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節 古體詩

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現在把古體詩的韻、平仄、對仗等,並在一節裏敘述。

(一)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我們在本章第二節講律詩的韻是時候,已經把平聲30韻交代過了;現在再把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開列在下面:

上聲29韻: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63]

去聲30韻:

一送、二宋、三絳、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箇、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64]

入聲17韻: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纔能通用。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65]。

第七類[66]: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平聲蕭肴豪,上聲篠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箇。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67]。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咸,上聲咸儉豏,去聲勘豔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藥。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

第四類[68]: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叶洽。

注意:在歸並為若干大類以後,仍舊有七個韻是獨用的。這七個韻是:

歌 麻蒸 尤侵 職緝[69]

現在試舉一些例子為證:

古風五十九首(錄二)

李白

其十四

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70]。借問誰凌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

(全篇麌韻獨用)

其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清”、“行”、“卿”、“兵”、“纓”,庚韻;“星”、“冥”,青韻。)

傷宅 

白居易

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牆外迴環。纍纍六七堂,棟宇相連延。一堂費百萬,鬱鬱起青煙。洞房溫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虛且迥,坐臥見南山。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廚有腐敗肉,庫有朽貫錢。誰能將我語,問爾骨肉間:豈無窮賤者?忍不救飢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見馬家宅,今作奉誠園?

(“邊”、“延”、“煙”、“錢”、“年”,先韻;“園”元韻;“干”、“欄”、“丹”、“官”、“寒”,寒韻;“環”、“山”、“間”,刪韻。)

醉歌 

陸游

讀書三萬卷,仕宦皆束閣;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不得為長虹,萬丈掃寥廓;又不為疾風,六月送飛雹。戰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窮邊指淮淝,異域視京雒。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為衣食,斂版靴兩腳。心雖瞭是非,口不給唯諾。如今老且病,鬢禿牙齒落。仰天少吐氣,餓死實差樂!壯心埋不朽,千載猶可作!

(“雹”,覺韻;其餘的韻腳都是藥韻。)

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體詩雖然可以通韻,但是詩人們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韻。例如李白古風第十四首就以麌韻獨用,不雜語韻字。特別注意的是:上聲和去聲有時可以通韻,但是平仄不能通韻,入聲字更不能與其他各聲通韻。試看陸游《醉歌》除了一個“雹”字,一律都用藥韻字。就拿“雹”字來說,它也是入聲,並且是覺韻字。覺藥是鄰韻,本來可以跟藥韻相通的。

古體詩的用韻,是因時代而不同的。實際語音起了變化,押韻也就不那麽嚴格。中晚唐用韻已經稍寬,到了宋代以後,古風的用韻就更寬了。

(二)柏梁體

有一種七言古詩是每句押韻的,稱為柏梁體。據說漢武帝建筑柏梁臺,與羣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其實鮑照以前的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韻的,古代並且另有一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等到南北朝以後,七言詩變為隔句用韻了,句句用韻的七言詩纔變了特殊的詩體。

下面的柏梁體的一個例子:

飲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也有一些七言古詩,基本上是柏梁體,但是稍有變通。例如:

麗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眞,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外加勹}葉垂鬢脣。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路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三)換韻

律詩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固然可以一韻到底[71],但也可以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換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每兩句一換韻,四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以多到十幾句纔換韻,;可以連用兩個平聲韻,連用兩個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現在舉幾個例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72]。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致,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村”,元韻;“人”,真韻;“看”,寒韻。真元寒通韻。“怒”、“戍”,遇韻;“苦”,麌韻。麌遇上去通韻。“至”,寘韻;“死”、“矣”,紙韻。紙寘上去通韻。“人”,真韻;“孫”,元韻;“裙”,文韻;真文元通韻。“衰”、“炊”,支韻;“歸”,微韻。支微通韻。“絕”、“咽”、“別”,屑韻。)

白雪歌 

[唐]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折”、“雪”,屑韻。“來”、“開”,灰韻。“幕”、“薄”、“著”,藥韻。“冰”、“凝”,蒸韻。“客”,陌韻;“笛”,錫韻。陌錫通韻。“門”、“翻”,元韻。“去”、“處”,御韻。“路”,遇韻。御遇通韻。)

