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塔 果 尔
塔果尔或译太戈儿、泰莪尔、太谷尔,是现时飞声世界的一个印度诗人及哲学者。质言之,则是印度吠檀陀派中一个文学的人,哲学的人,修静虑的人,热心济世的人。然塔果尔之略历,已见于冯飞君塔果尔哲学之第一章、第二章,而吠檀陀之实况,华人尚鲜知者,故今当先论吠檀陀派,再进论塔果尔。
一 吠檀陀派之概论
吠檀陀派者,“吠陀了义”之意。吠陀译明,是婆罗门徒所称为“由梵天启示”之书,即有名之“四吠陀经”是也。吠陀之森林书后,附有乌波尼煞昙书,近译云奥义书。大致吠陀重在祭式之行法,而奥义书重在哲学之说明。然奥义书仍以吠陀为所属之本典,弥曼萨派──古婆罗门派──不甚重之,此吠檀陀派──新婆罗门派──则视较本典尤重,而就奥义书以发挥或研究者,皆得名吠檀陀派。然有古、新之别,枝流极伙,兹先列古奥义书各枝派如下:
古奥义名枝派 本 典 奥义书 所属枝派 爱塔利耶 爱塔利耶派 黎俱吠陀 高希塔基 高希塔基派 强多具耶 山 灰 丁派 沙摩吠陀 客 耶 撒意弥尼派 ┌─胎 梯 利 耶 \ │ 胎梯利耶派 │ 摩 诃 那 罗 耶 那 / │ ┌─黑夜柔┤ 迦塔耶 塔耶派 │ │ │ │ 因唯塔周瓦塔罢 缺 夜柔吠陀┤ │ │ └─每托罗耶那 │ │ 不利哈多咍兰耶迎 \ └─白夜柔 婆撒差尼耶 夜 舍 /
自德人叔本华称奥义书为世界最高尚之智慧,西洋学者探索者日多。然今称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之吠檀陀,殆指婆达罗耶那之吠檀陀经与商羯罗之注以言,此虽足为吠檀陀派之代表,犹未足穷其变也。今略分述以评判之。
甲、婆达罗耶那之吠檀陀经 此书大约成立于千三四百年前,以四章十六节五百五十五颂成立为一部有组织有系统之哲学书者。核之,尚不离婆罗门之质。其第一章为“梵”之说明,谓“梵”为宇宙万有之作者及原质,而与吾人之真我同性。故吾人自见其真我时,即能合梵为一。第二章为成立其“梵”而辨驳数论、佛教、耆那教、兽主派、薄迦梵派等,以明真理之独在吠檀陀。第三章说轮回与解脱,第四章正说解脱门。其立轮回之义,谓有情各有一与梵同性之极小我体,此我体随善恶而升沉,恶者入地狱道,恶尽再出,善者上至月界,再落为此世之人畜或草木。解脱须修婆罗门之行:一、求学,二、居家,三、森林──修禅观──,四、游行──教化──,则命终经十二界而至第十三之最高梵界,与梵合一而解脱焉。其视“梵”为唯一常住之实体,宇宙人生皆从此实体发展而出,解脱则还归此实体焉耳。
乙、乌达婆达之满多俱耶颂 此颂成立于千二三百年前,乃大致采用佛教之中观论、唯识论之说明,对于古奥义书之本意,乃迥乎不同者也。其大致以佛教之“真如”或“涅槃”或“法身”为梵,而以此“梵”为即“吾人之真我”,离“吾人之真我”绝无他有。而世界人生则众缘所生,无性即空,唯识所变,无实如幻。吾人但能自除无明幻惑,则即能达真我之梵境而解脱焉。后商羯罗引用其说以注吠檀陀经,吠檀陀派乃卓然成立。使婆罗门新教大兴于印度,而佛教因之日就衰落焉。
丙、商羯罗之吠檀陀学说 商羯罗为我国盛唐时之印度婆罗门教吠檀陀派之大师,当印度戒日王薨后,佛教就衰之时也。商羯罗著书颇多,但能代表其思想之全体者,则为吠檀陀之注,亦即今所谓吠檀陀哲学之正宗也。吠檀陀经能结集诸奥义书之古义,倚数论以为说明;而满多具耶颂则利用大乘佛学以发挥其高玄之义;至商羯罗时此二颇相违异,乃力谋贯合之法,采用满多具耶颂以注吠檀陀经,其不能吻同处,则假大乘之二谛说或真言之秘密开显说,以为弥缝。于是不失婆罗门吠陀之质,而奄有大乘显密教之长。从此婆罗门重兴印度,印民十分六七皆信奉之,迄今尚然,而佛教日趋衰落矣。
西历十一二世纪间之罗马奴撒,傍毗纽天派,著作狭义的一元论。十二世纪之差达难陀,傍回教,著作二元论。今虽亦各成一派,兹不述之。
丁、吠檀陀派评判 诸古奥义书之吠檀陀旧义,不外事梵天或事大自在天之神教,与弥曼萨无甚区别。而示别弥曼萨派特立为一吠檀陀派者,端在商羯罗以来之奥义书新派。但其引以注释吠陀经之满多俱耶颂,既由假借佛教大乘之中观学、唯识学而成立,其本人尤利用佛教真俗二谛、显密二教之说以融释诸奥义书,得以秩然贯通鬯明于世。则唐以来之印度,其名式上虽佛教衰歇而吠檀陀派之新婆罗门教复兴,实际上则虽谓佛法已藉吠檀陀名而普及全印可也。今若据实而正其名,应名之曰“佛教之吠檀陀宗”。将其所缘附之吠檀陀名式,收归为佛教一宗派标帜,如今日本佛教徒将台湾之吃斋、供观音、诵罗某五部六册之龙华教,改称为“佛教龙华派”者,是其例也。推此例以广之,则宋明儒理学,可称为“佛教之宋明儒派”;种种兼修性功之道家流类──若诸三教合一以修道为中心之各社等──,可称为“佛教之道流派”。