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佛教与孤儿院

──七年在宁波孤儿院讲──

今幸宁波佛教孤儿院开成立会矣!太虚尝订定斯名,为发起人之一,兹当略说佛教孤儿院之义,以释回惑而资信行。

一、佛教之本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佛无佛,性相常住。然道无自相,宏之在人。今吾人所知所信之佛教,溯厥源泉,实流出于释迦牟尼佛大圆觉心。大圆觉心之成分,真智慧与真慈悲也;真慈悲之谓释迦,真智慧之谓牟尼,大圆觉心之谓佛,大圆觉心具众理而成万事之谓佛教。故佛教之本性,即真智慧、与真慈悲,而佛教之本性,又即吾人之本圆觉心也。然云真智慧、真慈悲,当知与世俗之所谓智慧、慈悲者,不唯绝异,且适相反。世俗以科学、哲论为智慧,以伦理、神教为慈悲,盖佛教中之倒想妄见凡情我爱耳。故欲证得吾心真智慧、真慈悲之本性,当别开方便之门;若求之科学、哲论、伦理、神教,则奚啻南其辕而北其辙乎!证真智慧之方便门有三:曰无实、无相、无愿。无实、即无可执取义,亦是空义。姑就挽世科学所依止之唯物哲论以言之,其谓宇宙诸物皆属现象,然有原质为彼实体,或说原质有若干数,或说唯一伊态尔气。今试问彼:所云原质,为尽异乎环境诸现象耶?为不异乎环境诸现象耶?不异乎环境诸现象,则此若干数原质者,此伊态尔者,亦现象中之一现象耳!既同为现象,则不得独指之为实体。盖异乎环境诸现象而绝非吾人之官觉心知所能构接者,则此原质云、实体云,已超出经验之外,自违科学之例,仅凭虚拟立之一空名词耳。彼既认原质为集起宇宙现象之实体,今考之所云原质,先空无所有,则由原质而集起之现象,譬犹织蛇毛所成之鲛衣,益属空无所有之事,从可知矣。彼科学家、唯物论家所执为实在者,核之乃唯是一无所有之空名词,故曰倒想妄见。推此一端,余可例知。了其唯是空无所有,则倒想销而妄见除,始稍稍开发真智慧矣。无相、即无可分别义,亦是假义。即就空名所诠空相言之,空若决定有空相者,有此空相,空应是有,空既成有,有亦成空,空之与有,交无定相,是以名相本无,义界假立,以假立故,互遍通彻,以遍故诸法一相,以一相故离相无相,以无相故无可分别,无分别故绝待圆融,入无相门,真智慧乃朗然洞彻矣。无愿、即无可趣作义,亦是中义。即就一相无相绝对圆融言之,随举一法皆得为一切法中心,具一切法,则吾人亦莫不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无欠无余,更何趋求造作之有!入此无愿门者,真智慧赫然圆成矣。

得真慈悲之方便门亦三:曰无贪、曰无嗔、曰无痴。世俗之仁爱,皆从自营私欲中、好摄他属己之念而孳乳。人固有不必以身躯为自我者,然以身躯为我所安危与共之一物,故爱著生存壮佼,顺从其所乐,役役以为之殉而不恤。推此以泛观殉诸所好,乃至殉国、殉教、殉义,虽高下异数,通局殊会,其本质固同为自营私欲也。即父母之爱子女,亦以子女从自身种种勤劳得成,爱子女无异爱自造之功业艺术,且盼其报恩及嗣志于将来耳。由有所贪求而施仁爱,既以自私为本根,则人各有其自私之念,互相捍格,必不能悉如己意,遂其所求,于是嗔恚生矣。贪而遂,则恋著不舍,反之、则由嗔恚而怨慕无已,凡是皆所谓愚痴也。今创办佛教孤儿院诸人,稍有欲藉之以保存或扩充佛教之势力,及欣羡他教之由此暄赫流俗,意将追步其后而与之竞争,甚且逐逐于聋瞽其心者之毁、誉、称、讥、盛、衰、荣、辱之念,不能暂释乎胸次;则佛教本自慈悲,适以孤儿院乃贪、嗔、痴之矣!其为求一己之名闻,或冀所住寺庵赖以安利者,更无论已。盖佛教之真慈悲,须以真智慧为正因,先净尽我爱之根株,空诸所有,后不可思议之真界,观诸如幻众生,本具无边福智,徒以迷惑颠倒执著缠缚,自为障碍,不获现证,于是兴慈与乐,运悲拔苦,济物利人,不由分别,是为清净之善。

