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连雅堂先生家传

我始祖兴位公,生于永历三十有五年,越二载而明朔亡。少遭悯凶,长怀隐遯。遂去龙溪,远移鲲海,处于郑氏故垒之台南,迨先生已七世矣。守璞抱贞,代有潜德,稽古读书,不应科试,盖犹有左LL之痛也。故自兴位公以至先祖父,皆遗命以明服殓。故国之思,悠然还矣!

先生讳横,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生于光绪四年正月十六日亥时,先祖父永昌公季子也。少受庭训,长而好学;秉性聪顈,过眼成诵。先祖父痛爱之。尝购台湾府志一部授之曰:『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后日先生以着台湾通史引为已任者,实源于此。

甲午中日战役,清师败绩,订马关条约,割台湾以和。台人不服清廷之命,遂于光绪二十一年五月朔,独立为台湾民主国。是年六月,先祖父去世,先生时年十八。奉讳家居,手写少陵全集,始学诗以述家国凄凉之感。当是时,戎马倥惚,四郊多警,缙绅避地,巷无居人,而先生即以时搜集台湾民主国文告,后竟成台湾通史中珍贵史料。越二年,先母沈太夫人来归。

沈太夫人,外祖父德墨公长女也,明诗习礼,恭淑爱人。上奉姑嫜,旁协妯娌,一家称贤。于先生之著作,尤多赞助。是年先生主台南新报汉文部,写作之余,学日文焉。

马兵营在台南宁南坊,为郑氏驻兵故地,古木郁苍,境绝清閟。自兴位公来台,即卜居于此。割台前七年,先祖父扩而新之。割台后,日人在此新筑法院,全庄被迁,吾家亦遭毁。危墙畵栋,夷为平地。从此兄弟叔侄,遂散处四方,故先生有过故居诗云:

『海上燕云涕泪多,劫灰零乱感如何!马兵营外箫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

日俄战后,先生愤清政之不修,携眷返国,在厦门创福建日日新报,鼓吹排满。时同盟会同志在南洋者,阅报大喜,派闽人林竹痴先生来厦,商改组为同盟会机关报。嗣以清廷忌先生之言论,饬吏向驻厦日本领事馆抗议,遂遭封闭。先生不得已又携眷归台,复主台南新报汉文部。越三年,移居台中,入台湾新闻汉文部,因与林痴仙、赖悔之、林幼春诸先生创栎社,以道德文章相切劘。台湾通史亦经始于此时。

先生久居东海,郁郁不乐。辛亥秋,病且殆。愈后,思欲远游大陆,以舒其抑塞愤懑之气。时中华民国初建,悲歌慷慨之士,云合雾起。先生亦由东瀛莅止沪滨,与当世豪杰名士相晋接,抵掌谭天下事。纵笔为文,论当时得失,意气轩昂,健康恢复矣。于是西溯长江,至于汉皐;北渡黄河,而入燕京。时赵次珊先生长清史馆,延先生入馆共事,因得尽阅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而经其收入台湾通史。未几,去馆遨游。出大境门,西至阴山之麓,载南而东,渡黄海,历辽渖,观觉罗氏之故墟,吊日俄之战迹。甲寅冬,倦游而归,仍居故里。翌年,先祖母逝世。

家居时,先生将其征途逆旅所作之诗,编为一卷,名曰大陆诗草。集中有至南京之翌日登雨花台吊太平天王诗曰:

『龙虎相持地,风云变态中。江山归故主,冠剑会群雄。民族精神在,

兴王事业空。荒台今立马,来拜大王风。

汉祖原英武,项王岂儒仁?顾天方授楚,大义未诛秦。王气骄朱鸟,

阴风惨白磷。萧箫石城下,重见国旗新。

早用东平策,终成北伐勋。画河师不进,去浙败频闻。同室戈相阋,

中原剑失群。他年修国史,遗恨在湘军。

玉累云难蔽,金陵气未消。江声宣北固,山影绘南朝。吊古沙沈戟,

狂歌夜按箫。神灵终不閟,化作往来潮』。又有柴市谒文信国公诗曰:

