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東觀漢記補遺

  補遺〔一〕

  凡歷所革,〔二〕以變律呂,相生至六十也。〔三〕文選卷五六陸倕新刻漏銘李善注

  前漢志但載十二律,不及六十。〔四〕宋書律曆志上

  凡陽生陰曰下,陰生陽曰上。〔五〕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晉灼注

  候鍾律,權土炭,冬至陽氣應,黃鍾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進退先後,五日之中。〔六〕史記卷二七天官書集解引晉灼注

  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宿。並縣璣以象天,而以衡望之。轉璣窺衡以知星宿。璣徑八尺,圓二尺五寸而強。〔七〕山堂考索

  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數術具存,孝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圓體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以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萬世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無本書,前志亦闕而不論。臣求其舊文,連年不得。在東觀,以治律未竟,未及成書。案略求索,竊不自量,卒欲寢伏儀下,思惟精意,案度成數,扶以文義,潤以道術,著成篇章。罪惡無狀,投畀有北,灰滅雨絕,世路無由。宣博問群臣,下及巖穴,知渾天之意者,使述其義,以裨天文志,撰建武以來星變彗孛占驗著明者續其後。〔八〕司馬彪續漢書卷一0天文志上劉昭注

  宗廟迭毀議奏,國家大體,班固錄漢書,乃置韋賢傳末。臣以問胡廣,廣以為實宜在郊祀志,去中鬼神仙道之語,取賢傳宗廟事置其中,既合孝明旨,又使祀事以類相從。〔九〕司馬彪續漢書卷九祭祀志下劉昭注

  孝明立世祖廟,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義,後嗣遵儉,不復改立,皆藏主其中。聖明所制,一王之法也。自執事之吏,下至學士,莫能知其所以兩廟之意,誠宜具錄本事。建武乙未、元和丙寅詔書,下宗廟儀及齋令,宜入郊祀志,永為典式。〔一0〕司馬彪續漢書卷九祭祀志下劉昭注

  國家舊章,而幽僻藏蔽,莫之得見。〔一一〕司馬彪續漢書卷二九輿服志上劉昭注

  永平初,詔書下車服制度,中宮皇太子親服重繒厚練,浣已復御,率下以儉化起機。諸侯王以下至于士庶,嫁娶被服,各有秩品。當傳萬世,揚光聖德。臣以為宜集舊事儀注本奏,以成志也。〔一二〕司馬彪續漢書卷三0輿服志下劉昭注

  俗人失其名,故名冕為平天冠,〔一三〕五時副車曰五帝,鸞旗曰雞翹,〔一四〕耕根曰三蓋,〔一五〕旗皆非一。〔一六〕御覽卷七七三

  〔一〕 「補遺」,本書打成紙型後,筆者又發現了東觀漢記的一些佚文,今作為補遺部份,彙集於諸卷之末。

  〔二〕 「歷」,聚珍本作「律」,嚴可均全後漢文卷七0亦作「律」。按當以「律」字為是。

  〔三〕 「相生至六十也」,此條為文選卷五六陸倕新刻漏銘李善注引「蔡邕律歷志」之文。卷五已輯錄,但據聚珍本,又注云「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誤,當以此為正。

