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二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跋陀罗浮陀曰:

“窟宅之舍者 渴爱之断者

 [一切]不动者 喜之舍断者

 暴流之度者 [一切]解脱者

 计度之舍者 请问善慧者

 闻龙象[人人] 由兹而将去”

(一一〇一)

“窟宅之舍者,渴爱之断者不动者”[之句中],“窟宅之舍者”者,于色界所有欲、所有贪、所有喜、所有渴爱、所有近着、取着、心之摄持、执着、随眠,此一切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窟宅之舍者。于受界、想界、行界、识界,所有欲、所有贪、所有喜、所有渴爱、所有近着、取着、心之摄持、执着、随眠,此一切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窟宅之舍者。“渴爱之断者”[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其渴爱于佛世尊所断、断绝、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故佛是“渴爱之断者”。“一切不动者”[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此动是渴爱,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一切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者。世尊于利得亦不动,于不利得亦不动,于名声亦不动,于不名声亦不动,于赏赞亦不动,于毁訾亦不动,于乐亦不动,于苦亦不动,不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故佛是一切不动者。此是“窟宅之舍者、渴爱之断者、一切不动者”[之义]。

“尊者跋陀罗浮陀曰”[之句中],“曰”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参照)……是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语、敬重语、尊敬语、尊重语。“跋陀罗浮陀”者,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跋陀罗浮陀曰”[之义]。

“喜之舍断者、暴流之度者、解脱者”[之句中],“喜”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此喜渴爱,于佛世尊所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喜之舍断者。“暴流之度者”者,是世尊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流、度一切轮回路,越度、超度、超越、已离越。彼已成[梵行],[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页以下参照)……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喜之舍断者、暴流之度者”。“解脱者”者,是世尊之心由贪脱、解脱、善解脱,[彼之]心由瞋脱、解脱、善解脱,[彼之]心由痴脱、解脱、善解脱,忿恨……乃至(三九页参照)……[彼之]心由一切不善行脱、解脱、善解脱。此是“喜之舍断者、暴流之度者、解脱者”[之义]。

“计度之舍者,请问善慧者”[之句中],计度者,见爱计度与见计度之二计度……乃至(四〇页参照)……此是爱计度……乃至(四〇页参照)……此是见计度。于佛世尊爱计度已舍断,见计度为已舍遣。爱计度之舍断故,见计度之舍遣故,佛是计度之舍者。“请问”者,请、请向、求、信乐、冀求、希望、热望。“善慧者”[之句中],“慧”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此之慧般若,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佛是善慧者。此是“计度之舍者,请问善慧者”[之义]。

“闻龙象由兹而去”[之句中],“龙象”者,是龙象。佛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不行(恶趣)故是龙象。不来烦恼故是龙象……乃至(一〇〇页以下参照)……如斯,“不来故是龙象”。“闻龙象由兹而去”者,是闻听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把持、保持,观察“由兹而去”发足,往诸方行。此是“闻龙象由兹而去”[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跋陀罗浮陀曰:

“窟宅之舍者 渴爱之断者

 [一切]不动者 喜之舍断者

 暴流之度者 [一切]解脱者

 计度之舍者 请问善慧者

 闻龙象[人人] 由兹而将去”

 雄者!尊师之说 [继续]为期待

 诸多之人人 由诸地方来

 [请]愿于尊师 解说于彼等

 尊师[善慧者] 此法如实知

(一一〇二)

“诸多之人人由诸地方来集”[之句中],“诸多之人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由诸地方来集”者,是由鸯伽、摩竭陀、迦尸、憍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沙竭罗、般遮罗、阿槃提、臾那、剑蒲阇来集者、来会者、入来者、集会者。此是“诸多之人人由诸地方来集”[之义]。

“雄者!尊师之言说,继续为期待”[之句中],“雄者”是雄者(英雄)。世尊是具精进者故是雄者。有能者故是雄者……乃至(一九二页参照)……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是雄者。

 离此世一切诸恶 越地狱苦精进者

 有精进有精勤者 斯人其故言雄者

“雄者!尊师之言说,继续为期待”[之句中,尊师之言说],是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期待”者,是待,期待、欲、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雄者!尊师之言说为期待”[之义]。

“请愿于尊师,解说于彼等”[之句中],“彼等”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尊师”者,言世尊。“愿尊师解说”者,愿者,是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愿尊师解说”[之义]。

“尊师是如实知法”者,是尊师如实知此法,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尊师如实知法”[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雄者!尊师之说 [继续]为期待

 诸多之人人 由诸地方来

 请愿于尊师 解说于彼等

 尊师[善慧者] 此法如实知

世尊宣示:“跋陀罗浮陀!

