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 明 论

──五年在普陀作──

缘起分第一

     交芦子若存若亡,不觉心动:昏扰淆然撄于心,光象眩然要于知,浑浑芒芒,恍恍惚惚,初不辨象从知出,知从象来;扰故心动,心动故扰,然心动而不能自止,知出而不能自弭,如有所使,如有所系,其知弥出,其光象弥辟,其心频动,其昏扰频烦,又忽若有所自觉者。要乎,撄乎,感乎,觉乎?其光若有晦明乎?其色象若有青黄赤乎?忽焉有所动而光象泯灭,忽焉有所动而光象炳现,光乎象乎!殆系于动乎?其昏若有坚湿暖乎?若有香味乎?其扰若有轻漾嚣叫乎?忽焉有所动而有所得,忽焉有所动而有所失!昏乎,扰乎!殆亦系于动乎?光、象、昏、扰系乎动,其动殆亦有所寄乎?动其寄于感乎、觉乎、知乎?动、感、觉、知其交纽若一乎?其不能独存乎?

其不可分擘乎?此不可分擘者,殆即不觉而心动乎?光象泯灭,昏扰或无减焉;光象炳现,昏扰或有增焉;推求昏扰于光象,或得或不得焉。光象、昏扰,二者其有种界乎?昏昏默默,或得坚暖焉,或兼得坚暖、香味焉。扰扰荡荡,或得轻漾焉,或兼得轻漾、嚣叫焉。一一昏扰,其亦有种界乎?或各得种种光象昏扰之一焉,或都得种种光象昏扰焉,或都不得种种光象昏扰而仍若有所觉知焉。其更有起灭离合光象、昏扰之元枢乎?种种种界,殆亦有所系有所寄乎?其所系所寄者,殆有分属乎?其分属者,殆有六族乎?六族其恒转总持聚处间列者乎?其即光象昏扰之都宅乎?忽焉辨之群象群碍中,若有一聚之昏碍光象,凡动、感、觉、知咸与俱焉,此殆即六族所聚处间列者乎?盍从之推求六族之所居乎?恍若司觉坚碍等者,即此碍象之全聚焉;司觉嚣叫者,有两窍焉;司觉光象者,有两朵焉;司觉香臭者,亦有两窍焉;司觉甘苦等者,亦有一段之色碍焉;而此碍象之表里,又恒有冷暖、虚胀、痛痒等触觉而不能离焉。此碍象内容之光色,虽莫得而见,其昏触固冥有所感觉焉。始焉若有六族,今历辨乎碍象,特五族耳。殆但有五族而无六族乎?则又不然。盖尝伥伥乎有所游处,若由佗聚顿失五族所司之感觉,而重现此聚五族所司之感觉者矣。其顿失者与重现者,两者全异,则必有第六族以恒转总持此聚他聚之五族所曾受之感觉者,且可与此聚他聚之五族离合焉,故得忽失他聚五族所司之感觉、而重现此聚五族所司之感觉欤?顾虽知必有第六族,而终不知第六族之奚存耶!则亦虚拟之为感动、觉知、忆念、思想之共主而已。于是乃有分司之五族及共主之一族所积聚连持者,得执之吾矣!曰吾者何?能感动、觉知、忆念、思想之一色碍聚也。执此一色碍聚为吾,乃格彼一一色碍聚为非吾;更推知彼一一色碍聚,其为色碍聚同,故其执有能感动、觉知、思想、忆念之吾亦同。