  〔四〕 「不及六十」,宋書律曆志上云:「蔡邕從朔方上書,云前漢志但載十二律,不及六十。」蔡邕之言當出律曆志。宋書所引只是括引大意。

  〔五〕 「陰生陽曰上」,據漢書律曆志上晉灼注所引,此條文字出蔡邕律曆志。

  〔六〕 「五日之中」,據史記天官書集解晉灼注所引,此條文字出蔡邕律曆志。

  〔七〕 「圓二尺五寸而強」,「二尺五寸」當作「二丈五尺」。此條轉引自顧櫰三補後漢書藝文志卷三。據顧櫰三注,此條出「山堂考索引蔡邕律曆志」。

  〔八〕 「撰建武以來星變彗孛占驗著明者續其後」,據司馬彪續漢書天文志上劉昭注所引,此條文字出蔡邕表志。所謂表志,就是蔡邕徙處朔方時奏上的十志。從此條所述內容來看,當是蔡邕天文志中的文字。初學記卷一載「蔡邕天文志言天體者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書律曆志上顏師古注引晉灼說云:「蔡邕天文志『渾天名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所引皆略於此。本書卷五只列天文志一目,注云「此志全佚,未見他書徵引」,不確。又引四庫全書考證之說,斷定表志不是蔡邕之志,顯然有誤,當以此為準。

  〔九〕 「又使祀事以類相從」,據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所引,此條出蔡邕表志,觀其內容,當是蔡邕郊祀志之文。

  〔一0〕「永為典式」,據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所引,此條出蔡邕表志。從內容來看,當屬蔡邕郊祀志。

  〔一一〕「莫之得見」,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云:「乘輿大駕,公卿奉引,太僕御,大將軍參乘。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備之。官有其注,名曰甘泉鹵簿。」其下劉昭引此條蔡邕表志之文作注,從內容來看,當出蔡邕車服志。

  〔一二〕「以成志也」,此條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引為蔡邕表志之文。從所述內容來看,當出蔡邕車服志。

  〔一三〕「名冕為平天冠」,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裏,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係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為組纓。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後,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劉昭引蔡邕說注云:「鄙人不識,謂之平天冠。」

  〔一四〕「鸞旗曰雞翹」,文選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蔡邕車服志云:「鸞旗,俗人名曰雞翹。」

  〔一五〕「耕根曰三蓋」,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云:「耕車,……有三蓋,一曰芝車,置〈輻車〉耒耜之箙,上親耕所乘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薛綜注云:「農輿三蓋,所謂耕根車也。」

  〔一六〕「旗皆非一」,此條為御覽卷七七三引「蔡邕車服志」之文。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載乘輿、金根、安車、立車之制,其下劉昭注引蔡邕表志云:「以文義不著之故,俗人多失其名。五時副車曰五帝車,鸞旗曰雞翹,耕根曰三蓋,其比非一也。」與御覽所引文字稍有不同。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迁
  卷四百 列传一百八十七·赵尔巽
  卷上·王之春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九·佚名
  恭题「陈清端公年谱」·丁宗洛
  第一九八清折(第一九七号之粘付)一一四○七—二·佚名
  第十册 天命四年五月至六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昆虫草木略一·纪昀
  五二一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卷之三十六·祁韵士
  卷九十三·佚名
  卷106·陈邦瞻
  二十九年(下)·佚名
  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七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四 王尚綗 扈磵謡 笑杀苍谷子结茅扈磵傍衡门交蔓草三月闭春光细雨朝来策疲马一蓑肮脏眠绳牀隣人漉酒邀余去髣髴王乔栖隐处击鼔鸣钟方袒踞云液璚浆

  • 卷四百八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八十六鲍溶越女词越女芙蓉妆浣纱清浅水忽惊春心晓【一作晩】不敢思君子君子纵我思宁来浣溪里弄玉词二首素女结念飞天行白玉参差凤皇声天仙借女双翅猛五灯绕身生入烟去无影三清弄玉秦公女

  • 我等候你·徐志摩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 如同望着将来,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希望 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 你的笑语,你的脸, 你的柔软的发丝, 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秒钟上 枯死——你在哪里? 我要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张廷玉

        蹇义 夏原吉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六·杨仲良

      真宗皇帝   晏夷豆望行牌之变   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先是,晏州多刚县夷人豆望行牌率众劫清井监,杀驻泊、借职牟言,大掠资畜。知泸州江安县、奉职文信领兵趋之,遇害,民皆惊扰,走保戎州。转运使寇瑊即令诸州巡检会江安

