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刑法三

○大赦高帝二年正月,赦罪人。(本纪,下同。)六月,立太子,赦罪人。

五年正月,兵事毕,赦天下殊死以下。六月,都长安,大赦天下。六年,以豪杰未习法令故犯法,其赦天下。九年正月丙寅,前有罪殊死以下,皆赦之。

十一年正月,立代王,大赦天下。七月,击英布,赦天下死罪以下,令从军。十二年,帝崩发丧,大赦天下。右高帝在位十二年,凡九赦。

惠帝四年,皇帝冠,赦天下。右惠帝在位七年,唯此一赦。吕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六年,赦天下。

八年,遗诏大赦天下。右吕后临朝八年,凡三赦。文帝初即位,赦天下。七年,赦天下。

十五年,郊见五帝,赦天下。后四年,日食,赦天下。右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凡四赦。景帝元年,赦天下。

四年,赦天下。中元年,赦天下。五年,赦天下。后元年,赦天下。

右景帝在位十六年,凡五赦。武帝建元元年,赦天下。元光元年,赦天下。四年,地震,赦天下。

元朔元年,赦天下,与民更始。三年,赦天下。六年,赦天下。元狩元年,赦天下。

三年,赦天下。元鼎元年,赦天下。五年,赦天下。元封二年,甘泉产芝,赦天下。

五年,修封禅,赦天下。天汉元年,赦天下。三年,修封祀,赦天下。太始元年,赦天下。

四年,修封禅,赦天下。征和三年,赦天下。后元元年,郊泰畤,赦天下。右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凡十八赦。

昭帝始即位,赦天下。始元元年,赦天下。四年,立皇后,赦天下。元凤元年,赦天下。

二年,赦天下。三年,赦天下。六年,赦天下。右昭帝在位十三年,凡七赦。

宣帝即位,大赦天下。本始元年,凤凰集,赦天下。四年,立皇后,赦天下。地节二年,凤凰集,赦天下。

三年,立皇太子,大赦天下。元康二年,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神爵二年,凤凰甘露降集,赦天下。四年,嘉瑞并见,赦天下。

五凤三年,娄蒙嘉瑞,赦殊死以下。甘露二年,赦天下。右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凡十赦。元帝初元元年,大赦天下。

二年,地动,赦天下。三年,白鹤馆灾,赦天下。永光元年,赦天下。二年二月,大赦天下。

六月,赦天下。四年,赦天下。建昭二年,赦天下。四年,诛郅支,赦天下。

五年,赦天下。右元帝在位十五年,凡十赦。成帝即位,大赦天下。建始元年,火灾,赦天下。

河平元年,赦天下。阳朔二年,大赦天下。四年,赦天下。鸿嘉三年,赦天下。

永始四年,郊泰畤,大赦天下。元延元年,赦天下。绥和元年,大赦天下。右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凡九赦。

哀帝即位大赦天下。建平元年,赦天下。二年六月,改元,大赦天下。元寿元年,大赦天下。

右哀帝在位六年,凡四赦。平帝即位,大赦天下。元始元年,日蚀,大赦天下。四年,立皇后,大赦天下。

五年,帝崩,大赦天下。

右平帝在位五年,凡四赦。○赦徒文帝二年,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景帝中四年,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赦所过徒。宣帝元康元年,凤凰集,赦天下徒。五凤元年,赦徒作杜陵者。元帝初元四年,祠后土,赦汾阴徒。

永光元年,幸甘泉,赦云阳徒。成帝建始二年,祀南郊,赦奉郊县及中都官耐罪徒。三年,赦天下徒。河平四年,单于来朝,赦天下徒。

阳朔元年,赦天下徒。鸿嘉元年,幸初陵,赦作徒。哀帝建平二年,赦天下徒。平帝元始元年,赦天下徒。

二年,赦天下徒。○别赦汉五年,遣使者赦田横。八年,吏有罪未发觉者,赦之。

十年,太上皇崩,葬万年,赦栎阳囚死罪以下。(瓒曰,万年陵在栎阳县界。)十二年,系卢绾,与绾居去来归者,赦之。(并本纪。)惠帝六年八月,赦齐。(史记,将相年表。)

文帝三年七月,诏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城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者亦赦之,八月,赦诸与兴居反者。

