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都事略卷五十四

列传三十七

  夏竦字子乔江州徳安人也其父承皓太宗时上平晋防补右侍禁后与契丹战没于河朔竦以死事恩授丹阳簿上书乞应制举其略曰邉障多故羽书旁午而先臣承皓殒身行陈陛下録臣孤防任之州县唯陛下辨而明之陛下以枕石漱流为逹则臣世居市井陛下以金牓丹桂为材则臣未忝科第陛下以鸠杖鲐背为徳则臣始逾弱冠陛下以荷戈控为勇则臣生不绵歴若陛下令臣待诏公车条问急政对扬紫宸指陈时事犹可与汉唐诸儒方辔并驰而较其先后矣真宗颇嘉之既中制举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召入为直集贤院迁右正言真宗幸亳州为东京留守推官仁宗封庆国公宰相王旦荐竦才遂命敎庆国公书未几同脩起居注是时叅知政事丁谓请酾金水河作后土祠三司使林特欲治玉清昭应宫复道发运使李溥欲致海上巨石为三神山于防灵观池中君臣争言符瑞竦独抗疏以为不可其事遂寝及大臣领玉清昭应宫使以竦为判官竦由是附防神怪侥幸进取遂迁知制诰初竦与妻杨氏不睦杨氏讼其过左迁知黄州徙邓州又徙襄州嵗饥发公廪募富人出粟尝全活数万人徙夀州歴安洪二州洪俗信巫有疾辄屏去亲属饮食衣药悉聴于神死者甚众竦索部中得巫一千九百余家毁其氵㸒祠以闻朝廷诏江淮以南皆严禁絶天圣三年丁母忧是时章献明肃皇后聴政宰相王钦若素与竦厚善乃防服至京师图进取钦若主之遂起复知制诰奉使契丹竦辞不行其表有父没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等语当时谓其四六为精絶明年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兼龙图阁学士遂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迁叅知政事与宰相吕夷简不协改枢密副使累迁尚书左丞章献崩罢为礼部尚书知颍州徙青州又徙应天府后二年以户部尚书入为三司使元昊叛拜泰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改镇忠武知泾州明年为陜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判永兴军进宣徽南院使与陈执中共事多不合徙邓州仁宗遣使问攻讨元昊之防竦言太宗时李继迁扰邉命李继隆等五路出讨卒无功而还真宗时唯戒邉吏严斥堠以备之今元昊略有河外之地货易华夷其势非特继迁比也虽然其欲僭窃名号者不过要市朝廷尔天下久不见兵革一旦遽议深讨臣未见其可也愿下令诸将敌即入境毋得与战彼既絶中原赐予又丧其縁邉和市可坐待其也时议者多不以为然于是徙判河中府庆歴二年徙蔡州召拜枢密使谏官御史皆言竦奸邪在陜西怯于用兵今用之则邉将之志惰矣凡十八疏遂罢言者不已以吏部尚书知亳州明年加资政殿大学士又明年复宣徽南院使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又明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又明年召以为相制下而言者又言竦尝与宰相陈执中不协不可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未几亲事官夜入禁中将为乱皇城司皆坐谴逐内侍杨懐敏领入内都知如故言者又以竦结懐敏而曲庇之是日京师无云而震者五仁宗召翰林学士张方平谓曰夏竦奸邪以致天变如此宜草制出之遂罢知河南府皇祐元年加侍中移镇武宁改封郑国公明年以疾求归卒于京师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赐諡曰文正考功以竦行不应諡改曰文庄竦少好学自经史百氏隂阳律歴之书无所不通善为文章朝廷大典防屡以属之所至立保伍之法盗贼不发闾里怗然性素贪多商贩部中喜离间僚属以钩致其事虽待家人亦不以诚故时以奸邪目之子安期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范雍字伯纯世居河东其曾祖仁恕从孟氏入蜀为相祖从昶归朝为左屯卫将军父徳隆为供奉官塟河阳因家焉以举进士为洛阳簿天禧中为京东河北转运使时两河宿兵大贾转粟而下获利甚厚雍移他郡缗钱市籴于徳棣间运以饷邉颇减横费徙京西路入为三司户部副使擢龙图阁待制陜西都转运使召还又以为安抚使除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龙图阁直学士