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列传第二 后妃下

梁文献张皇后 武德郗皇后 武丁贵嫔 武阮修 容简文王皇后 元徐妃 敬夏太后 敬王皇后 陈武宣章皇后 文沈皇后 废帝王皇后 宣柳皇后 后主沈皇后

天监元年五月甲辰,追上尊号爲皇后,谥曰献。

穆之字思静,晋司空华六世孙也。少方雅,有识鉴。初爲员外散骑侍郎,深被始兴王浚引纳。穆之鉴其祸萌,求爲交址太守,政有异绩。宋文帝将以爲交州刺史,会病卒。子弘籍字真艺,齐初爲镇西参军,卒于官。梁武践阼,追赠穆之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赠弘籍廷尉卿。弘籍无子,从父弟弘策以子缵嗣,别有传。

武德郗皇后讳徽,高平金乡人也。祖绍,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晔,太子舍人,早卒。后母宋文帝女寻阳公主也,方娠,梦当生贵子。及后生,有赤光照室,器物尽明,家人怪之。巫言此女光高,将有所妨,乃于水滨祓除之。

后幼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闲习。宋后废帝将纳爲后,齐初,安陆王缅又欲结婚,郗氏并辞以女疾,乃止。齐建元末,嫔于武帝,生永兴公主玉姚、永世公主玉婉、永康公主玉嬛。及武帝爲雍州刺史,殂于襄阳官舍,年三十二。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中兴二年,武帝爲梁公,齐帝诏赠后爲梁公妃。及武帝践阼,追崇爲皇后,谥曰德。陵曰修陵。后父晔,赠金紫光禄大夫。

后酷妒忌,及终,化爲龙入于后宫井,通梦于帝。或见形,光彩照灼。帝体将不安,龙辄激水腾涌。于露井上爲殿,衣服委积,常置银鹿卢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后。

武丁贵嫔讳令光,谯国人也。祖父从官襄阳,因居沔北五女村,寓于刘惠明庑下。贵嫔生于樊城,初産有神光之异,紫气满室,故以“光”爲名。相者云“当大贵”。少时与邻女月下纺绩,诸女并患蚊蚋,而贵嫔弗之觉也。乡人魏益德将娉之,未及成,而武帝镇樊城,尝登楼以望,见汉滨五采如龙,下有女子擘絖,则贵嫔也。又丁氏因人以相者言闻之于帝,帝赠以金环,纳之,时年十四。贵嫔生而有赤志在左臂,疗之不灭;又体多疣子,至是无何并失所在。德后酷忌,遇贵嫔无道,使日舂五斛,舂每中程,若有助者,被遇虽严,益小心祗敬。尝于供养经案侧,髣佛若见神人,心独异之。

天监元年五月,有司奏爲贵人,未拜;其年八月,又奏爲贵嫔,居显阳殿。及太子定位,有司奏曰:“皇太子副贰宸极,率土咸执吏礼。既尽礼皇储,则所生不容无敬。王侯妃主常得通信问者,及六宫三夫人虽与贵嫔同列,并应以敬皇太子之礼敬贵嫔。宋元嘉中,始兴、武陵国臣并以吏敬敬王所生潘淑妃、路淑媛。贵嫔于宫臣虽非小君,其义不异,与宋泰豫朝议百官以吏敬敬帝所生,事义政同。谓宫僚施敬,宜同吏礼,诣神兽门奉笺致谒,年节称庆,亦同如此。且储妃作配,率由盛则,以妇踰姑,弥乖从序,谓贵嫔典章,一与太子不异。”于是贵嫔备典章礼数,同乎太子,言则称令。

贵嫔性仁恕,及居宫接驭,自下皆得其欢心。不好华饰,器服无珍丽。未尝爲亲戚私谒。及武帝弘佛教,贵嫔长进蔬膳。受戒日,甘露降于殿前,方一丈五尺。帝所立经义,皆得其指归,尤精净名经。普通七年十一月庚辰,薨,移殡于东宫临云殿,时年四十二。诏吏部郎张缵爲哀册文,有司奏谥曰穆,葬甯陵,祔于小庙。简文即位,追崇曰太后。

