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刑法二

○疑谳

高皇帝七年,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传所当比律令以闻,上恩如此,吏犹不能奉宣,故孝景中五年,复下诏曰,诸狱疑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其后狱吏复避微文,遂其愚心,至后元年,又下诏曰,狱重事也,人有愚智,官有上下,狱疑者谳,有令谳者,已报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自此之后狱刑益详近于五听三宥之意。(刑法志。)

○议贵高帝七年,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

孝惠初即位,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面临在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系,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并本纪。)

孝文时,贾谊上疏曰,古者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所改容而礼之也,而今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傌弃市之法,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夫尝已在贵宠之位,今而有过,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是时丞相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故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至武帝时稍复入狱,自宁成始。(贾谊传。)

昭平君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东方朔传。)吏二千石有罪先请。(刘屈犛传。)宣帝黄龙元年,诏曰,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请。(本纪。)

成帝怒丞相王嘉,孔光等请谒者召嘉诣廷尉诏狱,永信少府猛等十人,以为圣王断狱,必是原心定罪,探意立情,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明主躬圣德,重大臣刑辟,广延有司议,欲使海内咸服,嘉罪名虽应法,圣王之于大臣,在舆为下,御坐则起,疾病视之无数,死则临吊之,废宗庙之祭,进之以礼,退之以义,诔之以行,案嘉本以相等为罪,罪恶虽著,大臣括发关械,裸躬就笞,非所以重国褒宗庙也,今春月寒气错缪,霜露数降,宜示天下以宽和,臣等不知大义,惟陛下察焉,有诏假谒者节,召丞相诣廷尉诏狱。(王嘉传。)

平帝元始元年,令公列侯嗣子有罪耐以上,先请。

元始四年,敕百僚,妇女非身犯法诏所名捕,它皆无得系。(并本纪。)○矜老弱

孝惠即位,诏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本纪。)

孝景后三年,下诏曰,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鳏寡不属逮者,人所哀怜也,其着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至孝宣元康四年,又下诏曰,朕念夫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今或罹于文法,执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至成帝鸿嘉元年,定律令,年未满七岁,贼斗杀人及犯殊死者,上请,廷尉以闻,得减死,合于三赦幼弱老毛之人,此皆法令稍定,近古而便民者也。(刑法志。)

○赎罪

惠帝元年,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本纪,应劭曰,一级直钱二千,凡为六万。)

晁错说文帝曰,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除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食货志。)

孝景时,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食货志。)武帝天汉四年,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本纪。)

太始二年,募死罪人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本纪。)

宣帝时,西羌反,汉遣后将军征之,京兆尹张敞,上书言国兵在外,军以夏发,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并给转输,田事颇废,素无余积,虽羌虏以破,来春民食必乏,穷辟之处,买亡所得,县官谷度不足以振之,愿令诸有罪非盗受财杀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赎罪,务益致谷,以预备百姓之急,事下有司,左冯翊萧望之,与少府李强议,以为民函阴阳之气,有好义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尧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桀在上,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尧桀之分,在于义利而已,道民不可不慎也,今欲令民量粟以赎罪,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壹也,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以赴财利,求救亲戚,一人得生,十人以丧,如此,伯夷之行坏,公绰之名灭,政教壹倾,虽有周召之佐,恐不能复,古者臧于民,不足则取,有余则予,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今有西边之役,民失作业,虽户赋口敛,以赡其困乏,古之通义,百姓莫以为非,以死救生,恐未可也,陛下布德施教,教化既成,尧舜亡以加也,今议开利路,以伤既成之化,臣窃痛之,于是天子复下其议,两府丞相御史以难问张敞,敞曰,少府左冯翊所言,常人之所守耳,昔先帝征四夷,兵行三十余年,百姓犹不加赋,而军用给,今羌虏一隅小夷,跳梁于山谷间,汉但令罪人出财减因以诛之,其名贤于烦扰良民,横兴赋敛也,又诸盗及杀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赎,首匿见知,纵所不当得为之属,议者或颇言其法可蠲除,今因此令赎,其便明甚,何化之所乱,甫刑之法,小过赦,薄罪赎,金选之品,所从来久矣,何贼之所生,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尝闻罪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窃怜凉州被寇,方秋饶时,民尚有饥乏,病死于道路,况至来春将大困乎,不早虑所以振救之策,而引常经以难,恐后为重责,常人可与守经,未可与权也,敞幸得备列卿,以辅两府为职,不敢不尽愚,望之强复对曰,先帝圣德,贤良在位,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永惟边竟之不赡,故金布令甲曰,边郡数被兵,离饥寒,夭绝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给其费,固为军旅卒暴之事也,闻天汉四年,常使死罪人入五十万钱,减死罪一等,豪强吏民,请夺假贷,至为盗贼,以赎其罪,其后奸邪横暴,群盗并起,至攻城邑,杀郡守,充满山谷,吏不能禁,明诏遣绣衣使者,以兴兵击之,诛者过半,然后衰止,愚以为此使死罪赎之败也,故曰不便,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亦以为羌虏且破,转输略足相给,遂不施敞议。(萧望之传。)