天圣六年拜枢密副使玉清昭应宫灾章献皇后有再葺之意雍言先朝竭天下之力而作之今火出非意岂非天之谴乎如又将葺之民不堪命矣章献悟乃止章献崩罢为户部侍郎知陜州既至又改永兴军徙河阳以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迁吏部侍郎元昊叛拜镇武军节度使知延州一日元昊驱众十万至城下雍令石元孙出战又召刘平来援通判计用章固执以众寡不敌无轻举雍不从二将既战殁雍左迁户部侍郎知安州复吏部侍郎知河中府拜资政殿学士知永兴军迁左丞加大学士雍在永兴全城浚池言者以为惊扰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明年葛懐敏败于定州邠岐之闲皆恐惟永兴人心怗然复知河南迁礼部尚书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师諡曰忠献初雍在延州辟计用章为通判用章临卭人也以进士起家稍迁至秘书丞既从雍辟尝请脩城垒备噐械乞朝廷加兵选将以图讨贼若不以为意恐朝廷之忧闗辅之祸非年嵗可弭雍不以为然及元昊以兵围城二将陷陈都监黄徳和奔还雍召用章问以防用章曰用章屡献言矣而公不用今惟有一死以报国尔然城中老防无辜皆公陷之至此若令同为血肉是公上负天子下负百姓雍怒拂衣而起至晚又召用章问计用章曰惟有死尔尚何言防其夜雪大作贼遂退雍挟用章陷百姓之言而诬以罪用章遂窜雷州其后范仲淹经略延州知用章以忠获罪奏雪于朝田况亦以为言起监随州酒明年复故官用章后知龚州终都官员外郎雍子宗杰至兵部员外郎直史馆孙子竒绍圣间为吏部侍郎寳文阁待制子竒之子坦政和中为户部侍郎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也举服勤词学科中选授泰宁军节度推官召试除直集贤院仁宗即位为三司户部判官契丹使来以琳为接伴使言皇太后当遣使通书北朝琳以为礼不可通问拒止之使者屈时修真宗实録而起居注阙命琳追脩书成遂脩起居注知制诰天圣五年琳馆伴契丹使萧蕴杜防蕴出坐图谓琳曰中国使至契丹坐位髙契丹使至中国坐位下请升之琳曰此真宗皇帝所定不可改也防曰大国之卿可乎琳曰南北两朝安有大小防不能对仁宗令与宰相议或曰此特细事尔将许之琳以谓许其小必启其大力争之乃已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改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上元张灯先戒火备曰有火即救之勿以白已而果有火吏如琳敎不以白而随即救止终燕人无知者有告振武军变者监军以白琳琳曰军中动息我自知之茍有谋不待告者可使告者来而告者卒不至蜀人嵗为社以祀灌口神琳曰往时不诛李顺故大乱乃捕为首者戮之或以琳杀人以为蜀人恐且乱矣仁宗遣使视之使者还言蜀无事召知开封府禁中火下府使治之琳曰此天灾也不可以罪人仁宗为缓其狱卒无死者迁龙图阁学士守御史中丞久之为翰林侍读学士复知开封府期年为三司使时议者患民税多目吏得为奸欲除其名而合为一琳曰合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也累迁吏部侍郎景祐四年拜叅知政事时元昊叛犹遣使入朝议者欲诛其使琳曰古者兵交使在兵闲不可其后使益骄议者又以为言琳曰始不诛以罪有在也今既骄诛之宜矣又何患耶议者又欲重贿唃啰使讨元昊因以其地与之琳曰使唃氏有其地是去一元昊得一元昊也曷若用间使二羌不相合岂不为中国之利乎寳元二年郑戬知开封府发琳使府吏冯士元抑孀妇市第及买女奴责光禄卿知颍州已而徙青州又徙大名府复尚书左丞为资政殿学士时建北京内侍皇甫继明典营造宫室欲侈大其制琳以为方事备邉又困民以土木不可继明数有论奏仁宗遣一御史视其曲直御史直琳遂罢继明迁工部尚书加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使拜武昌军节度使知永兴军明年拜宣徽北院使判延州元昊死谅祚立尚防三大将分治其国或请授三将节度使以分弱其势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示大信于夷狄不如因而抚之议者以为失机防皇祐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大名府琳持重不挠前后守魏十年魏人爱之改镇武胜又徙镇安卒于镇年六十九赠中书令諡曰文简琳为人严深长于政事平时议论不少下人至朋僚故旧饮酒笑歌不复有势位之间然性啬于财而厚自奉当章献聴政时琳尝献武后临朝图及章献崩仁宗在迩英谓侍臣曰琳心行不佳而琳竟大用云

