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分律卷第二十(初分之二十)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百种学法之二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跳行入白衣舍。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跳行入舍似如鸟雀。”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跳行入白衣舍?”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跳行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如上。

跳行者,双脚跳。

若比丘,故作跳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为人所打、若有贼、若有恶兽、若有棘刺、或渡渠、或渡坑堑、或渡泥跳过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九竟)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亦如是。(十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众僧欲设饮食,即其夜办具甘膳好食,晨朝往白时到。时诸比丘,到时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时六群比丘在白衣舍内蹲坐,比坐比丘以手触之,即时却倒露形体。诸居士见之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蹲在舍内似如裸形婆罗门。”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在白衣舍内蹲坐?”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在白衣舍内蹲坐?”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白衣舍内蹲坐,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如上。

蹲坐者,若在地、若在床上,尻不至地。

若比丘,故作蹲坐在白衣舍内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尻边生疮、若有所与、若礼、若忏悔、若受教诫,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十一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手叉腰行入白衣舍。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如似世人新婚娶得志憍恣。”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如是手叉腰行入白衣舍?”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手叉腰行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如上。

叉腰者,以手叉腰[身*匡]肘。

若比丘,故作叉腰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胁下生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在道路行,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十二竟)

不得手叉腰入白衣舍坐,式叉伽罗尼。手叉腰[身*匡]肘白衣舍妨比坐,亦如是。(十三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摇身行入白衣舍。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摇身行入白衣舍,如似国王大臣。”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摇身行入白衣舍?”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摇身趍行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如上。

摇身者,左右戾身趍行。

若比丘,故作摇身左右戾身趍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为人所打回戾身避杖、或恶象来、或被贼、或师子恶兽所触、或逢担棘刺人,如是事戾身避,或渡坑渠、泥水处于中摇身过;或时着衣回身看衣齐整不?犯高下耶?不象鼻、多罗树叶、细褶耶?作如是回身看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十四竟)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亦如是。(十五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掉臂行入白衣舍。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今掉臂行入白衣舍,似如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掉臂行入白衣舍?”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掉臂行入白衣舍?”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掉臂者,垂臂前却。

若比丘,故作掉臂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人所打举手遮、或值暴象来、或师子恶兽盗贼、或逢担棘刺人来举手遮,或浮渡河水、或跳渡坑堑、或泥水、或共伴行不及以手招唤,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十六竟)

坐亦如上。(十七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所著衣服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如似婆罗门。”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着衣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好覆身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不好覆身,处处露。

若比丘,故作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被缚、若风吹衣离体,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十八竟)

坐亦如是。(十九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如似盗窃人,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耶?”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彼左右顾视者,处处看。

若比丘,故作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仰瞻日时节。或命难、梵行难,左右处处伺求方便道欲逃走,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病恼所缠。(二十竟)

坐亦如是。(二十一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高声大唤行入白衣舍。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高声大唤如似婆罗门众。”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高声入白衣舍?”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高声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静默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是中不静默者,高声大唤、若嘱授、若高声施食。

若彼故作高声大唤,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聋不闻声须高声唤、或高声嘱授、若高声施食、若命难、梵行难高声而走,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二竟)

坐亦如是。(二十三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戏笑行入白衣舍。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戏笑行入白衣舍,如似猕猴。”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戏笑行入白衣舍?”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戏笑行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戏笑者,露齿而笑。

若比丘,故作戏笑行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唇痛不覆齿,或念法欢喜而笑,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四竟)

坐亦如是。(二十五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居士请众僧供设饮食,即其夜办具种种美食,晨朝往白时到。尔时诸比丘,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六群比丘,不用意受食,捐弃羹饭。时诸居士见已自相谓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不用意受食?贪心多受如谷贵时。”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用意受食?”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不用意受食而捐弃羹饭?”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用意受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不用意受食者,弃羹饭食。

若比丘,故作不用意受食,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钵小故食时弃饭,或还堕案上,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六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众僧设饭食,即其夜办具饮食,晨朝往白时到。尔时诸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时居士手自斟酌羹饭,六群比丘溢钵受食捐弃羹饭。时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食溢钵,似如饥饿之人贪多。”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溢钵受食弃捐羹饭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食溢钵弃捐羹饭?”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当平钵受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不平钵者,溢满。