景帝三年,赦襄平侯及妻子当坐者,六月,诏,吴王濞已灭,吏民当坐濞等及逋逃亡军者,皆赦之。武帝建元元年,赦吴楚七国帑输在官者。元光六年,赦雁门代郡军吏不循法者。

六年,益州昆明反,赦京师亡命,令从军。太初二年,用事介山,祭后土,赦汾阳安邑殊死以下。

昭帝元凤元年,赦燕王太子建公主子文信,及宗室子与燕王上官桀等谋反父母同产当坐者,皆免为庶人,其吏为桀等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除其罪。

宣帝地节四年,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者,皆赦之。元康二年,诸<角蜀>讳在令前者,赦之。(并本纪。)赦宥杂录。

元帝时,匡衡上疏曰,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角蜀>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僻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本传。)

成帝初即位,王尊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谭,知中书谒者令显等专权擅势,皆不道,在赦令前,赦后,衡谭举奏显云云,天子下御史问状,劾奏尊妄诋欺非谤赦前事,有诏左迁。(王尊传。)

哀帝即位,令有司无得举赦前往事。

平帝即位,诏曰,夫赦令者将与天下更始,诚欲令百姓改行洁已,全其性命也,往者有司多举奏赦前事,累增罪过,诛陷无辜,殆非重信慎刑洒心自新之意也,自今以来,有司无得陈赦前事置奏上,有不如诏书,为亏恩,以不道论,定着为令,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并本纪。)

○狱

中都官狱。(宣纪,徐天麟按,后汉百官志云,孝武以下置中都官狱二十六所,各令长名。)廷尉诏狱。(周勃诣廷尉诏狱。)

上林诏狱。(成纪,罢上林诏狱,师古曰,汉旧仪云,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事。)

郡邸狱。(宣纪,曾孙坐收郡邸狱,注云,汉旧仪郡邸狱,治天下郡国上计者。)

掖庭秘狱。(刘辅系掖庭秘狱,三辅黄图云,武帝改永苊为掖庭,置狱焉。)共工狱。(刘辅传,徒系共工狱,注考工。)若卢诏狱。(王商诣若卢诏狱。)

都船狱。(王嘉致都船狱。)

都司空狱。(窦婴劾系都司空狱,又伍被传为左右都司空诏狱书。)居室。(灌夫传,劾夫系居室,注云,后改为保宫。)保宫。(苏武传,李陵母系保宫。)

内官。(东方朔传,昭平君狱系内官。)请室。(爰盎传,绛侯反,系请室,注狱也。)导官。(张汤传,廷尉谒君弟系导官。)暴室。(宣纪,注云,暴室宫人狱。)

水司空。(伍被传,注云,上林有水司空,主囚徒官。)○断狱数文帝即位刑罚大省,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刑法志。)

武帝时,天下断狱万数。(贾捐之传,又食货志云,断狱岁以万千数。)

元康中,魏相上书,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本传。)

自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间,断狱殊死,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三倍有余。(刑法志。)

猜你喜欢
  朱子年谱卷四·王懋竑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公法与私法之区别·吴虞公
  稽古录卷十五·司马光
  史记集解卷五十四·裴骃
  向雄传·房玄龄
  贾显度传·魏收
  末帝本纪·薛居正
  李庭传·宋濂
  陶凯传·张廷玉
  望厦条约·佚名
  卷一百二十·佚名
  五禮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沈括·唐圭璋

      括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天圣七年(1029)生。嘉祐八年(1063)进士。编校昭文馆书籍。为馆阁校勘。熙宁中,迁翰林学士、龙图阁待制,坐事谪均州轩练副使。徙秀州,复光禄少卿,分司马南京,居润州。元祐八年(1093)卒,年六十五。有长兴

  • 卷一百六·徐世昌

    舒位舒位,字立人,又字铁云,大兴人。乾隆戊申举人。有《瓶水斋集》。鲊虎行鬼门关前人似海,猛虎捉人如捉鬼。人鲊瓮中虎杂居,居民鲊虎如鲊鱼。为言前宵伥鬼来,悲风萧萧林木摧。山根旧有伏机弩,弩末不能穿虎股

  • 卷351 ·佚名

    苏颂 次韵孙莘老司谏见寄 虽非文史足三冬,岂类无心但有胸。 曾读丘坟叨典领,再分符竹荷矜容。 君恩欲报微萤爝,亲禄方营苟釜钟。 平日交情今楚越,徒劳瞻望景山松。 苏颂 次韵王伯益同年留别二首 

  • 卷三百三 元豐三年(庚申,1080)·李焘

      起神宗元豐三年三月盡是年四月   三月乙丑,工部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吴充罷為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仍大朝會許綴中書門下班,依知大藩例支添給。充為相務安靜,不遣使,不滋長法令,所言於上,人無知者。

