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節 律詩的對仗

(一)對仗的種類

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37]。古代詩人們在應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並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語罷了[38]。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的九類:

1、名詞 2、形容詞 3、數詞(數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39]

同類的詞相為對仗。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四點:(a)數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是數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d)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

連綿字衹能跟連綿字相對。連綿字當中又再分為名詞連綿字(鴛鴦、鸚鵡等)。不同詞性的連綿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

專名衹能與專名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為以下的一些小類:

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11、形體[40]

(二)對仗的常規——中兩聯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現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41]?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長江],是水名對水名。)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迴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42]

(“新豐”對“細柳”,是地名對地名。)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43]。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衹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鸚鵡 

白居易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得經年觜漸紅。

常恐思歸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應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後房中[44]。

(三)首聯對仗

首聯的對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聯用了對仗,並不因此減少中兩聯的對仗。凡是首聯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的對仗。

五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用對仗還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詩中,已有一些首聯對仗的例子[45]。現在再舉兩個例子: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尊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46]?

(首聯對仗,首句入韻。)

恨別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47]。

(首聯對仗,首句不入韻。)

(四)尾聯對仗

尾聯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到了尾聯,一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於作結束語的。

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外。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48]!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詩最後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關於流水對,詳見下文)。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49]。

(五)少於兩聯的對仗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對仗為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仗可以少於兩聯。這樣,就衹剩下一聯對仗了。

這種單聯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於頸聯[50]。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衹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51]。

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六)長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衹有尾聯不用對仗,首聯可用可不用,其餘各聯一律用對仗。例如:

守睢陽詩 

[唐]張巡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

裹創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天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52]!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唐]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53]。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七)對仗的講究

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現在揀重要的談一談。

(1)工對 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做工對。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更是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同小類,但是在語言中經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等,也算工對。反義詞也算工對。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對。

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像杜甫詩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草與木是植物,對得已經工整了,於是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個對聯中,衹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紅”對“青”,“著意”對“隨心”,“翻作”對“化為”,“天連”對“地動”,“五嶺”對“三河”,“銀”對“鐵”,“落”對“搖”,都非常工整;而“雨”對“山”,“浪”對“橋”,“鋤”對“臂”,名詞對名詞,也還是工整的。

超過了這個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纖巧。一般地說,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水平反而比較低。

同義詞相對,似工而實拙。《文心雕龍》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54]。”同義詞比一般正對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緣”與“為”就是同義詞。因為它們是虛詞(介詞),不是實詞,所以不算缺點。再說,在一首詩中,偶然用一對同義詞也不要緊,多用就不妥當了。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叫做“合掌”,更是詩家的大忌。

(2)寬對 形式服從於內容,詩人不應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容。同一詩人,在這一首詩中用工對,在另一首詩用寬對,那完全是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綿字,等等。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這類情況是很多的。

稍為更寬一點,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最普通的情況。

又更寬一點,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聯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陳子昂的“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李白的“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就是這種情況。如果首句入韻,半對半不對的情況就更多一些。頷聯的對仗本來就不像頸聯那樣嚴格,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比較常見的。杜甫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是這種情況。現在再舉毛主席的詩為證:

贈柳亞子先生 

毛澤東

飲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55]。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3)借對 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叫借對。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

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於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以“清”對“白”,又《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滄”對“白”,就是這種情況。

(4)流水對 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衹是一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現在從上文所引過的詩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對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藝術修養高的詩人常常能夠成功地運用工整的對仗,來做到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而不是損害思想內容。遇必要時,也能夠擺脫對仗的束縛來充分表現自己的意境。無原則地追求對仗的纖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風了。

猜你喜欢
  姚述尧·唐圭璋
  今传是楼诗话 一·王揖唐
  第七出 先醋·李渔
  △第二折·康海
  第二折·关汉卿
  等待(二)·戴望舒
  卷八·陈耀文
  卷45 ·佚名
  卷三·查慎行
  卷四十六·郭元釪
  卷八百五十六·佚名
  御选明诗卷二十六·康熙
  卷十五·康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惠洪
  陈玉兰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春酒堂诗话 全文·周容

      家严常语容曰:「文公《诗经》诸韵,似亦有不必拘者。如『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菽』『薁』也。『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稻』与『枣』,转韵矣,何必强『枣』为『走』,强『稻』为『徒苟反』也。『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 第三十三回 高府旧人方走散 寇家骨肉又相残·萧晶玉

