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生佛学的说明

一 佛学之名义二 佛学之二大原则三 佛学之历史迁变四 现代之人世与中国五 人生佛学之大旨(附)崔参笔记

  一、佛学之名义

  对于宇宙万有之真相(或法界诸法之实相),成功最究竟最圆满之知觉者(或无上正遍觉者),谓之佛陀。由此先觉之佛陀,对于我们人类及其余一切含生有情等类之后觉未知者,用言音形仪开发显示其所觉知之“宇宙万有真相”。并导令解悟修入而同得成佛之种种理法、行事,谓之佛学。

  二、佛学之二大原则

  佛学、由佛陀圆觉之真理与群生各别之时机所构成,故佛学有二大原则:一曰契真理,二曰协时机。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真理即佛陀所究竟圆满觉知之“宇宙万有真相”,时机乃一方域、一时代、一生类、一民族各别之心习或思想文化。必协时机而有佛陀之现身说法,故曰“佛陀以世界有情为依”;又曰“佛陀有依他心,无自依心”。

  三、佛学之历史迁变

  现行今此地球人类间之佛学,乃发源于二千余年前现身印度之释迦牟尼佛者。当时印度民族之文化思想,则承袭或反动于婆罗门教之“各求个人解脱”之心习也。虽不无文殊、弥勤、维摩、善财等少数大乘之士,能领受探求佛陀圆觉之真理,而一般束于民族心习者,则格格不入。佛陀以之只能依外道之有我个人解脱,而易之以小乘之无我个人解脱,使真能得到个人之解脱(涅槃)。佛示寂后,虽文殊、弥勤等所闻大乘法,亦同结集传持,而形成为教团以住持当时之佛教者,则为小乘众。历四五百年,以小乘诸部分裂,传大乘思想者乃乘隙兴起。历五六百年,性、相代兴;后至密宗盛行,始渐成大乘教团,而印度之佛教即衰亡矣。佛教之来中国,以先有轨范人生之儒教,与祭天、祀鬼、求神仙之道教。故承受发挥者虽在大乘思想,然以人生社会已为儒化所专有,故佛法应乎少数儒道之玄学者,则为禅宗与天台、贤首,游方之外;应乎一般民众之习俗者,则由净土、密宗而流为专度亡灵及鬼神祸福之迷信。随俗之习,而真正之佛法未能成中国之人群化也。且反受中国宗法社会、家族制度之影响,而将原来六和僧众之僧团,亦化成变态之家族制。观此印、中佛史之沿革,可知大乘佛学在印度与中国,皆未尝成立教团及成为民众化矣。

  四 现代之人世与中国<#_SECTION>

  现代的人间之思想生活,虽各民族各有其特殊之处,然以世界交通之故,已成为普遍之世界文化者,则为三事:一、现实的人生化,二、证据的科学化,三、组织的群众化。今为中国民族之文化中心者,则为三民主义之文化。此三民主义文化,则纵承国族五千年文化之精华,而横吸现代普遍世界之文化。经过选择改革以构成者也;而尤以现代普遍的世界文化为要素。观此、可知施设现代协契时机之佛学,当何从矣。

  五、人生佛学之大旨

  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佛法虽亦容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二义。大乘佛法,虽为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圆满法,然大乘法有圆渐、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徵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化故,当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三义。故“人生佛学”者,当暂置“天”、“鬼”等于不论。且从“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发达为超人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现代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于此基础上建设趋向无上正遍觉之圆渐的大乘佛学。其道、当先从大乘经论研求得正确之圆解,发菩提心,学菩萨行。先修习大乘十信位菩萨之善根,获得初步之证验,完成人生,成为孔丘、王守仁一般之人圣,然后再渐趋入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三无数劫之长劫修证,由超人、超超人以至于佛。而其建立,则当有专以修学及宣传与办理于佛学为职业之僧团,及普收全民众之学会,使皆成为大乘的组织化与纪律化,涤除旧染,湛发新光。

  (见海刊九卷六期) 

  (附) 崔参笔记(注一)

  此行由印赴欧,有两目的:一以锡兰、缅甸人士思发起“释迦教会议”,而印度亦来缄邀请,故欲赴印发起此会议。一、“人生佛学”,为佛学上之一题,而此题所讨论者,最为今世人士所要求,宜特别提倡;因思赴欧一行,藉察此部分佛学真理是否的确契机焉。

