毕竟如何出得。答曰。青山不碍白云飞。于頔相公问。教中道。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如何是飘堕罗剎鬼国。通咄曰。于頔客作汉。问这般事作么。頔变色。通指曰。飘堕罗剎鬼国也。一日又问。如何是佛。通唤相公。頔应诺。通曰。切忌别求。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元和八年。偶归省。通喜曰。汝来也。此山有主矣。遽拽主丈去。襄州道俗迎奉之。是年七月十五日。无疾而逝。春秋七十三。

唐法普

庐江潘氏子。史不载出家落发之始。元和中。游蕲之黄国。爱其峰峦奇秀。石坛平坦。乃挂锡焉。久之附树蓬茨以容身。忽有人。援藤萝披草莱以至。见普迟回不忍去。普惊问曰。何知而至。曰某於山麓。仰见山巅。紫气盘礴。意必有异人。故至此尔。近远闻之。日益趋附。不数年。其徒殆千数。普屡辞曰。老僧独居。无可利益。君等亦无所匮乏。何相求之酷也。弟子广严卒构巨剎。得其法者。莫知其数。将终集众告曰。吾其去矣。尔曹善住珍重。肉身不坏。因涂缋之。存至今。

唐智藏

姓廖氏。虔化人。生有奇表。识者知其为伟器。八岁即从师剃染。及大寂移居龚公山。往依之。且为大寂。奉书於忠国师。国师问。汝师说什么法。藏从东过西立。国师云。只者个。更有。藏从西过东立。国师云。者个是马师底。仁者底作么生。藏云。早个呈似了也。又奉书於径山。属大寂受连率路嗣恭。延居府治。而授藏以衲袈裟。使众请益。僧问大寂。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寂云。汝去问取智藏。僧问藏。藏云。汝去问取海兄。僧问海。海云。我到者里却不会。僧举似寂。寂云。藏头白海头黑。藏住西堂后。有俗士问。天堂地狱是有否。佛法僧宝是有否。藏皆以有答之。士云。和尚错了也。藏云。汝曾见何等尊宿来。士云曾见径山。藏云。径山向汝道什么。士云。道一切总无。藏云汝有妻子否。士云有。藏云径山有妻否。士云无。藏云径山和尚道无则得。士礼谢。时相国齐公映。亚相李公兼尚书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礼敬。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建塔葬全身。长庆初。追谥大觉。

唐怀海

闽人也。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马祖阐化南康。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同号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时如何。藏云正好供养。海云正好修行。祖云经入藏禅归海。祖一日上堂。大众云集。海乃卷却礼拜席。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乍归诣祖。祖於禅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这个。更别有在。祖放拂子旧处云。你已后将什么为人。海却取拂子。祖云只这个更别有。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参玄之宾麕至。而沩山佑黄檗运。尤杰出。海谓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吐舌。曰某甲虽不识马祖。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檗云。不嗣马祖。海云作么不嗣马祖。檗云丧我儿孙。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轨范耶。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律。盍亦从旃。海曰。吾於大小乘中。而博约折中之。务归於善焉尔。其制谓。於一寺之中。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说法也。僧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论高下。咸在挂搭道具於椸架上。坐长连床。昼夜不息。倦则斜枕床唇偃仰。谓之带刀卧。使不安於寝寐也。长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则行普请法。以均其劳苦。天下禅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废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九十五。长庆元年。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

唐怀恽

泉州谢氏子也。既落发进具。而心未入道。贞元初。谒大寂禅师於龙兴。即蒙印可。后隐鲁之岨崃山。齐之灵岩百家岩中条山等。示徒云。至理亡言。时人不识。强习它事。以为功能。不知自性是个微妙大解脱门。鉴觉光明。未曾休废。如大日轮。近远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众色合。灵烛妙明。非假锻炼。为不了故。妄起空花。但如捏目。徒自疲劳。若能返照。无第二人。

僧问。四大五蕴之身。阿那个是本来佛性。恽乃呼其名。僧应诺。恽良久云。汝无佛性。元和三年。上以生辰。仍用大历诏。凡天下名僧大德。三学通习者。并集萃京师。於是恽於章敬寺毗卢遮那院安置。入麟德殿居上座位。赐斋。后有僧。绕绳床三匝。振锡而立。恽云。是是。其僧到南泉。如前相见。泉云不是不是。其僧云。章敬道是。和尚为甚么道不是。泉云章敬即是。汝即不是。汝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

十年乙未冬。忽示疾。十一月十一日卒。寿六十二。越明年二月。门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桥之北源。谥大觉。宝相则塔号也。洛阳司仓贾岛文其碑。

唐灵坦

姓武氏。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父宣洛阳令。母夏侯氏。梦神僧寄宝鉴。表里莹然。曰善护之。及生而秀整可爱。七岁诵习通利。以童子举入官。至十三。擢太子通事舍人。益进学不怠。三教典籍。窥览靡有遗。然颇厌世故。嗜空宗。时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坦往参焉。遂见推许。而命之执侍。父母莫之沮。天宝初。会谓坦曰。吾有一句。自初祖菩提达磨。传之曹溪。曹溪以传吾。汝宜谛受。毋令断绝。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未几果诏会迁弋阳。坦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见南阳忠国师于京帅。忠公为奏得玺书。赐号大悲。时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坦就以行化。殊见祗待。乃循维扬六合而下。忽闻空中有声曰。吾与汝开心地。即睹菩萨像。如文殊者。以手按其颈曰。此其印验也。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久不灭。润之金山。有云气。能毒人至死。盖穴之蛰龙致然。至是而弭。亦坦尝旅次其间云。俄庵江阴之定山。夜闻赞叹声。察之二白龟也。又白蛇数丈。祈受戒忏悔。寓吴兴。造兰若於林山。或见三丈夫衣金紫。美其壮丽。元和五年。相国李公墉治广陵。素严刻少恩。遇坦绝宽厚。馆之华林寺。寺有吴将张辽墓。尤舞妖崇。坦居之。恬无所忤。十年有二胡人。自称龟兹国使。致国命请坦。然竟不知何从来也。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众以荷泽忌营斋。坦别众曰。吾赴远请已。七月染微疾。九月八日乃终。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寿一百八。腊八十四。