二、佛教与世界众生:依佛教当言世界众生,就通俗之名词言之,亦可云佛教施行于社会之利益。夫佛教之施行于社会,即佛教本性之发挥于世界众生也。然世界无边,众生无量,净秽千差,苦乐万殊,故惑业有浅深,而障缘有广狭,佛教随之而为差别,遂有五乘之法。夫众生但是迷情,而世界无非妄相,使之脱迷情而离妄相,悉证乎真觉圆德,遂有出世三乘。闻佛法而悟本唯真觉圆德,迷情妄想体性空寂,世界众生不度而度,名为佛菩萨乘;是佛教之本旨,亦佛教施于社会究竟之益也。其次、虽未能即证元心德性,然以有出世善根故,或因自观察力,或因闻佛法力,得以解脱迷情,超离妄相,是为独觉乘、声闻乘。又其次,以未能具出世善根,贪著迷情妄相为实,虽闻佛法,不能了知,诸佛大慈愍故,就迷情妄相,使之畏罪求福,止恶作善,回动向静,息想归神,是为人乘、天乘。儒为人乘,道为天乘,耶、回、梵、哲诸教,介天、人、杂鬼、神而为人天乘。其所以导民为善、化人入神者,宗教、哲学所大同者也。故佛教流行于社会之利益,上者为余宗之所无,下者统他教之所有,尽世间一切政教学术之利益乎民生者,不足比佛教利益之万一。

三、孤儿院定义:通俗所知者,幼而无父,或兼无母,或兼无诸姑、伯叔、亲友、戚属为抚养教育者,则为孤儿,若今孤儿院所收养诸孤儿是也。进就佛教之胜义言之,一切众生,皆为佛子,凡未能发菩萨心,生如来家,从般若母,依慈悲父,受法喜禅悦之食,披解脱庄严之衣,获清净功德之财,成善巧自在之用,以之逼迫乎根尘识,驰骤乎贪嗔痴,轮回五趣,颠连九有,生死苦海,沉浮不定,善恶业道,竛竮无归;若我今现前众人暨乎宇宙一切生灵,胡莫非茫冥弱丧之孤魂,贫穷孤露之孤儿哉?

四、佛教与孤儿院:夫救济胜义之孤儿,佛教出世三乘之事也;唯佛教之所能者也。救济通俗之孤儿,佛教人乘、天乘之事也,亦世教所共能者也。今既因吾人惑业深重,未能率九界有情得佛法菩提涅槃之益,隐盖天擎地之大丈夫相,效扶墙摸壁之婴儿行,与孔、墨、耶、回之徒,共营人天善业,以办此通俗孤儿院,则亦姑就通俗孤儿院之所善者言之耳。考通俗所云慈善事业,若赈灾、恤兵、保赤、济贫、施医、养老诸端,则有养无教;若办不收学费之小学校、半日学校、星期学校、夜学校诸端,则有教无养。或遍济以慈悲,未足增其智能;或稍开其智慧,未能尽其扶助;胥未若孤儿院之对于孤儿者,衣之、食之、医之、居之,尽其慈济,俾有以遂生于现在,复授以国民教育,益其智能,俾有以自立于将来也。故孤儿院者,实发挥智悲兼大之佛教本性于世界之最好场合也。

五、孤儿院与社会:广义之社会,小之以言一家庭,大之以言全世界,国群亦社会之一,不言可知。就消极方面言之,社会中何以有游民、流氓、乞丐、马骗、窃贼、强盗、淫娼、罪囚乎?虽由社会种种恶习相缘起,核其总因,则固在乎应受教育之时代,为孤贫所困而未能晋受相当之教育,造成其自立自治之能力,即令社会上减少其有害无利之分子也。抑已由游民乃至堕落为罪囚者,原因不一,且不久将离乎社会,虽救之亦鲜成就!而孤儿之堕落于将来,则纯由他人遗彼之困难迫成之,且其有害于社会者为日方长,吾人坐视彼无告赤子堕落为将来害群之马,实不仁之尤!坐视其害吾群于将来,不先设法以防止之,又不智之甚也!更就积极方面言之,不唯造就一孤儿,即令社会上增一能自立自治之人,且疢疾益智,孤孽者达,自古圣贤豪杰大都出于孤寒,唯其孤寒,故操心苦而虑患深,智术德业,乃日修月进,令儿童之长大于纵逸戏乐之家庭,其不逮育成于整齐严肃之孤儿院审矣!即佛法中之修行人,亦于苦谛为第一大师,则安知将来无德被群生、功垂万世之圣贤豪杰,由此甇甇孤儿中乎?六、佛教徒与孤儿院:夫佛教徒者,以宏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者也。以言宏法,则孤儿院与佛教之本性,既如此密符,可不力求发挥乎?以言利生,则孤儿院与社会之公益,既如此闳远,可不力求发达乎?今宁波佛教徒,既发心办此佛教孤儿院,当各尽其能力之所及,以维持扩充之,不待论矣!窃愿我东震旦土各省道县之佛教徒,皆发心组立佛教孤儿院,由佛教第一孤儿院乃至第几、第几十、几百、几千、几万亿孤儿院,林林总总,使大地无复孤贫失学之儿童,则社会之公益蒸蒸发达,佛教之本性亦稍稍发挥耳。有此人道以为之基,然后可以端心虑、趋菩提,救济胜义之孤儿,咸成无上正等正觉。(见觉书一期二期)

(附注)原题“宁波佛教孤儿院之演说”。


猜你喜欢
  戒品第二十五·佚名
  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卷下·佚名
  佛说月光童子经·佚名
  致 蒋 主 席 书·太虚
  杂譬喻经(道略集)·佚名
  卷之二·德清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佚名
  第五回·胡兰成
  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八·雷庵正受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二·智旭
  自序·别庵性统
  卷第三十·普瑞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七·窥基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圆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关汉卿