  臣称曰以天下为度者不以我之私而藏怨焉昔汉文既立脩代来功而谓朱虚侯初谋立齐王故诎其功夫名寛大长者莫如汉文也犹不忘朱虚之怨况其他乎当仁宗之初章献在御而琳乃以武后临朝图为献尊崇母后以求容悦及仁宗亲政非特无怨而竟用琳出入将相几二十年非仁宗之盛徳亦岂能容之世称仁宗可比汉文此则过之矣

  姜遵字从式淄州人也举进士为莱尉尝知庐陵县召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遵与知吉州髙惠连有隙惠连言遵前在庐陵受贿请逮治诘遵往对卒无状犹降通判延州入为侍御史青州大姓麻氏其富冠四方契丹之冦澶渊也兵至临淄麻氏率庄人千余据堡自保乡里赖之全济者甚众敌退麻氏敛噐械尽输官留什二三以卫其家家既富饶宗族横于齐麻士瑶有孙侄懦弱士瑶恐其分财幽饿而死遵发其事因索其家获兵噐及玉小印乃奏麻氏大富纵横临淄齐人惧伏私蓄禁兵刻玉寳将图不轨诏按实诛之麻氏遂衰而遵由是以击搏知名知邢州徙滑州为京西转运使复入为侍御史知杂事逾年为三司副使以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章献皇后尝营建浮图遵毁汉唐以来碑碣代砖甓躬督成之因获进用天圣七年召拜枢密副使迁给事中卒年六十八赠吏部侍郎遵为吏尚严故所莅必震肃云

  赵稹字表防宣州宣城人也举进士为安定军判官稍迁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益州路转运使稹至部事无大小悉心咨访有平允之称召为侍御史知杂事改盐铁副使拜集贤院学士知益州坐市锦寛纵落职知同州徙鳯翔京兆复为集贤院学士加枢密直学士知并州累迁刑部侍郎章献后临朝既久刘美有婢出入禁中稹厚结之天圣八年遂为枢密副使明道二年罢为尚书左丞知河中府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太保諡曰僖质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二 裴叔业崔慧景张欣泰·萧子显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刘昫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柯劭忞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司马光
  ●卷二百三十二·徐梦莘
  第二十回 易东宫亲授御训 征高丽连破敌锋·蔡东藩
  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六·徐紘
  第七一保结状光绪九年十月一一二一一-六·佚名
  卷十四·司马贞
  淮安王李神通传·欧阳修
  米寿图传·张廷玉
  金声传·张廷玉
  卷一百九十四·佚名
  三十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潘德舆

    郝氏敬曰:“子美才富学博,其为近体长篇,多至千言,而气力愈壮,称擅场矣,然诗家妙义,正不在多。且如《麟趾》、《甘棠》,每章十馀字,汉高《大风》二十三字,倾动千古。自《三百篇》一变为辞,再变为赋,滥旁薄於古风,壮浪豪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陈汝元

    第十一齣 湖赏【破齐阵】〔衆拥坡上〕萍剑龙呼风雨。琼林兎点虹霓。千里奔驰。一官牢落。翻觉烟霞远滞。高风未掣飞鸿翅。宿雨空淹瘦马蹄。苍山一望迷。五马嘶风夜入吴。天涯望断半行书。西湖西畔北山北。一片晴光照

  • 秋色·闻一多

    (芝加哥洁閤森公园里)诗情也似并刀快, 剪得秋光入卷来。 ——陆游 紫得像葡萄似的涧水 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鲤鱼鳞。几片剪形的枫叶, 仿佛朱砂色的燕子, 颠斜地在水面上 旋着,掠着,翻着,低昂着……肥厚得熊掌似的 棕黄色的大橡

  • 卷二百五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五十七谷类四言古禾           【魏】曹 植猗猗嘉禾惟谷之精其洪盈箱协穗殊茎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献之庙堂以昭祖灵谷            曹 植于穆圣皇仁畅惠渥