注意:換韻的第一句,一般總是押韻的。近體詩首句往往押韻,古體詩在這一點可能是受了近體詩的影響。

(四)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沒有明確的規則,那麽,唐宋以後所謂古風在平仄上也應該完全是自由的。但是,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著意避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區別得越明顯越好,以為這樣纔顯得風格高古。具體的做法是盡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一兩種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看拗句:

(1)從三字尾看,常見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種三字尾:

(a)平平平。這種句式叫做三平調,是古體詩中最明顯的特點。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2)從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試拿岑參《白雪歌》開始的八句來看,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狐裘不暖錦衾薄”,合乎第二種情況(同時也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五句,即“北風捲地白草折”,“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現在再舉一個例子:

歲晏行 

杜甫

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燕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高馬達官厭肉酒,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在這一首詩中,衹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農”、“萬國城頭吹畫角”),其餘都是拗句,而且在九個平腳的句子歸口就有七句是三平調。可見不是偶然的。

當然,不拘粘對也是古體詩的特點之一,這裏不詳細討論了。

(五)古體詩的對仗

古體詩的對仗的極端自由的。一般不講究對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對仗,也衹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歲晏行》這樣一首相當長的詩,全篇沒有用一處對仗;岑參《白雪歌》衹用了一個對仗,即“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也還衹是一種寬對。並且要主意:古體詩的對仗和近體詩的對仗有下列兩點不同:

(1)在近體詩中,同字不相對;古體詩則同字可以相對。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

(2)在近體詩中,對仗要求平仄相對;古體詩則不要求平仄相對。如白居易《傷宅》:“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又如岑參《白雪歌》:“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73]”。

古代詩人們在近體詩中對仗求其工,在古體詩中對仗求其拙。在他們看來,拙和高古是有關係的。其實並不必著意求拙,衹須純自然,不受任何束縛就好了。

(六)長短句(雜言詩)

我們在第一節裏講過,古體詩有雜言的一體。雜言,也就是長短句,從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隨意變化。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

雜言詩由於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給人一種奔放排奡的感覺。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感覺到,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現在試舉他的一首雜言詩為例: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迴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迴川。黃鶴之飛尚不過,猿猱欲度愁攀援[74]。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75]。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彫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飛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其嶮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七)入律的古風

講到這裏,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分別非常明顯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古體詩都和近體詩迥然不同的。上文說過,律詩產生以後,詩人們即使寫古體詩,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詩的影響。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是還注意粘對(衹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詩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還喜歡用律句。這種情況,在七言古風中更為突出。我們試看初唐王勃所寫的著名的《滕王閣》詩:

滕王閣 

[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捲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詩平仄合律,粘對基本上合律[76],簡直是兩首律詩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注意: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後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高適、王維等人的七言古風,基本上是依照這個格式的。現在試舉高適的一個例子:

燕歌行 

[唐]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凌雜風雨[77]。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78]。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79]!

這一首古風有很多的律詩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準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基本上依照粘對的規則,特別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是對立的。

(3)基本上四句一換韻,每段都像一首平韻絕句或仄韻絕句;其中有一韻是八句的,像仄韻律詩。

(4)仄聲韻與平聲韻完全是交替的。

(5)韻部完全依照韻書,不用通韻。

(6)大量地運用對仗,而且多數是工對。

就古風入律不入律這一點看,高適、王維的一派(入律),後來白居易、陸游等人是屬於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後來韓愈、蘇軾是屬於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體”,實際上是把入律的古風加以靈活的運用罷了。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見,在古體詩的名義下,有各種不同的體裁,其中有些體裁相互顯示著很大的差別。雜言古體詩與入律的古風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較多,七古入律的較多。當然也有例外,像柏梁體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風。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種“古風”,纔不至於懷疑它們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