唐元浩

字广成。姓奏氏。吴人。蚤岁依晋陵灵山寺惠日禅师出家。具满分律。配居本州龙兴寺。寻为荆溪湛然禅师得法弟子。尝叙其所注涅盘经曰。予闻先觉之大宝曰常。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率土知化而归境曰行。交感人心之至极曰证。然则以道御时。以法性合运。当应物之际。与显晦同其光。恢张至化。而自它昭着者。实播於鸿名。钦恭闻思。恊和至极。四德克彰者。实存乎妙体。格变群家。历观诸行至典克修。庶绩有成者。实赖乎宗本。信以授人。大明宗极。敷畅厥旨。庶几有补於将来者。寔存乎妙用。博综群言以立成训。风行十方。率用归顺者。实存乎妙教。此浩之论议。则其所造诣。可知矣。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右胁累足。入于涅盘。明年十一月十三日。阇维。起塔於苏州虎丘东山之南原。浩无恙时。与上都云华寺华严澄观法师友善。其注涅盘也。盖翰林学士梁公肃。苏州刺史田公敦请之。受业沙门智恒子瑜道儒仲仪仲良。比丘尼识微道巽志真悟极等。树其塔。刺史崔恭铭。

唐神凑

姓成氏。京兆蓝田人。生而奇秀。丱岁出尘。依南岳希橾师受具。复参锺陵大寂禅师。大历八年。朝廷以经律论三科。策试天下之士。愿出家者。凑中其选。诏配九江兴果精舍。后从僧望。徙居东林寺。即雁门远公道场也。有甘露戒坛在焉。凑因嗣兴佛事。虽经论兼弘。终业於律。凑素羸瘠。视之颓然如不胜衣。门人请加医疗。不答。进药麾去。元和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遘疾而终。是年十月十九日。奉全身祔远公之坟而窆焉。寿七十四。腊五十一。时白公居易方为郡司马。相友善。及是悲悼。为作塔铭。且述偈以哭之云。本结菩提香火社。共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随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唐惟宽

生衢之信安祝氏。祖安父皎。皆隐德。宽甫十三岁。见杀以馔客。即不忍食。退求出家。落鬋於僧昙。受尸罗於僧崇。学毗尼於僧如。始习止观。后见大寂。及证心法。化行闽越间。贞元七年。作滕家道场於会稽。八年作回向道场於鄱阳。十三年。止少林寺。二十一年止卫国寺。明年徙天宫寺。僧问。如何是道。宽答云。大好山。进云。学人问道。师何以言好山。答云。汝只识好山。且不识道。问云。狗子还有佛性否。答云有。进云和尚还有么。答云我无。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甚么和尚独无。答云。我非众生。进云。既非众生。是佛否。答云。不是佛。进云。究竟是何物。答云。亦不知是何物。进云。可见可思否。答云。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云不可思议。元和四年。诏迎至安国寺。五年入麟德殿。上躬问道。其年以法复灵泉於不空三藏久涸之池。侍郎白居易。尝诣宽问曰。禅无言说。师以禅道自居。如何说法。宽曰。无上菩提。被於身为律。宣於口为教。得之於心为禅。应用有三。其致一也。云何於中妄起分别。又问曰。既无分别。何以修心。答曰。心本无垢净。毕竟何用修。若去垢取净。是名金屑翳。又问曰。若无修证。何异凡夫。答曰。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名真修。有僧问曰。道在何处。答曰在目前。进曰。我何不见。答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见。进曰我有我故即不见。和尚见否。答曰。有汝有我。展转不见。进曰。无汝无我。还见否。答曰。无汝无我。教阿谁见。十二年二月晦。升座别众讫。奄然顺化。报龄六十三。僧腊三十九。葬灞陵西原。谥大彻。塔号元和正真。弟子千余人。得其指者。三十九人。入室受付嘱者。曰义崇圆照。

唐灵默

毗陵宣氏子。成立之岁。本期射策登第。以荣亲里。闻预章马大师聚徒说法。因往观焉。目击道存。遂求剃染。受具后。乃谒石头迁和尚而悟旨焉。贞元初。入天台山中。居隋智者之白沙道场。阅二载。虎依以产子於近林。意颇驯扰。初智者之来建道场。凡一十二所。记之曰。此地妙严。非杂器所居。若能居此。与吾无异。故默盘桓不忍去。后又徙东道场。地愈益深僻。俄夜雷震。大树摧压崖谷。人以为必累及默所止庵。旦视之。无损也。尝游东白山。中毒。邻翁为召医。谢遣之。独闭门燕坐。出污而愈。既化浦阳。乃赴阳灵戍将李望五泄之请。元和初旱甚。默偶循涧而步。见青蛇大矫润旁。瞪视过客。略不动。默咄之曰。百姓且渴死。汝宁无慈悲心耶。夜果大雨洽境内。会平昌孟简。以中承廉问淅东。下教悉废管内寺院之学徒散逸者。暨阳令曹胄状举默德行。足以庇民社。许重造院以示尊显。

僧问何物大於天地。答曰。无人识得伊。僧曰。还可雕琢也无。答曰。汝试下手看。僧问此个门中。始终事如何。答曰。汝道只今底。成来得多少时也。僧曰。学人不会。答曰。我此间无汝问底。僧曰。岂无和尚接人处。答曰。待汝求接。我即接。僧曰。便请和尚接。答曰。汝欠少个甚么。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澡盥焚香嘱累。端坐而逝。寿七十二。腊四十一。高僧智闲。录其平生事迹行世。