元帝时,贡禹上疏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臧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四百,与刑错无异,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关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轨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无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执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桀,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坏败,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利,诛不行之所致也,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贡禹传。)

○恤刑

文帝赦罪人,怜其无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贾山传。)武帝元狩六年,遣博士循行天下,治苛者,举奏。(本纪。)

宣帝即位,廷尉使路温舒,上疏言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不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明,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俞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太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上深湣焉,乃下诏曰,闲者吏用法巧文寝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郡鞠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平之,以称朕意,于是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时上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路温舒传,及刑法志。)

地节四年,诏曰,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朕甚痛之,其令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名县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元康二年,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奏不如实,上亦亡繇知,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称,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属,勿用此人,吏务平法。

五凤四年,诏曰,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黄龙元年,诏曰,朕数申诏公卿大夫,务行宽大,今吏或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或以酷恶为贤,皆失其中,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

成帝鸿嘉元年二月,诏曰,方春生长时,临遣谏大夫理等,举三辅三河宏农冤狱。

四年,诏曰,数敕有司务行宽大而禁苛暴,讫今不改,一人有辜,举宗拘系,朕甚痛焉,已遣使者循行郡国,务有以全活之。

哀帝元寿元年,诏曰,今有司执法未得其中,或上暴虐,假执获名,其勉帅百寮,敦任仁人,黜远残贼,期于安民。(并本纪。)○女刑

城旦舂。(惠帝纪,应劭曰,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岁刑。)

女徒复作。(宣纪,李奇曰,罪轻男子守边,女子软弱不任守,复令作于县官,亦一岁刑,故谓之复作徒也,孟康曰,复,谓弛刑徒也,有赦令,诏书去其钳钛赭衣,更犯事不从徒加与民为例,故当复为官作,满其本罪年月日,律名为复作也。)

平帝元始元年,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本纪,师古曰,谓女徒论罪已定,并故归家,不亲役之,但令一月出钱三百以顾人也,为此恩者,以行太皇太后之德,施惠政于妇人,如淳曰,令甲女子犯罪,当于山伐木,听使入钱顾功直,故谓之顾山。)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三·张廷玉
  ◎职官六·徐天麟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三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十九·佚名
  卷之五百四十·佚名
  序·缪荃孙
  无名氏后汉书·周天游
  御制题两汉博闻·杨大雅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班固
  贺拔岳传·李延寿
  王拱辰传·脱脱
  七八、魏围邯郸考·钱穆
  兵部·佚名
  钦定南廵盛典卷十五·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制读白居易集·白居易

    御制读白居易集人咸谓香山之诗伤於易不知其易处正难及也偶读其集题此儒雅曾闻白乐天漫将率易议前贤但从性地中流出月露风云总道诠乾隆甲子仲冬【右谨依御制诗初集恭录】

  • 余集卷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四古今体四十八首【丙辰四】山东巡抚玉德复报得雨诗以志慰谒陵回跸际前後雨逢三【昨恭谒  东陵往还数日之内遇雨三次却幸间日开霁不至泥泞是以麦禾倍见长发而衆人行李仍俱早到】弗泞路途适