  甲、佛学之名义 “佛”,旧译“佛图”,从Buddha一字译音,其义训则为觉者;觉者犹言学者,谓有觉悟之人也。然此所谓觉,非寻常一部分的觉,乃普遍的、正确的觉也,谓之“正遍觉”。正遍觉者,其觉最遍、最正、最高、无上,故又称“无上觉”。合言之,为“无上正遍觉”。佛典之“诸法实相”,即普通所谓“宇宙万有真相”。佛学与通常科学、哲学不同:科学家以五官感觉为工具,根据其所得之经验而归纳之,其所得结论为种种之学问,此种学问恒确而不遍,属部份的。至哲学家,则以一种假设为根据而论宇宙事物,其结论为普遍的,然恒患不确。盖确而遍,惟佛学为能;而又有超常之觉者,所谓“无上正遍觉”,彼于事事物物万有之相,皆能体妙入微,人得此觉即为无上正遍觉者,即“佛图”也。然万有皆有真相,相亦皆有变迁,处处变迁、时时变迁,而在佛识大有之中,其变其住、其有其无、其实其虚,自佛察之皆是真相,此之察觉谓之“无上正遍觉”。夫一切学问必有对相,必承认此对相为真,而后结论可以成立。宇宙万物无不有真相,惟微察之乃能认识,乃能无上遍觉,释迦即能得此觉者也。然则佛学非科学之确定一物一事而不移,亦非其他哲学之超人生而恒不切实际者也。佛学以为一切真相,皆在寻常万有之中、日用事物之内,故无上正遍觉非惟佛能得之,人皆能得之;非惟人能得之,一切有情生物尽能得之。人能觉悟宇宙万有之真相,即能最高无上,即能成佛,此佛教之所以异于群教者也。彼佛以其无上正遍觉觉乎宇宙万有,谈佛学者即从而导人将何以若是,将何以成佛?他教未有能令尽人为耶稣、为谟罕默德者,而佛学独令尽人而佛之;以是成教。佛教者,教人以无上正遍觉,觉万有真相者也。一部份之哲学、科学,据数理、论理,谈宇宙之相,如天空无垠,地球造成无限亿载,此固理可推断而不可见闻。佛教于寻常万有之内推论大理,自匹夫匹妇皆获觉之。佛与人人同,与今世之人同,唯佛已得此觉悟,详明其所以得觉之轨,令人循轨而皆得之,盖可以验诸行非徒载诸言而已也。故佛教有二部份:一、佛以无上正遍觉觉察万有真相;一、佛更详此所以察悟之法以教人:一则谈理、一则实验也。

  乙、佛学的两大原则 佛教之目的,为导人以“无上正遍觉”觉“万有真相”,即述释迦已履之成法,非凭空撰作者也,又非释迦以理想推论比照者也。若此教为释迦个人的,则释迦自己已成教而获正果,正不必更设此种学问;其所以创立此教者。盖欲觉夫世间欲觉而未觉之人。故佛教、为佛之所以自觉与佛之所以觉人,由此两方之关系以构成者。学问固必先经先觉之提倡,而其施教亦必顾及学之者之境地若何,其必易入而后易行,由是佛教之两大原则生焉。原则维何?“合真理”、“契时机”是也。真理者,万有之实相,而佛学之成立,在察兹相,故不可不相合。契时机者,今语所谓“合世界潮流,符群众心理”也。佛教目的在觉人,故被觉者之心理与环境,不可不注意也。抑徒合时机,则近投机事业;徒切真理不问世界潮流,则真理至高宜若登天,然欲令常人骤觉之不可也,故兼及之尤为急务。喻若造铁道于京沪间,以数理言,令成直线最省最短,然计及交通,则必委曲转折,弯无锡、贴常州、临镇江以达南京,站站令人止之,令人登之,终至南京而后已。佛教亦然,须委曲周折,贴受者心理,令随程度之差而受教,随其差而造就。至一站即得一站结果,站站落实;而抵达正遍之觉,乃为最后目的。其抵南京,登真理境也;其委曲周折委随城镇者,契时机也。求人人能成佛觉,故须契时机,而时机与世代地方殊异,故佛教有历史之变迁。