    却说梦鸾小姐尼庵养马,这几句话方才提过,不道也可。言不着梦鸾小姐途中阻,听表狂生伏士仁。好色贪花生恶计,全不怕触怒苍天动鬼神。循环报应加一倍,八两原来换半斤。到后来娇妻偿了风流债,邻里人谈笑破唇。暂搁

  • 卷二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九沈千运沈千运吴兴人家於汝北为诗力矫时习一出雅正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徵明元季川皆其同调也乾元中季川兄结尝编七人诗为箧中集千运为之冠诗五首感怀弟妹【一作汝坟示弟妹】今日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九年三月按是月辛巳朔壬午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李璆为徽猷阁待制右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张宗元柳约并复秘阁修撰赵鼎之当国也璆两经检举不报至是与秦桧连姻特除之丙申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廖刚试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甘茂亡秦且之齐·佚名

    【提要】 人的命运有升有落,在落魄的时候改变命运,不仅要吃苦,而且还要多动脑筋,跑关系、找门路,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积累和优势,闯出生机来。我们看看可怜的一代名将甘茂是如何摆脱困境的。  【原文】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四·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四 洪武三十年秋七月庚戌朔,享太庙。 置都知监,秩正四品,掌内府各监行移一应关支勘合,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置银作局,掌造内府金

  • 二十一年·佚名

    (丁巳)二十一年清嘉慶二年春正月1月1日○壬寅朔,展謁于宗廟、景慕宮,駐蹕弘化門,召見諸道朝正戶長。○下綸音于中外曰:「予聞之夫子:『觀於鄕而知王道之易。』易觀政在朝,觀俗在野。政之所及者淺,俗之所得者深,故善乎觀人之國者

  • 商书·说命中·佚名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惟治乱在庶

  • 卷二十 二十之四·孔颖达

    《长发》,大禘也。大禘,郊祭天也。《礼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是谓也。○长如字。禘,大计反。王云:“殷祭也。”王者,于况反,又如字。[疏]“《长发》七章,首章八句,次四章章七句,一章九句,卒章六句”。○正义曰

  • 卷一百一·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一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一><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一><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一><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一>敦【鄭

  • 卷之四十七·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四十七智朋友之智《後汉书》:锺皓以笃行称,与荀淑并为士大夫所归慕。李膺常叹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同郡陈皇,年不及,皓引与为友。皓为郡功曹,会辟司徒府,临辞,太守问:谁可代卿者。对曰:明府必欲得人,西门亭长

  • 卷一 晋·宝唱

    ○晋竹林寺净捡尼传一净捡,本姓仲,名令仪,彭城人也。父诞武威太守,捡少好学,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闻法信乐,莫由谘禀。后遇沙门法始,经道通达,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捡乃造之。始为说法,捡因大悟,念及强壮,以求法利,从

  • 请宾头卢法·佚名

    宋沙门释慧简译  天竺国有优婆塞国王长者。若设一切会。常请宾头卢颇罗堕誓阿罗汉宾头卢者字也。颇罗堕誓者姓也。其人为树提长者现神足故。佛摈之不听涅槃。敕令为末法四部众作福田。请时于静处烧香礼拜。向天竺摩

  • 大易通解·魏荔彤

    清魏荔彤撰。十五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阐解《易》义,颇有所见;卷后《附录》为《读启蒙杂说》、《太极说》、《书范论》。《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编乃其罢官后所作。其论画卦,谓与河图、洛书只可

  • 太上洞房内经注·佚名

    《太上洞房内经注》,此经乃中央黄老君降授周真人,实际应为六朝上清派道上所怍。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已提及此书。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内言存思洞房三神之法。洞房乃人首九宫之一,据称宫中有中央黄

  • 薛仁贵征东·如莲居士

    《薛仁贵征东》是我国著名的通俗小说之一,讲述了唐代杰出的英雄人物薛仁贵的故事。全书采用章回体形式,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值得一读。内容大致以薛仁贵的生平为经线,以他征东的事迹为纬线。薛仁贵本来是一介平民,应募投军,被

  • 今传是楼诗话·王揖唐

    诗话著作。近人王逸塘撰。王逸塘(一作揖唐,1877—1948),原名志详,后改名为赓,字一堂,号揖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曾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后,曾先后在清廷及袁世凯、段琪瑞手下任职。抗日战争期间公开附日,任汪伪政府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