若比丘,故作不平钵受食,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钵小,或时还堕案上,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七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众僧欲设饭食,即其夜供办食具,明日往白时到。时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时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羹饭,六群比丘取饭过多不容受羹。时诸居士见之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饭过多不容受羹,似如饥饿贪食之人。”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受饭食过多不容受羹?”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饭过多不容受羹?”佛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平钵受羹,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故作不平钵受羹,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钵小堕食案上,若等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八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众僧供设饭食,即夜办具种种甘膳,晨朝往白时到。时诸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及羹。时居士下饭已,入内取羹。比取羹还,六群比丘食饭已尽,居士问言:“饭在何处?”比丘报言:“我已食尽。”时居士与羹已,复还取饭。比取饭还,食羹已尽。居士问言:“羹在何处?”报言:“我已食尽。”时居士即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无厌足。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饭至羹未至,饭已尽;羹至饭未至,羹已尽,似如饥饿之人。”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受饭羹未至饭已尽,羹至饭未至羹已尽?”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饭羹未至饭已尽,羹至饭未至羹已尽?”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羹饭等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不等者,饭至羹未至饭已尽,羹至饭未至羹已尽。

若比丘,故作不等羹饭食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正须饭不须羹,或时正须羹不须饭,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九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众僧供设饭食,即夜办具种种多美饮食,晨朝往白时到。时诸比丘,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时居士手自斟酌饮食。时六群比丘不次第取食食。时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不次第受食食,譬如猪狗食,亦如牛驴乌鸟食。”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不次第受食?”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不次第食?”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以次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不次第食者,钵中处处取食食。

彼比丘,故为不次第取食食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患饭热挑取冷处食,若日时欲过,若命难、梵行难,如是疾疾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居士请众僧欲供设种种羹饭,即夜办供具,明日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时六群比丘,受食当挑钵中而食令现空。时居士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受食似如牛驴骆驼猪狗,似如乌鸟食无异。”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当挑钵中而食?”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座,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食当挑钵中而食?”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挑钵中而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挑钵中食者,置四边挑中央至钵底。

若比丘,故为挑钵中食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患食热开中令冷,若日时欲过,若命难、梵行难,疾疾刳钵中食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一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居士请众僧欲供设种种好食,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尔时居士手自斟酌种种羹饭。尔时六群比丘,自为己索食如似饥饿。时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自为己索食?”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等云何自为己索食?”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自为己索羹饭,式叉迦罗尼。”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病比丘皆有疑,不敢自为己索食,亦不敢为他索、若他索食与亦不敢食。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自为己索食、为他索,若他为己索,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不病,不得自为己索饭羹,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不病故自为己索羹饭,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病者自索,若为他索,他为己索,若不求而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二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居士请众僧供设种种羹饭,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羹饭。时居士与一六群比丘羹已,识次更取羹,比丘于后即以饭覆羹。居士还问言:“羹在何处?”比丘默然。时居士即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以饭覆羹如似饥饿人,如是有何正法?”时诸比丘闻已,皆共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受食,以饭覆羹更望得耶?”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以饭覆羹更望得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以饭覆羹,式叉迦罗尼。”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有比丘请食,羹污手、污钵、污衣手巾,有疑,不敢以饭覆羹。佛言:“自今已去听请食者无犯。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若彼故为以饭覆羹更望得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请食,或时正须羹,有时正须饭,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苦所缠。(三十三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设羹饭并种种好食,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家士家就座而坐,时居士手自斟酌羹饭种种好食。时六群比丘中一比丘得食分少,见比坐分多,即语居士言:“汝今请僧与食自恣,欲与多者便与多,欲与少者便与少。汝居士有爱!”居士报言:“我平等想与耳,何故言我有爱耶?”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汝云何左右视比坐钵中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左右视比坐钵中多少?”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视比坐钵中,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是中视比坐钵中者,谁多谁少耶?