唐智常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驻锡庐山之归宗院。参访之徒群拥。乐天白公。以司马贬江州。获往来咨决心要。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迁。尤加悦服。一日问曰。教中谓须弥纳芥子。固其理也。又谓芥子纳须弥。亦岂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读万卷书。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顶放踵。身不过若干尺尔。万卷书向何处着。渤俛首。顷之。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从前只是依它知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你。亦无汝用心处。珍重。僧问如何是玄旨。常曰。无人能会。问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无汝用心处。僧曰。岂无方便。常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曰。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曰闻。常曰。我何不闻。僧无语。常打趂。常与南泉行脚。一日煎茶相别次。南泉问曰。从前与师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问。毕竟作么生祗对。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作么生祇对。常乃翻却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个语话。滴水也消不得。僧问。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来。乃拈起帽带曰。还会么。官曰。不会。常曰。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常入园取菜次。画圆相围菜一株。谓众曰。辄不得动着者个。众不敢动。少顷常来。见菜犹在。便以棒打趂众僧曰。者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来参。忽蛇过其前。当镢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常曰。座主归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为己祸福也。曰熏摩。以求灭去。而目为之赤。世号赤眼归宗。

唐神暄

生建阳之留氏。幼沈静。有问而后有言。稍长客婺女。遂以净人。入开元寺出家。一日婺守过之。见曰。此儿精神卓朗。异时必围绕千众。利益世间。宜趣剃落。以务进修。既受具。乃止息金华山北百家严石穴中。常昼夜持诵七佛俱胝咒不辍。上无屋庐。下无床榻。雨露霜雪之变。则有紫云覆之。如盖状。久之徙居赤松洞之东峰。祯瑞尤着见。贞元二年。遇志贤禅师。为说心法。获证悟。而持诵益效。元和八年。中丞范扬遣使。施乳香毡罽器皿。而暄即以散之。无所受。中书舍人王仲。请就大云寺。授四众菩萨戒。十二年尚书孟简。请说法於会稽。固辞不往。八月竟归。示寂开元寺。春秋七十六。

唐隐峰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呆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於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缾云。铜缾是境。不得动着境。与老僧。将缾中水来。峰便拈净缾於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着。泉便休。到沩山。於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徧阅灵迹。乃复倒植於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袴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唐智藏

本西印土人。入华冒姓皮氏。其先尝官庐陵。因占籍焉。藏少辞尘俗。从林下游。留心三学。而尤善律藏。大历三年。隶名豫章天宫寺。众请登坛秉法。每升座提唱。辨名理。析微言。堂盈席满。听者无厌。时号律虎。贞元中。见大寂禅师警策有省。遂筑室于会稽之杭坞山。着法华经妙义。学者归焉。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卒。寿七十九。塔舍利于院之北峰。俗谓杭坞为杭乌。盖声之讹尔。

唐道行

会稽梅氏子。父为衙吏。行少知书。卒以造秀贡天府。有僧。分卫过其家。行与语。妙得禅指。遂辞父母。学空法。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既游南岳。闻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罗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变现。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肃。衣冠华楚。再拜稽颡。谓行曰。我居是间。仅二百载矣。今乃获脱苦受乐。皆师化力所及也。宝历九载疾终。寿九十五。寻於别峰。树塔以葬。

唐甄叔

不详姓氏乡里。幼而出家。聪敏绝伦。扣玄机於大寂禅师。乃曰。群灵本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灭。金流[噗-口+石]散以常存。性海无风。惊波自涌。心虚绝兆。万象齐彰。体斯理者。不言而声徧恒沙。不用而功资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於阴界中。妄自囚系哉。叔见宜春阳岐山。群峰四合。叹曰。坤元作镇。造我法城。一言才发。千岩响答。天开月殿。地拥云廊。清净域中。化出金界。於是宴坐。四十余年。而化缘毕已。元和庚子。正月十三日。忽尔坐逝。如入大定。弟子如坦良宝等。心没悲海。哀动愁山。积群木为香楼。以茶维之。获舍利七百粒。建窣堵波於东峰而葬焉。上足运命请志闲作文于碑。以纪盛德。

唐自在

生吴兴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辄结跏。见者以为异。俄出家於钱唐之径山。受具於新定。遂徧参诸方。入南康大寂法会。而受记莂焉。行止不常。多隐山谷。所至则衲子萃止。且尝为大寂。致书於忠国师。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国师云。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时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国师云。犹较些子。在云。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鎌。

示众云。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无病求药句。僧问。如何是药病对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传。然尤好求前贤遗迹。以快逸观。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皆徧游历。而无所恋着。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着三伤颂。辞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而图老焉。将归江州之都昌院。行至叶。为道俗所留。长庆初。示寂於隋之开元寺。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史不详其姓名乡里。尝作一钵歌。以唱道劝世。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有陈军使妻高氏。唐中令骈诸孙女也。持不杀戒。余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妇会亲。不得已而杀焉。未旬浃。高氏暴终。信宿而稣曰。初被黑衣使者。摄至岐府城隍庙。庙神则峨冠大袖。对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进。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且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寝食。以守卫汝。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为汝地矣。城隍忽问高。汝别修何善。庶几其可以自赎。高畴昔常诵上生经。至是懵莫记忆。方恐惧间。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二神人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皆出涕泪云。

唐南印

姓张氏。出家受具。游学深得曹溪之旨。然无以为证。净众寺会师曰。落机之锦。濯以增妍。衔烛之龙。行而破暗。印独以为然。乃由江陵入蜀。庵于蜀江之南堧以勖众。而寺宇崇成。额名宝应。贞元初司空高崇文既平镏镏。辟易额为元和圣寿。长庆初入灭。塔葬其寺中。弟子义俛嗣。

