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 塔 果 尔

塔果尔或译太戈儿、泰莪尔、太谷尔,是现时飞声世界的一个印度诗人及哲学者。质言之,则是印度吠檀陀派中一个文学的人,哲学的人,修静虑的人,热心济世的人。然塔果尔之略历,已见于冯飞君塔果尔哲学之第一章、第二章,而吠檀陀之实况,华人尚鲜知者,故今当先论吠檀陀派,再进论塔果尔。

一 吠檀陀派之概论

吠檀陀派者,“吠陀了义”之意。吠陀译明,是婆罗门徒所称为“由梵天启示”之书,即有名之“四吠陀经”是也。吠陀之森林书后,附有乌波尼煞昙书,近译云奥义书。大致吠陀重在祭式之行法,而奥义书重在哲学之说明。然奥义书仍以吠陀为所属之本典,弥曼萨派──古婆罗门派──不甚重之,此吠檀陀派──新婆罗门派──则视较本典尤重,而就奥义书以发挥或研究者,皆得名吠檀陀派。然有古、新之别,枝流极伙,兹先列古奥义书各枝派如下:

  古奥义名枝派        本  典       奥义书  所属枝派                   爱塔利耶 爱塔利耶派        黎俱吠陀                   高希塔基 高希塔基派                   强多具耶 山 灰 丁派        沙摩吠陀                    客  耶 撒意弥尼派                  ┌─胎  梯  利 耶 \                  │            胎梯利耶派                  │ 摩 诃 那 罗 耶 那 /                  │            ┌─黑夜柔┤ 迦塔耶        塔耶派             │    │             │    │ 因唯塔周瓦塔罢    缺        夜柔吠陀┤    │             │    └─每托罗耶那             │             │      不利哈多咍兰耶迎 \             └─白夜柔             婆撒差尼耶                    夜      舍 /

自德人叔本华称奥义书为世界最高尚之智慧,西洋学者探索者日多。然今称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之吠檀陀,殆指婆达罗耶那之吠檀陀经与商羯罗之注以言,此虽足为吠檀陀派之代表,犹未足穷其变也。今略分述以评判之。

甲、婆达罗耶那之吠檀陀经  此书大约成立于千三四百年前,以四章十六节五百五十五颂成立为一部有组织有系统之哲学书者。核之,尚不离婆罗门之质。其第一章为“梵”之说明,谓“梵”为宇宙万有之作者及原质,而与吾人之真我同性。故吾人自见其真我时,即能合梵为一。第二章为成立其“梵”而辨驳数论、佛教、耆那教、兽主派、薄迦梵派等,以明真理之独在吠檀陀。第三章说轮回与解脱,第四章正说解脱门。其立轮回之义,谓有情各有一与梵同性之极小我体,此我体随善恶而升沉,恶者入地狱道,恶尽再出,善者上至月界,再落为此世之人畜或草木。解脱须修婆罗门之行:一、求学,二、居家,三、森林──修禅观──,四、游行──教化──,则命终经十二界而至第十三之最高梵界,与梵合一而解脱焉。其视“梵”为唯一常住之实体,宇宙人生皆从此实体发展而出,解脱则还归此实体焉耳。

  乙、乌达婆达之满多俱耶颂  此颂成立于千二三百年前,乃大致采用佛教之中观论、唯识论之说明,对于古奥义书之本意,乃迥乎不同者也。其大致以佛教之“真如”或“涅槃”或“法身”为梵,而以此“梵”为即“吾人之真我”,离“吾人之真我”绝无他有。而世界人生则众缘所生,无性即空,唯识所变,无实如幻。吾人但能自除无明幻惑,则即能达真我之梵境而解脱焉。后商羯罗引用其说以注吠檀陀经,吠檀陀派乃卓然成立。使婆罗门新教大兴于印度,而佛教因之日就衰落焉。