贵嫔父道迁,天监初,爲历阳太守。庐陵威王之生,武帝谓之曰:“贤女复育一男。”答曰:“莫道猪狗子。”世人以爲笑。后位兖州刺史、宣城太守。

文宣阮太后讳令嬴,会稽余姚人也。本姓石。初,齐始安王遥光纳焉。遥光败,入东昏宫。建康城平,爲武帝采女。在孕,梦龙罩其床。天监七年八月,生元帝于后宫。是日大赦。寻拜爲修容,赐姓阮氏。尝随元帝出藩。大同九年六月,薨于江州正寝,时年六十七。其年十一月,归葬江宁县通望山,谥曰宣。元帝即位,有司奏追崇爲文宣太后,还祔小庙。

承圣二年,追赠太后父齐故奉朝请石灵宝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武康县侯,母陈氏武康侯夫人。

简文王皇后讳灵宾,琅邪临沂人也。祖俭,齐太尉、南昌文宪公。父骞,金紫光禄大夫、南昌安侯。后幼而柔明,叔父暕见之曰:“吾家女师也。”天监十一年,拜晋安王妃。生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连、长山公主妙挈。大通三年十月,拜皇太子妃。太清三年三月,薨于永福省,时年四十五。其年,简文即位,追崇爲皇后,谥曰简。大宝元年九月,葬庄陵。

元帝徐妃讳昭佩,东海郯人也。祖孝嗣,齐太尉、枝江文忠公。父绲,侍中、信武将军。妃以天监十六年十二月拜湘东王妃,生世子方等、益昌公主含贞。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爲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与荆州后堂瑶光寺智远道人私通。酷妒忌,见无宠之妾,便交杯接坐。才觉有娠者,即手加刀刃。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与淫通。季江每叹曰:“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时有贺徽者美色,妃要之于普贤尼寺,书白角枕爲诗相赠答。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楼子述其淫行。初,妃嫁夕,车至西州,而疾风大起,发屋折木。无何,雪霰交下,帷帘皆白。及长还之日,又大雷震西州听事两柱俱碎。帝以爲不祥,后果不终妇道。

敬夏太后,会稽人也。普通中,纳于湘东王宫,生敬帝。承圣元年冬,拜晋安王国太妃。绍泰元年,尊爲太后。明年冬,降爲江阴国太妃。

敬王皇后,琅邪临沂人也。承圣元年十一月,拜晋安王妃。绍泰元年十月,拜皇后。明年,降爲江阴王妃。父佥自有传。陈武宣章皇后,讳要儿,吴兴乌程人。本姓钮,父景明爲章氏所养,因改姓焉。后母苏,尝遇道士以小龟遗己,光采五色,曰“三年有征”。及期,后生,紫光照室,因失龟所在。后少聪慧,美容仪,手爪长五寸,色并红白。每有期功之服,则一爪先折。武帝先娶同郡钱仲方女,早卒,后乃聘后。后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辞。帝爲长城县公,后拜夫人。永定元年,立爲皇后。追赠后父梁散骑侍郎景明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拜后母苏安吉县君。二年,安吉君卒,与后父葬吴兴。明年,追封后父爲广德县侯,谥曰温。

武帝崩,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定计,秘不发丧。时衡阳献王昌未至,召文帝。及即位,尊后爲皇太后,宫曰慈训。废帝即位,后爲太皇太后。

光大二年,后下令黜废帝爲临海王,命宣帝嗣立。太建元年,复爲皇太后。二年三月丙申,崩于紫极殿,时年六十五。遗令丧事并从俭约,诸馈奠不用牲牢。其年四月,群臣上谥曰宣,祔葬万安陵。

后亲属无在朝者,唯本族兄钮洽官至中散大夫。

文沈皇后讳妙容,吴兴武康人也。父法深,梁安前中录事参军。后年十岁余,以梁大同中归于文帝。武帝之讨侯景,文帝时在吴兴,及后并被收,景平,乃获免。武帝践阼,后爲临川王妃。文帝即位,爲皇后。追赠后父法深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封建城县侯,谥曰恭。追赠后母高爲绥安县君,谥曰定。废帝即位,尊后爲皇太后,宫曰安德。

