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巻八

钦定四库全书

唐音癸签卷八

明 胡震亨 撰

评彚四

杜牧诗主才气俊思活【吟谱】

杜紫微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防非晚唐人所能及【陈氏书録】

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抝峭虽云矫其流弊然持情亦巧矣【徐献忠】

李义山【商隠】博学强记俪偶繁缛长于律诗尤精咏史之作后人号为西昆体【本传】

义山诗用事深僻以其所长成所短然合处信有过人【古今诗话】

义山诗精索羣材包蕴密致味酌之而愈出【杨大年】世人但称义山巧丽俗学祗见其皮肤耳高情逺意皆不识也【杨用修】

温飞卿【庭筠】与义山齐名诗体丽密槩同笔径较独酣捷七言乐府似学长吉第局脉慢稍殊彼愁思之言促此淫思之言纵也【遯叟下同】

段成式诗与温李同号三十六体思厐而貌瘠故厥声不扬

许郢州【浑】诗觉烟云风鸟之思揉弄亦已尽态【徐献忠】世谓许浑诗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鄙其无敎化也【孙光宪】浑诗工有余而味不足如人形有余而韵不足诗岂专在对偶声病而已【方回】浑句聨多重用其诗似才得一句便拏捉一句为聨者所以无自然真味【又】

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律中常寓少抝峭以矫时弊浑诗圆穏律切丽密或过杜牧而抑扬顿挫不及也【刘后村】

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其才则许不如李李不如温温不如杜今人于唐专论格不论才于近则专论才不论格皆中无定见而任耳之过也【元瑞】

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穏于牧之厚于用晦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遯叟下同】李文山【羣玉】有才健之目而笔才实拙通卷难觅全瑜雍简州【陶】矜负好句为客所窥此公工于造聨奈孱于送结落晚调不振

喻鳬五言闲逺朗秀选句功深自称无罗绮铅粉殆亦实语

方干诗链句字字无失固应有高坚峻拔之目但嫌其微带经籍气村貌棱棱尔

姚居云【鹄】吟笔见甄李赞皇如入河残日雕西尽又雪坛当醮月孤明清拔不可多得

刘威弱调多悲酒无通夜力事满五更心尤入情马虞臣【戴】猿啼洞庭树人在朩兰舟风致自絶然未如空流注大荒为气象七言东谷笑言西谷应下方云雨上方晴虽得法于右丞各自擅胜但骨力概孱不堪通检尔

项子迁【斯】与朱可久并见赏张水部清调颇同而朱犹含重项即驶轻中晚分派以此

刘得仁诗思深合处尽可味奈笔笨难掉何天子甥为一名终日哀吟何自苦

韩成邽【琮】咏物七字着色巧衬是当行手有同姓喜者与同调皆可诵

崔侍御【珏】与李义山善岳麓长歌鸳鸯近体分有义山余艳岂亦三十六体之一耶

李楚望【郢】调亦溜亮不甚弱钱塘西斋一篇置之卢纶李端集中难别泾渭

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凡七言律作抝峭语者皆有所不足也杜牧之非抝峭不足振其骨刘蕴灵非抝峭不足宕其致材愈降愈借以盖其短岂惟二子即少陵之抝体亦盛唐之变风大家之降格而非其正也

李建州【频】诗松活似姚监其不全似者意思少更率于选琢也然亦可谓才倩矣

于邺诗小小有致拟项斯马戴未足方储嗣宗司马札有余

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数家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就中邺才颖较胜夷中语尤关敎化驾濆谒三子亦多有惬心句堪击节惟拯平平为似学究耳李于鳞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为初盛言则过以施此数子恰可

薛许昌【能】末季名手其诗借异色为景寄别兴写情尽废前规另辟我境而排袅之笔浩荡之襟复足沛赴之不病雕弱晚调自浪仙一变僻异声色犹存此则洗剥过净隣乎孤孑再进则离斯空界便入魔天措手又难矣【山谷尝言少时曽诵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髪欺人故故生孙莘老问曰此何人诗对曰老杜莘老云杜诗不如此后山谷语傅师云庭坚因莘老之言遂晓老杜诗高雅大体】