  丙、商羯罗之吠檀陀学说  商羯罗为我国盛唐时之印度婆罗门教吠檀陀派之大师,当印度戒日王薨后,佛教就衰之时也。商羯罗著书颇多,但能代表其思想之全体者,则为吠檀陀之注,亦即今所谓吠檀陀哲学之正宗也。吠檀陀经能结集诸奥义书之古义,倚数论以为说明;而满多具耶颂则利用大乘佛学以发挥其高玄之义;至商羯罗时此二颇相违异,乃力谋贯合之法,采用满多具耶颂以注吠檀陀经,其不能吻同处,则假大乘之二谛说或真言之秘密开显说,以为弥缝。于是不失婆罗门吠陀之质,而奄有大乘显密教之长。从此婆罗门重兴印度,印民十分六七皆信奉之,迄今尚然,而佛教日趋衰落矣。

  西历十一二世纪间之罗马奴撒,傍毗纽天派,著作狭义的一元论。十二世纪之差达难陀,傍回教,著作二元论。今虽亦各成一派,兹不述之。

  丁、吠檀陀派评判  诸古奥义书之吠檀陀旧义,不外事梵天或事大自在天之神教,与弥曼萨无甚区别。而示别弥曼萨派特立为一吠檀陀派者,端在商羯罗以来之奥义书新派。但其引以注释吠陀经之满多俱耶颂,既由假借佛教大乘之中观学、唯识学而成立,其本人尤利用佛教真俗二谛、显密二教之说以融释诸奥义书,得以秩然贯通鬯明于世。则唐以来之印度,其名式上虽佛教衰歇而吠檀陀派之新婆罗门教复兴,实际上则虽谓佛法已藉吠檀陀名而普及全印可也。今若据实而正其名,应名之曰“佛教之吠檀陀宗”。将其所缘附之吠檀陀名式,收归为佛教一宗派标帜,如今日本佛教徒将台湾之吃斋、供观音、诵罗某五部六册之龙华教,改称为“佛教龙华派”者,是其例也。推此例以广之,则宋明儒理学,可称为“佛教之宋明儒派”;种种兼修性功之道家流类──若诸三教合一以修道为中心之各社等──,可称为“佛教之道流派”。故余昔谈佛史,尝言中国自宋明来,就表面言之,佛教日落;而就儒、道窃禅宗为底质,成理学,丹道而弥布朝野──理学及上等社会,丹道及中下社会──,则应谓佛化已遍行全民耳。去年闻英国牛津大学某教授言:佛教今已大有传入欧美之趋势,基督教可更见兴盛云云。今艾香德牧师既仿佛教丛林设基督教丛林于南京道风山,而张纯一牧师之改造基督教讨论,亦极言非精通佛教不足以为真基督,则今后将更有“佛教之基督宗”兴世,亦事势所必至者也。愿世人据实定名,一一收归为“佛教之某某宗”,去其偏谬之点,要皆佛教之人天乘法。而此吠檀陀义,在西洋之哲学中,大近海格尔之泛神哲学──或称泛神教,万有皆神之意──。至塔果尔之特为推重者,盖别由他种关系云。

  二 塔果尔学说略议

  余于塔果尔之学说,仅窥及冯飞君所译塔果尔及其森林哲学而已。森林哲学之名,大约一、由奥义书本附于吠陀之森林篇后者,二、由婆罗门徒第三期修静虑曰森林期,三、由塔果尔屡言欧洲文明出于保垒,印度文明出于森林,故即名其书曰森林哲学。所译内容分二篇:上篇曰塔果尔哲学研究,下篇曰生命之实现大意。今撷其要旨如下:

  一、自然宇宙和人类,皆由梵之发展而来。梵是美、是爱、是喜、是新、是真、是善、是永生、是完全、是调和,故自然和人类,亦是美、是爱、是喜、是新、是真、是善、是永生、是完全、是调和。

  二、自然和人类之有死、有丑、有恶、有假等等者,皆梵中一部分之表现。虽有此一部分之表现,而在其完全调和中,仍唯美、善、爱、喜等等,绝无一点死、丑、恶、假之踪影可得,且即为趋归唯美、唯爱等等完全调和之梵之经过。

  三、自然和人类既为完美之梵,且吾人之真生命──大我──即是梵之全体,故吾人不须向外追求占造──西洋人是向外追求占造──,但须将此梵实现出来便可。欲实现此梵,须用自然和人类浑然一体完美之爱、之欢喜去实感得之。一旦实感得之,即能合梵为一,而实现其完美之梵。