知愈推出,境愈差别,由一一色碍聚之同然,复辨一一色碍聚之异然,异中更同,同中更异。取同异之分齐者曰想,想即名也,名所楷定之分齐相,即吾及非吾之物物。计同异之分齐者曰念,念即数也,数所贯综之分齐相,即吾及非吾之一一。以数持名,以名持数,名数交纽,是名万物。以历忆念、思、动三而似有相续者曰时,时则由刹那秒忽以至阿僧祗劫可也。以想区感觉知而似有并著者曰方,方则由点线面积以至华藏刹海可也。然吾能感动觉知、思想、忆念之色碍聚,既恒有冷暖、虚胀、痛痒、香味等感受觉知贯澈表里;又恒有光象、嚣叫等感动觉知,寻伺周遍,其感觉者平等调顺则快乐,其感觉者损益乖违则烦恼。所恶者烦恼而所欲者快乐,故常欲调顺而常恶乖违。常欲调顺快乐,则法尔须交藉于非吾之一一色碍聚而后得,然交藉于非吾之一一色碍聚,或不能藉彼而为彼所藉,反得苦障,或渴愿藉彼而无力藉彼,徒殷希望。而非吾之一一色碍聚中,则有与吾形同欲同者也。形同欲同故易得亲爱,抑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而渐能相狎识形声所表示别别之情欲想思;因相狎识,乃相要求,求互助以袪不能藉彼而为彼所藉之苦障,求合作以达渴愿藉彼而无力藉彼之希望。以互助合作之群力故,竟得苦障袪而希望达,烦恼减而快乐增,于是知群力之妙,可以无求不获,乃汲汲以彀充其群为第一要事。然而得亲爱狎识以成互助合作之群者,盖因形欲之同,而欲之所同,则在藉物之力而济我之私,故所同之欲乃私欲也。私欲同故亲爱,所同者是私欲,故又憎忌,憎忌交加,故互助者或以互拒,互作者或以互毁,拒毁并作,故又恐布,拒毁相续,故又怨恨。怨恨私欲,同时奋发,故不独互拒互毁,而亦互争互夺。毁夺纷乘,则愈恐怖,以恐怖故愈求互助,求互助故愈用亲爱。亲爱、憎忌、恐怖、怨恨,转辗增上,转辗衔结。故互助互作,互拒互毁,互争互夺,同时并存,同时并行。其毗于我私、憎忌、怨恨、恐怖之甚者,且倒以互助互作为射,互拒互夺为鹄焉,乃反以合群而益增烦恼、益多苦障矣!于是又知合群而互助求乐之术,不独彀充其群,尤须有职守纲维之事也,乃为之名位而职守,乃为之政法而纲维。然政法相制,名位相格,以利害故群各自群,以亲疏故群又分群,毁夺间作,仍不能免。且揽纲维者,或毗重我私、恐布而用强权,执政法者或毗重憎忌、怨恨而尚复仇,则又反以术群之职守纲维,而益增烦恼,益多苦障矣。沿习弥久,流变弥杂,终以一亲爱之善情,对于憎忌、怨恨、恐怖之恶情,寡不敌众。故虽术群之道逐事修良,卒不能达互助互作而不互拒互毁、互争互夺之初愿也。