若彼比丘故为视比坐多少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比坐病、若眼闇,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受未受,如是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四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居士请比丘僧欲供设种种好食,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种种饮食。有六群比丘受羹饭已左右顾视,不觉比坐比丘取其羹藏之。彼自看不见羹,问言:“我向受羹今在何处?”比坐比丘言:“汝何处来耶?”彼答言:“我在此置羹在前,左右看视而今无。”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受羹左右顾视?”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受羹食而左右顾视?”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当系钵想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不系钵想者,左右顾视也。

若比丘故作不系钵想食,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比坐比丘病、若眼闇,为受取,瞻看净不净、得未得、受未受,或看日时,或命难、梵行难,欲逃避左右看视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五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设种种多美饮食,即夜办具已,晨朝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时居士手自斟酌饮食,六群比丘大抟饭食令口不受。居士见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如似猪狗、骆驼、驴牛、乌鸟食。”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大抟饭食乃如是也?”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大抟饭食?”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大抟饭食,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大抟饭者,口不容受。

若比丘故作大抟饭食,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六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供设种种好食,即夜办具,明日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饭食。六群比丘受食,食未至先大张口。居士见已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云何食未至先大张口,如似猪狗、骆驼、牛驴、乌鸟?”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大张口待食?”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大张口待食?”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大张口待饭食,式叉迦罗尼。”

大张口者,饭抟未至先大张口待。

若比丘故作大张口待饭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七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众僧欲设羹饭种种好食,即夜办具已,明日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饭食供养。时六群比丘,受食食含饭语,居士见已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云何含饭语?似如猪狗骆驼乌鸟食。”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含饭语?”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含饭语?”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含饭语,式叉迦罗尼。”

彼含饭语者,饭在口中语不可了令人不解。

若比丘故作含饭语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噎而索水,或命难、梵行难,作声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八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设羹饭种种好食供养,即夜办具,明日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饮食。六群比丘抟饭遥掷口中,居士见已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如似幻师。”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如上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如上呵责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诸比丘言:“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抟饭遥掷口中,式叉迦罗尼。”

若比丘故作遥掷饭抟口中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被系缚掷口中食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九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设羹饭种种好食供养,即夜办具,明日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饭食。时六群比丘受食不如法,手把饭抟啮半食,居士见已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无厌足,食如似猪狗、骆驼、驴牛、乌鸟。”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如上呵责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诸比丘言:“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遗落饭食,式叉迦罗尼。”

是中遗落者,半入口半在手中。

若比丘故作手把饭抟食半留半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啖薄饼燋饭,或时啖肉、若芥甘蔗,啖菜、庵婆罗果、梨阎卜果、蒱桃、蕊叶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竟)

四分律卷第二十

猜你喜欢
  少室六门·菩提达磨
  ●续清凉传卷上·张商英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印光
  卷第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之七·佚名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二下·远门净柱
  因果观念与心理建设·太虚
  卷四·野竹福慧
  菩萨璎珞经卷第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卷·灌顶
  卷三·佚名
  佛说尊胜大明王经·佚名
  卷四·佚名
  佛学即慧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王世贞

      自三代而後,人主文章之美,无过於汉武帝魏文帝者,其次则汉文宣光武明肃、魏高贵乡公、晋简文、刘宋文帝孝武明帝、元魏孝文孝静、梁武简文元帝、陈陵後主、隋炀帝、唐文皇明皇德宗文宗、南唐元宗後主、蜀主衍、孟主昶

  • 第廿三折 狱中哭帝·冯梦龙

    [净短髯,丑苍髯扮狱卒上][净]我辈心肠原狠,杀人不当鸡儿。[丑]直教我辈也心慈,他的心肠何似?我每大理寺狱中两个节级是也。岳爷自到狱中,只管哭哭啼啼。一下哭坏了,秦老爷与我每要活的,把甚幺来还他?[净]正是呢。他又不哭老婆,不哭孩

  • 卷三·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三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述怀【至德二年作】【彦辅曰此以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晋阮籍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补注【鹤曰公以至德元载陷贼今诗云去年潼关破又云今夏得西走当是

  • ●白香集卷下之二·沈行

    钱塘沈 行履德着 莆阳宋 珏比玉校 禹航严 顺忍公阅 秣陵叶胤祖肇禧订 咏梅集句(七言绝句共二百四十四首) ◆咏梅集句(七言绝句共二百四十四首) ○一 凌寒淡泊笑妆成带月笼窓似有情半落半开临埜岸浑如湘浦见皇英 唐罗

  • 一二一二 军机大臣和珅为奉旨阅改《尚书古文疏证》事致彭元瑞等函·佚名

    一二一二 军机大臣和珅为奉旨阅改《尚书古文疏证》事致彭元瑞等函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初六日启者:本日面奉谕旨:文津阁所贮《尚书古文疏证》,内有引用钱谦益、李清之说,从前较(校)订时何以并未删去?着将原书发交彭元瑞、纪昀阅

