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551_1 【汉堤诗】卢肇    阴沴奸阳,来暴于襄。洎入大郛,波端若铓。触厚摧高,   不知其防。骇溃颠委,万室皆毁。灶登蛟鼍,堂集鳣鲔。   惟恩若雠,母不能子。洪溃既涸,閈闳其虚。以隳我堵,   以剥我庐。酸伤 
-   晞颜字达圣,号东轩,景定三年(1262)进士。官知县,除御史。   贺新郎   贺耐轩周府尹己卯   富贵人间有。就如今、秤量阴德,还公最厚。一郡鹘崙全似旧,春满霜畴稻亩。近帐外、干将夜吼。直指禾川弄霆雷,纵山阴、鹿健 
- 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也。少时好侠,斗鸡走马,长乃变节,从嬴公受《春秋》。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 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 
-    却说灵帝元年八月,太白星出现西方,侍中刘瑜,颇知天文,暗思星象示儆,危及将相,免不得瞻顾徬徨,因即上奏太后道:“太白侵入房星,光冲太微,象主宫门当闭,将相不利,奸人为变,宜亟加防!”一面又致书窦武陈蕃,略言星辰错缪,不利大臣,请 
-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顺治十四年。丁酉。二月。甲戌朔。遣官祭三皇庙  ○乙亥。以陆贻吉为吏科给事中  ○广东巡抚李栖凤、疏报节妇东莞县生员钟谐玉妻林氏青年夫故。毁容守志。奉姑尽孝。训子义方请赐表扬用彰风化。事下所司。 
- 六一六 谕曹锡龄着加二级许烺着加一级乾隆四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吏部奏四库全书处修纂各员及行走期满之誊录分别等第奏请议叙一疏,大学士于敏中等奉谕旨:依议。曹锡龄着加二级,许烺着加一级。(起居注册) 
-              自夏至秋,晴多雨少,将成旱象,粮价渐增。七月中旬得雨二次未足,八月下旬普沛甘霖,极为优渥。稻田近山者,本属滋润,雨后益形芃茂;近海者间有枯槁,节气已晚,改种杂粮,可望有收。各属民情,皆已安定。惟嘉邑向称多事之区, 
- 王连升译注【说明】商朝末年,商纣王荒婬无道,庶兄微子启、箕子和王子比干谏而不听,微子逃走、箕子佯狂为奴。王子比干以强谏故,被剖腹而死。孔子称他们为“殷之三仁”。周武王灭商后,访微子与箕子,并找到了他们。 
-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四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高宗时中书舍人胡安国上时政论曰臣闻保国必先定计定计必先建都建都择地必先设险设险分土必先遵制制国以守必先恤民 
- 【提要】 魏国在当时的地缘上处于中间地带,它的地缘特点决定了它必受到各国的保卫。充分考虑地缘因素是每一个国家施展外交活动的首要前提。 【原文】 (阙文)献书秦王曰:“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 洪武十六年十一月庚子朔,以儒士崔谦、王讷为山东提刑按察司佥事。 癸卯,置四川建昌府儒学。 己酉,命广西、浙江、福建、湖广、江西、广东六布政使司各造水磨明甲一千,松江、常州、苏州 
- 诗诗经道理不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南从齐家起雅则治国平天下颂则天地位万物育郊焉而天神格庙焉而人享然其理不外于修身齐家大指如此至从来説诗的藩篱有説不通处须与破除不然都成挂碍且如周南召南以为皆被后妃之化之诗 
- 楚石琦禅师毒峰善禅师空谷隆禅师天琦瑞禅师杰峰英禅师楚山琦禅师性原明禅师雪庭 禅师笑岩宝禅师古音琴禅师附录古鼎铭禅师雪窗光禅师南堂欲禅师径山悦空禅师佛光普照禅师璧峰金禅师东溟日禅师孤峰德禅师又附高丽普济 
-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论】第四所示因圆果满别者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 
-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辑人道梵语。那罗摩纳。此云人。人者忍也。谓於世间违顺之境。情能安忍故也。立世论云。何故名人道。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 
- 第十篇四三九 四门本生谭[菩萨=诸神之王]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恶口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已于第九篇初头之本生谭详述。于是佛问:“人云汝为恶口比丘,为真实耶?”彼云:“是为真实,世尊!”佛 
- 本书书名,各家著录略有不同。经义考作古文尚书通论别伪例、安徽通志稿作尚书通论辨伪例。然依姚氏古今伪书考云:「予前作古文尚书通论……。」(经类,大戴礼条)可知这书自始即作古文尚书通论。根据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