  • 列传第五十三·刘昫

    ○郭虔瓘 张嵩 郭知运 子英杰 王君? 贾师顺附 张守珪 牛仙客 王忠嗣 郭虔瓘,齐州历城人也。开元初,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二年春,突厥默啜遣其子移江可汗及同俄特勒率精骑围逼北庭,虔瓘率众固守。同俄特勒单骑

  • 卷十三 本纪十三·赵尔巽

      ◎高宗本纪四   三十一年春正月壬申朔,诏以御宇三十年,函夏谧宁,寰宇式辟,自本年始,普免各省漕粮一次。甲戌,免甘肃靖远等十四厅州县、陕西延安等三府州属积年逋赋。丙戌,云南官军剿莽匪于猛住,失利。调杨应琚为云贵总

  •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司马光

      柔兆涒灘(丙申),一年。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天福元年(丙申、九三六年)   春,正月,吳徐知誥始建大元帥府,以幕職分判吏、戶、禮、兵、刑、工部及鹽鐵。   丁未,唐主立子重美為雍王。   癸丑,唐主以千春節置酒,晉

  • 六十、重帏弃养·包天笑

      我二十七岁那一年(公元一九○二年,清光绪廿八年),是我慈亲故世之年。我母亲年轻时,就有肺病,在我五六岁,她在三十四五岁时,咯血病大发,至为危殆。然而到底逃过了这个关,后来吐血病常发,在父亲失业,家况穷困的时候,她常常讳疾忌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吕思勉

    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限,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

  • 经济文衡后集卷八·佚名

    宋 滕珙 撰二帝臣类论臯陶士师之职文集读余隐之辩温公疑孟子下此段谓孟子之言但设问耳非有是事也山先生尝言固无是事此只是论舜心耳愚谓执之而已矣非洞见臯陶之心者不能言也此一章之义见圣贤所处无不用其极所谓止

  •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四章 道之德·林语堂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语译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其深厚博大的情况,好似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

  • 卷三·吴浩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义疑卷三华亭吴浩撰诗经采苹礼记歌于斯疏曰礼大夫祭无乐而春秋或有之然则采苹非祭祀之乐歌也此诗特大夫妻能奉祭祀而其家人序而美之耳摽有梅摽梅刺淫奔也礼男先乎女而此之求士者如此其急焉摽有梅其

  • 护心品第三十一·佚名

    心轻难调伏,为欲所居怀。降心则为善,以降便轻安。如鱼在旱地,以离於深渊。心识极惶惧,魔众而奔驰。心走非一处,犹如日光明。智者所能制,如钩止恶象。今我论此心,无坚不可见。我今欲训诲,慎莫生瑕隙。汝心莫游行,恣意而放逸。我

  • 别行大般若经第七分第十六分序·太虚

    般若经来支那颇早,盖三国、西晋间已有翻译之者。然至唐玄奘三藏译成十六分、六百卷,号大般若经,始告完竣。其十六分中第一分至第五分,所诠法义略同,但能诠文句有多寡耳。第一分四百卷,第二分七十八卷,第三分五十九卷,第四分十

  • 卷第十·佚名

    鞞婆沙论卷第十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四禅处第三十三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问曰。四禅有何性。答曰。五阴是性。此是禅性已种相身所有自然。说性已当说行。何以故说禅。禅有何义。为弃结故禅耶

  • 药味集·周作人

    精选周作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作品,据作者自己说,此集“内容‘敝帚自珍’,以为其中颇有可看之小文”,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集子之一。周氏散文风格向被形容为“闲适”,在他看来这可分为“小闲适”与“大闲适”,后者即“

  • 盛京疆域考·杨同桂

    历史地理著作。清杨同桂、孙宗翰辑。1902年成书。六卷。同桂有《沈故》已著录。宗翰字筱藩,山东黄县人。是书为杨、孙二人在海龙厅(今吉林海龙)为官时,参考史书记载,对历代东北建置析疑订误辑成。光绪二十八年(1902)

  • 三字鉴·张宜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蒙学。作品采用三言顺口溜的形式,讲上古至清代的政治历史。作品共四卷,根据历史,有详有略,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人物提挈,事件贯穿,理解拓展,丰富无限,能够让广大蒙童在诵读中学到认字识读和许多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