  •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八·王祎

    唐懿宗皇帝咸通九年春正月彗星出于娄胃【以新纪修】夏六月凤翔少尹李师望请分蜀爲定邉军从之【以吕祖谦标目修】解题曰定邉军见开元二年劔南节度使解题秋七月武寜粮料判官厐勋反于桂州冬十月庚午防宿州丁丑防徐州执观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三·徐乾学

    宋纪六十三【起昭阳大荒落八月尽阏逄敦牂十月凡一年有三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眀孝皇帝皇祐五年八月丁酉朔诏民诉灾伤而监司不受者听州军以状闻 丁未以通判潭州唐介为殿中侍御史里行知复州 戊申以知

  • 绎史卷一百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齐宣王好士【稷下诸子竝附】战国策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説晏首贵而仕人寡王説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防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

  • 卷中·佚名

    公讳煌言,字玄箸,别号苍水;宋相张知白之裔也。曾孙集贤修撰袭,自沧州徙平江;集贤子吁,又自平江徙鄞。九传至景仁,避元末之乱,泛海至高丽;洪武初,始返乡里。又四传,而张氏以雍睦名。长伯祥,举成化癸卯贤书;次珽、次玠、次璟,里人以孝

  • 胡海传·张廷玉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后自动归附了太祖,被授予百户。从征打败了元将贾鲁的部队,攻克了泗、滁等地,晋升为万户。跟随大军渡江,攻陷蛮子海牙水寨,打败陈聎先的部队,跟随夺取了集庆、镇江。在宁国打

  • 卷二 二之一·孔颖达

    ◎邶柏舟诂训传第三○陆曰:郑云:“邶、鄘、卫者,殷纣畿内地名,属古冀州。自纣城而北曰邶,南曰鄘,东曰卫。卫在汲郡朝歌县,时康叔正封于卫。其末子孙稍并兼彼二国,混其地而名之。作者各有所伤,从其本国而异之,故有邶、鄘、卫之诗

  • 卷五·陈深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编卷五      宋 陈深 撰僖公【名申庄公庶子闵公兄母成风諡法小心畏忌曰僖】元年【壬戌】春王正月【僖公内不承国于先君上不请命于天王不书即位正王法也 公羊传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

  • 卷十三·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正释卷十三   明 季本 撰桧桧国名国语作郐汉地理志作防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地荥阳之南溱洧之间其君妘姓武王封祝融之后于济洛河颍之间为桧子其地与虢比邻至平王时国灭而并虢

  • 卷四·佚名

    善男子云何菩萨善知轨仪。修行离暗获得光明。不随他缘得自然智。速到大乘一切智智。善男子若菩萨。於彼所行轨仪一切诸行。不退不动获得光明。名为正法自智光明。亦名於法无障碍智。能离於暗获得光明。不随他缘得自然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唐慧琳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补续  佛升忉利天经二卷 慧琳  道神足变化经四卷 玄应  大树紧那罗经四卷 慧琳  伅真陀罗所问经二卷 玄应  宝雨经十卷 慧琳  宝云经七卷 玄应  阿惟越致遮经三卷 玄应

  • 题慈氏菩萨像·太虚

    民十九、度旧历元旦于泉州小雪峰,发现兹古铜像,旋由转逢长老携至南普陀。今考定其确为慈氏菩萨,乃供奉兜率陀院,并印映之以广瞻仰。民二二,二,二,太虚敬识。

  • 卷五十八·佚名

    释劝持品第三十四【经】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语释提桓因诸天言:&ldquo;应受是般若波罗蜜,应持、应亲近、应读诵、说、正忆念!何以故?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一切所修集善法,当具足满,增益

  •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四·佚名

    門人本致輯山居詩煙水倦南尋,茆菴搆北林,道同山並見,靜與竹俱深。逐日寧辭影,安心在息陰,夕陽棲鳥定,課罷磬聲沉。空山誰作伴?身與影為雙,積雪留深壑,孤煙度遠江。機忘獰虎善,念息毒龍降,一種平懷久,真成寂滅幢。幻寄千峰裏,隨緣度

  • 逍遥集·潘阆

    一卷。宋潘阆 (?—1009)撰,潘阆,字逍遥。大名 (今属河北) 人。或云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卖药京师,好结权贵。至道元年 (公元995年)太宗赐进士及第。真宗时,为滁州参军。潘阆之诗,有五代、晚唐遗风。宋人对其诗评价