『一代豪华客,千秋正气歌。艰难扶社稷,破碎痛山河。世乱人思治,

时乖将不和。秋风柴市上,下马泪滂沱。

宏范甘亡宋,思翁不帝胡。忠奸争一瞬,义节属吾徒。岭表驱残卒,

崖门哭藐孤。西台晞发客,同抱此心朱。

忠孝参天地,文章自古今。紫云留故砚,夜雨寄孤琴。景炎中兴绝,

临安半壁沈。巍巍瞻庙宇,松柏郁森森。

我亦遘阳九,伶仃在海滨。中原虽克复,故国尚沈沦。自古谁无死,

宁知命不辰。凄凉衣带语,取义复成仁』。章太炎先生读之,叹曰:『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

先生归台后,即孜孜矻矻,潜心述作。旋移居台北,越五年而台湾通史成。刊行时,日本朝野颇为重视。祖国人士则因隔阂,反有漠然之感。唯章太炎先生以为民族精神之所附,谓为必传之作,先生亦颇以此自许。通史既刊,复集古今作家之诗,刺其有关台湾历史山川者,编而次之,名曰台湾诗乘,凡六卷。是书之成,沈太夫人与有力焉。陈蔼士先生近读其稿,为题四诗,其一曰:

『难得知书有细君,十年相伴助文情。从来修史无兹福,半臂虚夸宋子京』。

先生作史时,搜集先民有关台湾著作甚丰。其中三十余种,均系海内外孤本,极足珍贵,乃编为雅堂丛刊。笔墨余闲,颇事吟咏,因集大陆诗草以后之作,都为一卷,名曰宁南诗草,志故土也。其登赤嵌城曰:

『七鲲山色郁苍苍,倚剑来寻旧战场。地剪牛皮成绝险,潮回鹿耳阻重洋。张坚尚有中原志,王粲宁无故国伤?叶日荒涛望天末,骑鲸何处吊兴亡』!

民国十二年春,先生以通史已刊,诗乘亦纂成,思欲暂息其著作生活,因偕沈太夫人东游,以诗自写其心境曰:

『五岳归来已七秋,又携仙眷上蓬洲。此行为爱樱花好,料理诗篇纪俊游』。

时震东适留学东京,随侍先生及沈太夫人漫游于鎌仓,箱根间,天伦之乐,莫过于是。回忆海滨白沙,湖上青松,犹历历在眼前也。

先生尝曰:『余尝见古今诗人,大都侘傺无聊,凄凉身世。一不得志,则悲愤填膺,穷愁抑郁,自戕其身,至于短折,余甚哀之。顾余则不然。祸患之来,静以镇之;横逆之施,柔以报之。而眷怀家国,凭吊河山,虽多回肠荡气之辞,绝无道困言贫之语。故十年中未尝有忧,未尝有病。岂天之独厚于余,盖余之能全于天也』。其善养生也如此。故体虽清瘦,而绝少疾病。先生与沈太夫人感情极笃,对震东姊弟尤为慈祥。御下宽,待人恕,数十年未尝见其稍有愠色。性嗜茶而远酒,以茶可养神,酒能乱性也。亲朋至,必亲汲泉瀹茗,畅谈古今,而议论新颖,以是人咸亲之。

民国十五年春,携眷游杭州,住西湖。盖欲了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大陆诗草)之宿愿也。是年暑假,震东由日来杭省亲,朝夕侍先生,优游于六桥、三竺间。每至一处,先生必为震东说明其历史。未几,北伐军兴,江南扰动,因又返台。是时,日人在台已厉禁国文,且不许学生使用台语矣。先生为保存台语计,复贾其余勇,作有系统之分析。举凡台湾方言,无不博引旁证,穷其来源,遂成台湾语典四卷。尝谓:『台湾文字传自中国,而语言则多沿漳泉。顾其中既多古义,又有古音,有正音,有变音;有转音。昧者不察,以为台湾语有音无字,此则浅薄之见耳。夫所谓有音无字者,或为转接语,或为外来语,不过百分之一、二耳。以百分之一、二,而谓台湾语有音无字,何其慎耶』?

