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导言

吾国先哲精研史学者,以刘知幾、章学诚二氏为最著,刘氏《史通》外篇,有《史官建置》、《历代正史》两篇,所论自上古迄唐初之史学源流演变,即中国史学史之滥觞也。章氏曾仿朱彝尊《经义考》之例,撰《史籍考》,寻其义例,盖欲藉乙部之典籍,明史学之源流,体大思精,信为杰作,惜其稿本,以未付刊而散佚,不然,亦史学之具体而微者矣。近人梁启超晚年喜治史学,尝论及中国史学史之作法,谓其目有四:一曰史官,二曰史家,三曰史学之成立与发展,四曰最近史学之趋势 。其前两目,盖原本于《史通》,其后两目,则自此而引申之耳。其弟子姚名达,欲依梁氏所示,撰成一书,稿本略具,尚未刊行。今辑是稿,前无所承,虽有仰屋之勤,难免覆瓿之诮,重以颠沛之馀,旧典多丧,即欲详说,实病未能。谨依刘、章之义例,纬以梁氏之条目,粗加诠次,以为诵说之资;若夫正谬补遗,始终条理,政有待于异日,更所望于方闻。编纂义旨,櫽括如左:

史字之义,本为记事,初以名掌书之职,继以被载笔之编,于是史官史籍生焉。吾国史官,古为专职,且世守其业,故国史悉由官修,而编年一体创立最早。后世私史如林,衍为多体,于是卓然名家之彦,遂代史官以兴。本编所述,首以史官,继以史家、史籍,并于官修、私修之史,分章阐述,以明私家成就殊胜于史官,其义旨一。

回溯清代以往,史学成就,综以两端:一曰撰史,始以编年,继以纪传,号称“二体”。编年体如《春秋》,记载犹疏,纪传体如《史》、《汉》,组织渐密。《隋志》以下,以纪传体为正史,而编年体降居次位,即为史学进步之征。二曰论史,刘氏《史通》创作于前,章氏《通义》嗣响于后,良以时届唐宋以降,史籍纷陈,不有辨章体例商榷利病之书,何以明征实去伪剔粗存精之旨,是则于史学向前发展之中,更获新绩。本篇榷论史学,止取马、班、刘、章四氏,以树二者典型,余则散见所述史官史籍之中,不复别白。其义旨二。

先哲撰史途径,于魏晋南北朝启其机缄,于唐宋以后拓其境界,何以明之  姑无论纪传编年之外别有纪事本末一体,称为创作,如衍《左传》、《汉纪》之绪而有司马光之《资治通鉴》,衍《周礼》、《唐六典)之绪而有杜佑之《通典》、马端临之《文献通考》,衍《禹贡》、《山海经》之绪而有郦道元之《水经注》、顾祖禹之《读史方舆纪要》衍《汉书 儒林传》之绪而有黄宗羲、全祖望二氏之《学案》,衍《别录》、《七略》之绪而有清代之目录校雠学,悉为分门别类由简趋繁之明证。兹编所述纪传、编年、纪事以外,典礼、方志、学案、校雠诸体并包,并举一二范作,略致商榷。其义旨三。

史学寄于史籍,史籍撰自史官、史家,四者息息相关,不待论矣。然尚有一端宜述,史料是也。史官记注、官署档案、州郡计书、文士别录、金石之志、地下之藏,无一不为史料。如何葺录、保存、考订、编次,以至传世行远,吾国先哲,实优为之。又如撰史之初,广搜史料,辑成长编,长编即为葺录之后,再加以考订编次之功,例如唐宋以来官修之实录、会要,悉属此类。近人于此一端,用力颇勤。本编虽未立专章论述,但亦于各章中附为叙及,以明整比史料,亦属史学之科。其义旨四。

右举义旨四端,略示编纂梗概,全书结构,括以九章,并为便于叙述,略分古代、汉魏南北朝迄唐初及唐宋迄清为三期,权作商榷之资,藉为就正之地,大雅君子,幸督教焉。

猜你喜欢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司马光
  卷二百二十·毕沅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二·杨仲良
  第十回 逃将军弃师中虏计 亡国后侑酒作人奴·蔡东藩
  ●卷三十三·赵翼
  卷十·凌雪
  卷之三十·佚名
  ◎赌徒骗钱之黑幕·李定夷
  平定金川方略卷七·来保
  谕旨·佚名
  齐助楚攻秦·佚名
  卷七十七·佚名
  卷三十九·徐天麟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三·佚名
  三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杜文澜

    卷二忆王孙萋萋芳艹忆王孙一首、为秦观词、顾从敬艹堂诗余误为李重元作、万氏因之、按此词佗刻为李甲作、李甲字景元、则艹堂之作重元、当是景元之讹、应从淮海集更正、调笑令此调见全唐诗、与转

  • 卷十一·黄希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补注杜诗> 钦定四库全书 补注杜诗卷十一    宋 黄希 原本 黄鹤 补注 杜鹃【大历元年作】 【洙曰华阳风俗志鸟有杜鹃者其大如鹊而羽鸣声哀而吻有血土人云春至则鸣闻其初声者则有离别之

