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節 絕句

上文說過,絕句應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纔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這裏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一)律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甲)五言絕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乙)七言絕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為女民兵題照 

毛澤東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56]。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57]。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58]。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59]。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60]。

迴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迴,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61]。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參看上文33頁。)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現在再舉兩個例子: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現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郿塢 

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裏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少見的。像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例子,一個是首聯半對半不對,一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李益

伏波唯願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絕句四首(第三首)

杜甫

兩固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二)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詩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1)用仄韻;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上文說過,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的,因此,律詩也是用平聲韻的。如果用了仄聲韻,那就是可以認為古絕。例如:

憫農(二首)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62]!

從上面所引的三首絕句中,已經可以看出,古絕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紳《憫農》的“春種”句一連用了三個仄聲,“誰知”句一連用了五個平聲。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用了四個律句,但是首聯平仄不對,尾聯出句不粘,也還是不合律詩的規則的。

即使用了平聲韻,如果不用律句,也衹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迴頭卻向秦雲哭。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而且用了仄聲韻。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盡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是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了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裏把它們分為兩類,衹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猜你喜欢
  卷六百九十八·彭定求
  则禅师·唐圭璋
  今传是楼诗话 六·王揖唐
  第四折·佚名
  卷三·周权
  卷十五·吕本中
  卷九·袁华
  卷九·唐圭璋
  巻三十四·李攀龙
  提要·王士祯
  唐诗镜卷四十七·陆时雍
  李义山诗集卷上·李商隐
  卷二百十八·曹学佺
  卷三十三·陈元龙
  卷四百八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米友仁·唐圭璋

      友仁字元晖,自称懒拙老人。芾子。生于熙宁五年(1072)。力学嗜古,亦善书画,世号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卒,年八十。有阳春集,知不足斋丛书自宝真斋法书赞录出。   临江仙   昨夜扁舟沙外

  • 卷259 ·佚名

    梅尧臣 夜晴 新晴月正明,频听夜乌惊。 未向高枝稳,时为绕树声。 群飞自纷泊,众鸟不屏营。 躁静於焉见,谁能度物情。 梅尧臣 夜听邻家唱 夜中未成寐,邻歌闻所稀。 想像朱唇动,仿佛梁尘飞。

  • 古乐苑衍録卷四·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衍録卷四明 梅鼎祚 编杂纪【评解驳异】古歌【说苑载孔子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言政事之恶譁而喜肃也夫蟪蛄之声必在山林之地违山十里则朝市矣市有蟪蛄之声则朝有蜩螗之沸政之譁也甚矣史记云

  • 叶清臣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清臣(1000—1049)字道卿,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权三司使。皇祐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贺圣朝·留别

  • 志三 五行志·薛居正

    昔武王克商,以箕子归,作《洪范》。其九畴之序,一曰五行,所以纪休咎之征,穷天人之际。故后之修史者,咸有其说焉。盖欲使后代帝王见灾变而自省,责躬修德,崇仁补过,则祸消而福至,此大略也。今故按五代之简编,记五行之灾沴,追为此志,以

  • 卷三百四十一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起神宗元豐六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冬十一月壬寅朔,上齋於大慶殿。   癸卯,奉仁宗、英宗徽號冊寶於太廟。(兩紀于癸卯乃書上仁宗諡云云、英宗諡云云。)   甲辰,薦享於景靈宮。   乙巳,朝享七室,齋於南郊之青城

  • 第六十回 入番营单骑盟虏 忤帝女绑子入朝·蔡东藩

      却说王缙出镇后,江淮一带,幸尚无事,怀恩亦蜷伏一隅,暂不出兵。代宗遂改广德三年为永泰元年,命仆射裴冕郭英乂等,在集贤殿待制,居然欲效贞观遗制,有坐朝问道的意思。左拾遗独孤及上疏道:  陛下召冕等以备询问,此盛德也。

  • 修纂官·杨士奇

    监修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辅运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 师英国公 臣张 辅 荣禄大夫少师兼吏部尚书 臣蹇 义 荣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 臣夏原吉 总裁 荣禄大夫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臣杨士奇

  •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一三六一 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三六一 两广总督福康安等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五年十月十七日两广总督臣福康安、广东巡抚臣郭世勋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有议论偏谬之处,钦奉谕旨特

  • 一七八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给还应退书籍折·佚名

    一七八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给还应退书籍折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六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遵旨覆奏事。七月廿九日接奉上谕:各省购办云云。仰见圣主稽古右文,嘉惠士林,以期世藏珍守之至意。伏查浙省办理遗书一事,臣前于奏覆

  • 卷一百八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一日本山井  物观 撰论语第六先进第十一考异古本经皆不及门也也上有者字足利本同 今也则亡下有未闻好学者五字足利本同 顔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椁作椁下皆同足利本脱以为

  • 凡例·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凢例一列诸国先后俱依经文事既分属而小国以事交于某国者即附见于某国之中一纂事从题无题从类凢事与题稍相涉者因为附见以无遗古史之文一凢一事而宜分见两属者则置于所重之中而于其轻者则从节

  • 卷五十六·佚名

    △初分辩大乘品第十五之六善现当知。地界无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毕竟净故。如是水火风空识界。无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毕竟净故。善现当知。苦圣谛无所有不可得故。乘大

  • 唯识三十论讲录赘言·太虚

    余昔者尝谓大乘八宗各有特胜之义,而亦互摄无余。辛酉仲春,讲唯识三十论于杭之幽冀会馆,遂举之以为例曰:若兹论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之三颂,可摄三论宗;第二十七、二十八之二颂,可摄禅宗;第二十六至三十之五颂,可摄律宗、华

  • 人生佛学的说明·太虚

    一 佛学之名义二 佛学之二大原则三 佛学之历史迁变四 现代之人世与中国五 人生佛学之大旨(附)崔参笔记  一、佛学之名义  对于宇宙万有之真相(或法界诸法之实相),成功最究竟最圆满之知觉者(或无上正遍觉者),谓之佛陀

  • 珊瑚网·汪砢玉

    四十八卷。明汪砢玉(生平详见《古今鹾略》) 撰。此书成于崇祯十六年 (1643)。此书分“法书题跋”与“名画题跋”各二十四卷。录汪砢玉自藏、目见和抄集的书画题识、题跋,以及收藏家的收藏目录。其间也有一些汪砢玉自

  •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佚名

    1卷,元梵琦首和,清福慧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