先生性喜游,所至辄有吟咏,尤多吊古伤时之作。晚年好学佛,其游台北观音山诗,读者谓其深得佛家之玅谛。诗曰:

『我家在城阴,观音日对门。我来此山中,观音寂无言。色相虽可参,妙法不得闻。譬如掬水月,水去月无痕。又如触花气,花谢气何存?我身非我有,万物同其源。万物非我有,天地分其根。天地非我有,大造阐其元。大造非我有,佛法转其轮。上穷亿万劫,下至亿万孙。唯佛心无畏,唯佛道独尊。湛然观自在,一洗众生喧』。

民国十八年,震东毕业东京庆应大学经济学部,归佐家务。趋庭之际,并为讲授国文焉。越二载,先生谕震东曰:『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业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余与汝母将继汝而往』。震东奉命,携先生函回国,进谒张溥泉先生于南京。溥泉先生见函,深为感动,因命留国内工作。

二十二年,先生以震东巳在国内服务,家姊亦在沪上,舍妹又已毕业高等女学校,因决意携眷返国,居沪上,盖欲遂其终老祖国之志也。时震东居西安,闻讯来沪省亲。多年违侍,一旦相聚,骨肉之情,倍觉深切。因将回国后,至京、赴平、入陕之经过,详为禀闻。先生与沈太夫人均极喜慰,并谕震东曰:『余自台湾沦陷,吾家被毁,三十余年靡有定处。而对于汝姊弟之教育,尤煞费苦心。今余之著作已次第告成,而汝辈亦皆有所造就;且一家均居国内,余心稍慰矣。余虽年事渐高,而精神尚健;此后当继续著作,以贡献于国家也』。

二十四年春,先生偕沈太夫人来游关中,终南、渭水,足迹几徧。是年夏返沪。

二十五年孟春,先生在沪患肝脏病,经中西名医诊治,而药石罔效,遂于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八时逝世,享寿五十有九。弥留之际,谕震东曰:『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震东俯首涕零而对曰:『敢不遵命』!翌日,依佛教式典,将遗体谨付荼毗,从遗命也。二十八年三月一日,沈太夫人弃养于西安,享寿六十有六。

先生有子一,即震东也,娶沈阳赵氏。孙一,名战。女三:长夏甸,毕业台北静修高等女学校,适林;次春台,早殇;三秋汉,毕业淡水高等女学校,适黄。

先生毕生尽瘁于保存台湾文献,冀维民族精神于不堕,其精神思想流露于著作闻,读者无不叹为三百年来海上之杰作也。

今春震东在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适徐旭生先生自昆明来团讲学,告震东曰:『台湾收复在即,国人多欲明台湾历史。先德遗着,急须在国内重版。顷已商之于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先生,君其速携书往访』。震东遵瞩修谒云五先生。嗣得来书谓:『台湾为我国最早沦陷区,而台湾通史一书,油然故国之思,岂仅结构之佳已哉?敝馆亟欲将其重版,藉广流传,以彰先德』。读之心喜。顾震东自奉命回国,于今十五年矣,虽兢兢业业,未敢自废,而对祖国、对台湾,殊少贡献,愧无以仰承先志。今经旭生先生之介绍,蒙云五先生之雅意,于吾父逝世十年后,得在国内将其遗着重印,震东虽不肖,庶几稍慰吾父在天之灵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四日,震东谨述于重庆李子坝。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李延寿
  君道第一·吴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三·李心传
  ○补遗·赵翼
  第九章荆公之政术(一)总论·梁启超
  卷二·杨士奇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七·佚名
  导言·金毓黻
  ●十 徙筠从州·佚名
  读例存疑卷三十七·薛允升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班固
  徐梦莘传·脱脱
  史记索隐序·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十数分钟。地点 齐母家屋里。人物 齐 母 齐凌云 赵 姐 卫默香 卫大嫂〔幕启:屋中。齐母与齐凌云谈话。齐母 凌云,我看你的神色不对!你刚才说的是真话吗?齐凌云 我骗您干吗?您比谁不精明,我敢撒谎吗?齐