故余昔谈佛史,尝言中国自宋明来,就表面言之,佛教日落;而就儒、道窃禅宗为底质,成理学,丹道而弥布朝野──理学及上等社会,丹道及中下社会──,则应谓佛化已遍行全民耳。去年闻英国牛津大学某教授言:佛教今已大有传入欧美之趋势,基督教可更见兴盛云云。今艾香德牧师既仿佛教丛林设基督教丛林于南京道风山,而张纯一牧师之改造基督教讨论,亦极言非精通佛教不足以为真基督,则今后将更有“佛教之基督宗”兴世,亦事势所必至者也。愿世人据实定名,一一收归为“佛教之某某宗”,去其偏谬之点,要皆佛教之人天乘法。而此吠檀陀义,在西洋之哲学中,大近海格尔之泛神哲学──或称泛神教,万有皆神之意──。至塔果尔之特为推重者,盖别由他种关系云。
二 塔果尔学说略议
余于塔果尔之学说,仅窥及冯飞君所译塔果尔及其森林哲学而已。森林哲学之名,大约一、由奥义书本附于吠陀之森林篇后者,二、由婆罗门徒第三期修静虑曰森林期,三、由塔果尔屡言欧洲文明出于保垒,印度文明出于森林,故即名其书曰森林哲学。所译内容分二篇:上篇曰塔果尔哲学研究,下篇曰生命之实现大意。今撷其要旨如下:
一、自然宇宙和人类,皆由梵之发展而来。梵是美、是爱、是喜、是新、是真、是善、是永生、是完全、是调和,故自然和人类,亦是美、是爱、是喜、是新、是真、是善、是永生、是完全、是调和。
二、自然和人类之有死、有丑、有恶、有假等等者,皆梵中一部分之表现。虽有此一部分之表现,而在其完全调和中,仍唯美、善、爱、喜等等,绝无一点死、丑、恶、假之踪影可得,且即为趋归唯美、唯爱等等完全调和之梵之经过。
三、自然和人类既为完美之梵,且吾人之真生命──大我──即是梵之全体,故吾人不须向外追求占造──西洋人是向外追求占造──,但须将此梵实现出来便可。欲实现此梵,须用自然和人类浑然一体完美之爱、之欢喜去实感得之。一旦实感得之,即能合梵为一,而实现其完美之梵。
四、其实感实现之方法,大约须修“静虑”以握得宇宙之中心真理,及不绝的牺牲其私己之小我。但西洋人不能实感实现之者,即由其唯以私己之占有为归著,故不能与自然融洽。且迷惑于盲目的冲动及肉体的热感,不能抑伏之以握得中心真理,故不绝的被环境诱动,要求创造,要求占有,要求进化,不得生之安定。
上来既略述塔氏哲学之要旨,兹据佛学评议之如下:梵是“净”义,修梵行即是禁止肉体的色欲及热情的冲动,修得离生喜乐的禅定。离生喜乐的禅定,有觉、观、喜、乐、一心之五支功德,充满喜乐,无有忧苦。要得梵天主之果,须加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塔果尔所云握得中心真理,即禅定。谓梵是完全的美,即净义。谓梵是欢喜是爱,即喜乐义。自然和人类无限的爱,即慈无量心;完全的善,即悲无量心。无限的欢喜,即喜无量心。不断的新,即舍无量心。然则塔果尔固全为一修初禅及修四无量心者,彼既以“与梵合一”,“即生梵天”为究竟,故特有梵即佛之涅槃之意。据实观之,则仅以离生喜乐之初禅梵界为靳向者耳。固能照之而行,亦为佛法中之天乘正行,可作出世三乘正行之前方便者;而塔氏意在联合印度现行之佛、耶、回、吠檀陀、弥曼萨之各教,故于佛法之与相近者,亦特称述云。
至塔氏为欧、美人所倾倒者,一、由塔氏能将其梵学使用西洋流行之语言以传出之。二、由其长于艺术、美术的诗歌戏剧兴趣丰富之文学,至为欧、美人所传颂为现代诗圣。三、由塔氏有实感实现梵之梵行,及四无量心等修持──按传说以每晨三点入禅定两时,和梵灵感通,遇好风景处往往静坐终日──,使人目击道存,不言而化,故迥非海格尔辈空谈泛神哲学之比云。故吾人观其哲学,不过尔尔,而重其所修梵行;望其更进一步,以通达大乘佛法,发扬印度之无上光明于世也。(见太虚不师文钞世论)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三·佚名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释法海 卷五百六十七·佚名 大乘方广总持经全文·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佚名 卷五百一十七·佚名 华严五教止观·杜顺 幻住室随笔(十六则)·太虚 重刻地藏经序·太虚 一乘决疑论·彭绍升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五·佚名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八·念常 佛说弥勒来时经·佚名 佛说善生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