时宣帝与仆射到仲举、舍人刘师知等,并受遗辅政。师知与仲举恒居禁中,参决衆事,而宣帝爲扬州刺史,与左右三百人,入居尚书省。师知忌宣帝权重,矫敕令还东府理州务。宣帝将出,毛喜止帝曰:“今若出外,便受制于人,如曹爽愿作富家公不可得也。”宣帝乃称疾,召师知留与语,使毛喜先入,言之于后。后曰:“今伯宗年幼,政事并委二郎,此非我意。”喜又言于废帝,废帝曰:“此自师知等所爲,非朕意也。”喜出报宣帝,帝因囚师知。自入见后及帝,极陈师知之短。仍自草敕请画,以师知付廷尉,其夜于狱赐死。自是政归宣帝。后忧闷,计无所出,乃密赂宦者蒋裕,令诱建安人张安国使据郡反,冀因此图帝。安国事发被诛,时后左右近侍颇知其事,后恐连逮党与,并杀之。

宣帝即位,以后爲文皇后。陈亡入隋,大业初自长安归于江南,顷之卒。

后兄钦,袭爵建城侯,位尚书左仆射。钦素无伎能,奉己而已。卒,谥曰成。子观嗣,颇有学识,官至御史中丞。

废帝王皇后,琅邪临沂人也。天嘉元年,爲皇太子妃。废帝即位,立爲皇后。废帝爲临海王,后废爲妃。至德中薨。后生临海嗣王至泽。至泽,光大元年爲皇太子,太建元年,袭封临海嗣王。陈亡,入长安。后父固自有传。

宣柳皇后讳敬言,河东解县人也。曾祖世隆,祖恽,父偃,并有传。后九岁,干理家事,有若成人。侯景之乱,后与弟盼往江陵,依梁元帝,帝以长城公主故,待遇甚厚,以配宣帝。承圣二年,后生后主于江陵。及魏克江陵,宣帝迁于关右,后与后主俱留穰城。天嘉二年,与后主还朝,后爲安成王妃。宣帝即位,立爲皇后。后美姿容,身长七尺二寸,手垂过膝。初,宣帝居乡里,先娶吴兴钱氏,及即位,拜贵妃,甚有宠。后倾心下之,每尚方供奉物,其上者皆推于贵妃,而己御其次焉。宣帝崩,始兴王叔陵爲乱,后主赖后与吴媪救而获免。后主即位,尊后爲皇太后,宫曰弘范。是时新失淮南地,隋师临江,又国遭大丧,后主患创不能听政。其诛叔陵,供大行丧事,边境防守及百司衆务,虽假后主之敕,实皆决之于后。后主创愈,乃归政焉。后性谦谨,未尝以宗族爲请,虽衣食亦无所分遗。陈亡,入长安。隋大业十二年,薨于东都,年八十三。葬于洛阳之芒山。

后主沈皇后讳婺华,吴兴武康人也。父君理自有传。后母即武帝女会稽穆公主,早亡。时后尚幼,而毁瘠过甚。及服毕,每岁时朔望,恒独坐涕泣,哀动左右,内外敬异焉。太建元年,拜爲皇太子妃。后主即位,立爲皇后。

后性端静,有识量,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后主在东宫,而后父君理卒,居忧处别殿,哀毁逾礼。后主遇后既薄,而张贵妃有宠,总后宫之政,后澹然未尝有所忌怨。而身居俭约,衣服无锦绣之饰,左右近侍才百许人,唯寻阅图史及释典爲事。尝遇岁旱,自暴而诵佛经,应时雨降。无子,养孙姬子胤爲己子。数上书谏争,后主将废之,而立张贵妃,会国亡不果,乃与后主俱入长安。及后主薨,后自爲哀辞,文甚酸切。

隋炀帝每巡幸,恒令从驾。及炀帝被杀,后自广陵过江,于毗陵天静寺爲尼,名观音。贞观初卒。

张贵妃名丽华,兵家女也。父兄以织席爲业。后主爲太子,以选入宫。时龚贵嫔爲良娣,贵妃年十岁,爲之给使。后主见而悦之,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后主即位,拜爲贵妃。性聪慧,甚被宠遇。