[1] 六言詩是很少見的。

[2] 也有七言長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 參照下文第43頁。

[4] 郭編杜甫詩集把多數絕句都歸入近體詩。元稹所編的《白氏長慶集》索性就把這種絕句歸入律詩。

[5] 《佩文韻府》等書,也是按這個詩韻排列的。

[6] 劉長卿、白居易、韓偓等人寫了一些仄韻律詩,因為這種詩是罕見的,這裏不談。

[7] 我們有意識地舉一些在今天看來不必分別,而前人在律詩中嚴格區別開來的韻,如東與冬,魚與虞,庚與青。其餘的韻可以參看下文各節所舉的例子。四支,張巡《守睢陽詩》,43頁。五微,蘇軾《壽星院寒碧軒》,36頁。十灰,杜甫《春日憶李白》,39頁。十三元,林逋《山園小梅》,20頁。十四寒,杜甫《月夜》,29頁。十五刪,陸游《書憤》,23頁。一先,王維《使至塞上》,27頁。二蕭,毛主席《送瘟神》(其二),30頁。四豪,盧綸《塞下曲》,51頁。五歌,杜甫《天末懷李白》,32頁。六麻,杜牧《泊秦淮》,50頁。七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42頁。十蒸,蘇軾《郿塢》,51頁。十一尤,李白《渡荊門送別》,29頁。窄韻不舉例。

[8] 揚炯《從軍行》:“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龍庭”就是“龍城”。這裏不用“龍城”,而用“龍庭”,因為“城”字是八庚韻,“庭”字是九青韻。

[9] 李白有一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首句用鄰韻,還有李頎的《送李回》。但是這種情況不多見。

[10] 勝,平聲,讀如升。簪字有zān、zēn兩讀,分入覃侵兩韻,這裏押侵韻,讀zēn。字下加小圓點的都是入聲字。下同。

[11] 參看上文19頁杜甫《月夜憶舍弟》。

[12] 這一種格式比較少見。參看上文第19頁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

[13] “那”,平聲。

[14] “教”,平聲。

[15] “漫”,平聲。

[16] 參看下文第42頁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7] 參看下文第40頁杜甫《客至》。

[18] “粘”,讀nián。

[19] 失粘有廣義,有狹義。廣義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調的現象。狹義的失粘就是這裏所講的。

[20] “燕”,平聲。

[21]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腳的句子;仄腳的句子即使衹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衹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至於像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種拗句,不是孤平。

[22] 杜甫《秦州雜詩》第二十首:“曬藥能無婦,應門幸有兒。”《獨坐》第二首:“曬藥安垂老,應門試小童。”答應的應(又寫作譍)在唐宋時有平去二讀,這裏讀平聲,所以不犯孤平。參看《詩韻合璧》蒸韻譍字條。

[23] 唐人的試帖詩也容許這種平仄格式,可見它是正規的格式。

[24] 上文20頁所引林逋《山園小梅》第三句“疏影橫斜水清淺”,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兩句,下文32頁所引杜甫《天末懷李白》第一句“涼風起天末”也是這種情況。

[25] 鄜,讀如孚,平聲。看,讀如刊,平聲。

[26] 下文33頁所引陸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記取江湖泊船處”,39頁所引杜甫《春日憶李白》第七句“何時一尊酒”,王維《觀獵》第七句“回看射鵰處”也都是這種情況。

[27] 一作《時世行贈田婦》。

[28] “旋”,去聲。

[29] “更”,去聲。

[30] “令”,平聲。“漂”,去聲。

[31] “過”,平聲。

[32] “為”,去聲。

[33] 這還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種特定格式,因為那種格式第三字必須用平聲,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聲(入聲)。

[34] “芹”字今入文韻,但杜甫時代還是真韻字,不算出韻。

[35] “為”,去聲。

[36] 這是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標準來衡量的。當然也可以拿“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衡量,不過那樣也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下同。

[37] 這裏所謂“詞”不是詩詞的“詞”。詞類指名詞、動詞等。

[38] 有時候,也有人把字分為動字、靜字。所謂靜字,當時指的是今天所謂名詞;所謂動字就是動詞。

[39] 代詞“之”“其”歸入虛詞。

[40] 這十一類還不是完備的。

[41] “思”,去聲。“論”,平聲。“清新”句和“何時”句都是拗句。這裏可以看出拗句在對仗上能起作用,否則“庾開府”不能對“鮑參軍”。

[42] “看”,平聲,讀如刊。“迴看”句是拗句。

[43] “為”,去聲。

[44] “重”,上聲。“應”,平聲。

[45] 如杜甫《春望》,《秦州雜詩》等。

[46] “離堂”句連用四個平聲,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詩尚未定型化的現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 “騎”,去聲。“看”,平聲。“乘”,平聲。“為”,去聲。“聞道”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8] “看”,平聲。