薛陶臣【逢】殊有写才不虚俊拔之目长歌似学白氏虽以此得名未如七律多警

张乔咸通骑驴之客吟价颇高如听琴之幽淡送许棠之警耸亦集中翘英

许文化【棠】致语楚楚洞庭一律时人多取以题扇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视老杜乾坤日夜浮愈切愈小李昌符存藻不多四座列吾友满园花照衣善写赏席乐兴语不在饰树尽禽栖草冰坚路在河虽未目塞垣者亦颔之

曹尧賔【唐】诗能用多句调颇充伟为复类其仪质邪李山甫求名不遂满腔怨毒语不忌俚如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既知成事概难何必佐奋鸡泊憯刃

罗邺名塲无成无一题不以寄怨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人以为牡丹警句也那知从忮求本怀中发出来

崔涂渐与骨肉逺转于僮仆亲人谓不及王维孤客亲僮仆固然然王语虽极简切入选尚未崔语虽觉支离近体差可要在自得之【弇州】

秦韬玉调似李山甫咏手押髯字诗尤矫痴可喜【遯叟下同】周朴从苦思中得猛句陡目欲惊其不合者亦多可憎是贯休一流诗

皮袭美【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澁无采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律体刻画堆垜讽之无音病在下笔时先词后情无风骨为之干也

陆鲁望【蒙】江湖自放诗兴宜饶而墨彩反复黯钝者当繇多学为累苦欲以赋料入诗耳陶潜诗胸中若不着一字者景识字多吮毫弥拙矣参三隠君得失可证林下吟功

郑都官【谷】诗非不尖鲜无奈骨体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户习之

谷有诗无僧字格还卑之句故其诗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尝以为讥然大厯巳后诸公借阿师作吟料久矣吴子华【融】诗亦太松浅与郑都官同一衰体未易置优劣

唐彦谦诗律学温李下疾不成双防泪断多难到九回肠何减春蚕蜡烛情藻耶又盆稻篇亦咏物之俊者唐山人【球】一生苦吟诗思游厯不出二百里【孙光宪】李洞瓣香浪仙执而不捧心过甚空圆萧散之气不复少有岂非不善学下惠者耶【方秋崖】

才江虽学贾岛要为自具生面所恨刻求新异艰僻良苦耳终南一篇句与韵鬬险中叶来长律仅觏恐阆翁亦未办也【遯叟】

裴说诗以苦吟难得为工时出意外句耸人观寄边衣长歌亦绵宛中情不嫌格下

王贞白御沟一律吟家喜谈其事亦繇微含比兴故佳咏苇排句轻趣可追姚监余概少快心

司空表圣自评其集撑霆裂月劼作者之肝脾夸负不浅此公气体不类衰末但篇法未甚谙每每意不贯浃如鑪金欠火未融【坡公云表圣緑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棊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吾尝游五老峯入白鹤院松隂满庭不见一人惟闻碁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但恨其寒俭有僧态】韩致尧【偓】冶游情篇艳夺温李自是少年时笔翰林及南窜后顿趋浅率矣

表圣纶阁旧臣诡隠瞻乌之日致尧闽南逋客完节改玉之秋读其诗当知其意中别有一事在此等吟人未论工拙要为无负昭陵

曹秘书【松】致语似项斯壮言间似李洞五字如白浪吹亡国秋霜洗太虚盘蹙陵阳壮孤标建业瞻七字如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防缀末运赖此名塲一叟

五代十国诗家最著者多有唐遗士韦正已【庄】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杜彦之【荀鹤】俚浅以衰调写衰代事情亦自真切黄文江【滔】力孱韵清娓娓如与人对语罗昭谏【隐】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余即不乏片藻付之自郐【西清诗话云人才高下各有分限少陵太白当险阻艰难流离困踬杰然出语自高至罗隐诸人向用偏伯之国夸雕逞奇虽欲高而意未尝不卑譬之秦武阳气盖全燕见秦王则战掉失色淮南王虽为神仙谒帝犹轻其举止此岂由素习哉天禀自然不可强力至也】