 上与下横及于中 一切取爱须调伏

 所有取著于世间 由物而魔从于人”

(一一〇三)

“一切取爱须调伏”[之句中],取爱者,是色爱。因何色爱言为取爱耶?由彼[之取爱]而人人取色,取着、热、热取、住着。取受、想、行、识、趣、生起、结生、有、轮回、轮转,取着、执、执取、住着。因此而言色爱为取爱。“一切取爱须调伏”者,须调伏一切之取爱,折伏、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一切取爱须调伏”[之义]。

“世尊宣示:跋陀罗浮陀!”[之句中],“跋陀罗浮陀”!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跋陀罗浮陀!”[之义]。

“上下横及于中”[之句中],“上”者,是未来,“下”者,是过去,“横及于中”者,是现在。“上”者,是善法,“下”者,是不善法,“横及中”者,是无记法。“上”者,是天世间,“下”者,是恶趣世间,“横及中”者,是人世间。“上”者,是乐受,“下”者,是苦受,“横及中”者,是不苦不乐受。“上”者,是无色界,“下”者,是欲界,“横及中”者,是色界。“上”者,是由足跖以上,“下”者,是由发之顶端以下,“横及中”者,是同体。此是“上下横及中”[之义]。

“所有取著于世间”者,是取,取着、执、执取、住着所有色、受、想、行、识。“于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八页参照)……于处世间。此是“所有取著于世间”[之义]。

“由物而魔从于人”者,由彼业行而结生从、扈从蕴魔、界魔、处魔、趣魔、生起魔、结生魔、有魔、轮回魔、轮转魔。“从于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由物而魔从于人”[之义]。

世尊宣示:“跋陀罗浮陀!

 上与下横及于中 一切取爱须调伏

 所有取著于世间 由物而魔从于人”

 比丘有念诸世间 故且知解不取着

 死之领域使爱着 有取有情斯且观

(一一〇四)

“故且知解不取着”[之句中],“故”者,故是彼理由,而于其因,于其缘,于其因缘。“且知解”者,是且知、知解、了知、识知、别知、通达。[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知解、了知、识知、别知、通达。“不取着”者,不是取色,不取着,不执,不执取,不住着。不取受、想、行、识、趣、生起、结生、有轮回、轮转,不取着,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故且知解不取着”[之义]。

“比丘有念于诸世间以何物”[之句中],“比丘”者,是凡夫比丘又有学比丘。此为比丘。“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修习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〇页参照)……彼言为有念,此是“比丘有念”。“何物”者,是任何之色、受、想、行、识。“于诸世间”者,是一切恶趣世间、一切天世间、一切人世间、一切蕴世间、一切界世间、一切处世间。此是“比丘有念诸世间”[之义]。

“有取有情斯且观”[之句中],“有取有情”者,是色取,取着、执、执取、住着、取受、想、行、识、生起、结生、有、轮回、轮转,取着、执、执取、所住着之人人。“斯”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〇页参照)……是句之次第。“且观”者,是见、睹、观、眺、省思、普观。此是“有取有情斯且观”[之义]。

“死之领域使爱着此人人”[之句中],人人者是有情之同义语。“死之领域”者,是烦恼、蕴、行言为死之领域。人人固着、止着、悬、悬着、碍著于死[神]之领域、魔之领域、死之领域。譬如壁钉于吊钩品物是着、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如斯之人人于死[神]之领域,魔之领域,死之领域固着、止着、悬、悬着、碍着。此是“死之领域使爱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比丘有念诸世间 故且知解不取着

 死之领域使爱着 有取有情斯且观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二[毕]

猜你喜欢
  致钱诚善居士书(二通)·太虚
  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卷上·佚名
  究竟大悲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一百六·李通玄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佚名
  初抵缅京向欢迎群众致词·太虚
  卷之一·别庵性统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一·雪关智訚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六·石雨明方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论 塔 果 尔·太虚
  第一章 佛陀调伏夜叉·佚名
  佛说恒水经·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六卷·灌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五·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七十五目録【一百二字】水龙吟【下】张榘【五首】洪瑹方千里陈以庄黄昇吴文英【二首】陈允平丁宥周密【三首】王沂孙张炎楼扶汪元量王易简吕同老练恕可赵汝钠唐珏赵闻礼施岳

  • 卷四十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四十九典礼河东赋          【汉】扬 雄伊年暮春将瘗后土礼灵祗谒汾隂于东郊因兹以勒崇垂鸿发祥隤祉钦若神明者盛哉铄乎越不可载已于是命羣臣齐法服整灵舆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