  四、其实感实现之方法,大约须修“静虑”以握得宇宙之中心真理,及不绝的牺牲其私己之小我。但西洋人不能实感实现之者,即由其唯以私己之占有为归著,故不能与自然融洽。且迷惑于盲目的冲动及肉体的热感,不能抑伏之以握得中心真理,故不绝的被环境诱动,要求创造,要求占有,要求进化,不得生之安定。

  上来既略述塔氏哲学之要旨,兹据佛学评议之如下:梵是“净”义,修梵行即是禁止肉体的色欲及热情的冲动,修得离生喜乐的禅定。离生喜乐的禅定,有觉、观、喜、乐、一心之五支功德,充满喜乐,无有忧苦。要得梵天主之果,须加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塔果尔所云握得中心真理,即禅定。谓梵是完全的美,即净义。谓梵是欢喜是爱,即喜乐义。自然和人类无限的爱,即慈无量心;完全的善,即悲无量心。无限的欢喜,即喜无量心。不断的新,即舍无量心。然则塔果尔固全为一修初禅及修四无量心者,彼既以“与梵合一”,“即生梵天”为究竟,故特有梵即佛之涅槃之意。据实观之,则仅以离生喜乐之初禅梵界为靳向者耳。固能照之而行,亦为佛法中之天乘正行,可作出世三乘正行之前方便者;而塔氏意在联合印度现行之佛、耶、回、吠檀陀、弥曼萨之各教,故于佛法之与相近者,亦特称述云。

  至塔氏为欧、美人所倾倒者,一、由塔氏能将其梵学使用西洋流行之语言以传出之。二、由其长于艺术、美术的诗歌戏剧兴趣丰富之文学,至为欧、美人所传颂为现代诗圣。三、由塔氏有实感实现梵之梵行,及四无量心等修持──按传说以每晨三点入禅定两时,和梵灵感通,遇好风景处往往静坐终日──,使人目击道存,不言而化,故迥非海格尔辈空谈泛神哲学之比云。故吾人观其哲学,不过尔尔,而重其所修梵行;望其更进一步,以通达大乘佛法,发扬印度之无上光明于世也。(见太虚不师文钞世论)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三·佚名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释法海
  卷五百六十七·佚名
  大乘方广总持经全文·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佚名
  卷五百一十七·佚名
  华严五教止观·杜顺
  幻住室随笔(十六则)·太虚
  重刻地藏经序·太虚
  一乘决疑论·彭绍升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五·佚名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八·念常
  佛说弥勒来时经·佚名
  佛说善生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章丽贞·唐圭璋

      丽贞,宋宫人。   长相思   吴山秋。越山秋。吴越两山相对愁。长江不尽流。   风飕飕。雨飕飕。万里归人空白头。南冠泣楚囚。

  • 卷下·吴兢

    ○日重光,月重轮。  右:为汉明帝乐人所作也。明帝为太子时,乐人作歌诗四章,以赞太子之德。一曰《日重光》,二曰《月重轮》,三曰《星重辉》,四曰《海重润》。汉末丧乱,後二章亡。旧说云,天子之德,光明如日,规轮如月,光耀如星,霑润

  • 卷六十九·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六十九目録耕织类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元赵孟頫】题耕织图【明李进二首】题蚕桑绮陌册【明董其昌】禾簇簇题邹福所藏勤耕图【元傅若金】省耕

  •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张廷玉

        张宁 王徽 毛弘 邱弘 李森 魏元 强珍王瑞 李俊 汪奎 汤鼐姜绾 姜洪 曹璘 彭程 庞泮 叶绅胡献 张弘至 屈伸 王献臣   张宁,字靖之,海盐人。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七年夏,帝从唐瑜等奏,考核南京大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四·柯劭忞

      尚文 李谦王约 张升   尚文,字周卿,祁州深泽人,后徙保定,幼嗜学,卓荦负奇志。中统元年,张文廉自河东还,前参知政事王椅荐文才,文廉辟掌书记。至元元年,西夏行中书省复辟之。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