释灵一诗刻意精妙有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峯之句【高仲武】

灵彻诗如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入作者阃域【集序】皎然杼山集清机逸响闲澹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繇雅慕曲江取则不逺尔【集中读曲江集诗可证○遯叟下同】

无可诗与兄岛同调亦时出雄句咄咄火攻

广宣应制诸篇气色高华允哉紫衣名衲

尚顔诗不入声相直以清寂境搆成当时人叹其功妙防深非诬也

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逺冷峭一经都官防化白莲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

贯休诗奇思奇句一似从天坠得无奈发村忽作恶骂令人不堪受

释子以诗闻世者多出江南灵一导其源防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风习渐盛背箧笥怀笔牍挟海泝江独行山林间翛翛然模状物态搜伺隐隙凄怆超忽游其心以求胜语若有程督之者嗜吟憨态几夺禅诵嗣后转噉羶名竞营供奉集讲内殿献颂寿辰如广宣栖白子兰可止之流栖止京国交结重臣品格斯非诗敎何取诸衲大厯间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缀六义清英首冠方外文宣之代可公以雅正接绪五代之交已公以清赡继响篇什并多而益善余则一聨一什非无可观概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音之乐不能缕隲云羽流惟吴筠杜光庭诗较多筠尝与李白游史遂云诗亦与白相甲乙殊谬光庭格下尤无足称

宫媛前有上官昭容后有宋若华姊妹五人昭容仪之孙若华之问裔孙诗固有种耶其他闺秀杨盈川侄女临镜晓妆诗齐梁遗则吉中孚妻张氏拜月七言古籍建新调尤彤管之铮铮者

李冶鱼机薛涛女德正同李逺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及听琴一歌并大厯正音薛工絶句无雌声自寿者相鱼最淫荡诗体亦靡弱其集附见有威光裒三粲句尤姱丽胜鱼惜姓里不着

又按张说论上官昭容云中宗景龙之际辟修文之馆搜英猎俊豫游宫观行幸河山雅颂之盛与三代同风岂惟圣后之好文抑亦奥主之协赞然则汉代楚声得自房中女萝唐年近律成诸防楼雌秤事傥有同功难忘始者欤

 

唐音癸籖卷八

猜你喜欢
  卷六百二十八·彭定求
  卷六百零九·彭定求
  范周·唐圭璋
  歴代诗话卷五十三·吴景旭
  凡例·康万民
  卷十·袁华
  五言巻十二·洪迈
  卷七·吴雯
  卷四十一·乾隆
  前集卷七·孙存吾
  卷一百五十九·陈廷敬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四·康熙
  第十一回 贪官拿问·蒲松龄
  ●雌木兰·沈泰
  原道救世歌·洪秀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写在《诗稿》前面·胡也频

    我在已经付印的那些书里,也曾想写一篇序,说一说自己,但终于没有写,是因为不愿说出那表白给别人而自己先得伤心的生活的情状。其实写小说,的确的,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工作,作者是不限定要那样慎重地来表白的。即是说,假使一般读

  • 卷一百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唐一百二 拾遗【二】 宋璟【字广平邢州人】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羣官乐游园宴 侍饮终酺会承恩续胜游戴天惟庆幸选地即殊尤北向只双阙南临赏一丘曲江新溜暖上苑杂

  • 后集卷十二·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后集卷十二   元 孙存吾 编危希尹【旴江人】糊窓短歌峨眉影动半轮月巫峡山头看晴雪只愁梦里见梨花一夜海风吹石裂波浮洞庭光玲珑玉纎剪水描秋空丈夫壮志在皎皎俗子氊帐徒重重盘鸦字出人未识影

  • 卷七史三·何良俊

    余在南都时,张石川通政时已致仕,因倭寇之变,来南都漫游。有一相识内臣适管十库。张往拜之,约余同行。余欲因此以访太祖旧迹,遂相携而往。入西华门,即访丞相府。府在西华门内北向,规模甚宏壮。太祖诛胡惟庸汪广洋后,府遂废。今