    (夫人一折了)(末一折了)(小旦云了)(正旦便扮上了)自从俺父亲就那客店上生扭散俺夫妻两个,我不曾有片时忘的下俺那染病的男儿,知他如今是死那?活那?不知俺爷心是怎生主意,提着个秀才便不喜:“穷秀才几时有发迹?”自古及今,那个人生下来

  • 卷八·乾隆

    卷八陇西李白诗八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宿湖

  • 卷十 三国·王夫之

      〖一〗   国之亡,有自以亡也,至于亡,而所自亡之失昭然众见之矣。后起者,因鉴之、惩之,而立法以弭之;然所戒在此,而所失在彼,前之覆辙虽不复蹈,要不足以自存。汉亡于宦官外戚之交横,曹氏初立,即制宦者官不得过诸署令,黄初三

  • 辽史拾遗卷二十一·厉鹗

    列传第三十三文学上李澣资治通鉴曰长兴四年十一月秦王从荣之乱河南巡官李澣江文蔚等六人勒归田里澣回之族曽孙也【李回唐武宗朝宰相】五代史补曰李澣有逸才每作文则笔不停缀而性嗜酒杨凝式甞受诏撰钱镠碑自以作不逮澣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佚名

    嘉靖元年正月己酉朔上御奉天殿文武百官及四夷朝贡使行五拜三叩头礼免致词称贺慈寿皇太后皇太后兴献后武宗皇后免命妇朝贺○礼部右给事中熊浃奏武帝皇帝临崩重念宗社大计特请慈寿皇太后迎立陛下先时未尝育之宫中立以为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六·佚名

    天顺二年冬十月乙卯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锦衣卫官校差出者取财扰民内阁臣李贤言于 上曰今天下百姓颇安惟有一害 上曰何害贤曰锦衣卫官校是也因备述其故且曰今后被告者非有谋

  • 卷十五·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十五宋 黄震 撰唐【七】僖宗【中人立之年十二】専事游戏国用耗尽【自谓击毬状元】 父呼田令孜除官及绯紫皆不关白百度废防 即位元年王仙芝起濮州【干符】 明年黄巢起曹州应之【仙芝乱五年

  • 丘浚传·张廷玉

    丘浚,字仲深,海南琼山人。幼年失去父亲,母亲李氏教他读书,他看一遍就能背诵。家贫无书,曾经走数百里路借书,必定将书借到才罢休。考取乡试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职。丘浚在翰林院任职后,见闻更加广

  • 韩政传·张廷玉

    韩政,睢州人。曾经为义兵元帅,他统率军队归附太祖,被授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李济占据濠州,名义上为张士诚守卫,实际上则是在观望。太祖命右相国李善长写信招降,但没有回音。太祖叹息说:“濠州是我的故乡,李济如此这般,我拥有整

  • 一一零、孟子至宋过薛过邹考·钱穆

    《公孙丑下》:“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餽七十镒而受,于薛,餽五十镒而受。”崔述《孟子事实录》云:“齐称前日,而宋、薛称今日,则是至宋、薛在至齐后也。然则孟子去齐之后,先至宋、薛,然后至

  • 略论中国社会主义·钱穆

    大陆邓小平自称,求改马列共产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此言甚有思路。但社会一名词,乃近代自西方传译而来,中国自古无之。《大学》八条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傥以较大言之,则可谓天下即指社会。但其地位极广大犹在国之上

  • 迹府第一·公孙龙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 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 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

  • 卷四十八 论语三十·黎靖德

      ◎微子篇   △微子去之章   问:"箕子当时,何必徉狂?"曰:"他已为囚奴,做人不成了,故只得徉狂受辱。"又问:"若箕子地位尚可以谏,想亦未肯住在。必是既已为囚奴,则不复可谏矣。"曰:"既已为囚奴,如何更可以谏!"〔广〕   问:"

  • 卷四十四·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四十四天子之孝事天地春秋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隠公三年】朱熹曰王者脩德行政用贤去奸能使阳盛足以胜阴阴衰不能侵阳则日月之行虽或当食而月常避日故其迟速高

  • 卷四十一·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一乐律管只吹得中声为定【季通尝截小竹吹之可验】若谓用周尺或羊头山黍虽应准则不得中声终不是大抵声太高则焦杀低则盎缓【牛鸣盎中谓此】又云此不可容易杜

  • 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太虚

    ──二十六年作──一距今三十年──光绪三十四年──,金陵刻经处杨仁山居士,得锡兰摩诃菩提会会长达磨波罗居士来书,约共同复兴印度之佛教,以为传布佛教于全球之基本。杨居士因就刻经处设立祗洹精舍,招集缁素青年十余人,研

  • 集韵·丁度

    韵书名。宋丁度、李淑等奉敕编撰。十卷。二百零六韵。体例仿《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包括古体、或体、俗体等不同字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完稿于

  •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纯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