唐惠涉

会稽谢氏子。晋大傅安裔孙。大历初。於金陵庄严寺。遇牛头山忠禅师。语合许入室。悉倾法蕴。逮忠谢世。踵武化风。如是迄五十年。长庆二年终。寿八十二。门弟子惟宴等。建塔寺之西北。勒铭纪德。

唐无业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异光充室。童年不戏弄。行必直视。坐必跏跗。见者知其为法器。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志本禅师。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年十二乃剃落。阅讲席。晓寤越流辈。满年受具於襄州幽律师。明年夏。乃为众阐四分律疏。兼演涅盘。自尔紬译经律。冬夏无所倦。俄闻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礼。业躯干素颀硕。大寂见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无佛。业於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尝穷其说。至於宗门即心是佛。实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别更无物。盖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则众生。悟则是佛。佛固不离众生。离众生别无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业由是顿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谓佛道旷劫方成。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一切具足。法从心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业既受记莂。寻诣曹溪。礼祖塔。徧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自洛抵雍止西明寺。众欲举充两街大德。非其志也。时则相国李抱真。以节镇上党。慕贤嗜善。未尝有倦色。坚以币请。业顾语其门人曰。吾本以避京国浩攘。而来於此今又重烦迎接。可怜哉乃复遁於绵上之抱腹山。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凡八历寒暑。俄振锡西河。寓众香寺。州牧董叔缠。迎徙开元寺。从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它志。岂吾缘法在尔耶。遂领徒说法。垂二十年。化旺并汾间。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玺书起之。辞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辞。穆宗即位。尤渴瞻礼。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准曰师绝尘物表。秕糠世务。因其理也。然法委国王。请师熟虑。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纡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於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见闻觉知。性同太虚。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寔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寿六十三。腊四十二。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唐天然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於南岳。执爨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於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趂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趂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唐如会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於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於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赞-贝+日]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於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着文勤铭。

唐道树

唐州闻氏子。年近不惑。始获礼州之明月山大光院沙门惠文。而剃落焉。既受具。观方问道。无所不历。晚於洛得北秀宗指。即入寿之三峰山。结茅以居。而学者麕至。有野人每来。辄能化作佛仙菩萨罗汉之形。或放神光。或呈异响。如是十年。后忽寂然。树因告众曰。野人以许多伎俩。务欲眩惑。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尽而吾不见不闻无尽。宝历初示疾而终。寿九十二。明年正月。塔葬其全身焉。

唐太毓

生金陵范氏。年才一纪。即事牛头山慧忠禅师出家。往雍京安国寺受具。戒。未几谒太寂禅师於洪府。而获法印焉。元和十三年。止毗陵之义兴芙蓉山。感动悦随。户屦盈万。居士庞蕴。三到其地。一日行食与居士。居士接食次。毓云生心受施。净名早呵。去此一机。居士还甘否。居士云。当时善现。岂不作家。毓云。非关它事。居士云食到口边。被它敚却。毓便下食。居士云。不消一句。居士又问。马大师着实为人处。还分付吾师否。毓云某甲尚未见它。作么知它着实处。士云只者见知。也无讨处。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说。士云。一向言说。师又失宗。若作两向三向。师还开得口否。毓云。直是开口不得。可谓实也。居士抚掌而出。相国崔公群出镇宣城。以禅定请居之。宝历元年至禅定。明年归齐云山。九月示灭于山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十月塔葬院庭。大和二年。相国韦处厚以事闻上。诏谥大宝禅师。塔号楞伽。越州刺史陆亘撰碑文。

唐道行

姓杨。桂阳人。南岳般舟道场出家。游学锺陵默有证入。得自在三昧。俄就澧阳西南山中。营小室以居。布衲蒲鞋。或坐或寐。无所滞虎豹杂处床榻间未几。忽有辇材槖费。愿大构缮以施者。其栋宇之盛。未旬浃已备。既辞去。问其名氏爵里於人。而卒无知者。然后意其为神助云。顷又太守以郡治之开元寺。固召居之。即告终。元和十五年。寿六十九。

唐昙藏

未详姓氏乡里。而於大寂之传。尤得旨要。复见石头。加陶淬。贞元二年。居衡岳。栖止峰之绝顶。晚年苦足疾。固徙山下之西园中。世称西园伽蓝云。参礼之徒。亚大寂。太和元年。终于所居。寿七十。藏性姿乐易。与物无伤忤。尝夜行遇巨蟒。数文张口向之。若将吞噬者。侍者掖藏趋避。藏不肯曰。死可逃耶。彼以毒来。我以慈受。毒无自性。慈亦无缘。冤亲平等。生死一揆。法性空故。蟒竟俛首徐去。又尝有偷入其室。藏语之曰。诸君之来。第此中无物耳。有则但拈去。终无靳也。群偷遽惊散。

唐惟俨

姓寒氏。晋之缙县人。童齓俊敏。年十七。从南康湖阳西山慧照禅师落发。大历八年。依衡岳寺希澡律师。受具戒。未几谒石头迁禅师。证心法。一日俨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者里作么。俨云。一切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俨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俨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名。头尝垂语曰。言语动用勿交涉。俨云。不言语动用。亦勿交涉。头云。者里针札不入。俨云。者里如石上栽花。头深肯之。住后看经次。柏岩云。和尚休猱人得也。俨卷却经云。日头早晚。柏云。正当午。俨之。犹有者个文彩在。柏云。某甲无亦无。俨云。汝太煞聪明。柏云。某甲只恁么。和尚尊意如何。俨曰。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么过。有僧再参。俨问曰。阿谁。僧曰常坥。俨呵曰。前也是常坦。后也是常坦。一日院主。请俨上堂。大众才集。俨良久便归方丈。闭门。院主逐后曰。和尚许某甲上堂。为什么却归方丈。俨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律有律师。又争怪将老僧。