[49] 全篇用對仗(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都用對仗),也是比較少見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馮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長少睡,樓迥獨移時。多難身何補?無家病不辭!甘從千日醉,未許七哀詩。”但是尾聯半對半不對的就比較多見,例如半對半不對的就比較多見,例如杜甫《登高》尾聯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50] 也可以用於頷聯,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媼家》(見32頁)。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對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因為不是常規,所以不詳談了。

[51] “看”,平聲。“為”,去聲。

[52] “麗”,“創”,都是平聲。末聯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這裏等於律詩的第七句。

[53] “應”,平聲。

[54] 劉勰:《文心雕龍·麗辭》。

[55] “三十一年”和“落花時節”,在整個意思上還是對仗。特別是“年”和“節”,本來是時令對。

[56] 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則比較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

[57] 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拗句的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

[58] “泊”,入聲。“煙”,平聲。

[59] “比”,上聲;“西”,平聲。

[60] “恐”,上聲;“天”,平聲。

[61] “不”、“客”,入聲;“何”,平聲。

[62] “看”,平聲。

[63] 麌,讀yǔ;薺,讀jì;潸,讀shǎn;銑,讀xiǎn;篠,讀xiǎo;哿,讀gě;豏,讀xiàn。

[64] 寘,讀zhì;霰,讀xiàn;禡,讀mà;沁,讀qìn。

[65] 這裏所說的元半、阮半、願半及下面所說的月半,具體的字可參看附錄《詩韻舉要》。

[66] 第六類和第七類也可以通用。

[67] 蒸韻上去聲字少,歸入迥徑兩韻。

[68] 第三類和第四類也可以通用。

[69] 不舉上去聲韻,因為在這七個韻當中,除尤韻的上聲有韻外,其餘上去聲韻是罕用的。

[70] 莽,讀mǔ。

[71] 柏梁體必須一韻到底。

[72] 一本作“出看門”。

[73] 黑體字是平聲字或仄聲字自相為對。

[74] “援”,一作“緣”。

[75] 歎,平聲,讀如灘。

[76] “閣中”句不粘,是由於初唐律詩尚未定型化。上文討論王維的詩時已經講到。

[77] “騎”,去聲。

[78] “後”,上聲。

[79] “君不見”,這是七言古詩中常見的句首語。這句話應看作三字加五字。

猜你喜欢
  洪咨夔·唐圭璋
  甄龙友·唐圭璋
  王观·唐圭璋
  歴代诗话卷三十五·吴景旭
  第二折·朱凯
  第四折·郑光祖
  卷一·汤右曾
  巻二十四·胡震亨
  卷一百四十一·冯惟讷
  初夏一夜底印象·闻一多
  卷三百九十五·曹学佺
  卷一·佚名
  刘永夫妻行路·佚名
  第八场·田汉
  九章·屈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七·彭定求

        卷197_1 【读后汉逸人传二首】张谓   子陵没已久,读史思其贤。谁谓颍阳人,千秋如比肩。   尝闻汉皇帝,曾是旷周旋。名位苟无心,对君犹可眠。   东过富春渚,乐此佳山川。夜卧松下月,朝看江上烟。   钓时如

  • 第六十二回 万里故乡还松楸展拜 一声河满子涕泪难禁·萧晶玉

    且说梦鸾小姐不意中会着寇生,心上又惊又喜,矇胧一夜,至次日五鼓起身梳洗,传令回兵。众将齐集帅府,石总镇设宴饯行。小姐派骁将十员行监金太子寿山,吩咐小心仔细;将汪国恩打入囚车,令两员健将、五百兵丁围随防护。驼轿一乘,假公