  • 卷之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三百九十五·佚名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九月。癸巳朔。上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外记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中日通商条约。请派大臣互换。得旨、着派张荫桓互换。摺包  ○直

  • 第四十八册 天命八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第四十八册 天命八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四日,汗之皂隶①李世功,因擒获奸细,即著陞为守备。宽甸之赵游击,杀毛文龙所遣之曹都司,擒拿曹都司同来之人解来,著赏赵游击银一百两,并赐其子孙世袭网替。赵游击属下之中军佟文明,著陞为备

  • 绎史卷八十七上·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晋卿废兴上史记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絶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

  • 张敬尧·陶菊隐

    张敬尧督湘时,湘人以“民贼”呼之。今年,张受日人豢养,潜居北平六国饭店,将煽诱乱民,危害民国,歼于义士之手,国人又谥为“国贼”。军阀之为贼者多矣,而祸国殃民,身兼两贼,未有如张之甚者。泱泱大国,诞此凶顽

  • 郭荣传·魏徵

    郭荣字长荣,自称是太原人。 父亲郭徽,在西魏大统末年任同州司马。 当时隋高祖的父亲武元皇帝任刺史,因此与高祖有旧。 郭徽后来官至洵州刺史、安城县公。 到隋高祖受北周禅让时,授郭徽太仆卿。 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 郭荣

  • 魏王遗楚王美人·佚名

    【提要】 这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狡诈的郑袖施毒计铲除了竞争者。我们通过这些诡计,可以看到人性的恶劣和人心的难测。识破诡计、防卫自身,这也是我们研读谋略的目的之一。 【原文】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 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丙子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于奉天殿,皇太子宴国戚及东宫官属于文华殿。 琉球国山南王叔汪英紫氏及弟函宁寿入贺,贡方物。 广西、四川、思明等府州、金筑等番

  • 论语稽求篇卷四·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三月不知肉味】三月程子谓音字之误见大全小注不知此本唐韩退之説而程子遵之葢唐人论语多异字如宰予画寝置其杖而芸类若此字则史记明云闻韶音学之三月是音与三月各出焉得形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 卷二十二·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第三之六大司乐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正义郑氏康成曰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成均之灋其遗礼可灋者国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

  • 三 明 论·太虚

    ──五年在普陀作──缘起分第一 交芦子若存若亡,不觉心动:昏扰淆然撄于心,光象眩然要于知,浑浑芒芒,恍恍惚惚,初不辨象从知出,知从象来;扰故心动,心动故扰,然心动而不能自止,知出而不能自弭,如有所使,如有所系,其知弥出,其光象

  • 卷第一百三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二因相应法。与因相应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五因。谓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异熟。等无

  • 卷第十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八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五门总摄颂曰。焚尸诘三转  舍堕我身亡界苾刍不应  不合五皮用第五门第一子摄颂曰。焚尸诵三启  目连因打亡不应广大作  多获诸珍宝缘在室罗伐城逝多

  • 後跋·通奇

    先師林和尚自出蜀,棄講歸禪,根性猛利,於道直入,不遊紆徑。凡參叩機緣,俱載行實。至於受請倡緣。自崇禎壬午秋,天童密師翁示寂於台之通玄寺。既虛席,四眾堅請繼席焉。一據方丈。屆丙戌凡五臘結制大設洪爐峰頂雖高寒,而衲子參尋

  • 周易文诠·赵汸

    四卷,元赵汸著。《经义考》载此书为八卷,但旧抄止四卷,首尾完备,不似有阙佚,或后人合并八卷为四卷。原书上有读者题记,节节用细字标题,详其词意,但无所发明,清代刻版已削去。其大旨本宋人绪论,着重义理阐释。对天道人

  • 四辈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四辈弟子经、四辈学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记述昔时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所说,在家、出家男女之法与非法等教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