  • 尉迟运传·令狐德棻

    尉迟运,是大司空、吴国公尉迟纲的儿子。从小精强干练,有志功名。魏大统十六年(550),由于父亲的功勋而封为安喜县侯,食邑一千户。孝闵帝登基,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孝闵帝被废,朝中议论,打算拥立世宗,于是命令

  • 捐款例·佚名

    目录 公捐养廉资助穷员 署员扣还修署银两章程 丞倅匀捐养廉津贴买铜委员各费章程 养廉匀捐委员盘费银两 公捐资助欠解银两府州季首垫解酌定功过 各属应解外办一切匀捐各款银两,端责府州随案核办,撙节停派,以节糜费 详议

  • 纲鉴易知录卷八五·吴楚材

    南宋纪宁宗皇帝纲 辛酉,嘉泰元年,春二月,临安大火。纲 秋七月,何澹罢。目 时吴挺子曦为殿前副都指挥使,自以世守西蜀,为国潘屏,而身留行都,不得如志,乃以贿赂宰辅,规图帅蜀;未及赂澹。韩侂胄已许之,澹持不可。侂胄怒曰:“

  • 器经 原文·孤子

    大器篇  器者,物也;物者,器之。天地有器,然后有生。气有则器,有器具气,器气一体。气盈则器实,气虚则器靡。  器形于宇,乃容万物;器形于宙,乃纳历史。天地既有,有则成器。  器有其始而不知其始,器有其终而不知其终。器纳乎有

  • 卷下·佚名

    尔时会中有月实胜上童真。从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见色因。云何见欲因。何见见因。云何见戒取因。佛告月实。智见智境。愚见愚境。智者见诸姝丽美色。了知秽唯是肉段筋骨脓血。大脉小脉大肠小肠。?册液脑膜肾心脾

  • 指月录卷之二十八·瞿汝稷

    六祖下第十四世▲隆兴府黄龙死心悟新禅师韶州黄氏子。(传作王)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比壮。魁岸黑面如梵僧。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谒栖贤秀铁面。秀问。上座甚处人。师曰。广南韶州。又问。曾到云门否。

  • 第六十二則 雲門燈籠佛殿·胡兰成

    第六十二則雲門燈籠佛殿舉:雲門禪師示聚云:乾坤之內,中有一寶,祕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裏,將山門來燈籠上。這則的說話又十足是中國人的鄉談。中國鄉間有得寶的傳說,地下藏的金元寶、銀元寶,前山松樹下的金雞,江中的夜明珠,岩壁

  • 卷第二十六·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二十六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定犍度中过去得跋渠第一之二答曰。或法思惟断无色生。思惟断心俱。见谛断心俱。不断心俱。云何法思惟断无色生思惟断心俱。答曰。诸法彼心相应。彼

  • 卷第二十一·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一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初来意者。总有五义。一为答第二会初十藏问故。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

  • 目次·心圆

    揞黑豆集目次 佛祖机用言句卷之首。 六祖下十七世(至二十世)卷之一 应庵昙华  简堂行机  慧通清旦  大明诠  灵岩仲安  无着道闲  或庵师体  济颠  钱端礼  别峰宝印  全庵齐己  觉阿  葛郯

  • 难经·扁鹊

    中医医经类著作,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战国秦越人撰。秦越人,人称扁鹊或卢医。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据文献考证成书年代约在《内经》之后,《伤寒论》之前。《难经》的作者,唐以后历代注家多认为是秦越人。本

  • 天顺日录·李贤

    明李贤撰。李贤 (1407—1466)、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 (1433) 进士,英宗复位后为翰林学士。所书一卷,以随笔形式记录天顺朝时作者参与的朝中诸事。其内容涉及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赈济,军事行动的制订以及朝臣之间互

  • 菩萨地持经·佚名

    梵名Bodhisattva -bhu^mi 。凡十卷(或八卷)。又称菩萨地经、地持经、菩萨戒经、菩萨地持论、地持论。北凉昙无谶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地持经虽称‘经’,但本应属‘论’,传说系无著记录弥勒之说法而成;然汉译瑜伽师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