俨问。云岩作什么。岩曰檐屎。俨曰。那个聻。岩曰在。俨曰。汝来来去去为谁。岩曰。替它东西。俨曰。何不教伊并行。岩曰。还曾檐么。俨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个什么。俨曰。思量个不思量底。问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俨曰。非思量。僧问。学人拟归乡时如何。俨曰。汝父母徧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僧曰。恁么即不归去也。俨曰。汝却须归去。汝若归乡。我示汝个休粮方。僧曰。便请。俨曰。二时过堂。不将咬着一粒米。僧问。学人有疑请师决。俨曰。待上堂时。与阇黎决。至晚上堂。众集定。俨曰。今日请决疑上座。在什么处。其僧出众。俨下禅床。把住云。大众者僧有疑。便托开归方丈。僧问。祖师未到此土。此土还有祖师意否。俨曰有。僧曰。既有祖师意。又来作什么。俨曰。只为有所以来。俨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俨曰。我只图遮眼。僧曰。某甲还效和尚得么。俨曰。若是汝看。牛皮也须穿透。

朗州刺史李翱躬入山谒俨。俨执经卷不顾。侍者屡言。太守在此。俨终不顾。翱性褊急。怒曰。见面不如闻名。俨徐呼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翱因谢之。问曰。如何是道。俨指上下曰。会么。翱曰。不会。俨曰。云在天水在缾。翱述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缾。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俨曰。贫道者里无此闲家具。翱良久。俨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合中物舍不得。便成渗漏。一夕登绝顶。时雨新霁。天色澄莹。仰见云披月出。光彩迸射。因而大笑。澧阳远在九十里外。而居人之闻其声者。如近发东西家。於是互相推问。始知其远自药山也。太和八年二月。忽大呼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物柱撑之。俨举手曰。汝不会意。乃寂。寿八十有四。腊六十建塔于院之东隅。曰化城。谥弘道。

唐宁贲

姓李氏。其先陇西人。今占籍於亳之蒙城县。贲生不待教。而心合菩提。既见马祖於洪。祖即以大乘法器许之。俾落发受戒。入室为弟子。久之辞往天台。至越之吕后山。爱其崄僻曰。是非诸佛应真住处耶。何必天台。於是结茅而止。未几村豪里宿。睹貌生善。闻言起敬。醍醐一味。有疾皆瘳。加以寇攘静谧。犷鸷扰驯。兹诚所谓佛德力也。先是所居隘陋。兼无殿堂。方议经营。而输材售巧。工佣檀信毕集。而遽落成。大和二年六月七日。或闻道场内。有[鞥-合+(白-日+田)]鼓丝竹声。夜二鼓。泊然而化。寿七十五。腊四十一。五年九月。弟子举舆以茶毗之。塔舍利於道场之巽山。稿遗教也。

唐崇信

史不言其姓。生渚宫之卖饼家。而适与天皇寺邻。时悟禅师方为寺住持。信以弱龄。日挟饼笥入市。必先馈悟。悟每食毕。辄留其一。以遗信。信念曰。饼固我所遗者。而返以遗我。岂别有指哉。尝间问焉。悟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而有省。即求出家。悟因而摄受之曰。汝昔名崇福。今信吾言。宜名崇信。由是躬操井臼。以事悟。

一日问悟曰。某甲自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悟曰。若是心要。吾未尝不指示汝。信曰。何处指示。悟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合掌。何处不是心要。而须别指示耶。信俯首良久。悟曰。见则便见。拟思即差。信因问曰。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后居澧阳之龙潭。从尚书李翱请也。僧问。鬓中珠谁人得。答曰。不赏玩者。进曰。安着何处。答曰。有处即道来李尚书问。如何是真如般若。答曰。我无真如般若。尚书曰。幸遇和尚。答曰。此犹是分外之言。德山鉴既嗣法。以起其宗故龙潭之宗。至于今不衰。

唐昙晟

生钟陵建昌之王氏。昉临蓐。胞衣缁色。若右袒状。父母。已知其不可累。以世事。小学之岁。遂令依石门剃染。既登具品。即执侍大智海禅师於百丈山。历二十年。续见药山俨禅师。一日药山问。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处来。晟云到广南来。山云。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团石。被州主移。却是否。晟云。非但州主。合国人移亦不动。山又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晟云是。山云。弄得几出。晟云六出。山云。我亦弄得。晟云。和尚弄得几出。山云。弄得一出。晟云。一即六六即一。晟后到沩山。沩山问。承长老在药山。弄狮子是否。晟云是。沩云。长弄耶。还有置时。晟云。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云。置时狮子在什么处。晟云。置也置也。僧问从上诸圣。什么处去。晟良久云。作么作么。又问。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如何。晟云。好埋却。晟煎茶次。道吾问。煎茶与阿谁。晟云。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晟云。幸有某甲在。晟住云岩后。一日诸众曰。有个人家儿子。问着无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无。洞云。争得恁么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问。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无灯时。把得枕子。作么生。吾云。我会也我会也。晟云。作么生会。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扫地次。沩山云。太区区生。晟云。须知有不区区者。沩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晟竖起扫帚云。是第几月。沩低头去。晟问僧。什么处来。僧云。石上语话来。晟云。石还点头否。僧无对。晟代云。和尚未问时。却点头。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与阿谁去也。洞云。良价无。晟云。有汝向什么处着。洞无语。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谥无相。塔号净胜云。

唐甄公

姓鲁氏。江陵人。世为儒生。七岁诵诗能通大义。益壮与计偕。三上礼部。仅一中第。而未及释褐间遇沙门谈论空法。乃投福寿寺辨初师。求披剃。始业经论。尝於洛之昭成寺。升座阐化。复礼嵩山寂禅师得心要。南游丹阳茅山。寻挂锡於苏之楞伽山。参扣者四远而至。时乐天居易白公。方牧是郡。每接见。必披襟解带。游神理妙。而深入甄之阃阈。因坚请出山。居流水寺。不乐也。未几还旧隐。大和三年。示微疾而终寿九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塔葬焉。