  • 天台续集卷上·李庚

    宋 林师蒧等 编送张无梦归天台山 宋真宗混元为教合醇精视之无迹听无声唯有达人臻此理逍遥物外事沉防浮云舒巻絶常势流水方圎靡定形乘兴偶然辞涧戸谈真俄尔谒王庭顺风已得闻宗防枕石还期适性情玉帛簮缨非作重长謌聊

  •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蚕生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春动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清明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

  • 卷之四十三·佚名

    洪武二年六月癸亥朔○甲子赐国子生夏衣○置天平千户所时隘丁寨土酋覃顺归降遂置千户所以顺为千户○置平阳卫○宁州父老诣大将军徐达降达遣指挥吴宏往抚谕之并招徕邠州等处○乙丑以元分省参政崔文耀署平滦府事文耀先守

  • 清史列传选三·佚名

    林达泉丁日昌刘步蟾袁保恒岑毓英何璟左宗棠杨岳斌张之洞邓承修孙开华聂士成叶祖珪李元度锡珍杨昌浚刘铭传邵友濂杨岐珍李鸿章林达泉林达泉,广东大埔人;咸丰十一年举人。江苏巡抚丁日昌悉其留心经济,延之幕府。每论古今舆

  • ●卷一·陈洪谟

    弘治十八年乙丑五月,武宗皇帝即位,大赦天下,改元正德。人谓正德号前代有之,宋世西夏乾顺尝建此号也。时内阁大学士则刘少师健、李宫保东阳、谢宫保迁,与礼部官皆未之深考耳。马冢宰文升因考科道,出题“宰相须用读书人&

  • 皇王大纪卷四十八·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定王九年楚王伐郑及栎公子去疾曰晋楚不务徳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楚晋无信我焉得有信乃从楚楚王陈侯郑伯盟于辰陵郑人归又徼事于晋鲁公孙归父防齐人伐莒鲁侯滥于泗渊里革曰鱼方别孕而行罜罟非古训也断

  • 鲜于亻先传·脱脱

    鲜于亻先字子骏,阆州人。他是唐代剑南节度使鲜于叔明的裔孙。性情庄重,肆力于学。考中进士,为江陵右司理参军。庆历年中,天下发生旱灾,诏令求言。鲜于亻先推究灾变所兴起的原因,又条陈当时的过失有四条,他的话切中事理。唐介

  • 卷三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三十二雍正三年五月上谕十五道初二日谕大学士等查弼纳保奏参将游击六员摺子彚写一样考语岂有六人尽系相同之理朕调取武职官员轮流引见系国家用人要政朕将大臣等缮奏之语悉皆躬自抄録

  • 孟子通卷二·胡炳文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通卷二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熊氏曰告齐君十二章邹一章滕三章鲁一章】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庻几乎

  • 蒋山元禅师·惠洪

    禅师名赞元。字万宗。婺州义乌人。双林傅大士之远孙也。三岁出家。七岁为大僧。性重迟。闲靖寡言。视之如鄙朴人。然于传记。无所不窥。吐为词语。多绝尘之韵。特罕作耳。年十五游方。至石霜。谒慈明禅师。助舂破薪。

  • 藏要第一輯叙·欧阳竟无

      菩薩藏中聲聞藏中之經律論.西土此方著述.旣抉其要分爲六輯以爲藏要。又抉   經律論最要者爲第一輯.是爲要中之要.猶呪中之心中心也。可以便讀.可以知概。   凡二十五種.經十一.律三.論十一。經十一者.菩薩舉十.聲聞舉

  • 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地相品第三问曰。得初地菩萨有何相貌。答曰菩萨在初地多所能堪受不好于诤讼其心多喜悦常乐于清净悲心愍众生无有嗔恚心多行是七事菩萨若得初地。即有是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宗泐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诏同注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四卷·无著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四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二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然薄伽梵随最胜说。若爱若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是名集谛。

  • 易纬坤灵图·郑玄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坤灵图》。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坤灵图》,孙瑴谓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

  • 大云轮请雨经·佚名

    梵名Maha^ -megha-su^tra 。凡二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大云轮经、请雨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收录请雨时所受持之陀罗尼。卷上列出十种供养云海、降雨之利益及五十四佛名,卷下举示大陀罗尼。佛曾于难陀邬波难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