  • 第十六回 杀武臣李良叛赵 刺陈胜庄贾降秦·黄士衡

    话说李良奉赵王武臣之命,招安太原,行至石邑,正遇秦兵防守井陉关,不能前进,此关为著名险要地方。李良正拟遣兵攻打,守关秦将闻是李良,心想:“此人从前曾作秦官,如今却降赵国,不如设一计策,以离间其君臣,使之相疑。”乃修成一书,遣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佚名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辛卯朔○巡视京营给事中徐应御史温景葵以查核京营副参游佐及千把总等官所部马匹损失数目请罚治如例诏夺五军等营副将孙勇等十七人及神机等营副将季俊等三人俸各三月下中军等官赵营等一百九十八人并

  • 金佗续编卷五·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五宋 岳珂 撰丝纶传信録卷四绍兴元年除神武右副军统制省劄枢密院奏勘会神武右副军统制颜孝恭见管军马不多兼巳拨付吕颐浩军前使唤右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颜孝恭改差充江南东路安抚大使司统制军

  • 附记·杨时伟

    王冏伯武侯全书十六卷目录一鼎立二继统三连呉四南征五北伐六遗命七调御八法检九用人十世系十一异同十二遗事十三八阵十四纲目十五评论十六碑铭又纪言三巻右冏伯是书实创竒作观其搜采旁杂订证疑误可谓先哲之功人后学之

  • 秦纪·张居正

    秦,是国名。初周孝王时,始封非子于秦,为伯爵。平王东迁,秦襄公始尽有岐雍之地,至孝公益大,遂霸诸侯。及始皇遂兼并六国,自立为帝,仍以秦为国号。始皇帝原文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今以

  • 第一节 玄宗政治·吕思勉

    开元、天宝,世皆以为有唐盛衰治乱之界,其实非也。传曰:拨乱世,反之正。欲言拨乱,则必举致乱之原而尽去之,玄宗则安能?彼其放纵淫乱之习,一切无异于前人,特即位之初,承极乱之后,不得不稍事整顿耳。积习既深,终难自拔,则阅时不久,复蹈

  • 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五·陆世仪

    天道类问西法地在天中四围俱有生齿海水周流于地其说似不可信然与古浑天所谓天形如卵者正相合地在空中虽是荒唐然云大气举之似亦有此理如何曰此说不但我辈难信即传其学如李之藻者亦疑之葢天气轻清地形重浊轻清上浮重浊

  • 宽下类·史洁珵

    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遗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此亦人子」,全从己之以力给子为自爱其子说来,十分体贴近情。「亦」字如此下落,后人截来实用,遂几忘

  • 大雲初分入行健度第二十六·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入行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入藏法门。正行法门。正实法门。称法。门。称法门。常喜法门。日须法门。悲力法门。忍辱法门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二·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叹净品第四十二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净甚深。”佛言:“毕竟净故。”舍利弗言:“何法净故,是净甚深?”佛言:“色净故,是净甚深。受想行识净故。四念处净故,

  • 天然和尚像·函昰

    嘉兴大藏经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天然和尚像五老峰头。白云万顷。净成楼阁。归霞倒影。坐断密移。振衣挈领。齐古德之狮紶。轶时贤之麈柄。谁堪智通。嗤减德而弗彰。独抱闲情。拥孤光而自远。砥柱洞流。楷模后学。此吾老

  • 丹霞澹归释禅师语录卷三·今释

    同门弟乐说今辩重编拈古颂世尊睹明星大悟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师云我以妄想执着而证得复云直饶证得输与众生一筹在。石上栽花空中着箭易处恶求难时软赚项戴铁枷足牵红线不用翻身渠无

  • 黄氏菊谱·黄省曾

    黄省曾,字勉之,举嘉靖乡试,从王守仁,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驰终身于书无不览,详闻学、近古无比。有《四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崇山人集》等,菊谱首刊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夷门广赎》丛书,民国间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