  • 帝纪第八 世宗纪·魏收

    世宗宣武皇帝,讳恪,高祖孝文皇帝第二子。母曰高夫人,初,梦为日所逐,避于床下。日化为龙,绕己数匝,寤而惊悸,既而有娠。太和七年闰四月,生帝于平城宫。二十一年正月甲午,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夏四月丁巳,即皇帝位于鲁阳,大赦天下。

  • 第七回 为敌作伥满主入边 因间信谗明帝中计·蔡东藩

      却说孔耿二明将,见了满洲太宗,伏地大哭。太宗问为何事?二人奏道:“臣等都是东江总兵毛文龙部将,因袁崇焕督师蓟辽,无故将我毛帅杀死,恳求大皇帝发兵攻明,替毛帅报仇,袁崇焕杀毛文龙事,从明朝二降将口中叙出,省却无数笔墨。

  •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十二)·陈寅恪

    牧斋投笔集之命名,自是取班定远投笔从戎之义。此集第壹叠“金陵秋兴八首己亥七月初一日作”,(可参有学集诗注壹叁东涧集中“秋日杂诗”末一首“旁行侧理纸,堆积秋兴编。发兴己亥秋,未卜断手年&rd

  • 列传卷第九 高丽史九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崔思诹。○崔思诹字嘉言初名思顺后赐今名文宪公 之孙自少力学工文文宗朝登第。 王以思诹名家子博学多闻召入内侍省与语对称旨王悦。 宣宗朝

  • 洪迈传·脱脱

    洪迈字景庐,洪皓第三子。幼年时每天读书数千言,过目便不忘,博览群书,即使是杂记小说、佛道等书,无不涉猎。随从两位兄长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只有洪迈不中。绍兴十五年(1145)年才中第,任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朝任敕令所删定官

  • 徐九思传·张廷玉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年间授句容知县。初理政事,谦虚谨慎,似乎不大胜任工作。一次,有吏盗窃县印盖在空白公文纸上,九思揭发其奸诈行为,依法论罪。郡吏为此人叩头说情,九思坚决不允,于是人人敬畏。他对于孤老贫困者,加倍抚恤,而对

  • 哀公问五义第四十·戴德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为政,何如者取之?”孔子对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哀公曰:“然则今夫章甫、句屦、绅带而搢笏者,此皆贤乎?”孔子曰:“否,不必然。今夫端衣、玄

  • 劝忍百箴·许名奎

    言之忍第一恂恂便便,侃侃誾誾,忠信笃敬,盍书诸绅。讷为君子,寡为吉人。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口三五之门,祸由此来。《书》有起羞之戒,《诗》有出言之悔,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缄口之铭。白珪之玷尚可磨,斯言之玷不可为。齿颊一动

  • 大学章句原序·真德秀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

  •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代别举。世尊一日。见文殊在门外立。乃云。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云。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代云。启予者多举。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云。说定法。又问。今日说何法。

  •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英国作家约拿旦·斯威夫特发表于1726年的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描述了英国医生格列佛航海遇险后的奇遇。他乘的航船遇难后,被居民身高只有6英寸的利立浦特小人国俘获。该国两党之争是由所穿鞋跟的高低引起的。格列佛

  • 太清玉碑子·佚名

    《太清玉碑子》,道家丹道典籍。原书不分卷,不著撰人姓氏,亦不著时代,但《宋史·艺文志·神仙》与《通志·艺文略·道家》均已著录,唯《宋史·艺文志》注:“葛洪与郑思远问答。”另外书中尚引用《阴符经》语,如第十页

  • 风尘四杰·王度庐

    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恶霸崔大爷霸占了贫家美貌女子胡丽仙。胡的父亲双镖太岁及其徒弟刘宝成成将崔打伤,在一女伶和崔的外室的协助下,终于救出丽仙。作品中的正面人物敢作敢为,舍己为人,故称之为“风尘四杰”。故都风貌、天桥

  • 节侠记·许三阶

    明代传奇剧本。许三阶撰。《远山堂曲品》著录。取材于唐人小说《裴伷先传》(见《太平广记》卷147)。写唐武则天时,太仆寺丞裴伷先,因反对武后称帝,立诸武为王,上书面陈得失,被廷杖1百,流放岭南。裴在南中娶流放官员卢用藏女

  • 辽小史·杨循吉

    明杨循吉撰。一卷。记契丹自耶律阿保机兴起,至金人灭辽的史实。末记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政权,甚简略。是书着意于政权更替,帝位争夺,至于辽与宋、金、西夏之间关系,则语焉不详。

  • 清圣祖实录选辑·佚名

    本书(一册一八○面一○八、○○○字)系选自「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康熙朝对台湾郑氏及台湾收入清代版图后所作措施之纪录。此一朝(一六六-~一七二二)中自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系在郑氏手中。初虽成功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