后主始以始兴王叔陵之乱,被伤,卧于承香殿。时诸姬并不得进,唯贵妃侍焉。而柳太后犹居柏梁殿,即皇后之正殿也。而沈皇后素无宠于后主,不得侍疾,别居求贤殿。

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县楣、栏槛之类,皆以沈檀香爲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丽皆近古未有。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积石爲山,引水爲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并复道交相往来。又有王、季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并有宠,递代以游其上。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爲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爲曲调,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叠进,持以相乐。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大抵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

张贵妃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慧,有神彩,进止闲华,容色端丽。每瞻视眄睐,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尝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顔色。荐诸宫女,后宫咸德之,竞言其善。又工厌魅之术,假鬼道以惑后主。置淫祀于宫中,聚诸女巫使之鼓舞。

时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啓奏,并因宦者蔡临儿、李善度进请,后主倚隐囊,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李、蔡所不能记者,贵妃并爲疏条,无所遗脱。因参访外事,人间有一言一事,贵妃必先知白之,由是益加宠异,冠绝后庭。而后宫之家,不遵法度,有絓于理者,但求恩于贵妃,贵妃则令李、蔡先啓其事,而后从容爲言之。大臣有不从者,因而谮之,言无不听。于是张、孔之权,熏灼四方,内外宗族,多被引用,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矣。及隋军克台城,贵妃与后主俱入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之于青溪中桥。

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圣人顺于人情而爲之度。王宫六列,士室二等,皆随事升降,以立节文。若夫义笃阃闱,政刑邦国,古先哲王有以之致化矣。夫后妃专夕,配以德升,姬嫱并御,进非色幸,欲使情有覃被,爱罔偏流,专贞内表,妖蛊外息,乃可以辅兴君德,燮理阴政。

宋氏因晋之旧典,聘纳有方,俔天作俪,必四岳之后。自元嘉以降,内职稍繁,所选止于军署,徵引极乎厮皁,非若晋氏采择,滥及冠冕者焉。而爱止帷房,权无外授,戚属饩赉,岁时不过肴浆,斯爲美矣。及文帝之倾惑潘妪,谋及妇人;大明之沦没殷姬,并后匹嫡,其爲丧败,亦已甚矣。

齐氏孝、昭二后,并有贤明之训,惜乎早世,不得母临万国。有妇人焉,空慕周典,祯符显瑞,徒萃徽名。高皇受命,宫禁贬约,衣不文绣,色无红采,永巷贫空,有同素室。武帝嗣位,运藉休平,寿昌前兴,凤华晚构,香柏文柽,花梁绣柱,雕金镂宝,照烛房帷,赵瑟吴趋,承闲奏曲,事由私蓄,无损国储。明帝统业,矫情俭陋,奉己之制,曾莫云改。东昏丧道,侈风大扇,哲妇倾城,同符殷、夏,可以垂诫,其在斯乎。梁武志在约己,示存宫掖,虽贵嫔之徽华早着,诞育元良,唯见崇重,无闻正位。徐妃无行,其歼灭也宜哉。

陈武抚兹归运,奄开帝业。若夫俪天作则,燮隆王化,则宣太后其懿焉。文、宣宫壸,无闻于丧德;后主嗣业,实败于椒房,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

猜你喜欢
  第二十八回 劝退位孙袁交恶 告独立皖粤联镳·蔡东藩
  卷第一百一十四·胡三省
  宋史纪事本末卷十八·陈邦瞻
  卷之六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纪昀
  读例存疑卷四十二·薛允升
  习凿齿传·房玄龄
  顾觊之传·沈约
  叙论·王葆心
  礼五六·徐松
  卷八十一·佚名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
  卷八十三·佚名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十九简阅类五言古从武帝琅邪城讲武应诏  【齐】王 融治兵闻鲁策训旅见周篇教民良不弃任智理恒全白日映丹羽頳霞文翠旃凌山炫组甲带水被戈船凝葭郁摧怆清管乍联绵早逢文化洽