唐灵彖

出兰陵萧氏。自梁亡。子孙分适四方。而彖生长长沙。然资禀颕异。剃染后独嗜禅学。凡诸法会。靡弗参访。久游青潍。长庆元年。或建寺於百家岩。迎居之。未几。复振锡江陵太守王潜。以永泰招说法焉。太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终于寺。寿七十五。塔之州北至今存。

又超岸者丹阳人。先依鹤林素禅师。天宝二年。化行抚州。获印化於大寂云。

唐元观

姓袁氏。长安人。父为河中府掾。先是兄出家。有道行。见观爱之。使投兴善寺诵经。趋有司试。及格得度。又善律俱沙论。后入禅会。有所证寤。遂止衡山之东台。以匡导来学。日有神人送供。随众寡。未尝缺乏。一日神忽现形再拜曰。我以二十年送供功德。已遂超度。故来决别。观因问。其昔日以何业所致。曰我前身尝为知识。妄受信施。坐为神此地尔。久之观示寂。春秋七十九。大和四年七月二日。迁于塔。

唐惟则

其先京兆长孙氏。祖洌仕鄂州司马。父利涉因居金陵。则姿性恬憺。力学治儒术。尤嗜佛书。每曰。此诚能尽得吾心之妙。既而出家。从牛头慧忠。得心法。遂南入天台佛窟岩居焉。服薜荔。荐落叶。木食涧饮。兀如枯株。神凝而气化。又讵可以世间情识。窥其际哉。后有樵者见之。转相告语。於是缾锡趋傅。卒成丛社。示徒云。一心无物也。万法无物也。然未尝无物。斯则天地如影。今古如梦。孰为生死哉。至人以是独照。能为万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答云中的也。坐四十年。如一日。岁次庚戌。夏六月十有三日。召门人垂教戒。至十又五日。跏趺而逝。是夕也山下之人。闻有声。若山崩者。且见彩云贯岩如缬。寿七十八。腊五十八。建龛塔於本院。河南尹韩乂撰文勒碑。则有着述行世。

唐无等

生东京尉氏之李氏。小年侍父官南康。徧游庐山梵剎。而乐居之。遂白其父。愿出家。既剃发受具戒。即习最上乘法。时大寂禅师。方聚徒龚公山。等负杖造焉。其扣击之顷挺然。非侪类可拟。后住隋州土门。尝谒州牧王常侍。而退将出门。王呼之云和尚。等回顾。王敲柱三下。等作圆相。复三拨之。竟行。元和七年。结茅武昌黄鹄山。日分卫以自给。於是巴蜀荆襄尚玄理者。无远不至。大和元年。属相国牛公僧孺。出镇三江。闻等名。命驾至。且虑其兰若之不隶名籍。特为奏请。赐大寂。一日晚参。众人皆於等前道不审。已而等谓众曰。适来声。向什么处去也。有一僧。竖起指头。等曰。珍重。明日其僧上参次。等转身面壁。作呻吟声而卧。谓其僧曰。老僧两三日来。不多安乐。大德身边。有什么药。与老僧些少。僧指净缾曰。者个净缾。什么处得来等曰。者个是老僧底。大德底在什么处。僧曰。亦是和尚底。亦是某甲底。四年十月乃示寂。享年八十二。弟子誓通等塔全身。

唐明觉

其先河内猷氏。祖官岭南。因徙家。为建阳人觉素习儒业。而於玄学。尤所慕尚。宿闻大寂唱禅道於佛迹岭。遂往。依以出家焉。因即游历诸方。徧尝法味。留径山数夏。躬樵汲之劳。而无所惮。复禁足杭城之大云寺。顷之庵居太湖青山之巅。会范阳卢公。自中丞出守钱唐。迎居大云。领住持事。元和十五年。避嫌远嚣。遁於天目山檀信趋向。卒成梵宇。长庆四年春旱。至五年二月。犹不雨。野烧四逼。且及院。溪涧尽涸莫可扑灭。其徒惶懅。请它徙。觉曰无遽。吾於此山有缘。已而雷雨骤作。闻者叹异。大和五年。七月十九日入灭。

唐圆修

闽之潘氏子。蚤年祝发。即纳戒於嵩阳会善寺研穷经论。俄礼大智海禅师於百丈山。遂明心要。居无何。浮杯抵吴越。入秦望山。见松有盘屈可坐者。因跏趺其上。风雨霜露无所避。虽鹊巢其旁相安也。如是阅四十寒暑。世谓鸟窠和尚云。每郡太守至。闻其名。计不可以屈致。必躬造其下见之。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爱。始治庵其地。请为众说法。且造招贤伽蓝。以待燕息。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凝然归寂。寿九十九。腊八十。葬之石甑山下。南岳沙门惟贞铭其塔。

唐普愿

姓王氏。郑州新郑人。至德二年出家。依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祝发。大历十二年。愿且壮矣。寻从嵩山会善寺暠律师。受具戒。律藏教部。靡弗究研。而卒定宗於大寂门下。一日为僧行粥次。马大师问桶里是什么。愿云者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自余同参之流无敢征诘。贞元十一年。挂锡池阳之南泉山。蘘薜以衣。畬牧以食堙谷刊木。以辟所处。毳袍之侣。交进互退。填拥庭宇。

示众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愿云。孟八郎。又恁么去也。有时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起佛见法见。每人与二十棒。趁出院。赵州云和尚棒。教谁吃。愿云。具道王老师。过在什么处。州礼拜而出。愿一日游庄庄主预备礼相待。愿问庄主曰。争知老僧来排辨如此。主云昨夜土地见报愿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破。僧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什么却被鬼神觑破。答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饭着。