  • 第十二卷 仕绩 三·缪荃孙

    江 宁 府 三 清胥庭清胥庭清,字永公,上元人。以孝友闻。顺治丁亥进士。令余姚时,贼遍山野,庭清单骑入山抚之,四境以宁。擢工部,榷龙江关。寻致仕归。(重刊江宁府志)蔡祖庚蔡祖庚,字小白,上元人。顺治己丑进士。授甘

  • 陈纪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壬辰、572)·司马光

    陈纪五 陈宣帝太建四年(壬辰,公元572年) [1]春,正月,丙午,以尚书仆射徐陵为左仆射,中书监王劢为右仆射。 [1]春季,正月,丙午(初三),陈朝任命尚书仆射徐陵为左仆射,中书监王劢为右仆射。 [2]己巳,齐主祀南郊。 [2]乙巳(初二),北齐后主到

  • 卷七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七十礼部二十九宴礼大宴仪一诸司职掌一是日尚宝司设御座于奉天殿锦衣卫设黄麾于殿外之东西金吾等卫设护卫官二十四员于殿东西教坊司设九奏乐歌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立三舞杂队于殿下光禄寺官设酒亭

  • 卷三·郑方坤

    ●钦定四库全书经稗卷三兖州府知府郑方坤 撰○书经尚书古文可疑尚书古文出孔子壁中安国孔子后悉得其书考伏生所传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以授都尉倪寛于时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班固谓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

  • 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佚名

    ——穷寇不可不猛追 【原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1),报檇李也(2)。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3)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4)。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尽(5)。’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6)

  • 卷八十五·佚名

    △初分学般若品第二十六之一时天帝释心生是念。尊者善现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法性。佛知其意便印彼言:如憍尸迦心之所念。具寿善现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法性。时天帝释即白佛言:尊者善现於何等法。不坏假名而说法性

  •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上·道宣

      明律下 正传六 附见五。   唐京师弘福寺释智首传一。   唐京师普光寺释慧琎传二(满德 真懿 善智 敬道)   唐相州日光寺释法砺传三。   唐京师普光寺释玄琬传四。   唐蒲州仁寿寺释慧萧传五。   

  • 佛说阿弥陀经疏·元晓

        唐海东新罗国沙门元晓述将释此经。三门分别。初述大意。次释经宗致。其第三者。则入文释。第一述大意者。夫众生心之为心也。离相离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无相不融。何有东西之处。如海之故无性是守。岂无动静

  • 四分律卷第二十(初分之二十)·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百种学法之二◎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跳行入白衣舍。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跳行入舍似如鸟雀。”诸比丘闻,其

  •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中·非浊

    释子非浊集第一有人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所沾虫类生天感应(出经田及游记)执师子国沙门释迦弥多罗。此云能友。是第三果人也。麟德之初。来仪晨旦。情圣迹遍历名山及寺。至京师西大原寺。励诸僧转读花严经典。乃命译语问

  •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三·介庵悟进

    住蕲州三角禅寺嗣法门人真文等编示众崇祯癸未冬师受径山观音殿朗玄监院请结制示众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秪如今日结制诸方必有上堂小参攒花簇锦巧妙尖新布缦天网罗龙打凤捡点将来尽落时弊径山则不然

  • 胡雪岩外传·陈蝶仙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12回。题“大桥式羽著”。爱美社(日本东京)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版铅印本,平装1册。卷首有同年春浙东市隐《序》。卷末附户部尚书、两江总督、浙江巡抚有关查办胡雪岩一案的3篇奏稿及胡家财产清单

  •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佚名

    二卷,唐玄奘译。明以十一种殊胜之事故,于十二缘起之。初说无明支。一所缘殊胜,二行相殊胜,三因缘殊胜,四等起殊胜,五转异殊胜,六邪行殊胜,七相状殊胜,八作业殊胜,九障碍殊胜,十随缚殊胜,十一对治殊胜也。

  • 漏分布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