  • 卷二 天启元年辛酉始、至七年丁·计六奇

      沈阳陷  总兵贺世贤驻沈阳。正月大兵数万骑抵浑河,昏候报渡河近城矣。世贤大惊,备火药于堞间,登城望大兵尚离城四里即命发炮,未伤一骑而火药已尽。须臾围城。次日副总戎尤世功率万人出战,杀伤过半而返。坚守不出,经略

  • 第八十七回 复河陇边民入觐 立郓夔内竖争权·蔡东藩

      却说太皇太后郭氏,入居兴庆宫,颐养多年,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俱得嗣君敬礼,侍奉不衰。独宣宗即位,与太皇太后,乃是母子称呼,本应格外亲近,偏宣宗不甚孝敬,礼意濅薄,推究原因,却由生母郑氏而起。郑氏为李锜妾,前回已曾道及,

  • 卷二百十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法令宋徽宗时御史中丞朱谔上奏曰陛下手诏屡下恻怛愿治然吏奉行者多安於苟简或怀二三柅置不行使悳音善教无由下达愿分命使者刺举诸道有受令而不行及行令而不尽者论

  • 纲鉴易知录卷七四·吴楚材

    宋纪哲宗皇帝纲 戊寅,元符元年,春正月,得秦玺于咸阳。目 咸阳县民段义,于刘银村修舍,得古玉印,其文曰&ldquo;受命于天,既寿永昌&rdquo;,上之。诏蔡京等辨验,京以为秦玺。遂命曰&ldquo;天授传国受命宝&rdquo;。帝御大庆殿受宝

  • 平书订卷一 分民第一·李塨

    平书曰:民不合则离,不分则乱。分之合之,政教行焉。民之良有五:一曰士[取才为吏曰士,无今生员书办之分],二曰农,三曰军[塨有议在后],四曰商,五曰工[有议在后]。其贱有二,曰役[在官隶胥、应募徒役],曰仆[人之家奴]。士食于官,农军授之田,商工食

  • 论语学案卷一·刘宗周

    (明)刘宗周 撰○上论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逺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悦同乐音洛愠纡问反】学字是孔门第一义时习一章是二十篇第一义孔子一生精神开万古门庭阃奥实尽于此 学之为言效也

  • 中庸章句大全下·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中庸章句大全钦定四库全书中庸章句大全下哀公问政哀公鲁君名蒋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防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方版也防简也【叶氏少蕴曰木曰方竹曰防防大而方小聘礼束帛加书百名以上书于

  • 第十九章 15·辜鸿铭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辜讲同一位学生(子游)提到另一位学生(子张)说:“我的这位朋友可以做其他任何人做不了的事情,但他的道德情操还是不够完美。”

  • 启发社会的力量·梁漱溟

    我们的运动,就在启发社会的力量;使殆死的散漫的社会,变成活的团聚的社会;从社会没有力量,变成社会有力量。要让社会有力量,须打通地方上有力量的人的心。现在最不了的是大家缺乏公共意识;要社会大家有公共意识,须先在一地方上

  • 佛法与孔子之道·太虚

    ──十四年四月在太原洗心总社讲──我未入佛法以前,亦曾寝馈于孔、孟学术之中。迨皈佛修学以后,复将孔教经籍之精华,取而与佛乘相印证,觉以前见解,不如学佛以后所得之别有精微广大深切著明之处。今日幸得机会,以此题与在座

  • 卷第五·箬庵通问

    续灯存稿卷第五 明 嗣祖沙门东吴 通问 编定 笠泽居士华亭 施沛 汇集 大鉴下第二十一世之下 育王照禅师法嗣 湖州道场龙源介清禅师 福州长溪王氏子。得度于义兴法藏齐禅师。往育王谒寂窗入室契旨。俾为侍者复掌

  • 卷三十六·性音

    宗鉴法林卷三十六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二十五世 苏州邓尉万峰时蔚禅师(千岩长嗣) 参千岩。岩问将什么与老僧相见。师竖拳曰者里与和尚相见。岩曰死了烧了向何处安身立命。师曰。沤生沤灭水还在。风息波平月映潭。 风高

  • 目录·佚名

    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目录序二启第一卷上堂住夔州新宁县指月禅寺语录住夔州开县栖灵禅寺语录住荆州天皇护国禅寺语录住岳州慈利县华严禅寺语录住澧州药山禅寺语录住夔州新宁广福禅寺语录第二卷小参晚参示众机缘法语

  • 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一初元禅师语录一初和尚语录序禅道至今日可谓盛矣开堂者列刹相望传法者交臂相逢然求其超宗越格不愧古人者盖未数数也余是以叹无趣老人之源大而流长也无趣为断桥之后丕振济上宗风虽其随缘晦迹而子孙绵绵乃

  • 满洲源流考·阿桂

    又称《钦定满洲源流考》。区域志。清阿桂(1717—1797)等修,麟喜等纂。二十卷。桂字广廷、文成,号云岩,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姓章佳氏。 乾隆举人。官武英殿大学士、副都统、礼部尚书。曾领修《盛京通志》

  • 蒙求·李翰

    凡3卷,现存本2484字。书名取自《易·蒙卦》:“匪我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是一部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的蒙学课本,唐代李翰所作,宋徐子光注。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全书4字一句,一句概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