益密其牵制,有若三权宪政;益严其拒格,有若地方自治;益巧其掠夺,有若株社、印税;益盛其争毁,有若帝国军政。夫以群功交利而增之,快乐固多,而以群力交害而增之,烦恼尤众。此增起之烦恼,岂始志之所期哉!夫快乐以群而增进,烦恼亦以群而倍快乐为增进;然则以离群而快乐减省,烦恼亦必以离群而倍快乐为减省。烦恼既不可独袪,则快乐亦不可独得,其有不愿以合群求快乐而增烦恼,愿以离群损烦恼而失快乐者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烦恼、快乐胥何存哉!然以损断烦恼而并失快乐,殆亦非吾之始志乎?则欲遂吾之始志,群又终不可离乎?交芦子曰:吾初认识一能感动、觉知、思想、忆念之色碍聚,始确知有吾矣;吾继认识一一异形、异能、异欲之色碍聚,始确知有非吾之万物矣;吾继又认识一一同形、同能、同欲之色碍聚,与之共求所欲,共习所事,始确知吾为人、吾为人群之一人矣。

交芦子曰:吾始确知有吾,确知有非吾之万物,确知吾为人群之一人,即蕴积三种之疑问,愤愤然而欲明之矣。云何三种疑问?曰、吾及非吾,宇宙万物,谁为有本,谁为本体,云何起源,云何究竟?一也。曰吾及非吾,宇宙万物,种种形质,种种名理,种种事用,云何能知?二也。曰吾及非吾,吾及吾人,相待之理,交藉之业,如何施设方称吾愿?三也。蕴兮、发兮、积兮,续兮,自诘、自应、自疑、自明,明已复疑,疑已复明,转疑转明,转明转疑,不明必疑,纤疑必明,盖尝疑穷量绝,明极光通,疑无可疑,明无可明矣!云何明?明于明。云何不明?不明于不明。明者自明,无明明者;不明者自不明,无不明不明者。交芦子亦自明其明,明其自明而已;无明明者,无不明不明者,故卒亦不明其果明果不明耶?蛇知蛇足,不咬蛇足,然一经非蛇者咬嚼,明非不明,不明非明,非三不明,必是三明,则姑名之曰三明云尔。名义分第二曷谓三明?一曰、学术,二曰、宗教,三曰、人伦;明此三事,是名三明。曷谓宗教?曰:心明自心,见心自性,证一切法性唯自心,悟入自心更无一法,境智如如言思永绝,宗也。自心起心,缘心自相,自心无相,相即万法,开示自心,具一切法,德业重重,名理无尽,教也。宗唯自证,无表无示,离名绝义;教待缘起,有师有资,建言立行。宗则非教,教则非宗,宗教相违,宗教各立,一也。以自证故,能称法性开示名相,以缘起故,觉悟有情趣入法性,以宗成教,以教成宗,宗教相持,宗教同立,二也。心符法性,称性缘起,即宗之教,教依宗立,三也。法随法行,还证自心,即教之宗,宗依教立,四也。具此四义,是名宗教。交芦子曰:此宗教之胜义也。随俗称谓,复有多义:一曰、宗者、崇尚尊信,教者、律仪言行,是应可崇尚尊信之律仪言行,或是俗所崇尚尊信之律仪言行,故名宗教。二曰、宗者、趣向,是必要之由致,教者、法义,乃楷定之名理,言行契应,故名宗教。三曰、宗者、家派,教者、学行,是一家之学,或是一派之行,故名宗教。四曰、宗者、道理,教者、名诠,是名诠所传持之道理,是道理所依止之名诠,故名宗教。此之四义,但随俗称,具前胜义,方名宗教,不具前义,非真宗教。人天小教,假名宗教耳!

曷谓学术?曰:随顺名数,寻伺事物,形质德业,同异总别,因果前后,生化次第,简择明了,胜解印持,学也;随顺寻伺,习令惯熟,任运明了,巧便效用;或藉别缘,加行寻伺,勤勇无间,增进势力,术也。泛义言之,则计闻思念模拟练习皆学也,积习累行巧知惯能皆术也。一物不学,一物不知,一事不学,一事不能,故曰不学无术。若以严义格之,此未得称学术。凡学术、即学即术,即术即学,不独必学乃有术,亦必有术乃为学。故学术者,是学术之士条贯所知义理所具功用,依比量规律著为言诠,能令未成学术之人,研思效习而可成就学术者也。

曷谓人伦?曰:伦者、类也,对待立名者也。伦者、群也,同类相聚者也。伦者、能也,交藉为用者也。伦者、习俗也,相沿成性者也。伦者、仑思也,有道术以调剂和平利乐其群俗者也──仑思犹云理性,亦犹云有意识之行为──。群俗之相待、相聚、相藉、相沿,有名义楷定其分齐而持守者曰伦理,有伦理之群俗所起之事行曰伦业。人伦所明,在正伦理以利伦业,非以明人,明人则学术宗教之事也。物皆有群,不必有伦;非徒有群,故名曰伦。伦不必人,是人之伦,遮非非人,故曰人伦。

界别分第三明无明相,一切相离,离相如如,亦离离相,譬彼虚空,宁堪割据!然彼虚空方圆任器,车得车空,即有坐乘运载之功,舍得舍空,即有居处安藏之业,不可责舍业于车空,不能取车功于舍空。空者、理事也,器者、名言也。能诠名言,分齐既立,所诠理事,限量随殊。学术之名不具宗教之理,宗教所言非尽人伦之事,又乌得无界别哉?

交芦子曰:三明之界别,既定于名义分矣,今特就名所诠义,对辨之耳。对辨之数,且分四门:一、广狭门,以量外帜;二、深浅门,以测内容;三、先后门,以察生起;四、永暂门,以序存在。即此四重,又有三观:一者、依法界观,现证心性,周遍含容,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此心法,寄言宗教,无中无边,亦中亦边,无上无下,亦上亦下,无起无灭,亦起亦灭,无始无终,亦始亦终,言思所及,兼所不及,一切有法皆宗教摄。是故宗教最广、最深、最先、最永,学术次广、次深、次先、次永,人伦为狭、为浅、为后、为暂。列表如左:

                 ┌教(亦许有学术定无人伦)               ┌狱 界┤        ┌无始无终  │   └宗        │无起无灭  │   ┌教(许有学术若龙等故定无人伦是畜伦故)      ┌宗┤无上无下  │畜 界┤      │ │无中无边  │   └宗      │ └言思不及  │   ┌教(许有学术若神等故定无人伦是鬼伦故)      │      ┌教┤鬼 界┤    宗教┤ ┌凡  界┤ │   └宗      │ │    └宗│   ┌教(或有学术或无学术或有人伦或无人伦)      │ │      │人 界┤      │ │      │   └宗      └教┤      │   ┌教(或有学术或无学术是天伦故定无人伦)        │      └天 界┤        │          └宗        │    ┌宗        │    │     ┌宗        └圣  界┤ ┌真觉界┤             │ │   └教(以利他故许有学术)             │ │   ┌宗             └教┤偏真界┤ ┌已入灭者及独觉者无教无学               │   └教┤               │   ┌宗└未入灭者及声闻者定有学术               └大士界┤                   └教(定有学术)

二者、依理界观,现见宗教、人伦之理,皆以名数文字等学表诠楷定,虽曰华藏刹海,僧祇劫波,图腾社会,大同世界,我神彼君,吾族他社,乃至无方无体,无时无生,仍此名数文字等学表诠楷定。若离学术,必无从建立宗教、人伦之理诠。然宗教闳大,非限人伦,人伦局蹐,难拟宗教。是故学术为广、为深、为先、为永,宗教次广、次深、次先、次永,人伦最狭、最浅、最后、最暂。

三者、依业界观,现见学术宗教之事,皆是人伦之所造作,不得离人伦而外有,不得前人伦而已成。然宗教之事,必藉学术,学术之事,可非宗教,以宗教事,亦由效习名言起也。是故人伦最广、最深、最先、最永,学术次广、次深、次先、次永,宗教为狭、为浅、为后、为暂。

而此四重三观之辨,吾明学术,取理界观;吾明宗教,取法界观;吾明人伦,取业界观。学术之明,即名想而观察法相,是因俗以立诠。宗教之明,顺事相而证入法性,是忘诠以体真。人伦之明,随法性而起事行,是由真而适俗。真俗二谛,不可偏废,则并存之可也。而三明施设之次第,本当先宗教、而后学术、人伦,何则?非先明宗教,则无以起信定志,趣道造极,一也。未明宗教,则必于名相多所惑乱取著,而反为学术障碍自心,二也。未明宗教,则必溺情习俗,不能自胜,无以正德利用,膏沐群伦,三也。然建立名言,固以利俗,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习俗,不因习俗之所知所守,寝导有情而转思转化,纵能自得,必难悟人,则言与不言等,岂所谓善巧名言者欤?且学术虽不即真,而人心固好求实,彼孜孜为学术者,奚尝一旦忘庶几得悟真理耶?遗其所偏,扩其明见,揭其所封,存其成法,亦未始非辟裂迷网之前矛也。是故学术明居先,宗教明次之,而以人伦明殿焉。盖两利为利,人所共知,况有情同体,本无自他者哉!  (见海刊一卷十期)  


猜你喜欢
  佛说化珠保命真经·佚名
  佛说萨罗国经·佚名
  潮音草舍诗存外集(二)·太虚
  卷第二·朝宗通忍
  卷第二十五·佚名
  最上成就印相分第二十四·佚名
  佛说希有较量功德经·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一·佚名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三十三·呆翁行悦
  卷五百二十八·佚名
  第七回·胡兰成
  雪峰真觉大师语录卷之下·雪峰义存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五卷·安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总论南北曲第二·王骥德

      曲之有南、北,非始今日也。关西胡鸿胪侍《珍珠船》(其所著书名)引刘勰《文心雕龙》,谓: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于“飞燕”,始为北声。及夏甲为东,殷整为西。古四方皆有音,而今歌曲但统为南、北。如《击壤》

  • 目录·吴景奎

    ●药房樵唱目録卷一五言古风七言古风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上卷二七言律诗中卷三七言律诗下七言絶句乐府附録行述墓志本传哀辞

  • 列传第九十·刘昫

    ○韦皋 刘辟附 张建封 卢群 韦皋,字城武,京兆人。大历初,以建陵挽郎调补华州参军,累授使府监察御史。宰相张镒出为凤翊陇右节度使,奏皋为营田判官,得殿中侍御史,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 建中四年,泾师犯阙,德宗幸奉天,凤翔兵