  •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班固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世代虽殊,其揆一也。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四皓,过魏则宠无忌之墓,适赵则封乐毅之后。及其

  • 一一九五 总管内务府奏将誊录恭安列入本府议叙初次一等班内补用折·佚名

    一一九五 总管内务府奏将誊录恭安列入本府议叙初次一等班内补用折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二日总管内务府谨奏,为奏闻事。据吏部咨称,准四库全书处将该馆之赶足正课、余课人员分别等第,咨送到部,填写亲供履历。内有列为一等之

  • 卷六·郭居仁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六 宋 郭允蹈 撰 氐羌杨氏据武都 晋惠帝元康六年畧阳氐羌扬茂捜保仇池 初畧阳清水氐杨驹始居仇池仇池方百顷其旁平地二十余里四面斗絶而高为羊肠蟠道三十六回而上至其孙千万附魏封为百顷王千万

  • 九六 卧治时代·周作人

    在东京留学这六年中都没有写日记,所以有些事情已经记不起来了,到了民国元年这又继续来写,从十月一日起,一直写到现在。但是壬子年十月以前的事情,也大抵年月无可查考了,这些事例如范爱农的一件,幸而有他的亲笔信札和鲁迅的日

  • 杨文忠三録巻二·杨廷和

    明 杨廷和 撰题奏后録请崇圣学以隆圣治疏具官臣杨廷和等谨题为崇圣学以隆圣治事臣等闻人君之心惟在所养养之善则日进于髙明君心日进于髙明则治化可跻于太平矣尧舜三代之君所以养心者必先务学学必待讲而后明必资人而

  • 明鉴易知录卷十一·吴楚材

    明纪神宗显皇帝编 戊申,三十六年,夏五月,谪礼部主事郑振先普安州判。纪 振先劾辅臣朱赓、李廷机大罪十二,指沈一贯、赓、廷机为过去、现在、未来三身,布置接受,从风而靡。上以其诬诋,遂谪。编 秋九月,起孙丕扬太子少保、吏

  • 礼器·戴圣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栢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 孟子集疏卷十·蔡模

    宋 蔡模 撰万章章句下【凡九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濵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

  • 第九章 24·辜鸿铭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辜讲孔子说:“将尽职尽责和真诚作为自己的第一准则,不同品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一旦发现坏习惯,应毫不犹豫地去改正。”(重复了第一章第八条。)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1)·戴圣

    ——选择师长必须慎重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②,而知其美恶(3),然后能博喻(4)。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3)。”

  • 觉邪品第九·佚名

    善业问佛。高士种类欲学。当何以觉其难。天尊曰:欲学明度无极。心不喜者当觉邪为心妄。疾起心欲学卒斗乱起。若书是经雷震畏怖。闿士转相调戏左右顾视。书是经邪念不著经。从坐起去自念。我不受决法。不在明度中。便乱

  •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一习一 无量。嗢拖南曰供三宝亲善友修无量最为后 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

  • 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卷上·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赐紫沙门臣法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摩诃母质邻那山。于大宝楼阁中为众说法。是时一切诸佛称扬赞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于是彼众俱来会坐。彼于世尊普遍焰鬘莲华座最初东边

  • 鲁滨逊叔叔·凡尔纳

    《鲁滨逊叔叔》(L’Oncle Robinson)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计划写3卷 ,已完成部分共24章。作品约写于1869~1870年,但在1870年7月被出版商拒绝出版 ,后来作者将其改写成了《神秘岛》。而《鲁滨逊叔叔

  • 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佚名

    经名: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撰人不详,似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海空智藏等圣真说报恩因缘。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向海空智藏述父母恩。《道藏》中有《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10卷,出自

  •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佚名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原题「真元门生李景元集」。景元生平不详。据书中引述北宋朗然子(刘希岳)之语,盖出于两宋之际,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三篇,皆有经有注,上中二篇言医家脏腑经络理论。以十二月建、十二辟卦、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智旭

    佛典注疏。明智旭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据书末跋语,撰于清顺治四年(1647)。书分两段。先依智“五重玄义”法总述经义,即释名、辨体、明宗、明力用、教相,指出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