  •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司马光

      起強圉單閼(丁卯)八月,盡重光協洽(辛未),凡四年有奇。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貞元三年(丁卯、七八七年)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吐蕃尚結贊遣五騎送崔漢衡歸,且上表求和;至潘原,李觀語之以「有詔不納吐蕃使者」,受其表

  • 卷四·凌雪

    列传昔年时事,听哑哑声,泪落耶?颜破耶?井灰石烬中珍沙铁屑,横青入冥;接之精出、吐之嗅沉,一目并现,栩栩欲动焉。爰例其传。列传一 史可法(附应廷吉)列传二 高弘图、姜曰广列传一史可法(附应廷吉)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顺天大兴人。其

  • 首卷二 凡例·佚名

    修纂凡例一、登极典礼、书。一、恭上加上帝后尊谥、书。册宝文全录。一、祀 天、地、太庙、山陵、日、月、社稷、太庙、奉先殿升祔配享、祭堂子、年神、月神、列祖诞辰忌辰拈香、书。诣奉先殿寿皇殿雍和宫行礼、书。

  • 卷二【八则】·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 愧郯録卷二【八则】     宋 岳珂 撰 近属名制 国朝宗属本未定联名之制艺祖友悌因心凡宣祖本支之在子行者皆冠德字赐名授爵俱无等差熙陵继序初更用元字以别大统自是而後真皇

  •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纪昀

    唐纪 【十】 德宗一 ○德宗一 德宗皇帝讳适代宗长子也母曰睿贞皇后沈氏肃宗元年建丑月封奉节郡王代宗即位以为天下兵马元帅进封鲁王八月徙封雍王 时史朝义据东都十月德宗会诸军屯于陕州诸将进击史朝义败之朝义走河北

  • 三七 军机大臣奏蒋赐棨允称寄信回家问明有无收存《永乐大典》片·佚名

    三七 军机大臣奏蒋赐棨允称寄信回家问明有无收存《永乐大典》片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臣等遵旨寄信高晋,询问徐干学等家有无收藏《永乐大典》,因高士奇籍隶浙江,并拟写寄知三宝。又臣等面奉谕旨,并及原任大学士蒋廷锡

  • 卷一百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一艺文略【五】诸子类第六【儒家 遒家 释家 法家 杂家农家 小说家 兵家臣】等谨按郑志诸子类共十一门今无名家墨家纵横家之书则谨从其阙余各依类编次凡八家云儒家【儒术数学】【臣】

  • 经济文衡后集卷二十·佚名

    宋 滕珙 撰四书类论四书学问根本答吕子约此段谓读书不贵乎泛当审思明辨以求其防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两者虽殊然其所以受病之源则一而已孟子中庸大学乃学问根本尤

  • 卷三十六·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十六   宋 王与之 撰司服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一人胥一人徒十人陈君举曰司服掌王及命夫之服弁师掌其弁冕而皮枲丝屦皆藏于天府之属既成而颁盖冢宰制国用宗伯受之以共服御汉初有御府令掌御衣

  • 卷十九·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九衍教所由生之义刑易蒙【卦名】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音脱】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胡炳文曰利用刑人痛惩之也用说桎梏暂舍之以视其后也痛惩而不暂舍一于严以往是不知有敬敷五

  • 九章算术·佚名

    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它是在总结先秦、秦汉时期数学成就,几经增补而成的,作者不详。现传本大约成书 于公元一世纪。全书共收集了246个问题,连同问题的解法,分为9章。第一章《分田》,讲述分数四则运算法和平面形求面积法;

  • 施公案·佚名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原名《施案奇闻》,又名《百断奇观》,最初只有八卷九十七回为正集,续集一百回(不分卷),以后又有二续、三续、四续,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集刊《施公案》达十续,发展为五百二十八回。作者姓名生平不详

  • 曲论·徐复祚

    明·徐复祚撰。一卷。一名 《三家村曲谈》。复祚 (1560—1630),原名笃儒,字阳初、讷川,号谟竹、三家村老等。常熟(今属江苏) 人。徐氏有笔记《三家村老委谈》三十六卷。此书即后人从中辑出有关论曲之语、编次而成。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