有时云。江西马大师。说即心即佛。王老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还有过么。赵州出礼拜。时有一僧随问。州上座礼拜。意作么生。州云。汝却问取和尚。僧问愿适来谂上座礼拜。意作么生。答云他却领得老僧意。一日捧钵上堂。黄檗先居第一座不起。愿问曰。长老是什么年中行道。檗云。空王佛时。愿云犹是王老师儿孙在。下去。一日问黄檗云。黄金为墙堑。白银为壁落。此是何人居处。檗云。是圣人居处。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檗叉手立云。道不得。何不问王老师。檗却理愿前话而问。答云可惜许。又问黄檗定慧等学如何。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好。云莫是长老见处么。檗云不敢。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一日遇两堂首座争猫儿。愿提起猫儿。问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即斩之。赵州自外归。愿举似前话。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愿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陆亘大夫问云。弟子从六合来。彼中还更有身否。答云分明记取。举似作家。陆异日又谓曰。弟子亦薄会佛法。愿问。大夫十二时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愿云犹是阶下汉。陆一日向愿道。肇法师甚奇怪。解道万法同根。是非一体。愿指庭前牡丹花云。时入见此一株花。是梦相似。

示众云。王老师卖身。阿谁要买。一僧出云。某甲买。云不作贵。价不作贱价。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后来卧龙代云。属某甲了也。一日与归宗麻谷约同。参礼南阳国师。及行。乃於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坐圆相中。麻谷作女人拜。愿云恁么即不须去也。归宗云。是何心行。愿乃相唤而回。大和初宣使陆公护军刘公北面申礼。迎请下山。

八年甲寅十月二十一日示疾。俄有白虹贯后峰。巨石自压。声闻数十里。虎绕林木昼号。识者忧之。十二月二十五日旦。忽戒门人曰。星翳灯幻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奄尔而逝。春秋八十七夏。腊五十八。弟子契元文畅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执心丧礼。奔赴会葬者。相继於路。哀号之声震林谷。越明年乙卯。乃克奉全身於灵塔。膳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轲撰文勒碑。追颂德美。

唐智藏

姓黄氏。豫章上高人。父为州掾。尤嗜出世学。尝携藏入报国寺。听供奉皓月讲涅盘。辄能微解经意。即辞父母。从开元寺宗法师剃染。时年才十三。久之谒大寂禅师。证寤宗要。建中元年。至长安元颢卢公素尊事之。举奏入内供养。诏住华严寺。於是四方参请之侣。飙驰云凝。其利益於天下。有不可以语言尽者。大和九年。终於寺而塔焉。

唐圆智

姓张氏。豫章海昏人。幼事涅盘和尚获剃落。建受具。即扣禅门。后佩记莂於药山之室。

药一日问。子何处去来。智云。游山来。药云不离此室。速道将来。智云。山上乌儿白似雪。涧底游鱼忙不彻。

智与云岩侍立次。药云。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智头陀怎么生。智便出去。云岩问药山。智师兄为什么不祗对和尚。药云。我今日。背痛。是他却会汝去问取。岩问智。智云。汝去问取和尚。岩迁化时。遣人送书到。智览之云。云岩不知有。悔当时不向伊道。虽然如是要且不违药山之子。

卧次椑树问云。作什么答云。盖覆。椑云。卧是坐是。答云。不在两头。椑云。争奈盖覆。答云。莫乱道。智见椑树坐次云。作什么椑云和南。答云。隔阔来多少时。椑云恰是。乃拂袖出。因沩山问云岩菩提以何为座。岩云。以无为为座。岩却问沩山。山云。以诸法空为座。沩山又问智。智云坐也。听伊坐。卧也听伊卧。有一人不坐不卧。速道速道。沩山问。智什么处去来答云看病来沩云。有几人病答云有病底。有不病底。沩云不病底。莫是智头陀否。答云。病与不病总不于他事。一日到五峰。五峰问。还识药山老宿否。答云不识。峰云为什么不识。答云不识不识。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智下禅床作女人拜云。谢子远来。都无祗待。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 答云。东土不曾逢。石霜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向他道。智唤沙弥。沙弥应诺。智云添却净缾水着良久却问石霜。适来问什么霜再举智便起去。太和九年乙卯九月。示疾。僧众慰问其苦。智曰有偿无受。汝知之乎。众皆愁然。十一日谓众曰。吾今西迈。理无东移。言讫告寂。寿六十有七。阇维获灵骨数片。金色玉声。[疗-(日/小)+土]于石霜山之阳。谥修一大师塔号宝相。

唐法融

姓严氏。阆中入。童穉时。父使秉笔习书。即画佛像颇肖。年甫十三。见沙门辄持经卷问义。竟去事长乐寺慧休法师。为弟子。登具后。诵南山律钞。及游方见普寂禅师於嵩岳。密付心印。遂戾止戈阳福宁寺。四方学者。从之如归市。大和九年。示寂春秋八十九。

唐法常

出襄阳之郑氏。幼於荆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於龙兴寺。貌清峻。资禀刚敏。衲衣缀钵。冷然世表。性慕禅悦。时大寂方王化锺陵。乃趋其座下。而问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贞元间。自天台之四明。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而居焉。地深僻。衣食无所从致。乃啖松花。以充饥。制荷叶以被体。徙其庵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迹。初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会中。入山求主杖者。见之遂以闻大寂。大寂令僧问云。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答以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里住。僧云。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马师。马师召大众云。梅子熟也。於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无汝下口处。士以口作嚼势云。百杂碎。常伸手云。还我核子来。自此学者渐臻。道誉弥着。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本自如如。万法亦尔。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参礼。便举问常。未审二者见处。孰亲孰疎。常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问。常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一日忽谓其徒云。来莫可遏。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言讫而逝。寿龄。八十八。腊六十九。阇维获舍利无数。以葬而塔其上。碑则进士江积文也。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四明胡受举刊)