  丙、佛教历史的变迁

  丁、现代之人世与中国 交通阻塞之时,思想为国家的、民族的,交通既辟,思想互相流通、互相传播,成世界化、普遍化。昔之宗教,皆以一理想之超人神物为教本,或以古帝王贤圣为标准而有所谓圣道王道者,今则降一切神圣于吾人之身,非超物之思想而为人本之思想。所谓人本主义者,言吾人生命之存在,就其生活上言之,即谓之神、即谓之圣。以人生为起点,以生存为准则,一切学术思想、社会行为因之成就也。生存无限进变,自中山先生所谓民生进以至人类生存,以至一切众生之生存,至于超生存,至于妙微,皆以人生为起点:所以今世思想,曰“人生的”是也。又今世之人类生活观,亦非昔比,今世为群众的、组织的而非个体的。从前、自己作自己之行为,发明自己之道理;今世之思想行为,则非扩大言之与社会群众息息相关弗可,故曰今世之潮流为“群众的”是也。又今世之科学,皆取五官之感觉的可见可闻信而有徵者为根据,推论发明,步步研究累积而成,感觉之所不到者弗确,非经积累而成者不真,惟真确的、步骤的于是乎取,故今世之潮流,曰“科学的”是也。然则欲顺今世之潮流而契时机以行教,则其必含“人生的”、“群众的”与“科学的”意味矣。故居今而欲契时机以行真理,造成现代之佛学者,则佛学中之人生的佛学最宜。

  戍、人生佛学之大旨 论人生的佛学,所以冀培养现代之人生,发展现代之人生,至于超人、至于微妙、至于无穷。夫佛本所觉悟众生者也,动植万有无不有生,然其精义可取归之人;而能谭佛说、能听佛说者唯人,故虽专为人说亦无不可也。按佛说,穷全人生之生存,故既及吾人之生存,亦及吾人之物故;而言佛者不能及自己个人之物故,则于大生存之中取吾个人有始有终之一段生活为发端,即以是推论全人之生存。故现代人生,可以推全人生存;人之生存,可以推之万物生存。佛教以现代人生为起点,此合于今世之潮流者一也。发展人生至于正遍觉,至于超超人,为大乘之本而契时机必经之途。佛非为消灭人生而为发展人生,盖为积极非消极者也。小乘欲解脱个人,大乘欲超度众生,故大乘为“群众的”,此合于今世之潮流者二也。佛教教人修行,最先达到完全之人格,然后发展至于超人,至于超超人,至于微妙,至于无穷境:故人而上有菩萨焉,有诸多菩萨焉而后成佛。夫以步骤的发展,合于科学之有次序性也。修行一步即成果一步,步步成绩,显著可观,此合于科学之有真确性也。是人生的佛学,亦为“科学的”,此合于今世之潮流者三也。

  故人生的佛学者,以现代人生为起点,以发展生存至于微妙,导人至于正觉为目的,为“人生的”、“群众的”而又“科学的”者也。今兹所言,特具梗概,详其深造,实有赖于诸君!

  (见太虚丛书哲学)

  (注一)此记原题为“人生的佛学”与大师讲稿,互有详略,因附此以参考。第三节“佛教历史的变迁”。无甚出入因略之。


猜你喜欢
  寒松操禅师拈来草(原版藏礼庵今收入全录卷第二十)·寒松智操
  大乘中观释论 第八卷·安慧
  卷六·佚名
  菩提行经卷第四·龙树
   第三十三則 陳尚書看資福·胡兰成
  卷第十四·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四卷·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六·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三·法经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五·德辉
  卷一·佚名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九·佚名
  忆念品第十五·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十五(二分之四明尼戒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五集卷八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五古今体十三首【甲寅一】甲寅元旦寅年寅月喜重同引达崇禧赖化工日就月将学有缉朝乾夕惕念无穷惟慙治理未归顺?祝田功屡赐丰临莅於兹五十九慎终如始益勤躬甲

  • 卷一百三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储光羲储光羲兖州人登开元中进士第又诏中书试文章历监察御史禄山乱後坐?贼贬官集七十卷今编诗四卷述韦昭应画犀牛遐方献文犀万里随南金大邦柔远人以之居山林食棘无秋冬絶流无浅深