  • 尚史卷二十二·李锴

    世家十五秦世家【始孝王时至赧王五十九年灭周又十年而帝葢六百五十年有竒大业至大骆系年莫攷自非子至公子婴传三十六世】非子 秦侯 公伯 秦仲 庄公秦嬴姓少昊之后也【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是按左传郯少昊之后嬴

  • ◎死而复活·李定夷

    前清光绪二十九年,武进怀南乡张家村有张品大者,佣人为业。子仲华,娶怀北李姓女为媳。女性疏懒,奉事翁姑,未能尽职,以是不得翁姑欢。女以不能见爱于翁姑也,乃故肆流言,诬翁姑以种种虐待行为。未几,女忽失踪,四处探寻,杳无踪迹。于

  • 卷三十一·苏辙

    <史部,别史类,古史>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三十一      宋 苏辙 撰孔子列传第八孔子之先宋涽公之长子曰弗父何涽公之亡也公弟炀公熈立弗父何之弟鲋祀弑炀公而以国授何何弗受鲋祀立是为厉公而何世为宋大夫其曽孙曰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八十七·阿桂

    正月乙亥丰升额奏言【臣】于初六日派兵分队先令五岱等领兵三千前进【臣】丰升额同书麟等带兵二千由卓克采起程官兵争先奋徃于初八日俱抵萨尔赤鄂罗山即将南面雪山占据【臣】等详审隘要于孟拜拉山梁及萨尔赤鄂罗之雪山

  • 孟业传·李延寿

    孟业字敬业,钜鹿安国人。家庭原本贫寒低微。年轻时做州吏,性情廉洁谨慎,同僚中一些人,侵吞盗窃公家绢帛,分给孟业三十匹,他拒绝接受。行台郎中郭秀对他很是以礼相待,刚要向上推荐他,恰巧郭秀死去。  魏彭城王韶,是齐神武帝的

  • 卷十九·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十九经费三恩赐皇后千秋恩赐金九十两银九百两上用縀纱等四十五疋【内】蟒缎九疋縀九疋宁绸九疋宫绸九疋纱九疋春绸九疋绫九疋皇贵妃千秋恩赐上用縀六疋官用縀六

  • ●皇朝通典卷十七·佚名

    食貨十七 ○食貨十七 蠲賑下 △蠲賑下 災蠲 賑卹 ·災蠲 順治三年直隸成安等七縣水湖廣興國等十州縣旱免本年租江西頻年旱澇罷本年漕四年陝西西安延安等府雹五年山東夏津蝗六年直隸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四府水山西太原平

  • 职官一·徐松

    三公三少【宋会要】旧为三公三师。政和二年,改三师为三公,又增三少。 神宗治平四年正月十九日,已即位未改元。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魏国公韩琦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

  • 卷六·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西山读书记卷六宋 真德秀 撰仁书仲虺之诰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此称汤之辞伊尹曰民罔常懐懐于有仁此告太甲之辞六经言仁始于此虞书所谓好生之德安民则惠即仁也而未有仁之名至是而

  • 卷七·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七圜丘祀天后汉书世祖本纪建武二年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祭祀志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爲圎坛八陛中又爲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其

  • 诗经稗疏卷二·王夫之

    汉阳王夫之撰小雅苹 唐文宗问宰相苹是何草李珏曰臣按尔雅苹是藾萧文宗曰朕看毛诗疏叶圎而花正白丛生野中似非藾萧然文宗李珏要未审知其为何草也陆玑疏云青白色茎似筯抑与文宗之说又别以义考之当求之鹿食九草之中故李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九·佚名

      尔时佛告舍利弗。举要言之现在诸佛说不可尽。舍利弗。譬如东方恒河沙世界。南方恒河沙世界。西方恒河沙世界。北方恒河沙世界。上下四维恒河沙世界。彼一切世界下至水际上至有顶满中微尘。舍利弗。于意云何。彼如

  • 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桂

    医案著作。二卷。清·叶桂撰,郭维浚编。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疠、暑、燥、寒、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症;下卷记述妇、儿、痘疹、外科。每类病证之医案均重点介绍辨证立法及处方,辨析疑似

  • 白话新唐书·欧阳修

    《新唐书》,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此为《新唐书》白话文。

  • 琉球入太学始末·王士祯

    一名《纪琉球入太学始末》。清新城(今桓台)王士祯(1634—1711)撰。一卷。此书记载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册封琉球,二十五年琉球遣官生梁成辑等四人进京入太学,及学成返回球球等史事。史料翔实,颇资参考。版本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