  • 东都赋·班固

    〔原文〕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由数期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

  •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司马迁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冉;同父

  • 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脱脱

        刘珙 王兰 黄祖舜 王大宝 金安节 王刚中 李彦颖 范成大   刘珙,字共父,子羽长子也。生有奇质,从季父子翚学。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监绍兴府都税务。请祠归,杜门力学,不急仕进。主管西外敦宗院,召除诸王

  • 卷二十四 太平興國八年(癸未,983)·李焘

      起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戊午朔,上御乾元殿受朝。   契丹主隆緒改元統和。   壬戌,上乳母陳國夫人耿氏卒,涪陵縣公廷美之親母也。(事見雍熙元年正月。)   兩京、諸道州府貢士一萬二百六十

  • 第七回 啖人肉烹食段钦使 讨乱酋击走刘武周·蔡东藩

      却说隋主侗称帝东都,本是一个现成傀儡,毫无权力,王世充专掌朝政,起初尚佯作谦恭,后来擅杀元文都,及战胜李密,侈然自大,渐露逆谋,到了皇泰隋主侗年号,已见上文。二年三月,竟自称郑王,加九锡。越月,竟将隋主幽禁殿中,自备法驾入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纪昀

    列传唐 【二十】○唐二十唐临【皎绍】张文瓘【文琮锡】徐有功唐临张文瓘徐有功△唐临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之孙其先自北海内徙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 军太子废出为万

  • 卷十一·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十一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三汉霍光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异母弟也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生去病去病母乃侯家侍者卫少儿也吏毕归家复娶妇生光因絶不相闻久之少儿女弟子夫得幸於武帝

  • 敬羽传·刘昫

    敬羽,宝鼎人。父亲敬昭道,开元初为监察御史。敬羽相貌丑陋而性喜逢迎谄媚,善于窥测别人的意旨。天宝九年(750),任康成县尉,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时,召引敬羽在他幕府中。到肃宗在灵武即位时,敬羽不久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以苛刻的

  • 卷五·林岊

    <经部,诗类,毛诗讲义钦定四库全书毛诗讲义卷五     宋 林岊 撰小雅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賔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賔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

  • 卷九·孙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尊王发微卷九宋 孙复 撰襄公名午成公子简王十四年即位襄諡也因事有功曰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防晋栾黡宋华元卫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仲孙蔑防诸侯之大夫围宋彭城讨鱼石也鱼石成十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佚名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

  • 袁子正书·袁准

    礼政治国之大体有四。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四本者具。则帝王之功立矣。所谓仁者。爱人者也。爱人父母之行也。为民父母。故能兴天下之利也。所谓义者。能辨物理者也。物得理。故能除天下之害也。

  • 解深密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歴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用五種異譯對校。(一)元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全文.校註略稱魏本。   (二)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卽今經第七品.略稱宋本。   (三)又求那譯相續解脫如來

  • 卷十五·佚名

    △贤圣品第十五之二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无量无数众生故被精进铠作大庄严。普令众生得大涅盘。而众生相了不可得。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无量无数众生故被精进

  •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卷下·佚名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品第二中第七门  触相应。作意不相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触相应如前。乃至二蕴。作意不相应。何所摄。谓作意自性。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十一界十一处二蕴。此何

  • 卷之二十八·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八 临济第二十一世祖 讳时蔚。嗣圣寿祖。初住兰溪嵩山。后开法万峰。 戊戌至正十八年。 临济第二十一世万峰圣恩祖嗣宗统(二十四年)。 祖开法万峰。 祖卓锡苏州邓尉山。衲子奔集。遂成丛林。上堂。

  • 宋会要辑稿·徐松

    中国宋代制度史。徐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有缪荃孙、屠寄整理之广雅书局稿本、刘富曾整理之嘉业堂清本、北京图书馆于1935年据徐辑原稿影印的线装本和1957年中华书局缩印的精装本等。徐松(1781—1848),字星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