  •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顺帝六·宋濂

        ◎顺帝六   十三年春正月庚午朔,用帝师请,释放在京罪囚。以中书添设平章政事哈麻为平章政事,参知政事悟良哈台为右丞,参知政事乌古孙良桢为左丞。诏印造中统元宝交钞一百九十万锭、至元钞一十万锭。辛未

  • 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八·张岱

    文苑列传曹学佺顾起元陈仁锡张溥·曹学佺,字能始,福建侯官人。万曆乙未进士,授户部主事;寻陞南京大理寺左寺正。丙午,陞南京户部郎中、陞四川右参议,晋按察使。天启壬戌,降参议。甲子,复以副使理桂平道事。丙寅,魏珰辑「三朝要

  • 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鉴答问卷一·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周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防为诸侯或问初命晋三大夫为诸侯通鉴何以托始于此曰春秋书王曰天王言王之所为天之所为也书曰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命有徳五服五章哉又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

  • 赵黑传(附赵炽传)·魏收

    赵黑,字文静,原先名为赵海,出身于凉州的一个奴隶家庭。自己说他的先祖是河内温人,他的五世祖赵术,在晋朝末年曾任平远将军、西夷校尉,所以居住在酒泉安弥县。赵海出生以后凉州被大魏平定,他被没收进宫中做了Yan人,就改名叫黑

  • 卷六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六十一雍正五年九月上谕二十九道初二日奉上谕民生日用所需制钱最为切要朕特为便民起见屡颁谕旨严禁销毁制钱并令京城及各省督抚驻劄之省城不许铸造黄铜器皿三品以下官员及兵民人等不

  • 朱惟杰·周诒春

    朱惟杰 字鸳福。又号辟支。年二十八岁。生于江苏南汇。已婚。初学于上海民立中学。靑年会。南洋中学。为新闻报编辑。宣统元年。以官费游美。入罗棱斯学校。宣统二年。入伊里诺爱大学。习化学工程。民国二年。得学士

  • 二十一年·佚名

    (乙亥)二十一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亥,持平任元聖啓劾吏曹堂上,請罷職曰:「左議政朴世采,請令中外,各薦可用之人,而其所自薦者,皆循人望。自上亦有別爲錄用之命,大臣又以大政調用之意箚請,則爲銓官者,所當精白奉行,而

  • 卷三·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集说公仪氏仲子字鲁之同姓也檀弓以仲子舍孙而立庶子故为过礼之免以吊而讥之窃案郑注以公仪仲子为鲁同姓者盖因鲁公族有公鸟公若又有公

  • 卷四十七·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四十七宋 陈经 撰吕刑【周书】吕刑之书虽为训刑而作其实轻刑也何以知之即周官而知之周官载五刑之属二千五百是大辟与宫皆五百也至穆王时其属三千大辟之罚至于二百而

  • 卷二十九·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二十九    宋 卫湜 撰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於天子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後征赐鈇钺然後杀赐圭瓒然後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於天子郑氏

  • 八总持品二十三·佚名

    时有菩萨名师子英。在会中坐。问总{敖力}王菩萨。唯族姓子。菩萨所立。於何总持而皆受持。诸佛所说所演经典不可穷尽,则以善教悦可众生。靡不忽然如冥睹明。总{敖力}王菩萨。报师子英。菩萨所住此八总持。悦可众生使得

  • 育王月江和尚语录叙·月江正印

     (门人)居简.妙心.大机.慧忠.可橖.祖安.具德.宗满.自然.慧观.寿椿.德粹.思敬.良圭.景行.本真.绍宗.文阐.宝生.文藻.自成 编 余初游方时。月江禅师。已出世说法。虽辱交三十余年。而以不及预参徒。久亲炉鞴。为恨。至治间。奉旨金山升座。

  •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雍正

    三十卷。清世宗胤禛(1678—1735)撰。胤禛姓爱新觉罗。年号雍正。初封雍亲王,康熙末,得隆科多,年羹尧之助,以继帝位。即用高压手段对待诸弟。又屡兴文字狱,削除诸王对下五旗军队的统率权,以加强君主专制,对西南少数民

  •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佚名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此篇盖为宋元净明道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分四章,略言修持忠孝净明之道:〈玄本章〉称上士学道以忠孝为本,行忠孝者可以列于仙班。 〈修身章〉谓上士学道修炼,不必弃家入山,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