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四章 道之德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语译
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其深厚博大的情况,好似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俨然存在。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似乎在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下文为“道之德”——寂静、神奇——最初的描写形态,借《想象的孔老会谈》详述之,其中还提到老、庄思想的基础——周而复始学说。
道似海
《庄子》之《知北游》
孔子问老聃:“今日有暇,特来请教什么是至道?”
老子回答:“你先将心灵洗净,知识摒除吧!因为道是深幽不表达的。虽如此,我还是把大略的情况说给你听。”
“显明的东西来自看不见的东西,有形来自无形,精神来自大道,万物起自形体,所以九窍的动物胎生,八窍的动物卵生。它们生下来的时候没有形迹,死后也无局限;没有出来的门户,也没有静息的归宿。它们站立的地方正是天地的中央,四面通达,广博而自在。”
顺应“大道”的人,四肢强壮,思虑通达,耳聪目明,不以忧愁苦其心,一味顺应万物。若没有至道,天就不能高大,地就不能广博,日月也不能运行,万物更无法壮大。
此外,学问渊博的人不必有真知,辩论的人也不必有智慧,因为这些都是被圣人摒弃的东西,只有那增加了的并不见得增加,减损了的也不见得减损的大道,才是圣人所珍贵的。
道之深,像大海一样,反复推送永无止境,运转万物永不疲乏。与此相比,君子之道只不过是一些皮毛啊!像这样被万物所依而不觉疲乏的,就是至道。
“挫其锐,解其纷”的思想,重复出现在第五十二、第五十六章内,请参看第五十六章。
猜你喜欢 明堂位·戴圣 卷十八 顾命第二十四·孔颖达 卷七 释丘第十·邢昺 说难第十二·韩非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孔子 卷十五·黄道周 卷四十八·陈经 提要·齐履谦 卷四十三·胡广 卷二十七·佚名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中·智旭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自融 佛说治意经·佚名 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