猜你喜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四·欧阳竟无
  卷八十八·道世
  卷第六·应庵昙华
  卷第二十八·智旭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知礼
  四分律卷第三十六(二分之十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六·澄观
  评善之研究·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十·澄观
   第七十五則 烏臼屈棒·胡兰成
  摄大乘论释论 第九卷·世亲
  卷第十八·李遵勖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五卷·一行
  传教西洋之提议·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参寥子诗集卷三·道潜

    宋 释道潜 撰再赋温泉赭落峯前与世分溶溶汤井翳深云月生滋穴流寒影风入华清皱碧纹暗引石池波宛转暖蒸苔壁气氤氲解衣盘礴南窓下骨肉都融到日曛次韵莘老逰龙洞曈昽杲日破林坰杖策相将马暂停路与猿猱争险磴身随鸿鹄入

  • 宫词一百首·王建

    蓬莱正殿压金鳌,红日初生碧海涛。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 殿前传点各依班,召对西来八诏蛮。上得青花龙尾道,侧身偷觑正南山。 龙烟日暖紫曈曈,宣政门当玉殿风。五刻阁前卿相出,下帘声在半天中。 白玉窗前起草臣,樱

  •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欧阳修

    河东道,盖古冀州之域,汉河东、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代郡及钜鹿、常山、赵国、广平国之地。河中、绛、晋、慈、隰、石、太原、汾、忻、潞、泽、沁、辽为实沈分,代、云、朔、蔚、武、新、岚、宪为大梁分。为府二,州十九

  •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十)·陈寅恪

    有学集柒为高会堂诗集,其中绝大部份乃游说马进宝响应郑成功率舟师攻取南都有关之作。清史列传捌拾逆臣传马逢知传略云:马逢知原名进宝,山西隰州人。顺治三年从端重亲王博洛南征,克金华,即令镇守。六年命加都督佥事,授金华总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正德四年夏四月壬戌朔享太庙○户部尚书刘玑请休致不允○癸亥降调监察御史王济为州判官林伟为国子监博士宇文钟李锡姜佐韩廉高屿为知县都给事中马骙为推官右给事中薛金为南京詹事府主簿俱以考察才力不及也○辽府湘阴王

  • 卷之二十二·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九月。壬戌。谕内阁、朝廷肬■闲任疆臣。畀以用人重寄。近来办理新政。遇有奏调人员。无不俯如所请。惟念该督抚等果能于本省属员认真考察。何至一省之中。竟致无员可用。必须借材他省。方收臂指之

  • 二百五十三 曹(兆页)奏陈知州王承勋控案由摺·佚名

    原摺无日期 谨奏:奴才访问得颖州知州王承勋揭详安徽布政司年希尧一案。蒙万岁特差大人前来滁州审理,其冒蠲一款,闻系前往知州王盛文亏空钱粮无着,前任督抚布政要将凤阳知府蒋国祯题参,蒋国祯情愿代赔,尚未补完,乃系前任督抚

  • 卷十二·佚名

    孔思迪请重夫妇之伦 【篇名由编者所加。】人伦之中,夫妇为重。比见内外大臣得罪就刑者,其妻妾就断付它人,似与国朝旌表贞节之旨不侔,夫亡终制之令相反。以失节之妇配有功之人,又似与前贤所谓娶失节者以配

  • 塔本传(附阿里乞失帖木儿等传)·宋濂

    塔本,伊吾庐人。因好宣扬别人的好处,故又称之为“扬公”。其父名宋五设托陀“,托陀”是其国王赐他的称号,意思是“国老”。塔本最初随太祖讨平蒙古诸部。以后随军围攻燕,征讨辽西,攻克平滦、白靅诸城。蒙古军士滥杀人民,塔本

  • 李远传·张廷玉

    李远,怀远人。承袭父职为蔚州卫指挥佥事。燕兵进攻蔚州时,李远举城投降。南军驻扎德州,运送粮饷时途经徐、沛之间。李远率轻兵六千,假装南军官兵,每人在背上插一支柳条,经济宁、沙河至沛无人发觉。他们焚毁南军数万粮船,河水

  • 卷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十三吏部十二诸司职掌在京未入流品衙门吏攅满日於九品衙门吏员内用九品衙门吏攅满日於八品衙门司吏七品衙门典吏内用八品衙门司吏七品衙门典吏满日於七品衙门书吏六品衙门典吏内用七品衙门书吏满

  • 如天之為第八十·苏舆

      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後,平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鬱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也。夫喜怒哀樂之止動也,此天之所為人性命者。臨其時而欲發其

  • 卷五十一 孟子一·黎靖德

      ◎题辞   陈丈言:"孟子,赵岐所记者,却做得好。"曰:"做得絮气闷人。东汉文章皆如此。"〔卓〕   解书难得分晓。赵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章   希真说孟子对梁惠王

  • 泰伯篇·王夫之

    一集注言“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而有天下矣,乃弃不取”;又云“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于义明甚。金仁山徒费笔舌,止欲斡旋太王无翦商之志,乃谓泰伯之让天下,让于王季。不知太王而非有

  • 卷九·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九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邶一邶谱云邶鄘卫者商纣畿内方千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兾州大行之东北逾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武庚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

  • 提要·吴浩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七十三经义疑      五经縂义类提要【臣】等谨案十三经义疑十二卷国朝呉浩撰浩字养斋华亭人是书取诸经笺注订之用力颇勤如季本读礼疑图以万人为一军浩袭其説于诗公车千乗公徒三万不主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三·智旭

    蕅益沙门智旭述 (辛)三释相应门三。初问答总明。二别释体用。三结成相应。(壬)今初。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圣凡升沉定散等)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此

  • 对于文艺政策之管见·太虚

    ──三十二年三月在重庆狮子山作──承张先生以“我们需要的文艺政策”询及刍荛;再经详阅之下,窃觉所标示“六不、五要”,既甚惬当,而阐明文艺与政治之连系及三民主义应有文艺政策之意义,尤极精彩!惟有希望全国文人作家能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